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数学课堂教学
本文立足于课堂教学,试图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现状,希望能够与幼儿教育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从而最终推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一、现状
现在尽管职业教育大力倡导“以学生为本”,然而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在具体的中职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当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没有充分地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学习兴趣调动起来。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往往比较差,因此在对数学进行学习的时候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学习无望的情绪,丧失了对数学进行学习的动力。这样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满堂灌”,丧失了学习兴趣的学生不仅听不下去,还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导致自身的数学成绩变得越来越差。
二、课堂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及幼教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选择过于抽象的教学内容,而选择具体形象以及直观的方式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比如,在对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以及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对教室当中黑板、墙面以及灯管等现实的教具进行充分利用,这样就能够形象地展示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还能够与幼教实际联系在一起。
2.让学生动手操作
中职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当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必要性。比如,在对“函数”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上山以及下山的图画出来,让学生对上升的上山图象以及下降的下山图象进行感知,随后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将直角坐标系画出来,采用增函数图象针对上山进行建模,采用减函数图象针对下山进行建模,然后以图象为根据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自己将增减函数以及单调区间的概念说出来。
3.设计趣味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喜欢偷懒,不愿意拿起笔来进行过多的练习。因此很多教师都对如何激励学生进行练习非常烦恼。这时可以采用设计趣味题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比如,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编题,同时还要将能够想到的全部答案写出来,随后将题目亮出来,让其他学生挑战这位学生,这时候如果出题学生的答案范围内包括了挑战的学生的答案,那么就算挑战失败,如果出题学生的答案范围内没有出现挑战的学生的答案,这时候就判定挑战成功。
三、评价
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自身思维方式,同时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文化环境,这就需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过程评价为主
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的时候,必须要将过程评价作为一种主要的评价方式,每一节课(尤其是操作活动)都需要即时给予打分评价。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将评价记录表发放给每个小组长,然后小组长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填写。在评价项目当中需要予以一定的侧重,不能出现面面俱到的情况。这样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
2.学生之间评价为主
在完成一次学习活动之后,每个学生都要针对自评表认真填写,评价在本节课中自己的表现,同时还要对其中的进步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可以在学习主动性评价当中对自评表切实优秀的学生实施升级或者加分的奖励。与此同时,学习小组之间还要展开同学之间的互评,可以将在本小组当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推荐出来,并且要讲清楚推荐的理由,在小组评价当中得到小组推荐的优秀学生还可以获得升级或者加分的奖励。
3.视学习态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步情况等进行评价
在评价的内容方面需要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予以充分重视,要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进步情况、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提升予以关注。比如,可以将是否在课堂当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否做到了认真倾听以及积极参与、是否针对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质疑、是否对有价值的资料进行了查阅、是否具备一定的假设和猜想能力等作为学习过程的评价内容。这样能够对学生个体的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予以更多的关注,并且更加重视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而非是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等级划分,最终使学生对自己的进步产生真正的体会。
只有使在校期间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学科的知识,实现学有所成,才能够在未来的幼儿数学教学当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现状,从而能够向幼儿教育事业输送大批数学教育人才,最终推动我国幼儿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广,高春辉.对高职生实施主体性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12(02).
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 中职学前教育 计算机 教学措施
目前的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响应政府和社会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相关要求,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却远远不能满足学前教育相关单位对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相关要求,因为多是计算机普及时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比如计算机的发展、打字基础、word与excel简单操作等,这些内容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并没有差别,当然计算机专业除外。高度统一和落后的内容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不能满足幼教相关机构对教师课件制作能力的需求。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课程内容需要改变,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创新教学内容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开设需要增加实践性内容,如果时间有限,可以相对弱化理论性的内容。对于从事学前教育非必须掌握的东西,应该大胆地少讲或者不讲。计算机研究领域的谭浩强曾经说过,把二进制、汉字码、程序设计基本知识等作为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基础内容,实际上是一个普及计算机教育的误区。高等院校尚且如此,遑论中职院校,学生的数理知识与逻辑思维能力本来就相对较低,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而且在未来的事业中这些原理性的东西用途并不是很大。
