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类专业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运输类专业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类专业就业前景

交通运输类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航空服务;专业建设;职业能力

一、职业能力的概念

职业能力指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含三方面要素:(1)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2)在进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3、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属于技能应用型服务人才,应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实现顺利就业。

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交通运输业领域涉及航空、高铁、动车、高速等延伸外包服务类岗位。其中,航空公司岗位分三个层次,第一类空乘、安全员岗位,岗位收入丰厚,是就业首选目标;第二类地面服务、飞机签派、客/货运销售等岗位,学历要求本科,英语四级以上,计算机国家二级水平,高职学生竞争压力较大;第三类客服代表、零售服务、餐饮服务等外包服务岗位,工作环境好、待遇不错,市场就业前景良好。另外,高铁动车、高速公路收费员、票务服务等岗位,工作稳定,收入不错,也越来越受到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热捧。

因此,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以交通运输业空乘、客服代表、物流运输等服务外包岗位为主,以岗位类别划分标准,实现岗位与专业对接,明确航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三要素,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安徽中澳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11年,航空服务专业已招生近200人。依托优质资源,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课程设置初步构建了以“形体训练+形象塑造”为基础,“人文素质+语言能力+职业能力”为本的递进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逐步培养了一支由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构成的教科研队伍;顶岗实习工作,与好旺集团、合安高速、开元国际等一批知名单位达成合作意向,为学生实践锻炼提供了大批实习岗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已经培养出10多名空乘人员。

为推动专业建设,专门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如下:

(一)就业期望值较高,专业定位存在局限。调查显示,安徽中澳学院大多数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对空乘的高薪水、优待遇满怀希望,定位存在局限性。对于空乘的高起点、严要求标准认识不足,再加上90后学生大多个性强、虚荣心强,对于客服代表、零售服务、物流运输等外包服务岗位不屑一顾,“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普遍存在。

(二)语言能力不过硬,实战能力需要提升。航空服务专业学生通过长期系统学习,大多数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以上,英语达到A级,在省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明显语言优势,但由于部分学生入学时外语基础弱、层次不齐,整体外语水平还不过硬,能力还需提升。

(三)自我个性强,团队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航空服务专业学生不少在家都是“掌上明珠”,上大学与人处事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感受,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大局观念。

(四)职业规划思路不清晰,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面对空乘的苛刻选拔,大多数学生面试时会遭受挫折,易产生消极、迷茫的情绪,对未来择业,从众心理严重,也易受家庭环境、传统思想、社会舆论等因素影响,而无法摆正位置,择业随意性大,规划意识单薄,对未来职业规划设计不够,缺乏长远发展的眼界。

四、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一)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当前90后大学生,大多心理较脆弱,抗压能力差,而空乘的面试苛刻,不少学生在空乘面试第一关就被无情淘汰,受挫后易产生消极情绪,再加上虚荣心强,对于客户代表、物流运输、餐饮服务等外包服务岗位存在抵触情绪。因此,需要就业指导老师、专业课老师、辅导员通过就业指导、专业课教学、主题班会等形式,帮助他们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就业观教育,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观。

(二)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加强课外训练。为提升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整体形象,需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挖掘其潜力,帮助他们认识到形体训练、礼仪训练、课后巩固训练的必要性,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校园实践、社会体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课堂学习有成效、课后训练有要求、校园实践有成果、社会体验有特色,提升整个专业学生的整体形象。

(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由于航空服务专业培养的是外向型人才,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园内积极参加系部、学生会、社联组织和校园文化活动,如:文明修身活动、职业规划大赛、演讲比赛等,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礼仪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实践进企业、进社区、进街道,丰富自己社会实践经验,全面提升自己综合素质。

(四)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职业规划设计,实现稳定就业。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观,帮助航空服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做好大学期间的职业规划设计。大一期间,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加强自我分析和职业认知,做好职业发展计划;大二期间,根据职业计划和预定的职业设计路径,循序渐进,完成自己的学业,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大三期间,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完成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为自己迈入职场做好准备,以保证顺利就业。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提升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帮助其顺利就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业与专业对接,岗位与培养方案对接,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生涯管理为助推器,全面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高技能、复合型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交通运输类专业就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财经商贸类专业;经济基础课程;课程改革

