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互助;活动心得
在镇中心学校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我参加了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互助教研活动。在镇中学、一小、二小,分别听取了《樵夫,别砍那棵树》、《我最好的老师》和《一夜的工作》三堂课的课堂教学,并参加了课后的讨论与交流。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将本次活动的一些体会诉诸笔端,借以达到与大家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无论是初中教师的授课,还是小学教师的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完成、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和取得的教学效果来看,都能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相应的要求。这表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都是较为扎实的。明显可以看出,三位教师都在课前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在对教材的钻研方面、对学生的学情上都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能本着“生主师导”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细致地进行了甄别选择。因此,单从这几堂课的课堂教学来说,几位教师的课都是不错的。精彩的是在教师的课后讨论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站在一线的教师们经验的交流,智慧的碰撞。
假如要谈到做好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衔接,达到提高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都应该正视当前在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奇特现象。借此罗列现象之机,谈点自己不成熟的感受。
一、学生汉字书写杂乱,欠规范
汉字书写是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考查中很重要的一个版块,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汉字书写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虽然初中语文教师也在不断强调,不断训练,但是对于学生已经养成的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和无所谓的心理意识,加上初中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能在初中纠正过来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小学的语文教学都应该重视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把好书写的入门关,动员家长的广泛参与,从而形成从家庭到学校的交互影响,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书写。这对促进学生的汉字书写质量的提高,无疑将发挥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回答问题无法掌握中心
我国古代学者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今天的学校教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使学生潜能和材质的培育者。教师的启发诱导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以实际的学习实践为检验标准。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想象力”,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会发现一个在七年级学生中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后,语文学科成绩普遍会比小学差一截。这种分数上的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和兴趣。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短缺?这与学生缺乏正确的答题思路,没有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都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无论是在初中阶段还是在小学阶段,所有的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阅读教学时,都应该密切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特别要密切关注学生解答阅读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语言运用、思路训练、方法技巧等角度出发,做好引导教育。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引导教育绝不是固化学生的思想,而是在充分开发学生思维基础之上的一个简单统一。它可以避免学生的答题思路混乱、语言不成体系的现象出现。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准确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过程肯定是漫长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首先养成相应的教学习惯,将其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养成必要的学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而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教学短板。
三、学生学习的相关知识考点意识薄弱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语文学科教学确实应该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但每一位语文教师也应当在遵循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围绕着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展开教育教学工作。语文课堂教学中缺乏了对语文知识考点的渗透,语文学科的学习就缺失了其工具性这一特征。语文教师要根据所处地区相关学科知识考查的要求与规律,掌握相关的知识考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仔细阅读新课标,了解并领会新课标,从而更好地梳理学科相关考点,形成教师自己的较为系统而又与所处地区实际需求相吻合的考点体系。再从课标和考点出发组织好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并做好相关的课余辅导和训练。学生在这样长期的、有意识的思维和能力的影响和训练下,就会有意识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次的语文学科教学互助活动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其实都已经具备了相应课标和考点意识。教学中有新课标的渗透,有考点的体现。但是,这样的意识还有待加强。在日常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是否能将自己的意识习惯转化成学生的意识习惯,却是这次学科教学互助活动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深深的思考。值得每一个站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反思自己的学科常规教学工作。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2
语文综合性学习知识容量大,它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并综合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实践机会、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是学生的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沟通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沟通语文与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的基于文本又超文本的语文学习活动,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具有“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能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具有跨学科学习能力”“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现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具有“自我评价和相应评价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相关资料” “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合作精神,“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及主体积极的参与精神”“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能生态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等。
三、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办法
认清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明白了它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它们落到实处,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有极大帮助的。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初中生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导致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厌学的人多;又加上很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足,因而,目前,一些农村初中学校语文教师未能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常规的教学内容加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连提都不提一下,上课上到该节内容一翻就过去了,没有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弃而不管,使得综合性学习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那么,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怎样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将该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呢?
