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1
[关键词]生物学科 教育价值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 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 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 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 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 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2
摘要:科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其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通过阐述中学生科学素质及其教育目标,结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就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素质教育;科学素质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首先明确科学素质的内涵及其教育目标。科学素质主要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心理特征。科学素质的发展以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一个人只有在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的内化和升华,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能力和科学观。此外,影响科学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还有兴趣、情感、意志和作风等非智力因素。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会严重影响一个人所能达的科学知识与能力水平,影响到科学观的高度。笔者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在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一是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刨根问底是青少年学习的特点之一。实践表明,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难越多,兴趣也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设问,从一个疑点的解决到另一个疑点的出现,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从而引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运用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直观手段包括投影、录像等。除了经常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媒体外,网络教学可引导和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或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放在相关的网页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直接兴趣。三是点拨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科技前沿知识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兴趣。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对学生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如果教师把社会责任适时地加进去,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献身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道路可走的。教师要告诉学生生物学家们要经过长期地辛勤劳作,刻苦努力,方能达到目标。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为能得到真实有效的科学数据在巴西的巴伊亚进行为期5年的科学考察。我国的生物学家彭加木为了开发边疆资源,几次不畏险阻,到风沙无情、大地险恶的新疆罗布泊地区考察,第四次闯进罗布泊时不幸遇难,为科学而献身。科学家就是要有这种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只有思想上的大无畏,才能冲破思想束缚,取得异乎寻常的科研成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这种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
近几十年来,许多科学教育家认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目前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实验、思维能力。生物科学方法是指揭开生物世界奥秘的各种途径、手段。在生物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有观察法、实验法、科学思维法等。结合生物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科学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观察可分为质的观察和量的观察两种类型,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是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材料所必需的,是研究人员收集事实最常用的方法,生物学更注重观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观察目的。
(2)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
(3)采用适当的观察手段。
(4)观察完毕后要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看到观察的对象,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从上至下等都是生物学常用的科学观察法,应尽量以探究性的启发代替结论性的解释,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是生物科学中的另一种基本研究方法,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实验方法的种类也日益增多。涉及中学生物的实验方法有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定性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等。生物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安排实验,设计实验步骤,通过现象观察并收集资料、数据再进行分析思考,概括或归纳出结论。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示、分析、综合等,都是生物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在生物观察实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应当把对学生实事求是品质的培养渗透到生物教学中。第一,要求学生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在实验设计时提醒学生选择的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得,思路要明确,要有对照实验。实验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写出实验报告。第二,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如把光合作用发现史、生长素发现史等有关科学家原始经典实验过程及探究精神的内容贯穿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怀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象,严谨的方法和奇妙的灵感等。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
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是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收集大量的生物科技资料并汇报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技创新兴趣。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做好一个课题。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自发分成若干个小组,合理分工,齐心协力,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3
一、了解知识整理的内涵
整理是知识巩固与运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带有规律的知识,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知识再现、知识归纳、知识整理为主要方法,以建立个性化学习策略、确立终身学习方式为主要目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更条理、更系统。它不是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让学生在具备了完善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再学习;是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学习思维、提高素养的重要过程。
二、明确生物知识周整理的目的
知识整理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能够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梳理,同时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上好知识周整理课,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好生物,提高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弥补教师平时上课中的欠缺,提高教学质量。
