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相关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相关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相关理论

数字经济相关理论范文1

关键词:数字资源;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136

Review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bout Digital Resources Use

Abstract Based on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This paper combs the scientific methods of Digital resour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ory. These methods include philosophy method, the general scientific method, economic efficiency theory, the management control theory, the behavioral science theory, the service quality gap model and Multi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n it is further clarified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digital resour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a new areas of Multi subject intersection research which relates to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 operations research; finally the research result can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digital resour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Key words digital resour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oretical basis

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业内对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已有不少成果,但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所依赖的理论基础研究仍比较欠缺。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作为一个组织管理的重要部分,也需要有相关理论基础支撑;然而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理论基础的模糊不清,一方面导致我们无法完全了解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模式的构成与所要达到的理想的绩效评价结果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得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相关新方法模型的发展很难在绩效评价模式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深入探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对于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对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基本集中于服务质量差距理论,然而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应该既有公共管理绩效评价所具有的共性,也有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个性,而不仅仅局限于服务质量差距等个别理论;因此本文根据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现状结合公共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从系统科学、管理学、运筹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领域梳理了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所涉及的理论基础。

1 科学方法论基础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获取科学认识的一般程序的系统理论。科学方法论按照抽象性层次可划分为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具体科学方法[1]。由于具体科学方法是探讨各门学科专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因此本研究将具体科学方法分解到各学科理论基础研究中探讨。

1.1 哲学方法

所谓哲学方法,就是运用哲学的方法原理来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哲学方法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它适用于并能指导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及交叉科学的研究,是人们处理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是调查研究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中所用的各种方法,均要受到调查研究者的立场、观点的制约;方法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认识论、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规律[2]。只有掌握了这些的哲学方法,才能正确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去研究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矛盾、本质与规律。

1.2 一般科学方法

一般科学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是从专门科学方法概括和发展出来的,具有较高的概括程度和较大的适用范围。在一般科学方法中,数学方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对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即利用数学工具对研究资料进行数量处理,以达到对事物的量化认识和描述。它可以为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提供定量分析工具与手段,采用数学方法构建评估模型;对指标权重进行测算是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关键环节,是确保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纵向深入发展、得出准确评价结论的重要前提。目前用于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数学方法有:统计分析、 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等方法。

(2)系统论方法。系统论就是把一个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并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2]。它对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指导作用在于:可以从思想观念上指导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系统构建的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模型化和最优化等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理清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所采用的各种方法之间的互补性问题。

(3)信息论方法。信息论是用信息这一中心概念研究系统的目的和控制功能,把系统的有目的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通过信息变换与反馈控制使系统保持或趋向于一定的目的[3]。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系统中可以形成信息优势,因为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信息的一种评价。

(4)控制论方法。控制论是把一个对象看作是动态的系统的由多因素组成的有机体,并揭示各种系统内部因果关系的结构、方式、系统的功能和运动机制以及控制过程的一般规律[4]。通过控制论方法中的经济控制论可以把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各环节看作是一个由多因素组合的有机系统,动态地、整体地把握和控制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流程各环节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管理控制目的。

2 经济学基础

在经济学相关理论中,涉及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常用经济理论有帕累托最优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

2.1 数字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管理学所研究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资源配置,争取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率和效益[5]。

数字资源配置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最具有经济效率的,但帕累托最优模型是否适用于评价数字资源的配置问题呢?贾晋和吴永臻[6]认为帕累托最优标准用于分析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虽然在根本意义上存在缺陷,但还是可以为信息资源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的配置效率分析建立相关标准。房春英等[7]也认为在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上应用帕累托最优是提高信息资源配置效益的很好选择,对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数字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常用埃季沃思盒状图(Edgeuorthbox diagram)进行分析[8](见图1)。

一般来说,数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时,如上图两个数字资源用户A和B使用两种数据库产品X和Y时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边际条件:

(1) 交换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数字资源用户A和B,任意两种数字资源产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MRS是相同的;即:

MRS=MRS

(2)生产的最优条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数字资源产品的数据库商,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L和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是相等的,即:

(3)社会效用最大化:任意两种不同的数字资源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必须等于数字资源生产商在这两种数据库产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MRT,即:

MRTS XY=MRTSXY=PY/PX

2.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

柯布(C.W.Cobb)和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提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是在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上所做出的改进,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

该函数的通常形式[11]是Y=A(t)L?琢K?茁 ?滋, ?滋≤1。其特点为:①可线性化;②模型中A、?琢、?茁为固定参数;③与其它代数方程相比,参数估计计算较为便捷;④计算分析结论较为准确。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于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经济数量分析具有特殊意义。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评价应用中,Younghee Noh[9]应用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分析了韩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绩效;唐蓓和董川远[10]应用该生产函数,提出图书馆生产函数概念,从平均增速、效益系数、边际生产力、贡献率4个方面测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及对高校科研产出的贡献度,从定量角度考察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绩效。

