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

就业前景: 我国对外开放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大量既懂商务英语又懂外贸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大都在外贸企业从事外贸业务工作,在涉外大型饭店、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员和翻译工作,就业率达 90% 以上。

1 、国际贸易实务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掌握英语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商务英语应用技能及商业运作能力,能从事商务与秘书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2 、国际商务管理及秘书方向: 本专业方向掌握英语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商务英语应用技能及商业运作能力,能从事商务管理与项目策划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3 、会展商务英语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掌握会展与广告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 、具备会展设计规划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造设计的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国际、国内各种会展的组织与策划、会展翻译、会展协调与服务、外事办公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会展业;互动效应;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F713;F2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会展业也兴起了会展经济与其自身的产业,如今会展业被誉为“城市面包”,随着会展业的不断发展,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贸易投资额,物流与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的发展、并且促进城市产业的联动效益,增加城市的就业力度,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与增加城市的美誉度。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对会展业的发展具有保障作用,从而促进会展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重庆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加快招商引资、促进贸易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的结构粗放式发展一直制约着重庆贸易发展。这种贸易增长方式严重违反了客观规律的,但是随着重庆市内的会议、节事与展会的举办不仅能有利于企业加大对城市招商引资等项目的投入,且能够为重庆城市的整体贸易结构改善作出强有力的推动。随着重庆会展行业的崛起为重庆多数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城市招商引资项目搭建了稳健的平台。

会展业通过低成本来促进出口金额的增加。在会展活动的举办同时,有助于加深城市与国内外商界断交流与合作,在展会举办的过程中,也不断为城市带来招商引资的项目,进而加快重庆城市经济建设,进而为城市带来大量的投资贸易项目,推动举办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二)加快产业发展、增强联动经济效益

在重庆举办展览、会议、节事的同时,除了对展览组织者、参与者的效益之外也在拉动整个城市的相关产业不断随之发展。会展行业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集聚起各地人流、物流、信息流,并且在会展活动举办的同时,为会展活动举办地的交通住宿、旅游经济、零售贸易、外贸投资等现代服务行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强力的促进与拉动作用。

此外,会展业通过关联与扩散城市产业效应,一并推动城市会展产业结构的发展向资源、技术型相关产业方向发展,使城市会展的相关产业结构合理且健康持续的发展,最终推动整个城市经济建设。例如,在重庆举行的“渝洽会”,每年都会吸引近万人次集聚重庆,给整个城市的交通住宿、餐饮服务、旅游经现代服务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也增加了会展城市的就业机会。

(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城市稳定发展

随着会展行业的不断兴起,会展业在不断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对相关人员的需求不断上升。为城市增加了就业机会并且缓解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就业方面压力的问题。由于会展行业带来的综合效应,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增加大量的相关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城市在就业方面的压力,稳定社会发展。

会展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工作职位。近年来一直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同时也提供了近万个就业机会,以重庆为例,据统计,在重庆会展展览面积最大、相关设施最具完善的展览场馆-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与在渝北区建成并投入运行后,每年就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有1万多个,重庆的就业压力已经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缓解。

(四)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的美誉度

会展行业作为一个关联性与综合性极强的朝阳产业,能带动交通住宿、餐饮零售、旅游广告等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因此,会展行业是一个城市展示其品牌形象与塑造城市美誉度的重要手段。另外,会展行业素有“都市名片”的美誉,代表了会展行业是城市展示其形象、塑造品牌的途径段,同时也为城市的信息技术与经济合作搭建了一座桥梁。

因此,举办地通过各种规模、层次的展览会议及节事等会展活动的同时,国内外参与会展活动的人可以通过参与主题鲜明创新独特的会展活动加深对该城市的了解和认识,他们都可以对会展活动举办地的城市形象,向其他人做一次免费的宣传与推广,增强城市自身的特色和吸引力。在此过程中能够提高该城市在国内外的声誉与其自身的地位,促进该城市城市品牌化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发展对会展业提供发展基础和动力

城市的经济也为会展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基础和动力。城市的经济为会展行业的星期提供了产业制成的基础,同时,城市的现代服务行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崛起会展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周边的相关产业依赖性极强,它必须以相关产业发展为基础,并对产业进行集中的展示。

(一)城市经济发展提业基础

一座城市特有的标志与功能性的产业的活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依托,同时,会展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依托城市经济中相关产业的完备与兴起。随着重庆城市的规模不断加大、城市功能与城市角色的不断演变,重庆的会展行业在重庆市的地位与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与产业结构也不断完善,已经完成了从第二产业的工业、轻工业、制造业等产业向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相结合发展的走向,与此同时,这一走向也为会展行业的发展在一座城市中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会展行业这一产业的发展也为企业之间、政府组织之间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流、贸易投资的先进而便捷的平台。

