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范文1

1.“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的教学也应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并且可以在社会实际与生产实践中应用和发挥社会实践效能,具体表现为:一是社会层面上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效能,要求受教育的对象能把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企业层面上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效能,受教育的对象要符合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个体层面上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效能,要求受教育的对象把内化了的思想道德准则外化为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并且对学生长远发展产生影响。

2.“基础”课教学实效性要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目前高职“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式、讨论式、讲演式等就带有很强的普通高校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属性,这些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产生好的“课堂效果”,但是与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性不相吻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理论型、学科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案例式、讨论式、讲演式教学方式比较符合理论型、学科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制约“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1.将思想政治教育混同于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规律的统一整体,目前在高职“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思想教育规律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规律的应用和发挥。用思想教育规律的部分功能替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整体性功能来完成三项教育任务,势必会影响“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基础”课教学也具有政治教育的功能。完成政治教育过程要引入“团体”、“社会实践”性的情境。“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即引导教育对象对自身以及自己所从属的团体的利益的感知或认识。利益总是现实的,没有切身的体验或实践,个体便无法深刻感知或认识自身的利益及自己所从属的团体的利益。因此,引导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体参与实际的政治生活,具有根本意义,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的政治教育,是无法依赖的。”[1]“基础”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稳定的道德行为还没有形成系统化机制,道德教育规律没有系统发挥。道德行为的养成过程具有重复性,养成自觉的、相对稳定的具体行为习惯,需要某种行为不断重复,而且达到不自觉的状态。目前高职专业课教学中应用的“项目驱动”教学法就体现了重复性的规律。但是,在“基础”课教学中没有体现。

2.重视教学方法创新而忽视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的,教育的目标不同,其方法与组织形式也应该不同。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重视教学组织形式的适合性,因为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只重视教学方法中谈话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的教学方式引用,而忽视了教学组织形式是否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体表现如下:①“情感体验”法教学中缺乏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式、讨论式、讲演式等“情感体验法”还是在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下完成的,只重视“情感体验法”的情境创设而忽视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合适性,导致高职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提高。高职教育目标的特点决定了高职“基础”课“情感体验法”的情境创设应同时满足以下“三性”要求:即实践性、满足性、协作性。协作性属于教学的形式要求,实践性、满足性属于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否则虽然有协作形式但其实质是非协作性。②课外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实效不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虽然各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但实践教学的情况是:“10%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效果明确表示不满意,72%的教师认为不好评价”[2]。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重视课外实践教学而忽视了课堂实践教学。高职“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一直被课外实践教学取代,“而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往往忽视与理论教学的一致性、连贯性,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分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3]二是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很多职业院校开展讲座、讨论、演讲、辩论、参观访问、调研等活动,“但这些活动是否切合实践教学的主题,是否真止解决了实际问题,却似乎并未得到认真的关注和考核。加之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坚持下去,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这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4]

三、提高高职“基础”课实效性的对策

从上述制约因素看,影响高职院校“基础”课实效性的主要原因是: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忽视教学对象的特点;重视现代教学方法引用而忽视了教学组织形式改革;重视课外实践教学开展而忽视了课堂实践教学开展。其根本点是:目前高职教育模式与企业岗位相脱节,高职“基础”课教学组织形式缺乏有效的协作性。

1.开发具有“协作性”的教学模式。进入高职学校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有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习惯和能力。但是,没有集体协作完成项目的体验,缺乏集体协作和集体责任意识,缺乏自我管理与约束、抗挫折、沟通等能力等。针对企业需求看,企业岗位运行是协作性的,而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相对独立的,学生缺乏协作完成某项任务的体验。如果“基础”课教学不能针对教育客体的这一特点,创制具有实践性、满足性、协作性要素的教学组织形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较难实现。

2.重视 受众心理理论在教学中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活动,传播效果的产生始终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传播因素——受众。从个体学生角度讲,其他学生是关联性的受众群体。与教师角度形成的受众群体不同的是,关联性缺乏导向力,更多体现出“受众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会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产生压力”[5]。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将个体学生安排在一个团队中,发挥群体导向力的作用。这个团队就是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协助小组。

3.探索“QC小组”活动式的课内实践教学。QC小组是企业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其实质是集体协作和集体责任意识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与发挥,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没有集体协作完成项目体验,缺乏集体协作和集体责任意识,缺乏自我管理与约束、抗挫折、沟通等能力。“从实践效果看QC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加快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换。”[6]由于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岗位群教育,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上岗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QC小组活动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各个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密切配合,才能把工作做好。通过QC小组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促进学生将自己与团队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上述,提高高职“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开发具有“协作性”的教学模式。普通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之比较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4,(6).

