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

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范文1

第一条轻工工程助理工程师资格必须达到本章第二、三、四条的综合要求。

轻工工程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应严格按照评审程序及本章第二、三、四条规定的标准,通过审议申报人提供的第二章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条的申报材料,对申报人的思想品德、学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是否达到本资格的要求,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第二条思想品德标准

申报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以来,能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以及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工作积极,能胜任本专业岗位工作,各年度考核称职(合格)以上。

第三条知识水平标准

申报人须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有关的法规、标准、规范、规程,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对本专业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第四条专业能力标准

具有与本资格相应的实际工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章评审范围与申报条件

第五条申报评审本资格的人员,应属于本章第六条的评审范围,并按规定的申报评审程序,提交经公示无异议的、可供评委会考核评价的、符合本章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条要求的申报材料,方可申报评审。否则,评委会不予受理评审,已评审通过的,其评审结果无效。

第六条适用范围

一、本资格条件适用于我省轻工业具体企、事业单位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规划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工艺及轻工业设备设计、生产技术管理、轻工业设备管理及安装维修、轻工业产品质量检测监督认证、技术推广、综合利用、轻工业标准化及科技信息、轻工业技术教育、轻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岗位工作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轻工业具体工业部门为:造纸工业;日用机械工业;日用硅酸盐工业;电光源与灯泡工业;日用化学制品工业;食品工业;粮油工业;制盐工业;皮革、皮制品工业;家具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工业;燃气器具工业;光学、感光器材及材料工业;衡器工业;玩具工业;室内装饰工业;日用杂品工业;轻工包装与印刷工业;轻工仪器、仪表工业;轻工装备与工程工业;轻工电气工业;食品生物技术工业;饮用水及水处理工业。

二、未正式办理调动手续,但已与我省企事业单位签有聘约,并在我省从事本专业工作1年以上的外省专业技术人员。

三、离退休人员的申报与评审,按《广东省离退休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暂行办法》(粤人发[2004]223号)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思想品德条件

一、申报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以来,能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以及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积极,能胜任本专业岗位工作,年度考核称职(合格)以上。

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以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年度考核基本称职(基本合格)及以下,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该年度不计算资历,下一年度不得申报。

(二)因违纪受行政处分者,处分期不计算资历,处分期满前不得申报。

(三)已定性为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人,该年度不计算资历,且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年度起2年内不得申报。

(四)发现有伪造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年度起3年内不得申报,已经评审的,其评审结果无效。

第八条学历(学位)、资历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研究生毕业或获得双学士学位。

㈡大学本科毕业或获得学士学位,在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核合格。

㈢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2年以上;未取得技术员资格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㈣中专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4年以上,未取得技术员资格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资历计算至申报当年8月31日止)

第九条计算机应用能力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申报人必须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符合规定要求的合格证书。在地级市以上的人员应取得3个模块合格证书,在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的人员应取得2个模块合格证书。

(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

1、取得博士学位,或取得计算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2、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获得程序员以上证书,或在计算机室(中心)直接从事计算机工作3年以上。

3、在农村乡(不含镇)属单位工作的,或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4、1956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

(三)转换系列评审的人员,凡未取得《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的,应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按规定提交合格证书。

第十条继续教育条件

(一)申报人取得现资格或从事本专业工作以来,按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法规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等继续教育学习,传递(介绍)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并提交完成继续教育(公共课和专业课)任务的有效证明材料。近3年每年100学时(其中40学时为脱产培训,60学时为自学)

(二)凡未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或未提交接受继续教育(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有效证明材料者,不得申报。

第十一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申报人取得现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能够结合本职工工作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开展工作。

㈡具备完成一般性研究、设计、生产和技术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高、中级科技人员领导下,完成分管的工作。

㈢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能在高、中级教师和工程师的领导下,有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训练(含实验)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参加和配合实验、实训场所管理和建设的能力。

第三章破格申报

第十二条申报人虽不具备第八条“学历(学位)、资历”的规定的要求,但取得技术员资格以来,业绩显著,并具备下列条件,可破格申报评审本专业助理工程师资格:

一、取得现资格以来,年度考核获优秀等次1次以上。

二、高中毕业后,经本专业知识培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县级以下单位为10年以上),取得的下列业绩成果之一者,可破格申报本专业助理工程师资格:

1、市(厅)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2、获有一定价值或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本专业实用新型专利2项。(完成人)

3、直接负责(技术负责)完成市(厅)级项目的研究、设计或生产的产品、施工技术、工艺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并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有关方面鉴定认可。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轻工工程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名称按具体工业部门及专业划分。轻工工程技术系列各专业设工艺、设备工程、检验、技术管理、质量管理6种规范专业名称。如造纸专业,分别设“造纸工艺专业”、“造纸设备专业”、“造纸工程专业”、“造纸检验专业”、“造纸技术管理专业”、“造纸质量管理专业”。级别为助理工程师。

第十四条申报人提交的申报评审材料的时效为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或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至申报当年8月31日止。

第十五条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是否具备本专业资格的要求,由政府人事部门设置的本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定。评委会必须严格按评审程序及本资格条件的评审标准、申报条件规定的要求进行综合评价,否则,评审结果一律无效。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擅自扩大、增加或减少评审范围、程序,降低标准条件。凡违反的,评审结果一律无效。

第十七条本专业资格的相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申报评审程序及申报评审材料要求等见附录。

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产品设计;价值工程;钣金件

1、绪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必须不断的改进与开发,才能适应市场环境,取得好效益。以往的产品设计中,设计者或者因为片面追求技术指标或装饰效果,忽略了经济效益,或者只凭传统观念和经验进行设计,结果造成设计的产品过剩的质量、过高的成本、过低的利润及过短的产品寿命。