(二)现代服务业催生会展业发展

现代城市的相关服务功能的完善与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催生了现代的会展经济产业,同时,现代城市的经济发展业逐渐提高会展经济的整体运行标准与质量。城市的稳步发展会让会展行业较为容易的获得优质的相关资源。

要想把会展经济发展好,对城市相关厚实的经济基础与势力要求较高,另外还需具备完善的相关设施,现代化的会展设施建设,精美的城市品牌形象与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发达的服务业,高效的部门管理水平等。具备与晚上了上述的条件后,会展业与会展市场才能逐步建立起自身的体系并稳步的发展。会展行业在同时聚集了巨大的信息技术、商品和人流等相关资源,各行各业也会在会展活动中取得相关优势,以促成会展行业优化配置资源,会展城市综合竞争力也会提高。

(三)城市产业专业丰富会展内容

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其自身的产业体系发展有着密不可分联系,城市的经济是在发展会过程中自身不断形成了一套体系。在城市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其经济的容量也逐渐充实起来,产业的发展与竞争也就促使着各个产业向着“高端、专业”方向的趋势发展。同时,这一趋势促使着城市经济产业开始形成分工化与专业化,从而涌现出了现代城市的各类的专业且具有特色的会展活动。

随着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出现,不仅不断的丰富了会展活动的内容,而且还推动了城市经济的产业格局的发展与转型。重庆的会展活动就有着这一鲜明的特点,就是其举办的最具特色的会展活动大多是依托重庆地区及其城市周边的特色资源发展起来的,如重庆一年一届的中国火锅产业博览会暨万人火锅节、重庆草莓音乐节、渝恰会、渝交会等,这些会展活动都是依据重庆当地的特色以及城市的产业专业化与分工化发展壮大起来的。

(四)城市产业国际化提升知名度

会展行业是一个城市的“都市名片”,是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会直接影响着一个会展活动的影响力度和国内外知名程度。同时,会展活动的知名度与城市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将不断的同步前近。一个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对提升会展活动的国内外影响力以及知名化程度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反言之,在如今社会,不断随之开放的经济发展体系建设之下,经济建设发展一体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潮流趋势,通过会展行业特别是专业化及国际化的会展活动,将各个地区人流集聚到一个城市中来,不仅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也会加强地区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与传播,也有助于举办地城市不断努力来打造举办自己的城市形象,使自身国际影响力和当地会展活动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从而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总之,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会展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会展业的发展为城市拉动贸易投资额,增加就业,完善产业基础,而城市经济为会展业提供了产业支撑基础,现代服务业催生了会展行业,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为会展活动的知名度做出了贡献。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李进军.经济转型背景下会展业关联城市发展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5(2):30-31.

[2]赵驹.会展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原理与途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2(2):53-55

[3]陈仲球.关于会展业发展与城市产业的互动效用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 (6):27-29.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会展业;会展经济;区域经济

会展经济主要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销,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会展经济在我国有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会展经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会展活动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展活动的利润率一般都在20%-25%左右,属于高收入、高盈利的行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带动了北京基础建设设施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北京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北京赢得了10亿元左右的经济收益。

第二,会展活动能够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展经济与交通、服务、旅游、装饰、广告、餐饮、通讯、酒店等多个行业都有紧密的联系。这不但能够推动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同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会起到直接或是间接的推动作用。据资料显示,发达会展产业的带动系数在19左右。这种高的产业关联度,让会展业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三,推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会展活动不但能够扩大区域内的市场规模和容量,同时还能够影响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通常会展活动都汇集了大量的信息并且统一进行,客观上就促进了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交流、合作,会展活动往往会成为购销合同及投资、合资、转让等意向书的谈判、签定的协议场所。

第四,缓解区域内的就业压力。会展活动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相关资料表明,如果会展场地的面积增加1000平方米,那么就可以多提供100个就业的岗位。而我国人口众多,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会展经济的发展,能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如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就为我国新增了近300万个相关的岗位。

二、我国会展经济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会展的场馆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功能单一。会展场馆是会展经济的硬件设施,严重影响着区域会展经济的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的会展场地普遍的存在着规模偏小、设施差和配套不齐全、场馆功能单一导致的重复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如天津国际展览中心在2003年扩建后,场地面积达到了30000平方米,但是却没有室外使用面积,这就导致了停车等问题无法解决。

