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的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经济学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范文1

论文关键词:学校管理;权利冲突;解决

一、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及其基本内容

我国《教育法》颁布后,学校作为独立的教育公法人依法获得了自主管理的权利。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学生因其权利受到影响和限制而与学校对簿公堂的现象,反映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合法权利间的矛盾和冲突。由于“自主管理”成为法定的学校权力,从而引起了学校管理的权力性质和学校内部权利结构的变化,因此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权利秩序,这秩序应能化解多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并最大限度地有利于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

权利秩序具体展开也就形成了权利主体间的法律关系。那么,学校与学生是何种法律关系呢?首先,二者的关系是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我国法律对二者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分别作出了规定;其次,从学校是一种组织系统、学生是其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和地位区别来看,二者的关系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即二者的关系一般由学校的章程和规则加以规范,法律规定学生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学校依法享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自主管理权。我国法律对于学校自主管理权的确认和维护.可以理解为法律对于学校作为一种公法人内部“特别权力关系”的确认和肯定。

在传统的公法学理论中,公法上的权力关系,分为一般权力关系和特别权力关系。前者是指国家基于主权在其管辖权范围内行使公权力所形成的权力关系;后者则是指国家在定范围内或其他行政主体在其内部,基于特别的法律依据实施管理所形成的特别权力关系。我国的法学理论中,并无明确的特别权力关系概念,但具有特别权力关系特征的管理关系却在公法人内部实际地存在着。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通过适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概念开始了通过行政诉讼对教育公法人内部特别权力关系所进行的司法审查。由此而引发的实践反应和理论探讨,已使我国学校与学生间的原有法律关系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亦给完善学校管理的法律秩序提出了新的课题。一些学者认为,学校与学生间特别权力关系的存在,依然有其合理性与正当性。但在关涉学生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问题时,权利限制应遵循正当性、不贬损性和最低性原则,而不应实质性地损害或剥夺权利本身。为此,立法需明确规定学校作为教育公法人的法律地位与性质,特别是学校本身承担的法律义务及享有的权力。对于影响公民受教育权的重要事项,如招生不录取、勒令退学、开除学籍这种使学生丧失受教育机会的事项,其基本原则应由法律来规定。即学校在依法行使学生入学决定权、学籍处分权等有关学生受教育权的获得或丧失的权力时,应适用“法律保留”原则。

二、遵循法治原则是完善学校管理秩序的重要前提

教育和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并不能使教育事务的管理置于法治社会之外。法治精神要求学校管理不能像非法治状态下那么自由和随意。为此,就要对学校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使学校管理权力的运行纳入秩序化、规范化的轨道。这是学校管理适应法治社会要求而走向现代化的一种反映。

“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法律规定确定了学校自主管理权的行使必须遵循法治原则。学校章程是学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接受监督的基本依据,它是我国教育法制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延伸,对学校内部的机构活动具有确定的规范性。学校组织依据章程行使的管理权为法律所确认,但已有的讼案反映出学校章程缺乏对内部管理体制及相应的内设机构的规定。学校内设机构的职权界定以及在何种问题上代表学校行使职权往往是习惯性的或者沿袭下来的,至多由一个经学校批准的内设机构职责范围所规定。《学校章程》因其过于原则而经常被认为是“没用”的东西,这是不符合学校内部管理的法治要求的。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依法接受监督”。学校章程是学校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依法接受行政监督和司法审查的重要依据。司法审查正在使人们深入理解和认识过去所认识不够的东西。

当前讼案所反映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校的内部管理秩序失范。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重要环节,由于缺乏符合法治精神的程序规范及应有的保证制约机制而出现脱节,经常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问题。其中,“程序瑕疵”较为普遍。例如,在中小学建立和完善听取意见、决策民主、解决问题和监督检查的正当程序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再如,学校依法行使自主管理权对违规学生作出处罚时.是否具有符合法治精神的严格程序,诸如原告的申诉、学生管理部门的调查程序、专门委员会听证并作出处罚建议的程序、被告的辩解和申诉程序、校长仲裁及作出行政决定的程序、具体实施处罚的程序等等,是学校管理是否遵循法治原则的重要体现。