2、产品设计中钣金结构应用概述

钣金加工具有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成本低以及可加工复杂形状工件等一系列优点,在机械、汽车、飞机、轻工、国防、电机电器、家用电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行业应用非常广泛,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汽车钣金件占整个汽车制造件的60%~70%,飞机钣金件占全机零件总数的40%以上,机电及仪器、仪表中钣金件占生产零件总数的60%~70%,电子产品中钣金件占零件总数的85%以上,日用品的钣金件也占到绝大多数。

钣金是针对金属薄板(通常在6mm以下)一种综合冷加工工艺,包括剪、冲/切/复合、折、焊接、铆接、拼接、成型(如汽车车身)等。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同一零件厚度一致。

3、工业设计的价值工程理论基础

价值工程简称VE(Value Engineenring),是研究技术经济效益的一门科学。价值工程把技术、经济、管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调查、分析、对比、计算、评价的方法,研究某一问题的技术经济效益。

产品分析定义为:价值(V)=F/C

①第一种方法是一种提高产品价值的最理想途径。即是产品的功能提高,成本下降。例如,新的生产技术的产生与应用,可以使某些产品的功能或是在结构上实现重大突破。

成本提高,功能提高,即: V=F/C;

②第二种方法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使产品的功能有所提高,也能使价值提高。例如,对现有产品的外观重新设计后,产品的审美功能大大提高,而生产成本却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产品价值有了很大的提高。

功能不变,成本降低,即:V=F/C;

③第三种方法是功能不变,成本降低,价值提高。例如产品的某些原材料、新工艺在技术成熟以后,生产成本降低,这就可以在保持产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使生产成本降低,使产品价值提高。

成本不变,功能提高,即:V=F/C;

④第四种方法是成本稍微有增加,而功能大幅度提高,使价值提高。例如一个产品在由单功能变成多功能后,成本虽然有所提高,但功能却成倍或几倍的增加,从而使产品的价值大大提高。

功能大幅度提高,成本略提高,即:V=F/C;

⑤第五种方法是功能稍微降低,但成本大大下降,价值提高。例如,某中产品适当地降低功能,而仍可以满足某些用户的需求,但由于实现该水平功能的技术条件比较成熟,而使成本大幅度下降,使产品价值提高。

功能稍有下降,而成本大大降低,即:V=F/C。

4、工业设计中钣金结构设计与价值工程研究

4.1 钣金产品造型设计与成本

在设计制造时除应考虑设计的独创性外,还应有计算成本、利润及产量等经济性。经济价值是产品在运用材料和加工技术中所体现的价值。

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产品功能特点、使用环境、产品加工工艺、表面处理工艺,产品的技术经济效益等。基于钣金件等壁厚、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可加工复杂的形状等特性,合理的选择钣金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对于电器产品形状简单的外壳、机柜、文件柜、机箱、支撑部件等宜于采用钣金件;对于一些高附加值产品或者运用特殊工艺的产品等宜于采用钣金件。

1.尽量减少冲压废料。在冲压零件成本中,材料费用占60%以上。冲压废料可分为工艺废料和结构废料。搭边和余料属于工艺废料,这是与排样形式及冲压方式有关的废料;结构废料是由工件的结构形状决定的。要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既要设法减少结构废料,又要设法减少工艺废料。

2.减少结构废料。材料利用率与冲压件的形状关系密切。

3.尽量减少工件的外形尺寸,以降低材料的消耗。这一点对采用标准宽度的型材更具有意义,有时只对设计稍加修改,就能利用这种材料。

4.零件的结构形状应由利于机械加工,减少工作量,有利于简化模具,提高寿命或利用现有工艺装备。

4.2 产品设计中的材料选择与成本

1.满足产品功能的金属板材种类和规格。在选择材料时,首先要以满足产品的功能要求为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产品的物质功能的实现,这是产品材料的基本作用;产品的精神功能的实现,这主要依靠材料本身的色彩、材质、肌理以及技术美的因素来体现。例如冷轧钢板与不锈钢,不锈钢增加了产品的精神功能,但是成本却是冷轧钢板的2倍多。

2.金属板材本身的成本。在生产计划上,主要是考虑金属板材自身材料成本以及加工处理的成本,材料不同,本身的价格差异就很大。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金属板材的选择以及板厚的选择是重点。

3.金属板材加工处理的成本。不同的金属板材,加工的工艺也有区别,不同的工艺又要求用不同的设备、技术和技术工人,加工过程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钣金件加工的成本。

所以,在选择金属板材及其板厚的同时要充分兼顾产品设计的经济性原则,充分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最经济的金属板材来实现产品价值,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3 产品设计中的排样

根据材料的利用情况,排料方法可分为有废料排样,少废料排样和无废料排样三种。

有废料排样是沿工件全部外形冲裁,工件周边都留有搭边,工件精度与冲模寿命较高,但是材料利用率低;少废料排样是沿工件部分外形冲裁,只局部留有搭边;无废料排样无任何搭边。采用少、无废料排样,对节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且有利于一次冲裁多个工件,故可以提高生产率。在无废料排样时,因为只有材料的料头和料尾损失,故材料利用率可达85%~95%。少废料排样的材料利用率也达70%~90%。同时,这两种排样形式,因其冲切周边减少,还可简化模具结构和降低冲裁力。因此,在设计冲压件时,应尽可能有利于采用少、无废料的排样方式。

4.4 产品设计中的功能结构设计与成本

结构设计时,要注意追求节约,应以不危及结构功能为前提,而满足一些特殊要求,则又应以不危及经济性为原则。用最少的费用来最大可能地满足功能要求,这是结构设计始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般来说,钣金产品设计在明确了结构的必要性和基本结构方式的基础上,可在下列方面力求降低产品成本。

1.降低设计费用。钣金产品结构设计时,应注意充分利用现有的设计;采用标准件及市场上便于购买的半成品或构件;消减品种类别;选定经济的结构尺寸和结构形状;采用对称的结构以代替特殊的偏左或者偏右的结构。

