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英语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英语计划

大学英语计划范文1

【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教育部高教司在2010年启动的一项重点工程就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当前国家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化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应当占据高等教育的主流,于是,“卓越计划”的实施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各理工科高校都在积极组织和落实“卓越计划”的建设工作。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规划纲要”)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在这一背景下,“卓越计划”势必成为理工科院校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专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理论依据

1、写作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起的作用。输入语(input)和输出语(output)都属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输入语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课题。Krashen(1985)提出了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称可理解输入是促成语言习得“必要的、充足的、有效的条件”。但对于输出语,他认为输出语不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输出语无非是证明二语习得已经发生的标志,它除了转化成为输入语没有其他作用。但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输出语也是二语习得产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Swain(1985)提出了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强调输出对培养和提高语言产出能力的贡献。他认为除了输入语,学习者的输出语对学习者提高交际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写作输出对培养和提高语言产出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心理过程包括态度、需要、兴趣、爱好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等。该理论还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互联网),通过其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的典型过程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并讨论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学习议题,学生们就需要反复循环地产生学习议题,分头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直到问题得以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二、方案背景提出

自2010年至2013年的近300篇关于英语影视赏析教学的论文中,大多侧重于电影对大学英语听力、口语的辅助教学作用,另有少部分文章提到电影课的局限性,个别文章将电影赏析作为综合英语第二课堂,较少涉及将影视作品欣赏、戏剧赏析等与反馈式写作能否促进英语教学,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全国数十所高校先后开展了“以写促学”的教学实验,利用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冲破英语学习的极限,大大提高了英语写作以及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教学效果显著。

一般学校的大学英语课主要有综合英语课与试听课构成,第二课堂主要体现在与学生共同进行英语角、定期英语沙龙等活动,其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建成有老师指导的能够直接服务于课堂英语教学的体系。我们的优化方案尝试把“以写促学”模式与“影视赏析”相结合,运用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中,尤其是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通过与综合课主题高度相关的原版电影、戏剧的赏析促进课下小组讨论和个人长作文的写作,并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方案优化目标

第二课堂的建设无疑能够提高校园的英语学习氛围。通过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优化,我们拟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增强语言导入和文化导入。影视、戏剧赏析的过程是对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操练。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能够弥补在课堂上精细学习而致使语言输入较少的不足,使学生更多地沉浸在英语语境中。同时,对影视、戏剧的理解过程也是构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的能力的过程。学生们将了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将所学的文化背景衍生扩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当再次遇到同类题材或主题相关的文本时,能通过所掌握的知识构建自身的意识群,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

2、增加语言的输出量。影视赏析的重点是“析”。在影视赏析后不限长度、不限体裁的写作和口头报告,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写和说的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方案实施步骤

第二课堂的原版影视作品集视、听、说于一体,语言内容丰富、地道、通俗,是最接近生活的会话语言。同时,英文影视作品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不论是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内在意义蕴含上,都能真实反映使用目的语语言的社会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能够为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语言和文化提供真实和及时的信息。另外,大学英语课课后和影视欣赏后的口头作文、书面作文能够强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增加语言输出。

第二课堂活动的优化对教师和团队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影视作品的选取、点评、对口头作文的点评、书面作文的批改等,都需要教研室团队的集体智慧。优化方案的实施以下图为示:

五、总结

鉴于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是国家教委指定为数较少的大学试点项目,如何创新完成大学英语的课程,如何使参加卓越项目的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人一筹,对众多的高校和广大的教学工作者是新话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肩负三大任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如果能让教师从事与教授的学科相关的科研,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满足教师自身发展。学生和教师在卓越工程师英语教学过程中,动态分析学生英语学习变化,探讨教学情境,自我反省探究,促进企业需求和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结合,提出卓越工程师大学院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和理论。针对学生学外语多年而不会运用的困境,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优化方案是:设计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和写作冲动的任务。具体为:在一定的学习阶段,顺应外语学习的规律,通过调节口头、书面的作文长度要求,逐步加输出量,使学生增强学习成就感、提高自信心,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课堂的补充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平台,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Reigeluth,C.M.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M]. Washington, D. C. :Georg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100.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6.

[4]刘新丽,刘雍潜.[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7.