在基于生产函数的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中,数字资源使用要素的年平均增长率可直观地反映出数字资源的使用增长趋势;数字资源使用的效益系数可反映出数字资源建设的成效及相应的改进策略;数字资源的边际生产力可以看出每增加数字资源的某一要素所得到的效益,从而判断出与数字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益的差距;其要素贡献率则可评价数字资源各构成要素的绩效贡献力,以改进数字资源使用中的薄弱环节,使其综合效益最大化;然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不能直接给出数字资源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配比值,且由于其指标主要反映数字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对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几大维度指标的全面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3 管理学基础

3.1 管理控制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11]认为管理工作的控制职能是从事于对业绩的衡量与校正,以便确保目标和为达到目标所制定的计划顺利实现;并认为管理控制工作与其所衡量的工作成绩相关,且管理控制工作的成果要靠控制员工的工作来实现。

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制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三个逻辑环节。其任务是通过调节、沟通及合作把个别分散的行动统一起来以便于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功能是对被控目标进行调查、测定,得到该目标所表示的状态及其输出的管理特征值,并与预期期望相互比较来找出其具体差距,以对前期管理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组织活动的最优效果[12]。

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评价基本过程也离不开管理控制的基本思想,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评价有其具体的指标,并按照相关绩效评价标准和原则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在收集相关使用数据的基础上,测评相关数字资源绩效,之后再纠正偏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反馈控制系统,完成一个评价周期,保证评价活动向目标方向健康地发展,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管理控制基本过程(见图2)。

3.2 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相关绩效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研究人的行为或人类集合体的行为,它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激发工作人员劳动热情,提高工作效率[13]。

行为科学思想对绩效评价系统的设计所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一是绩效分析系统可以反映出被评价组织工作的改善情况与工作人员的业绩密切相关;二是绩效分析指标和评价标准要具有可控性和激励性;三是要采用参与式的民主管理方式来制定评价标准;四是行为科学应用社会学、心理学知识研究如何改进人的行为来提高其工作效率[14]。

除了行为科学基本思想对绩效评价所产生的影响外,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方面,关键绩效指标理论和平衡计分卡思想等行为科学相关理论也对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3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目前,以GAP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为基础的SERVQUAL理论模型以及建立在GAP理论和SERVQUAL模型基础上的LibQUAL+ TM绩效测度理论模型,被认为是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SERVQUAL(Service Quality)是在美国营销学家A.Parasuraman, Valarie A Zeithamal和Leonard L. Berry等人[15]提出的5GAP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的以顾客感知为尺度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LibQUAL+TM模型是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于1999年在“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项目中,为了将服务质量评价更好地应用于大学图书馆环境,以SERVQUAL质量评价模型为基础,重新设计和修订了调查问卷、评价层面和指标等而形成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绩效评价模型。徐革[16]和余昭芬[17]等人以SERVQUAL和LibQUAL+TM理论模型为基础,应用模糊数学原理,计算数字资源的绩效值,认为该方法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然而,该模型在图书馆各种绩效评价的应用中仍处于探索阶段,Franklin[18]等学者对其是否适用于各类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评价提出了置疑,认为该模型对于各类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适用性仍有待深入改进。

4 运筹学理论基础

运筹学是把学科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应用到一个系统的各种管理问题上,为人们提供最佳解决问题方法的一门学科。运筹学理论包括确定性理论和随机性理论。运筹学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诸如资源配置、管理问题、计算机与信息系统以及决策咨询等。运筹学理论方法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和多指标决策理论等。

4.1 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是1978年由Charnes和Cooper创建的一个对多投入/多产出的多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方法,可对多个同类型单元进行有效性评价[19]。

数据包络分析法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评价中也得到了重视,Kim, S.-A[20]应用DEA模型对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使用绩效做了深入分析。李新凯[21]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C2R和BC2模型对数字资源的使用绩效做了应用研究。

数据包络分析法属于非参数统计法,其指标权重计算是由实际统计数据求得,客观性较强,统计数据且不需要标准化处理,但其缺点在于研究结果较为粗糙,并可能存在信息丢失。

4.2 多指标决策理论

多指标决策(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ADM)也称为多指标综合评价、多属性决策或有限方案的多目标决策,是把多个描述被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以得出对该评价对象的一个整体评价值的方法[22]。

4.2.1 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指标决策分析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主观赋权法: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直接赋权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Delphi)、相对比较法、特征向量法、模糊综合评价法[23]、层次分析法[24]与网络分析法[25-26]等。 主观赋权法反映了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或直觉,但是可能受到决策者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及偏好的影响,具有随意性。

(2)客观赋权法:是根据决策矩阵提供的客观信息(指标值),通过建立某种数学模型计算出权重的方法,可用于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客观赋权法主要有熵值法[27]、变异系数法[28]、主成分分析法[29]、因子分析法[30]等。客观赋权法通常基于完善的数学理论,但指标信息数据的采集难免受到随机干扰,也容易忽视决策者的主观信息,而且可能与指标的实际重要性程度不完全符合。

(3)组合赋权法:由于主、客观赋权法各有利弊,实际应用中应该有机结合。在管理学其他研究领域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综合主、客观赋权的组合赋权法,主要有方差最大化赋权法、基于熵的线性组合赋权法等,但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评价中还没有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探讨。

