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1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新课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2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

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它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单一的学科本位教学的界限,实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整合。它是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是语文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活动的综合;也是学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和主动探究性学习的综合。

2.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注重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广度和宽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运用、感受、体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3.开放性

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学习空间,或是评价标准上都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享有比较充分的行为自由,可以允许通过多样的渠道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答案,而在最后的评价中则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综合性学习的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在确定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引导下,引导学生确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这也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过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研制活动方案,讨论具体的研究思路和措施,并根据家乡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2.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的、自主的探究方式,它

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小组活动,小组的成员由学生自主协商组成。强调小组的有效合作、优势互补、功能整合。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组内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关注学习过程和体验

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行为,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活动的结果。如,在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自主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最后根据资料和自己的判断得出结果,虽然有些结论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可是学生经历了整个活动过程,其语文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本质的提高,这是传统语文课堂所不可替代的。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3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特征

随着电子阅读方式的普及,当前小学生对纸质阅读的兴趣越来越低,而语文却是纸质阅读的学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基础知识较差、理解能力弱以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差、表达理解能力弱

小学语文需要综合具备多种能力,从目前的课堂分析来看,小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学习表现为基础知识较差,表达理解能力弱。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小学生已经逐渐脱离纸质的阅读,他们更多倾向于电子阅读,但是电子阅读是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进行内容的选取,不利于小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加之,脱离了课本阅读,导致他们的基础知识较差,表达和理解能力不强,很多语文书面语他们不会使用,而更多使用的是“火星语”或者是网络语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学会用书面语进行沟通表达和理解的障碍。

(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学科上课需要同时具备听、说、读、写、阅读、理解、记忆和表达等多项综合能力。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很难整节课都全神贯注在听课。注意力不集中,随着课后以及放学后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学生放学后做作业都是应付了事,更有甚者,很多小学生低年级放学较早,父母还没下班,会寄在托管班,托管老师代为做作业的现象极为普遍。缺乏独立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准备,导致小学语文学困生成绩不尽理想。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重,对于书本的旧知识或许他们很久以前就听过,对于新兴的事物他们总是有着很大的兴趣。小学语文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消极的归因方式。小学语文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困难,没有正面综合的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直接把困难归因为外部因素,比如,不喜欢语文老师,考试试卷太难,自己运气太差等等。(二)意志力不强。当前的小学生由于缺乏锻炼,身体和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在考试中发现自己成绩不理想,则产生悲观的消极心态,没有积极正面进行分析。(三)抵抗学习。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加之家里父母亲和学校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导致很多小学生不适应学习环境,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因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恶性循环。

三、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路径

每个学生并非与生俱来就会读书或者就不会读书,也不是一定是某一个学生的语文就好,某一个学生的语文就不好。掌握好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途径,对帮助小学语文学困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

在平时的上课课堂上以及课后跟学生的交流中,可以发现,父母以及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家里,父母通过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励志案例来正面积极鼓励自己的孩子。教育是公平的,在学校,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学困生还是尖子生,学困生只是暂时的学习落后,每个学困生通过努力都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学习成绩优秀出色的好学生。教师要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多给予学困生积极向上的正面的人文关怀与鼓励,让学困生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教学方式灵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语文学科的人都知道,语文学科是一门趣味性比较低的学科,很多学生反映学习语文枯燥无味。其实这应该引起语文教学者的深刻反思,语文教学不是索然无味的,语文教学是充满乐趣的。现在的教学基本是借助多媒体教学,在课文的学习上,若是学习故事性的课文,语文老师可以提前准备这个故事,并制作成动画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理解并掌握这篇课文的知识点以及生字生词。针对班上的语文学困生,还可以为他们制作一张特殊辅导表格,收集他们具体的学习困难,并进行分类,然后有目的有方向地指导他们的功课。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

优秀教师是优质教育的精髓,优秀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教育系统内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是影响和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时展和教育改革呼唤能够胜任教师职位的优秀教师大量诞生和快速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概述

1.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特指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扩充的过程,是其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成熟的过程,是语文教师作为个体专业发展的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造的循环过程。