[2]李天贺.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8).

[3]陈媛.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效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

[4]邹连方.从受众心理看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范文2

[关键词] 约束;激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96-03

当人类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增多,人们获取信息的种类、范围亦迅速增多,这带来一个后果,即人们更加偏爱生动有趣的碎片化信息。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阅读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1];而且课外阅读时间偏少,阅读结构不合理[2]。同时,大学本科教材体系日益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一般来说,学生只要基本了解教材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该门课程考试。总之,在很多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只阅读了课本(包括部分课程的学习指导书、习题集);这与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距。应当在充分运用教材的同时,提出明确的课外阅读要求,这是增加和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扩展课堂内容、增加学生获取系统信息的有效手段。

1 基于课程教学的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思路

整个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根据课程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范围(包括学术著作、一般专业书籍、学术论文等)或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相关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展开阅读和研究。二是明确课堂内容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以课堂讲授为基础,以课外阅读来增强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三是对于教学方式进行必要调整,即将单纯的课堂讲授改为“课堂讲授+课外阅读指导(答疑、讨论)”。四是对于学生课程学习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即将原来的闭(开)卷考试改为“期末闭(开)卷考试+课外阅读内容和效果考核”。

通过上述改革,以期实现如下目标:其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再限于课本,将教学内容延伸至相关专业著作、论文和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倾向,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其四,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课堂的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性、研究性、讨论式的主动学习。

2 学生阅读情况及其分析

2011~2012学年度,笔者在进行《旅游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每人阅读5篇学术论文(或1本专业著作)的要求,并于学期末逐一进行了考核。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平均阅读7.08篇(以阅读1本著作折合10篇论文计),总体完成任务要求的141.6%,完成阅读任务最好的班级完成任务的185.2%,完成任务最差的班级完成任务的111.8%;263名学生中,仅有2人未能完成阅读任务(占学生的0.76%)。具体阅读情况如表1所示。

从学生阅读的范围来看,涉及到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旅游研究的绝大多数领域,41%的学生成系列地阅读了诸如旅游景区规划、旅游电子商务、酒店管理、会展经济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等自己感兴趣的论文。但对于旅游统计学以及旅游研究中涉及数量研究的论文较少涉猎。

从学生阅读的文献来看,学生阅读了包括《旅游学刊》、《城市规划研究》、《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论坛》、《旅游研究》和《旅游管理》(复印报刊资料)等主要旅游类研究期刊,还阅读了包括《浙江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兰州大学学报》、《金融研究》、《经济评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东南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等大量的知名学术期刊;部分学生阅读了诸如《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亚当斯密)、《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选择与成本》(布坎南)等经济学著作和《旅游管理》(尼尔利珀)、《生态旅游》(Weaver)、《中国旅游研究》(戴斌)、《旅游策划创意攻略》(吕志镛)、《旅游研究与旅游发展》(吴必虎)、《旅游项目策划》(杨振之)等旅游研究类著作;甚至还有2名同学阅读了北京联合大学石美玉教授的博士论文。

从学生的阅读效果来看,全部学生都按照要求作了读书笔记,从笔记及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情况来看,总体优良率为65.78%,合格率为99.24%。第二学期期末,笔者对学生阅读意愿和感受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205份,收回204份,有效问卷203份。统计结果如图1。

图1表明,学生阅读意愿明显增强,明确表示“不会”的学生由69.96%下降到7.39%。虽然明确表示“会”的学生比例也由30.04%下降到25.61%,但67%的学生表示“可能会”在无明确要求的情况下阅读学术论文。实际结果肯定是,67%表示“可能会”的学生分化为“会”、“不会”,即便只有其中50%选择“会”,那么,实际选择阅读论文的学生比例超过50%。有1.48%认为阅读论文收获“大”、4.93%认为阅读论文收获“比较大”的学生,选择了今后在无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不会”阅读论文,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为缺乏阅读相关论文应有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而“读不懂”,产生了对于学术论文的畏惧情绪;二是因为对于理论问题没有兴趣。

