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的纯培养步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的纯培养步骤范文1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中重要亚专业之一,对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快速诊断是微生物检验的发展方向大纲,虽然经多年的研究和改进,检验的微量化和自动化已普及,自动鉴定检测项目已基本涵盖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检测需要,但仍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具体要在改进细菌检验的工作模式中解决,需重视原始标本的涂片、染色、药敏等基础检查,因此,为适应医院的发展,提高微生物实验课学生的基础技能很重要。
1 重视基础技能实验课
微生物学是一门临床联系密切、实践性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基础实验为深入学习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奠定了基础。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分析问题、实验设计等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学习过程[1]。实验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都有很深的体会,搞好实验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课堂教学理论内容的理解与体会,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操作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今后从事微生物学的相关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教学除了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验证相关规律外,还能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也就没有良好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M改变以教师示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一般由带教老师准备材料,并提供实验步骤,学生对实验认识不深。因此,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变“被动式”实验为“主动式”实验,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带教老师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实验教学里教师先示范操作的过程中,可将整个操作分解成若干个小单元,并明确告诉学生每个操作的“关键点”所在,强调实验要观察的重点,并且采用随时抽查学生进行考核,这部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3 结合实际,充实实验课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介绍,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与实验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技术的训练,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增加实验内容,如饮用水的细菌学培养、常见化脓性细菌的检验等一些实验。同时,还应注意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结合实际,及时、准确地吸收最新的知识增长点,安排相关的实验,如引起非典流行的一种病毒,而这种新病毒以前没有在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现过,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原体;它主要侵犯呼吸系统,标本可经通过用细胞培养分离、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进行鉴别。介绍这些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这些疾病的了解,又能够激发他们解决医学难题的迫切愿望。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很多实验的操作过程简单,但若不认真准备,容易出现错误结果,因此,可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可给出一份模拟标本,让学生自己依据已学理论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从准备培养基开始,进行各项鉴定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每个实验步骤及结果,最后写出综合性实验报告。学生收到标本后,按“培养基准备细菌涂片、染色、镜检初步鉴定结果分离纯细菌鉴定细菌(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药敏试验)报告结果”等临床常规步骤进行独立操作,完成各个项目。老师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对每个环节进行检查,并随时提问题。学生在操作中若遇问题可讨论、查询相关资料及文献或与老师交流等,此时老师只能引导,不作解答。整个实验基本上在课内完成,但时间较有弹性。因为有时需要课前作些准备、课后看结果等。由于实验从准备到结束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均需自己设法解决,有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但加深了对实验理解和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3]。
参考文献
[1] 宋波,赵丹,蒋丽艳等.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几点体会[J].医学教育,2009,38(2):114-115
[2] 卜宁,陶思源.实施“三高”教学,创建“微生物实验”课程新体系[J].微生物通报,2006,33 (1):169-170
微生物的纯培养步骤范文2
通辽市科尔沁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通辽市 028000
【摘 要】目的:观察并探究在疾病感染控制中应用现代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0 例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培养出200 株大肠埃希氏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 株。对照组不进行检验,医护人员根据临床经验展开治疗;观察组则接受现代微生物检验,根据检测的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微生物检测可对疾病感染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并严格监测易感人群,在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的同时,促进治愈率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现代微生物检验;疾病感染控制;应用研究
