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产业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运输产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产业规划

交通运输产业规划范文1

    一是三者都是受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的绿色、循环、低碳等经济思想的影响,是对交通运输与人类、自然关系重新审视探索的结果,也是在交通运输领域面对资源、环境和生态严重发生危机问题的自我反省和正本清源改进的结果。二是三者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出发点,以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为理论依据,处理资源与环境问题,为解决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协调交通运输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三是三者具有相同的人类交通运输活动和自然世界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系统观,相同的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的交通运输发展发展观,相同的节约、高效、清洁的交通运输生产观,相同的适度、循环的交通运输消费观。四是三者都主张改变传统交通运输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模式,促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五是三者都是要成为生态交通运输,提倡的是交通运输活动应成为生态化过程的实践理念,都是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发展模式,绿色交通运输是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支撑低碳交通运输、导向绿色交通运输。绿色交通运输发展、循环交通运输发展和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有共同点,但在核心内涵、理论基础、涉及领域、评价标准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不同点。一是绿色交通运输的出发点都可归结于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交通运输的主要内涵,低碳减排是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产生低碳交通运输的根本性要求。二是三者主要针对的分别是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对应的理论基础分别为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三是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解决问题是一种点对点的映射思路,讲求着眼问题,从问题直接入手,是一种“自上而下”地解决交通运输领域问题的方案,而绿色交通运输解决问题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思路,针对交通运输环境问题追溯而上探究交通运输经济社会产生的负外部性。四是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绿色交通运输范畴可以包含一切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交通运输发展形态和模式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五是相对而言,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两者的评价指向具体、明确,可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交通运输生态效率和交通运输碳生产力来评价其发展水平,而绿色交通运输评价一般较难,通常要采用交通运输绿色GDP核算方法,通过计算交通运输绿色GDP占整个交通运输GDP的比重衡量绿色交通运输发展水平。

    二、本质、特征和核心

    1.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换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换。交通运输与其他行业一样是产生于人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之前,没有将绿色、循环和低碳作为发展的约束条件,发展条件宽松,排放比较任意。但1992年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产生了发展模式必须转换的决定因素:二氧化碳排放有了限量,其排放权成为稀有资源。1997年84个国家、2009年183个国家(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共同约定,在2050年前将温升控制在2度以内,并据规则将总量分与各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2.特征是“三低、三高”不能简单片面地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理解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三低”仅仅代表的是交通运输绿色、循环和低碳,但不能完整准确地代表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概念内涵一定是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和“发展”四者概念内涵的有机统一。除了“三低”外,还有高循环、高碳汇、高效率的“三高”,“三低、三高”的特征能完整体现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内涵。“零碳交通运输”、“负碳交通运输”的代价高昂,理论上有探讨的价值,但目前推广实施不具有现实性,不具有经济的可行性。只有认识了高循环、高碳汇、高效率“三高”,意味不减或可持续增加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资本的总和,地方政府和企业才有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的动力。3.核心是提高碳生产率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交通运输的碳生产率:交通运输碳生产率=交通运输制度×(交通运输产值/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公式高度概括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核心内涵就是提高碳生产率,揭示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原理,可以成为理清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对策的基本分析框架。由此公式可见,提高碳生产率有3条途径:增大分子、增大系数和减少分母。公式中的分子是交通运输产值,其增加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增加行业人力资本、推进行业产业升级、优化交通空间布局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等;分母是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其降低的基本途径有优化交通运输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交通、倡导低碳交通生活等;系数是交通运输制度,其提高的基本途径是通过交通运输制度变革和创新,在增加交通运输产值的同时降低单位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这里的制度包括交通运输的法律、政策、组织、文化等制度。

交通运输产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吸收;辐射

中图分类号:F5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仍然呈现滞后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得日益显著,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等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进而促使两者互动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从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这三种认识也构成了大部分地区制定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一种认识主要认为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就是要满足区域经济活动引发的交通运输需求;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交通设施必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同时吸引大量投资。

第二种认识则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并突出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即区域经济发展引致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是为了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种认识是对前两种认识的综合,认为交通运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所带动。