4.2.2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对于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解决方法,一般是选择能反映被评价对象各方面情况的单项指标进行综合,先将各单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用一定的合成方法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标,最后对综合指标的大小进行比较和排序。现有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模型较多,常见的包括简单线性加权法[25]、理想解法、功效系数法、灰色关联法[28]等。

近年来,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均有了较大发展,新的方法时有提出,旧的方法也不断得到改进,评价方法日趋复杂化、数学化、多学科化;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为数字资源使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决策矩阵归一化处理、指标权重确定等的研究都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使多指标综合评价这种综合分析技术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31]。

5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具有理论来源的广泛性以及理论层次的差异性。理论来源的广泛性表现为多学科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管理学方面;理论层次的差异性表现为某些理论基础也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比如管理控制理论是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而管理控制理论本身又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一般科学方法论为基础。这就要求今后在探索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时,应该紧紧围绕数字资源本身及其使用绩效评价过程特征来选择更加适合于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性质与特征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才能更为准确的得到数字资源的使用绩效情况;另一方面,今后在探索新的更加适合数字资源特征的使用绩效评价方法时,也应该根据数字资源的特征对已有相关理论方法进行改进和完美,以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元梁.科学方法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彭大均,凌云.系统方法论和唯物辩证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79-82.

[3] 张守刚.信息论与认识论[J].江汉论坛,1983(2):11-15.

[4] 圭人.控制论与社会科学的联姻[J].学术研究,1985(1):54-56.

[5] 谭清美,周之豪.从帕累托效率谈影子价格[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3):60-64.

[6] 吴永臻.信息资源有效配置中帕累托最优理论的适用性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29-31.

[7] 房春英,黄微,夏秀营.帕累托最优在我国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中应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9):1362-1365.

[8]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52-265.

[9] Younghee Noh. A Study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Academic Libraries[J]. Aslib Proceedings: New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 2012,64 (2):134-153.

[10] 唐蓓,董川远.图书馆生产函数:资源建设绩效测评新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9):58-62.

[11]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 郝国华,译.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552.

[12] 周德孚.管理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37.

[13] 刘中宇,周晓.行为科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5):46-48.

[14] 张双.绩效管理理论溯源[J].商场现代化,2007(1):184-185.

[15] Parasuraman, A.,V. Zeithaml,and L. L. Berry,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 1985,49(3):41-50.

[16] 徐革.我国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17] 余昭芬,黄德斌,汤艺,等.GAP理论模型在数字资源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4):62-68.

[18] Franklin,Brinley.Measuring the Impact of Networked Electronic Services[EB/OL].[2015-10-02].http://libquaLorg/documents/admin/BrinleyGreecePaper.doc.

[19] Chames A,Cooper W 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12):429-444.

[20] Kim, S.-A.Evaluation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throug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4,38.(2):137-60.

[21] 李新凯.数据包络分析在数字资源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22] 尤天慧等.信息不完全确定的多指标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6.

[23] 温东琰,于光.AHP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电子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6,26(8):166-167,170.

[24] 汪媛,赖茂生.我国高校图书馆引进网络版全文数据库的综合评价模型[J].情报科学,2004,22(9):1061-1065.

[25] 蒲筱哥,乔亚铭,胡亚敏.基于网络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4):41-49.

[26] Tsuen-Ho Hsua, etc.A hybrid ANP evaluation model for electronic service quality[J].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2, 12(2):72-81.

[27] 周艳,蒲筱哥.熵权TOPSIS模型在数据库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8):36-41.

[28] 蒲筱哥,刘礼明.数据库绩效的变异系数与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4):71-78.

[29] 徐革.重构电子资源综合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法[J].图书情报工作,2004, 48 (2) :32-34.

数字经济相关理论范文2

关键词:数字时代;新闻理论;数字新闻学;创新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数字新闻学这一新的理论研究概念。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随着新时期新闻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的不断变化,新闻理论体系原有概念框架逐渐呈现无法适应技术发展和环境变化的趋势,新闻学概念也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和用户的质疑。与此同时,依托数字化背景而产生的各种自媒体、新媒体形式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媒体的衰落,也造成新闻学在学科研究中的边缘化趋势。因此,基于数字时展进行新闻理论创新研究已刻不容缓。

一、数字新闻和数字新闻学

数字新闻主要指的是在数字时代,依托信息化渠道,以数字或图表作为呈现方式且具备一定新闻价值的新闻体裁。与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相比,数字新闻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随着数字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作为数字技术和新闻行业结合的典型,数字新闻丰富了传统新闻传播的途径和形式,同时也给新闻理论研究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一般来说,数字新闻具备几个特点:第一,产生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环境;第二,内容经过更加精确的量化计算;第三,呈现方式多为数字和图表;第四,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第五,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第六,一般具有简洁性和通俗性的特点[1]。数字新闻学是新闻学研究基于当前数字时展环境进行的范式创新。由于各种数字化传播途径的融入,数字新闻学的生态维度变得更加扁平和立体,同时打破了传统新闻学研究中的认知框架和认知纬度。数字新闻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理论知识体系,研究人员积极融入了数字媒介的生态理念,对新闻学原有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述,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规范性、描述性、批判性等多种特点的新闻学语言体系。数字新闻学理论研究有助于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积极把握数字时代的新闻生态发展趋势,进一步考察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关系,同时也为其他新闻研究工作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环境[2]。

