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与能力数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科知识与能力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科知识与能力数学

学科知识与能力数学范文1

[关键词] 数学知识 数学认知结构 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

戴维斯(W.J.Davis)指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与做研究的数学家类似,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成功,一个学生离开校园后,能否在社会上生存或成为一个人之骄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不断更新自己、完善自己。

因此,数学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能力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一般来说,掌握好数学概念,公式、定理能促成学生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这里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做良好的引导,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概念。潜移默化之中,学生遇到新的知识就会自觉将其与自己的知识库中认知进行匹配!一般的,老师可以从两方面来引导。其一:类比旧知识

例如,一次函数图像的概念。

①复习统计学中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对应数据作为坐标描点、用折线连接。

②回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可以直观的反应变化趋势、特殊点的值、最大或最小值等。

③函数图像的定义

④函数图像的画法——对应数据作为坐标描点、用折线连接。

⑤函数图像的直观性——可以直观的反应变化趋势。

⑥特殊点的值——与坐标轴的交点。

其二:从发展史来认识

例如:负数的概念

①我们有300元,收入100元、支出50元,收入200、支出300,还有多少元?——原有基础上“+”对应的收入,“—”对应的支出。

②介绍收入支出的记录方法的发展史——收入100元、支出50元、收入200、支出300——收入用黑色笔记录、支出用红色笔记录,所以有财政赤字之说——对应前面的计算方式,我们在用“+100”表示收入100,“—50”表示支出50。

③介绍负数的概念

通过以上的引导,能揭示概念的形成原因及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达到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的目的。能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知识库,并且潜意识的形成好的认知结构。

2、 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进行指导。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如何探索、如何发现、如何研究,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让学生自己提出教师想要提出的问题,最终发展到学生会用元认知提问来引导自己。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时,老师应该时刻渗透,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找到探索的方法。常用的得出新知的方法“猜想——类比探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证明——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多边形的第一节中,学习四边形内角和公式时:

①你认为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想的?——由于我平时经常引导,许多学生说:“老师您不是说,可以用特殊的进行猜想么,正方形等内角和都是360度”——由特殊到一般。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猜想吗?——将四个角剪下拼到一起。当初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方法。——类比探究

③得出新知识猜测后,还需要证明。你能证明吗?——求角度之和的知识有哪些,你能否找到证明方法?——转化思想,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转化为三角形——利用平行线垂线等。

3、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观念。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的灵魂,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数学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方法是指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数学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

《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建模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的课都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比如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一节课,我想这节课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了解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渗透建模的基本思想方法,不应简单的局限在一次函数。

我将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设计如下:

明确问题变量;实验获得数据;描点画出图像;判定函数类型;求理想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

①据估测,电影《功夫》中。周星驰的“如来神掌”的指距为9米。由此估计那时周星驰将自己变成了多高的巨人?——抛出问题,给出生活中的两个变量。——找成年男性身高y和指距x的关系。

②通过测量,收集数据。

③建立直角坐标系,将两个变量分别作为横纵坐标,描点、画出图像、判断函数类型,求出理想的解析式。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了解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的过程。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总之,在数学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学生知识的增长,同样要把数学只是获取的过程与获取的结果一样作为教学的目的。从致力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才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学科知识与能力数学范文2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有大量的好工作没有人应聘,另一方面大量的人找不到工作,如此尴尬的社会现状根源在哪里?新技术革命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变化,从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企业视角而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竞争力的团队,需要团队成员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从学校视角而言,囿于知识的局限和对学科整体的认知能力,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未来的应用领域很茫然,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加上教师缺乏理性的职业教育的教育观,没有平衡好教育、工作、技术三者的关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需求的脱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也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趋势,各个高职院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适合自己的改革主题,积极探索并创新面向素质教育和就业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方法,让企业的人才需求变成院校教育改革的动力。

1.职业核心能力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培养

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率先提出了“关键能力”培训的概念,并进行了研究开发。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开发就业导向的核心能力体系,澳大利亚等国在相继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也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是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对核心能力作出这样的阐述:“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对英、德及澳大利亚等国的核心能力培养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在1998年《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我国的“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认为,根据培养层面的不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分为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改革的整体策略、对课程设置进行专项改革的专项策略以及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穿核心能力培养的渗透策略。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还指出把核心能力指标分解成具体的要素、要点,借助各门常规课程的渗透教学加以实现,使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职业核心能力内容

核心能力不是强调某种专业或某一职业领域或某一岗位群所具有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它强调的是所有职业共同具有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核心能力关注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以改进个体的学习过程作为出发点,而是着眼于学生自我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藉此,我们探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化教学,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师以“图书馆管理系统”为案例,从旁指导与解答疑难,学生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同步拓展,从资料的收集到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均等独立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了解和把握了实施一个完整项目需要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从而明确了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目的。同时又通过建立学习情境,将职业核心能力渗透于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如何学,一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使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培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从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看,企业将数据库开发分为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六个阶段。本课程覆盖了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四个阶段。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归纳、演绎,形成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专业技能,我们建立了岗位能力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被定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数据库系统设计开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同时,考虑职业核心能力与课程的高度关联性,我们将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与人交流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获取数据库这个新接触领域的相关知识;自我学习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采取自我管理的学习方式,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手段,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解决问题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本课程采用并列式项目教学,教师的教学案例“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的同步拓展项目“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自选创新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不同项目对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层次不同(如表1所示)。

