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通胀预期管理;国际经验;借鉴
一、引言
从我国现阶段的总体经济发展形势而言,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改革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我国金融环境极易出现变化,而政府及财政部门对于通胀预期的管理能力则相对较弱,这是必须勇于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胀预期一般是指人们对未来一定时期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预测。在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政策目标之间求得平衡,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也是对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重大考验。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不失为通胀预期管理的有效方法。
二、通胀预期管理的国际经验
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通胀预期管理与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各国政府和经济研究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两者之间的表面意思虽然十分接近,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两者所蕴含的政策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别。通胀预期管理主要是针对结构性通胀,通过货币政策微调进行针对性的调控,而抑制通货膨胀的前提则是物价全面上涨,央行货币政策开始正式转向。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导致我国现阶段通胀压力的原因,国际学者众说纷纭,欧美国家的部分经济学者和转接认为此轮物价上涨是价格下跌后复苏阶段特有的“通货复胀”,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国际金融资本的投机行为助长了我国的通胀预期。但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本轮通胀压力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为我国通胀预期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从外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及流动性泛滥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必然造成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这是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重要原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必然会从贸易和预期等渠道反映到国内的PPI和CPI上来。中国对国际流动性泛滥的问题没有太大影响力,但可以通过G20和双边磋商表示我们对美政策过度宽松(和宽松时间过长)的担忧,并通过IMF等多边渠道对美国施加压力,要求其不要过度延缓退出扩张性政策的时间。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对通胀预期探索和实践的历程接近半个世纪,但并没有形成十分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围的情况看,虽然通胀预期管理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但大致的运作程序都是先对通胀预期进行衡量,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手段对通胀预期进行引导和管理。国外引导和通胀预期管理的手段以间接手段为主。(1)中央银行或政府有关部门、权威机构政策报告,(2)新闻会,如欧洲央行行长定期向公众详细介绍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及货币政策相关的物价稳定评估等;(3)央行或政府高层官员在公开场合表态;(4)实行通胀目标制。通胀目标制是指把维护币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最终目标,其它目标都让位于通胀目标,并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
三、我国政府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的建议
随着我国政府对于国际经济环境的逐渐适应,特别是在对国际经验的不断借鉴和研究过程中,已经基本掌握通胀预期管理的原则和目标,但是具体组织实施与管理中则面临了不同方向的压力和困难。为了有效环境我国政府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通货膨胀压力,必须从本国实际国情出发,并且紧密联系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而才能实现对于通胀预期的科学、有效管理。
1.准确把握政策取向,保持适度、宽松的总体基调
在今后的通胀预期管理中,我国政府要始终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要不发生剧烈的形势变化,就应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宜过早退出。但应随经济形势的变化更具灵活性,适时实施动态的预调和微调,从“过度宽松”回归“适度宽松”。
2.寻求信贷规模调整与信贷结构优化的平衡点
从目前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实施进展及银行信贷资金配套情况看,2011年我国的信贷增量还必须保持一定幅度,只宜做小幅度调整,不能下降过快。必须保证已开工重大项目资金链不断裂,避免出现“烂尾工程”造成新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信贷政策应更加关注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满足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贷款需求严格限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投放。
3.进一步化解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的压力
我国政府要进一步推行超常规发展直接融资,让国内各类型的企业有更多直接参与各种金融市场的机会,加强对创业板市场的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快完善股票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尽快推出股指期货,平抑股票市场频繁发生的系统性波动。二是改善收入分配,让居民收入增长逐步抵消高房价压力合理调控土地供应节奏,改善土地供应,降低土地成本;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进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招拍挂制度,推动消费信贷稳定规范发展,抑制投机。
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型;问题;应对措施
党的十八召开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建设,完善并处理职能转型中出现的问题,以促进经济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的国情,也体现出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成熟性,仍需在诸多方面进行改善。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是促使经济市场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力量之源,并需要在发掘中,不断推进职能转型,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最终的胜利。
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意义
1.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型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