医院感染指的是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产生的感染,并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当同时具备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时,就极易发生医院感染现象,进而产生重大流行性疾病,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随着新型医疗技术与材料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加大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此种形势下,如何对医院感染展开有效控制已成为当前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80 例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就现代微生物检验法在疾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展开深入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6 月至3014 年6 月收治的200 例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118 例, 女82 例; 年龄分布:18-65 岁,平均年龄(36.8±7.2)岁。对所有患者进行中段尿培养,共得到200 株大肠埃希氏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平均每组100 株。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采用现代微生物检测法对观察组菌株进行检测,操作步骤具体为:
(1)鉴定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在培养得到纯菌种以后,检测人员采用型号为ID 32R 的试纸来鉴定细菌,与我国卫生部提供的标准菌株进行对照;并使用型号为ATBG-5 的试纸对培养出来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与标准NCCLS 范围进行对比,随后再利用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菌株进行检测;
(2) 初级筛选及诊断: 采用微生物分析仪对菌株中的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进行初级筛选,随后应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KB 法)进行确诊试验。将观察组100 株大肠埃希氏菌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头孢噻肟与头孢他啶展开确诊,头孢噻肟与头孢他啶的使用剂量均为30μg/片,在两组菌种中加入克拉维酸,对两组抑菌环的直径进行观察,当直径增加5mm以上时,则表明产生了ESBLs。临床医护人员便根据微生物检测出的结果选择相应的药物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照组不进行检验,医护人员根据临床经验展开治疗。
1.3 感染程度的划分标准
根据感染的不同严重程度,可将尿路感染患者分为轻度感染、中度感染及重度感染。其中,重度感染的患者通常存在严重且无法控制的尿频、尿急、细菌尿及血尿等症状,且腰部出现严重的疼痛现象;中度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类似于重度感染患者,但腰部的疼痛感要轻一些;轻度感染的患者与中重度感染患者相比,腰部疼痛感更为轻微,且偶尔才会出现上述症状。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均采用平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 所示。
3 结论
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化学药物、放射等治疗及抗生素的滥用,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就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流行性疾病,进而危害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因此,做好医院疾病感染控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近些年来,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其在医学诊断及治疗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作为一项先进的临床检测方法,现代微生物检测更是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在预防抗生素滥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进行微生物检验,从而为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这一结果表明,现代微生物检测可对疾病感染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并严格监测易感人群,在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的同时,促进治愈率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伟生. 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0(13):621-622.
[2] 李淑英, 庞良锦. 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 大家健康( 学术版),2013,6(13):202-203.
微生物的纯培养步骤范文3
关键词:微生物 壳聚糖酶 壳寡糖 发酵
中图分类号:Q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02-01
1973年,Monaghan等在研究细菌和真菌过程中,首次提出壳聚糖酶的概念。1992年壳聚糖酶被系统命名为EC3.2.1.132。2004年,国际酶委员对壳聚糖酶重新定义为:一类催化氨基葡萄糖间的β-1,4-糖苷键断裂,从而专一性降解壳聚糖的糖苷水解酶,壳聚糖酶的发现可克服壳聚糖生产成本高和溶解性的缺陷,从而转化为溶解性更优越、溶液稳定性更强、生物活性更丰富的壳寡糖,这就成了现今研究的热点方向。作者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壳聚糖酶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壳聚糖酶的分类、性质和制备方法等研究现状。
1 壳聚糖酶概述
壳聚糖酶目前有3种分类方法[3]:底物专一性差别和酶的产生特点。根据底物专一性差别,壳聚糖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可以水解GlcN-GlcN键及GlcNAc-GlcN键;第二类只能水解GlcN-GlcN键;第三类既可水解GlcN-GlcN键,又可水解GlcN-GlcNAc键。根据酶的产生特点,可以将壳聚糖酶分为组成型和诱导型。
壳聚糖酶大部分为碱性蛋白,其最适pH值范围一般在4.0~8.0。酶的等电点(pI)变化范围大多集中在4.0~10.1。壳聚糖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最适反应温度在30~60℃。研究发现金属离子尤其是重金属离子对壳聚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部分壳聚糖酶属于内切酶,降解壳聚糖生成壳二糖、壳三糖等寡聚体的混合物,壳聚糖酶在酶解过程中的活性是随着N-乙酰化度、N-取代基团及其不同取代位置以及均相和非均相反应体系而变化的。
2 壳聚糖酶的微生物制备方法
2.1 微生物液体发酵
目前研究公认大多数微生物来源的壳聚糖酶属于诱导酶,因此当以壳聚糖作为唯一碳源时,微生物的产壳聚糖酶的能力就能被诱导出来。一般的液体发酵步骤是通过平板分离初筛和摇瓶培养复筛,从土壤中筛选出产壳聚糖酶菌株,然后经酶活力检测比较,挑选出产酶能力最强的菌株作为产酶试验菌。当然也可通过人工诱变处理来获得高产突变株,最常用的方法是化学法和物理法诱变,可采用单因子诱变处理和复合因子处理。目前对于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NH4)2SO4分级盐析、Q-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Sephacry S-100凝胶过滤分离等方法。酶活单位定义为每分钟催化生成相当于1μmol氨基葡萄糖的还原糖所需的酶量。测定壳聚糖酶最常用的方法是DNS法,此外还有粘度法快速测定法和铁氰化钾显色法。对已筛选出的产壳聚糖酶菌种的鉴定一般包括①形态学特征鉴定;②生理生化特性鉴定;③16S rDNA序列分析。由于壳聚糖酶的稳定性不高、寿命短、且无法循环使用,在生产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但是通过固定化后上述缺点都可以解决。