2.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条件

(1)以学科专业知识强骨干。学者们普遍认为,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般而言,可以将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从本体性知识(语文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三方面来把握。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做到:在阅读中学习,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写作中沉淀,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在进修中提升,进修可以学习教育研究理论,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

(2)以课堂教学艺术展双翼。课堂是教师展翅翱翔的天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的双翼。教师的人生重心在课堂,教师的天地在孩子中间,他们的才情、智慧和理想,都集中地显现在三尺讲台之上。优秀教师强调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剖析,强调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程资源的积累与整合,力求给学生一种终极关怀,“既给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又要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

(3)以教育教学思想塑灵魂。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谈教学的个性是没有意义的。优秀教师在教学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视角。他们努力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和课堂教学,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力求将理论和实践、阅读与思考拓展结合起来,勇于用自己的话语发言,勇于上公开课,展现出一个不断进取、乐于向上的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貌。勇于探索改革、勤奋钻研的思想之花,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所在。

(4)以专业研究生活凝心血。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付出行动,用行动来坚守自己的教育事业,行动是思想的母亲。优秀教师的专业研究生活可以说是“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

二、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

1.以专业知识作养分

目前人们已普遍地认识到,优秀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杜威说:“一个人要成为合格的教师,第一条件就是需要对教材具有理智的准备,应当有超量的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必需比教科书上的原理或比任何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

(1)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语文学科知识也称语文的“本体性知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胜任语文教学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对自己所教语文学科的内容要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它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用什么去教”。

(2)语文教育理论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是语文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就是“如何教语文的知识”,是教师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和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一般包括一般教育理论知识和语文教育理论知识。

(3)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包括可言传的、可意识到的但无法言传的和无意识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语文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语文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个体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等特点,都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系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2.把课堂教学当土壤

实践是成长的土壤,教师的成长需要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萌芽生成。教师不可能脱离课堂成长,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求真知、谋发展,才能借助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转换实现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1)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规范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包括语文教师的鉴赏能力和语文教师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与教师语文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

(2)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传统的“三字一说”(钢笔、粉笔、毛笔和普通话)能力,还必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3)课堂教学机智或教育智慧。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需要掌握学科专业和教育理论等各种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获得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和智慧。与教师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使教师灵活地解决复杂情境中问题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实践智慧。从事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实践知识和智慧,需要新教师在资深教师指导、协助下,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来获得。

3.视反思研究为路径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提高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研究,钻研教学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现有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师教育部门也把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到了一个新的突出高度。

(1)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教育期望,激发反思动力,养成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解学生的发展,对教材和学生展开反思;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竞赛。最后,每一次的反思并非是简单回顾和一般分析,而是教师以新的层次、新的角度对自己的观念进行修改、替换和完善。

(2)语文教师反思研究的几种途径。选定客观参照人物,进行自我反思,可以是青年教师心目中的榜样,比如某教育专家或特级教师等等。撰写课后记或教育随笔,评价教学效果,对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利用多媒体、录音或录像等,直观进行反思。搜集同行或学生等关键人员的评价信息。

三、结论

总之,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既有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适宜其成长的土壤;既有教师自身的个性化特质,也有其发展的共性规律。如何从教育实际出发,为地方、学校打造更多的“名师”,现在仍是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叶继琴.以教学反思来促成语文教师专业成长[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9).

[2]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5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师 专业知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教师发展的国际趋势。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部分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目前,研究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相关文献很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整体专业知识较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的概念、知识获取、知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对知识的发展趋势不够理解,不注意理论知识、语言知识的更新,课程知识不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等。[1]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渐提高

老师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者、实现者,直接决定改革的成功或失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转换角色,专业素养要继续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专门化”、“具体化”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成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具体要求,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实现。[2]

