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1
一、创设活跃的英语学习校园文化环境
(一)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竞赛,开展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展览、英语周和英语汇报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机会。
(二)充分利用手头资源,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教材在提供语言材料的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了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既可以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如dog在西方文化中常带有褒义,象征人类忠诚的朋友,鼓励学生课余去了解含有dog的短语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语法教学中了解文化,如“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不表示疑问而表示请求,因为按照西方人的习惯,用问句形式提出请求,以表示有礼貌;更应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化。
(三)在校园布置上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1.校园布置
校园建筑物上的标识和指示语、一些针对学生的通知、告示以及班训和标语等可以用双语或英语书写。
2.教室布置
(1)课堂座位编排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课堂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成绩、社会交往、学习态度、人际关系以及整个学习活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国学校教室传统的座位模式以秧田式为主。这样的教室布局很显然潜在地决定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由于这种座位是封闭性的,师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课堂内的人际交往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受到很大影响。言语技能的掌握,语言能力的形成,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练习,而最有效的练习就是一定的情境下的人际交流。这是由语言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很显然,这种秧田式的教室布局非常不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同时,这样的课堂布局还继续维护着传统的“教师权威”意识——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一种上下关系,而非平等关系。
(2)美化教室,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a.张贴班级自制英语小报和墙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定期制作班级英语小报和墙报等,内容可以是英语幽默对话、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及风土人情等,以便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英语和了解英语。
b.张贴学生绘画作品。让有绘画特长的学生为有关的课文内容配图,并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墙上。
c.张贴学生优秀英语作文,让他们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促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些作品也可成为学生口语表达的资料。
二、以课堂为舞台,寻找生活与语言的融合点
从教师本身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挖掘自身的课程资源,从教学目的出发,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凭借生活努力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
1.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环境是否真实是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真实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前提。而传统的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壁、 固定的黑板、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学生……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学习氛围创设的同时,更应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上需要教师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组织和参加与其生活有关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学生所受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真实语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体验语言。
3. 创设活动化的交际情境
“采取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力求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模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练习。
4. 创设现代化的动感情境
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2
【关键词】实施;生活化;英语;教学;策略
英语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一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促使学生把英语熟练、灵活地应用到生活中,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养。在新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在引导学生走进知识海洋的同时,真切地领略到英语知识所带来的陶冶与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实施生活化英语教学,让学生在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同时,拓展他们知识面;在学习中运用生活化英语教学,让课堂教学真正地与生活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受到感染与熏陶。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实施生活化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从生活中选取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亲切、熟悉,还可以促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学习生活,在获得学习经验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Come and meet the family》时,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人与事,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短语或是课本内容。如让学生带着家人的照片,或是画出“family tree”用英语进行简单地介绍,学生大多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中来,并能积极进行互动与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This is my family. There are my father、my mother、my sister.”、“This is my father, his name is…”、“My mother’s name is…”、“My sister’s name is…”等句型,让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生活化知识进行教学,不仅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对提高他们表达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二、课堂环境生活化
教师还应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1)凭借生活创设情境。如在圣诞节那天,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布置教室,开展圣诞party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学唱歌曲“Peppermint Winter”,并在歌声中相互问好、互赠礼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表演节目,编写英文故事。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英语、认识英语,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运用简笔画创设情景。在教学《What do people eat?》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carrot”、“grapes”、“cabbage”、“tomatoes”等等,并提出话题“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让学生进行互动与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把生活中的事物带进课堂,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三、教学资源生活化
教学资源,是启发学生参与思考的推动力量,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具有生活意味的教学资源,如新闻、广告、杂志、音乐和影片等,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悟英语知识、学习英语知识,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在教学《You must be more careful!》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如“No Parking”、“Please chronic”、“Please slow down”等等,并结合课本中的“read and act”进行有效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关于交通事故的影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意识,让学生理解“It’s dangerous.”、“You must wait for the green light.”、“You must be more careful.”、“You must stand in line and wait for your turn.”等句型的含义与用法,进而达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的目的。
四、英语活动生活化
教师还应为学生营造具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认识英语。如在校园内设立英语角,在教室内张贴具有西方风俗、民情的图片,创设英语墙报,举行英语知识竞答比赛等等。例如:在教学《What colour is it?》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设一张富有丰富色彩的墙报,来学习“yellow”、“green”、“black”、“white”、“purple”等关于颜色的单词。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气息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课外环境,还促使他们在课外活动中学习英语、掌握英语。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适应学习生活,并获得学习的经验;课堂环境生活化,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教学资源生活化,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英语、掌握英语,进而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活动的生活化,让学生在具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为他们终身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玉如: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J].江苏教育,2002.