2.2 丝状真菌固态发酵
工业上固态发酵是生产酶制剂的主要方式,对于菌丝体有利于保持其自然生理状态和生长,所用培养基和发酵条件更加低廉和简单,而且投资较少;纯化步骤少,产品纯度高,是丝状真菌的一种理想培养方法,糖化工业中以常见的根霉菌丝体替代纯壳聚糖为诱导原料。
2.3 基因工程育种
除了在自然界中继续筛选产酶活性较高的微生物菌种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通过对产壳聚糖酶菌株的基因分析,运用分子方法克隆并高效表达所选菌种的壳聚糖酶基因,以实现重组菌的壳聚糖酶高效表达,具体技术路线如下:根据所选菌株壳聚糖酶基因序列或参照其他菌株的壳聚糖酶基因序列PCR引物设计,引物合成提取所选菌株总DNA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菌高效表达条件研究壳聚糖酶高效表达。
3 研究展望
继续筛选产酶活性较高的微生物菌种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新的诱变方法或进行复合诱变,以减小菌种对诱变方法的抗性,从而获得高产菌株。另外,对发酵条件也要进行优化和改进,筛选出最佳产酶条件,以获得最大的产酶量。另一方面,应该紧跟国际前沿,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壳聚糖酶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以便更有效地克隆细菌壳聚糖酶基因,构建能高效表达壳聚糖酶的工程菌株,对酶分子进行定向修饰,从本质上提高壳聚糖酶的活性与稳定性,加速其应用的大规模实用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RL Monaghan, DE Eveleigh, RP Tewari. Chitosanase, a novel enzyme[J]. Nature New Biology, 1973,245(142):78-80.
微生物的纯培养步骤范文4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084-03
Course Design of Food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Technology//ZHENG Peijun
Abstract To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of food nutrition and test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post office requirements,based on the post core ability, study of food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technology course,then respectively from the curriculum na-
ture and orientation, curriculum goal,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of six aspect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whol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design of food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food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technology; course de-sign; teaching evaluation
1 n程性质与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是食品检验三大工作岗位群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食品检验技能的重要课程,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培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微生物检验检测技能,针对检验员、现场QC与QA等职业岗位要求而开设。通过学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具备微生物检验的能力及职业素质,获取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国标及工作要求,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检验报告,为食品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1]。
2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经过学习,学生具备代表性取样、微生物检验与分析和质量控制的能力。为通过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储备知识和技能,可胜任食品行业检验岗位中食品原料至成品的微生物检验工作。
专业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使用及维护显微镜;能够包扎微生物检验常用玻璃仪器;能够熟练使用微生物检验常用的设备;能进行微生物的制片及形态观察;能进行微生物大小测定及计数;能进行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能进行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纯培养;能进行微生物的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能够对微生物检验样品进行处理;能够进行微生物卫生指标菌及重要致病菌的检验;能够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及撰写实验报告;能够独立根据给定的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微生物检验、分析工作。
知识目标 掌握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的国家标准;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方法;熟悉微生物生化反应分析;了解微生物血清学实验分析;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取样操作;掌握样品的保存与制备操作;掌握微生物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掌握实验数据原始记录与实验报告的撰写;掌握食品卫生细菌学的检验方法;掌握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掌握发酵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
职业素质目标 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产安全意识及工作防护能力。
3 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食品行业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分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参照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2]。