第二,会展活动缺乏明确的主题,展会过多,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办展现象。由于受到会展行业利润的刺激,导致着许多城市的会展活动过多过滥。展会既没有特色也没有实质内容,对会展的主题也缺乏明确的定位。重复办展严重,降低了对一些厂商的吸引力,即使有厂商参展,也往往由于收益不明显而失去了对会展的信任。

第三,对会展活动的管理不力。目前我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行业约束,导致了会展活动的组织管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呈现混乱的局面。并且有的地方政府的过多干预,降低了会展的市场化水平。如很多展会是政府作为主体举办的,导致了展会看似有很大的成交量,但是实际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却非常低,展会沦为了政府的“形象工程”,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既不利于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动会展经济的发展

第一,充分认识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会展在经济的发展中,能够传播知识、信息和观念;沟通与之相关的主体如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推广新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另外会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因此各地都应该加强对会展业的重视和研究,对会展资源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使之成为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支柱。但是重视会展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应该由政府直接办展。政府办展,往往会向管辖区域内的各单位、企业摊派展位,既浪费了资源,又增加了企业负担,更不利于会展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会展的举办应该市场化,政府要逐渐退出主办方的角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模式。

第二,健全相关法律,规范市场运作。针对会展行业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使会展的主办主体明确化,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展会的质量以及展览公司的资质,保证会展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可以建立区域性的会展管理自律性组织,避免重复办展和行业秩序混乱。通过法律法规的监管,逐步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会展环境。

第三,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人才。人才的培养对现代会展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展行业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人才去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学习,也可以邀请国内外的精英来传授会展业在经营和运作中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另外,还可以利用本地的高校对会展人员进行培训和培养人才,天津市目前就通过天津美院、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第四,会展经济要向品牌化发展。会展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向品牌化发展。品牌化的发展首先离不开行业协会支持和认可,其无形之间增加展会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其次还要做到专业化,会展要能代表某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要能对其专业市场的所有信息进行涵盖,体现出会展的前瞻性、专业性;再次会展的服务要专业周到;最后坚持走品牌发展战略路线,这要求参展的企业树立长远的品牌发展战略。

现代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会展业还存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抓住发展的机遇,解决现存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会展业的发展,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大勇.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16).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 广西旅游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对策

一、新形势为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建设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广西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现,已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200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迎来发展新突破;2009年9月11日,由国家旅游局和广西区人民政府共同编制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在北京通过评审;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作出了广西应积极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2011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一周年,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动下,作为前沿阵地的广西与东盟的旅游合作发展迅速,双方在旅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据广西区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广西实现旅游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31.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9.1%,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到1.18亿人次;2010年全区接待游客1.43亿人次,同比增长19.2%,旅游总收入952.95亿元,同比增长36%。

上述积极因素促使广西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旺盛,急需大量一流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队伍,即专业水平高、竞争意识强、具备跨国交流能力的优秀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决定》(桂政发[2010]92号),到2015年,广西直接从业人数将超过1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人数将超过500万人。新形势为广西旅游本科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西开设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13所普高本科院校和广西师大漓江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等4所独立学院。本课题组通过进入各院校网站查找、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发现了广西旅游管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造成毕业生职业忠诚度低

旅游业是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职业规划意识尤为重要。但是课题组通过查阅广西17所旅游院校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现几乎没有涉及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的课程。由此引发下列问题:首先,旅游本科毕业生一般都向往能在旅游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发展,可是企业刚接受新员工时,通常要求他们从基层做起。基层工作非常辛苦,刚毕业的本科生往往难以适应这种工作要求。其次,年轻学生大多无法适应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归属感,加上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他们很容易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另外,未经过职业素养教育的学生缺乏良好规范的做事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能以一个职业人的形象立足于工作岗位,因此很多旅游企业对本科生的负面评价比较多,认为他们“不实用,不好用”。以上种种情况导致旅游本科毕业生在首次就业后不久即出现挫败感,极易在心理上排斥旅游行业,对职业的忠诚度降低,难以稳定度过在企业基层工作的锻炼期,频频跳槽。