深化体制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体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经济体制在实践中不断的改革,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法满足市场体系的建设需求,特别是政府管理职能转变跟进不了政府机构改革。因此,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抓好宏观调控,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面向于市场主体服务,进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2.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型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内在需求
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下,我国经济市场化呈现大规模发展的局面,对于宏观调控改革已成为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内容。在稳步发挥好市场机制的前提下,牢牢立足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这一改革中心,从根本上强化政府的决策与执行机制,从本质上重塑市场与政府的良好关系,进而形成两者和谐的互动。
3.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求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稳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需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使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非常凸显民意、民生等问题,切实做到经济发展为民谋福祉,社会发展促和谐的良好前景。因此,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主动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服务管理体系等,以更好的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责任。
二、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近年来,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型加快,政府职能正逐步面向于宏观调控、市场秩序的监督与维护等领域。在体制转轨的环境下,我国应该充分立足国情、审视国际大背景,努力创造出适合国情、有利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府微观经济管理职能,二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1.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国民经济的两个方面就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是国民经济总况以及其影响因素,且两者之间有着联系,即宏观经济要以微观经济活动为基础,而宏观经济又极大地影响微观经济活动的开展。在市场经济发展至发达阶段,促使各行业各部门形成依赖关系,并在形成有机整体时,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管理产生作用。
2.政府微观经济管理职能
微观经济是国民经济中,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开展经济活动,一类是消费者,另一类就是商品和供应者。政府微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面向于农业、工业等领域的个人和企业的管理。其实,微观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政府在微观经济的管理中,应该开放搞活,促使国民经济焕发出朝气。同时,政府要基于法律法规,对经济个体的决策进行相关的约束和限制,以确保市场的有序运行,给微观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环境。
三、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型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政府的行动指南,强调政府职能管理的科学转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政府职能转型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需求,也是深化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从实际来看,关于政府职能的政策主要体现于:(1)把强化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作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深切关注影响经济全局性发展的问题,研究判断国际环境变化,秉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制定符合国情、有利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以鲜明的战略、任务以及产业政策,促使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减少行政审批。精简制度,落实办事效率是职能转变的要求。切实把冗长的审批事项“瘦下去”,才能集中政府精力,大力搞好经济建设等重要工作;(3)对于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切实做到“规范化、明主化、科学化”。正确而完善的决策离不开大量的信息,以及丰富的知识,这就需要逐步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符、体现与时俱进的制度。
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经济管理重心发生转移。改革30余年的风雨兼程,我国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与制度。在进入发展新阶段中,我国政府经济管理重心发生了转移,做出了较大幅度思维调整。牢牢坚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经济管理重心,是关切大局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狠抓。
其次,经济管理职能方式的转变。对于该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行政手段的转变。由以经济手段为主向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表现出更加全面而有效的一面;(2)管理已有微观向宏观转变。权力的合理分配,把本属于企业而被政府行驶的权力,归还于企业,并切实强化企业的自;(3)市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由以往“排斥市场、重计划”向“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四、落实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型的若干措施
1.重构法制基础,确立现代行政管理理念
(1)确立现代行政管理理念
观念的转变与秉持是现代行政管理理念确定的关键,特别是秉持“有限性”挂念,切实收缩社会领域原有的侵犯性权利。态度决定一切,政府工作人员要保持好良好的工作态度,做到行政权力的合法行使,并收缩可能发生或已发生作用的权力。政府部门设定行政权力要合法,并有着具体的要求。同时,行政权力的行使是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接受司法、社会等的监督与制约。对于民主决策,要对社会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做到管理“到位”。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该秉承“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不断地完善制度建设。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信用,且完善的信用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但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以行政管理的信用为重点,这就需要政府做好诚信的表率工作。而对于行政决策,要强化决策的监督,同步完善决策监督机制与制度,明确好监督内容、对象、方式、程序等。
(2)重构法律基础