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3
【关键词】家庭状况;大学生;生活事件
家庭环境是青年人心理健康顺利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黄金阶段,但大学生心理状态缺乏稳定性,容易冲动,在面临外界事件应激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总和,根据其性质可分为正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经历生活事件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因素,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存在极大影响,容易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而大学生经历生活事件是不可避免的,有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对个体应对方式具有显著地影响。大学生如果能正确的应对生活事件,那心理问题也不会产生。本研主要是在探讨家庭因素对生活事件的影响,希望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市某所综合性大学2010年8月-9月在校本科学生。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医学院、生物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经济学院等,再从每个学院每个年级抽取至少1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抽取650人。发放6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27份,有效率为96.46%。
二、方法
调查内容包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家庭状况和自编的生活事件。
(一)家庭状况
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以及遇到问题时,家人给予的帮助等。
(二)自编生活事件表
通过查文献与询问身边同学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建立本次调查所涉及的生活事件。该问卷由23个条目构成,涉及人际关系、学习状况、受罚情况、健康状况等其他事件,
(三)数据录入与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一般统计学分析、信度分析、因子分析、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三、结果
(一)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女生326人,占51.99%,男生301人,占48.01%;平均年龄为21.00±1.80岁;独生子女183人,占29.19%,非独生子女442人,占70.49%,缺失2人;大学一年级118人,占18.82%,二年级68人,占10.85%,三年级141人,占22.49%,四年级190人,占30.30%,五年级81人,占12.92%,六年级29人,占4.63%;有人134人,占21.37%,无493人,占78.63%。
(二)因子分析
量表的信度分析,克朗巴赫系数为0.914。对23个条目进行KMO抽样适度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KMO=0.911,Bartlett’s=6105.99,P=0.000,表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抽取,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先求得初始负荷矩阵,然后再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方法(Varimax转轴法)求得最终的因子负荷矩阵。共提取5个因子,可解释总方差比例的59.46%。第一因子为人际关系,特征值为8.18,贡献率为35.56%;第二因子为经济状况,特征值为1.77,贡献率为7.71%;第三因子为健康状况,特征值为1.47,贡献率为6.40%;第四因子为前途压力,特征值为前1.22,贡献率,5.31%;第五因子为恋爱关系,特征值为1.03,贡献率为4.48%。各条目的因子负荷见表1。
(三)家庭氛围与负性事件的关系
采用方差分析分析不同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经历负性事件压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对经历经济状况和前途压力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NK法两两比较发现,民主和睦的家庭与专制矛盾和漠然平淡的家庭大学生经历经济状况压力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民主和睦低于其他两个家庭;民主和睦与专制矛盾的家庭大学生前途压力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专制矛盾家庭压力大于民主和睦。见表2。
(四)家庭帮助与大学生负性事件的关系
采用方差分析分析家人给予不同程度帮助对大学生经历负性事件压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对经历经济状况和前途压力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NK法两两比较发现,家人经常给予有力帮助与很少给予有力帮助的大学生对经历经济状况和前途压力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经常给予有力帮助的大学生经历经济状况和前途压力的压力要小于很少给予有力帮助的。见表3。
(五)自信与大学生负性事件的关系
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大学生自信与经历负性事件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是否自信与五个方面的负性事件压力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有自信的大学生经历负性事件的压力要小于不自信的大学生。见表4。
四、讨论
自杀已成为15-2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自杀行为是由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到自杀死亡的逐步发展过程,其中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最敏感的影响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容易诱发抑郁,同时又是自杀意念的较强危险因素。大学生能正确应对负性事件,那么就不会产生抑郁,也就不会发生自杀。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本文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是通过查文献和咨询同龄人制定的。首先,通过查文献,了解目前对大学生影响的负性生活事件有哪些,然后通过调查身边的同龄人,得到23个条目。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出5个因子,主要反应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前途压力以及恋爱关系。其中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经历最多的负性事件。
民主和睦的家庭,大学生应对经济状况和前途压力的压力较小,在遇到事情能给予有力帮助的大学生应对经济状况和前途压力的压力也较小。大学生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时,可求助的对象主要有身边的同学、老师以及家人,而最主要的救助对象则是家人,家庭民主和睦,说明家人在遇到问题时是相互协商,则更容易让大学生在经历负性事件时,求助于家人。同时也有文献表明大学生家庭环境越和谐融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越高,越能以更积极、 稳定且成熟的方式应对各类问题和事件,从而形成独立自主、 适应性强的性格特点。自信的大学生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压力要小于不自信的大学生。这提示我们应培养孩子自信的性格。遇到事情时,一方面要自信的面对,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求助别人。
参考文献
[1] 邓冰.医学心理学:心理危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1-203.
