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业经济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业经济与管理

林业经济与管理范文1

1林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总体资源短缺问题较为严重

从我国现阶段林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上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林业资源数量较少,资源短缺问题较为严重,进而也就难以发挥出林业经济发展的最大效能,这也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所在。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的总量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少的发展趋势,相应的滥砍滥伐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得不到有效监管和处罚,进而也就导致了森林资源日益短缺,从整体上制约着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林业结构单一特点较为明显

从我国大部分地区林业的发展效果上来看,区域内林业资源的单一性特点较为明显,尤其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林地区域,其往往采用单一树种进行培育,如此也就失去了林业经济在生态稳定性方面的作用价值效果,对于最终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制约和影响。针对这种林业产业结构单一性特点的产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相应的技术含量较低,不具备长远发展和总体协调的效果,最终也就出现了产业单一效果,产品的附加值也比较低,从最终经济效益的获取方面形成了较大的障碍和问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受损。

1.3管理体制较为混乱

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工作来看,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还表现在相应的管理体制方面,这也是制约林业经济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相应的林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难以对于林业资源形成较为全面有效的监管和规划、保护,进而也就导致了各类问题的产生,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滥砍滥伐问题就是因为监管不到位造成的。这种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全面导致的,另外一方面,还和具体的林业经济管理人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一些落后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手段,都会影响到林业经济管理的效果。

2林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2.1提高林业资源整体数量

对于未来林业经济未来发展而言,相应的管理工作首先就需要着眼于全局进行探索和控制,逐步提升整体林业资源,进而才能够为林业经济的有序发展打好基础,做好林业经济管理基本工作。具体到林业经济管理中整体数量的优化提升中来看,其需要加大林业资源的培育工作,尤其是对于林业资源的后备资源培育,更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此才能够为总体数量的提升做出相应贡献,当然,加大滥砍滥伐问题的打击力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条件,双管齐下,最终提升林业资源整体数量水平。围绕着这种林业资源整体数量的提升,还需要从地区发展角度进行协调规划,针对不同地区的相应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区分和优化,进而也就能够保障林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最终为整体水平的提升做出最大贡献。

2.2优化林业经济产业结构

在林业经济的管理优化发展中,为了提升其最终的经济效益,还需要着眼于相应产业结构进行协调和优化,尤其是对于以往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链,更是需要进行不断丰富化调整,促使其能够实现真正的产业快速发展。具体到这种林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需要着眼于整体规划以及具体林业区域布置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从林业整体发展角度进行探索,结合各个区域的特点进行分析,如此也就能够选择最为合理的苗木树种进行培养,在选择过程中注重苗木植被的适应性,并且提升其丰富化效果,最终也就能够提升其整体可持续化效果;此外,具体到某一个林地区域的管理中,则需要尽可能做好不同树种的搭配培育,促使相应树种之间能够协调共生,并且能够在最终的林业经济发展中体现出较强的实际效益,对于生态稳定性同样需要进行参考分析,保障该区域生态稳定性得以实现。

2.3完善林业经济管理体制

提升林业经济管理水平还需要重点从具体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完善和弥补,对于现阶段存在的各类缺陷进行补充,针对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严厉打击,如此也就能够最终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效益。从林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中,首先需要制定较为全面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划,针对林业经济管理需求进行分析,如此也就能够明显相应的管理目标,将管理目标融入到管理制度中,提升管理的实效性;此外,为了提升其管理效果,还需要针对具体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分配和培养,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能,并且从管理理念上进行逐步创新优化,综合运用一些新型的管理技术手段参与到林业经济管理中来,提升林业经济管理人员效率的同时,降低问题故障的发生几率,最终实现林业经济的全面监管控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依然存在着较多的管理缺陷和问题,相关林业经济效益不高,需要在今后的具体管理工作中,切实加强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各个方面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加大监管和培育力度,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作者:赵彩雲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榆林市分校

参考文献:

[1]游国防.林业种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乡村科技,2016,(21):

[2]冯晓东.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解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09):235.