应该讲,上述三种认识都部分地反映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这些认识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判断的认识上,因此更多地是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在实践中的验证。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吸收与辐射模式图形解释

在笔者看来,交通运输与区域的经济关系可以与城市与腹地经济的关系相类比,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分为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由于受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条件以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或者以辐射为主,或者以吸收为主。一般而言,区域经济规模较小时以吸收交通运输资源为主,在区域经济规模较大时以辐射为主。交通运输资源之所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是因为在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当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依托其雄厚的势力对周围形成辐射时,交通资源即使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中也可以获得相应甚至更大的收益,交通资源就不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

如图1所示,假设区域经济圈C,除了C外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这些资源随距离C的距离不同层次逐渐降低,区域经济圈C与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之间的关系最初表现为吸收过程大于辐射过程,所以区域经济圈C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C在成长进程中以超经济影响的方式对其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施加影响,使得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发生变化,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C以辐射方式的影响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两者互动发展了。(图1)

当前理论界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三种认识与笔者概括的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是应该先发展起来的,正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后才能更好地对交通运输产生影响,这点恰好符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先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为了促使两者互动发展,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者关系的思考,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即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指的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按照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在充分了解并掌握各地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基础上,通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差别发展,使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实现与区域经济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运行的正面效应,最终促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交通运输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使得当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往往由技术决定,方式的选择、线路的安排等相对纯粹的技术因素对整体网络的构成和完善影响非常大,从而造成部分地区交通运输的提供并没有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断定,交通运输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有相应条件约束的,只有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中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特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强调区域交通运输的战略。

(二)推行区域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就是指要实现交通运输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从实质到内容上的一体化。规划的基础要充分反映规划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拟合程度。这个拟合程度既包括交通运输总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包括交通运输结构与区域经济活动特点的适应性,同时还包括交通运输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活动、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

目前,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仍然局限在范围相对狭小的行业规划中,这就限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上的充分协调。只有做到了相对准确地把握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行组织状况,才有可能实现区域交通运输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最优配置,充分吸收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形成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地方政府分权体制为基础的,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导致经济组织间经济活动横向协调的成本过高,以致分工协作费用明显地高于组织费用,外部横向协调费用超过内部纵向协调费用,直接导致区域分工的割裂式发展、雷同化发展。

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工来看,假设现有区域经济圈C1、C2,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状况良好,区域经济圈C2就可以选择分工,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经济联系,重建交通基础设施,这个决策过程中的主体为地方政府。选择分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收益,表现为未来地方政府税收的增加;而不选择分工,收益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资和转移支付的增加、短期内就业的增加以及官员个人效用的增加。这种关系就是上面所描述的辐射与吸收关系。因此,要想形成真正的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就必须要按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各级政府在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清晰的辨别,在充分保证区域各方整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以达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良性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

(四)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等经常出现空间冲突的重要内容,各方对交通运输资源的争夺往往会导致交通运输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在既有的行业规划难以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时,就有必要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与区域内交通运输资源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有关部门和机构中建立一致的交通运输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治理框架,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

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可以用于支持不同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一协调发展的框架是一种不具有法律和行政约束的合作体,在框架内,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不是以传统的上下级关系进行协调、合作,且这种合作中参加的各行政单位不应当受大小的限制,如果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某个区域经济圈的附属联系网络,那么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就很难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常熟市服装城交通管理中心所)

主要参考文献:

[1]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交通运输产业规划范文3

(一)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公路的建设为例,公路交通建设能够有效地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备又能刺激当地企业及居民的消费,公路交通建设的投资有限的,而其产生的经济效应却是巨大的。公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而易见,区域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在于资本的积累以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在于周边环境的改善等。著名的经济学家韦伯认为“运输费用、劳动力成本和生产集聚力是工业区位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交通运输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也说“对于中心地区提供的服务和货物的需求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由于交通费用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加,所以随着距离的增加会出现对于中心市场需求为零的区域”。众所周知,区域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环境以及健全的基础设施,政府积极的政策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然而健全的交通运输系统才是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有效的改善当地企业生产条件、全面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区域经济的吸引力,加强企业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为加速地区间、跨地区间的交流创造条件。

