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科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学科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学科知识点

高中学科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教学氛围  教学策略  引导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发现存在着如下两种情形:一是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评比课中存在着以追求吸引和满足学生感官刺激为目标的教学倾向,还美其名曰为“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二是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这些值得提醒广大一线教师。

    一、“吹气球式”课堂教学

    在许多常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大多数时候只采用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学生得到的是暂时性的知识扩充和解题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试过后大部分还给了教师。我们称之为“吹气球式”课堂教学,即学生如同“气球”,在学习期间,教师不断地对着“气球”吹气,吹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其冲出去,即参加各类考试;不论冲得远还是近——考上或考不上,冲完后,气球中的气也就泄完了,学生脑中仍空空如也。这是完全背离新课程理念的。

    这些教师一般采用这样的讲解策略:首先检查学生过去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然后呈现新的内容,并使用大量的时间予以讲解;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新的学习内容;最后布置较多的作业来强化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课型下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日益丰富、充满灵性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树立“弃佳求适”观念。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例如,在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我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了,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同学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笔者以为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既让教师自身得到成长,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以杜绝“东施效颦”的不良现象。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构想。

    二、“洋葱式”课堂教学

    在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采用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极力营造热闹的教学氛围,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进而争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却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并不一致,学生得到的可能多为头脑中的快乐体验。我们把他称之为“洋葱式”课堂教学,即如果我们将教师的教学形式一层一层剥去,始终不会出现有价值的“内核”。换句话说,只见各种形式的轮流上场表演,不见真实的教育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讲授高一经济生活《多变的价格》,该教师设想借助《老汉杀鸡》漫画创设《蛋市》情境,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按照设计,“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由学生激烈的讨论。本来这种情境设计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教学创想。然而实际效果是整堂课过于活跃,学生发觉象在“演戏”,故而极力做秀一番,随意添加莫须有的场景,全然抛离了书本知识。特别是后来还出现了一个插曲:当“老板”发现鸡蛋价格下跌时,突然大喊一声“杀!”,并且做了一个夸张的下砍动作,结果同学们哄堂大笑,随即就有不少男生学做下砍动作,口中大喊“杀!”,此时,该教师未能及时引导学生以实现教学效率。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因此,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时也经历了。如前文提到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讨论教学中,前15分钟小组讨论时,我就到各个小组了解了他们的观点,并简要地作了些指导。当全班讨论开始后,大家对“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个观点的讨论渐趋激烈,有同学尝试着从理论上驳斥它,但持赞同意见的同学不断用事实讲话:“中午放学我把一辆倒在地上的自行车扶起来时,车主却责怪我推翻了他的车,你说我这不是活该吗?早知如此我就不管闲事了”,“你帮助别人却不图回报,这不是鼓励小人吗?”,结果,反对者的声音越来越小,大家开始不断诉说他们在生活中所听到遇到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讨论学习逐渐变成了“诉苦大会”。我一直在旁边听他们讨论,一来是被讨论的内容所吸引,二来也想借此机会听听他们的心声,但是当听到一个同学说“学雷锋也要与时俱进”时,我意识到这次讨论教学失败了,因为这句原本正确的话竟然通过讨论被理解成了“雷锋过时了”。我赶紧以讨论者的身份发言,试图扭转大家的思想,但是没等我说几句,下课铃响了。尽管我后来又精心准备了一堂课,继续讨论这一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一次不成功的讨论课的教训却是深刻的:个人情感体验或观点在集体讨论交流中会产生集体认同的放大效应,如果当错误的情感或观点有可能被放大而我们却没有及时因势利导的话,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背离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师们能够脚踏实地地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尝试。有些老师认为教科书厚、教学内容太多,而课标规定的课时太少,实际上这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师仍逐页逐句照搬教科书,加上一开始试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科书时,担心高考,不少老师“旧鞋”之外套“新鞋”。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高中学科知识点范文2

素质教育指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思想道德、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一、重视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

1.从整体教学过程来说,要注意精选教材内容。如新教材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与有关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配合,学科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利于知识的逐渐深化,也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2.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说,要全面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目标。如“化学反应速率”一节的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单位表示,初步了解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②社会目标,了解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懂得采取适当的措施可改变或控制反应速率;③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④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有目的地自觉学习,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3.从教学要求来说,起点要低,循序渐进。如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先从得氧失氧入手,找出化合价变化的特点,再发展到以化合价升降为标准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分析化合价的变化实质,使概念深化到电子转移的层次上。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身心结构中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化学素质要素。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观察能力是基础,实验能力是手段,思维能力是核心,自学能力是关键。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近一年的试教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实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把课本知识学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充分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有关的思维能力培养。例如进行卤族元素教学时,利用该族元素具有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特点,在已知氯元素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主要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差异性,培养学生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我们充分利用新教材便于学生自学的这一优点,积极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主动阅读和使用教材的能力。这使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思想品德、劳动技术以及审美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所提高。因此,利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注意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1.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化学教学