学生通过阅读学术论文,感到收获“大”的占59.61%、感到收获“比较大”的占38.92%、感到收获“不大”的占0.98%、感到收获“无”的占0.49%;前两项合计为98.53%,后两项合计为1.47%。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绝大多数感到课外阅读具有较大的收获;少量的学生感到收获“不大”或者没有收获,其实与其自身的学习兴趣不大、习惯不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3 学生的主要收获和阅读存在的主要困难

3.1 学生阅读学术论文的主要收获

1)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第一,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仅仅学习课本的不足;第二,使学生了解了书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认识,增强了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爱好读书、“爱上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第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学术论文的神秘感,让学生意识到依靠自己能够读懂学术论文;第四,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认为“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旅游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基础”;第五,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水平,认识到“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要全面观察、仔细分析,辩证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了科学的严谨和学习科学所需要的态度。

2)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第一,扩展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了解了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解决方法”;第二,使学生对于许多特定问题(诸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会展经济、国际旅游岛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并且,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3]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利于自身独特知识结构的形成;第三,帮助学生了解了学术论文的结构、数据收集方式、处理方法和写作方法,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以及学术论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第一,增强了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不少专业术语不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解决了大部分问题。部分学生学会了通过网络信息识别文献,如有同学通过中国知网()发现石美玉教授论文下载量很大,而引发兴趣,阅读了石美玉教授多篇论文;第二,帮助学生锻炼阅读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对专业性问题从多方面论证的思考方法”,“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找到了理性认识旅游经济发展的途径,“在科学方法、在数据、在事实的帮助下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

4)增强了教学、教育效果。通过阅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增强,课程学习的内容得到了深化和扩展,且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进一步地,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应该说,学生通过阅读得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提升,与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相比,教学、教育效果要好很多。即便那些自此以后几乎不再自觉阅读学术论文(著作)的学生,其记忆也是深刻的,笔者对于毕业生的回访中显示了这一点;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结合课程学习进行学术论文(著作)的阅读是一个较高水平学习的开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会自主学习的有效机会,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特别是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意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时,对此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学生因此开始大量阅读学术期刊(著作)而十分注重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

3.2 学生阅读学术论文存在的主要困难

1)学生查阅资料中,存在资料不足的问题。第一,尽管图书馆已经拥有一定量的旅游期刊,但复本不足,当较大量的学生需要阅读时,数量不够。部分学生不得不选择较为一般的期刊、甚至个别学生选择非学术期刊进行阅读。第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术术语不理解,图书馆拥有的相关工具书的品种和数量均不能满足需要。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个经常性的困难是经常遇到各种经济、管理模型不理解,其原因在于学生高等数学知识不够。

3)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缺乏及时的指导。由于未能建立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沟通渠道和机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指导。

4 学生阅读指导的改进

4.1 学生阅读资料不足问题

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使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来得到很好地解决。目前,从中国知网来看,主要的旅游类期刊基本能够在出版后一个月内上网,学生可以阅读到最新的研究论文;同时,通过中国知网,学生可以十分便捷地查到特定期刊、特定主题的论文,极大地方便学生的阅读。

4.2 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指导问题

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应当及时加以解答或及时与学生进行探讨,需要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解决,如有条件时建立助教制度。另外,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举行答疑和读书心得交流会或者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讨论,解决大部分学生阅读中的疑难。

4.3 学生阅读过程的控制(激励)问题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难的是坚持,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激励),才能使大部分同学进行有效的阅读和研究。应当对于阅读过程进行必要的检查,鼓励先进、督促后进。

5 结论

前述结果及耿春红等、张海燕等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急切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约束[4,5]。以课程学习为主导,运用课堂教学的约束力,以课堂教学内容的加深和扩展为直接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进行必要的指导、检查与考核,建立起一个学生课外阅读的约束―沟通―激励机制,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改善学生的阅读结构,能够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针对性、系统性、丰富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捷.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5-57.

[2]杨冬梅.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3):93-94.