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进行调查等工作,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过程中实际需要的技能与素质,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将原有的食品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进行分解,找出其中与从事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职业素质进行重新整合,并结合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及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的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项目,从而实现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的目标[3]。
4 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为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知识与技能,课程设置食品微生物及检验基础知识,食品微生物检验室使用与管理,微生物检验基础技能训练,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技术,真菌学检验技术,食品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其他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总共8个学习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下设若干个工作任务,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见表1。
5 教学实施
教学建议 要体现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强调工学结合,不再严格区分理论与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一w化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也可采用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讲授式、学导式、讨论式、启发式、诱导式)进行教学。
1)采用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导入检验项目,学生自学与辅导答疑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
2)理论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手段上课。
3)利用网络资源库教学,编制纸质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及网络教材(网络课程资料、网上学习指导、在线测试)于一体的立体教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测试。
教学基本条件
1)对专业教师要求:具备讲师(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具备教师资格,具有高级检验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有扎实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理论基础,熟悉微生物检验相关国家/国际标准;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技能,具备食品检验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具有检验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备微生物检验岗位2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能针对实际教学条件进行相应教学设计。
2)对实训室要求:要有微生物检验常用设备,如无菌
室、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培养箱,合理配置检验室仪器设备、存放样品的台面及冰箱,具备16个微生物检验工位。
3)对教学场所要求:要有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要求一次性能容纳60人以上。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1)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2)开辟空中课堂,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全面共享,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提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案、电子教材、习题与解答、实训项目设计、试卷与答案、多媒体课件等。
3)开发课程网站,学生可通过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对某一内容有目的地开展分析讨论与交流协作活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获得高级认知能力。
6 教学评价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
1)过程性考核。
①平时成绩: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上课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提问(是否能主动回答问题以及回答问题结果)。
②项目完成情况:实训室表现(能否遵守实训室规章制度,能否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实验后是否及时清扫);实践操作能力(态度是否积极;是否参加动手操作;操作是否规范;步骤是否合理);方案设计能力(是否能够根据资料合理设计方案、安排时间;是否具有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否能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数据分析是否合理);项目报告书写能力(是否独立完成;书写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是否有判读分析);团结合作能力(实训中是否能够通力合作、分工明确;是否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2)终结性考核。理论考试及聘请企业具备理化检测能力的技术人员,按照企业岗位人员的工作要求进行实操考核。
评定标准
1)平时成绩(10%):出勤情况及课堂纪律5%+上课表现及课堂提问5%。
2)项目完成情况(50%):实训室表现10%+实践操作及设计10%+数据处理分析10%+项目报告10%+小组合作10%。
3)终结性考核占40%。各工作任务成绩分配见表2。
7 结语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打破微生物学科体系,按照食品检验岗位及微生物检验职业标准,针对高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养需求,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国家标准,选择实训项目及理论知识,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未来实际工作一致,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4],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综合能力兼具的创新型人才[5]。■
参考文献
[1]王华.高职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初探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2):83-85.
[2]王瑞兰,苏新国,王尔茂.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36-37.
[3]严晓玲.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0(33):192.