首先,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是把它作为一个课程目标来安排的,既然是一个课程目标,我们语文教师就应把它当成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不能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添头”,喜欢上就上,不喜欢上就不上。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3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并提高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同时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的教学活动,如在“到民间采风去”“说不尽的桥”综合性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事实证明,形成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良性整合,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显性问题:
1.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将信息技术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优化整合。教读文学作品,可适当地放映有关影像,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提高认识。训练朗读能力,可选用声学媒体,让学生听优秀播音员和演员的朗读录音,也可录取教师或学生的范读播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纠正他们在朗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总之,使用任何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的都要非常明确,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2.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播放影视图像或录音等,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导和反馈,而单纯播放。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什么时候播放什么内容;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教师都要事先全面考虑,精心安排,恰当整合,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方式
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使实践教学的内容问题化,从而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使课堂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整合。
1.搜集声像资料,有效应用多媒体手段服务教学
如今学校配备了相应的电教设备,建立了多媒体教室,投影、实物展台走进了教室,互联网通到了校园。利用这一优势,我搜集了许多声像资料为课堂所用。如教学《斑羚飞渡》,播放了斑羚飞渡的动画,老斑羚的忘我无私扣人心弦;教学《变色龙》播放了课文录音,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活化了他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演绎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直观化,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课堂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
2.自制相关的语文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优化教学
教学中,有时为了更好地适应自己的教学实际,我便根据学生和课文内容自己设计制作课件,以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就用FLASH制作了一个课文配乐朗诵,然后又制作了几个网页,把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自学提示与其他散文整理出来。集声音、图像、文字、习题于一体,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生在品味优美语言文字的同时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整堂课都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完成,课堂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利用现成网络资源,开放课堂活化教学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的能力与习惯。教学中教师要整合并开发课程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合作与交流,共享网络资源来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浏览大量信息,了解更多知识。
例如教学王鼎钧的《那树》一文时,引导学生从网上搜集到许多树木、森林、良田被毁坏、侵占的资料,还搜集了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资料,无须老师讲述,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惨不忍睹的图片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被破坏的严重性,他们自然而然地滋生并增强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4
在《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把“语文活动课”定义为:“活动课程是在学科课程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1]简单地说,初中语文活动课就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社会实践课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现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通过合作等方式进行的实践学习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新的语文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精神的一门实践课程。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可以明显区别出语文活动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的差异。传统的语文活动课堂是以语文教材为着眼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本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教师所采用的也大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实践知识的不足。另外传统语文教材具有很大的有限性,缺乏一定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并不能很好地与现实接轨。新型的初中语文活动课程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语文课堂的不足,与传统语文课堂相辅相成,构成了语文课的整体。初中语文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科学性等特点,它能够将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整体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语文活动课的现状分析
由于初中语文活动课兴起时间较短,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不足,一些学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问题表现为语文学科性质的混淆、教师过度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以及教学组织的滞后性。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混淆
语文教育界曾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了大讨论,呼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程。通过长期探索,传统的语文课程在其形式上发生明显转变,但性质混淆的误区仍在初中语文活动课堂中存在。语文活动课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语文教师对语文性质的理解不到位,如对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的性质产生了混淆,把语文活动课上成了“地理课”、“历史课”、“音乐课”等课程,使得语文活动课完全走了样,变成了一锅“大杂烩”,正所谓“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为例,一些语文教师在活动课中大谈社会热点与政治要闻,学生们也激情澎湃,讨论得热火朝天,不断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节语文活动课堂上学生虽然完全融入了课堂讨论中,教师对教学结果也甚是满意,一次语文活动课看似完美结束。但由于教师在活动课程中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味地阐述政治观点,脱离了语文活动主题,未能使语文活动课程发挥应有作用。