2、“广而不专”的课程体系设置造成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其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酒店业、旅行社、景区管理和职能管理部门等用人要求差异相当大的几个行业。因此,专业教育上应该有明显的倾向性,课程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然而,课题组通过查阅广西17所旅游院校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发现,除存在“因人设课”的弊端外,多数院校是就该校原有的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或环境科学等依托专业来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除教育部圈定的专业主干课程外,特色专业课程偏少,多采取“广而不专”的课程体系设置。即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向都有触及但却又不深不专,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对应旅游业对口企事业单位所分别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专业特长不明显,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乏就业上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据统计,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大致是“三三开”,即到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公司、旅游职能部门等对口性旅游行业的为1/3;到与旅游业有一定相关性的诸如交通、通讯等大旅游行业的为1/3;其余的为1/3。但随着毕业后时间的推移,对口旅游行业的就业者向非专业职位的流动相当严重,最终的对口就业率不到20%。

3、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学生工作职业技能差、适应力低

首先,除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广西老牌知名高校基础好、办学实力雄厚外,不少旅游院校办学经费短缺,教学设备匮乏,旅游教学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训室,办学的硬件条件不符合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标准,导致导游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的阶段性实践课无法开展。其次,多数旅游院校社会办学资源不足,缺乏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参与合作办学,造成学生在企业无法进行轮岗和管理实习,学生实际收益不大。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不便参与实习单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而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缺乏指导实习生的积极性,其指导工作如同虚设,导致实习期间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严重缺位,使实习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

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发展旅游高等教育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作为根本保证。据调查,广西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除个别学校外,总体上办学时间较短,师资优势不明显。17所旅游本科院校中,多数旅游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缺乏从事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和行业背景,新出校门或“半路出家”者居多,“双师型”师资匮乏,其专业教学团队难以适应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笔者所在的梧州学院为例,旅游管理教研室共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仅1位教师有曾在旅行社和酒店就职的经历,其他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或从其他专业“转行”。他们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行业背景或未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实践能力较差,很难引导学生掌握合理解决旅游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有效经验和方法。

三、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1、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并增设职业规划类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意识

为帮助旅游本科毕业生平缓度过从学校独自走向社会就业的心理失衡期,实现“软着陆”,并且能稳定度过必要的基层工作经验积累阶段,广西旅游本科院校应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并增设职业规划类课程,使之贯穿学生本科4年的学习过程。   职业素养教育可采取课堂案例教学、开设讲座、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并领悟旅游服务业的本质,培养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培养并树立敬业精神。只有培养自身的敬业精神才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基层工作,克服害怕从基层做起的畏难情绪,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发展信心。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方案。广西旅游本科院校有责任帮助旅游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建立起自己的职业规划,使职业规划类课程贯穿本科4年的学习。具体措施为:大一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未来工作的大方向;大二通过短期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了解旅游业特定岗位的任职要求,认清自己现在与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据此制定长期职业规划和短期学习计划;大三时创设学生真实接触自己理想岗位的机会,培养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及执行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的能力;大四给予学生应聘工作的各种辅导,如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技巧等。另外,鼓励学生把职业规划的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尤其是在艰苦的基层工作时,职业规划能帮助他们克服繁重工作所产生的烦躁情绪,顺利度过必须在企业基层工作的锻炼期,最终实现在旅游企业中高管理层发展的目标。

2、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定位与课程设置的对应性,提升旅游本科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的经济大背景,广西旅游人才的需求主要为旅游管理和策划、酒店运营管理等运营管理类中高级人才,并急缺小语种涉外导游和会展旅游人才。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广西旅游业按紧缺程度由重到轻的排位依次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策划、旅游商务、旅游文化、会展旅游等各类人才。

针对广西旅游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提升旅游本科生就业上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其专业特长,提高其专业对口就业率,建议广西各旅游本科院校可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资源优势和师资力量,突出专业特色定位,并围绕具体的专业定位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可以采用主要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其特点是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专业课程大多集中在大二大三开设,由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确立;拓展课程模块由与旅游相关的学科和文化素质课程组成。其中专业课程模块是课程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旅游管理高级人才的重要内容。例如,某高校如果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为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模块的设计方面应侧重开设与会展旅游相关的课程,如会展概论、会展实务、会展项目策划与组织、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等等,并对学生进行“会展策划与实务”岗位资格认证的培训,争取在毕业前获得会展师证书。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各高校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性教学。针对广西旅游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应进一步强化实习环节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重点应改进下列两个方面。

(1)加强校内外模拟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理论知识—现场观摩—岗位实习”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学校—职能部门—旅游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的观摩性、操作性、分析性提升到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高层次,建立操作实习、模拟实习、调查实习、咨询实习等开放的实习机制,使实践教学环节走上系统化轨道。