2.降低材料费用。钣金产品结构设计时,首先要注意采用最佳造型、节省材料用量,特别是节省贵重材料的用量。同时,尽量减少边角废料,提高材料的有效利用率。

3.降低加工费用。结构设计时,应选用最合理的加工方法;减少零部件种数,增加同类零部件的数目;减少机械加工面积;选择最经济合理的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精度等级以及形状位置公差等。同时,应注意将设计结构按加工的合理性进行分解,以节省装夹时间、加工时间、测量时间;并尽可能使用普通刀具、夹具、量具和普通机床。

4.降低其他费用。降低产品成本,除去考虑降低上述三种费用外,还应考虑降低包装费用、运输费用以及安装费用。。

4.5 钣金件的表面处理与成本

设计中,除了少数材料所固定的特征以外,大部分的材料都可以通过表面处理的方式来改变产品表面所需的色彩、光泽、肌理等需要。

1.产品的性能和使用环境。不同产品或者零部件由于使用环境和在产品系统中参与表现的物质功能或精神功能的不同,因此需要根据选择不同的材料选择适当的经济的表面处理工艺。以满足产品的性能和使用环境的要求。

2.产品档次的经济性。产品应消费层次的不同而具有高中低不同档次,产品表面处理工艺的选择应考虑产品档次的经济性,以求得产品的合理装饰,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3.成本。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成本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表面处理工艺的相对成本与决对成本都在发生变化。另外还有考虑工艺成本与使用寿命之间和工艺成本与运行费用之间的辩证关系,保证消费者获得做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5、金融营业场所安全装备设计研究

金融营业场所安全整体柜台是一种应用于金融行业,采用工厂化制造装配具有特定安全防护作用,结构与装饰一体化的营业柜台。

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铅锌矿;矿产勘查;方法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等领域对矿产资源需求越来越大。铅锌矿富含金属元素铅和锌,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冶金、电气、医药、轻工、化工核工业等领域。但是,目前在铅锌矿原材料的勘探和开采方面,还存在着较高投入和较高风险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铅锌矿的基本特点,对铅锌矿在矿产勘查方法方面的技术进行探讨,以实现铅锌矿的高效勘查。

1 铅锌矿基本特点

基于对铅锌矿的广泛需求,世界上各国已经对铅锌矿产进行了大量勘探,对铅锌矿的结构特点等进行了明确解析。截至目前,大约有250多种在地壳结构中的铅锌矿已经被发现并加以利用。

勘探数据表明,铅锌矿多共生于原生矿床中。这些铅和锌通常也具有相同的成矿物质来源,其性质也基本相同。例如,他们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结构、他们的亲硫性、与有机物质、粘土或者金属铁锰质的吸附性也相同,同时能生成类似的易容络合物。在已经发现的铅锌矿中,也多为硫酸盐类或者是硫化物。

我国的铅锌矿产虽然多为中小型矿床,但是其中五成以上铅锌矿以较为集中形式存在,便于开采和利用。在众多类型较为复杂的铅锌矿中,单铅的矿床或者是以铅为主的矿床比较少见,多为以锌为主的铅锌或铜锌矿,在最为常见的硫化矿中铅和锌常以1:2.5左右的比例共存。我国铅锌矿中多为共生或伴生的矿产,在50多种伴生或共生成分中最多的是银,它能占到我国银矿资源的60%以上。我国对于铅锌矿的开采和利用也比较早,例如最早在商代就使用铅铸造青铜器;利用含银的硫化铅矿提炼白银;利用铅锌矿铸造器皿、铜钱等;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铅锌矿炼锌的国家。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锌生产和使用的国家。目前,我国对铅锌矿的勘查、开采、加工和利用已经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相应的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我国已经在东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甘肃陕西青海和湖南等地建成了5个大型的铅锌矿勘查和加工基地。但是我国铅锌行业面临着开采污染带来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铅锌产品价格回落与当前开采成本不断上升之间的矛盾,以及我国消费增速有所减缓与产量不断增加带来的供需矛盾。其中铅锌矿开采污染与环境保护是目前亟需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要优化矿产开采和加工技术,同时加强对矿产产地的环境治理和保护。

2 铅锌矿勘查方法技术

在目前铅锌矿勘查方面,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以技术经济为前提。矿产勘查和开采中,涉及生产经营,也即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对于铅锌矿开采,应针对以最经济高效和简便的方法,选用轻便、技术简单、操作方便,进度快、产量大、效率高,综合成本低,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2)以服务目标为导向。我们知道,铅锌矿等矿产资源分布与地质结构有很大关联,对于不同地质环境,其地理化性质也不同。在勘查铅锌矿时,应该以勘查的目标服务为导向,摸清地质状况,并针对特定地质状况选用合适技术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勘查和开采工作,避免因地质状况不明,技术方面不适宜,给勘查带来的不必要麻烦。(3)以合理有效为追求。对于铅锌矿勘查所用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应以合理有效为追求。不同的技术方法和生产设备有其特定的应用条件和范围,因此,选择技术方法和生产设备时应多比较多优化,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例如当勘查埋藏较深的隐伏矿时,建议先用在地面使用物探法,再根据物探结果有针对性对目标区域进行下步工作;对于较大区域范围内的勘查,建议选用遥感或者是与水系沉积物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只有对勘查区域或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选用较为适合的技术方法和生产设备,才能实现勘查开采的合理高效。(4)尽可能选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多是在生产实践中对原有方法的改进和优化,可以避免老方法某些方面不足。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也大多是针对不断出现的先进设备提出的,对新设备新仪器的要求也比较高,可以适用于某些特定技术要求,例如对设备轻便性的要求,对勘查信息精确度的要求,对勘查深度更高的要求,对勘查难度、稳定性等特殊要求,对生产排放污染物的要求等等。技术和设备的进度是促进生产活动前进的有力保障和推手,因此,在勘查活动中应结合实际情况,最大可能的选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对于铅锌矿的勘查,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所在地区地质状况进行详细勘探和研究分析,选用合适的技术方法和设备。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综合物探法、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法、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双频激电法、Q重电法、遥感技术、荧光技术等。地球物理勘查是利用岩石矿石密度、电性、磁性、弹性等物理性质差异,选用不同物理方法和仪器,对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进行探测、分析,以判断地质构造或者矿产分布状况,最终达到查明地质构造或者是找到矿产资源等。磁法勘探是利用岩石或矿产对磁性差异所产生的磁异常,来判断和研究地质构造或矿产资源的方法,它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一种,它对含磁性的铅锌矿具有较高的探测效果。双频激电法是利用岩石或矿产对电性差异来判断和研究地质构造或矿产资源的方法,它适用于低电阻和高幅频效应的铅锌矿。