一、财经商贸行业的特点与人才需求分析

(一)财经商贸类行业主要特点分析

1.第三产业对吸纳劳动力就业有广阔的空间

财经商贸行业涵盖的范围较广,它不仅涵盖第三产业的绝大部分职业岗位群,而且也涉及到第一、第二产业的有关职业岗位,所以,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下图是我国1990-2007年三次产业就业分布情况:

如图显示,就吸纳的劳动力来说,在我国的三大产业中,自90年以来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在1990年,只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18.5%,到2007年已经占到全国就业总人口的32.5%,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同时期,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都在65%以上;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多数国家在50%以上。从这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对于我国解决就业问题有很大的空间。

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第三产业不仅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其创造的价值在GDP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其价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65年各发达国家平均值已为51.23%,1992年这一比重又进一步上升到65.62%,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的比例能达到70%左右,而这一比例在2007年中国只有42.31%,即使是最高的2001年,也仅仅达到48.22%,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下图为1990-2007年以来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布情况。

3.财经商贸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以城市和专业市场为载体,密集度较高

第三产业是一个庞杂的混合产业群。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商业、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中心,第三产业相对集中;专业市场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它的扩展本身就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专业市场的兴起还会带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业务以及各类中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4.与制造业、农业相比,财经商贸行业大部分是从事商品流通、交换、售后服务和其他各类服务,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决定了该行业的就业门槛较低,对技术性要求较小,竞争性强

财经商贸行业的这些特点以及动态的变化使得对财经商贸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充分分析财经商贸行业对人才需求,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财经商贸行业对人才需求分析

1.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是基础宽厚,强调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决定了必须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制造业、农业相比,财经商贸行业的学科背景更多表现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工作中注重人的差异,强调顺人而异,随机应变,对交往艺术和交流方式有较高的要求。这一领域高职人才的共同特点就是运用专门的技术、业务、经验知识,向特定人群提供支持与服务。

2.宽专多能是这一领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财经商贸活动是多种知识、多种能力的复合运用,因此,行业中的众多岗位,很难提炼出一门“一招鲜,吃遍天”的能立身的核心技能。无法强调一专而只能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3.财经行业的学科理论对深度要求不高,但要有相当的广度,实践性更强,经验积累很重要。

4.对财经商贸类相关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最看重的并不是学生的学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毕业生职业意识中所显示的综合素质。而专业基础课程就能够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要的知识。

二、财经商贸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财经商贸类专业基础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制约着课程改革

工科、农业类学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优势,易于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之间容易转换;而财经商贸类专业基础课多数课程侧重于心智性训练,工具性较弱。

(二)财经商贸类专业基础课涉及门类较多,难以制定统一的标准

财经商贸类专业基础课涉及门类较多,与实际联系较紧,时效性强,互补关联性较高,但目标差异性较大,难以制定统一的标准。

(三)财经商贸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与工科相比,难度较大,规范性不强

工科类学校的实习平台只要具有一定的机器设备就行,在学校内就可进行实习操作,同时可进行人数较多的规模实习,规范性强;而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必须有实习单位接收才能进行,实习的岗位有限,群体性规模化训练难度较大,课程的理解因人而异,不易标准化。

三、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选择

(一)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

财经商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必须注重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即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

1.筑牢专业基础能力

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打基础的,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力图在传统与现代双重因素影响下朝专业基础化的方向发展,课程改革必须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并通过实践,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

2.构建财经商贸类职业通用能力

通用职业能力是国际职业教育普遍接受的概念。它是一种超越具体职业的、可广泛迁移的,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能力,在人的职业生涯中对专业能力的运用和个体的发展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通用职业能力既有其培养的必要性,又有其培养的可行性。

(二)财经商贸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路径

财经商贸类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课程是理论性、针对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来看,专业基础课教学仍存在模式僵化、理念陈旧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学很难达到职业化的效果与要求,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职业教育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变革教学内容

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专业特点、职业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和时代、学生的同步互动中,力争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积极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更能使之真正地学以致用。

2.创新教学方法

从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教学方法的滞后是影响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瓶颈。因此,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

首先,积极探索适应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解脱出来,使专业基础课教育更富有活力;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手段相结合,努力使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多样化;再次,集体备课共享合作资源,对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问题学科组成员充分研讨。