二、数字时代新闻行业运作模式的变化

(一)新闻的内容编辑和生产

新闻生产工具的迭展是增强整个新闻产业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许多具备现代科技元素的新闻生产工具不断涌现,推动着新闻传媒产业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在新闻采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新闻生产的整体效率和新闻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未来新闻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新闻机构数字技术及生产力的高低。以新闻的编辑过程为例,许多传统的新闻编写方式正被数字化、信息化的软件编辑工具取代,这一变化同时也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具备更高层次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具备更多软硬件的使用方法,以便为数字时代的产业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3]。

(二)新闻产品传播的变化

数字技术的应用对当前新闻传播的介质和新闻内容的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新闻产品由以往单一化的呈现方式转变为当前多元化、数字化的呈现方式。这一变化一方面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对新闻产品生产的环节和流程进行重新规划,不断融入新的运作模式和新闻编辑理念;另一方面,学术研究人员也要从全局出发,对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发展方向及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进行补充和阐释。在数字化背景下,新闻产品的生产、传播与接收不再受到传统新闻环境中时空的限制。这要求新闻编辑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新闻偏好和兴趣发展,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新闻传播效益的时间和新闻传播介质,从而取得更有效的新闻传播效果[4]。

(三)新闻媒介组织单元的变化

在数字化传播环境下,新闻产品更加依赖新闻介质的转换,尤其在多元的信息化环境下,新闻产品的有效传播往往需要借助许多不同新闻传播介质进行转载,因此涉及的传播主体和传播环节也更加丰富。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往往由广大受众决定,并且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受众的喜好和品位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新闻热点和新闻产品的发展趋势也不断发生变化,这要求研究人员及时把握时展方向,理清新闻产业发展的潮流,优化不同新闻介质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融合与转换,从而更好地处理新闻理论体系创新和数字化变革的关系[5]。

三、数字时代新闻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数字新闻的生态性理论

新时期,许多新闻从业人员认为数字技术对新闻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工具性的,而是生态性、全面性的,如许多信息化技术在新闻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中扮演了生态性的角色,这意味着数字技术不仅为新闻学的研究带来了外部形态上的改变,而且对其内在逻辑和机理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一些曾经在传统新闻学理论体系中毫无争议的命题内容,在数字新闻学理论中却失去了应有的合理性。以新闻产品的真实性为例,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和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新闻的真实性属于其本质性特点之一,但在数字时代,新闻的真实性有时成为一种可操作的特性,这一定程度上与追求数据科学性、客观性的传统新闻理念是相悖的。针对这一转变,新时期的新闻从业者应正确认识数字技术对传统新闻产业的冲击和改造,尽可能摆脱固有的身份认同和认知惯性[6]。

(二)数字时代的新闻道义理论

道义理论最初用于讨论人类在社会交际互动行为中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在数字时代的新闻理论中,道义理论也应该成为新闻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理论体系将社会责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随着数字化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许多新闻从业者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观念,如一些人认为数字技术有助于新闻业继承并发扬传统新闻行业的社会责任,认为信息化、智能化的算法有助于受众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引导不同受众群体形成对社会发展思想的理性认识;但也有少数人对新闻业的社会责任持否定态度。因此,在新时期新闻理论创新研究中,相关从业人员要对新时期的新闻道义理论进行反思和探讨,以便更好地发挥新闻业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7]。

(三)数字新闻行业的技工性理论

从数字时代新闻研究的理论发展现状来看,许多新闻从业者对自我身份的人文性认知普遍下降,对专业性、科学性的认知明显提升。许多学者在新闻学研究过程中也曾提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和去职业化概念,他们从不同维度对数字化新闻媒介的发展以及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数字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转型发展来看,电台广播新闻从业者比电视新闻从业者的数字化转型显得更加顺利,这是因为不同新闻领域从业人员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结构认知存在差别。广播新闻从业者对“广播”这一媒介属性的认知高于“新闻”本身的认知,而电视新闻从业者对“电视”这一强势媒体的认知则高于对新闻行业本身的认知。同理,数字时代新闻从业者对职业化的认同也逐渐呈现强化数字媒介的科学属性,弱化新闻内容的人文属性的新趋势,呈现某种“技工性”的发展趋势[8]。

四、基于数字时代的新闻理论创新策略

(一)进一步丰富新闻理论创新研究的学术资源

对于数字时代新闻理论传播的理论研究,研究人员要充分结合当前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思想,以不断突破原有认识。因此,研究人员首先要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和当前新闻传播研究相关文献、创新性研究成果等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和整理,以便辅助数字新闻理论研究人员明确创新研究的动因和现阶段的研究目标,明确数字新闻实践探究的重点问题。构建数字新闻理论体系创新的科学方法。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应该综合国内外同行学者的数字新闻实践,积极将国际研究领域最先进的数字新闻理论和研究成果与我国当前新闻发展环境结合,不断丰富国内数字新闻理论研究体系,为未来新闻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奠定理论基础[9]。