自主管理权的合法性不等于具体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学校自主管理权能否得到公正、合理的行使,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正当程序来保障。正当程序是法治理念中的重要内容,没有正当程序,受教育者在学校中的机会平等就难以实现,其合法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合理的知情权就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没有正当程序,不仅难以在管理过程中实现公开和公平,而且事后救济权也得不到保障,从而也就谈不上对人的公正。坚持正当程序原则是使学校的管理行为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保证。为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建立科学、合理、严格、固定的程序机制是极其重要的。

三、完善学校管理法律秩序是观念变革的过程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领域性与人际距离;空间;心理

一、环境心理学与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

环境是指我们所处的四周围绕着我们的环境,是影响我们日常的生活和日常行为对我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也可以指周围人的关系和与他们相关的各种元素的综合。环境具有它特定的秩序、模式和它独有的结构。而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应该是一件艺术品,要多方面的考虑,并且要体现人文设计理念,这就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高校图书馆的室内设计和它的造型设计都要通过艺术的语言展现给大家。突出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的艺术性,使高校图书馆的色彩温和并且透露出典雅,既要在设计中重视现代技术,又要强调人情味。随着科技的发展,室内设计的色彩、人们感受的气候、室内的采光、室内的通风、室内温度的调节等方面的设计处理的很多,在现代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中都占了很大的方面。随着环境心理学这一门学科日渐成熟,许多高校的图书馆都加入了人的心理因素。人们之间的人际距离和领域性之间的关系,图书馆室内空间设计给人们的心理感受,色彩对环境的影响,声音对环境的影响,还有光对环境的影响,都逐渐的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中的重要的元素。图书馆在高校学生学习知识,阅读书籍,查阅资料时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图书馆的室内的环境在满足学生的阅读书籍,学习知识,查阅资料等要求的同时,也还对他们的阅读行为和心理状态有一定影响。这样就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因此设计合理的室内环境,是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的重要因素。

二、人际距离与领域性之间的关系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指很多动物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领域,那里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准许其它动物入内然。而人在他们所处的室内环境不可入侵打扰的要求。在人的生活中他们都重视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所以,不同的室内环境所要提供的领域空间也要因人而异。在高校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场所中,每个人之间的公共距离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既要有一定的交流空间,又要彼此不扰。而国外很多图书馆都设有独立围挡式的阅读空间,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三、不同的空间形状产生的心理感受

因为建筑形式不同,导致建筑内部的围合空间也不同,不同的内部空间给人的心理感觉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的设计里面,我们应该更多的设计一些个人空间,最大限度利用空间。比如,设置阅读空间、休闲空间、电子阅览空间等。设计中也可以丰富内部设置,打破一个空间多人共用互相干扰的常规设计布局。有些高校图书馆设计中建筑布局不合理,有的图书馆在设计时要求美观、有特色。这时,室内设计发挥出重要作用,使得图书馆的阅览空间和其他空间构成有机结合。比如,阅览室可以分为报刊阅览区、专业刊物阅览区和专业书籍阅览区等。在每个阅览室和每个阅览室之间可以分隔开,这样,分割出来的空间可以给每一个阅览室安静和防干扰的区域。

四、光源在环境中的影响

光在室内空间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温和舒适的光源环境可以增加认得工作效率和学习兴趣,在高校图书馆中亦是如此。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带有舒适光源的地方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要阅览的书籍,而且可以减轻眼睛的疲劳,增加学习效率。

五、声音在环境中的影响

声音也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人听到噪音都会产生烦躁感和易怒情绪,有人在读书学习时放一些舒缓柔美的音乐来增加学习效率,也有人喜欢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阅读书籍,这就表明声音无处不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人们。

六、总结

在进行高校读书馆室内环境分析后,发现问题如下:高校图书馆室内的设计要符合大学生的行为模式、规范和心里特质。我们在设计图书室内时,不仅要考虑人体工程学,还要从内部结构、空间尺度和形状出发,对颜色、光照、组织空间等多方面把握空间尺度和空间形状,进行多方面全面思考。环境心理学要首先从人们对外部环境有共同认知的时候,同时也非常注重使用者本身。要针对不同使用者,合理的设计。要重视人们生活着的大环境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要把选择环境和创造环境两者相结合。要注重思考人们所处环境和行为这两者的关系,要注意思考人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和人所处环境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和人所处环境中的行为和感觉。只有把环境心理学的设计理念正确的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的设计中,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图书馆室内环境,为高校学生创造出学习的良好氛围,成为他们成功道路上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费杰瑞.费希尔,安德鲁.鲍姆.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张绮曼.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5]鲍家声.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