可以把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计为三个层次:其一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结构等内容;其二是计算机初级应用,包括系统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应用等相关技能;其三是计算机中级应用,包括Photo shop图像处理、Flas制作等相关技能。此外,教师可以适度向学生讲解一些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情况,比如软硬件的改进和网络技术的更新,让学生在购置设备时有所助益。
某些人认为,让中职生学习Photo shop和Flash没有必要,这是没有对学前儿童的思维进行正确认识。学前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要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效率,必须加入一些生动的东西,例如色彩、动画等。该课程立足于应用,没有应用前途的课程,是没有意义的课程,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才是有意义的课程。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Photo shop、Flash内容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改变教学方式
1.应用嵌套教学方式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感兴趣,但是作为学校来说不能只教技能而不教理论,学校的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技能之外,教师必须传播一些专业理念和学习方法之类的内容,让学生形成对计算机的全方位了解与掌握,何况,有些理论性的东西对于技能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内容学习的兴趣。应用嵌套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结合,是可取的。实施嵌套教学方式后,理论与技能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通过技能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通过理论可以促进技能的学习,操作与技能的结合,有助于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计算机构成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熟练Windows基本操作,然后再讲解相关的软硬件知识,或者是以计算机图像为媒介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操作,如此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什么是显示器、打印机等输出设备,什么是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何谓内存、何谓外存,软件有哪些、如何进行软硬件操作等知识。以Excel绘制图表为例,教师可以以实际的图表建立操作为依托,讲解筛选数据、确定横纵轴、分布一条或多条数据线、标示图例、建立表头、对图表与表头进行颜色字体变换、更新图标样式等理论知识,如此,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图表操作的直观印象,并且迅速上手操作,这比说得口干舌燥或者是一个人在那哑声操作高效得多。
2.应用样例教学方式
所谓样例教学方式,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对样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搜集材料、思考问题、重组材料、讨论交流,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目标图像。应用具有直观性和创造性特点的样例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形象思维较强的特征,是一种有效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样例教学方式必须围绕一个实际的情境处罚,而这个情境中需要包含可以思辨的点。
以“画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一张名片的特征与优缺点,教会学生重要特征的操作方式,然后让学生收集素材进行分析后制作自己的名片,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协作完成。以在PowerPoint中创建动作按钮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动作按钮的特征,教会学生基本技术的步骤,之后让学生讨论并建立自己所喜欢的和适用的动作按钮。
3.应用任务教学方式
任务教学方式,是通过对主题任务进行设计与分配,驱动学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以excel数据处置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中国在伦敦与里约奥运会所获奖牌比较的主题,然后给学生分组,由学生进行组内任务的分配,任务可以包括材料的收集、数据的录入与统计、条形图的创建、数据分析与撰写报告四项,学生根据对自己和同组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任务选择,并互相协作完成对中国在两届奥运会上的奖牌数分析的任务。
在任务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讲解或演示任务操作的思路、步骤以及可能的结果。根据任务的水平,可以将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扩展任务;根据任务的创造性,可以将任务分为封闭任务和开放任务。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所以一般完成基础任务和封闭任务即可,难度太大、任务过于复杂只会增加学生的厌烦情绪。何况,课件制作所需要的图片或动画制作技能也不是高深的。当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完成一些拓展任务和开放任务,这并不强求。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改进措施; 钳工实训; 教学手段; 教学质量; 示范演示
钳工实训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中级钳工操作技能、技巧的课程, 它的内容包括了平面划线、錾削、锉削、锯削、钻孔、扩孔、铰孔、攻丝、套丝、刮削及复合作业, 另外还包括常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刀具的刃磨、一般机械部件的装配、简单机械的总装配等。而近几年的钳工实训仅重视锉、锯、划线等一些基本的技能, 忽视了其它的技能要求。如何培养适应现代机械制造行业的技术工程人员是当代教育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现代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 使得国家间、企业间、行业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 而竞争的本质还是人才的竞争, 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最关键的一点是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而要求我们老师不但要传授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把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但是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极其薄弱, 严重影响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推动技术进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年以来钳工实训的教学模式总是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 机械的训练较为单调、课题缺乏新意, 难免存在一些教学弊端, 总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再加上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 所以总让学生在金工实训中望钳工实训而却步。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笔者依据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 分析了实训教学的特点, 找出新路子, 让学生从消极对待变成积极参与。为此, 在钳工实训教学中我们作出了几项新的改进措施。
一、 重新修订钳工实训课题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原钳工实训内容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为此在修订钳工实训课题内容时, 根据机械行业发展的现状、用人单位及往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对原钳工实训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修订, 使修订后的内容更全面, 更贴近行业发展的需要, 顺应用人单位要求, 同时层次分明易于理解、掌握。