(二)创新数字新闻理论探究的方式与手段

新媒体时代,数字新闻的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要综合多种研究方式和手段,其中既包括从不同研究角度考察涉及数字新闻创新发展的各种问题,还包括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检测和实践探究。例如,在研究数字时代不同算法对新闻推送的影响时,要充分考虑到算法对受众定向推送所造成的偏狭性认识和极端化观念等。研究人员要综合采用多种学术资源和各领域研究方法,以形成科学化的理论探究方案。例如,在实证探究和量化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内容分析、网络数据收集与整理、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为之后数字新闻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丰富的实证依据和数据支持。其中的量化研究主要是对数字新闻理论的相关概念进行的检测,其次从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等多种维度对数字新闻的理论概念进行综合性评估[10]。

(三)不断丰富数字新闻理论创新的各种途径

创新途径一般指的是在理论体系研究过程中应利用哪些具体途径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一种主动探究方式,有助于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补充。我国进行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并且已初步构建了覆盖多种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体系。但由于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新闻传播原有理论已无法解释数字新闻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性问题,因此要求相关研究人员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途径,如综合运用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方式,解决数字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跨学科研究途径是当前数字时代新闻理论创新探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明确数字新闻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目标

数字时代的新闻理论体系创新探究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研究人员不断从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并结合自身专业研究的理论知识,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因此,在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之前,必须进一步明确数字新闻理论发展的最终目标,以及明确目前新闻传播领域最为迫切的发展问题,进而确定新时期数字新闻理论的相关内涵,在原有数字新闻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找出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而构建数字新闻传播理论的体系内容。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项目,对理论创新的过程和结论进行测试和验证,最终在经过大量实践检测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构建数字新闻理论体系。这不仅能为之后我国数字新闻理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学术资源,而且可以为未来数字新闻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或领域的数字新闻理论探索提供创新性理念,为专业领域研究作出更有价值的学术贡献[11]。

五、结语

数字时代,进行新闻理论创新和发展研究是我国新闻从业者和专业研究学者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应该坚持的一项系统性研究任务。针对数字技术对新闻发展产生的影响,专业研究领域的学者要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和探索,有效指导数字新闻传播的各项实践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理论研究的优势,促进数字新闻研究的高质量、深入性发展。我国几十年来所进行的数字化研究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数据和资料,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要在此基础上对实践中的各种新型数字新闻现象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广泛性考察和深入性探究,总结出数字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相信在新闻传播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为我国数字新闻的理论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梁军.数字化变革与新闻编辑理论创新问题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4(12):93.

[2]张秀杰.数字化变革与新闻编辑理论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传播,2013(21):32.

[3]常江,田浩.论数字时代新闻学体系的“三大转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4):44-50.

[4]白红义.数字时代的新闻理论创新[J].新闻记者,2021(10):13-18.

[5]黄雅兰,罗雅琴.可供性与认识论:数字新闻学的研究路径创新[J].新闻界,2021(10):13-20.

[6]常江,田浩.生态革命:可供性与“数字新闻”的再定义[J].南京社会科学,2021(5):109-117.

[7]白红义,张恬,李拓.中国数字新闻研究的议题、理论与方法[J].新闻与写作,2021(1):46-53.

[8]马特·卡尔森,李思雪.数字新闻流通与数字新闻认识论[J].新闻界,2021(10):4-12.

[9]王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分析[J].传媒论坛,2019(11):4.

[10]吴飞,杨龙梦珏.重访人文:数字时代新闻学与新闻认识论的反思[J].中国编辑,2021(10):4-9.

数字经济相关理论范文3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学习兴趣;教学思路;探索与实践

1.引言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信息化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而数字化的核心技术就是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数字信号处理是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的学科,其理论性体现在,它综合应用数学、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成为通信、雷达、声纳、电声、电视、测试、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1][2]。其工程性体现在,其应用极为广泛,从科学技术各领域,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各行业;从国防建设的各种武器装备,到林林总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设计与生产,都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因此,社会对既掌握DSP理论和方法,又掌握DSP工程技术的人才的需求,近年来爆发式地增长。

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的必修专业课,它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内容涉猎面广、跨度大、知识点多[3]。该课程涉及很多数学推导与计算。例如:卷积和的计算、相关的计算、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Z变换、Z变换性质推导以及Z反变换,DFT的计算及其性质、FFT算法、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等。中国人喜欢追本溯源,注重公式性质定理如何而来,注重它的严谨与正确性,但假如对每个公式性质定理都一一证明,这会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但繁杂的数学推导和计算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困难,难以理解和接受,从而降低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的兴趣,兴趣降低之后花在预习和复习的时间就少了,就会认为这门课更难学,引起恶性循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该课程的实用性,多提供一些应用实例[1],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侧重应用的教学方式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弱化数学推导和计算,让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实际应用上,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实例

2.1 LTI系统的频率不变性

2.2 采样

此外,在讲授相关这个知识点时说明它在雷达测距中的应用;在讲授滤波器设计时,可以用Widows自带的录音机录制一段自己的声音,然后逐步讲解如何设计滤波器用于滤除声音中的噪声……在讲解知识点时加入相关的应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总结

数字信号处理推导计算较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觉难学。在教学过程可把很多性质的推导和例题的计算忽略,因为这些可以借助工具(如Matlab)求解[4]。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应用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江志红.深入浅出数字信号处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2]高西全,等.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实现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武丽,等.电子信息类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探讨[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12(3).