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提高

教师已经认识到专业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是教师不明白要教什么?如何教?教师从教学主体到教学主导的转变,是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问题,试图找到解决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成果并不显著,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自我发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精神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也是我们教师专业知识的最强大的力量源泉。[3]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1100万普通中小学教师,其中约82%的教师在农村任教,可见农村教师在我国教育事业上扮演着一个决定性的力量。农村教师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决定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2003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农村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国家、地方、政府也在多方努力,积极寻求强化、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的措施,但就目前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现状来看,效果一般。[4]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知识是不断更新进步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方式是多样的,而且是向前的。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来看,教师应该进行从学生到教师、从新手到成熟的发展,缩小新老教师之间的差距。教师专业知识的增长,可以从新老教师一对一的互帮互助、构建教师专业知识学习共同体、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活动等方面进行。目前,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知识储备的关键,是教师发展、成熟的关键。

5、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基本结构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属于我国本土化知识,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内,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属教师专业知识的范畴,根据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特殊需要,具体为: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取向。人们对“语文”一词的理解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存在不同的看法,导致了语文教师在知识的获得与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知识体系;

“教师”职业的素养。“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其发展日益成熟。“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升华,也是职业专业化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教师专业发展不能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5]

学科知识素养。“语文”是中文学习的工具性科学,知识结构不同于其他学科,根据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它不仅有语文教学实践中感性和理性知识,也有思维的认知过程以及知识内部和外部的交流。语文知识是语言文化发展的基础、综合,还是语言学知识、语用学知识、艺术学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的合体。

教师素养。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能力的体现,语文教师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广泛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文学素养。文学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充分挖掘材料的深层含义,理解不同类型的、不同特点的文章,为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6]

结语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教学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整体状况表现的不理想,从外部整体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观念、知识获取方式、知识的供需关系、知识发展趋势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在专业知识内部,也存在着理论知识不重视、语文知识不扎实、课程知识不理解和教学实效不理想等具体问题。通过分析,希望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深入思考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3]李化春.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知识与能力素质培养研究[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

[4]周均平.论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意义和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6

新课改小学语文多媒体合作意识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以学生发展为本。随着新课程的逐渐实施,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也在进行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要逐步向新观念转变。总之,新课程给小学语文教学引入了新的思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浅析。

一、重视学科间的联系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是学习数学、历史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与其它学科的教学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只有这些能力比较强时,学习其它课程才会更容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当然,其他学科对语文学习也有益处,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补充语文方面的知识。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语文与实践联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语文应用无处不在,学生要学以致用,在生活中用课堂上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只有将学习的知识熟练应用于生活中,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当然,生活中多应用语文进行创作,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改善语文教学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学校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也可以将一些抽象问题通过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展示出来,事物的动静、快慢、大小,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都可以清晰的展示。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活力,生动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去观看、去思考。多媒体技术还使得知识变得立体化,比如在小学一年级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将汉字与图文、音频相结合,可以充分吸引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文章描述的各种美景,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比如,在讲授李白的《静夜思》一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月光下一位诗人站在窗前仰望着天空,思念着家乡,给学生制造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人所思所想,帮学生理解诗的深意。这种教学方式在以前我们是不敢想象的,以前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画面,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出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搜索国内顶级教育大家的教学视频,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感受教育大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这几年的应用证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是信息时代必然的趋势,也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可以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小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能够将课堂的教学效率极大地提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不好的话,必定会影响其它学科的教学。小学语文是后续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阶段不能将语文学好的话,肯定要影响到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由此可见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其实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是学生学习怎样运用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教授学生书本上的内容,单纯的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任何意义,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小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在语文上体现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与应用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起到引导作用,所有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而是经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提高多少。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还得靠学生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获取知识,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在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日就能见效的,需要日积月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主动性较差,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单靠他们自己埋头苦干,学习效果肯定很差。在现代社会中更强调合作精神,个人的“英雄主义”并不被大家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很多学科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竞争意识,这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课上共同讨论,课下一起学习,在生活上相互帮助。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在小组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且在小组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合作式学习模式还能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对问题敢于提出疑问,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具有讨论空间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自由谈论,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相互合作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这些方式有些不适合,主要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合理采用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应课改要求,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还课堂于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环境,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艳丽.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学周刊,2012,(12).

\[2\]潘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9).

\[3\]何新琼.浅析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