法律制度需要体现针对性,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在重构法律基础中,要对市场主体资格制度进行确认,并在保护财产权制度的同时,切实维护好合同自由制度。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是有限度的,于是政府适度干预制度,稳步健全社会保障等制度。
(3)定位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牢牢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型,特别是政府经济职能的方式转变。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中,其定位的落脚点应该是强化宏观经济的管理与调控,严格制定完善的市场规则,以及组织好生产公共产品,进而为开放型的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2.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型的途径
(1)弱化政府微观经济管理职能
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政府权力支配社会的格局形成了作用力,改变了原有格局。所以,进一步弱化微观经济管理职能,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权力模式上,改变政府一手承办的局面,如政府统一配置、计划人财物的模式,进而促使政府的经济权力变为有限性。同时,要弱化政府对微观的经济干预职能,政府干预的合理性,是在市场局面失灵的领域。并且,要把政企分开,特别是政企责任的分开,需要明确分离企业与政府间的职能,以充分发挥各方权利。
(2)强化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来看,我国市场化进程处于初期阶段,是体制转型期的大国。所以,在面对市场经济的考验、融入国际经济的契机下,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帮助与扶持。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要切实落实到三个方面:①发挥好平衡协调的职能;②做好战略引导职能;③起到保护的职能作用,这样才能确保经济市场的又快又好发展。
(3)区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权限
坚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领导,地方做好积极主动的配合工作。在工作中,要以“维护中央权力、尊重地方利益”为原则,积极寻找中央与地方发展的利益平衡点,以深化中央与地方职能权限的明确,促进双方关系朝“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切实发挥好第三部门的协同与沟通作用
对于第三部门,其实是相对于第一部门政府组织与第二部门企业组织而言的,可以起到协调与沟通的作用。同时,第三部门是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是现代社会体系中的重要元素。第三部门的兴起和发展,是对于经济市场政治民主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
五、结束语
我国持续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为经济市场的发展、成熟注入了力量。当前,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型仍存在诸多的问题,表现出不成熟、不完善的一面。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型又是深化经济市场体制、健全市场体制的需求。所以,要落实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型,为经济市场又快又好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孙亚忠: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和职能转变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1(02).
[2]赵贵宁:西部大开发中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新构[J].全国商情,2007(01).
[3]康 汝:政府机构如何发挥经济管理职能[J].财经界(学术版),2010(08).
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3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增长乏力,金融风险加大。我国为应对危机,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发通胀隐患。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金融与经济失衡的困境,一方面制造业等行业产能过剩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另一方面金融失衡导致了社会整个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这些都对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业风险的分析,得出了防范风险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宏观经济;金融危机;影子银行;金融风险
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金融衍生品违约等一些列事件引起雷曼兄弟大银行倒闭,并形成骨牌效应,形成世界金融危机。2009年,希腊债务问题爆发,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全球经济进程。2008年为应对危机,我国进行了四万亿救市计划,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大,08年全年保持9.6%的高增长。但是大量资金流入市场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2009年M2全年增速达到了21.62%,比2008年全年增速高了6.6个百分点。然而,2009年全年CPI增速同比下降了0.7%,这说明大量的信贷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资本市场或者在银行间拆借。另一方面,我国对于信贷资金利用效率并不高,这一点从M2/GDP的数值就可以看得出来。2009年以来M2/GDP保持在1.8左右,居于世界第一(见下图)。
2009年以来我国楼市价格猛涨,新能源产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和在金融危机中深受打击的外贸出口行业错失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将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撤了出来,转而投入收益率高的楼市和新兴产业。2010年收到2009年信贷投放的影响,CPI破3%的警戒线,央行开始宏观调控,逐渐收紧流动性。银行提高审贷标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而之前投入到新能源行业的资金短期无法实现盈利,因此产生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以温州为例,民间借贷借此机会蓬勃发展。民间借贷团体比如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缺乏资金,在银行部门产生寻租行为,高的民间借贷收益率也导致一些银行从业人员主动到民间借贷市场寻求机会赚取高利息。2011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提高就是这一系列因素的结果。2011年末,有八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提高。工农中建四大行虽然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下降,但不良贷款余额缩小幅度较小。