目前,我们在进行铅锌矿勘查时,应大胆尝试,尽可能选用新方法新技术。随着技术不断创新,越来越多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被应用到勘查中。传统方法的综合应用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将不同地质、地球物理和化学等方法进行整合,综合利用,可以发挥其中的优势,扬长避短,实现对地质构造或矿产资源的综合解释。新型技术卫星遥感、信息技术、荧光技术、甚低频电磁法、利用先进设备实现的深层钻探法等等,具有适用性强、速度快、使用方便、技术经济和高效等突出特点,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随着制造工艺和技术的提升,更多新型、高效、环保、操作简便的设备也被发明出来,对勘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随着勘查工作的市场化,越来越多企业投入到勘查行业,为勘查行业带来了雄厚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等,推动了铅锌矿勘查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在面临我国资源勘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对铅锌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继续优化技术和设备,增加对铅锌矿勘查以及技术设备更新的资金投入,继续开放市场,优化经济和政策环境,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到勘查行业,提高对后备矿产勘查的扶持力度,提高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地方矿产资源管理和整合,逐步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矿场,加强对开矿企业的监督管理等。

3 结语

铅锌矿作为我国常用的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铅锌矿的勘查中,应该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坚持矿产勘查的基本原则,科学分析,选择适宜技术方法,尤其是要大胆创新,积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以提高铅锌矿勘查水平和勘查效率。

【参考文献】

[1]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0214-2002[S].

[2]李富,李华.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某铅锌矿勘查中的应用[J].现代矿业,2009.

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范文4

关键词: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工业加工;机械工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制造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超重要。机械制造工艺及工装是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内容。机械制造的过程是将原材料经过工艺系统的各种加工变成机械产品的过程。机械制造工艺及工装课程就是以制造过程为主线,包括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机床夹具设计及装配工艺等,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冶金机械、矿山及工程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各类运输机械、机床工具及仪器仪表、纺织及包装轻工机械、农牧业加工机械等,为人民提供的耐用消费品,如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缝纫机、轿车等。从其应用的广泛性可见,不论传统还是新兴产业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机械装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吸收与自主开发,我国的机械工业已经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及技术开发能力的支柱产业。产业的结构正向着台理化方向发展,先进的制造技术不断在生产中应用推广,机电及相关高效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正在逐步形成。大型成套设备的装备能力提高了,如我国已能自行设计制造60万kw火力发电机组、70万kw水力发电机组、500万t的大型钢铁成套设备等。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一批先进的高精密制造技术也在我国生产中应用和普及。

一、当前我国机械制造加工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我国己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球性的产业结构重新组合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国都把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及发展高新技术,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强烈。新产品的开发水平提高了,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关键工序增加了先进、精密、高效的关键设备,从而进入到高技术开发企业行业研制出如超重型数控龙门铣、高精度五轴数控镗铣床、sx-T大规模集成电路光栅数

显仪、大吨位超重水压机等;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船泊制造精度可达5微米,高精度外圆磨达0.25微米、粗糙度达0.08微米,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精度已达到亚微米级和亚纳米级,已形成完整的先进数控机床、新型刀具开发的制造体系。

二、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的应用

进入21世纪,机械制造业迎来的是一个更为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环境。新知识、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和新产品、新工艺的迅速更新加速了市场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市场不断高速变化的21世纪,企业不仅需要有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来不断开拓市场、引导市场的能力。现代制造技术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环境而产生的。它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发展机械、电子、能源、材料、信息及现代管理等技术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管理、服务等生产周期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灵活、清洁”的生产技术模式,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一)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应用,由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所组成的系统科学和方法论与机械制造科学的密切结合,组成了机械制造系统,并形成了现代制造工程学。制造系统就是人、机器以及物料流和信息流的一个组合体。现代制造技术特别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强调人、技术和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因此,现代制造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己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制造技术是由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自动控制、检测和信息等学科的有机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现代制造技术的各学科、各专业间不断交叉融合,并不断发展和提高。

2.产品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一体化。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通常是指制造过程的工艺方法,而现代制造技术则贯穿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的销售、服务、使用维护等全过程,成为“市场调查+产品设计+产品制造+销售服务”的大系统。如并行工程就是为了保证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销售服务一次成功而产生的,已成为面向制造业设计的一个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制造技术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而是利用系统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种科学技术集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已成为一个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科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现代制造技术比传统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制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和合理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新生产方式。如制造资源计划(MRP)、准时生产(HT)、并行工程(CE)、

敏捷制造(AM)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等。

5.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追求的是最佳经济效果。现代制造技术追求的目标是以产品生命周期服务为中心,以新产品开发速度快、成本低、质量好、服务佳、灵活性强取胜,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6.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特别强调环境保护。现代制造技术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未来的制造业将是“绿色”制造业。

(二)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应用分类

现代制造技术的分类及发展大体上可从5个方面来论述

。 1.制造系统的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线、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FMS)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几个阶段,并向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进一步发展。

2.精密工程和特种加工方法

超精密加工和纳米加工三个档次。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方法又称非传统加工方法,它是指一些物理的、化学的加工方法。如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离于束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主要对象是难加工的材料,如金刚石、陶瓷等超硬材料的加工,其加工精度可达分子级加工单位或原于级单位,所以它又常常是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手段。