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

3.1 确定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以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角度组织知识体系,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管理、数据库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具备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和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基本维护管理的能力,为后续学型数据库系统Oracle、SQL Server等打下基础。

3.2 选择合适的课程教学方法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过程的完整性。为此,在实施教学时,注意以下原则:一方面,在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以必需、够用、实效为原则,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精深性和前沿性不做过高要求;另一方面,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能力结构方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素质结构方面,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利用、开发的信息素质。

3.3 进行精心的课程教学设计

采用并列式项目教学,教师的教学案例“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的同步拓展项目“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的自选创新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并将案例根据教学需要分成若干个情境(如表2所示)。每个情境通过情境分析、解决方案、方案实施、知识小结四个方面组织教学。采用项目法的课程教学方式,对教师本身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只有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经验,才能在项目化教学中教授学生局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辅助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认识和模仿,过渡到熟练和深化,从而顺利完成自主练习的项目。自此,学生具备了完整的工作过程和思维过程,理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机汇合。

4.结束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课程的项目教学,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于课程教学中,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效果是显著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将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的教学中完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与此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也待建立和完善。同时,我们也应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通过设置专项的核心能力课程对学生进行基础核心能力和拓展核心能力的定向培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陈音佳,郭万春,高职《数据库应用》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31-33

学科知识与能力数学范文3

一、电子技术职业能力定位分析

1.职业能力定位分析

中职教育应遵循职业属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职业教育的社会需要和个性化需求,优化教育教学。中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必备的通用能力、特定职位的专业能力以及多学科的职业综合能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遵循中职教育的规律和就业特点,满足企业行业的就业需求,培养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樽酆鲜导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

通过对珠三角周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对电子技术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定位,确定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①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②具有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家电维修和电工操作的基本能力;③具有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技术资格;④具备电子设备操作、电子产品销售能力;⑤从事电子相关的职业活动所需的社交技能,以及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

2.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能力定位分析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职业能力的养成表现在两方面: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学生个人行为的转变,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相互渗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因此,我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电子技术中典型任务为载体,它包涵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实训。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和维修工作,也可以从事电子设备的操作、电子产品的销售工作。根据我校电子技术职业能力定位,确定了中职学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职业技能,包括能够简单分析电子线路,识别和检测电路元件;学会使用常用的仪器仪表;能够读懂一般电子电路图,能分析和判断常见电路故障;具备安全用电常识,熟悉电气安全操作的基本规程;养成守时、文明、礼仪、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

二、实现职业能力的项目教学模式实施

项目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究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1.课程项目的确定

确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校课程专家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电路原理和制作过程,提炼出电子技术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行业企业岗位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以电子技术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依据国家电子产品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结合电子行业职业道德的要求,将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更加接近企业岗位的需求。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基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根据自身学科和后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我校教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知识进行了整合和重构,确定以下课程项目:直流稳压电路充电器、声光控延时开关、环境温度控制器电路、模拟遥控风扇电路、自适应式烘干系统、路灯智能控制器、物体流量控制器等。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以完成电子工艺过程为主线,在项目任务中融入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训。在技能训练方面,培养学生电子元件的检测与识别能力,电子产品的装配和调试能力;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电子电路分析,简单电子电路图阅读等方面的教学。课程项目模块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也可以是学生组织的创新项目。

2.项目教学模式

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以此展开相关联部分的基本特性、结构、原理、制作过程等内容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任务布置、任务计划、任务决策、任务实施,任务检查和任务评价。例如,在“直流稳压电路充电器”模块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具体详细的教学过程包括:①任务布置:认识、组装、调试直流稳压电路充电器。②任务计划:学生能够分析原理图,认识装配图,测试部件质量。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准备好组装工具,注意组装与调试细节。③任务决策:老师集中讲解直流稳压电路充电器电路工作原理,强调安装调试中的注意事项,项目小组讨论并制定实施方案。④任务实施:项目团队按照直流稳压电路充电器原理图,分组完成直流稳压电路充电器电路的安装和调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⑤任务检查:教师指导项目组相互检查电路的组装与调试,消除电路故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⑥任务评价:项目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评价等。 过程性评价重点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安全文明操作、实训出勤情况和日常表现);知识性评价通过考核项目小组的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采用以职业能力本位的项目教学模式的意义

1.加强课程改革,提高办学水平

“以项目为主线,能力为本位”的项目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职教育不断发展。我校电子专业的定位是:服务于珠山角地区电子电工类岗位,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按照中职教育的要求,我校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项目任务教学,使学生具备适合区域职业特点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服务。

2.优化教职员工,提高综合实力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项目教学模式,通常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序,这不仅改变了教师教学交流的方式,而且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电子技术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优秀的专业教学技能、分析和解决故障的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准备教学设备、教材,制作教学课件和熟悉教具,要比以往花费更多的精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认识和知识水平,全面提高的同时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技能得到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职业竞争力

学科知识与能力数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要求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保留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具备时代性和科学性的。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改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尝试应用是有益处的。

学科知识与能力数学范文5

具体的考试内容又主要如下:

1、学科知识

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内容知识。

2、课程知识

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同时掌握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

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经验,准确把握所教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2)教学实施

学科知识与能力数学范文6

一、‘多元化’在教学的作用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多元化教学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多元化教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在合理的时机发挥多元化学科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做到这点,必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