三、确立生物知识周整理课的流程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情况进行备课,确定一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课堂流程。要明确整理不是简单的知识回炉和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一个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的过程,是一个训练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解题能力的过程。在此前提下,让学生把平时学到的分散零碎的知识按生物中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有效的整合,构建出生物知识结构体系,完善学生的生物认知结构。同时,教师要适当地指导学生整理的方法和注意点。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的第3章的内容是《细胞的基本结构》,由于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将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分开学习的,这一章学完后学生头脑中对细胞并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笔者在学生的课后练习中发现,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细胞器也是细胞结构的一部分。因此,这一章结束后,在知识周整理课的课前备课过程中,主要以“细胞的基本结构包含哪些?”“每一基本结构里我们又分别学习了哪些内容?”等问题为目标,从这些问题着手,引导学生逐步细化知识,将本章所学知识构建成一张知识网络,绘出知识结构图,使学生对细胞的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其次,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组织、引导和指导,确定整理的方法和思路,在这过程中要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凸显出来,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整理,学生才能学会、学好。学生在把握了整理的方向后,可以先由学生自主整理,再通过组内交流、班级交流、小组展示、个别提问等方式进行交流反馈,这样教师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整理效果,又能对学生独立形成的知识网络进行补充完善。使学生在再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延伸、升华。
例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周整理课上,经过小组讨论后,有一些小组整理的内容较空、较乱,泛泛而谈;有些小组呈现的内容很有条理,罗列各种细胞器时注意到了双层膜、单层膜、无膜的区分,有些小组呈现出的内容则十分细致,把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也考虑到了,高尔基体在动植物体内的不同功能都有所体现。这些组将内容呈现后,其他组进行质疑、补充、借鉴,最终形成了一张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络。
通过组内交流,能更好的体现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学生间在语言表述和知识梳理过程中相互补充,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班内交流和小组展示又能让师生、生生间互相质疑、补充、评价,进一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拓宽思维。个别学生的提问,教师的解答补充,又在释疑过程中,把重点突出的知识升华。
最后,在生物的周整理课结束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及时有针对性地布置多样化的练习。因为练习能及时巩固反馈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同时能弥补以往教学中的失误和不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灵活多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整理课上,学生们构建了知识框架,对细胞结构有了整体认识后,我给学生们提供了判断题进行训练巩固。题目如下:
判断题:
1.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
2.所有植物细胞都有液泡。
3.植物细胞都没有中心体。
4.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含有叶绿体。
5.判断动植物细胞的主要依据是是否有细胞壁。
6.所有的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7.生物体所需能量都是由线粒体提供的。
8.所有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9.细胞核是细胞的代谢中心。
10.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以上题目由学生抢答,抢答时还要说明理由。
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4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要实现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教师要更新课堂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全体学生有个性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确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确立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观。要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毋庸讳言,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话语权,换言之,教师强势,学生弱势。因此要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学中的陈规陋习,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进一步拓展教学时空,优化教材系统,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成长,在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中引发其“自创性”。一是教师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还要积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寻找、开拓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二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不断拓展学习时空。
二、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生物积极性
在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之后,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生物学科地位和特点的原因,很多学生很想动手实验,但许多时候生物课堂仍然停留在课本、教学参考书上,还是实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记”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其实只要教师课前多准备那么几分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积极的诱导作用,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生物课就会教的愉快,学的轻松。教师要常和学生一起实验探究、采集制作标本,课外参观访问、动植物普查、生态环境调查等等。通过课外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让学生快乐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致力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而是通过对生物学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生物的素养,作为初中学生应具备的生物和谐观所涵盖的内容,其包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命观以及爱国主义观点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将这些初步知识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点滴强化,潜移默化,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思想里,形成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例如,在讲植物和动物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告诉学生物种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要保护濒危物种。让学生保护青蛙,保护鸟类,保护珍稀哺乳动物。做实验时,要尽量节约材料,将成活的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讲到人在生物圈的义务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到生物与环境时强调生态意识、关注世界人口问题、关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良好生活习惯等等。