[5]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M]. Washington, D. C.: Georg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176.

[6]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Newbury House, 1985. 235-253.

作者简介:

李欣,女,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大学英语计划范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策略

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密切的背景之下,不同文化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也更加频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对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及调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尽量多的接触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的展开。

1、跨文化交际论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其他阶段英语教学最显著的一项特点就是英语教学从词汇、语法等角度上来说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性特征,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契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重点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性与潜能,通过对交际活动以及交际情景进行设计的方式,将学生融入实际的交际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沟通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关交际能力内涵的阐释虽然有非常多的类型,但归纳起来仍然有一些共同之处。具体来说,语言的交际能力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语法要求;其次是语言形式是否能够被交际双方所接受;再次是语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体妥当;最后是语言形式在交际运用中是否存在现实性问题。从现代语言功能学的角度上来说,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语言的构成包括了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以及音位系统这几个方面。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引入跨文化交际论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重点就在于:以扎实的语法基础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语言环境下,能够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的得体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论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将所掌握的丰富的语言材料知识正确应用于语言交际环节当中。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言形式,无法提高学生在真正交际环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学生常常会忽略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交际环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言应用不得体的问题。而以交际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论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在语言交际的学习与训练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用语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其在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风俗、宗教、以及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交际的方式传输出去。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英语教学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优越的素质因素(如创造性思维,明确的目标,突出的个性,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还应当尽全力摆脱只重视语言结构形式,学习目标空洞,语言交际能力差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3、大学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论的教学策略

1)课堂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融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至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与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注意对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授,然后引导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比较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2)专门讲解: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对涉及到文化知识的部分进行专门注释,在语言知识的教授过程当中同步进行文化知识的分析与引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跨文化交际更加的灵活与有效。例如,在涉及到与英美国家历史知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语法语句外,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加深认识。以新闻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学为例,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常常会出现冉的专业词汇。政治报道方面,西方国家常见单词有“Parliament(议会)”,“Congress(国会)”、“senator(议员)”等。而在对中国国内事务的报道中,常见的词汇与短语则有:“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science end education(科教兴国)”,“place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e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了解这些专用词汇所代表的含义,更需要通过教师专门的讲解,了解其所对应的机构构成以及作用,以便在脑海中形成联系,加强对上下文的理解。

3)系统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开设一些与西方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语言学习的中心自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结构方向向语言功能方向转变,避免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过于孤立,而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掌握语言形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4)对比讲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思想,还可以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比较的方式引入文化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同时了解本民族与其他国家在风俗习惯或其他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冰河世纪》中,有原文为“Burn,Double burn”,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则译为“燃烧,加倍燃烧”。但结合英语用语习惯,该俚语可以解释为“糗,太糗了”,所表达的是对某人的不尊重。这种翻译上的差异是学生必须通过跨文化交际学习而掌握的。再以新闻专业英语教学为例,英文中在表达数字概念时可以采取的表达方式非常多,而中文则以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述。即中文中所表达的数字概念“75%”在英文中可以表达为“three quarters”,也可以表达为)“seventy-five percent”。除此以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些特殊句型也是影响英文语音转换为汉语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在所用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有对应物时,也会由于思维局限性使意义的传达产生偏差。例如: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在该句中,“straw”一词与汉语中的“稻草”一词相对应,而在英文中所指的则是”会使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后的事情或事物“。两者之间的联系“稻草”能联想至“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进一步突出了交际作为语言本质功能,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表达自身思想,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需要积极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对本国以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综合学习,促进自身知识面的扩展,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好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并开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黎土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2):276-277.

[3]高晓平.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关系研究[J].时代文学,2012,(15):190-191.