2012年收到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政府出于调节经济结构,缓解金融风险考虑提出了“稳增长”的策略,经济运行逐步企稳,全年GDP增速为7.8%。同时,“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加强金融改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国内企业因全球经济疲软面临出口增长缓慢,国内投资因房地产调控和政府融资平台资金紧张而减少,通胀隐患仍然存在,扩大内需需要长期努力,中小企业经营环境需要改善,垄断行业和企业压缩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这些因素对2012年的经济发展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2013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2008以来的下滑周期当中。由于人口红利消失,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加工制造产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环境恶化严重,可持续发展面临难题,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与此同时,我国金融领域面临调整。2013年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SHIBOR)大幅上升到13.44%,隔夜拆借利率最高达到30%,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成交于28%。利率飙升反映当前金融市场缺乏流动性的困境。2013年6月24日,上证指数连跌一周跌破2000点,资金在股票市场的缺乏可见一斑。2013年6月,建设银行的一款期限为33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7.39%,而同期银行活期利率仅为0.35%,1年定期的利率也仅为3%。而招商银行的一款期限为3个月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也达到了7%。资金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恐慌情绪蔓延。回顾2013年6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反映了其对当前资本市场缺乏流动性的态度。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让资金流向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的升级。
二、当前中国金融业风险管理分析
(一)社会融资总规模结构变化显示中国正在经历金融脱媒
货币政策是调节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在中国过去十年高速发展的经济中得以体现,同时货币扩张成了必然。观察货币结构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融资结构的巨大变化。2002年人民币贷款总额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91.86%,体现了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的特点。但从2010年开始,这一比重逐年下降到50%左右(见图1、图2)。这意味着以往主要通过银行配置资金供求的情况发生巨大变化,股票、债券、基金、理财、民间借贷正在成为资金循环的重要途径,中国正在经历金融脱媒。
从微观层面看,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也在发生变化,银行存款占比下降,股票、保险、基金、理财等投资品占比上升,造成银行的贷方脱媒。根据《中国金融家庭调查报告》,2004年居民资产中储蓄存款占比为71.8%,证券基金占比10.2%;而到了2011年,储蓄存款和证券基金占比分别变为57.75%和20.62%。除此以外,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非金融企业融资占比应提高到 15%以上,非银行融资方式占比具有更高提升空间。
(二)金融脱媒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与挑战
1. 对中国银行业利益产生冲击。以美国的金融脱媒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不断发展,证券市场成为欧美经济主要融资方式,银行的作用日益萎缩,失去其主导地位,表现为利差收入减少,银行难以继续依靠传统业务保持收益。中国银行业现在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9%左右,而欧美银行这一比例达到了35%以上。中国银行业现在的资产结构难以应对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必定会使银行业利益受损。
2. 对银行资产结构产生影响。
由于金融脱媒,储户投机性动机加强,存款趋向短期化,转向活期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这会使得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问题加重,给银行管理带来更大挑战。
3. 对于社会融资方式而言,直接融资将占更大比重。相应地,居民的金融资产中将包括更多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更少的银行存款。以美国为例,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中存款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25%下降到15%左右,股票基金和保险资产占比大幅上升。
4. 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提出“单一货币规则”,前提是货币流动速度不变,因此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调控物价和经济增长。而金融脱媒和金融创新使得货币统计口径面临调整压力,货币流通速度不再稳定。以美国为例,1993年7月美联储由数量型货币性政策目标转为价格型政策目标,即以利率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应此,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应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同时调控市场流动性和市场利率。
5. 金融脱媒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脱媒丰富了资金供求来源,使得社会各个机构和个人参与市场利率的决定过程。金融脱媒使得资金供给方从过去的银行机构为主转变为个人、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资金中介包括银行也包括信托、保险等。
6. 金融脱媒对监管部门提出更高要求。金融脱媒使得资金从银行表内转移到表外,从银行转移到非银行机构。银行面临的期限错配风险上升,银行以外的金融系统不良贷款面临监管空白。
三、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金融业风险管理措施
(一)加强银行业风险监管,重点整顿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
在金融业调整过程中,银行业的调整是重点。而近年来贷款结构的变化反应了影子银行风险的加大。防范影子银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除加强监管外,还需强化金融机构内部自身风险管理。具体措施有: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风险防火墙,将两者之间的风险防范渠道切断。例如,防范商业银行表内资金流向私募基金等影子银行,加强银行表外业务监管,控制银行资金流向。二是加强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防控金融业从业者利用银行资金参与民间借贷,避免金融风险从民间借贷市场传递到银行当中。三是明确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机构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建立严格的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检查制度。
(二)肃清债市灰色地带,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与美国金融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规模小,对经济促进作用有限。制度缺失和监管缺乏导致了债券市场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困难。应该坚持审计和业内自查,重点消除代持养券和丙类账户带来的利益输送等不法行为。为完善债券市场建设,一是监管部门将债券市场的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和统一,形成统一的监管负责机构,在降低债券市场监管成本的同时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建立评级机构监管体系。强制要求评级机构向监管当局做出解释,并且对于监管当局调查出的评级机构违规行为应当予以严惩,以规范评级体系的秩序。三是建立做市商细分审批制度,通过对市场上符合资格的企业颁布债券做市商资格的方式来保证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债券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对债券做市商进行细分管理,对于报价数量较多、报价频率较高、报价能力较强的做市商授予更高的市场做市资格,从而促进做市商制度的发展。(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4