微生物的纯培养步骤范文5
目前我国可供检验专业选择的医学教育的本、专科专用教材较多。英文原版微生物学教材内容丰富,实例、图示也较多,且侧重于对问题、方法和结论的比较、归纳,更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基础。但由于其为纯英文版,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文水平,且教材的内容繁多,学生难以抓住重点,其知识覆盖广度和深度只适合教师的备课,而不适合学生阅读领会。因此,教学中我们尽量选用内容难度和深度相对适中、要点明确的教材,讲述微生物总论和各论前尽量带有实例或带有趣味性知识,鼓励和促进学生在课前自学,充分调动学生听课、学习的兴趣。我们根据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取舍、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在制作幻灯片时尽量使用图示或动画来表示内容,做到要点明确,便于学生记录。
2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践
教学中我们尽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例如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理论课中讲述的往往是肉眼不可见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小生物,由于其内容繁多,很容易出现知识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实验课中接触到的却是具体微生物的培养、染色、菌落鉴定、生化反应等内容,由于学生亲手操作,内容具体可见,所以相对容易掌握,学习主动性强,可以作为对于理论课的补充学习。在理论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信息量大、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同时,应尊重、爱护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可考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在讲解某个内容时,尽量多地插入flas、实验教学录像等,既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了解实验步骤,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活跃教学气氛
教学中应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加强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学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善用肢体、形体语言,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并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模式,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提问。教学中,应注意对一些教学信息的反馈,如实际的学习效果与预期的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时,要及时调整并修改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情绪,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课间与学生交流,注重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总之,教师不仅要注意建立学生信息反馈途径,注意信息的接收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注重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在保证教师主导性的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启发学生思考。教学中,尽量从问题入手,通过深入分析病例或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同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讲述风疹病毒的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时,提出孕妇在妊娠期对TORCH感染的检查。TORCH感染是指常见的经垂直感染致胎儿畸形的病原体,TORCH它是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其中T(toxoplasma)是弓形虫,R(rubellavirus)是风疹病毒,C(cytomegalovirus)是巨细胞病毒,H(herpessimplexvirus)是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O(others)是其他某些病原体。可以向学生提问,TORCH感染的危害性以及还有哪些病原体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等问题,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这种问题式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可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不再成为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
5注重技能培训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例如在传统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在讲授分枝杆菌属时,多数医学院校讲授的重点是在结核分枝杆菌一节中,对于非结核分枝杆菌一般不讲授或只做简单的介绍。而近年来,手术切口、注射部位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却时有发生,在临床上做出诊断和治疗都比较困难,而检验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涉及到具体的诊断,因此应联系临床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对常见的临床感染微生物的诊断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是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这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本技能的培养更为重要。《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涉及的基本技能包括显微镜使用、临床标本采集、临床标本的接种、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细菌染色观察、体外细菌药敏试验等。我们在距正式授课之前半年就积极筹备工作,做好授课安排。每个实验室做好试验试剂菌种的准备,对一些少见菌株或试验现象提前做好示教片,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6加大实验分数所占的比重