3.快速成形(零件)制造

零件是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它可由在某个坐标方向上的若干个“面”叠加而成。因此,利用离散/堆积成形概念,可将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分解为若干个二维实体制造出来,再经堆积而构成三维实体,这就是快速成形(零件)制造的基本原理,其具体制造方法很多,较成熟的商品化方法有叠层实体制造法和立体光刻等。如叠层实体制造,根据各叠层几何信息,用数控激光机在铺上一层箔材上切出本层轮廓,去除非零件部分,再铺上一层箔材,用加热辊辗压,以固化粘接剂,使新铺上的—层箔材牢固地粘接在己成形体上,再切割该层的轮廓,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加工完毕。

4.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

零件分类编码是对零件相似性进行识别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GT的基本方法。是用数字来描述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工艺特征,即零件特征的数字化。零件分类是根据零件特征的相似性来进行的,这些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结构特征。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结构功能、毛坯类型等。

2)工艺特征。零件的毛坯形状及材料、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机械加工方法、定位夹紧方式、选用机床类型等。

3)生产组织与计划特征。加工批量,制造资源状况,工艺过程跨车间、工段、厂际协作等情况。

零件的特征用相应的标志表示,这些标志由分类系统中的相应环节来描述。零件各种特征的标识按一定规则排成若干个“列”,每“列”就称为码位,也叫纵向分类环节;在每个列(码位)内又安排若干“行”,每一“行”称为“项”,也叫横向分类环节。零件分类编码系统是实施成组技术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对零件进行分类成组,可以便零件设计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辅助人工或计算机编制工艺过程和进行成组加工车间的平面设计,改进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使工艺设计合理化;促进工装和工艺路线标准化,为计算机辅助制造打下基础,进一步以成组的方式组织生产。

零件的分类编码反映了零件固有的名称、功能、结构、形状和工艺特征等信息。类码对于每种零件而言不是唯一的,即不同的零件可以拥有相同的或接近的分类码,由此能划分出结构相似或工艺相似的零件组来加工。它的特点是从毛坯到产品多数可在同一种类型的设备上完成,也可仅完成其中某几道工序的加工。如在转塔车床、自动车床加工的中小零件,多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组织形式是最初级的形式,最易实现,但对较复杂的零件,需用多台机床完成时,其效果就不显着。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出现加工中心以来,成组单机加工又重新得到重视。

5.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一般是指用一台主机将各台数控机床连接起来,配以物料流与信息流的自动控制生产系统。它一方面进行自动化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允许相似零件组中不同零件,经过少量调整实现不同工序的加工。这一组织生产的方式,代表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的基础之一,在成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派生CAPP设计方法,已成为工艺现代化的一种主要方法。另外,成组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哲理,对柔性制造技术和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准确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预算是一个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对于现代化建筑企业来讲意义重大。而目前许多企业对于预算的管理还处于初始阶段,管理体制不完善,相应的预算编制人员专业技能也较低。因此,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管理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预算的价值和意义,下功夫投入精力对预算管理进行整治,才能有效的管理好施工成本。

一、建设工程预算的概念

建设工程预算是指根据在不同的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的内容和有关指标、定额及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出并确定建设项目中的所需的工程费用的一种技术经济文件。同时它也是对工程投资进行决策、分配、控制、管理、核算和监督的主要依据。建筑工程一般都是由土建、通风、采暖和给排水、电气照明、建筑智能、消防工程等多专业工程所组成。各单位工程预算编制要根据不同的预算定额及相应的费用定额等文件来进行。一般情况下,在充分熟悉掌握定额的内涵、工作程序、子目包括的内容、建筑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尺度的同时,深人建筑工程第一线,从头做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着手编制。施工图预算编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单价法,第二种实物量法,不管用那种方法都需要依循预算编制程序及步骤。

二、影响建筑施工预算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

建筑施工中的预算,是在施工前制定完成的,是建设单位完成建筑工程项目所花费的一个预期值。它是一个静态值,不能随实际工程的进行而时时变化。所以预算编制不可或缺的存在局限性。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建筑设计修改与变更。建筑工程设计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若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为适应建设需要,建筑设计也要相应变化。这样就会导致工程预算与结算不符。

2、建筑材料价格的影响。建筑材料价格是由市场确定,它会根据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调整而变化,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价格的变化会对预算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加之市场竞争激烈,没有统一的规范市场,报价不一,使得材料预算与结算相差较大。

3、国家政策性调价。建筑工程的工期较长,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完成预期工程量。而国家进行政策性调价可能发生在施工的任何一个阶段,调价后结算与预算存在较大差距。

4、预算没有特殊施工技术措施

由工程实体性消耗的部分和措施性消耗的部分决定的是工程造价。实体性消耗部分是施工图以及所描述工程实体部分的相关计算。措施性消耗的部分,会因为施工的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性。当客观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建筑设计也需要随时的发生变化,进而适应建设需要,预算不具备预见性,结果会直接导致结算超预算。建筑工程设计受到诸很多的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预算建筑工程量的计算有一定的误差。建筑工程量计算是一个重要环节,建筑施工图纸表达是衡量建筑工程量计算准确性的基础。市政道路安装项目中,材料的用量及工程的量表,在图纸中有明确的标示。材料的用量表以及工程量表的计算方法,需预算人员校核后才能投入使用。

三、提高工程预算编制准确性的具体措施

1、工程量的计算与审核

预算编制人员在施工前只能依据图纸预算,这就要求对图纸有完整的把握,充分熟悉图纸以及定额总说明、册说明、章说明及子目附注部分,这些文字内容常对工程量计算或预算编制有着重要的影响,遇到图纸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寻求设计人员的帮助。如果是施工过程中进行的预算编制,则要求预算人员一定要深入施工现场,对工程量进行实量实测,从而确保工程量的准确性。其次是工程量的审核,由不同的预算人员进行工程量审核,多一个人把关可以提高其准确性。审核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审核人员应针对工程量重新计算,然后与编制人员的结果进行对照,而不能仅检查错误;②审核项目工程量在计算过程中所选择的单位是否与定额采用的单位一致;③审核的内容除了工程量计算之外,还应检查定额的套用是否准确。