[3]丁源溟,周庆元.课外阅读指导的反思与前瞻[J].中国教育学刊,2003,(6):38-41.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范文3

1 中小学美术课程导入本质

课程导入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步骤,课程导入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课堂最终的教学成果。从学生角度来看,导入过程是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以便让他们尽快融入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程导入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打开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再逐步引入教学目标,最终启发和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美术课程教学来看,导入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课程目标,这与其他学科大致相同。弄清楚美术课程导入本质的前提是要弄清楚美术课程的本质。通常意义上,产出一幅“像样”的美术作品是对一节美术课的普遍认知,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偏颇的。

从原因上说,教师与学生对美术存在知识、技法、感受等多重维度的不对等性。再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美术教师的艺术观是建立于既有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对美术有较为完整的体悟与理解。学生群体大部分处于艺术观的形成期,从理解、体验、感受的角度上看与美术教师也有明显的认知差异。笔者认为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一幅“像样”的绘画作品,而是一段经教师启发,充分唤醒感受、增强体验、激发想象后,以视觉思维为主将感受和体验转换为图像的全过程。

2 现有美术课程导入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从中小学教师现有课程导入方法来看大致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回顾性导入、示范性导入、生活化导入、实物性导入;一类是以兴趣为中心:游戏化导入以及其他课程方法借鉴导入,如音乐导入等。

第一类以教学为中心的导入较普遍,是大多数中小学美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述知识、图片欣赏、观看绘画作品、偶尔亲自示范等方式来开展,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这样的方式通常较枯燥,且多停留在图像作品的表层理解上,并未有深入的分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都还停留在模仿绘画作品、图片、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并没有对课程内容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类以兴趣为中心的导入方式目前相对还不算多,因为这牵涉教师的控课能力、教学能力以及课程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此外,这种导入方式从授课形式上看对教学不能起到最直接的促进方式,部分教师不愿意去尝试这种方法。它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校外商业机构的大多数教师选择的较常见的方法。笔者从教学经验上观察,虽然商业教育机构运用该种方法较普遍,但课程导入与授课内容之间的衔接往往不够,导致两部分教学过程处于完全脱节的状态,没有联系。

3 在美术课程中坚持视觉本位导入的原因分析

上文提到不论是以教学为主的课程导入还是以学生兴趣为主的课程导入在教学过程中都存有一定的短板,长期争论与纠结该问题也不利于解决美术教学问题。我们认为美术课程的根本是体验、感受、表达视觉艺术。因此树立视觉本位的教学原则是连接以教学为中心与以兴趣为中心课程导入的桥梁。在此之前,我们需要界定视觉本位的含义。

从美术史发展来谈视觉本位。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它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美术作品从来都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精神食粮,而总是带有功能的、目的的作用存在。例如,史前时期的岩画总是带有巫术的背景,青铜艺术总是带有祭祀“礼器”的内涵,墓葬壁画总是带有灵魂“超越大限”的时空转换,[1]巫鸿先生将这一切定义为“物质性”。[2]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图像表现的美术,虽然总体发展离不开功能的影响,时代的局限,教条的束缚,即使是当下表现媒介在科技影响下不断转变的状况,视觉性仍是其始终不变的基本属性。

从美术课程的建构上谈视觉本位。不论是前期导入课程、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程后期学生的作品反馈都与视觉有密切的联系。反过来说,如果想要一堂美术课程能够彻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想象并最终转化为图像作品,这需要教师在课程导入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这一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对图像的把控与阐释能力。这也是接下来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话题。

4 以图像分析为本位的课程导入步骤

图像分析最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分析五个方面的学习要素:第一,从图像内容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图像的基本内容;第二,从图像色彩的角度直观感受图像色彩的基本构成与视觉感受;第三,从图像形式的角度启发学生分析图像本身的构成关系;第四,从图像空间的角度解析空间关系;第五,适当启发、解释、推导图像中的语言符号。