林业经济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75-02

从世界科学发展的态势分析,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广,经济科学与环境、生态和资源等学科的交叉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具体包括林业经济学和林业经营管理学等学科。这些学科快速发展,使林业经济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进而也推动了林业经济的拓展。同时,在拓展传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这些学科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林业经济管理就是这个学科领域的重要学科。此外,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跨越发展表现出对相关理论指导的极度需求。将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置于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中,协调好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都必须有系统的科学指导,所以从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角度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何能够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林业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寻求视角选择的创新,实现学科领域的拓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应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强不同层次的林业经济理论教育

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为培养研究生奠定基础。从学科形成的体系看,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缺一不可;从学科建设中培养人的目标看,成教、本科阶段是专业基础教育,硕士阶段是专业方向教育,博士阶段是专业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教育。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应以林业经济学和林业经营管理学作为三级学科,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在其下设一些相应的专题,如木材和林产品贸易、林区经济发展等。由于林业的宏观管理要求较强,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事不是微观就可以解决了的,所以才提一个林业经营管理学的方向。对于本科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以林业经营管理学和林业会计核算为主,以适他们今后在基层企业工作的需要,因为财务指标是一个企业综合效益的反映。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使得本学科点争取成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以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学科学术队伍建设

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应增加经济学类人才的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是本学科建设的核心。因此抓学科建设和创新,必须先抓人才。第一,要培养人才,对于本学科现有人才,要通过鼓励读学位、送往国外进修学习以及让其参加科研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使其早日成才。第二,学科的发展和建设要有继承性和持续性,必须建立人才梯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接力前进,让学科永葆青春。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使本学科的教学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优化结构,重点培养一批学术尖子,以培养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并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积极向上的学科研究氛围。第三,要组建学科创新团队。目前的学科竞争和前沿性、创新性问题的解决,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组建团队,形成合力,占领学科的制高点。

三、加强科学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填平补齐和拾遗补缺,而是以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学科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整体化发展,呈现出多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互补、学科边缘拓展、产生横断学科趋势的产物。针对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与政策、区域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等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加强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与政策、森林资源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四、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整体化发展,呈现出多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互补、学科边缘拓展、产生横断学科趋势的产物。所以,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上应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在国内层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加强与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重视引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学习其他学科先进的发展经验,相互交流研究进展,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向前推进。

五、构建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

教学和科研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两个基础,要加强学科建设就应着力构建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与科研体系。就现代教学体系的建设而言,应注重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林业建设紧密结合,培养符合现代林业建设需求、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就现代科研体系的建设而言,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结合,提高研究人员服务林业实践的能力,并使其通过参与实践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能力。

综上所述,应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学术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理论研究、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构建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等方面的推进,以推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使之为现代林业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屹,温亚利,刘俊昌.试论现代林业建设背景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2,(1):33-36.

[2] 吴成亮,刘俊昌,高岚,等.关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10):19-20.

Reflections on the forestry economy management subject construction

LIU Hong

(Daxinggou Forestry Co.,Ltd.,Yanji 133202,China)

林业经济与管理范文3

论文摘要:根据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提出了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对象主要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业经营者3种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基础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以及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课程模块。另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应该偏重经济理论课程的设置,而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资源与环境理论课程的设置。

当前,中国正面临的是一个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快速变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速度与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对此,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在教学领域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第一强调就是“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为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林业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层面上的改革作了许多有益探索。这些研究大多是将农林业作为一个产业看待,多侧重于微观管理方面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进行探讨。尽管有的考虑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将农林业作为一个公益事业部门的角度来考虑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但没有将农林业自身的特点、农业与林业的差异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有的没有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有的没有将所提出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有的则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相关的课程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加以设置,没有能够突出农林业在改善和优化环境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试从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性这一角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作些粗浅的探讨。

1改革的依据

1.1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

伴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林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国林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围绕着农林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林业经营格局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具体而言:首先,在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开放的和实现产供销、林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尽管还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显端倪。其次,林业经营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部分地实现了市场调节,仍带有很强计划经济色彩的林地和林木这2个主要的生产要素正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人将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具有一定规模的微观林业经济组织的形成正方兴未艾。第三,无论是林业物质性产品,还是林业公益性产品,尽管都还是供应短缺条件下的数量型林业,但社会对公益性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四,林业生产结构仍然是以木材产品为主,非木材产品的比重不大。尽管在现行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的多功能价值许多还难以得到补偿,但国家对其价值再现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业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土地、气候等自然力、劳力、资金等物质要素为主,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的贡献偏低。第六,林业发展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是,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约束和挑战,市场竞争将愈趋激烈。第七,林业从为工业作贡献转向工业反哺林业,物质技术装备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林业综合实力将不断加强。