[6]喻萍.透视图书馆人性化设计[J].图书馆建设,2004,(3):82.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高中学校;预算管理;学校财务

预算管理不仅是高中资金管理的基础,也是高中财务管理的重点,其对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影响。但当前,我国高中学校的整体预算管理水平较低,积极探究高中学校预算管理的科学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中学校预算管理的困境

(一)预算管理工作质量不高

从整体上来说,高中学校预算管理工作质量不高,缺乏精准性与全面性。具体表现如下:预算的资金额度与实际情况不符,部分支出没有硬性规定和具体指标,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项目预算不精准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刻意虚报预算等问题。

(二)预算执行力不到位

很多高中学校的预算管理执行力度不足,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部分学校至今尚未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虽然部分学校设立了这一部门,但由于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等不到位,使得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三)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的预算评价体系不完善,各项奖惩对策不健全,这就使得学校在进行评价监督、绩效考核时难以做到赏罚分明,长久下去势必会引发资金矛盾,进而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高中学校预算管理的突破方案

(一)预算编制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全面性与及时性,高中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引入专门的财务软件与数据系统,提高预算编制的信息化水平和分析力度。其次,财务预算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共同展开预算工作。各部门提供本部门管辖的事项的准确数据,例如,教务处提供准确的就读学生人数,办公室提供学校接待费、办公经费,总务处提供学校水电费、维修费等开支,以及本部门教职人员教学计划、外出培训、必需项目的支出等汇总到财务预算部门,使得预算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完整。最后,逐级逐项分类汇总各项预算数据,用于学生的开支,用于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用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费用等,便于分析,便于领导做出预算决策。

(二)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积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是全面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力的重点,新形势下,高中学校的财务部门应做好如下改革:①高中学校领导必须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强化预算管理理念,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审查力度,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②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并配置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与此同时,加大对财务相关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力度,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考核全面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水平。③高中学校预算管理部门应结合高中学校的性质、特点以及特殊性,制定可操作性强的预算管理制度,结合学校情况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与预算程序。预算编制必须程序明晰、目标明确,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成效。严格按照预算程序开展各项预算管理工作,明确学校不同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方面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与延续性。④将预算方案严格落到实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得随意调整。与此同时,设立预算预警体系,对于超出限额的资金支出部分,要在学校领导与财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认真分析具体支出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审批和调整。

(三)积极引入激励机制

高中学校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应及时引入绩效管理理念与机制,进一步优化预算资金的管理与分配工作,及时增加考核指标。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做到如下方面:①积极引入绩效考核机制。结合高中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经费支出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引入绩效考核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中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点。②将经费分配与工作效果、业绩、任务等挂钩,从而形成弹性激励制度,将高中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给予预算执行良好的部门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对预算执行较差或违背预算管理制度的部门进行严厉通报批评。将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积极建立“讲约束、讲实效、管理规范”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四)结合多种预算法共同展开

目前,学校教职工工资由财政局统发,因为编制人数已经确定,即使人来人往,但从整体上来说变动不大,适用于增量预算法,省时省力。但目前学校办公经费,生均拨款方式过于单一,不同学校的办学规模不同,其对经费需求也不相同。建议,应结合学校实际办学水以及办学规模进行合理拨款,从而更好地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新形势下,应积极推广多种预算法结合共同开展,包括零基预算法、增量预算法、固定预算法、增量预算法、定期预算法、弹性预算法等多种预算互相配合开展工作。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从必须项目到可能项目逐步预算,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开支,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与此同时,加强预算编制实施的监督与检查力度,加强预算编制的内外部监督,尽可能避免预算超支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高中学校预算管理的困境为切入点,从预算编制信息化建设、预算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详细论述了高中学校预算管理的突破方案,多方面入手,旨在橐幌吖ぷ魈峁├砺壑傅肌

参考文献:

[1]刘正兵,毛素萍.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监督的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3(35).