二、 激发学生实习的兴趣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两者不可偏废, 相对而言学生的主体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教学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显得没有意义。要想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除了教师良好的引导,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因此,"兴趣"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可使他们主动、认真地思考, 使他们变被动接受的客体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学生从普通教育进入高等职业教育, 从未接触过工程知识, 其工艺知识、操作技能几近空白, 更不必说具备机械工程方面的创新能力, 所以金工实习中的钳工训练在初始阶段有点难度, 且钳工训练体力消耗较大, 如果开始没有很好激发学生的兴趣, 他们将无心实习, 故在实习时应"先理论, 后实践"。
在理论课安排上, 系统讲授钳工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例如: 在锉削操作先讲解各种常见的锉刀及锉平面和圆弧面的锉法, 在锯割操作讲解中给学生增加讲解带锯工艺的发展, 在钻削工艺讲解中给学生增加硬质合金钻头、单刃钻头以及Tin 涂层钻头等方面的知识, 拓宽学生对钳工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实践课安排上, 让学生加工一些典型的零件,(构思一些新颖的零件), 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课程设计上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 若发现学生的思路、工艺、方法正确且实可行, 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它加工成实体。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带着问题学。 并以此为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自行设计、创新开发的门槛。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使得钳工加工训练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三、示范动作演示时"小班化"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训练成败的关键。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采用不同的示范方法, 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 教师应根据训练的内容和性质采用不同的示范方法。方法一是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教师示范的动作要领, 教师再对学生叙述错误的地方给予纠正, 方法二教师采取分组演示,一般将学生分成8- 10 人一个"组"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的看到教师动作细节,改善了学生在观摩老师示范动作时而影响形成记忆表象的弊端。确保演示的效果。
四、 积极帮助"技能差生"
所谓"技能差生", 是指那些操作技能水平低,难以达到基本标准的学生,其主要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差。在每次技能训练的开始阶段,"技能差生"和其他同学一样, 训练积极性都很高, 但是, 他们因体能和素质差的原因, 学习掌握技能动作要领慢, 在失败和挫折中往往产生急躁心理, 训练情绪和积极性会明显下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分层递进训练, 设法为"技能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达到心理满足而乐于参训。具体做法是: 首先, 搞清"技能差生"的心理特征、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做到心中有数, 再在训练时尽量找其"闪光点"给予鼓励。"技能差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消除了原先的心理障碍, 激发了学习动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摘掉了"技能差生"的帽子。
五、 拓宽教学手段
教学的改革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照本宣科、单一讲授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必须拓宽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要配合教学内容利用电教片、幻灯片以及多媒体CAI 课件等手段, 为教学提供方便和捷径。譬如利用电教片让学生观看, 使学生建立直观感, 了解金工实习的内容,操作方法。另外, 用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也不失为钳工实习的良策, 我们在钳工教学中根据钳工训练的特点适时安排一些课题的讨论。因为钳工实习体能消耗较大, 在适当情况下安排学生讨论, 这样既能缓解学生的体能, 达到"磨刀不误砍柴功"。通过对实习零件重要的、关键性的内容的讨论, 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强化实习的重点内容, 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加、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 以往在教学中针对问题的原因分析、解决方法都是直接讲给学生, 这看起来好像使节省了时间, 但实际上学生再碰到类似问题还是束手无策。而同样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参与讨论, 认真思考, 可以使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 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另外讨论教学统筹兼顾各种训练技能之间的时间分配使各种技能之间得到合理交叉训练尤其重要, 还可以使学生彼此交流学习体会, 相当于在同一时间内从多角度体会统一内容,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4
首先,要完善课程理论体系,增加体育理论课的学分比重和学时比例,重点凸显师范性。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多是抽象的概念性知识,表述起来晦涩难懂,为了符合学生未来就业的实际工作需要,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向更具针对性、完整性和长远性方面转变。学生在加深理论课的学习基础上,再学习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更加促进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科学性。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宽广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就是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与普通的大学体育教学又有所区别,为了达到今后能够胜任幼儿园工作的职业要求学生既要完成大学生基本体育知识的任务,还要学会如何为孩子们呈现一堂科学合理又活泼生动的体育课,这就是学前教育体育教学的双重目标。学前教育是个人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学习开端对个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现实情况要求幼儿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其次,教学内容需要多样化。根据各高校的场地、器材、人员等现实情况,各学校可以自主开发和设置课程,这种权利使各地区不同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利用教育资源,使教育内容和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可以满足不同职业的个性化需求。一些高校在体育教学课程设置过程中注入了创新元素,同时根据不同需求增设相关的学科内容,例如,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民族特色竞技项目等。把理论课程放在这么重要高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有关体育锻炼的知识面,不但要让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以健康的体魄应对日后的教育工作。例如,在教育过程中参与幼儿体育活动;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课时比重,就是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可以适应不同地域和不同环境的教育工作,这样对学生入职后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在开设多种多样的专项选修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活跃的思想意识和鲜明的个性令他们希望体育课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希望自己接触的体育内容能够包含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课程内容正好符合自己愿望,那么对于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有益的,也为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锻炼身体、培养运动技能和提高综合能力同步进行,学生在学习某一运动技术的时候,如果此项内容正是学生的兴趣点,那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也随之上升,身体素质自然也得到了提高。