2、补充定额的选用与编制

预算编制前做好定额的研究与分析工作,选用合理的正确的定额。针对定额不全的情况,首先应分析施工中新工艺与新结构,对于施工步骤基本相同而仅仅是材料差异的新型工艺,可以在参考原有定额子目的基础上进行抽换和调整,从而补充定额的不足。而如果是全新的工艺结构,则需要先了解其工艺构成,之后根据预算定额的基本原则与编制方法,编制补充定额,也可以找一些国内相似的工程案例进行参考。归纳来讲,可以从以下几点内容着手:①对于新的工艺和施工技术,可咨询设计人员充分了解新工艺的特点与工作量。然后由施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编制完善的施工方案,并拟定配套的施工机械与设备,为预算编制人员提供技术依据;②对于定额以外的新材料,首先要确定该材料属于主材还是辅材,之后进行多方市场调研,掌握其加工工艺等内容。有了上述资料之后,便可以根据同类型案例情况,对定额进行补充和编制。在实际施工中,还需要对补充的定额进行跟踪分析,看其是否满足施工需求同时又符合先前预算编制的思想。

3、准确套用定额子目

预算编制人员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即对专业内定额中各子目、定额总说明、分项说明以及附注等必须有详细的认识,并且能够准确无误地加以套用,尤其是相近工程的子目选择方面,常会混淆预算人员而导致编制出错。如常用的工业管道工程项目和生活管道(水、暖、燃气等)的区别,法兰阀门与焊接阀门的区别等。而且,在第六册定额中阀门与法兰的安装是分开套定子目的,而第八册中阀门安装项目中有包含法兰安装内容;第六册管道安装不包含压力实验以及严密实验,管道压力实验以及严密实验单独套用定额,第八册管道安装包含压力实验,管道压力实验不需套用定额,第八册管道安装一般不需做严密实验;如果管道工程中管道活结与阀门是分开安装的,则单独的安装活结应计算活结的材料费;室内管道工程直径小于32mm的管道安装定额子目中已经包含了支架的制作和安装费用,因此不能另外再计算,而超过32mm的管道工程中支架的制作与安装则需要另外计取。这些专业知识看起来极为繁琐,但作为专业的预算编制人员,必须要准确无误地掌握。

4、提高预算人员的专业技术

预算编制既需要理论基础,更多的还是实战经验。这就要求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既要懂得完整的施工工艺,能够看懂施工图纸,同时又要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熟悉施工规范、地方政策以及材料的价格等内容,由此可见预算人员的知识要“杂而且精”。为此,企业可定期开展对编制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如邀请专业的工程造价企业到公司讲课,传授专业而先进的预算编制技巧,同时在工作中对于预算人员的技能进行随时考核,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使预算人员感受到压力的存在而努力完善自身的素质。

结束语

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工作者的具有全面的素质。了解工程项目对施工企业的吸引力或参加工程竞标队伍的实力,通过工程项目重要程度的认识,争取做到公正、合理计费工作。工程量清单作为一种科学计价模式在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熟悉掌握其编制方法的主要内容和使用范围,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陆少霞.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J].中国招标,2013.19:27-28.

[2]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与控制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5:238.

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装备制造;技术升级;先进制造

中图分类号:F427.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095-04

未来5到10年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同时也是甘肃振兴区域装备制造工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集约化增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甘肃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关键在于选择好装备工业技术进步的途径,立足现有的基础条件,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装备制造业由传统技术占主导地位向高技术化和高度信息化升级、发展的目标,在重点优势产品的成套设备研制、系列性高科技装备产品的自主研制、参与国内外大型装备工程承包和成倍扩大装备工业经济规模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工业的主导行业之一。

1.甘肃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现状

甘肃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较强的机械、电子产品制造能力和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目前,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能够为石油钻采、化工、轻工、机械加工、建材、交通运输、军工等领域提供装备,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体系。

1.1 主要的技术优势

装备制造业是全省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具有比较齐全的产业技术体系,技术结构呈现“高新技术-较先进技术-落后技术”这样的层次特点;在技术、人才、大中型企业的技术研发机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一些大学、专业研究机构的技术研发能力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形成了赶超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和进行自主创新的一定实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优势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1.1 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的骨干企业。以兰石集团公司、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公司、兰州真空设备公司、甘肃长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以及金川有色金属集团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等大型冶金、石化企业下属的机械制造企业,在装备制造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有一定的储备,这些企业在核心技术、名优产品、科研设施和综合技术经济实力方面已形成较稳定的优势,在全国装备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全省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现实基础和重要的技术载体。

1.1.2 依托企业技术实力形成了一批系列性的优势产品。装备制造业产品品种约有3 000多个,涵盖了主机、辅机、成套设备、关键部件、维修配件和技术服务等诸多领域。主要的优势产品有:石油钻机、成套石油化工和炼油设备、抽油机;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及风电成套设备,交直流电机、节能电机、中小水电设备,智能型中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低压电器,高压、超高压输变电关键设备,电缆、特种电缆;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系列锻压机床;黑色冶金成套设备及备件,有色金属矿山设备和冶炼、加工设备,系列气动凿岩机及气动工具;集成电路、DC/DC电源模块、新型电子器件;大型真空成套设备与低温储运设备;新型小排量轿车、大中型客车;中药自动制丸 (粒)成套设备等。

1.1.3 拥有“产学研”联合得较好条件和巨大潜力。甘肃装备制造业的大中型企业和专业科研设计机构、大专院校等,都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分工特点的群体,建立了广泛协作和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具有进一步建立和发展“产学研”联合组织的良好基础。以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0研究所、兰州电源车辆设计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和以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特别是依托这些科研单位和高校建成的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等,构成了推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技术梯队,对振兴全省装备制造业形成不断增强的技术支持能力。