交通运输类专业就业前景范文3

论文关键词:俄罗斯;基础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就业困境;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基础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为了使基础职业教育摆脱困境。俄罗斯政府相关部门以解决基础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突破1:7。通:过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加强人才需求预测、调整专业目录、开展短期培训等措施增强教育机构的适应能力。通过多方筹措资金、设置专业群、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密切同社会伙伴的关系等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基础职业教育重新走上发展之路。

一、就业困境:内外因分析

(一)内因分析

首先,基础职业教育机构承担看社会职能。在俄罗斯,基础职业教育体系发挥着双重功能:通过确保学生获得高水平的基础职业教育,使其有尊严地进人成人生活,这是其社会功能;为企业和各经济部门有计划地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这是其经济职能。在俄罗斯的基础职业教育体系中,有75%的学生来自于中低收人水平的家庭和单亲家庭。因此,对于俄罗斯政府而言,发展基础职业教育更是被视为一项社会保障责任,基础职业教育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九年制不完全中学毕业生的教育需要,其次才是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置于次要地位,这就为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但客观地说,基础职业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所以时至今日,仍将社会职能置于首要地位。

其次.培养方向没有面向劳动力市场。前苏联解体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机构只有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才能使学生顺利就业。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基础职业教育机构没能及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人才的培养脱离地区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充满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主义的色彩。学校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不能获得准确的人才需求信息,也不能预测人才需求变化的趋势,更不能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再次,专业设置不合理。长期以来,专业目录一直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依据,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数量原来有1400多个,其中2/3以上是为军事工业、中型和重型机械制造业培养熟练工人的,而轻工、民用、服务、文化方面的专业数量则不足20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据调查,在为军工、重工业以及医学培养人才的专业中,每年有近20万人找不到对口工作,而近年兴起的第三产业如经营管理、金融、办公自动化、服务业所需的人才却普遍缺乏。可见,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专业结构失衡造成的。

(二)外因分析

首先,经济衰退。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处于转型过程中,国家和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经济连年出现负增长。经济形势的恶化使许多企业倒闭或处于半停产状态,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增加。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基础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也在所难免。

其次,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前苏联解体后,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基础职业教育机构的毕业生都要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就业。这种就业机制使基础职业教育机构中原有的惰性暴露无遗,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此外,由于经济不景气,政府财政收人减少.对基础职业教育机构的经费投人不断减少.在1995一1996年,提供的经费只能达到所需最低金额的67.6%。基础职业教育机构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试验设备,再加上基地企业与基础职业教育机构脱离关系,学生失去了实习场地,实践操作能力严重下降。

二、就业导向:改革的立足点

(一)增强教育机构的适应能力

1.扩大学校自主权。在基础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改变以往中央集权的管理方式,将管理权下放到各个联邦主体及其职教管理部门,重新分配联邦、联邦主体、市级管理部门和学校之间的权贵,赋予教育机构灵活应对市场的权力。在管理体制改革中,确保基础职业教育机构在办学上有较多的自主权(包括专业设置权和自主招生权),学校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反馈信息以及国家的宏观规划设置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并进行自主招生。此外,学校在人事、内部事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也获得了相应的自主权,增强与社会、企业和家庭沟通的动机和愿望。

2.加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预测的主要内容有:国家的人才需求、地区(共和国一级)的人才需求、企业和单位组织的用人需求以及个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国家人才需求的评估建立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由经济部门、财政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及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地区一级的人才需求计划由以下3方共同确定,即雇主、行政机关和学校。企业的用人藉求通过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或继续培养合同得以满足。鉴于俄罗斯经济的不稳定性,预测工作主要是采用社会学的方法搜集劳动力市场的第一手信息,以统计学的方法整理地区人口资料和就业信息。通过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传达给基础职业教育机构,使人才培养符合今后的社会需求。

3.调整专业目录。针对原有培养目录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服务、交通运输、饮食与贸易等部门都提出了与本行业相关专业的发展计划,特别是与第三产业相关的经营管理、金融办公自动化等专业和新兴的信息类专业得到了加强,而工业、建筑业及相关专业的比重则有所下降。由于原有专业数量过多、口径过窄,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不强,对此,一方面压缩专业数量,另一方面拓宽专业口径。在1999年,专业目录中的专业数最已被削减到了282个,还要继续将其压缩到250个左右。