[4]张丽丽,等.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教学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6).

数字经济相关理论范文4

1传统会计概述

11会计的概述

会计是以货币为单位,以凭证为依据,运用各种方法,对于一定的单位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与全面的计量以及分析等,提供给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并做出预测,目的在于实现最优经济效率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为如今企业的一种重要基础性工作,利用会计进行程序控制,提供相关决策分析,之后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建设中来,可以进一步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2传统会计管理的弱点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产品设计人员能更多地实现智能化、自我诊断以及生产更加快捷。企业的组合结构会发生重大改变,会计部门将会同其他部门融合,出现模糊分工的情况。这会使得会计理论基础发生变化,传统的资金运动论也不能完全适应网络财务的需求。另外对现行记账方式的冲击,权责发生制记账方式不再适用于网络财务需求,尤其是在电子商务中,交易发生、付款以及发货时间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公司收支都在一个交易时间内完成,权责发生制失去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更为合理。最后会计职能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通常认为会计职能含有核算与监督,如果我国全社会实现了网络财务,会大大减少核算的工作量,同时整个会计期间较短,其核算量也比较简单。网络财务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

2财务软件发展对于会计的冲击

21大型数据库会成为财务管理软件的主流

对于财务管理者以及开发财务软件的人员,都需要对数据库中财务软件的重要作用进行体会。现阶段的财务软件具备的功能仅是在对手工会计业务的代替中,其仅是录入有关凭证,进行记账和记账,比对报表进行查询。财务管理既需要服务于财务部门,对做账进行实现,同时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利用,来服务于各级管理部门。

22网络财务将会快速发展

当前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而网络财务则呈接会计的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财务管理,网络财务能够对数据开展远程处理,及时对远程报表进行传递、监控、审计和报账等。此外网络财务能够开展相关辅助,其能够对报关、支付、报税和催账功能进行实现,财务软件会采用Web技术,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23专家系统将会逐步出现

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使其智能性大幅度地提升,由此其不再仅仅为一个核算的工具,而是逐渐地变为财务分析与应用的工具,其可以提供决策的支撑,甚至可以通过专家模块得到最优的方案。现如今很多的财务软件可以提供部分财务分析与数据统计功能,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未来应用的时候,功能强大的决策支撑系统软件就会出现。专家系统具有良好的自学习功能,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加,功能逐渐强大。

24财务管理软件功能日趋强大,功能进一步细化

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具备渐进性和多元性,这就需要财务软件要与其发展相适应,第一就是传统的输入输出方式的变动,处于会计信息系统中,除用传统模式采集信息外,其还可以借助语音录入、电子邮件、条码以及网上下载等方式进行实现。第二就是会计期间有着多变性和灵活性,这期间的财务软件的设定需要以新的标准为依据来进行,其既要以月、季度和年度为依据对会计信息进行统计,还要对其需要的信息进行快速生成,同时要实时控制系统。第三就是处理信息的方法非常多元化,比如说对同一基础资料进行应用,借助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统一产品具备的成本进行核算,将有效的参考提供给管理人员。第四就是要求财务软件进行模块化和细化,以单位会计信息的各个阶段为依据来研究其对财务软件的要求,进行多种功能模块的财务软件的有效提供。

3应对策略

31传统会计理论的应对

任何的会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会计环境以及实务的基础上,财务软件大幅度地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应用环境,同时还会影响会计的基本理论。电子商务模块是建立在多个以上的一个经济组织,无论是从组织上还是地理上都是一个虚拟的企业,同时内部成员的组织与整个组织的持续时间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仅仅分析会计主体认定这一模块,给是否持续经营的判断带来不小的麻烦,被誉为是带给新兴数字经济最大与最明显推动的数字化产品,不仅变现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物质资产,也无法用物质资产的方法对其开展会计确认与记录,传统的会计要素理论以及相应的计量原则需要依据需求发展。

32相关会计法规的应对

传统的商务活动,从签约、履行合同到最后计算等,都是随着业务过程模块具有的信息流、资金流的表现模式都是通过书面的模式开展的,同时还需要相关的责任人员签字。不过电子商务的出现形成了无纸化与自动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数字签名的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签名模式,进而使得传统的会计模式受到较大的冲击。具体的应对策略为:首先在交易双方身份认证办法在会计上的确认,也就是制定为参与网上交易的各方提供法律认可的办证方法。其次为电子合同的合法性程序在会计上面的确认,含有电子合同的规则与模式,构成有效电子书写文件以及原始文件的条件;支持数字签字以及其他的身份认证手续规则,数字凭证的合法性有效性规则等。最后为电子支付管理,也就是规定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收规范,各方的权利以及义务、责任等。