[2]李映霞.技工学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6).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 机房管理 信息化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机房管理人员应当合理的引入更多的新技术与新系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达到更加良好的管理目标。

1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有很多,以下从高效服务大学学生、强化技术设备管理、合理优化机房资源等方面出发,对于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进行了分析。

1.1 高效服务大学学生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能够更加高效的为大学生服务。众所周知随着我国计算机水平的高速进步。时至今日计算机使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在这一前提下则计算机专业或与之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在机房进行各种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因此这代表着上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作进行的机房就需要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了。其次,我国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能够让作为信息资源的计算机房可以更加高效的服务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故在这一前提下促使管理更加科学精准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1.2 强化技术设备管理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可以进一步的强化技术设备管理。通常来说技术管理的第一步是信息化管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起到控制机器和远程性和做好监控机器运行的情况分析、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好机器维护的智能化发展。其次,设备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对于设备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情况和维修记录进行电子化的档案管理,最终能够建让绝大多数在机房内活动的人员能够简化机房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强化技术设备管理还能够对于可能产生财务漏洞相关软件来完成会避免这些漏洞,故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1.3 合理优化机房资源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可以起到合理优化机房资源的效果。一般而言资源管理的优化可以对于各种类型的教学软件和模拟软件以及电子图书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判定出信息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可靠,并且规划是否得当,因此可以将其视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其次,机房管理人员在资源管理时还应当做好诸如消防预警和防盗安全,并且通过配备完善的消防报警系统就能够保护极其宝贵的机房信息资源了。

2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现途径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现途径应当是多样化的,以下从增强管理系统性、完善机房安全体系、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等方面出发,对于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

2.1 增强管理系统性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增强管理的系统性。机房管理人员在增强管理系统性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每学期教学内容的不同及时优化、升级、安装软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定时还原方式来维护软件系统。其次,机房管理人员在增强管理系统性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系统智能识别来自行录入信息、远程监控等方式实现对学生上机和方式的控制和管理。与此同时,机房管理人员在增强管理系统性的过程中还应当做好投影教学设备的管理,从而能够在便利了高效师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2 完善机房安全体系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机房安全体系。机房管理人员在完善机房安全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确保学生能够在软件库内下载安装相关软件,并且也可以做到观看教学视频等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其次,机房管理人员在完善机房安全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当进一步的提高了该校教学的工作效率同时实现教学的规范化,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也能够使得机房安全更有保障。与此同时,机房管理人员在完善机房安全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当借鉴部分管理效率较好的大学机房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能够在发挥出其本身的优势和特点的同时通过多方位执行资源共享整合来提升教学力。

2.3 引入智能管理系统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应当建立在合理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机房管理人员在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针对高校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要求来对于传统的机房人工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革新。其次,机房管理人员在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还应当为了有更为有利的实验环境创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求对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提升要求高效采取强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规范教学。与此同时,机房管理人员在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还应当着眼于为学生服务,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让整个学校机房管理更加有章可循,并且也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多机房集约化管理,最终能够在合理节约人工成本的合理控制,并且也能够显著的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使得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教学环境安全等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3 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实践需要建立在精密的分析与研究基础上,故机房管理人员在做好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时应当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加良好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隽,杨延梅.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01):12-15.

[2]何锴.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分析[J].通讯世界,2015,3(07):43-45.

[3]盘思乐.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16,2(05):31-33.

[4]周军辉,江烁.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16,11(23):35-38.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 应用型 经济管理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长期以来,独立学院直接沿袭“母体学校”的培养模式,过分强调“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并将文、理、工科人为地隔开,各自封闭,自成体系,忽视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实践能力普遍较弱。毕业生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二次培训”,否则难以尽快胜任本职工作。

1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

当前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求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国外教育界普遍认为,中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更缺少创新,中国学生的考试能力更强。因此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应用型独立院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向。

1.1开展专业实践时间较晚

由于经济管理类的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入学初始接触的都是基础课程,对实践内容的接触比较少。真正的专业实践教育基本上都安排在第5-8学期。学校虽然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但本科四年仅有8个理论指导课时,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1.2专业实践不能很好体现应用

专业实践一般以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形式开展。而实验课课程大都是课前由教师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后按部就班的去做;课程设计,全部学生围绕同一个题目来做,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而毕业设计大都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时学生迫于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压力,效果并不理想,使整个专业实践教育流于形式。