大学英语计划范文3

[关键词]应用;地方性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67-03

2014年6月22日,中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该决定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立足地方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开设时间最长的公共基础课,在地方性高校转型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教学,主要讲授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不能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方面的听说交际、读写、翻译和研究。而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专业领域知识并通晓英语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不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且也无法满足学生日后的就业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有必要思考如何合理地设置大学英语课程这一问题。下文是笔者就应用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课题进行的探究。

一、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缺陷分析

长期以来,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开设四个学期,对应的课程名称为《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大学英语Ⅲ》和《大学英语Ⅳ》,以等级作为区别,课程性质均属通用英语基础课程[1],采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强调趣味性和情节性,但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英语教学忽视学生的应用技能和需求,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

众所周知,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而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尤其是听说技能较差,且文理科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悬殊较大。这种四个学期都是基础英语或是通用英语的课程设置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且教材的内容侧重于文化、教育、生活常识等方面的题材,实际上是高中英语的强化版或者说是升级版。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们来说,这与他们未来就业的实际需求关系不大,从而缺乏学习动力;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也脱离他们的实际水平,从而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这就造成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局面。

(二)教师自身对应用技能掌握有限,以致无法体现英语教学的应用特性

地方性高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所学的专业基本上是英语语言文学,对英语以外其他专业的领域几乎没有了解,因而课堂上只能教授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让英语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却是无能为力,无法培养与学生本专业相关的英语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技能指导有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就会必然下降,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榜样。

二、地方性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辞典》(顾明远,1989年版)就课程设置谈到6条原则: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广度和深度的平衡、适用于广泛的学习目标、考虑学习的可能性和适应性、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兴趣。[2]结合上述原则,笔者以为,作为主要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遵循3个原则:一是需求性原则,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要满足其专业个性化需求。[3]二是应用性原则,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初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4]三是专业属性原则。英语除了交流工具性的属性,又具有专业与行业的特定属性,要将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专业术语以及专业理论有机结合起来。[3]

三、实现强化应用技能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主要策略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要素,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不仅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这一理论,结合课程设置的原则,笔者认为可以实施以下四个策略来实现强化应用技能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一)由单一的通用英语课程类型转向“EGP + ESP”的课程设置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实际应用英语的课程。这就造成了当前普遍的局势:虽然学生顺利修满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学分,获得了CET四级甚至是六级证书,但他们的水平在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对其英语运用的要求仍相去甚远。显然,单独设置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很难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合理设置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探讨,为此,笔者认为“EGP + ESP”的课程设置能满足这一需求。

明确EGP与ESP两者之间的关系。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语)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都属于英语教学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3],那么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呢?著名英语教育学专家蔡基刚说,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与某一学科职业或者目的有着紧密联系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5]由此可见,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发展的必然。EGP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能力,而ESP着重培养学生在将来实际运用行业英语的能力,这符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采用EGP与ESP相渗透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期间,第一年可以先进行EGP教学,即英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在EGP授课的过程中按照计划逐步进行ESP的渗透性教学。[3]第二年再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ESP课程教学,教师开展教学的原则应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ESP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一种师生、生生相互合作的互动学习情境,此时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利用情境、合作、讨论交流等手段充分调友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学习与本专业相关联的英语知识与技能。

(二)由单一必修基础课程性质转向“必修+选修”的课程设置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基本上是单一的必修基础课性质,而《大学英语课程(试行)教学要求》原则上要求各高等学校“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外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6]尤其是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压缩必修课程学分,增设选修课程门类的趋向逐步成为改革主流。[1]选修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就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为基础,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可能。[1]比如技能类选修课,我们可以开设视听说、口语、写作、翻译、阅读等系列课程,文化类可开设英美社会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英语阅读、英文报刊选读、跨文化交际等课程。通过以上这些课程建设,学生既能获得更多知识,又能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7]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发展个性的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提高。两者的有机结合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三)加强教师自身应用技能的培训和提高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因素,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向。强化应用技能的教学可以说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由于各自毕业的年代不同,所受的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带有那个年代的鲜明特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社会需求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只有将相关教师的英语应用技能提高后,学生的应用技能提高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学校有必要根据其当前专业设置的情况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以增强教师对新课程设置的适应能力。

(四)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教师可依托学生社团,如英语协会,按照教师参与,学生受益,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和组织各种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8],如英语诗文诵读、英文歌曲演唱、英文影视欣赏、英语话剧表演、英文名篇名著赏析、英语演讲活动以及各类英语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视野,以课外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和交流能力。同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平台或者英语学习中心,从而使学生能通过平台来实现不限时间地点的个性化学习。

四、结语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而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中,社会和用人单位往往倾向于既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英语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英语教学当前仅仅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培养还不够,有必要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即由单一的通用英语课程类型转向EGP和ESP相渗透的课程设置,由单一必修基础课程性质转向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强化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方面的交流能力,以此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 参 考 文 献 ]

[1] 翟子惠.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构想――以钦州学院为例[J].学术论坛,2014(9):166-170.