在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的使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就不是一句空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选修了自己爱好的项目,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积极主动,例如,全面的个性发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主动性增强等。学生对课程兴趣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发展,学生和教师互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从学生未来发展角度出发,选修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实用性体育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学习可以发挥自身特长的体育项目,这样不仅可以夯实学生体育教学理论基础,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健身生活。
四、体育教育以健身体育内容为主。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内容过于落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仍是沿袭传统的教授体育运动技术的课程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都是以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体操等传统竞技项目为主,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而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实用性的角度考虑,目前社会新兴的体育项目如轮滑、跆拳道、体育舞蹈、游泳等,却因为各校实际情况不同,在设施投入、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等各方面很难达到开设的要求,导致学生与体育渐行渐远,更谈不上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随着大学教育阶段的结束,体育锻炼也随之远离生活。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是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的重要因素。
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74-03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实行学前教育,有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基础。近年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关注和重视。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学前教育事业提上了国家发展议程。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要,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制定了教学标准。这些意见、纲要和标准将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设立学前教育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需求。但是,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出现了很多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课程设置问题,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到学前教育所培养的师资的规格和质量。由于人才培养的好坏与课程设置的适应性有着重要关系,为了让我国学前教育的事业得到健康发展,有必要对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并提出适应性的实施策略。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一生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教育不是教会幼儿知识,而是在教学中让幼儿获得健康的身心,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幼儿一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幼儿师资队伍,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设置合适的课程,以为幼儿园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然而,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结构不完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缺乏统一。中职教育需要承担起基础知识和职业教育的任务,既要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又要传授职业本领,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包含基础教育内容的课程和职业技能教育的课程。但是,目前中职教育中基础文化教育的课程常常被忽略或者不被重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不统一,专业技能课程缺乏必要的实训课时,造成学生业务本领不牢固或者不熟练。
(二)课程设置内容单一,课程不够丰富。选修课是丰富课程设置的重要手段,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侧重于专业理论课程设置,选修课程相对于必选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且不全面,选修课的课程局限于专业技能课,人文学科、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实训课则很少,因此课程缺乏丰富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形成。
(三)课程偏重理论讲解,技能操作类课程较少。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熟练教学技能的能够胜任幼儿教学工作的教师,因此技能操作课程是学前教育重点设置的课程。但是,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性较强,课程设置较多的是专业理论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理论课程,而技能操作课程相对较少。
(四)课程缺乏专业技能拓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够。中职学前教育学习一般是三年,其中有一年的时间是社会实践,两年的时间是在校学习,需要学量“三学”和“五大领域”理论课程。“三学”是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五大领域”是指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和专业能力的欠缺,导致理论课程与技能实践的脱节,指导性不够,反过来,教师很少从技能实践中进行反思,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致在理论授课中照本宣科,创新不够。
二、课程适应性的内涵及特点
纵观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适应性问题研究已经在课程改革中被研究者关注,如从学校组织的角度、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以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却很少,因此有必要理清课程适应性的内涵。百度百科指出,适应性是生物学的一个术语,即通过生物的遗传组成赋予某种生物的生存潜力,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其从生物学衍生到其他学科,建立了模型的适应性。模型的适应性是指在一个模型中,当受到对应的外在环境发生变化后,模型是否还仍然成立。由于外在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模型必须面对外在环境的改变对自身进行调节,以达到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程度就是模型的适应性。如果我们将课程视作适应的主体,而社会发展则是外部环境提出的新要求,那么课程适应性的内涵就是课程能够因外界的变革要求,做出合理设置,从而使课程实施保持与外部环境要求的平衡。一个专业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课程会受到社会发展、政策变革、市场需求的影响,如何设置一个专业的课程,在外在环境的作用下,课程能够不断进行调节,从而达到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平衡。通俗意义上讲,就是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满足政策的改革要求,培养的对象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从而让专业课程富有生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6
