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学科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科知识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1

关键词:地理与物理;地理与化学;地理与数学;地理与生物;地理与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70-01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性就是综合性,它既融入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又融入了社会科学的知识。因此,要想真正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就要学会借用多学科的知识,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笔者在多年的一线地理教学工作过程中,结合多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较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同行及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地理与物理

中学地理中的有些知识点,在理解时若与物理相关知识相结合,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开普勒第二定律探究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时,只要引导学生运用开普勒第二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有如河流水能资源大小的判断。

二、地理与化学

化学科有些知识对解决地理问题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长时间溶蚀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这一成因可用一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即:CaCO3+CO2+H2O=Ca(HCO3)2。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两个条件:(1)要有可溶性岩石,(2)要有充足的水分。像我国西南地区就明显具备这些条件,石灰岩广布而且气候湿润、降水充足,因此,喀斯特地貌广布。

三、地理与数学

中学地理教学中有一部分涉及到计算的内容,我们统称为地理计算,常见的有:地方时计算、区时计算、时区计算、昼夜长短计算、球面距离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坡度计算、海拔高度计算、相对高度计算、温差计算、楼距计算等等。其中有些地理计算内容有数学关系很大。

例如:一小孩身高1.5米,隔河观察正午塔影情况。发现6月22日正午时。塔影达全年最大。且塔尖的影子正好位于他的立足处。读图5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若塔高70米.则这里的河面宽约为

A.30米 B.40米 C.50米 D.70米

解析:根据小孩身高1.5米,影长也为1.5米,由数学知识可知这一天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0;再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出当地的纬度,从而解决第一问。过塔与地面的交点做河流两岸的垂线,可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因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0,可知该直角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即可计算出河宽。

答案:1、A 2、C

四、地理与生物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地区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因此,农作物颗粒饱满、单产高。其原因可用生物学科知识解释。白天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农作物光合作用旺盛,产生的有机物多;到了夜晚,气温下降,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较弱(一般而言,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消耗的有机物越少,积累的有机物相对较多,因此,作物颗粒饱满、单产高。

五、地理与语文

《水浒传》“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对某天气系统引起的天气状况的描写如下:①“是日,日无晶光,朔风乱吼”;②“其时正是仲冬天气,连日大风,天地变色,马蹄冰合,铁甲如冰”;③“次日彤云压阵,天惨地裂”;④“当晚云势越重,风色越紧。吴用出帐看时,却早成团打滚,降下一天大雪”;⑤“那雪降下一夜,平明看时,约已没过马膝”。据此判断下面几个问题。

1、上面描写反映的是冷锋过境还是暖锋过境?

2、那些描写是此锋过境前的天气?

3、文中属于对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描写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⑤ D.④⑤

4、根据描写判断,此锋移动速度是快还是慢?为什么?

5、下图中可能与该天气系统过境气压变化吻合的是

分析:这组题目是以《水浒传》中一段对天气的描写作为背景材料,要想正确的处理,除了具备地理学科相关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语文功底,要求正确理解材料中句子的含义,并能够与地理学科联系起来。根据材料中大风、降温、大雪等文字,可判断是冷锋过境;

答案:A.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2

关键词:地理 语文 历史 政治 渗透

通过哲学的学习,知道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而联系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亦存在于学习中。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虽然地位不及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突出,但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因为地理学科与很多学科联系紧密,地理知识渗透其中,若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也会影响学生某些学科的学习效果和质量。本篇文章主要论述地理与语文、地理与历史、地理与政治在教学中的联系。[1]

一、地理知识与语文教学

地理为语文课文中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地点和场景,语文课本中诗句、文章也往往以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为描写对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了山下和山上不同的景色,这是由气温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降低0.6度,因此形成了诗中描绘的景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黄梅时节”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该诗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梅雨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由准静止锋形成。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语文学习中很常见,若不了解其蕴含的地理原理,学生无法理解诗文,进而不能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利用这些诗文导入新课,也可以用其讲授地理知识,命制地理试题,还可以作为实践课程的主题。选择恰当的诗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启发和激励学生思考,培养与促进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地理与历史教学

