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1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课程设置的要求与专业性质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正从传统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产业结构转变。调查表明(表1):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快速下降,但就业比重仍远高于产值比重,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任重道远,仍然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大量的从业人员。而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就业机会多,非农专业比较受青睐[3]。事实也是如此,安徽农业大学2006—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有12.72%从事金融会计;14.51%选择考研或出国;13.39%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行列或事业单位;公司行政管理或销售是普遍选择,占总人数近40%,其余近20%学生自己创业或等待就业(表2)。为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变化,各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了这些热门专业的课程设置,经济、贸易、金融、市场营销、财会等课程约占授课课时的2/3以上,原有的农经课程中比较重要的畜牧、林业、渔业课程都取消。课程设置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农经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城市中二、三产业就业,但由于以就业为培养目标,各个非农课程之间缺乏明显的关系,而且非农课程开设过多,受学时限制,很难深入全面地讲授,学生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学习缺乏兴趣。这些问题都困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继续发展。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加大,然而离农、非农课程增设又冲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农业性质,新的课程设置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农经就业方向偏离农业领域。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课程设置要求与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完善,土地规模经营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土地规模经营推动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即现代工业产品如机械、化肥、燃料、电力大量投入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服务业理念进行经营管理,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几乎可以做到没有体力的投入,但智力的投入因素大大增加,农业生产者不仅仅要懂得生产、还要懂得生产各个环节与社会服务之间的有机结合,更要懂得融资与经营,甚至为了规避市场风险还需要懂得期货等现代经济理论。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内涵也在发生质的变化,非农、离农课程日益增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现象普遍,这既是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由于我国现代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我国现代农业模式在实践中没有明确定位,各高校农经学院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非农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也不清楚,导致农经课程体系改革中所设置的非农、离农专业与实际农业生产脱节,既不为学生理解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综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按照当前各高校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林)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金融、财会、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针对该目标,当前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首先,在农经专业课程设置中,体现复合型特点的课程基本都有设置,但体现应用型特点的课程设置仅有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而且大多安排在第七和第八学期,由于三、四年级是学生考研、参加国考和省考的黄金时间,为节约时间备考,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得不草草结束,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也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导致农林经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无法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其次,由于把农经人才的就业岗位定义在各类涉农(林)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导致开设过多的非农、离农课程。很明显,农经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种界定虽然迎合了大多数毕业生“跳农门”的想法,但同时也导致大多数毕业生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甚至涉农行业的意识。

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以及现代农业的需求,增加非农课程设置必不可少,然而过分重视非农、离农课程开设,而不注重与农经发展实际需求的关系又会导致学生对专业倍感茫然,专业兴趣渐渐失去。要培养综合性人才,就要多开新课,这无形就分散了涉农课程的学习精力,而且减少了实用性人才培养时间。要化解以上矛盾必须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入手,以培养实用性、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对农林经济管理课程进行重大改革。

(一)增设农林牧渔课程,增强农经专业“农学”性质的认识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而设置过多的非农、离农课程反而模糊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质特征。以至于作为一级学科的农林经济管理在我国是设置在管理学门类下的[4]。而在农业十分发达的美国,农业经济管理则是置于农学与农业经营学科群之下,并未脱离农业本身[5]。为此农林经济管理的课程设置,除通识教育外,首先要正本清源,恢复农经专业“农业”的本质,增设农林牧渔业课程,但教授重点不是种养殖具体方法,而是农林牧渔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求是什么?现代农业不再是体力劳动,而是一种智力劳动,是充分应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服务理论,在农业生产的播肥、犁地、旋耕、播种、灌溉、除草、打药、收割等各个环节都能实现流水线作业的现代工厂式生产方式。可见,学生必须了解农林牧渔业基本特性,至少掌握1-3种自己感兴趣的农业生产特性,以此了解非农资源何时何地如何有效地和农业资源结合,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需要增设农林牧渔课程,加强学生对农学课程的认识。