微生物的纯培养步骤范文6
关键词:总有机碳检测;微生物检验;影响
为了探讨制药用水的消毒和微生物控制技术应用情况,本文有效收集西安星美制药用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的纯化水水样650份进行相关研究和相关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相关信息和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西安星美制药用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的纯化水水样650份,从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制药用水消毒操作,并且加强微生物技术控制[1]。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五大控制内容。
1.2水源控制方法 通过水源控制,可以避免微生物产生,第一步要控制水源头,从而提升饮用水的优质度,为后期安全制药用水提供基础。要加强对原水质量的变化情况观察,也要加强对制药用水质量变化情况的监测,并及时进行相关数据记录。饮用水制作步骤比较多,导致水质变化的因素也比较多,①是季节变化因素和温度变化因素,②是地域变化因素,不同地区水质都不同[2]。随着水质的变坏,用氯量也要随着提升,水中就可能会出现有毒物质,应定期检测进入反渗透系统的原水余氯值、SDI值(污染指数),电导率,由此在保证环境温度和水质的基础上进行制药用水生产。
1.3设计控制方法 主要包括相关设备设计控制以及相关用水管道设计控制[3]。对于管道设计来说,必须严格控制出水端倾斜角度,避免管道污染,要精确到管道死角,彻底消灭污染源。要防止盲管出现,盲管长度超标后就成为了一个死角,还要注意监测相关金属,最好选用不锈钢管材等,另外对于管路来说,要保证其良好焊接和钝化[3]。
1.4制药用水消毒控制方法 ①在制药用水消毒过程中,要使用多介质过滤系统,利用石英砂、无烟煤等过滤饮用水,过滤出水中泥沙、悬浮物、胶体、藻类,因此要加强多介质过滤系统消毒控制,注入适当的次氯酸钠消毒液。针对多介质过滤系统消毒来说,主要依靠水中次氯酸钠进行消毒,但又不能过多使超标余氯进入反渗透系统,一般控制多介质过滤器出水余氯0.3~0.4 ppm。②可以应用活性炭过滤器进行原水过滤,主要凭借的是活性炭一种吸附能力,吸附小分子有机物、异味、胶体、重金属等[4]。活性炭过滤效果是控制纯化水微生物的重要条件,要注意检测活性炭过滤器过滤后原水的微生物指标变化情况,并定期反冲,若超标要采取巴氏消毒方法,进行活性炭消毒。③可以有效应用反渗透设备,当水质改变之后,在反渗透膜上面会出现比较多的胶体,系统压力变大,出水率变低,检测出微生物、总有机碳和电导率指标有上升趋势,可先进行低压冲洗反渗透膜,若无效则必须采取清洁剂清洁方法,用氢氧化钠和EDTA进行碱洗,用盐酸进行酸洗,用适量的亚硫酸氢钠溶液进行消毒[5]。④可以应用纯蒸汽发生器装置对纯化水储存及管路通入纯蒸汽,再用纯化水冲洗,以达到清洁消毒的效果。
1.5制药系统运行方法 对于制药系统当中的水来说,必须保持适当时间的循环运行状态,避免水流停止后产生微生物。不需要24 h一直循环,本公司通过验证,确定每个纯化水管道保证每天循环30 min即可达到效果。
1.6制药用水质量检验 对于本研究当中的制药用水样本来说,主要把6个制水车间以及8个生产车间当作质量检验点,制水车间制水每班检测至关重要,TOC值反映了一定程度的微生物变化,所以纯化水TOC值若上升或达到了警戒线则应立即取样检测微生物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措施[6]。对于车间检验点来说,每星期根据文件规定轮换取样一次。一份样本为1600 ml,在密封后及时送到专业检验室。严格按照2010年《中国药典》(二部)当中的指标要求进行检验评估。
2 结果
2.1 2010年药典二部“纯化水”水质检验指标,见表1。
2.2制药用水水样检验整体研究 在本研究检验的650份制药水样当中,最终达标水样有640份,未达标0份,达标率达到了100%,除了培养基室制水车间、质检楼制水车间以及化验室制水车间合格率较低之外,其它车间达标率都为100.0%。
2.3制药用水项目指标检验情况研究 水质检测6700次,检测达标率为100%本研究水质检验次数有6700次,达标项次数有6700次,检测达标率为100%。但微生物限度、电导率有10份接近纠偏限度,另外指标都满足2010年《中国药典》(二部)标准要求。
3 讨论
随着我国药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和药品生产力度的不断加大,制药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药品制造过程中,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制药用水生产情况,才能提升药品质量。
如今,制药行业已经加大了对制药技术的应用和制药用水设备的应用,风险控制已经成为制药用水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制药用水的消毒和微生物控制技术工作。当制药用水微生物出现之后,不仅会导致制药用水管道等相关结构受损,还会导致生物膜出现,严重污染制药用水,且最终产生污染源[7]。
通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制药用水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和微生物控制措施,具体来说包括水源控制、设备设计控制以及相关用水管道设计控制、制药用水消毒控制,还要把制药系统创新为循环运行模式,加大制药用水质量检验力度,一旦发现用水质量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处理方法。通过系统化消毒和微生物控制,西安美星环保有限公司纯化水水样达标达标率为100%,仅仅有10份水样微生物限度、电导率接近纠偏限度,且水质检测达标率达到了100%
因此,必须大力应用微生物控制技术,加强水源控制、管路设计管理以及制药用水消毒控制,另外还要保证制备系统足够完善,使其保持正确的运行方式,从根本上避免微生物繁殖,提升制药用水生产成功率和水质量[8]。
参考文献:
[1]丁玉莲,杜,罗艳娥.注射用水系统微生物控制的风险管理[J].今日药学,2013,09(1):14-18.
[2]任红兵.制药用水的消毒和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J].机电信息,2013,11(02):1-7+13.
[3]李名流.制药用水系统的消毒与灭菌方法[J].机电信息,2013,06(14):11-14.
[4]杨晓莉,李辉,绳金房.中、美、英、欧药典制药用水微生物检查法对比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3,12(05):515-517.
[5]李珏,洪利娅,王知坚,等.制药用水微生物限度检查新方法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4,18(02):376-379.
[6]李珏,王知坚,郑小玲.制药用水微生物检验方法合理性的探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4,24(06):73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