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中挖掘教育素材,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的结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以及有关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结合物质的结构、性质、组成、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结合我国古代、近代、现代化学家及劳动人民对化学的贡献,尤其是建国以来,我国在化学、化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的事迹等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道德情操,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教育;结合化学反应的现象、本质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我国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立志建设好家乡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经济效益观念。

高中学科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

随着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电子类专业,电子线路是电子、机电和信息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多,概念涉及面广,技术性、实践性较强,学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难学,因此,学习兴趣不大。针对以上情况,根据电子线路课程的特点,结合中专电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实践教学做好此课程的实验教学就成为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关键。

一、电子线路实验课的地位和作用

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电子技术高速发展、应用日益广泛的新形势下,其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电子线路实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电子线路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验课处于从属理论教学的地位,有关的教学人员配备、实验条件等方面情况不佳。

实验内容陈旧单一,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能力的目的。电子线路实验多为理论性验证实验,缺乏综合分析设计和创新性实验,这既不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又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落后、呆板。实验指导书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及步骤都写得详尽细致,学生可以不动脑、不预习,照讲义也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出了差错,几乎全部由指导教师来直接纠正,这样容易养成学生依赖讲义和教师的习惯,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电子线路实验教学还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

三、提高电子线路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本着以应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对教材首先进行优化处理。删减一些偏、深、难的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和实用知识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特点准备教案。不仅如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表达,在强调教学基本功的同时,还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采用灵活、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整流器学生经常用到,但对它的组成不清楚,因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整流电路。先讲由一个二极管组成的半波整流电路,分析完波形,找出这种电路的缺陷,继而推出由两个二极管组成的全波整流电路,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找出全波整流电路的不完美之处,最后引入常用的桥式整流电路。在这一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适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循循善诱,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种方法。在讲授本课程时,首先要讲清器件、电路产生的背景和需求、在系统中的作用、组成结构、分析方法、存在的新问题等等,然后再现器件、电路的过程,这样使学生虽然学的多是“间接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有“新发现”的感觉,有“新发展”的自信心,模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激发其求知欲和创造欲。在阐述电子器件的产生背景、电路构思、应用场合等问题时特别具有启发性。电子电路在咫尺之间产生千变万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特别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练好基本功。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基础性,要“去粗取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首先,一堂课要开好头,提出问题是关键。其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知识去认识未知知识。再次,利用有利时机设置情况,产生一些答案结果的不确定性。最后,针对多种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可行性分析,最终使学生在探索求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4.压缩原有课程

由于教材编写出版的周期长,很多教材已经过时,一些内容发生了改变,甚至有些内容已不再使用。与此同时,一些课程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就没必要花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这些都需要教师判断。因此,就要求教师结合当前电子技术的发展,调整电子线路课程的结构和知识点。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原有课程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压缩。

参考文献:

高中学科知识点范文4

一、教学内容上,坚持“够用”“实用”原则

通过学校组织教师下企业活动,笔者深入一线调查发现,语文能力对于一个企业的技术工人来说,首先是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善于沟通;其次为写作能力,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如单据、便条、计划、总结等)。在企业中,那些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熟练处理工作中的应用文体的学生,往往会得到企业的提拔重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以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结合学校专业实际,坚持“够用”“实用”原则筛选教学内容。

1.够用原则

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课程太多,课时过少、教学内容过难,学生学不了、学不会。正因为听不懂、学不会,课堂教学中消极的学习行为随处可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基础普遍薄弱,无法接受一般难度以上的课程教学;教师习惯于从教材出发进行知识的传授;最根本的还是课程内容过全,学科化的课程结构带来的“内容冗余”。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坚持够用原则。要把过多的教学内容去掉一些,把过难的内容删掉,这实际上就是“过滤”。教学与生活、工作实际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还原”。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来自于生活与生产的实践,“还原”就回归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当然学生更希望教学中多一些“做”的内容,在他们看来“做”比“听”容易懂,而且“做”与原有的学习基础相关性不大,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应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这些反映的都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学得会”的内在需求。

2.实用原则

职中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

(1)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更难,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将口头表达课演变为“演讲与口才”课进行教学,着重强化演讲思路、演讲语言、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

(2)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不少中职语文教材把应用文写作作为“附文”来对待,没有突出中职语文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把传统教学中的重“分析”改为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已是人们共知的古训,“读”不好是语文教学的先天不足。要研究“读”的技巧,如思考性读、研讨性读、品位性读。特别要注重“情感性诵读”、教师范读。以读为重要的学习手段,充分表现课文的内容与情感,进而产生感染力和震撼力。在此基础上的课文分析则是水到渠成的。坚决废止烦琐的、随意性的、浅层次的课文分析。