33审计电算化的应对

现如今的财务应用软件类型较多,相关的技术水准以及标准等就有较大的区别,同时还存在着重复开发与建设的问题,与此同时,伴随着会计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等模块的快速发展,网上进行网上会计活动等逐步出现,所有这些必须以规范的财务软件接口标准为准则。财务电子数据交换标准的出台已经势在必行了。

34传统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过渡

首先需要加强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需要依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对于现有理论体系的重新评价,强调行为的研究与应用,便于广大的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操作。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包括货币性质、非货币性质以及数量、质量等,建立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其次协调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要想真正地适应会计发展的未来,必须对于管理会计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之中积累经验,努力地协调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最后为加强对于企业管理会计的培训,管理型会计人才要求具有更强的认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深刻地把握经济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

数字经济相关理论范文5

公共管理论文2300字(一):基于从公共管理角度探讨数字化城镇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城镇管理成为了公共管理领域内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促使城镇管理方法和技术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管理创新的发展。但在目前我国数字化城镇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因此本文通过阐述数字化城镇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数字化城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上,提出加强数字化城镇管理水平的相关措施,旨在促使数字化城镇管理向前发展,为城镇化进程加速前进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共管理;数字化;城镇管理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不断尽快,城镇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了保障城镇化政策结果的实效性以及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城镇管理方式,发展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数字化城镇管理的意义,分析其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促进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化城镇管理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城镇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公共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对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城镇问题进行处理,变革城镇管理水平和体制,充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因此数字化城镇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整合城镇资源,建设特色城镇。另外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实行数字化城镇管理则有利于解决传统的城镇管理问题,同时能够实现精准定位管理目标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巡查及处置人员,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数字化城镇管理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由于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对城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处于探索和实践期,并且在公共管理中对城镇管理的职能和观念有待转变和提升,所以在数字化城镇管理进程中,出现了以下不足:

(1)公共机构职能出现重叠,管理效率较低。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即是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存在不明确、公共管理机构改革不彻底以及上级机构管理不科学等造成的。

(2)城镇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存在资金、人才短缺的现象。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城镇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实际上来看,基层城镇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而且由于管理专项资金以及公共管理人员的缺失,导致基层管理机构与上级机构信息化发展存在差距,导致数字化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

(3)数字资源缺乏整合、统一规划。数字化城镇管理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管理系统,涵盖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并且与多个管理部门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在实际管理中,城镇公共管理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实行统一规划,就导致了数字信息相对独立,影响管理工作的协调开展。

三、基于公共管理角度提高数字化城镇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优化城镇公共管理机构职能

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实现数字化城镇管理即是要优化城镇公共管理機构的职能,针对当前城镇管理中存在的人员冗杂以及机构繁多等现状,要进行职能整合和重新划归,同时要在数字化城镇政府机构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职能机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将城镇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具体机构、具体人员,保障管理机构层次扁平化,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比如针对城镇民众普遍关心的交通、商业发展以及农业用地规划等,进行信息公示,接收民众意见反馈,通过信息技术合理布设城镇格局等,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二)加强城镇公共管理队伍建设,培养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城镇管理是一项集合了技术、管理、人文以及经济的系统性工程,在公共管理角度上来看,需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政府组织机构以及其运行方式、行政流程等有效重组和再造。这一过程则需要管理队伍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管理能力。因此政府要精简公共管理机构,节省资金,大力发展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培训、教育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信息素质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协调业务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管理。比如公共管理机构要加强人才招聘和培养,从管理理念以及信息技术两方面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为数字化城镇管理提供人才支持,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三)建立科学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

数字化城镇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和内容相对较广,比如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政府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职能整合等。因此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可靠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建设完备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任务,还要针对当前城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服务优化,如开展远程办公,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管理人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根据城镇建设特点科学划分管理范围,做到全方位的城镇公共管理,及时处理城镇管理问题和缺陷,管理人员要基于数字化信息的反馈功能,深入基层协调公共管理矛盾,强化管理职能。另外可以通过研发建立城镇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快速收集、信息共享等,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为城镇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和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城镇管理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政府机构发挥领导作用,带领各公共管理机构在公共部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职能转变、加强信息化建设、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构建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得到了发展,我国有关部门越发重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能够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使民生得到了保障。而在对于新农村进行经济建设时,公共事业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本篇文章分析了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来进行解决,希望能够提升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水平,构建美好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为了使农村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居住质量、经济水平、文化思想等,使农村焕发新面貌。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目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水平较低,不利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的目标顺利实现,为此必须要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一、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基层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关注。为此农村基层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科学合理的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但是,目前部分基层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一知半解,导致于基层政府无法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农村基层政府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二)农村经济建设中投入的资金有待进一步提高

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最主要的目标是改善农村居民贫穷的现状,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变得赋予,带有一定的扶贫属性。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来进行分析,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城市依然有着较大的差异,为此我国农村的公共管理依然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经济水平只达到了不用为生存犯愁的水平。而我国却已经降低了在农业发展中投入的资金,这导致农村的经济建设公共管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降低,仅仅只能满足农村公共管理开展的需要,比如说铺设电网、修路等,只能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水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为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第一,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能够有所提升,我国制定了一些法律来保障公共事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公共管理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够满足公共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有关的政策包含的内容也并不全面,这并不利于农村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第二,农村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依靠法律来进行解决,并且农村居民的法制观念较低,对于法律的了解比较少,遇见事情不善于借助法律。第三,农村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就爱你督管理,大部分企业并不认为在农村内投入资金可以获得收入,再加上在农村投资相关的法律比较少,农村能够获得企业投资的概率比较低,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始终较慢。