一、课程内容改革思路
活动指导类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主要途径。社会领域相较于其他领域,牵涉内容广,实施途径多,且对学生的心理学相关知识要求高。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至关重要。以往的课程内容体量大,与先修课程重复性高,理论与实践比率不当等问题较为突出。在固定的学时内解决如上问题,研究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
(一)提取关键经验,链接先修课程
原有课程内容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等内容占据了^大篇幅,而这些内容,在先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中已有涉及。研究者曾尝试删除该部分内容,但学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认识不足,会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设计。如何处理与先修课程的关系,成为内容改革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美国学者舒尔曼在1986年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近年来,国内关于PCK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与幼儿社会教育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关键经验的论述为本门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基于PCK的原理,研究者将原有课程内容中与先修课程重复的部分,调整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经验”。以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为知识基础,提取关键经验,结合一线案例,让学生结合个人经验和教育学相关知识,真正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原理和方法。
(二)搭建学习支架,实现设计、实施、评价一体化
支架式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形象化比喻,提出可通过脚手架的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在该门课程中,学生已初步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但对于如何将其转化为年龄适宜性的活动方案,以及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存在困惑。这些困惑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对学情的分析,研究者认为可以为学生搭建如下支架:
一是依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社会教育的各项内容中,增加对《指南》的学习和分析,链接关键经验,重点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关键经验的发展差异。辅助学生充分认识幼儿年龄特点,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中做到年龄的适宜性。二是辅以优秀案例。甄选出一线教师和学生群体中的优秀案例,通过观摩、分析、模拟和评价,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支架。
二、实训(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实践取向的课程改革,实训(实践)教学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活动指导类课程面对的共同难点是理论内容多,实践操作少,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近年来,随着实践理念的深入,课程内容中实践比例逐渐增多,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泾渭分明,融合不够;实践形式单调;实施途径单一等问题。基于《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不断尝试与总结,建议从以下三方面来改进实训(实践)教学。
(一)理论实践相融合
在内容安排上,实践课程要实现全覆盖,理论与实践要相互融合,不宜分模块,分先后。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理论,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领悟。以“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章节内容为例,在以往的课程安排中,本章节的内容主要为理论讲授,虽辅以案例讨论,情境体验等实践操作,也大多安排在理论讲授之后。学生在设计活动时仍然会存在不知用、不会用等问题。改革后,本章节内容主要为实践操作,教师不再解释各种方法,而是采用学生自学理论,查阅资料,演示方法,教师总结评价,并将其渗透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贯穿整个课程。
(二)由易到难多形式
在实践形式上,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以模拟教学为主,形式上较为单一,且未顾及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在改革过程中,考虑到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问题,改变模拟教学的单一形式,采用绘本分享、情境表演、模拟教学等多种实训(实践)形式。以本课程的三部分内容为例,在“自我意识”模块,采用“案例观摩――分析评价――模仿展示――评价反思”的思路,重点让学生模仿优秀案例。这样降低了难度,为学生独立设计提供了支架。在“人际交往”模块,采用“案例分析――活动设计――小组说课――评价反思”的思路,重点让学生独立设计活动方案,而不对实施做重点要求。在“社会适应”模块,采用“案例分析――活动设计――模拟教学――评价反思”的思路,在前面两个模块的基础上,重点练习实施教学。不同模块相互递进,由易到难。
(三)实训实习一体化
在实施途径上,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采用“校内实训”的单一途径,以课堂练习和微格教室模拟教学为主。随着实践理念的深入,学生见实习逐渐渗透到每学期的课程中来,改变“校内实训”的单一途径,将见实习模块纳入课程内容中来成为可能。在《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中,部分内容在校内实施效果不佳,结合见实习开展却能迎刃而解。比如在“幼儿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这一章节中,我们强调集体教学只是社会教育的多种途径之一,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关注点基本都放在了集体教学部分,而忽视其他途径。这种做法容易误导和限制学生的思维,但限于课时和现实条件,又不得已而为之。但将该部分内容纳入到见实习模块,要求学生结合见实习对多种途径的社会教育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而分析和展示,学习效果则大有不同。
三、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活动指导类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其本身就涉及到教学方法的教授,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身体力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为例,建议做以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贯穿案例教学
案例是克服学校教学与一线脱节的重要桥梁,也是学生掌握关键经验的学习支架。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内容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案例库,如“幼儿社会和情景案例库”“活动方案案例库”“活动视频案例库”以及“绘本案例库”等。在使用方法上,可将案例作为观摩分析的材料,也可作为模拟参考的对象;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也可以安排课下学习。
(二)渗透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方法在社会教育中非常适用。如可利用见实习,要求学生收集幼儿的社会行为案例,感悟生活情境;也可结合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要求,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在活动设计与实施部分,更需要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创设模拟教学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