[论文摘要]通过国际价格比较、非价格竞争力、竞争力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我国水果在国际市场上总体来说竞争力不强,与其他水果主要生产国、出口国相比差距较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按照 WTO农产品协议及中国与其他 WTO成员国签订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规定 ,中国人世后不仅将大幅度降低水果进口关税,而且还将取消很多非关税进口限制,国外大量优质水果势必进入国内,同时作为世界水果生产大国,我国水果应更多地走出国门,这必将给中国水果业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因此,认真分析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有利于果农更好更快地面向世界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为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客观依据。
1 世界水果的生产与贸易状况
1.1 生产现状
近几年世界水果生产稳步发展,1997~2002年世界水果(不包括瓜类)产量保持在 4.3亿~4.7亿吨之间。以 2002年产量计,年产量 l 000万吨以上主要水果生产国有:中国(6 952万吨),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 14.75 9/6,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印度(4 857万吨),占世界的 1O.3O ;接下来是巴西(3 452万吨)、美国(3 055万吨)、意大利(1 770万吨)、墨西哥(1 488万吨)、菲律宾(1 134万吨)、伊朗(1 117万吨)、土耳其(1 100万吨)。目前世界主要水果种类有柑橘、苹果、葡萄、香蕉、梨及热带水果,共占世界水果产量的80%
1.2 贸易状况
据多年的资料统计,参与国际贸易的水果数量约占世界水果产量的 1O%。贸易量最大的水果是香蕉,年贸易量 1 31O万吨,占产量的 23.4%,占世界水果贸易量的 25;其次是柑橘,821万吨,分别 占8.3%和 19.5%;苹果 451万吨,分别占7.9 和 1O.7 9/5;葡萄221万吨,分别占3.9 和 5.2 ;梨 148万吨 ,分别 占9.7 和 3.5 oA;热带水果 188万吨,分别占3.1 和4.2 9/6 。
从出口量看,水果主要出口国有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智利、南非等。美国主要出口柑橘、苹果、葡萄、梨等,是世界第二大柑橘和苹果出口国、第三大葡萄出口国、第四大梨出口国;法国主要出口苹果,是世界第一大苹果出口国;西班牙柑橘出口居世界第 1位,出口量达 279万吨,同时还是世界第二大梨出口国;意大利主要出口葡萄、苹果、柑橘、梨等,是世界第二大葡萄出口国、第四大苹果出口国、第五大梨出口国,葡萄出口量达 54万吨;南非是世界第三大柑橘出口国、第四大葡萄出口国。
按进口量计,世界主要的水果市场是欧洲、北美和亚洲,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德国、英国、美国、法国等。德国是世界最大的水果进口国,每年进口各种水果达 320万~340万吨之多。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 的市场情况均与德国类似,是世界最主要的水果进口市场,每年进口量都分别在 100万吨以上 ,进 口种类包括所有主要水果。美国对香蕉的需求量极大,1998年进 口391万吨,占世界香蕉贸易量近三成,是世界头号香蕉进口国,葡萄进口量也排世界第 1位,同时还是世界主要的热带水果进 口市场,芒果 、菠萝、木瓜等进口量均居世界第 1位。包括新加坡、中国香港在内的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另一主要水果进口市场,主要进口苹果、葡萄、柑橘、梨等水果,香港和新加坡还是主要的国际水果贸易中转市场。
我国水果产量自 1995年以来居世界第一,但长期以来,我国水果产品以国内鲜销为主,出口比重较小 ,参与国际贸易的比例一直较低,1998年中国出口水果 63.3万吨,仅占当年水果总产量的 1.15%,而世界平均水果产量的 1O 参与国际贸易。近几年我国水果出口发展较快,2000年水果出口量 135万吨,到2004年水果 出口量已达 313万吨,增长幅度为 131.85 。在我国水果产品出口中,苹果、浓缩苹果汁和柑橘最具代表性 ,浓缩苹果汁和苹果的出口量占世界份额均处于上升态势,尤其是浓缩苹果汁出口量已占据世界出口量的一半以上,而柑橘出口量占世界份额则大致在 2%~3 [3]。我国水果出口主要到达地是亚洲国家和俄罗斯,进 口来源地主要是东南亚和南美洲 。
2 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成本,即价格方面的竞争力;二是市场营销绩效,即非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包括所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非价格因素;三是竞争力指数(RCA),即农产品的出口能力。
2.I 国际价格比较
水果是我国最具出口潜力的主要农产品之一。我国水果经营模式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农民一般都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种植,且销售也以自销鲜销为主,而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并且在采后要经过很多手续进行技术处理,因此许多国产水果成本比“洋果”低得多。据统计,我国水果综合成本低,平均每公顷产量在 15 000 kg左右,销售价格在 1.2元/kg就有一定利润。与国际市场相比较,我国水果在生产成本和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以2003年 6月鸭梨、富士苹果、香蕉、菠萝、芒果等水果品种批发价格计算,美国洛杉矶、加拿大多伦多、法国巴黎等市场苹果、梨、菠萝等水果价格大大高于我国市场,高出约 5倍左右。以 2005年 3月蜜桔、鸭梨、富士苹果、香蕉、菠萝等水果品种批发价格计算,我国价格低于国际价格。
2.2 非价格竞争力
我国水果的非价格竞争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品种结构 目前,我国水果产量的绝大多数是以鲜果消费为主,各种水果的品种结构比较单一,适合不同需要的不同特色产品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虽然新鲜水果消费量很大,且在不断增长,但加工水果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却大大高于新鲜水果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中国适合加工的水果品种不多,即使有一些适合加工的品种,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和质量问题严重,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因此,从品种结构上看中国水果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2)水果质量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消费者对鲜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优质高档水果虽然价格高,但仍然销路好、经济效益高、国际竞争力也强。目前,中国水果优质果率不到水果总产量的1O,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率不足总产量的 5,而其他水果主要出口国的优质果率却高达7O,可供出口的高档果 占总产量的 5O 左右。这就使得中国鲜果较难进入国际市场,更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3)采摘后的商品化处理近年来,通过引进和调整水果品种结构,在国内产生了一些优质水果品种,如 山东红富士、四川脐橙等品种,内在质量和外观都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市场的要求,但由于鲜果收获期比较集中,且采摘后商品化处理落后,难以满足消费者常年均衡消费新鲜水果的要求。目前,中国采摘后进行分级、打蜡、包装、贮运的水果只占总产量的1,贮运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 2O%,加工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 1O,因而鲜果集中上市时导致市场价格下降在所难免。而其他水果主要出口国适应市场需求,能通过保鲜和包装技术来保证水果新鲜上市,并能在水果采摘后 30 d内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新鲜水果。由于不同质量等级果品价格差别较大,而且不同质量等级的同一果品在不同时间上市其价格差异也较大,因此,中国新鲜水果虽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在满足消费者常年均衡需要优质水果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仍较弱。