(四)专业人才数量较少

由于农村的环境、薪资待遇等和城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部分人才在进行就业时会选择城市而非农村,农村中的人才数量比较少,这严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公共管理时没有足够的人才作为支撑。虽然地方政府出台了部分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于基层政府进行了扶持,但是这也仅仅只是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人才紧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缓解。

二、提高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政府要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为此,基层政府必须要对公共事业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全面系统的了解开展公共管理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应该采取的工作方法。如果政府没有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随意的规划建设新农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为此基础干部必须要真真正正的了解农村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由人民进行监督,确保基础政府能够为人们提供公共质量的服务,使农村得到发展。

(二)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投入的资金和资源不多,农村的观念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公共事业的重要性,进行公共事业发展时流于形式。为了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这需要我国政府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有足够的资金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使公共基础设施能够真正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除此之外,也要重视农村教育、文化、科学水平的提升,使农村更加全面的发展;国家要对于基层政府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基层设施不足,为此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难点,只有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才能够使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改善每一个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目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我国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为了缩短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就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建设,使农村的公共物品水平得到提升。这需要政府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于转移支付制度作出一定的整合。并增加对于农业发展的投入,使我国农村事业发展有种子的资金作为支持,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完善相关的制度

农村的公共管理事业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农村的公共管理事业得到落实,真正的发挥出作用。完善的制度和颁布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引入更多的资金,从源头上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五)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得不到提升。我国部分基层领导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再加上农村领导层的年龄较大,并没有新的年轻人加入到农村基层政府之中,导致新农村的发展缺乏人才作为支持,无法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必须要加大力度对于人才进行培养,提升农村公共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使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颁布政策鼓励我国高校毕业生参加到基层工作之中,为农村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数字经济相关理论范文6

研究方法

1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马世骏提出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及城市规划理论,首先确定城市生态适宜度指标体系的系统结构,将其分解为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自然环境子系统、空间规划子系统等4项一级指标。然后,考虑城市的综合管理、人居功能、生态环境、能源利用、固废处理、水资源管理、绿色交通等功能,形成24项二级指标:自然环境系统6项,资源系统5项,空间规划系统6项,社会经济系统7项,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2生态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生态指标权重是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步骤。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本文采用“排列成对比较”技术[9]。具体做法是:①指标按重要程度从小到大排列,设指标为Vi(i=1,2,…,n);②排列顺序后,确定下一个指标对上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用倍数表示,并令第一个因子的重要程度为1,每个指标只与其前面的一个指标比较,得到排列成对比较表2。表2中Vi+1,i表示指标Vi+1与指标Vi重要程度之比,通过调研和专家评定后进行排序比较得出的。③在得到排列成对比较表后,经适当处理可得到各指标权重值为:式中,Wi表示因子i的权重,Ri表示第i个因子相对于第一个因子的重要程度,其值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3单个指标的生态适宜度

Si及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各评价指标的分级见表1。指标体系中各单个指标的分级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凡已经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引用标准,标准数值参照相关的标准确定,对某些指标做适当的调整;将指标定量化,减少定性化方式造成的人为因素影响。每个二级生态指标被划分为四类状态(A、B、C、D),每一类状态分别对应不同的生态适宜度Si值;各类状态的生态适宜度Si值,凡属等级或文字描述类的,分别以该类指标权重值的100%、75%、50%、25%计,凡属数值类的,按内插法计算。

4生态适宜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确定的单个指标的Si值和权重Wi,即可以建立生态适宜度评价的数学模型,见式(3)。式中,S总为评价区域的生态适宜度值,即反映规划区域的生态适宜程度,其取值范围为[0,1],其他各个参数的定义同上描述。

5生态适宜度评价分级标准

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核定的基础上,依据通用的评价标准,确定了以下生态适宜度评价分级标准,见表3。

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分析

1生态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调研和专家评定,采用排列成对比较技术对共青数字生态城各指标按重要程度从小到大排列,由式(1)、(2)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4~表8。

2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建立的生态适宜度评价数学模型式(3),可以计算出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值S总=0.884(见表9),由生态适宜度评价分级标准可知,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等级为非常适宜,很适合居住。共青数字生态城由景观中心、社区中心、产业片区、绿地,其间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以及垃圾站、道路交通等构成,其布局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城区的生态适宜度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其数字和生态的内涵特征。通过选取评价指标及其量化处理、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对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反映了生态城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居住的适宜程度。同时,注意到两个非常重要的生态指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量”的适宜度值只有0.25和0.5,将成为共青数字生态城建设的限制因子。

对共青数字生态城规划调整的建议

生态适宜度分析是土地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共青数字生态城生态适宜度分析,可以找出区域发展的特点和限制因子,为共青数字生态城规划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