[2] 罗京滨,杨玲,张文艺等.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17(2):57-59.
[3] 付海荣,陈学彬,秦晓民等.家庭环境对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 2006,13(10):84-88.
[4] Nordstr OMP,Samuelsson M,Aa Sberg M.Survival analysis of suicide risk after attempted suicide[J].Aeta Psychiatr Scand.1995,91(5) :336-340.
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4
【关键词】学习动机 课外英语活动 英语学习
一、学习动机对于学习的影响
关于学习动机,Gardner( 1985)将学生学习动机作为静态范畴进行研究。他认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就像他们自身的性格一样,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越来越多的实际和实践经验表明,学习动机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学习者学习状态和学习环境(如教师,教材,学习伙伴等)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势必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学习动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此的重要,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潜在能力,他们就一定能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了当今很多教学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外英语活动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首先,丰富多彩大学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的鼓励、学习的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联。当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过程中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变得多样化,他们的动机受制于多种课外英语活动所需要的要求的影响不断变化,比如: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需要学生的口语和临场发挥能力过硬;英语小品比赛需要学生有极强的舞台表现力等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要想脱颖而出,他们不仅要读,还要背诵,不仅要独自学习,还要在同学面前说英语时要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不会怯场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相应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获得一定的成绩和激励后,反过来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促进他们进一步有意义地学习。
其次,高校课外英语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开展自己的学习。本世纪末,Dornyei(1998)将学习动机定义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涵盖刺激学习欲望产生、激发并维持学习行为、达到预计目标等一系列环节。高校课外英语活动通过各种直观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与教学内容完全不一样,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了课堂教学以外的形象而又具体的、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比如说在我校组织的课外英语名著阅读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欣赏的活动,创设了相关的讨论,汇报等情况,营造了十分浓厚的英语学习的氛围,通过把知识和问题通过情境的艺术渲染呈现给学生,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产生学习动机的同时也激发他们极强的求知欲。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参加各种高校英语活动的过程中,情商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是学校主动地、顺利地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英语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协作,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与同学、老师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全面地发展。
第三,高校课外英语活动的开展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遇到的种种困难。毋庸讳言。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项耗时且费力的过程,是什么东西能指引或者说激励我们的学生不断向前呢?那就是他们的学习动机。语言学家把动机在某种层面分为两类: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及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内在动机在于任务本身,比如说成就感,自信,解决问题时的自豪感等;外在的动机在于任务的成功的结果,比如说奖励,得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或是通过某种考试的到某种证书等。这两种动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起着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推动激励学生继续主动地去学习。在学生参与大学英语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多方(包括老师和其他学生)对各种竞赛和活动参与者活动表现给予评价与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强化学生主动继续学习,努力克服困难的意识,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进取心理,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所以,高校课外英语活动的开展,对于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来说,将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启示作用。高校课堂外语教学本身应注重对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系统和理性的教学干预调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课外活动是教学的一种辅助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深入,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很多不足。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教师能不断地捕捉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从而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Gardner,R.C.1985.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M].London: Edward Arnold.