林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及其规模化经营将是今后林业经济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而言:首先,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型国有林业企业将转制于民营、私营及合作经营等。其次,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自主经营意识的提高和各种社会力量对林业经营的参人,他们根据各自拥有的生产要素及资源优势、个人特长及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与寻求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及经营门路,从而使原来基本类同的生产经营农户或其他从业者,逐渐发生了从业分离,专业分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或各有侧重的户营经济或小型风险企业。诸如造林大户、果园大户、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药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类养殖大户、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户、木材及林产品流通大户、服务大户等各种类型专业大户的出现,同时又带动了其他农户的从业分化。把在这一形势下涌现出来的下乡创业者或规模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中介组织的经营者(经纪人)、林产品的流通业者等专业性人才称之为新型林业经营者。他们与以家庭承包责任地和自留地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劳动产品及其劳动力的输出为主要收人,以传统经验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以简单再生产维持家庭生活为主要经营目标等传统的林业经营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再者,随着石化资源等非再生性资源的锐减和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以植物性资源为主的绿色产品、可再生资源的规模性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将成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这一新兴领域的风险企业将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意识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这些新型行业的经营者将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培养对象之一。

1. 2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的客观要求

与工业等其它行业相比,农林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际使用的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响和空间条件的约束,生产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农林业的大规模集中决策、集中生产和集中交易,难以形成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和定量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营林业不可能像工业一样做到精确的企业化的管理。在现实中,农林复合经营仍是农户经营的主流,微观经济组织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赁经营为主要手段而展开的。因此,对农林业的经营组织的管理应该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一般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基础经济理论和专业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主,侧重于经济知识方面的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林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作为高等林业院校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业的生产周期比农业更长。农作物一年可产出2 —3茬,甚至可连续产出,投人能及时得到回报;而林木生长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长达四五十年,付出的劳动一般要几年或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到收益。农地的收获主要反映投人的劳动,而林地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地租。二是与农业相比,林业在资源使用和产权交易上具有更强的经济外部性。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农业和林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农业相同,林业的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森林的生态功能是农作物所远不能及的。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生态效益基本上不能实现内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致使林业生产经营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按现行的国家政策,流转后的农地可以在大农业的范畴内进行多用途变换,受限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而商品林地却只能进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质不能改变;至于生态公益林还有更为严格的林种和树种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许抚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与农业相比,林业生产更需要一定的生产经营面积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林业生产活动也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积以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这既有经济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业生产经营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坏容易,恢复难,农作物1茬失败可在第2茬恢复,而林木则要花一个轮伐期的时间,而且难于看护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则林地森林植被难以恢复或永久不能恢复,这就要求高等林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设置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课程。另外,在目前农林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农户的农林复合经营这一状况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但是,林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仅仅是为改善其自身生活为主的行为,而非其主业。对此,与高等农业院校相比,高等林业院校的林业经济课程更侧重于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而农业经济课程应侧重于农户经济和农户经营管理上。

2培养目标的确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

2.1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对此,社会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需要应该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业经营者等3种人才。具体而言: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熟知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行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练掌握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专门型人才。新型林业经营者主要是指掌握经济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农林业关联企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和农林业关联企业的创业者。

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设定为:以森林培育专业为依托,着重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接受调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农林企业、工商企业、非营利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政策研究、区域发展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 2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做一个粗略的划分,即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分为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和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模块。其中,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和企业经营这3大模块是与所培养的3类人才相对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具体而言: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模块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与信贷,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博弈论,经济法等。农林业经济理论模块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政策学及农林业政策,农户经济学等;资源与环境模块包括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与管理学,环境经济与管理学,生态系统管理,林业与环境法学等;企业经营模块包括创业学,财务管理,农户经营学,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农林学概论,森林经理学,财经应用文写作,社会经济调查,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等。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学生必须了解农林业的一般技术和生产过程,应以农林业技术概论教授为主,加大实习的比重,使学生掌握农林业的基础技术知识。其次,对于一些不成熟的课程的教学(如农林业企业的创业学),可通过一些影像、照片、案例等教学手段来实现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目前各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普遍减少,许多只招收一个专业班级,建议本科生试行导师制,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

林业经济与管理范文4

1 临床资料

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我科共发生药物外渗并导致一定后果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2~65岁。各种原因导致软组织明显肿胀者10例,导致红肿疼痛2例。经治疗1周内治愈者10例,2周内治愈者2例。

2 药物外渗的原因

2.1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引起渗透性损伤的常见药物有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阳离子溶液,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高渗溶液,如50%葡萄糖注射液、20%甘露醇;抗肿瘤药,如5-氟脲嘧啶、阿霉素、氨甲喋呤、长春新碱等。药物浓度过高是引起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2.2 机体自身因素 因输液注射部位血管弯曲,血管充盈度差,患者不合作,尤其是患儿头皮静脉较浅、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由于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血流可以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药液外渗后刺激局部组织发生急性炎症改变,微循环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成分渗出,血细胞粘附浸润,细胞受损变质。长期静脉给药使静脉内膜发生损害,导致通透性增加。