(4)水果营销状况从宏观方面看,政府对水果生产经营中的宏观指导、咨询、投资和调控较少,市场体系不够健全;水果经营的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相对比较落后;市场供求及其变化的信息很少,即使有但由于信息渠道不健全很难传递到农户。从微观方面看,中国农业生产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在水果生产中大量存在,大多数农户是在本地区内封闭经营,不仅不了解国际市场供求及其变化,也不了解国内市场及其变化;大多数农户都是以生产为中心,水果生产出来之后再寻找销路,还缺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水果生产的思想,更没有属于自己的营销和信息沟通组织。这些不仅使果农的市场营销绩效较差,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且当水果集中上市时果贱伤农的现象也经常出现,从而导致水果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2.3 竞争力指数
竞争力指数即“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 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 占该国所有出口商品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份额的比率。当某种产品的RCA大于 2.5,表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RCA在 1.5~2.5之间,表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RCA在 1.0~1.5之间,表明具有中等竞争力;当RCA小于 1.0大于0.5,表明竞争力较弱;如果 RCA
从表 1可 以看出,我国仅有梨一项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他均为比较劣势,其中柑橘和香蕉又相对好一些,除苹果 总体上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以外,其余各主要水果国际竞争力都在下降。我国水果总体上竞争力先降后升,但仍不具备优势。实际上,我国水果一直存在价格优势,1995年后 由于我国水果国内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这种优势在不断增强。水果的综合竞争力不强主要是由于我国水果产业的水果质量、采后处理等方面的劣势造成的。
从表2可看出,我国水果的RCA 与世界主要水果生产国和出口国的水果RCA 相比,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而且还呈下降趋势。
3 结论与对策
综上所述,中国水果一直存在价格优势,各种水果的绝对价格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通过与水果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的RCA比较后发现,我国水果竞争优势在削弱,从总体上看,中国水果价格竞争力较强 ,RCA偏低,非价格竞争力较弱。因此,中国水果今后的发展思路应在充分发挥价格优势的同时,大力加强和提高非价格竞争力。
首先依靠科技,提高水果质量。水果质量竞争,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在总结优质经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良种壮苗、架接换种、控冠改型、疏花疏果、配方施肥、人工或蜜蜂授粉、果园覆盖(秸秆、塑膜)、节水灌溉 、病虫综合防治、果实套袋、摘叶转果、铺反光膜等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果实品质。在优质丰产园综合运用上述先进技术,以带动大面积果园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强化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果农科技素质,实行果树规范化管理,生产出合乎市场要求的水果。
其次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对水果业的支持与投入。应充分利用乌拉圭回合农产品协议所提供的国内支持与调控空间,加强对水果业的支持和调控力度。各级政府可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对水果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测,支持并鼓励果农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既适宜当地条件又适应消费者需要的新品种,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或采摘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调整鲜果收获和上市时间;健全和完善水果市场体系,鼓励发展各种代表果农利益的营销组织、中介组织和合作组织,使广大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配合政府对水果业发展的投入,实行水果产销的市场秩序管制,防止水果价格大幅度波动,并使其维持在合适的水平。
对果农进行市场营销思想和策略的培训和宣传,使果农建立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营销思想,不仅要以国内市场,更要以国际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适应加入 wTO的要求。要使果农清楚只有根据市场需要及其变化进行水果生产,满足消费者对水果品种和质量的需要,才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2)[M].北京 :中国统计 出版社,2002.430~432.
[2]麻茵萍.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水果业的影 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0,(5):33~37.
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技体育;灰色关联分析;动力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17-04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头号竞技体育强国。但亚洲的竞技体育运动在世界竞技体育版图上仍属于落后地区。中国竞技体育在大型的运动竞赛中成绩有时大起大落,这里面虽然有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因素,但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在整个项目中保持优势的长期性,中国竞技体育必须在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中具有竞争优势,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竞争优势就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独具的、整体的、持续的竞争能力,是竞技体育取得竞争优势,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准确了解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其整体竞技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在世界竞技体育锦标赛、奥运会、世界竞技体育大赛上所取得的成绩为标尺,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为验证对象,把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当作一个灰色系统工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旨在验证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大量收集的期刊、著作中的相关文字和数据资料,运用二手分析,即从他人研究的资料中寻找与本研究有关联的重要内容,在基础上构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查阅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