地理关注事物发生发展的空间信息,历史关注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信息,这两种信息对于分析事物都是需要的。所以地理与历史在各自的教学中相互渗透。历史地理知识已经逐渐成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掌握和运用历史地理知识。气候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在历史教学中也十分重要,比如气候变迁对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东西经度跨度大,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不同的气候。气温及干湿度的规律分布也使自然景观发生规律性演变,自东向西大致为森林、草原、荒漠、沙漠。由此形成的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口的分布,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自然环境较好的东南沿海,以农耕为主,在降水较少的西北地区则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为主,同时也形成了东部农耕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既相互迎合又相互斗争。而斗争的升级与气候的变迁有一定的关联。当寒冷期代替温暖期,变冷变干的气候严重限制草原上植被的生长速度和质量,进而导致牲畜的饥饿、不良发育及死亡,这些会严重威胁北方游牧民族的基本生存和生产,迫使他们大规模向相对湿润温暖的中原地区迁徙。[1]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王朝的安稳便受到其挑战,进而爆发战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疆域范围也有很大变化,选择秦朝、元朝和清朝这三个疆域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来比较,秦朝统一后的疆域是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元朝疆域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到新疆、中亚地区。[2]今天的新疆、、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清朝(前期)疆域为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2]我国疆域范围至清朝前期一直在变大,通过比较清朝后期国土面积的变化,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当时的历史。古代水利工程中相关的地理知识有: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崛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秦朝史禄负责开凿了灵渠,勾通湘江和漓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也成为现在南水北调东线的主渠道等。

三、地理知识与政治教学

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了解自己的祖国,包括地形特征,领土面积,物产资源及其丰富程度,海岸线长度,内海和海域面积,邻国等基本的国家地理信息,具备这些知识,不仅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利于学生理解国家的很多政治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东海防空识别区,进而理解国家的国际立场以及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近几年,岛屿和海洋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的争端日益激烈,比如我国和日本,解决争端,首先要了解相关的岛屿和海洋信息,包括岛屿的类型,这关系到其归属,若是大陆岛则必属于该大陆,岛屿的范围,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储量,还有领海边界的确定标准。随着我国对海洋权益愈加重视和关注,在政治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增加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和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因为现实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的复杂的,用单一学科知识很难完全解决,学生学会寻找知识与事物间的联系,其综合性思维会得到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文兴,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地整合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单正婷,论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江苏:苏州大学,2008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3

一、伴着雄壮优美的歌曲走进地理

我在教学一些地理章节时,很恰当地利用歌曲导入课题,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走进地理课堂。如学习《长江》时,我用《长江之歌》导入,学习《黄河》时我用《保卫黄河》导入等等,使学生既有美的享受又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民族忧患意识,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种地理教学法,可谓声情并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地理课感兴趣了,学习起来才能有劲头,地理课的教学也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多科知识融进地理

我在教学一些地理知识时,很巧妙地融进其它学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联系语文知识进行地理教学

用一些优美的诗句来说明一些地理原理或地理现象或包含的地理知识。例如,学习《黄河》时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设计问题:“天上”是指哪里?(指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这里的“海”是指什么海?(黄海)。学习《气候》这部分知识时我写出了许多诗句让学生说出它们是描述的天气还是气候: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2.联系数学的知识

在讲光线垂直照射地球时,学生立体几何还没有接触到,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线与面的垂直,我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屋角与地面的位置关系来说明,学生立马就明白了。

3.联系化学的知识

如在讲云贵高原石灰岩地形不易保水,形成“水在地下流,禾在田中死”的原因时,运用化学知识很好地解释了:由于云贵高原地区水热条件好,植被丰富,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而这一地区石灰岩地形广布,石灰岩与水中碳酸发生反应,形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等,于是形成各种石灰岩地形,易漏水,不易保水;还可以进一步解释石幔、石钟乳等的形成。 转贴于

4.联系生物的知识

如在解释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时,就很好地利用了生物知识:由于新疆地处内陆,气温日较差大,白天气温很高,植物尽情地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到了晚上,气温很低,植物呼吸作用很弱,消耗的养料少,于是积累的糖分多,故瓜果特别甜。

5.联系物理的知识

在解释海陆气温的差异时,很好地利用了物理知识:由于陆地热容量小,吸收热量快,气温升温快,但放热也快,水的热容量大,吸热慢,放热也慢,所以陆地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海洋大。

6.联系历史的知识

如在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时,运用郑成功收复台湾,讲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联系古丝绸之路,讲美洲的黑人,联系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等等。