4.开展短期培训。基础职业教育机构针对某些专业开展期限较短的培训。培训期限的长短取决于专业的复杂程度、专业知识总量以及受训者所需达到的技术水平一般1 -6个月不等。考虑到某些岗位工艺流程的复杂性、设备的技术含量等因素,其培训期限也可以超过6个月。同时,特别强调要对毕业但未就业的学生开展类似的短期培训。

(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多方筹措资金,确保足够的经费投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经费已经不可能完全由联邦政府承担。为此,俄联邦政府进行了财政拨款体制改革,使联邦主体也承担一定的经费。在2001年,有11.3%的基础职业教育机构从联邦主体获得财政资助,19个联邦主体对所辖的基础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财政拨款。即便如此,基础职业教育机构的经费依然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在此情况下,教育机构有必要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经费。俄联邦政府于1998年7月24 p颁布第828号命令,鼓励蓦础职业教育机构与就业部门以及社会和经济领域不同的企业、机构和组织签订合同,招收自费生(基本上由雇主支付学费),补充办学经费。截至2000年1月1日,此类培训人数已达30. 9万人,预计还将继续增加。。政府也鼓励学校设里生产车间,在满足实习需要的同时,生产工农业产品,为学校提供额外资金。此外,基础职业教育机构还可将总资产的10%一30%用于商业活动,将所获利润用于更新教学设施,添置实习设备,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可用于增加教师的收人,改善教师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设置专业群,并优化教学过程。专业群是多个职业或专业的高度结合,是生产所需的并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综合。.专业群的设置有以下途径:把若千职业活动内容、手段、方式和对象相近或相似的专业组合为专业群;把职业活动内容相关性较强的专业组合为专业群;把完成某一项总的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工作或专业组合为专业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教学内容的人道化和人文化、教学过程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相结合的最优化,倡导学生集体学习与独立钻研相结合,激发学生完警职业技能的内在动力和儒求。.

3.建立国家对基础职业教育机构的质量监控体系。目前已经成立了独立的鉴定委员会,即联邦科学方法委员会,制定基础职业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情况,以鉴定基础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质量。在鉴定与颁布国有与非国有基础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大纲方面,联邦教育部和科学方法委员会也被赋予广泛的组织与法律权限。为有效评估基础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质量水平和技术等级,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对基础职业教育体系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估的可行性,相关的试验工作已经展开,这项工作由财政专项拨款保障。

4.密切同社会伙伴的关系。不少联邦主体,如利佩茨克州、诺夫格诺德州、车里雅宾斯克州,成立了基础职业教育委员会,为基础职业教育机构联络社会伙伴。社会伙伴参与墓础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为学校提供设备、原材料和实习场地,学校运用社会伙伴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提高教学质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对教学过程提出建议,参与教学大纲和国家教育标准的制定和教学方法委员会的专业分类工作,甚至由企业派人到学校授课,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与国家认证委员会共同组织毕业生考试的筹备工作,使考试内容贴近生产实际的具体要求。

交通运输类专业就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14-02

一、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化的实质是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就是要改变单纯依靠政府行政计划手段来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在高职教育领域引入市场化机制。依据产业发展态势与市场供求关系,调整、配置和高效利用高职教育资源,从而形成以市场筹措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投资高职教育的局面。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高职教育的产业化要求教育一定要市场化,同时高职教育的产业化也要求教育活动的市场化、教育机制的企业化以及学生受教育的投资化。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化是其产业化的前提,而产业化既是市场化的基础,也是市场化的表现,二者基本上可以等同。

二、唐山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唐山市现有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是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简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1)办学规模持续发展;2)品牌效益逐步显现;3)办学目标清晰,办学特色明显;4)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5)政府支持力度日益加强。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突显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办学主体较为单一,投入机制不健全

唐山市的5所高职院校,均为国有公办学校,整个辖区还没有一所民办以及中外合作办学、股份合作制办学等形式的院校。在经费投入方面,尚未建立具体完善的投入保障机制,仍然存在着资金投入体制不健全、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因而地方政府和企业在高职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尚待进一步明确。由于经费落实还不到位,导致高职院校经费不足,影响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速度。