(2)积极探索建立与旅游企业联合办学的机制。这方面可学习暨南大学旅游专业校企联办的经验。暨南大学与中旅集团联办了中旅学院,学生从第二学期起上午上课,下午到企业实习,既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又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采取与旅游景区等企业联营等形式进行实践性办学,让学生在老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在实训性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体验与巩固专业知识,实现多工种、多岗位轮调式交叉实践,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加快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4、多途径加強“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旅游人才培养必须有“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作保证。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最期望教师是有实践经历、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并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为尽快改善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的现状,笔者建议广西旅游本科院校可根据本校旅游专业建设的要求,采取下列具体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实战能力,有重点地选择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开展专业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活动,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引进和聘请当地旅游行业资深人士参与教学,缓解“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局面;建立传帮带的长效机制,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使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旅游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 郭倩倩: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 简王华、付艳、张广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适用人才培养浅析[J].旅游论坛,2009(2).

[3] 汪剑明:面对旅游企业人才“饥渴”高等院校何去何从[N].中国旅游报,2004-05-21.

[4] 李丰生:对如何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R].国家旅游局信息管理中心,2008-03-05.

[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EB/OL].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career.eol.cn,2008-09-01.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会展经济;助推器;发展

一、会展经济是“诱人的城市面包”

会展经济是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其主体部分是会展产业和会展市场。会展的英文缩写是“MICE”,即Meeting(公司业务会议)、Incentivetravelprogram(奖励旅游)、Convention(协会和团体)、Exhibition(展览)共四部分。国际市场上把会展经济与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为世界三大无烟产业、城市经济的助推器。西方经济学家把会展称之为“诱人的城市面包”。

会展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会展经济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会展原本是工业生产的附庸,但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会展经济开始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会展业可以给城市带来场租费、搭建费、运输费、广告费、住宿餐饮、旅游购物、贸易、通信等直接或相关收入,更为重要的是,会展能汇集巨大的信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会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据测算,展览业的利润率大都在25%以上,是高收入、高赢利的产业,而它给当地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价值与展览会本身的收入之比是10:1,即在会展上投入1元钱,就将在该地相关产业中有10元的实际产出。因此,展览业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现在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有40多万个以上,总开销达到800亿美元,定期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和博览会有4000多个,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了2800亿美元。就我国而言,北京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在展览规模上居全国之最。广州是我国另一个重要的会展中心,会展经济也是广州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会展经济使广货市场形成了境外、国内、省内各占1/3的良好布局。上海是我国每年举办会展数量最多的城市,自2000年1月迄今,在上海举办的大型国际会展数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据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参展人数将超过5000万人次,仅门票、餐饮、纪念品等的直接收入就将达到91亿人民币,并且世博会会对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的旅游、广告、房产、交通等行业的带动效应将是更加惊人的。

2.能够塑造举办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会展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举办地的软、硬件条件。高质量的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良好的城市形象,热情友好的城市居民和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及优质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势必引起当地政府加快改进城市建设的发展。举办会展,还可以向世界宣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及经济发展实力,展示城市形象,通过海外客商耳濡目染形成的良好口碑,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繁荣。“博鳌效应”就是一支神来之笔,原本穷乡僻壤的博鳌建成国际会议中心后,以良好的生态、人文、治安环境,吸引众多海内外会议组织者将会议安排在博鳌召开,仅2006年一季度,就有100多个国内外会议选址博鳌,而每天前来旅游度假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正是会展经济的魅力,一些城市着力培育会展经济。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明确将会展业纳入重点扶持的都市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可以为区域和城市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测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在香港,每年会展大约可提供9000多个就业机会。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使整个云南省的旅游火爆起来,进而带动了相关行业的40万―50万人就业。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会展经济的发展无疑为增加就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

4.获得优质资源,强化服务功能。会展作为投资品和物质产品交流的平台,也是商品流通、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及经贸合作的平台。会展展示了最新的投资理念和意向,展示了最新的技术和品牌,以最现代的信息流带动资金流和物流,使之向更合理有效的方向流动。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展活动是一种大规模的商贸活动,为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机会;第二,会展活动为商品需求方提供了满足需求的新机会,使一些潜在的或处于闲置状态的供给能力得到实现;第三,会展活动促进了产业技术交流,为商品生产提供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商品的供给能力;第四,由于会展活动减少了流通环节,能降低商品的供给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另外,会展经济有助于中心城市增强面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功能。

5.迅速提升会展企业国际竞争力。会展业是一个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行业,我国展览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展览巨头对中国展览业的青睐,从根本上说,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最新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已有大中型展览场馆150多座,室内展览面积超过了300万平方米,正在迈入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