把传统教学中的回答问题改为研讨问题,这是实现语文课研讨性学习的关键因素。回答问题是简单的、直白的一问一答,书中或有现成答案,或无须动脑思考。而研讨问题则是复杂和深层次的,透过文字的表象,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研讨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出具有思考性和可研讨性的问题,或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点评。研讨问题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完整地表达,是一种潜能性的培养。

三、教学对象上,转变学生观、人才观

高中学科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政治教学 困惑 解决方法

一、对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课的几点看法

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内容,但教材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

1.淡化了知识间的逻辑联系,过于看重感悟、探究和活动。新教材试图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观点,以开展探究活动来达到降低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发现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但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不够简洁明了,缺乏严密性,给人一种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讲不清、讲不透的感觉。

2.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过多、过于理想化,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新教材试图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能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行成结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探究活动设计过多,课堂时间有限,使得很多探究活动不能展开。

二、课改中教师面临的困惑及对策

1.教师观念转变的问题

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只有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以便从根本上推动课改。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只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充当传声筒、录放机的角色,只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这说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还远远不到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成为被教师遗弃的对象,其个人素质得不到开发,个人潜力得不到挖掘,个人得不到足够重视,而对学习产生了厌倦乃至放弃的情绪。这源于:

(1)教师对新课改纲要和课程标理解不够透彻。虽然课程改革己经开始实施了,而有些老师关于课改的目标是什么还不太清楚,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改革心中没底。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教师大多为应付统考和高考升学率所累,无暇学习新的理论;另一方面是教师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甚至陶醉于自己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取得的经验,不注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

(2)教师的权威意识太强,习惯于给学生标准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时表面讨论很热烈,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在争持不下的情况下,老师就给出了所谓的定论作为标准答案,这属于教师的思维定势。

(3)教师不习惯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教学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但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往往以学生没有问题了作为一节课的圆满结束,却很少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2.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

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面临的困惑还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具体体现在:

(1)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难于驾驭课堂。目前,教师仍然受到统测的影响,把时间集中于完成指标上,对于教学方法很少去研究,在内容上并没有改观,往往是教师的一个定论就把学生的思维定格了。

(2)教学中仍然习惯于依赖教材,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之初笔者感到茫然,但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我发现新的教科书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如何利用这个资源,要靠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的创造性。

3.解决对策

(1)教师要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应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2)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有新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高中学科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导师团队制;博士培养模式;重点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19-02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志在成为“研究型大学”,而衡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不仅仅在于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是否比肩本科生,甚至超过本科生,更在于是否拥有一流的博士生教育。这十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成增长趋势。相比于2012年的67216人,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博士生招生计划数为6.9万人,同比增加1784人,扩招幅度仅为2.65%,为十年来最小的扩招幅度,我国博士生教育由扩招人数转向注重提升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12]5号),2012年全国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共263所,其中地方高校168所,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地方高校占全国所有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的63.88%;全国普通高校共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59852人,其中地方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13125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总数的21.93%;从现有的学位授权点情况看,一级学科博士点,地方高校占25%;二级学科博士点,地方高校占55%。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博士生已是全国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创建适应学科特点的培养模式,保证博士生培养的高质量和高水平,是地方高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导师制在地方院校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导师制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导师制源自德国,在研究生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导师制是一种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培养模式的非常有效的精英式教育。博士生导师不仅对博士生入学后的研究方向、培养计划、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和写作等主要环节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博士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质的提高。我国博士生的导师制仍基本是导师个人负责制,实行“单兵作战”和单向指导,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和研究训练,并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个人的研究视野、治学方法和思维习惯往往会对博士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单一的导师制虽然有利于博士生习得导师的“真经”和获得真传,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很难从其他导师处获得更多教益,也常常影响博士生个人研究兴趣和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地方高校较之重点高校,筹集资金比较困难,获得的政府资助也偏低。必要支持和资助的缺乏,使得吸引和招募优秀教授难以做到,这就导致了高水平师资力量的不足,学科带头人较少。同时,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导师研究经费往往也是有限的。据调查:中部地区某高校2008年硕士生导师人均只有0.34个课题。也就是说,平均每3位硕士生导师中只有1位有科研课题。而现实中,高水平的导师所承担的课题可能不止1项,这样没有课题的导师所占比例会更高。在有的学校中,研究生导师除了自身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还同时肩负着指导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职责,这就使得导师在研究生的指导时间、指导范围和指导深度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因而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因此,单一导师制在地方高校的博士培养中存在着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重点学科与博士生培养