三、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初中生物学习需要有分析、总结能力,生物老师要注重学生此类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生物学知识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采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再如复习复制、转录、逆转录、翻译时,复习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时,将内容进行对比阅读,然后归纳成表格,进行比较,从而加强复习效果。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辨析异同,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识记。液免疫学生常感觉抽象并难以理解。教学时,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结合插图阅读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的内容,阅读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插图和文字的描述自己绘制概念图。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思考――总结的过程中,生物图像的应用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生物图像的出现,使内容显得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视觉积极性,同时增强教材的可读性,降低教材的实际难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逐步使学生的生物阅读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四、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发展提高。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不拘泥于一种方法,而是向各个方向扩展,在求异思考当中,获得不同的解决方式。发散思维可以活跃人的思维,提出不同的方法和建议,能够得到出乎意料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有列举和引申两种。列举就是通过一个问题可以扩展到很多相关的因素,比如,学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以后,可让学生列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切可能措施,诸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等。经常进行列举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和开阔。引申就是在思考当中挖掘深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讲植物的根,教材上指出,由胚根直接发育而成的根叫主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叫侧根。如果要学生引申发挥的话,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发出引申性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来的呢?这样就可以通过日常接触的实物,如玉米、甘薯、秋海棠等植物的不定根,说明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比如,在执行“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知识教学中,笔者介绍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植物学家李时珍,为了解除人们的疾病痛苦,用毕生精力,踏遍群山峻岭,甚至以身试“药”,完成了“本草纲目”这一巨著,至今仍名扬中外;再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植物“传粉、受精”知识时,笔者介绍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卓越贡献,为解决亿万人民的粮食问题,不断研究创新,培育出了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等等。这些例子的主旨就是创新,这些事实会让学生充满了憧憬,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一、引言
支架式教学的意义,便是可以让学生对问题提出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可以说,支架式教学的优势便是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智力中的“最邻近发展区”所建立起来的。因此,可以利用支架最具特点的支撑作用,不断地将学生的智力与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做到真正意义上走在教学发展的最前列。
二、高中生物课堂中支架式教学的形式
1.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的形式意义,便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时,展示上一届学生设计制作的学习范例或者是教师自己设计的示范操作。例如,教师在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时,可以一开始便向学生展示一些上届学生参与设计的范例,并解释设计的技巧。
2.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教师察觉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支架建构的方法,让学习逐渐走出迷惘。如下图所示,教师可以依次向学生提出图中横向坐标与纵向坐标分别代表什么?坐标中的曲线起点在哪里?坐标中的拐点有多少,其走势如何?坐标中的线段OA、AB、BC三段,分别代表什么意思?S1、S2、S3三个面积分别说明了什么?教师在对学生提问问题时,可以采用逐渐推进的教学形式,用“步步为营”的策略,辅助学生进入更加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更加轻松、更加牢固地让学生明白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3.工具支架
工具支架是指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包括了:计算工具、网络系统工具、信息白板工具、网络资源工具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Flash,向学生说明高中生物课堂中间接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工具支架的应用能够把高中生物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形象概念变得更加具体。
4.建议支架
建议支架是指当学生独立进行探究性学习或是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时,碰见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生物难题时,教师适当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建议,以此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可以说,教师如果将上述所提及的问题支架中的设问语气转换为陈述语气时,原先的问题支架就能够直接转化为建议支架。相较于问题支架而言,教师在安排建议支架中的“建议”时,也许会缺乏一些比较系统的形式方法,但是“建议支架”能够言简意赅地说明问题的关键。例如,学生在学习“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倘若学生想要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就需要在实验前期与实验的过程中注意一些细微处。因此,在学生实验的前期,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建议:
(1)在对根尖进行培养的时候,要确保频繁换水,以此来提高水中的含氧量,进而避免因为无氧呼吸使根部出现腐烂的现象;(2)对根尖进行培养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些质地较老的洋葱,因为新鲜的洋葱主要处于休眠状态,实验的过程中不易生根,实验效果不明显;(3)实验顺利实施后,取根尖最好选择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二点之间,因为此时的细胞分裂最为活跃;(4)进行压片的时候,应当在上面放置一块载玻片,让压片之后的受力更加均匀,预防盖玻片被破坏;(5)在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可以先在低倍数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在找出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后,再在高倍数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在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师所提出的建议之后,可以提升实验的成功率。
三、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以“分子与细胞”中“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教学案例,进行支架式教学探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教学步骤来实行。
1.安排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过程中会发现,生物学科具备其独有的特点,教师通过对当前学习内容的主题进行问题围绕,依靠现阶段先进的生物理论把学生导入一个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将之前所掌握的知识与现在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产生激烈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强化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教学时,可以首先讲授酵母菌的分类,并且解释酵母菌代谢的类型方式,然后以日常生活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最终得出以下“生活智慧”:即馒头质地松软的主要原因是酵母菌制造了二氧化碳;而利用酵母菌进行酿酒,主要的原因是酵母菌能够制造酒精。
教师在对学生完成情境导入的工作后,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1)二氧化碳与酒精的生成条件是酵母菌在有氧的情况下制造出的还是在无氧的情况下制造出的?(2)怎样证明是酵母菌制造出的二氧化碳与酒精?(3)怎样设计出能够研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4)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用什么实验设备进行辅助?操作步骤怎么进行?