1.2.2间卷调查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和运动训练学等方面专家对影响中国竞技体育的相关要素进行访谈,拟定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二级初选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第一轮调查问卷,以问卷形式请专家对一、二级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和认定;第一轮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处理,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设计第二轮调查问卷;最后一轮请专家对前两轮专家认定的一、二指标进行排序和权重程度认定。结合问卷统计处理结果,最后确定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表1)。
1.2.3专家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多次与体育院校及从事体育研究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个别项目管理中心的主要官员,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核心竞争力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2.4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乏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其研究对象是灰色系统。所谓灰色系统就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它通常表现为:系统因素不完全清楚;系统中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明确;系统结构不完全知道;系统的运行机制与状态不完全明白。灰色关联分析是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比较与描述,它是指对于两个系统或系统中多个因素之间随时间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步骤:第一步,建立母子序列函数;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统一量纲),包括对各组数据求其平均值、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两个程序;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与母序列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第四步,根据灰色关联系数公式Lli(t)=min+ρmax/li(t)+ρmax,求出关联系数;第五步,根据关联系数计算结果,求出关联度。
2 结果与分析
2.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定义的理论依据第一,以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属性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要素为总体方向;第二,以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决定中国竞技体育实力水平的相关要素为依据;第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四,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一种预测,而这种预测必须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也是定义核心竞争力的依据;第五,童利忠等学者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案例》一书中认为在外部环境相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企业怎样通过有效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使各构成要素有机融合,并指出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层次,即内部核心层、中间支撑层和外在表现层;第六,罗超毅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中认为: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太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动力层、基础动力层和环境动力层。核心动力层主要由教练员、运动员及直接参加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各方面人员(如科技教练、队员等)构成的运动训练实施者群体;基础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进程有比较大且具有基础性支持作用的各个动力子系统,它们主要有科学技术、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和科训结合的各种物质保障条件等因素;环境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有影响,其影响力一般、具有间接作用的各种动力要素子系统,主要有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和文化环境等影响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度量,包括三个基础的内涵识别:一是竞争力的源动力表征;二是竞争力的支撑表征;三是竞争力的环境表征。三者具有高度的逻辑统一性,只有这三条主线同时包容在中国竞技体育中,中国竞技体育才有厚实的基础,才有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竞争的实力。因此,本研究认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应包括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三个基本内容,这也成为定义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2.2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分析采用和积法,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按列归1,即每列各元素除以该列全部元素之和,得到一个新的矩阵,然后按行求和得到一列,该列归1即为中国竞技体育核
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0.63)、支撑层竞争力(0.26)、环境层竞争力(0.11)。由此可见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其竞争过程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竞赛主导地位的竞争力。而其动力层竞争力是竞技主体人力资源、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和竞技主体参赛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其能力不是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其组合体共振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合力,其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对其它国家竞争对手而言,动力层竞争力具有越高壁垒,其核心竞争力将趋于更强。所以,动力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中占有主导决定作用。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是其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外因存在其系统之外,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就是作用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外部因素,其具有诱导、推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功能,只有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发挥内部因素的整合协调作用,才能实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效能a因此,竞技体育只有借助于外部因素的诱导和推动,才能驱使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培育和优化。
根据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程度,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层次结构原理,本研究认为三者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位置可以用图1来描述。