[2]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0.

[3] 刘芳.应用型地方院校EGP与ESP有效融合探讨[J].科技视界,2014(29):44.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3-28.

[6] 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1):4-10.

大学英语计划范文4

【论文摘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僵化现象是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多年来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外语教育与学习的一个难点。探讨僵化现象的起因对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分析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停滞不前的现状进行分析释因,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僵化,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就如何缓解僵化现象提出了教改措施。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取得过不少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及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外语学习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初期那样稳步前进,而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就是出现了僵化现象。作为第二语学习中的常见现象,语言僵化一直是外语习得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但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1、僵化现象的含义

纵观国内外研究僵化现象的资料显示,僵化兼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二是指外语学习达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初期那样稳步前进,而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

2、僵化现象的表现特征

在英语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经过几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有很多同学通过了四级甚至是六级考试,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听力理解能力达不到要求,大多数学生听不懂快速的句子和熟悉的内容;阅读能力是很多学生所认为的强项,但是词汇量是大多数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拦路虎;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亟待提高的一个方面;写作方面具体的语言表达上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反复出现的类似错误;口语能力也不容乐观,无法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手段仅仅局限于中学学到的词汇和句型,而新学的语言点不能付诸实践。以上信息表明,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完成时,多数学生也许顺利通过了考试但是综合能力却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

二、大学英语学习中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Selinker提出中介语理论并指出:95%的第二语习得者只能停留在中介语阶段,因为第二语言习得是在人的大脑“关键期”之后原有的习得机制已经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语言可塑性大大退化,造成语言发展能力停滞,即僵化。僵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与教和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引起英语学习的僵化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曾经有多位研究者就这一现象给出了各种理论上的解释。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

1、学生的个人因素

(1)心理障碍。 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学生无法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爱面子,怕丢人,担心英语讲得不准确,过分注重自我形象,使他们不敢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之下将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即使被点到,他们要么不吭声,要么要求用汉语讲,根本达不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的目的。还有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最擅长的一句话就是 “sorry, I can’t.”或者就是 “My English is poor.” 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们学习英语不是出于兴趣,而是来自社会就业或家庭的压力,所以敷衍应付者居多。

(2)兴趣的减少。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兴趣和目的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基础知识欠缺,学习中障碍颇多,因此根本不可能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进入大学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专业和课程,那么本来那些以高考为目的而被迫学英语的学生就把兴趣转移到了其他专业上,对英语仅要求过级而已,缺乏真正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机,也不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僵化现象也就随之出现了。

(3)机会的不足。 进入大学后,每周的英语课时仅限4个学时。由于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和机会相对减少,而每节课要学习的信息量却大大增加,要求掌握的内容很多,因此很多的教学重点都是放在精读上,学习词汇方面,根本就没有机会练习口语,更别提听力了。

2、教师和教材的因素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从一开始就认为学生基础很差,而且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达到考试的要求即可,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口干舌燥、滔滔不绝地讲解着,而学生在默默无声地做着笔记,也有的在看报纸或者打瞌睡,教师认为这节课上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也觉得记住这些东西跟他们的现实距离是如此遥远,根本就毫无兴趣。因此,老师只能唱独角戏,这样本来一个和谐的完整的教与学活动,却成为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目前,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仅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班教学,因此,教师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英语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使学生很少有机会跟英语国家的人进行直接交际,所以英语的学习就很难在文化层次上得到提高,也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解决僵化现象的措施

如何打破大学英语教学停滞不前的现状,需要从教师到学生的全方位的努力,更新观念,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首先学习者要排除自卑和依赖心理,要改变英语学习的观念和态度,转变把英语学习视为考试过关或谋取职业不得已而学之的思想,不要被动地在老师的安排下学习,要有意识的随时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训练,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并有计划安排自己的课外英语学习和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各种各样活动为学生营造英语环境,探索新的课堂模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的介绍和引导。最后,我们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材,设置语言环境,教师就能如虎添翼,轻松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果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必定会缓解僵化、柳暗花明,赢得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慧援.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37-43.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73.