(二)教师过度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语文活动课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有目的地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虽强调学生的主体但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一些语文教师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导致在具体的语文活动课程中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把课堂全权交由学生负责。然而过度放权于学生,必然会使活动课堂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甚至有些教师直接把语文活动课定义为是学生的课堂。有些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敷衍了事,不经思索,直接照抄网络上一些资源或者随意得出一些结论,看似有理有据,其实华而不实。一节语文活动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学到具体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更不用说达到语文活动课所要求的具体标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受挫,不能顺利进行,出现诸如学习动机低落,焦虑、紧张感强烈,缺乏自信等其他问题。”[2]“学困生”是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在具体活动课程上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但这一基本问题往往得不到教师应有的注意,致使一些学生游离于语文活动课堂边缘。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安排过程中会过于偏爱一些优秀生,对“学困生”则没有投入应有的关注。对于“学困生”而言没有参与感,久而久之,使得他们在教师的忽视下逐渐地远离语文活动课堂。
(三)教学组织的落后性
长久以来,传统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种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教学质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语文活动课虽然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但在具体的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许多语文教师依旧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完全照本宣科,毫无创新意识,使得原本充满活力的语文实践课程,受到教学组织的限制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教科书式的宣讲与解读,与传统的语文课堂并没有具体的差别,完全背离了语文活动课程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对应策略
如何进行语文活动课程的教W设计,从根本方面改变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
对教师而言,需要制定长期的语文活动教学计划。语文活动课程并不是语文教师自主发挥的课程,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教学设计和准备,不能以教师的突发奇想和随意的一个主题就开始了一次语文活动课程。在课程的安排上语文教师可以就几个方面的大问题来进行一个学期的总体的设计,可以先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设计好主题,再不断层层递进。例如从听、说、读、写的四个方面确定一个大的总体的目标,再从总体目标中划分出阶段目标,明确好每一次的语文活动课程主要是侧重于对学生哪一方面的培养,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预设和设计,不求面面俱到,但就具体的问题要研究透彻,不能是大范围、大面积的撒网。经过长期坚持,在期末语文活动课程进行总结时,会发现在语文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不断提高与进步,并且学生的探究、创新以及合作的意识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得到发展。
(二)尊重W生差异,开设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课程
语文教师要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做为一名老师应该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对学生进行活动安排时,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接受能力,尽可能地挖掘每位学生的长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在活动课程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展现自我,才会对课堂产生兴趣;语文活动课程也能发挥它的实质作用,学生也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完善自我。
语文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探究精神为主的实践课程,那么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一定要吸引学生的目光。通过艾里克森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可以得知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较为成熟,能够比较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他们渴望自主,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那么语文教师在活动主题的设计上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以及年龄特征,而不以超出他们理解范围外的知识为主题进行探究,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使他们真正参与其中,有所收获。例如以“诗歌与古典音乐”为主题,首先音乐是学生所钟爱的,这个主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在具体的活动课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音乐和诗歌之间的联系,不要有所偏颇。
(三)完善语文活动课的组织
语文活动课的组织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组织工作,要让全部的学生参与其中,做到在参与中学习、提高,而不是面对少部分优秀的学生。二要改变学生长久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要积极进行组织和设计,这可以采用我们在传统语文课堂上运用的小组交流法。第一步,小组成员之间就具体的问题进行分工,每个人完成不同资料的搜集。第二步,小组的成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完善,小组内每个人阐述自己的观点,既锻炼每个学生的“说”的能力,也让其有机会展示自我。第三步,进行班级内的交流,每一个小组派代表对自己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让不同小组对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评判,说出自己的理由。第四步,教师对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让学生进行学习或评判,并对学生小组的结果进行整合,这样就体现了公平性,教师参与其中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五步,让学生进行总结,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对这次的语文活动课结果进行总结,对疑问以及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地总结完善,力求做到完美。第六步,教师的总结与反思,语文教师在活动课结束后,要写一份课后反思以及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以挖掘学生的特长,也可以快速地熟悉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课程中会有所帮助。
另外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大体上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范围,语文活动课程要密切联系语文学科。就如前面所讲语文活动课程要把握好语文的性质,不能跑偏变成其他学科的活动课程。但是活动课程的安排也不能受到语文教材的限制和束缚,可以结合已有的教材,但是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不同的方面扩宽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
总之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中,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也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要做好教学设计,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与技能,扩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和提高学生文学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只有不断地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探索实践,语文活动课才会更加的完备成熟,为传统的语文课堂增添一抹不一样的色彩,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5
笔者是驻马店市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认真学习河南省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就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现实思考:
一、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重点:
对大多数高一新生而言,不管是生理特征还是心理特征,不管是学品养成还是人品养成,和初中生比起来,都没有明显的不同,作为落实新课改精神的高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并做好必要的衔接教育工作。就语文学科而言,高中教师应该主动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培养办法、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衔接教育计划,让新课改精神分步骤、讲方法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从理念上明确、行为上规范、学习上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以免新课改落入只影响教师而不指导学生的误区。
二、树立更加全面的语文教学观是关键:
高中语文教师,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实现知识性与能力性的合理互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更加全面的语文教学观。对语文学科属性的传统解说认为语文学科由四大分支学科――语言学、语用学、文学学、写作学组成。这一解释让很多语文教师片面地突出基础知识、鉴赏能力、模式化写作教学,而学生借助语文知识理解社会、理解人生、沟通他人、养成品德的能力培养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新课改正是要纠正这一狭隘的语文教学观,让语文学科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人格养成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三、关注、选择当下主流作品是突破口:
目前高中的语文课文主要根据文学史历时线索,本着全面展现各种文学体裁的目的编选的。在被选课文的组成上,占最大比重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当代文学作品主要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发表的作品),西方现当代作品、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发表的作品虽也有涉及,但篇目不多,在教学中很难成为重点。这样的教材安排,很难让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高中生热爱教材,因为教材里找不到他们的影子,看不到他们的思想,甚至于也解决不了他们的困惑。于是学生们功利地看待语文学习,高考必考的,硬着头皮学一点,高考不考的,搁在一边不予理睬,久而久之,语文学习连最初的艺术性也消失殆尽,只剩下一堆让他们痛苦的必须识记的易读错字与易写错字。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师应该考虑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用丰富的、言说当下主流意识的文学作品熏陶学生,让他们在熟悉的语境里获得真、善、美、爱的启发,在饱含热情的状态下,学习学科知识,养成动手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四、大力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是保证:
新课改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对语文教师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般地讲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讲解习题很容易,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尽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却并不简单。这要求语文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激情,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完成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需要大量资料的收集、严密的逻辑推理、精彩的教学语言,还需要换位思考的智慧、以身垂范的勇气。对每一位语文教师而言,在学校承担的工作除了语文学科教学外,大多数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而这两项工作都需要他们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才能有效完成。很多语文教师感言:"如果能给我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精力,我将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但实际的情况却与此相左,所以新课改要有效地落实,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五、储备一定的新课改学术资源是当务之急: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漫谈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积累知识、扩大语文视野、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
这里的时间不是指课内的时间,而是指课外学生用于查找资料、相互讨论、总结反思的时间。因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的最终指向不是某种知识的达成度,而关注的是活动的实施过程。所以,要是综合性学习达成好的效果,就应该在过程中下大功夫,让学生有充裕的课余时间反复阅读、思考、记述、讨论,落实每个环节。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关照个别差异
综合性学习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向全体学生提出的,而不是只针对部分优秀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和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该考虑在适当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学习任务。此外,教师还应该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抓住教育时机,用好课程资源,善于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有善待之心和体察入微的细心,关爱、保护这些在学习活动中的弱势群体。使之共享学习资源,如果处理得当,恰恰可以成为生活教育、人生教育、情感意志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契机,语文综合性学习也许因此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妥善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
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教师过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替学生分组、替学生选择论题、替学生拟定活动提纲等,二是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旁观者,或者是节目主持人,基本不给学生提供建设性意见,不指出学生的偏差和错误,不控制活动的发展节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某一类型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学生必须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应该是自下(学生)而上(教师)的。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考虑活动的效果
和语文课本的教学相比,语文的综合实践课没有一个检测的体系。是一个可开展也可不开展的课型。语文课本的教学效果有平时的大、小测验和期中、期末的考试作为检测手段,这就强制地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务实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只是教师的一种自发的自由组织的活动,开展的多少,不直接影响传统的教学效果。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造成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无序化和随意性,造成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注重过程不考虑效果的局面。这样就无法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对于语文的教学也就得不到好处。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是一项贯穿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活动
初中语文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那只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样版。如果我们就依照教材的安排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也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同,就不可能开展同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的一项适合学生水平发展的,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学生词语方面有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词语积累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写作方面有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写作训练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所有活动的开展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就想达到某种效果是不可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个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活动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学生应该是被这条线穿起的一颗颗珠子,在运动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时刻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