7.联系时政的知识

如讲北非联系现在欧美攻打利比亚,讲西亚联系伊朗的核武器问题等等。

事实证明,多学科知识在地理课中的综合运用,不但巩固了本科知识,更好地解释了地理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既好理解,又好记忆,效果实在好。

三、用隽秀的画卷总结地理课教学

每上完一堂课,我都会让学生要么画一幅地理简图,要么绘一幅知识树来总结本课,看谁画得既标准又美观。这样既巩固了本堂学习的知识,加深印象,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设计能力,又让学生意识到美术课也能应用到地理中来,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运用其它学科知识进行地理课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4

关键词:初中;地理知识;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33-01

一、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要与自然环境打交道,人类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环境反过来又要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各方面的影响。人类社会中的人口、文化、经济、人类的交往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所以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在教学引入中的运用

地理课堂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非常关键。好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习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有关的实物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运用,这里举几个例子:

(1)从“谈天气”导入天气的教学。通过与同学们谈论“今天的天气”,引导同学们畅所欲言,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活跃了气氛,调动了课堂积极性,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类似的还有“气温”“降水”的学习。

(2)用实物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地球仪”“地图”这些章节的学习,都可以利用展示这些生活中的物品从而引入课堂教学,讲“等高线”时通过等高线模型引入课堂教学等都是较好的方法。

(3)通过新闻、实事等视频或报纸(最好是视频)引入新课。比如在学习“中东地区”时,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点播关于中东地区的热点新闻,引导学生思考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使学生对这一地区产生积极了解的欲望。类似的例子还比如从希腊债务危机引入欧元区再引入欧盟的学习等等。

2、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地理知识,也可以把它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点。这种运用在教材里也重点进行了体现,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常见的也举几个例子:

(1)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中在讲到亚洲的自然环境时,通过插图介绍了东南亚民居、南亚孟加拉民居、北亚民居、西亚民居等等。在中国地理中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代表性的民居,碉房、蒙古包、窑洞、高脚屋等,无一不反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传统民居特点,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也是乡土地理教育教学的一个内容。

(2)自然灾害。当今世界,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各类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几乎每天都有报道。在学习到相关地理知识时,结合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危机意识都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东方之星”沉船事件这一热点事件中涉及到的自然灾害如暴雨、龙卷风。又比如汶川大地震、三峡水库库区的滑坡等。这样的例子只需要教师多关心新闻和时事,就不难发现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例。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影响本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在灾害来临时应该采取哪些必要的避灾措施等等,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不排除个别学生深入研究了解的可能,为培养优秀学生播下火种。

(3)日常生活与地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的关系密切,除去民居前面已经说过以外,服饰的传统布料(丝绸、棉布、皮)、款式(如藏袍),主食的构成,交通工具的选择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出门在外,气象知识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4)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比如:诗词中的地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中的地理-----物种的分布,音乐中的地理----长江之歌歌词,体育中的地理----NBA球队名称缘由,经济中的地理------人民币图案,军事中的地理-----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其他不胜枚举。

3、在课后巩固反思中的运用

在学生的课后巩固中,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设计一些情境分析,把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假设选择野外宿营地,应该如何选择,要考虑哪些地理上的影响因素?设计一次旅游过程,包括旅游路线的选择,随身物品的携带(比如到青藏高原需要准备防晒霜、墨镜、急救药品等等),并考虑旅途注意事项等。并思考这样选择的原因。

三、学好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地理知识能够解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自然现象,因此,学好地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使人类更好地生活。学好地理,了解地理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甚至在灾难来临时临危不乱,可以更从容地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学好地理是为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生活。

(上接第232页)方法的参透。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窦春梅.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6)

[2] 鲍华锋.多媒体教学下的数学复习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4)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5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反思 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掌握知识,通过问题讨论和交流,形成了互助学习的氛围,符合认知规律。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

课前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

(1)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地理课堂中,从探索问题的提出,学习伙伴的选择,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思维空间。

(2)提供交互式学习平台。在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地理教学有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富有情趣、活动自由的地理教学中,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3)教学中注意建立师生关系,由“教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前提下,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构建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话”的主旋律。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运用合适的小组学习方式

采用什么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多少人一组?如何开展?这些都是作为教学的执行者应该深思熟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种小组合作形式在地理课堂上运用的效果很好。

(1)讨论式: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用最多。地理教材内容如果是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建议采用讨论式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的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老师也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