1.3实践教学主体错位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的角色则是接受者。基本上在实践开始前,按照某一实践主题详细的告知学生每一步该如何做,如何遵照既定的程序完成相关的实践操作,学生则按照教师的指示行事,导致学生实战经验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科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构建

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同时也延伸到社会实践领域,开拓大学生创新应用实践能力。

2.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构建学校、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从学生步入校园之日起为学生制定科研计划,将经管类学生理论知识层面及实际问题解决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交叉性学科的学习,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其次,举办创业大赛,在创业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比赛不是单纯的专业能力的比拼而是操作应用能力的竞赛,学生在创业竞赛中有更好的机会激发创作灵感。

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社团,通过专业社团深化理论知识,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沟通、应变、协调、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称为具有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2培养应用型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力量。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训练,适应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应用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岗位竞争能力。

2.3建设配套校内实验实训

实验实训中心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构建“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适应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使经管类各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得到社会生态系统中各个工作岗位上锻炼的机会,通过完成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学会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处理,体验基于岗位的业务决策,理解岗位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真实感受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过程;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和主要业务流程;体验企业内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及其与企业相关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

2.4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有效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与经济管理有关的企业单位,也可积极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建设,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了优秀人才。

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持的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景分离的局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革新。

3Y语

社会发展更需要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丰富、综合能力过硬以及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有效的结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丰富和完善本科院校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一峰.创新实践教学,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R].教学成果报告,2013.

[2]李钧敏.地方性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2010,14(3).

[3]方琳.构建实践性实验实训中心,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

[4]李冰洁.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探索[J].赤子旬刊,2014(18).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范文6

1.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那音乐是什么呢?我国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是一种美的结晶,优秀的作品是伟大时代的脉搏和优美心灵的流露。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音乐的起伏、强弱、快慢,必然会引起人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反映。音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一致强调音乐在管理国家组织社会生活、形成社会需求的道德精神、抒发内心情感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音乐同样肩负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一方面通过欣赏音乐的过程,提高人的审美意识,锻炼人的记忆力,洞察力理解力,启发和培养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音乐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通过人们的情感,改善和调节周围的人际关系,起到陶冶情操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快乐。

柯达伊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生活因有了它变得更精彩,音乐与人类同在。

2.学好音乐的关键在于基本音乐能力的提高

音乐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包括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在音乐的综合能力中还有另外两项非常重要,那就是作为基础能力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最高层次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包括分辨的能力,分析的能力,记忆的能力,鉴赏的能力。

铃木认为:“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才生下来的孩子依从大自然赋予的,要生存下去的生存机能,在所遇到的环境中适应着那种环境而获得各种各样的能力”。同样,音乐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得来的。也许并不一定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贝多芬或是莫扎特,但是一个从小就喜欢音乐的人,长大必然热爱生活、气质不俗。音乐的教育作用在于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具有基本的音乐素养。许多人听到不熟悉、自己不喜欢的音乐时,都会一味地摇头说:“不好听,听不懂。” 其实,音乐并不神秘,只是他们不具备音乐欣赏的能力,要想“听懂”音乐,必须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否则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铃木说:“没有天生的音盲,音盲是由于千百次听音盲父母唱摇篮曲造成的。”他还说:“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以后多练习就多出效果,它是人类的适应性在听力训练上的发展”。想要有“欣赏的耳朵”就必须从小培养听觉能力。音乐听觉是在听觉上要求出来的,而且开始愈早,将来的效果就愈好。

3.影响提高基本音乐能力的因素

据调查“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 。在大中城市,人们对音乐艺术十分崇尚,对音乐教育抓得很紧,有的家庭我孩子配备了钢琴、小提琴等但广大农村的音乐教育仍处于落后状态,这样的乐器不曾听说过,形势十分严峻。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同时主要的教育对象在广大农村,农村中小学生占了很大比例,然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质量很差,显然不符合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与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极不相适应。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的进步在近些年速度发展较快: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设施也不断更新和完善,但也不能够做到学生一人一件乐器,有学校的原因,当然这里也有家庭的原因。学生的音乐能力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为他们不能够用乐器表现音乐。影响中小学生基本音乐能力的因素很多,不仅有学校、家庭、社会、还有客观因素,以及学生的自身条件和主观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能力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的教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后盾,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就是音乐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