基于图像,我们做视觉分析的时候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图像的基本内容,这是做图像分析与后期想象力拓展的基础。学生理解图像的内容时,教师无需把自己对图像的理解和认识的答案给学生,具象图像尚好,抽象图像教师可以给学生基本的理解思路,如从线条上去理解、块面上去理解等。学生在阐述对图像的理解的过程中,言之有理均应肯定,教师稍作思路总结甚至不总结直接跳过即可,无须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顺势逐步分析画面的色彩,在视觉感受的过程中,人的眼睛对色彩的认知很敏感的。[3]引导学生分析色彩最直观的方法便是让学生找出类似的颜色,在寻找颜色的过程中可以理解与回顾色彩的基本知识,如对比色、邻近色等基础知识;也可以纳入中外美术史的知识,如光影颜色运用可以介入印象派知识;还可以纳入色彩构成知识,如色彩的过渡与渐变,明度变化知识等。此外,我们可以通过色彩在画面中所占区域联系画面的构成要素。由于图像表现的画面内容多种多样,根据多样的表现内容与主题我们可以建构新的方式作为美术课程的导入方式。例如,米罗的绘画可以运用音乐元素导入。当然,这与通常使用的音乐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是基于美术课程的系统导入来设置音乐环节,教师要始终把握美术课的教学主体。

构成关系是分析图像第三步需要分解的关键要素,即画面中的形式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分析图像中各部分要素是如何在画面中去组合而成的,以及作者这样安排组合的理由与原因。形势分析的时候注意引入画面构图的一些基本法则,如三角形构图、“C”形构图、“S”形构图等;另外,可以介绍基本的构图原理,如黄金分割等。构图法则是有限的,结合实例运用是关键。

空间关系是图像分析中的拔高环节,对年龄稍大的学生可以在此阶段深入引导他们。它是将学生思维从二维平面引入三维空间的重要步骤,也是视觉艺术中通常表现的重要元素。在空间阐释与分析的过程中,运用西方空间透视原理去解释图像是最为基本的方式和方法。遗憾的是,教师一旦遇到中国传统绘画时一般总显得束手无策,因为中国画的视觉生发系统与西方绘画有明显的差别,这时的空间分析方法似乎“不管用”了。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跟学生介绍中国画?笔者认为运用“视觉游离”的方法介绍中国画的空间关系比较合适。中国人的绘画艺术除了有视觉层面的考量外,还有精神想象的旨趣所在。视觉游离到每个画面的视觉中心总能引起学生的无限想象,就像一部静态的“微电影”。在“视觉”游离中解构中国画“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关系尤为重要,同时操作简便,也便于学生理解。

最后,图像语言与符号的象征意义在必要时也需要教师作必要的点拨,这往往是图像延伸的隐含意义,对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学习很有帮助。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范文4

一项新研究显示,晚期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喝咖啡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小组在小范围临床试验中发现,在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治疗的丙肝患者当中,每天喝3杯或更多咖啡者,其治疗有效程度要比不喝咖啡者高1倍。

研究人员指出,以往的研究显示,喝咖啡与肝酶水平较低、慢性肝病进展减慢和肝细胞癌变率下降有关,这一效果不受种族、丙肝病毒含量、是否合并肝硬化和转氨酶水平等其他因素影响。但研究人员指出,喝咖啡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科学家找到戒烟后发胖的原因

美国一项研究借助实验鼠发现,香烟中的尼古丁可附着在大脑中控制食欲的神经元细胞上,导致这些细胞变得兴奋,过快发出“吃饱”的信号。而戒烟之后,这些神经元细胞不再被尼古丁“绑架”,因此兴奋度降低,发出“吃饱”信号的时间延长。换句话说,使人感觉食欲变佳。

在美国烟民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烟民在戒烟后体重平均增加5公斤。所以,许多烟民以担心戒烟后发胖为由拒绝戒烟。科学家指出,吸烟可增加癌症、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发病率,与这些可致命疾病相比,体重增加对健康所构成危害较小,因此,担心发胖不是拒绝戒烟的理由。但如果实在惧怕发胖,可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帮助戒烟。

每周快走3小时可预防前列腺癌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每周快步走至少3小时,可延缓甚至预防前列腺癌的扩散,但如果以轻松的步调散步,就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对1 455名被诊断出患前列腺癌、但还未开始扩散的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评估了患者被诊断出患癌时和接受初步治疗后两年的体能活动程度,他们发现,有117起个案出现前列腺癌引发的癌细胞复发、骨肿瘤和死亡。而那些每周至少快步走3小时的患者,其病情扩散的速度要比慢步走且运动时间较少的患者降低了57%。该研究结果为进行有规律地运动可对抗许多疾病这一理论增加了新的佐证。