[3]吴丁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外语教学,2001,22(3).

[4]刘晓红 郭继东.过渡语僵化现象情感成因[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5):78-81.

[5]夏谷鸣.外语教师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改革[J].中学文科,2003,(10).

大学英语计划范文5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堂 教师话语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一、引言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即TT)也为称为教师式语言,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内对学习者所说的话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输入和教学媒介,教师话语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研究二语课堂教学的一个理想途径。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话语一直是国外语言学家多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Dulay曾指出:“Teaching a second language means creating for students a part or all their new language environment. The entire responsibility for creating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falls on the teacher who is teaching a language that is not used in the community.”可见教师话语对课堂内学习者成功的产出起着很大的作用。Steven Walsh在1999年举办的第33届国际英语教师协会年会上,作了题为“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Teacher talk and learner output”的发言。他认为外语课堂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语言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教学的媒介。Nunan指出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Johnson指出教师主要通过他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来控制课堂上发生的一切。Hakansson则指出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我国是一个单一的语言社会,大学英语课堂是大部分学生使用英语的唯一场所。作为向学生传达信息与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师话语显得尤其重要。研究教师话语能够为研究课堂教学提供平台,从而帮助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问题

1.课堂教师话语过多。

国内的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话语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王银泉发现,在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往往占用了70%甚至是90%的课堂时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使得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赵晓红在对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表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主要还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上展开。在教师话语较多的课堂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课堂很枯燥。

2.教师的课堂提问形式单一。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基本而重要的环节,是一种典型的教师话语,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迫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强化”,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胡青球等在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四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所作的调查表明,展示性问题占提问总量的68%。很多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回答,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但当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不打破教学计划,往往急于替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失去了自己表达的机会,认为教师最终会提供正确答案,从而认为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已没有必要,最终会对教师的提问失去兴趣。

3.教师自身口语能力有限。

我国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生活过,缺少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交流的机会,因此说出来的英语难免会不地道。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以使用汉语为主,也有些教师使用汉语式的英语。这些都对学生习得英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解决策略

1.减少教师话语量,转变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角色。

我国教育学家曾多次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思想。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二语习得课堂上,学习者所获得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较少,不利于语言习得。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先驱Corder指出:“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教师话语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应用学的语言知识参与交际,让学生会使用他们正在学的语言。一个好的教师会尽量延长学生话语时间,而尽可能缩短教师话语时间。

2.提高提问技巧,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语言是一个过程,问―答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熟练掌握提问技巧,从而充分发挥教师话语的作用。Brock建议应该培养教师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这可促使学生提供句子更长、句法更复杂的答案,从而促进语言习得。Steven Walsh建议:教师应认识教师话语对课堂交际的重要性,封闭式的问答应尽量少用。教师提问后要增加“等待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不应代替其表达思想,而应改变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将交流进行下去。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应给学生提供积极反馈,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3.根据“输入”理论调整话语,提高教师自身口语水平。

Krashen的“输入”理论认为:人们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才能习得外语。可理解的输入信息,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现在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1”,学习者便会在理解信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习得新的语言知识。根据这个理论,教师话语应该略高于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使学生尽可能获得可理解的教师话语的输入。在二语习得课堂上,学习者输入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话语,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另外,还要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师话语。

四、结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是当前各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目标: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这一目标来看,教师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输入更是重要。教师话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话语输入,充分发挥教师话语在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作用,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水平,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Brock C.The effect of referential question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TESOL Quarterly,1986:20.

[2]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112.

[3]Dulay,H.et al.Language Two[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10.

[4]Krashen,S.D.P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2:9-32.

[5]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Inc,1991:189.

[6]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4,(6):22-27.

[7]王银泉.第33届国际英语教师协会(IATEFL)年会侧记[J].外语界,1999,(2):54-55.

[8]王银泉.教学方法和非语言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48-49.