例如,《气温的分布》这一节课,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提高阅读等温线图的技能,故根据教学要求由教师设计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把课堂交回学生的手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2)互助式: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还方便同桌之间讨论学习。

(3)竞赛式: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非常枯燥。在讲授《地形复杂多样》这节课时,课前老师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在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就是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还有讲授《大洲和大洋》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利用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图,通过竞赛,粘贴在小黑板上,看哪一组贴得又快又准确。就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加深记忆,又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4)辩论式:在课改前,对于人文地理部分,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考试时学生背一背了事。而初中人文地理的学科地位,重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辩论式在地理课堂的应用是很有效的。对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

三、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索所采取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学习活动形式,它激发了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里出现了很多的精彩发言,但是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无效的小组学习、热闹型的小组学习等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要杜绝这些所谓的“小组讨论”,主要靠教师转变观念,学会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要强化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指导。指导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有二:

(1)舆论诱导,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态度与要求,进行正面的讲解,使学生接受并形成舆论监督。

(2)个别引导,主要利用课余或地理活动课的时间,给小组长讲解组织学习的方法,给学生指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言、倾听、反思、借鉴的态度与方法。实践表明:只要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水平自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地理教育》

[2]《走进新课程》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6

关键词:初中地理;微课制作;微课教学实践

地理学科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教育意义明显的特点。初中地理学科教材主要有三个模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其社会学科特性更明显,教学内容牵涉的范围很大,所以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还要使知识点的学习具有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把在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对于初中地理的特点,微课在课堂中的运用就显得很重要。“微课”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可以说是作为传统的教学视频模式的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到目前为止,国内教育仍然没有对“微课”做出准确的定义。微课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一堂微小的课程,其时间一般在5到10分钟,利用一些多媒体设备或者音频设备来使课堂上晦涩难懂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善于理解记忆。本文从初中地理的角度出发,通过自主学习型的微课制作流程和微课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将微课应用到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微课的制作流程

地理微课要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制作,主要是通过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微课设计以及对微课的具体制作来进行微课教学实践。

1.确定微课的课题内容

对于初中地理的微课教学,首先要确定好微课的教学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筛选地理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把握好课本中的重难点和教学任务,把握好学生对每个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针对此选择并确定好有哪些知识点可以制作成微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讲解。

2.进行微课设计

教师在确定了微课的选题之后,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对微课进行设计,设计的内容要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时能够记住并掌握该知识点。

3.进行微课制作

最后是进行微课的制作,微课制作是进行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微课的制作要新颖有趣,画面要清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轻松掌握知识点。

二、微课的教学实践

初中地理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空间性较强,需要学生的空间思维好,而且学习“中国行政区”的内容时需要反复记忆,所以,在讲解比较抽象的重难点问题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课本,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会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对于重难点也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如果在教学中加入生动形象的微课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微课教学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制作微课课件,将课本中的重难点更加详细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课上认真学习之后,可以在课下针对自己还没有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微课课件进行反复思考理解,直至自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互动,把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还督促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通过微课教学进行自主研究

微课堂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首先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进行问题预设,并且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锋面系统与天气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只是知道每天天气的变化,但是对于其中的原理却不了解,这时需要教师首先通过演示微课视频,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来探究原理,最终能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释地理天气现象。

3.通过微课教学进行自主练习

微课的讲解会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更加容易记忆,例如,在学习地理课本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内容时,每个省的位置、轮廓、简称等知识点容易混淆,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学生进行反复记忆,而在课堂那有限的时间里要完全掌握这些知识点是很难的,这时就可以借助微课教学将34个省级行政区制作成一个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

在现代社会中,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首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素材和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其次,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微课对知识点的讲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课下也会自主学习,并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再次或者多次查看微课视频所讲解的知识点,直到自己完全掌握。

同时微课教学也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首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总结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以及善于接受的讲解方式;也需要对课题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制作不同的微课,这样在无形之中就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精心策划教学设计,查找教学资料,安排教学过程,对课题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不断的查阅、研究、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面拓宽了,研究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最后,促进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现代化。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相关软件的操作来制作微课,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操作,对微课的制作也越来越熟练。

高质量、高水平的地理微课要求教师有较好基本功,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适应各种形式的教学,挖掘个人潜能。总之,微课有助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学明.浅谈初中地理微课教学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5(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