幼时多睡一小时长大发胖减六成

新西兰研究人员发现,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儿童发胖,即使把生活习惯影响考虑在内依然如是。研究人员说,3岁儿童平均每天应该睡11小时。睡眠时长不足的孩子到7岁时体质指数(BMI)高的几率大增。

研究人员选取了244名3~7岁的儿童,每半年给他们测量一次体重、身高和体质指数。在研究的前3年,受访儿童佩戴仪器监测日常活动情况和睡眠长度;最后3年时,每年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

统计结果显示,3~5岁儿童,若平均每晚多睡一小时,到7岁时,体质指数会降低0.49,超重或肥胖的风险也会相应减少61%。研究人员猜测,睡眠时间之所以会有这种影响,可能是因为睡眠少的孩子有更多时间吃东西。另外,睡眠还会影响能量消耗,导致他们运动量减少。

英国儿科与儿童健康学院博士麦科诺基说,5岁以下儿童每日夜间和白天小憩时间加起来应该达到平均11小时。

3款果蔬汁饮料抽检不合格

日前,质检总局对茶饮料、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共4类饮料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22个省区316家企业生产的349种产品。抽查结果表明,4类饮料产品质量总体情况较好,尤其抽查的60种碳酸饮料均合格。

在茶饮料中,仅有德清县阿宝食品厂的“喻宝”冰红茶(柠檬味茶饮料)一款产品因茶多酚和咖啡因两项超标而不合格。抽查的160种果蔬汁饮料中,共有3款产品上“黑榜”,分别为山西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白葡萄汁饮品,因菌落总数超标不合格;浙江小顽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选中你”橙汁饮料,因酵母数值超标不合格;中山市珠江饮料厂有限公司生产的“珠江”红枣汁果汁饮料因霉菌超标不合格。

时尚・环保――白猫清洁用品新理念

继赞助了2011上海时装周后,全新定位的白猫品牌带着崭新的形象来到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2011中国国际清洁产业博览会。作为上海世博会清洁用品的赞助商,以环保、时尚为新理念的白猫清洁用品希望通过此次展会,将全新的清洁用品概念分享给大家。

节能和环保是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后世博时期,更要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理念传承下去。和黄白猫品牌始终致力于环保、绿色、低碳生活的支持和推广,且从未间断地关注环保事业的发展。在本次清洁用品展览会上,白猫品牌用标新立异的产品和表现方式,向参观者展示其产品的特色。与会的和黄白猫总经理蒋友威接受采访时表示,白猫一直坚持着绿色行动,从产品的生产、制造、运输等各个方面都坚持环保节能。例如节约包装成本,减少包装废料;采用最新的低温洗涤技术以及免过水消毒产品以节约能源;产品系列中均采用无磷配方,确保废水排放无污染;所有清洁剂的环保配方还保证产品无残留和对环境无害。白猫一直在努力进行推广改变消费者长久的洗涤清洁习惯从而为绿色环保做努力。

饮用绿茶可解暑防晒

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刺激皮肤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使人的皮肤变得粗糙,失去弹性。科学家们请试验者分别涂抹由绿茶中提炼出来的儿茶素和不具有任何效用的安慰剂,再让试验者站在炽热的阳光下。结果发现,涂抹儿茶素的人,皮肤中过氧化物的含量较另一组减少了1/4~1/3,从而证明绿茶中的成分具有防晒功效。研究进一步表明,如果饮用绿茶,其防晒效果往往跟涂抹绿茶护肤品的效果相同。

不过,夏日喝绿茶是有讲究的。一是应该喝热的,因为热茶能舒张汗腺,帮助人体散热。二是如果胃肠功能不佳,喝绿茶就要当心了,因为茶中的多种成分都会对胃有刺激作用。三是空腹时别喝绿茶,因为空腹时绿茶里的咖啡碱等会被人体过量吸收,可能让人出现心慌、头昏、手脚无力等不适症状。

营养新主角――马铃薯

日前,美国马铃薯协会主办的“提升健身运动水平与运动膳食营养专题讲座”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指出,“恰到好处的运动量才能提升我们的健康水平,科学地养生是要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进行适量运动。”

运动时机体主要依靠碳水化合物来参与供能、维持运动强度,并为肌肉和大脑提供能量。日常生活中,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十分丰富,在健康且低脂的优质碳水化合物中,马铃薯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但提供了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还可以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和储存,所以马铃薯还被称为“减肥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