伴随着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展览业对外开放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2006年以来我国展览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展览巨头通过合作办展、设立合资公司等形式,大举进军中国会展业。激烈的国际竞争是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没有竞争就没有竞争力。中国会展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引进来”,使我国企业具有熟悉市场、政策、客户的比较优势,从而逐渐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力大体上处于这一层次。二是“走出去”,到其他国家去参与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在竞争中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不够。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会展经济的主角,不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直接策划主办旨在宣传本地形象、扩大本地影响、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各种综合性会展活动。由政府主办,亏了财政兜底,展位不够了用行政命令,客商不足靠本地老百姓捧场等等。政府主导会展,会带来会展经济的短期繁荣,但由于偏离市场规律,形不成良性发展,缺乏发展后劲。政府在主导会展旅游业发展中,行政干预过多,缺乏正确的引导,诚然,会展业在发展的初期要有政府的主导,但是主导的程度如何,决定着这些企业能否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地加深,与国际有名的会展公司的竞争已经迫在眉睫,所以,培养一批有国际知名度的会展企业尤为重要。

2.会展行业标准缺乏。日本、德国等国为发展会展旅游业增设了相应的法律。但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从扩大国际旅游业的角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会展行业标准还没有颁布,导致目前会展业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重复办展、会展内容混乱、受众对象不明确、举办会展的中介公司良莠不齐、缺乏品牌会展企业等。

3.会展定位不明确,展览场馆和设施较差。目前,我国多数会展特色不明,竞争力不强。不少会展没有重点主题,很少组织信息咨询、行业交流、市场资讯等活动,影响到会展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另外,国内现有会展基础设施相对国外较落后,展馆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展馆规模偏小,配套设施也跟不上,供需矛盾突出,制约了国内展览水平的提高。

4.会展人才的差距。目前我国会展业专业人员奇缺,大多数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与会展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目前会展业的从业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会展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正从事这一领域研究和教学的“双高人才”较少,影响了会展人才的培养。

三、发展我国会展经济的若干思考

1.调整政府角色定位,引导会展经济健康发展。政府是会展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办会展确实需要政府主导,要有清晰的定位:抓“大”放“小”。抓“大”即政府在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长期规划、政策导向等方面创造条件,起宏观指导作用,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会展经济格局。放“小”即政府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从会展中退出来,只有企业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地方政府出面主办展览,将对展览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推动会展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规范化。

2.培育会展行业的中介机构和协会组织,适时成立“国家会展信息中心”。一般讲,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是服务。如会展咨询公司可以为组展商科学办展、为参展商有效参展提供智力支持,律师事务所可以为会展企业提供法律援助。二是监督。如审计师事务所对会展以及会展企业的审计,以便制约会展业中的造假行为。

成立后的“国家会展信息中心”,主要通过统计、审计等措施,收集会展行业及相关企业运行情况的真实资料,并代表国家信誉,通过网站、报刊等多种媒体,对外公布企业的资质状况、信用等级、历史沿革等资料,促进行业自律、它律。

3.注重会展的品牌化运作。即要注重会展的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及特色化。所谓国际化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管理办法。包括:(1)积极争取国外著名的展览公司来我国开展会展业务;(2)积极组织我国的展览公司到国外举办展览活动或为参展商参加国际展览提供便利;(3)通过合展、合资等形式积极组织国内外展览公司联合办展,提高办展水平;所谓会展的专业化是指会展项目内容细分要专业化。我国的会展企业应该提高展会的专业化水平和档次,造就自己的专业会展品牌;规模化即会展要上规模、上档次,要吸引海内外的客户。国家应在土地征用、资金筹措、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对外交流等方面重点扶植,强化其城市的会展功能,培植世界级会展中心,推动我国会展经济顺利发展。

4.下大气力注重人才培养。人才问题是关系到会展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会展教育和研究的资助,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主要方式有: (1) 建立会展业的职业资格等级制,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不同层次的会展人员的水平; (2)组织专门培训,提高会展组织人员的外语水平和经营管理技能;(3) 在高等院校开设有关展示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会展人才;(4)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 等多种形式提高会展人员的业务水平。如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介绍会展组织、设计、建造及运输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会展人员的组织及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6

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敏教授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资深的会展教育工作者,从国际竞争和会展强国建设角度,针对会展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系统的见解,对会展行业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意义,本期“观察”栏目特刊发张敏教授根据个人演讲整理出的原创文章,以飨读者。