2.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1)专业设置不齐全

“十二五”期间,唐山市加快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构建了具有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打造精品钢材、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主导产业,实现了由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目前,担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区域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与重点产业相匹配的专业的设置还不够齐全。针对精细化工产业,全市5所高职院校无一设置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针对现代农业产业,没有一所院校设置农副特产品加工专业;针对现代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和汽车整形技术专业还处于空白状态。另外,会展策划与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家政服务等专业也无法满足唐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专业设置重复

5所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均存在着求多求全与盲目跟风的现象,致使专业设置重复,导致学校办学成本增大,资源严重浪费,出现了院校之间生源大战加剧、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丧失等问题。如5所院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和财务会计类专业。旅游管理、营销与策划专业除了1所院校没有设置外,其他4所院校均有设置。根据唐山市产业发展的需求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确实一直是比较抢手的传统专业,但实践教学设施投资较大,适当合并或开展合作是很有必要的。

3.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唐山市高技能人才紧缺与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的现状。高职院校没有将实践课程按实际工作过程对能力的要求,将其设计成实训项目纳入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存在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多、实践课教学时数偏少的问题,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技能训练;在理论课教学方面,片面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偏深偏难,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于沉重;在实训方面,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由于投入少、条件差,因而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4.“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

唐山市高等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70%以上,但他们所具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尚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要求。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双师型教师从学科型本科院校毕业,虽考取了职业资格双师证书,但仍缺乏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或实践操作技能。同时,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普遍缺乏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和实用性技术研究的意识。

5.尚未形成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适应生产和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理应面向区域产业和自身发展的实际,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目前,校企合作还缺乏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尚未形成双赢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往往还是高职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企业缺乏合作的驱动力。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很多都流于形式,名不副实,甚至有很多企业同时是几所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难以按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施,必然会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加快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建立多元化的高职教育投资机制,形成多样化的办学模式

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特别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高职教育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属于准公共产品,应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多元化投资的机制。政府要为高职院校提供维持性经费,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其提供发展性经费。政府还应鼓励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及个人兴办和赞助高等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科研机构和大型实验中心;鼓励企业参与到学院的基础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来,为高职院校输送德能兼备的兼职教师,为其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使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笔者认为,目前唐山市要积极探索股份制、合作制、集团制办学,至少应增加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早日建成规模化的唐山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同时应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快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2.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优化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区域产业规划、行业企业状况、职业岗位要求和院校自身发展定位等,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和结构,特别是应面向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培养技能型复合人才。专业设置调整应从产业需求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应针对高职院校原有的传统优势专业进行教育资源重组。如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应把冶金技术专业和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来建设;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来建设等。其次,合并相近专业,创建交叉型、边缘型专业,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职人才。如合并计算机类相关专业,重点打造广告设计与制作、通信技术等专业。再次,满足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需求,增设生源和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和急需专业,如物流管理、动漫设计、空中乘务、会展管理、法律文秘等。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教学大纲的编写和课程内容的确立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能够适应行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应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实施柔性化管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学历证书+资格证书+专业证书”的“多证式”培养方案,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的要求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尽可能为学生获得相关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创造条件,以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应以学分制为核心,以“拟岗+轮岗+顶岗”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教、学、做、就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推动唐山市高职教育的发展,应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该教师团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具体做法: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资源,加强教师的在职校内培训;二要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学习和下企业实践的制度;三要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为此,应建立“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外在的督促机制;另一方面,要坚持政治待遇激励、心理情感激励和经济待遇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建立内化的能动机制 。

5.完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企业、学校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合作发展之路,实现校企的共赢。建立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是协调校企合作关系的关键。为确保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运行的顺畅,政府应出台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与企业建立资源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应创立“校中厂”、“厂中校”,包括教师与工人开展科技开发项目的产学研基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校内虚拟化、生产化、市场化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分散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师应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应为学校提供“师傅带徒弟式”的实践指导。学校应为企业培养“订单式”人才,企业应投资并与学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通过资源共享、文化融合、情感沟通等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熊峰. 论高职教育产业化的实施途径[J]. 教育与职业,2011(5).

[2]何崇军. 市场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J]. 文教资料,2011(9).

[3]赵高. 论高等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弊端[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