(二)按照现代农业的逻辑关系设置非农课程,增强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地方不仅仅是引入现代技术、管理和服务,提高生产效率,还在于现代农业还通过对农产品的仓储、加工、营销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体现现代种养殖业对现代管理和服务理论的需求的课程[6],如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及时开设农业经济学、畜牧业经济学、渔业经济学、现代农业管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次按照农产品的种养殖业、农产品流通、加工、销售、营销、与对外贸易等顺序进行课程安排,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代农业不是单纯的第一产业,而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学习。并通过重点掌握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的生物特性、生产技术,逐步延伸产业链学习,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认识。

(三)增加农经专业实习,加强学生对农经问题的认识

农经专业实习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调查和写报告,而要深入农村重点了解农村情况,了解农村所需,只有全面认识现代农业全过程、现代农村基本情况,才能够从中认识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兴趣,进而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思想准备。首先,通过增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学时增强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专业实习可以分3次进行,每学年安排一次。第一次实习为专业认知实习,依托专业基础课在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第二次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农业是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理念而建立的工厂式农业,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即是农活也未必干得好。第三次为各学年分别进行专业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这些专业实习,学生直观感受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究竟是做什么的,自己的未来能够干什么。其次,布置任务,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会比较多,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会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课程学习中更加用心,正所谓带着问题学习,效率应该更高。当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农业的所有环节后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选修课程分解为非农课程和涉农专业核心课程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2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高效、稳定发展为最终目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各类农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播以及利用,以实现对农业新成果进行有效推广的系统活动。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信息化的意识,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无法顺利实施,并且农民以及相关的一些部门领导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也不够透彻,不知道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具体方法,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1.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无法对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也比较浅,导致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果不显著。

 

1.3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投入的资金较少,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1.4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现实的工作中,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非专业编制内人员,普遍存在信息素质偏低的情况,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效率非常低,质量非常差。

 

1.5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较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的情况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措施

 

2.1 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至关重要。同时,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关键就是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信息化专业技术应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来宣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使农民树立起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从而在各方面进行配合。其次,当地政府还可以聘请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专家开展相关的讲座,让每户家庭选派一位人员参见讲座,这样可以让农民更多的了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相关知识,从而为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首先,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多种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其次,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管理这个平台,保证的所有信息都真实可靠,为农民提供正确的指导。最后,鼓励农民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使农民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方法,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在网络上进行分享,为其他的农民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从而促进农民共同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

 

2.3 适当增加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需的资金,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

 

政府一定要适当增加一些资金投入,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政府还需要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购买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机械设备,建立规范化的作业区,并组织当地的农民参加机械使用培养,提高农民对机械设备使用的技能。另外,在增加资金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所有的资金去向明确,尽快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2.4 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强化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

 

首先,国家和政府已经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经济的地位,改变人们对农民固有的看法和认知。其次,在高校要加强农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最后,当地政府还要在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让农民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优势,并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让农民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沟通,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储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水平,从而更好了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与实施。

 

2.5 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的力度

 

要想更快更好的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就是重要的任务。首先,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保证多种类型的农业信息技术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进步。其次,政府在研发新技术时一定要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将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在巩固原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优势功能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以促进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时期,对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势在必行,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刻不容缓,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卫生经济管理 教学体系 构建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诞生为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推动医疗卫生单位改革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都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培养的过程中,如何根据社会的切实需求锁定教学目标,建立完善、高效的教学体系是当前很多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本文将针对具体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一、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定位

从以往的研究结果能够看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容易出现学生对医疗和管理两方面知识不能兼通的情况,进而造成很多工作者难以兼顾两方面的工作,严重营销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成本,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进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件时,应当注意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在知识结构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政治理论、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等都要有所涉猎,同时要注重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一般管理工作技能和医学研究能力,注重学生的常见病诊治能力和其对常用医疗设备的了解,并且还要培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在综合素质上,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业务素质、管理能力等。

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教学体系必须符合基本的构建原则才能让整个教学体系得以健康的运转且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并重性原则a