2.3 机械因素 机械损伤多为穿刺技术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破坏了血管的完整性;选择血管不当,特别是患儿易动及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部位不准确、时间短;另外有的患者长期输液,组织缺血缺氧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足背、内踝处穿刺导致药物外渗的几率均较高。

3 药物外渗的预防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对护理人员集中授课培训,熟练掌握易引起外渗的药物,并严格做好床边交接班、晨间交班。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加强巡视,重视易损伤人群 静脉穿刺时对易损伤人群(老年患者、昏迷、神志不清、婴幼儿、患血管疾病者、长期静脉输液者),应高度重视,合理选择血管。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避免活动输液侧肢体。

3.3 血管的评估及选择 输液前应了解可能增加药物外渗的因素。如静脉血管硬化、血管脆性增加、血管太细、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者、肢体淋巴水肿、有外周神经病变,应尽量避免上述因素影响,为确保用药安全要选用近心端、管腔大、回流畅易固定的静脉给药,避开手背和关节附近部位,因这些部位靠近动脉和肌腱,易造成永久性损伤。

3.4 静脉通路的建立 输注化疗药和血管活性药物时,必须先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药物。对需要复程化疗的患者要建立中央静脉通路,避免在同一条静脉多次穿刺重复或长时间输液。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对减少药物外渗起到了重要作用。

3.5 正确的固定方法 用输液贴固定穿刺针头的针柄,不用纱布或贴膜覆盖整个针头的置针部位,以便于观察。

3.6 护理知识的宣教 输液前及时告知患者药液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嘱咐患者随时告知护理人员输液部位的胀痛觉、烧灼感,提高患者自我观察、发现药液外渗的意识。

3.7 严密观察 输注化疗药物、高渗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时应随时检查静脉通路的回血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症状,特别是意识不清的患者应密切巡视。禁用细胞毒性药液直接检查静脉输液是否通畅。

4 药物外渗后的治疗及护理

4.1 非药物处理

4.1.1 一般护理 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内的药液,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释药液,降低局部药液浓度。

4.1.2 冷敷 冷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4.1.3 热敷 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4.2 药物处理

4.2.1 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 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还可以外涂0.5%稀碘酒、654-2,外敷土豆片或生姜片。

4.2.2 局部封闭 常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4.2.3 解毒剂的应用 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2.4 中药软膏制剂 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中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参考文献

[1]黄春英.654-2治疗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护士进修杂志,1996,11(3):39.

林业经济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 S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43

1当前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资金投入不足

从当前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情况来看,存在资金明显投入不足的情况。无论是林区公路年久失修,还是基础工作站较差的工作环境,包括林木种植基地不足、工作人员生活条件差、资源监测与保护设备陈旧、信息化程度较低等,这些都是由于投入不足所导致的。这势必会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同时,基础设施的不足,也会使林业资源管理中的科研以及推广存在问题,导致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进一步降低林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2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

从当前我国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来看,极度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由于从事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薪酬待遇相对较低,同时生活环境也较为艰苦,因而很难吸引具有高学历、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从事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同时,目前从事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部分人员,由于教育程度较低,在工作上也缺乏主动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新型技术推广与应用工作时,存在较大阻碍。另外,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着人员流动过快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很难吸引人才长时间的停留。

1.3管理机构配置问题

对于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来说,管理机构配置也是影响当前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在进行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时,基层林业工作站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也担负着许多工作。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基层林业工作站往往存在着人员少、任务多、压力大等问题。这不仅会对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同时也会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4林业执法问题

林业执法对于提高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监督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执行和完成有着巨大帮助。然而,目前的林业执法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执法过于随意、重处罚轻管理、罚款不规范等。如果不加以解决,必定会对林业资源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2解决当前林业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策略

2.1扭转现有林业资源管理理念

要想提高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彻底解决当前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彻底扭转现有的林业资源管理理念。要确立“依法管理”、“生态经济结合”等林业资源管理理念,对乱砍滥伐等严重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一定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在进行林业资源管理时,要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确保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可持续社会的创建提供帮助。

2.2培养高素质人才

培养高素质人才,吸引更多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投入到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当中,对提高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着巨大帮助。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的是林业资源管理人员的聘用,同时需要提高从事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对于在岗的工作人员,可以安排相关的讲座和培训,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新型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林业资源管理工作。

2.3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对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优化林业产业结构,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商品林的建设,充分调查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走向,栽培出更加适合市场的特种树木,从而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发展生态旅游路线,针对林业资源的特色进行开发利用,吸引更多的^光游客进行观光消费,这样不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引其他资本进行投资,对于促进区域经济有着巨大帮助。

2.4建设完善的执法体系

执法体系的建设是保障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有效手段。通过执法体系的建设,不仅能够规范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同时对于消除乱砍滥伐现象,阻止林业资源被破坏也有着巨大帮助。因此,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以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效率和质量,并对违规情况进行严肃的处理。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改善当前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现状,提高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平衡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司宏煜.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04).