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5
[关键词]体育文化活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聂锴(1979- ),男,辽宁丹东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陕西 西安 7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G6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91-02
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影响和效果。国家教委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体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1.健康的定义。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的章程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医务监督、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卫生保健措施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解决。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进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效果是任何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具有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育部近年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表明,5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我为中心。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一帆风顺、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生活,形成了他们或多或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遇事总想着自己,推卸责任,不懂得反省,这种认知结构往往会造成与他人的矛盾与交往障碍。
2.社交能力弱。很多高校学生面对新环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舍友关系等。曾有调查显示,相对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困扰和压力,更容易存在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缺乏自信、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疼爱和庇护,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帮助完成,以致他们进入校园后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对校园生活中各种突况的应对和处理不能很好地完成,有时甚至找各种理由逃避责任,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积极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恢复心理平衡,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
4.自我意识不健全。曾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与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地自我认知,客观地自我评价,才能积极地提升自我,健康地发展自我。
三、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文化活动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大学生身心发展处于由个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来自学习、择业、感情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会造成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疾病。近年来,国内不少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如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慢跑等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改善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拔河、踢毽子、跳绳、轮滑等体育文化活动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宣泄、减轻或迁移来自于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情绪振奋,起到有效的健心作用。
2.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潜藏在人体身上的一种能动力,包括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是影响青年成才的一种智能要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补充和延伸学生缺失的一部分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励学生顽强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沉着冷静、协作交流的能力素质。如学校间的友谊比赛和夏令营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良好的集体责任感。
3.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很多体育文化活动都具有集体性、协作性的特点,参与者无疑要进行有效的交往,在健身的同时,这种带有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能够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消除不良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对社会交往活动的适应性,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商,对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四、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从运动心理学看,体育教学包含多方面心理因素,既有对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及技术动作学习的心理因素,也有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意志及情感教育的心理因素等。这要求体育教师不光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还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通过运动促进大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课程建设。笔者所在高校体育课设有球拍类项目(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集体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类项目(武术、太极、拳击、跆拳道),休闲类项目(健美操、形体、游泳、轮滑、腰鼓),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按一定比例分班对全校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一些娱乐功能较强的运动项目(如轮滑、台球、体育舞蹈、游泳等)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的作用。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心理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相互呼应,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一览无余,而这些表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每一个环节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发现每个可能引起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现象,调整教学,减轻学生心理负荷,达到机体和心理的平衡。
3.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除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外,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文化活动,注重活动健身的同时,也要注意娱乐性,例如花样跳绳、舞龙舞狮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既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还可以丰富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学校还可以大胆引进特色体育课程,包括街舞、瑜伽、轮滑、国际象棋等课程,在运动健身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设中,学校应当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开展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项目。大学体育工作者应当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刘相林.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
[3]周伟大,马菲菲,高幕峰.重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J].体育科研,2002(6).
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6
1.研究样本和基本内容
这项研究的最终样本为西安5所高等学校的1347名学生。其中,52.3%的男生和47.7%的女生。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每周体育课;参与体力活动项目;在学校体力活动的权益;学校体育环境因素与硬件设备;学校体育锻炼宣传体力活动政策;课余体育锻炼。
2.分析与讨论
2.1分析发现,42%的男生和33%的女生在课间休息期间进行了日常体育活动,证实了潜在的竞技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政策相关的组织行动得到了部分实现。学校的书面政策报告指出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例得到提高。
2.2阳光体育活动,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只是作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学生参与和关注增加体育活动和自身的参与状态。此外,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可使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书面的政策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开展,包括无组织的体育活动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得到了发展。书面政策促使学校不断完善体育活动设施。
2.3非课余时间举办的体育活动与轻体育活动的参与率较高,每周三次或以上。这反映出校内的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的趣味性相对较低。
2.4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高,一些内容枯燥的体育课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学生可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减少,获得的关注也并不多。
2.5体育活动得到改善与学校提供设施及政策效应有一定关联。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受体育活动影响较大,即学校创造一个舞台学生以展示自己和平等竞争的机会,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体育活动,可激发学生较高的动机或兴趣。
3.结论和意义
调查显示,41.5%的男生和32.6%的女生在课间和学校放假期间每天参加体育锻炼,表明每天都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例较高。体育活动开展最频繁的时间为午休与课后。我认为,学校应相应提高开展体育课的次数。
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托,是加强学校教学工作、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围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这一目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调配学校资源,考虑个人层面的因素,从而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政策使学校更注重政策和发展计划与战略,增多体育活动的机会,延长体育活动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锻炼,这并不妨碍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对改善大学生的体质有显着效果,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董新军.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效能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