1.1.4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组织有了初步的发展。一些装备制造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的各类产学研技术创新组织,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在研发投入、管理决策、风险承担,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正在探索和建立、完善新的机制,在寻求企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发展,联合培养人才,提高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技术进步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 甘肃装备制造业虽然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总体上技术基础薄弱,传统技术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比例较低,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大量的装备产品属于传统的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设计和工艺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性能低下、改进和完善时间过长、经济性和可靠性不适应用户和行业发展需要的状况相当普遍。

1.2.2 研究与开发投入偏低,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还处于传统技术占主导地位的阶段,科研力量不足,核心技术主要靠引进。受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队伍知识结构的限制,企业没有能力进行重大项目特别是竞争性项目的储备研发,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尤其是系统性、原创性技术创新成果很少,新产品开发缓慢,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制造的成套能力差。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处在从仿制到研制的过渡阶段,新产品开发处在仿制性的阶段,广泛运用数控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产品比重低,整体上产品优势不明显。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虽具备相当的技术人才和知识储备,但由于体制、观念的影响,各种要素缺乏联系和整合机制,技术力量不能有效集成,组合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

1.2.3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技术支撑能力薄弱。人才总量不足,工程技术、科研骨干、高新技术人才、熟练工人等各种人才十分短缺,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受到关键性制约。机械、电气等行业大专以上专业人才和中高级技工人才都难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专业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如机械动力人才需求量很大,而设置相关专业的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却很少。专业技术人才多集中于高校和科研单位,而装备制造企业却得不到所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大量的中高级技工人才。

1.2.4 企业设备老化严重。重大关键设备更新缓慢,多数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仍处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水平。

2.实行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技术进步模式

我国装备制造业普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缺乏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能力,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缺乏先进的、独占性和系统性的技术产品,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力的低廉,即使通过引进或自主研发使某一项单元技术有重要的突破,也不能解决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整体问题。制造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利润率低下,使总体经济效益受到根本性影响。甘肃在这方面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又有很大差距,多数装备制造企业还不具备自主研发先进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储备技术的能力。这些企业必须针对产品设计、制造技术与工艺和信息化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通过较长一段时期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较快跨越技术循序提高的某些阶段,缩短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并使技术进步与经营管理模式更新达到良好结合。

根据甘肃装备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和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特点及技术进步的重要规律,甘肃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式应当是:立足自主创新,同时加强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良好结合,加大装备制造业研究与开发领域的投入,建立机制和功能健全的产学研技术创新组织,积极、合理、高起点地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缩短掌握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时间,建立与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产业技术体系,以适度跨越的方式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和信息化、高科技化水平,逐步实现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开发型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先进装备制造业过渡。

实行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进步模式,核心的任务是加快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具体措施有:

2.1 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机制和功能健全的产学研联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产学研联盟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能力,依靠技术实力增强品牌优势。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实现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从生产仿制型向引进消化后的研制(再创新)型转变。产学研联盟的运转和管理要以项目为依托,以人才培养、人才交流为纽带,实行“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开发模式,加强重大项目特别是竞争性项目的储备研发。以应用基础研究形成有原创性的技术成果为核心,以高科技产品研发技术、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为重点,逐步提高装备的自主制造比例。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注重将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工程化开发,为产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艺、技术及装备。

2.2 建立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共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

“十一五”期间,在现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申报一批新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和新建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产品研发、信息咨询、技术培训、检测设备、模具等方面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支持企业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技术创新联盟,支持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项目的联合攻关。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际合作、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通过引进省内外先进的研发、制造项目等各种方式掌握核心技术。企业要不断探索、采取与大专院校联合开发、协议开发、购买成果、聘请国内外专家对企业产品开发进行指导等多种技术合作方式,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培养技术骨干和产品开发队伍。持续增强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完善技术开发设施、设备的配置,在研究开发、检测分析、中间实验室等方面配备技术先进、品种齐全的各类设备。全省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由目前的0.7%逐步提高到1%~3%。

2.3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要按照建设先进制造系统的思路和规划,主动适应并加快追赶现代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化和全面信息化的技术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

重点支持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关键性和共性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原创性技术和与工程化有关的设计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系统、自动检测及信号识别技术、过程设备工况监测与控制技术等,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鼓励装备制造企业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设计、研发、生产、采购、营销、服务和管理水平,建设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和齐备的测试、中试手段,引进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硬件和软件,加强对技术人员进行CAD等基础培训工作,实现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

2.4 加强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要把技术引进作为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引进水平,扩大引进规模,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把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行业骨干企业力求用 10~15年的时间,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制造,在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方面赶上或超过国外同行业先进企业,实现重大装备的国产化和大量出口。发展与国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间的合作,开展联合设计、联合制造,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借鉴、吸收国内外研制开发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经验和有效措施,采用工程承包与交钥匙工程、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进口、国际合作生产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

2.5 发挥大学、科研单位在产业技术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支持、帮助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和研究开发机构加强与装备制造技术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建设,增加装备制造业发展所急需的新专业,改善科研开发的基础条件,加强诸如“甘肃省风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机构建设,研究开发有色金属冶炼的自动化生产线、特种机床、仪器、特种泵、石油化工机械、发电设备、农用机械、材料加工设备等十多个行业上百种产品的先进技术。发展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的交流、协作关系,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难题,填补产业链中的技术空白。

3.促进劳动密集行业和资金密集行业的技术升级

甘肃装备制造业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包括一些经营管理较先进的企业,以及大量企业中的重要工序等,还处于劳动密集的状态,其中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工序是由于一定时期的分工关系所决定的,而更多的则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企业发展过于缓慢导致企业和工序处于落后性的劳动密集状态。这两类企业都普遍存在着设备陈旧、落后,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质量与档次不高、附加值太低,以及环境污染、劳动条件太差和劳动保护措施严重不足等问题。这些企业中经营好的企业,主要依靠价格低的优势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利润微薄,后续发展能力有日渐匮乏之忧。