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工作,对提升学校的内涵水平与办学层次具有重要意义。博士点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与实施项目,博士生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重点学科是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龙头,也是提高博士生教育的基础。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在地方高校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间的产学研合作也较为紧密,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部分在专业结构、学科领域和行业特征方面明显具有特色优势的重点学科。与整体学科相比,地方高校的重点学科竞争力强,学科队伍相对合理,学科基地、仪器平台的共享机制相对完善。所以,地方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从现有学科基础出发,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以重点学科为龙头,构建重点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体系,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既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又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深化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使之成为满足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专门人才。

三、建立基于重点学科的导师团队制博士生培养模式

鉴于单一导师制在地方高校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弊端,为了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建立基于重点学科的导师团队制是对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与创新。导师团队制博士生培养模式,即打破传统的导师个人负责制,转向导师团队负责制,团队中的导师各尽所长,博士生从导师团队中获得多方教益,充分发挥导师组的联合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这种方式不仅弥补了单一导师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使博士生能够及时连续地得到科研工作的指导,从而保证科研工作进程的继续,而且解决了导师个人特长的局限性与科研内在不同要求之间的矛盾。长期的知识和资料积累、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较强的推理和论证能力以及一定的写作能力等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必备素质。而一般情况下,由于个人特长爱好的不同,对于某个导师,很难同时满足科研各方面的上述内在不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团队成员可以发挥各自所长,对博士生进行高效高质地指导,对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建立导师团队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地方高校导师研究经费有限的劣势,从而保证博士生科研工作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基于重点学科的导师团队制博士生培养模式,关键在于高质量导师团队的建设。建立导师团队,可以使导师充分发挥其特长和自身价值,可以促进博士生培养目标与导师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真正实现地方高校博士生的高质量培养。地方高校导师团队一般由重点学科中具有相同或相近专业背景的导师组成。组建合理的导师团队,首先要筛选团队成员,具有科研才能的同时更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不能仅关注目前的科研能力,还要看其后续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知识互补、结构合理的,以导师团队为基础的学术组织,不仅可以避免人才的浪费或不足,而且能使具有不同知识层次和能力的团队成员相互扬长避短、协调补充,从而在博士生的全方位培养中发挥最大效能。因此,导师团队的构建关键是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梯队,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按照用人所长、量才使用的原则,确保每位成员能被安置在与其能力特长相适宜的位置上。一个团队绝对不仅仅是几名“最优秀”的人的简单集合,一个好的导师团队既要有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也要有年富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导师;既要有科研整体实力强的学术带头人,还要有科研骨干成员。在导师团队引进人才时要充分考虑团队需要的人才类型,保证团队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必须积极倡导每位导师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导师团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科学定位,搞好协作,只有分工不同、任务不同,没有孰重孰轻之分。每个团队成员要不怕吃亏、不斤斤计较,有甘于奉献、顾全大局的精神。通过科研信息与科研方法的交流加强团队成员间的联系和沟通。通过积极采取换位思考等措施提高团队成员间的联系和沟通的效果。当然,要发挥导师团队制的最大能量离不开有效的团队内部激励机制和地方高校管理部门的重视。学术带头人应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个人需求,通过制定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充分调动每个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建立有利于科研发展的团队激励机制,可以从创造良好科研环境、制定激励措施和政策、评价团队成员科研绩效等方面入手。除了要加强对单个导师科研工作业绩的考核,更要重视对整个导师团队的工作业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判。这就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积极创造导师团队合作和活动的平台,特别是在建设基础设施硬件时应充分考虑是否能为导师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和环境氛围。同时,还应在活动经费、管理制度等方面为导师团队制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保证导师团队在指导博士生的过程中的良好学术氛围。博士生教育不同于硕士生之处在于博士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对于博士生导师来说,他们对博士生的指导不应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心手相传,更重要的是博士生整体科研思路的把握和在科研工作瓶颈期给予的引导。采取导师团队制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提供学生自主选题的机会,将学生推到创新的第一线。导师团队就学生的选题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导师的学术思路和创新思想,进而拟定研究课题。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和导师团队成员的能力特长,学术带头人对团队成员进行指导工作的分工,充分发挥导师组的联合指导作用。除了日常科研工作指导外,导师团队定期与博士生召开小组会议,根据博士生的科研工作进展情况对团队成员的指导分工进行合理调整。

当然,导师团队制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团队成员之间若不能以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前提,就会在博士生的指导过程中出现重复指导或指导不足等现象,而团队中一些责任心较弱的导师还可能会出现敷衍塞责的问题。由此可见,虽然导师团队制对博士生的培养具有全面、开放、易于创新等优点,但仍不能排除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很多现实问题,因此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