(二)调整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系统对社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所谓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因此产生了很多相关的生产部门。相关生产部门受到各种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其生产的速度、就业的人数、所占经济的比重等等方面体现出很大的区别和差异。我国的社会经济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而第三产业又分为四个具体的层次,其中运输业就位列其首。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使得三大产业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按照一定的梯度由高向低发展,而产业结构也会呈现出梯度变化的差异,梯度理论的原理本身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将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向经济水平较低地区转移,这样的转变过程就有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伴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各个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不断的区域优化,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使得产业资源的分布趋于合理化。

(三)加速城市化进程

交通运输的建设和运营通旨在提高沿线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而这种建设发展本身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交通运输使得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地理位置发生巨大的变化,调整区域发展,是趋于分布发展趋于优化。更重要的是交通运输的建设和运营也促进了交通建设沿线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的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发展以及加速工业化进程,为加速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经典的增长极理论,其内容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行业常常集中于区域内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增长极再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其中交通运输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增长极的扩散”。而这种扩散本身就是城市化发展的过程。著名的点轴开发理论也能够有效的表现出城市化发展的过程,点轴开发理论认为中的轴是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而交通经济带理论也明确指出了交通运输系统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交通经济带的产生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二、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经济活动不断地加强,而这必然影响到人们对生活、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产品的需求量增长,而这些原材料和产品的产地却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产品原材料的需求及人员的流动就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是刺激运输建设以及促进区域交通发展的信号。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直接作用于交通运输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交通运输的建设上来,使得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交通运输发展更为合理,其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作用于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作用于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有效的确保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交通运输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当今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而随着时展的需要,道路交通建设本身需要技术来保证其建设的质量。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物资前提,是保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条件。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通运输紧密相连。一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用、行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理念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就使得商品贸易的往来日益频繁,地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以往的交通运输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交通运输便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活动顺应经济变化的趋势蓬勃发展,不同的生产活动要求大量不同的原材料,这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创造了前提。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交通运输发展趋于合理

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的发展并不是一蹦而就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发展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以城市道路建设为例,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的规划更为合理,而城市规划的重点就在于使交通运输系统趋于合理化,设计合理的交通运输系统就变得顺理成章。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交通运输趋于合理化。

三、总结

交通运输产业规划范文4

交通发展对资源的消极影响

交通基础设占用和消耗大量土地及原材料。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交通枢纽和车辆停泊设施等需要占有大量土地,甚至已经侵占到宝贵的耕地资源。交通基础社会及配套设施的兴建,需要多个行业供给材料,直接的供给材料如水泥、钢筋、沥青和沙石料等的消耗量巨大,每四年左右,全国用于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消耗的原材料,就可以翻一倍。

交通运输行业消耗大量能源。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交通运输业属于商业活动的派生产业,对国民经济起到支撑和辅助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对能源的消耗,如柴油、汽油、天然气等消耗量连年攀升。近些年来,我国石油资源贫乏和石油战略储备水平低,交通运输业对石油能源的消耗,是我国对外石油依存度不断拉高,已经威胁到国家石油战略安全。

交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土木工程建设,对土壤结构、原有植被,以及地上地下水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一些高速公路在规划时临近于居民区和闹事,交通车辆的噪音和废气污染,不仅加重了空气质量的恶化,也对附近居民的生活休息造成不良影响。

交通发展对人类健康的消极影响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虽然为人们日常出行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以及它的行业特性,也同时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和粉尘污染,严重影响周边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料以及污水,侵占和破坏农民耕地,污染河流水源。大量的汽车尾气和长期的噪音污染,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极为有害,不仅损害人的听力,而且会引发心脏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

节约环保型交通的内涵和特征

节约环保型交通的内涵:

节约环保型交通,遵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倡导绿色交通,涉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保养维护、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等多个方面,利用循环经济理论,采取科学合理环境保护措施,实现高效、低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目标,保障人与交通,交通与经济及社会发展、交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节约环保型交通的特征:

协调发展。节约环保型交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协调的方针,既注重投入,也关注产出,既注重交通发展为社会与经济带来的正产出,也关注交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对经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即负产出。既注重交通发展总量的稳定,有强调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提升。节约环保型交通发展不再片面的追求交通基础设施供应量和运输量的增长,而且更加重视资源的占用、消耗,生态环境污染的代价,通过科学合理的统筹协调,力求实现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交通发展效率,实现交通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强调效率。节约环保型交通发展以效率为先导,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单位效能的利用与提升。利用科学的方法,统筹协调,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管理,提升单一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研究新的管理和载运方法和策略,提升单一运输方式的生产效率。注重交通运输区域与区域之间,网络与网络之间的协调统筹,发挥比较优势,合理科学规划,提升整体效益。

全员参与性。节约环保型交通具有交通运输事业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其涉及部门多,影响面广。建设节约环保型交通,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建设、管理、运营、维护、服务各环节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实现交通发展全面、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创新为本。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事物发展的原生动力,加强创新,注重创新,对节约环保型交通发展也不例外。交通事业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运营管理,交通运输工具制造与组织管理等等方面,把各个方面的做到极致,就可以保障和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加强基础建设与长期地区规划的结合,创新规划与施工建设思路;加强服务运营管理与地区产业经济特色相结合,创新交通运营服务管理的新模式。行业和产业创新为节约环保型交通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思路,为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节约环保型交通的措施与建议

在规划方面,按照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的要求,确定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发展布局、规模,实现与整体规划的良好的匹配和衔接;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关系结构、发展速度和规模进行研究分析,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在创新方面,构建体制创新机制,保持发展活力,为发展、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对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较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以最小环境的代价,实现经济与社会最大的效益。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交通发展。

在政策扶持方面,针对建设节约环保型交通的发展要求,相关政府机关,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以统筹兼顾,协调高效为方针,提倡和鼓励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大力扶植相关之技术开发和应用。

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向交通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交通事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道路已是人们的共识。建设节约环保型交通,也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节约环保型交通,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涉及交通相关部门以及人员的广泛参与和协调配合,又需要坚持行业和产业创新,统筹兼顾,全面提升发展效益,实现人与交通,人与环境,交通与环境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佳木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占全.公路建设与资源节约[J].中国公路,2006.08

[2]张周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J].综合运输,2006.08

交通运输产业规划范文5

会上,交通运输部科技司还首次对近期完成的《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 年)》进行了详细解析,指明了中国智能交通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简称ITS)未来的发展方向。

智能交通驶入快车道

智能交通作为当今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热点和前沿,它依托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工具,通过对现代信息、通信、控制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以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充分满足公众出行和货物运输多样化需求,是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标志。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日本ITS协会等的相关负责人都在大会上一起探讨了中国ITS发展的经验、问题和最新发展方向以及面向未来的综合交通系统的交通管理趋势。

本次大会共举行了6场针对智能运输领域不同热点的高端论坛,内容涉及中日ITS合作纪念与研讨、路网管理与服务、交通运输物联网、城市智能公交、城市一卡通支付产品发展与展望、高速公路电子不通车收费(ETC),各个论坛既有精彩纷呈的新视角,也有新颖犀利的新观点和成功的经验介绍,充分展示了当今智能交通发展的业界生态,对今后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上的重头戏之一是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第一次向行业、向社会解析了《2012-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此《战略》由交通运输行业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近期刚刚完成。《战略》提出“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引导、自主创新,市场驱动、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主动适应形势、需求和环境的变化,推进智能交通发展的战略调整。

即智能交通发展要在支撑交通运输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公众出行和现代物流服务;在为小汽车出行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出行服务;在关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要在借鉴国外、技术跟踪的基础上,更多面向国内需求,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集成应用;要由过去以技术引领发展的阶段,转变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优质资源,加快建立技术、应用和资本共同引领的智能交通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互利合作,推动信息开放、共享的市场化服务。