林业经济与管理范文6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更加切实地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新情况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和基地建设也不例外,结合我校农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必须要有新思路。

目前,由于学校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即便有一些关系松散的实习地点,也只能是临时应付一下实习的任务。不稳定的实习地点,加大了每次实习的准备成本,而且使教学实习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加之实习经费短缺等诸多因素,使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相当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在现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实习模式创新,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走出目前的困境,实现学校与实习地联手双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面临问题

1.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还没有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每次实习都可能另选地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过去5年的教学实习分别选择了4个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单位大多把接待学生实习认为是一种负担,有时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接受我们的实习要求。学生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靠“打游击”来维持,每次实习前教师总是为联系实习地点奔波犯愁,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不利于实习内容指导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这种情况与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学实习标准和要求极不相称。

2.教学单位的一厢情愿,根本没有考虑实习基地的的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像其他的工科专业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教学单位仅仅只是从“我要实习” 的需求出发,而从来不顾及实习单位的实际生产需求,所以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

3.校内外教学、科研、生产各个模块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校内外这些教学实践资源本来是非常有限的,它们之间本来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可以共同建设和利用的关系,而现在的教学管理体系既没有对校内应有的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有效优化和整合,也缺少对校外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更多的投入和建设,现在一些我校自己建的试验站就借口学校没有给他们专项实习经费而拒绝前来实习的学生,使各环节脱节,不能相互融合,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生产实习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目标

彻底解决教学实习难的问题。使教学实习由现在一般性的、松散的、低标准的实习向将来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生产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高标准、紧密型实习转变,形成特色。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方面会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联络的一体化实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学科研部门会形成对实习基地基本农业信息、资料的数据积累,反过来对教师科研提供样本点的基本信息和资料,以便他们进行跟踪研究。最后,长期的实习积累和规范研究对当地解决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问题将产生积极影响,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当地形成我校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的特色、品牌和声誉。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内容

1、将校内外的科研资源尤其是校内外科研平台纳入实习体系

例如,把我院现有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等研究平台和研究中心和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教师指导,研究课题,使学生能接受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实践锻炼,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生产”。教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基地这一特殊的区域和条件,结合实习,选择多项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吸收实践成果,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

2、构建整体化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实习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联系、交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实习工作质量的,以保证完成教学部门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随时的而不是临时的实习任务。以保证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参与教学实习的激励机制(如聘请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发放聘书,给与一定报酬,给与实习基地接待学生实习一定的专项费用等)

3、选择能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综合考虑地缘、距离、经济、社会生产条件、规模、类型、性质等多种因素,力争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管理。要充分考虑实习单位的实际利益和需求,找到双方的共同所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联合建设实习基地。变临时性实习地点为长期性学生实习、教师科研的实践基地,变单纯要他人尽义务为互利互惠,变

转贴于

学校独立负担为场校共建基地。选择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要求的合作单位,进行合理布局,精心选点。

4、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光是学生而且是我们人文社科类的许多教师的“软肋”。比如,经济管理类的许多老师讲授企业管理课程,却从来没在其企业中工作过一天,人文类讲授经济法的教师可能没有完整参与过一起企业因经济纠纷涉及法律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创新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对我们教师提出来新的挑战,教师应在思想、观念、行为方进行的革新,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5、创新教学实习模式

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学生的选题模式、考核模式和组织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实习环节,集调研、参观、讲座、研讨等多环节为一体。激励使学生、教师、校外实习单位都积极参与其中,使者三方充分结合成为教学实习的主体。

由校外实习基地提前提出拟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许多乡镇、县市都需要对当地某一农业经济问题的进行调研),以此为依据,结合学院相关课题的研究需要,指导学生的选题,以项目的形式,完成实施。将来实习的结果不仅由实习指导老师进行评定,也要交由实习单位进行评价(以前只是出具一个实习证明),实习结果要一定程度满足实习基地研究、生产、实践中解决农业经济实际问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