一、会展业崛起是世界奇迹

会展人当引以为自豪的是,中国崛起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强劲需求。改革开放促成了三次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我国GDP总量从1978年不足6000亿,到2015年67.6万亿,增长110多倍;从不足美国1%,增长到美国的60%,预计2030年前后将追平美国;人均GDP从不足160美元到7800美元,增长50倍,未来或将超过2万美元,实现民富国强中国梦。

现代会展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型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创新激励、供需互动、产业关联、社会整合和文化认同等各方面,包括全球经济治理和大国与周边国际关系改善。奥运会、世博会、汽车展、工博会、艺术节、电影节、APEC、G20等不一而足,无不为民族复兴大展身手、各显神通,促成了蒸蒸日上的民族复兴。2015年中国会展业产值近4000亿,拉动服务业增加值超过3.6万亿,解决就业岗位超过3千万人。

我们已初步建成了会展大国,然而面对国际竞争,会展强国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会展业是我国加入WTO最先承诺全面开放的产业。十几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的亚太市场中心地位的确立,其规模影响已经从常被忽略不计的世界边缘,发展到占世界会展业总量12%以上,开放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时至今日,德国、英国的展览公司,美国、瑞士的会议,西班牙、巴西的节庆活动,已经抢滩几乎所有大中城市。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就外部环境而言,未来中国会展业将在国外和本土两个市场,全面迎接来自会展强国的专业化品牌化竞争,迫切需要我们大量培养和启用国际化会展专才。

从内在需要看,会展业本身是一种通过有组织现场集聚,服务于以经贸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交往沟通活动。它不仅需要以会展人专业化国际化的创新、创意和创造为主要服务品产出,而且要以全球竞争的标准和规范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决定了未来会展业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竞争。为此,国务院15号文件要求加强人才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如上海市政府2015年34号文即明确要求加快国际会展之都建设,鼓励中高端会展人才培养。

要而言之,会展教育正在从追随赶超走向创新引领,并积极参与我国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

二、会展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会展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是会展教育尚不足以支撑强国建设。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单质化、浅表化、趋同化,比如重应用技术现场管理,轻策划创意国际开拓;重到岗即知即会无条件上手,轻市场经营才尽其用等。为此,会展院校亟须解决培养质量问题,充实内涵优质发展;解决学术水平问题,问题导向成果反哺;解决教育结构问题,分级分类健康发展;解决学科平台问题,交叉协同创新发展。这就要求会展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专业化、国际化、多样化,既不能缺少策划创意市场营销学科,又不能缺少媒介展演网络数据学科;既不能缺少国际关系社会文化方向,又不能缺少经济管理现场运营方向;既不能缺少高职高专应用技术型院校,又不能缺少本科硕博一流研究型大学。

此外,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传统会展教育的三项基本要求,即会展基础、专业市场和外语能力;三项行业素质,即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早已内化为会展人的宝贵传统,值得学界坚持不懈地长期信守。未来会展教育还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更加注重市场调研方法、创意策划能力、现场体验管理、新媒体新技术掌握,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VR展演等新工具使用,根据新时代、新需求和新的竞争环境,切实结合市场需要和自身实际,针对性解决学科设置、目标定位、师资培训、方法途径等问题。

上海大学经过多年摸索获取了几点体会,愿与同行分享交流。一是为求理论联系实际,倡导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具体做法,包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课题中动员本科生、研究生深度参与,开阔他们的胸怀,培养他们的兴趣,坚定其专业志向,提高其眼光品位和动手能力。为了增强动手意识,积累感性经验,学校积极组织专业实习和实践活动,主动参与建设和利用集约化会展人才实训基地。实际上,实践基地和实训中心,如果不同院校各自为政搞重复建设,一定会出现少慢差费、利用率低等弊端。经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呼吁建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期主持建成了旨在扶持“创业”、“创新”,专门面向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的上海会展实训基地,为会展人才培养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有助于提高上海会展人的策划创意、设计搭建、多媒体展演和现场管理等实践操作能力。目前产学研各方正在就共商共建共享,研讨具体途径和办法,以便充分利用这一国内首创的会展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专业化集中培训的水平和效率。

二是为了提高实习成效,与企业结成伙伴关系,从经常化稳定化的交往沟通中寻求相互理解和协调配合。当前会展院校的实习安排普遍存在困难,主要问题是教学进程与档期节奏不同步。院校教学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展开。这是刚性规则,不允许随机变动。企业用人则要根据档期安排,体现季节性、多样性、分散性特点。这也是刚性需求,无法随机变动。于是,校企双方在实习节点上试图并轨运行,把对方活动与自身日程纳入统一程序,总是会出现时间冲突,难以求得一致。解决此类问题,我们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加强校企双方的交往沟通,在理解和友谊的基础上找到制约因素,进而分头努力,尝试个性化对位,合力协调运行节奏不一致问题。这中间,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需要提前建立并形成惯例化日常沟通,在校企双方的经常性接触中加深了解,形成默契,进而分头寻找和协调合作时机,形成校企合作的最佳机缘。