随着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与演进,产业链外延的不断扩大以及具体的市场需求方向转变,ITS CC已经得到了众多厂商、运营商、用户及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交通运输业将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作为智能交通构建和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对于促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去年,交通运输部颁布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将建立更加全面、纵深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全网联动、协同应用程度,在保障畅通运行方面取得显著实效,在提升运行效率、服务公众出行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在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全面提升,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与保障。

与此同时,就智能交通发展趋势而言,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推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虽然对这一领域技术的理解不一、称谓不同,但在交通运输领域,通过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更智能的分析处理的手段,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具、交通环境、交通参与人之间的广泛连接、交互,通过大规模交通状态信息传感,对海量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进而为出行服务、决策监管提供支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社会上对“车联网”、“船联网”的广泛而热切的关注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二是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绿色的智能运输反映了当前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注重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促进交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比如欧洲就提出了发展“生态智能交通”理念。我国交通运输业仍是全国能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保障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贡献。

三是产业化突破成为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任务。世界智能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推进智能交通发展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充分利用市场规律,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因此,“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推进智能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推进成熟适用的智能交通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形成应用、资本和技术共同拉动智能交通发展的新模式,为我国智能交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开辟可行的道路。

智能交通“新”在四方面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新”大致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更新的理念。新一代智能交通将以“服务更符合人的应用需求”、“管理也是为了服务”为导向,“让公众享受到智能运输带来的便利服务”为目标,面向人认知、可信任的和无处不在的应用服务重造为发展的重点。

二是更新的技术。以下一代移动通信、宽带网、传感器网络、RFID、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与服务于公众的需求深度融合,由此带来应用功能重构。

三是更新的机制。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发展,将围绕技术、应用和资本共同拉动,以产业化突破为重要标志,构建和完善标准化引领机制、市场化促进和推广机制,初步解决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机制问题,为我国智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环境。

四是更新的应用。与过去独立的信息采集和应用不同,信息采集和应用进入更高阶段。我们将以交通要素身份识别和认证为突破点,通过更为全面透彻的状态信息采集系统,更为智能和透彻的信息处理系统,更为人性化的信息分发和服务系统建设,加快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应用系统建设步伐,积极推动国家新一代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综合运输网络状态感知和数据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

重点关注六大领域

综合考虑“十二五”期间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的需求,针对智能交通下一步发展,社会各界将重点关注以下6个方面。

第一是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公路、航道、城市道路、枢纽、港口)的状态感知、数据应用和监管服务体系,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可视、可测、可控。在这一方面,“十二五”期间的一个目标是,国省道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要达到70%以上。

第二是构建综合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城市客运、综合枢纽等)的状态感知、数据服务和监管服务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运行协同和效能提升。“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其中对于重点营运车辆要实现卫星定位监控系统的全覆盖,对于中国籍运输船舶要实现船舶电子标签的全安装。

第三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应用及公众需求的深入结合,重点在城市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等方面实现功能重造,使公众享受到智能交通带来的便利服务。我们将在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等领域开展一系列示范试点工作。

第四是努力减小和消除不同运输和出行方 式、不同交通网络、不同地区以及城乡间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差异,使得各类交通运输参与者公平和可靠地享受到同质化、一体化的基本交通运输服务。我们将加快智能交通技术从特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的普及和推广,积极探索在农村路网地区开展低成本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

第五是在车路协调、船舶助导航、管控与安全保障、生态交通等ITS前沿技术方面,结合中国实际特点和应用需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并取得实际应用效果,为实现人、运载工具、基础设施、环境的协调运行,以及ITS的协调发展探索可行之路。为此,相关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已经列入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部分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已经启动。

交通运输产业规划范文6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经济 协调 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是研究包括水路、空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信息管理、交通运输经营等活动的工程。它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文明的标志和发展基础。经济发展不可能离开交通运输,无论是物品的运输或是资源的配置和调控都需要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就如同一个先驱者,为经济发展开辟一道前行的路途。也正因如此,交通运输如何与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了一个不容人忽视的问题。只有保证了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的繁荣。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一)地区交通规划的不合理及宏观管理的失控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不断完善经济结构的趋势下,交通运输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但其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在宏观管理上,对车站建设的反复投入、地区交通规划的不合理都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而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道路容量的不足。