2.搭支架
教师在进行支架的搭建时,不可以泛泛地进行简单叙述,在搭建支架的设置时,一定要以合理与实用为原则,更应当结合实际。例如上述所提及的教师在教学“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时,在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如果要学生立刻进行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教师可以在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后,再进行支架的建构教学,其步骤具体可以分为几点:
(1)按照之前所学的实验知识理论得出实验步骤,其中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对该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分析实验中所发生的实验现象,最终达到实验的教学目的,并可以就此展开交流。(2)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与酒精的实验观察教学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二氧化碳可以让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混浊,也可以将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最初的蓝色变成绿色,最后变为黄色;酒精的检测: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环境中和酒精发生化学反应之后,会由橙色转化成灰绿色。(3)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应当强调单一变量原则与对照原则,建议支架的使用不但可以让教学延伸变得更为明确,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生物实验的范例。
3.独立探索
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例,教师将学生进行综合条件的分组,让每组学生依照教师所构建的支架明确自身小组的实验设计,在实验进行时,对有问题和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地给予建议,最后让各个小组回答实验探究的问题,并得出实验原理与实验结论。
四、结束语
教师在向学生提供了概念的解读以及解决问题的线索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对问题进行探索,并找出合适的方向。在学生进行探索时,出现思路干涸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暗示与提醒建议,以此帮助学生向更为精深的问题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植物学实验;学习兴趣;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56-02
一、问题概述
1.问题研究提出。《植物学》实验课程是《植物学》课程的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实验课程可以巩固理论课程的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习惯和科研思路。因此,实验课程非常重要。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前人关于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研究并不多,也为了了解本校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学习兴趣的现状,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进行了本次调查。
2.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一,研究问题。学生的兴趣在学科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研究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必须先研究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的。所以本文结合实际,拟研究如下问题:(1)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兴趣现状;(2)学生对对实验课程实际操作的现状调查;(3)对上课教师满意程度的调查。第二,采用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到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植物学》实验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所以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
1.研究架构。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来设计研究架构,分别从实验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来单独分析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大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的现状,从而找到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实验的兴趣。
2.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在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学习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兴趣进行调查研究。
3.研究工具和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相关问题,并针对相关的参考文献编制调查问卷,即《学生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实施问卷调查法,以了解当前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的现状以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三、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达98%。
1.学生对植物学实验的学习兴趣的现状。由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绘制成左侧的柱形图,从柱形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本科生对植物学实验的学习非常感兴趣的有37.4%,感兴趣的有41.5%,一般的有8.8%,不感兴趣的有12.2%。由此可见有78.9%的学生对课程本身还是有一定的期望的,他们也有意愿上好实验课。
2.对实验课程实际操作的现状调查。大学生自身对实验课程实际操作现状的调查如表1,可见在植物学的实验中,能亲自动手完成实验要求的学生达76.19%,这个结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一致,说明成功的操作过程和良好的实验结果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而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联系的学生仅有22.45%,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5左右,在实验失败时能认真思考,找出原因的学生有63.61%,偶尔能找出原因的学生有24.15%;在以上两方面仅仅靠学生自己完成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指导!
3.对上课教师满意程度的调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在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38.10%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形式生动多样,有45.58%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时教学形式生动多样,而且71.09%的学生都认为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同时68.7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能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在教师教学方面,有高达84.01%的学生认为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的讲解表达幽默风趣。
4.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在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方面结果如表3,仅有4.42%的学生能做到在植物学课前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则做不到课前预习;高达56.12%的学生只是偶尔能将植物学所学知识前后联系在一起,能经常阅读与植物学有关的书籍的学生仅占总调查人数的9.18%,但是有62.93%的学生喜欢观察周围的植物,55.10%的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学习植物学的主要因素是专业课程需要,39.45%的学生则是因为自己喜欢才学习植物学的。
四、讨论
通过对问卷中大学生对引发《植物学》实验课程兴趣的原因等的总结: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学生虽然能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且成功率相对较高,但很多学生认为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将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在教师教学过程方面,教师能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程本身生动多样,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授课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植物学实验是生物专业学生开设较早的一门实验课,通过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为以后的有关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1]。本研究认为在实验课上,学生多多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并且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能给学生强大的自信,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在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给予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从而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