大学英语计划范文6

关键词:国际化;本土化;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78-02

一、引言

在全球各个行业倡导国际化的形势下,面临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和竞争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指出,高校教育要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人才,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然而,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全球各个领域越来越呈现出趋同性和聚合性的特点,从而可能导致地方性与个性色彩的吞噬和丧失。教育是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土壤上生成的,语言的教学因其参与主体和各个因素的差异性,如种族群体和地域的不同,文化传统和教育背景的差异,缺乏本土特色的语言教学理论将无法指导特定语境下的外语教学,缺乏本土意识的语言教学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培养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在其中承担什么样的使命,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二、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

根据笔者对四川省内部高校如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的调研发现,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有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大学英语教研室根据分类分层的培养原则,制定了石油工程学院和资源勘探学院(现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两大主干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班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该校优势资源,创新了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科学的测评方式,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创新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国际化拔尖人才。调研结果表明,能取得以上的教学效果,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要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国际化水准,有在国外留学或访问进修的工作和学习经历,要了解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必备的素质。围绕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任务型活动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增强实际交际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缩短课堂讲授时间,强调口语训练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采取跟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师、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本行业的国际通用知识、国际规则与惯例,以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现有多媒体网络教学基础上,利用该校外语调频电台、外语学习网站、天空教室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英语学习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监控。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结合不同专业的需求,根据现场实际场景,将英语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此外,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英语课外活动,鼓励实验班的学生与该校来自韩国、日本、非洲、法国等留学生以及外籍教师进行交流,丰富学生国际交往的经验,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考核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经笔者调研发现,川内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对提高学生国际化能力的重视远远高于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然而,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培养介绍与引进国外的文化、知识、技术、科学等人才,同时也担负着本国文化的输出,为政治、经济、贸易、往来等服务。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是为双向交流服务的,而决不是为单向交流服务。轻视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必将导致本国文化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甚至误解。

例如,当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能够对英美文学如数家珍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够用流利准确的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四大名著;当越来越多的学生熟识Jesus Christ(耶稣基督)时,有多少人知道孔子的英文名字是Confucius;当学生们对西方食物hamburger(汉堡包)、pizza(披萨)等耳熟能详,又有几人能说出在中国最常见的早餐粥、油条和豆浆的英文呢?忽略母语文化的教学,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学生自卑、的心理,以致于不能以平等心态与对方进行交际,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心理障碍,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四、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

纵观我国的人才市场,具有较强英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不在少数,但能够将本土文化与国际化视野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却相当匮乏。长期以来,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仍以语言技能为主,课堂形式单一化,虽然加强了国际化英语能力的培养,但跨文化教学很少,缺乏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结合,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如何有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文化素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让大学英语教育更适应本地社会需求,进一步推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改革现有大学英语教材内容设置

大学英语教材除了选用欧美原版材料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还应该考察不同地区大学生的英语认知水平,针对不同学习目的、不同专业,选择添加不同的中国文化内容。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介绍时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选择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系统地编入英语教材。编入一些中国人写中国、外国人看中国的题材,加强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便于学生用英语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同时,采取多样的编写方式,既可以把中国文化作为正文编写,也可以安排在阅读课文里,或是作为口语交际的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合理地编撰好教材,让英语教材真正发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

(二) 改革现有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开设如《中国文化概论(英文)》等素质拓展课程,向学生系统介绍中国文化的精髓,课后引导学生阅读China Daily,21st Century,Beijing Review等英文报纸和杂志,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CCTV 9)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推荐中国人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译本等,让学生懂得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谈论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三) 将中英文化比较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切入点

以中英文化比较为中心组织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帮助学生分析两种文化的差异,也要关注两种文化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增强双向文化交流的意识,帮助学生做母语文化和西方文化平等交流的使者,而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只有实现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可以布置搜集文化素材的教学任务,既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鉴别能力,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四) 积极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

积极迎合人才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情况,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形成健全有效的教学模式动态化机制,为更有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探索打下基础。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对外汉语教学、在跨国公司面试求职等场景,使他们亲自体会到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五、结论

当今地方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又要有丰富的本国本土文化素养,能通过国际沟通、交流和合作来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土化教学与全球适应性的关系,要强调英语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重视英语双向文化交流的功能,才能为社会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既能将西方精华引进来又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真正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翠萍,郑厚尧.大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3-106.

[2]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