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良好的大城市,还是一些中小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会使得交通十分拥挤,不仅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还降低了办事的效率。例如,北京前些年的交通拥挤的核心问题就是城市规划布局。之后北京调整了规划方案,通过对道路交通设施的高投入,建设了庞大的交通网络,才终于得到不少改善。

而这些交通拥挤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车辆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道路的新增速度,这实质上也是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对事情的应变性和协调性不佳造成的。车辆过多,车辆利用率却没有得到提升,耽误了时间,降低了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的发展。而反复在运力发展和车站建设上投资,也造成了经济的浪费。一些道路不停反复修建和不合时宜地扩张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对交通运输认识不够,经济的发展没有有效带动交通运输发展

当地政府及人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在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后,促进的只是消费的增加和需求的上涨。这使得资金很可能用在了城市建设等方面,而忽略了在经济发展后更需要得到完善的交通运输。这也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交通运输对我国经济的先导作用,从而使交通运输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无法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城乡赋税制度不同

我国经济整体虽然在不断发展中,但是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东部相对西部地区而言要发达一些,沿海地区相对内地而言又要发达一些。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交通运输是有一定的影响的,经济缓慢的地区的交通运输水平往往也相对较低。而城乡客运赋税的不同,影响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相互竞争的公平性。这造成了交通运输的不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三、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地区交通规划,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很多地区对自己的交通运输都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划方案或制度,这使得交通运输在很多方面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也极大限制了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一个地区,应该按照它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来分析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程度,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划方案。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节省物品运输时间,降低经济交易成本。同时又给国民带来便宜,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而我国对于交通运输投入的总费用是有限的,为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资金,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减少资金的浪费。对于没有必要的道路扩张或者重复修建应及时停止,而应该进行的结构调整应不遗余力地进行。对于资金的使用事先要有一个计划表,在对这个计划表进行分析完善之后再实施,以达到资金的最大利用率。

同时,政府对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有着宏观调控作用的。它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感知性,可以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和需求有一个较好的把握,这对于制定交通规划方案实际上起着一个引导作用,就如同一盏指明灯,指引着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引导作用。例如,安徽省相关政府就曾出台了文件《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若干意见》来促进交通运输和经济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大对交通运输的扶持力度,对于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及早地进行调整和改善,并加强基础建设。例如,运输站、物流园区及应急运输保障设施等。同时鼓励各省市对运输结构进行优化,对整个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方案。并可召开交流会,进行讨论和总结,取长补短,以便更好地对方案进行调整。而对于选出的最佳方案可进行一定的奖励。政府通过这些措施,达到促进交通运输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二)加强交通运输意识,使经济发展带动交通运输

要加强交通运输意识,就必须明白交通运输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它不仅能促进城镇的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更能让各个城市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而政府和国民对它的认识不够,会严重阻碍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上去加强交通运输意识。政府方面应积极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的发展状况,让经济不仅带动需求和消费,更能带动交通运输。而交通运输被带动之后,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会议中可将城市建设与交通运输作比较,分析哪一个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加深每个参与成员的认识。政府在对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后,便可以发挥它的宏观调控能力,引导市场,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之后还可进一步将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普及给每一个国民。

(三)合理发展经济,实现与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

经济的合理发展离不开市场的作用,而交通运输可以实现资源的配置,也需要市场的运转。市场就相当于一根线,将经济和交通运输紧密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动性和调节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市场可以准确反映出资源的短缺或是泛滥情况,让交通运输部门及时地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资源浪费及资源分配不合理等情况的发生。因此,交通运输部门应积极关注市场变化,分析不同地区的物品需求量,从而制定出最为合理的方案。这也在运输上节省了不少时间,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运输产业结构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变以往只追求速度的经营方式为追求效益的经营方式,实现整体结构的改善。而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也要多加创新和改革,在借鉴发达国家或城市的交通运输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寻求更为适合的方法和措施,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需要。这是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过程,也是我国交通事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措施。

(作者单位为酒泉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大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