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的措施主要有:

3.1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设备的更新改造是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基本条件。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必须根据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大投入,改造陈旧、落后的生产、测试、管理、基础设施等设备,使生产条件和劳动手段适应快速技术进步的需要。设备更新改造欠账过多的企业,必须实施若干大的技术改造项目,同时持续不断地进行小规模的技术改造,使企业的硬件技术能够保证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销规模、盈利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政府应当对技术改造欠账多、投入能力严重不足但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帮助,使之渡过难关,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运行。

3.2 劳动密集企业和工序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的基本方向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工艺,实现制造工艺的高效化、敏捷化、清洁化

机械加工、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保护等传统工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量大面广、经济实用的技术,但这些技术的优化和革新步伐很快。对这些技术进行改造、革新途径,就是在保持原有工艺原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引入高新技术来改善工艺条件,优化工艺参数,改良工艺装备,完善工艺过程,使之向高效化、强韧化、精密化、定量化、敏捷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如以高速切削、超高速切削、高速磨削、强力磨削、砂带磨削、涂层刀具、超硬材料刀具与模具等先进加工技术取代冷加工领域的传统技术,对旧式设备进行数控化改造,以毛坯精密成形、少无氧化热处理、扩散焊接、等离子焊接、树脂砂造型、冷冲造型、热模锻造、冷温挤压、粉浆浇注、快速原型制造、模具CAD/CAM和设备微机控制技术取代热加工领域的传统技术等。

3.3 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

处于劳动密集阶段、在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竞争对手和国内同行的装备制造企业,首要的措施是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掌握国内外先进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对引进技术开展改进和创新,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实现优化设计,使产品的主要性能超过原引进方的指标,同时培养、锻炼出一支研究开发和设计、生产的技术队伍。在此基础上,开发、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3.4 提倡、支持技术先进的企业兼并、重组技术落后的企业,有效整合资源,较快实现落后企业的技术进步

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在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的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向中小企业扩散配套及零部件生产技术,形成各有特色、技术关联性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5 发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集中科研力量攻关的优势,加强新产品、高档产品、换代产品和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现资金密集型的产品结构向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结构转化,逐步形成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技术结构和利润源泉,促进资金密集行业和企业向技术密集阶段过渡。

4.加快装备制造业的高新技术化步伐

振兴甘肃装备制造业的实质性目标是实现装备制造业的高技术化和高度信息化,依靠高技术优势和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更快地增强装备制造业的经济实力,进而扩散、带动其他行业具备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跨越式地提高甘肃在国内外地区分工和行业分工中的地位,为区域经济的科学化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措施包括:

4.1 制定和实行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化和高度信息化发展规划

规划的基本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在石油化工设备、数控机床、发电及电器、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形成高新技术制造和高档装备产品的初步优势;2015年前后基本实现传统制造企业向现代先进制造系统转变,建立起石油化工设备、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及电器、电子及通信设备、矿山及冶金设备、军工设备、汽车等有区域分工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装备制造产业群;2020年前后主要的装备制造行业及其骨干企业具备国内领先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能力,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的高技术型支柱产业,基本实现全省装备制造业的高技术化和高度信息化。

4.2 强力扶持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项目,加快电子装备、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军工等重点行业的高科技化步伐

支持兰石集团公司、兰州电机厂、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公司、天水长城开关厂、长风信息科技(集团)公司等一批引进、研发和推广先进装备制造技术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引进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重点对大型数控机床、电机、电工电器、石油化工机械、各类光学镜头、圆锥滚子轴承、矿山机械、真空获得与真空应用设备等产品的生产技术进行高技术改造,推广采用先进、适用的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系统、自动检测及信号识别技术、过程设备工况监测与控制技术、超精密超高速加工技术、企业信息化技术等高技术,优化、革新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加强与国外知名公司合作、联合,获得与世界同行业先进技术同步发展的能力,逐步实现先进制造技术由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向自主开发主导型转变。

4.3 积极研究、开发和试行“网络化制造系统”,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大规模、大范围推广采用开拓道路

“网络化制造”是我国的制造工程专家在吸收国际先进制造系统模式的科学思想的同时,根据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间,需要政府行为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的具体国情特点,创造性地提出的先进集成制造系统的一种战略模式,并在“十五”期间选择西南、西北、华东、东北等地区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试点和示范。甘肃要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密切关注和吸收、借鉴国家进行网络化制造示范工程中的经验,积极创造条件,以全省、某一城市为单位或以石油化工设备、机床工具、风力发电等行业为单位,采用政府调控、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包括因特网和区域网)和数据库的支撑下,实施网络化制造的开发和示范工程,动态集成省内的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及其制造资源和科技资源,形成一个包括网络化的制造信息系统、网络化的制造资源系统、虚拟仓库、网络化的销售系统、网络化的产品协同开发系统、虚拟供应链及其网络化的供应系统等在内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采用先进制造业技术和实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取得成熟经验后在全省装备制造业和整个工业领域推广实施。通过开发和试行网络化制造系统,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经营活动,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先进制造系统,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普遍应用工程设计信息化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优化设计、模拟仿真、虚拟设计、并行设计等),生产制造信息化技术(如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装配、精密和超精密加工、计算机数字控制CNC、柔性制造系统FMS、检测监控系统等),经营管理信息化技术(包括决策支持系统DSS、数据挖掘技术DM、在线数据分析技术OLAP、专家系统ES、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企业流程重组BPR等),以及商务活动信息化、支撑环境信息化技术等,从整体上提高全省装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加快传统企业和传统制造模式向现代化、高技术化的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过渡。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06年版世界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2]张世琪,李迎,孙宇等.现代制造引论[M].科学出版社,2003:549.

[3]戴庆辉.先进制造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机械与制造科学[M].科学出版社,2006.

[5]蒋志强.先进制造系统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6.

[6]王彪,张兰.数控加工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齐从谦.制造业信息化导论[M].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