此外,实践中还有一个技能实习不到位的问题仍有待解决。众所周知,会展实体分三种:认知实习、技能实习和就业实习。其中,认知实习重在接触了解,学生面对的是新鲜事物;就业实习意在寻找工作单位,学生要把学业和前途联系起来,学会市场化生存。技能实习就提高学生实际能力而言,肯定最重要,然而恰恰是在这里,目前学生反映最大。实习归来,学生普遍抱怨学不到东西。这就给我们会展企业提出了问题:如何加强实习安排和人员指导,充实技能实习的专业化内容?

三是多方协同,切实解决就业入职薪酬偏低的问题。对此我们曾做过会展业薪酬专题调查,从而发现了一个怪现象:会展专业毕业的同学反而不愿意在会展行业就业。面对这一现象,院校也着急,又不能包办代替。因为目前学生就业已全面放开,以市场化双向选择为原则,就是说根据市场供需关系,求职与用人双方拥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上述调查显示,不是我们的学生不爱会展业,而是我们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远见,不懂得爱护和积累中高端后备人才,集中体现为会展业入职薪酬偏低,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在这里,市场失灵被双边放大。对此,或许有必要郑重请会展企业,切实把握自己的根本利益,校企协同一起来解决问题。

应当看到,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根本,国际竞争力的根源。企业建设,人才和队伍是核心。如果任凭人才流失,那就不仅仅是本土企业失去了人才优势,而且竞争对手很有可能会把相关人才延揽过去,进一步形成跨国巨头对本土企业的人才压力。简而言之,这也不利于会展强国的建设。一方面是本土企业缺人才,一方面是本土人才无法为本土企业所用。两大困扰叠加在一起,会直接影响一流人才的吸引和任用,制约我国会展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是会展企业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的根本环节,是创造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会展强国建设,要求薪酬标准能够适应职业尊严、人才储备和国际竞争力需要,使我们的本土企业有可能率先成为会展人才的集聚中心,一流人才的孵化平台,以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广阔天地。

为此,笔者建议会展企业,为迎接市场化国际竞争加强人才储备。相关工作很多,首先从提高入职员工的薪酬标准做起,进一步提高会展人的职业自豪、前途自信和岗位尊严。期待未来会展业以分级分类为原则,一方面完善考核办法,体现激励目标,实现公平公正;一方面调整优化薪酬体系,力争3年内达到所有行业中上水平,5年内达到较高水平,逐步向最高水平靠拢,进而为会展人才形成归属感、信任感和吸引力,为会展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当前困扰会展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是会展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在现行学科体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而无法得到同其它学科一样健康成长的体制化条件,严重影响了会展专业的目标规格、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师资配备和办学效益,影响了会展业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人才队伍建设,未来还将影响到我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或有必要通过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争取尽快得到解决。

在现行学科目录中,会展教育曾被划归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艺术设计、文化产业等学科。然而多年来的市场需求实践,对此均未表认同。事实上在各会展院校,会展教育拥有各自的定位,如经济学定位、管理学定位、旅游学定位、博物学定位、艺术学定位和传播学定位等。然而这又不符合现行学科目录。目前唯一能够形成共识的,或许仅仅是会展学的跨学科特征。这也证明了一个结论,会展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新兴交叉学科正在面临成长的烦恼,因为新兴学科必然不成熟,交叉学科注定四不像。然而新兴交叉学科又具有顽强而活跃的生命力,因为它在社会实践中拥有深厚的需求基础。社会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学科发展。学科建设应该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应该关注中国现实,预见中国需求,解决中国问题。根据我们的判断,今后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会展活动仍将承担繁重的历史责任,主要体现在创新激励、供需互动、产业关联、社会整合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包括全球经济治理和大国与周边国际关系改善。未来企业、城市、国际组织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往沟通能力。会展学的内容,将取决于实际交往的范围和具体沟通的形式。

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许是为新兴交叉学科设置一个体制化试行平台,名称即为会展学,其下设置会展策划与创意、会展艺术与技术、会展市场与营销、会展经济与管理。它的好处是借助交叉学科可塑性强、弹性大、有余地的特点,克服学科目录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强制的负作用,为会展学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从而耐心等待其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