2.3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权重分析有了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现在可以计算出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0.328)>政府政策力度(0.144)>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0.126)、参赛能力(0.126)>管理竞争力(0.06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0.065)>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0.05)>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0.025)、后勤保障竞争力(0.025)>媒体宣传力度(0.014)、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0.014)、开放竞争力(0.014)。由此可见中国竞技体育的竞技主体(竞技体育教练员与竞技体育运动员)和国家政府政策,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相对其它要素来说要大得多。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性,形成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才能形成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立足于中国竞技体育现实资源,加大培育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才能够形成高效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尽管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等要素,不是影响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直接因素,但它们作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的服务性要素,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耦合、裂变、系统化、强化等功能,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组织效应,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各个因素的潜力,最后促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有效地整合和协调各种因素,使其贡献于中国竞技体育整体,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其整合与协调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纵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整合与协调关系;横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是每一层级内部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单一的资源无法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只有经过高度整合与协调的集合资源,才能产生强大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2.4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建立母子序列函数,即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为母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为子序列(表4)。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先求各组数据平均值,然后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表5)。
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母序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表6)。
第四步,将上表中的li(t)(相应差数)、min(最小差数)和max(最大差数)代人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即:
Lli(t)=min+ρmax/li(t)+ρmax
其中main=0,max=0.68,p=0.1,计算出灰色关联系数(表7)。
第五步,求灰色关联度
将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的关联系数相加并平均,即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将隶属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灰色关联度相加求和,即得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环境层竞争力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表8)。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C1(0.40)>政府政策力度C5(0.29)>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C2(0.24)、参赛能力C4(0.24)>管理竞争力C11(0.1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C7(0.17)>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c3(0.16)>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C6(0.15)>后勤保障竞争力C8(0.14)>媒体宣传力度C9(0.13)、赛制竞争力C10(0.13)、开放竞争力C12(0.13)。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
力二级指标权重指数比较高的有: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和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究其原因,第一方面,“奥运核力”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二方面,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人物和青年军的成长给中国竞技体育增加了“显性化”的动力;第三方面,近几年国内竞技体育赛事的主场赛场环境效应的直接作用,对我国竞技体育选手的参赛能力的发挥起到了潜在的影响。最后,通过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1.04)>支撑层竞争力(0.75)>环境层竞争力(0.61)。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前世界体坛的格局变化有关,非洲国家中长跑项目的强势和原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实力的减弱对世界体坛格局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与国家对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战略调整有关。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一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两者之间保持相同的排序位置。
因此,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结合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3 结论
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12个二级指标,即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参赛能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6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9809
国内刊号:11-5598/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