并重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和课程设置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并重,认识到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对综合素质高要求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交叉学科和较多门类的学习,在分配学时的时候也要兼顾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教学。

2.同步性原则

同步性原则主要是要求进行实践指导教学的进度应当与理论知识教学的进度保持一致,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交替进行,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知识点的学习有助于对实验原理的掌握,而实践操作又会反作用于理论,帮助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升华。

3.主体性原则

主题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时刻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管理职业技能的提升。

4.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专业特点叫其他专业来说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所以应当选取适当的深度和广度,以适用为原则,不要过分拓宽教学范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适当的能力结构。

5.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应当将整个教学过程看做一个系统,且这个系统必须是一个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多方面教学要素和要求,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系统。在构建的课程体系中,要能够凸显出基础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让课程之间的教学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三、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教学大纲的编制

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在其专业特点的决定下,可以将教学大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教学大纲,其次是模拟实验教学大纲,再次是实纲。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模拟实验教学大纲应围绕着教学目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分解要求,专业教学环境进行编制。并且,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能够为能力训练奠定足够的知识基础,能力训练和实践环节要能够对理论知识起到促进和强化的作用。

2.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制定

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以预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和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首先对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分解,然后进行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课程关系解析,最后,确定课程及教学进程。

3.教材体系的建设

教材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材应当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矿建,在教材建设中充分重视必要的原则,突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有效地形成,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其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像程教学都要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维能力。

结语

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经验,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想法,并分别从目标定位、构建原则、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这一想法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相信在广大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将这个专业建设的更加完善和美好。

参考文献:

[1]李淼晶,许岩丽,李明珠.“双轨同步”课程体系在医学管理专业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1).

[2]滕秀芝.实施“双轨同步”教学,多方铺就学生成才之路――关于构建两个“双轨同步”教学体系的构想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6(06).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现代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就我国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来看,深受计划经济管理体系的影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漏洞,进而影响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经济管理是企业生存的保障,企业只有加强经济管理,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企业的经济管理指的是对企业内部的经营和管理的一整套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统称。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目前来看,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企业管理依然是按照以往的管理经验来进行管理,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实况开展经济管理,缺乏创新,使得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制约,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控制企业经营成本,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匮乏

经济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涉及到经济知识,同时还涉及到管理、法律、会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就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才来看,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存在严重的不足,经济管理从业人才的业务知识水平比较单一,专业能力偏低,缺乏全面的经济管理人才。另外,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大多比较懒散,缺乏责任心,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实际工作时常出错,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就目前来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监控系统的缺失,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屡见不鲜,如私自篡改财务信息,严重影响到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和质量。另外,企业经济管理监督力度不强,企业各部门之间大多是各自为政,不利于企业会计信息的统计。

(三)缺乏创新

经济管理是企业生存的保障,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然而许多企业在经济管理上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停留在表面上,缺乏管理管理意识。另外,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依然会受到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按照以往的管理经济来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缺乏对自身的了解,不注重创新,使得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存在漏洞,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风险意识不强

就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偏重于经济成本的控制,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没有立足市场。同时,经济管理作为一项经济活动,企业的经济管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而企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中风险的存在,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市场竞争的本质,谁拥有了专业的技术人才,谁就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的发展下去。现代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经济效益,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就必须加强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企业要加强现有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法律知识、会计等多方面知识的教育,要注意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对外要引进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在人才招聘的时候,要注重应聘人员各方面能力的考核, 尤其是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另外,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安排人员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二)健全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只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企业要想确保经济管理效率和质量,就必须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相关管理制度。首先,企业更具企业经营活动,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企业经济行为,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必须更具企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其次,企业必须全面落实责任制,将经济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经济管理人员的身上,进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心。同时,企业还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不断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企业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全方面的监督。为了防止内部出现问题,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可安设多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互相监督,进而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企业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监控系统,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进而保障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大创新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企业猪油重视创新,加大创新,强化创新意识,才能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效益和质量,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首先,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不仅能要关注经济管理方面的新观点,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身的战略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其次,要树立竞争的经营理念,立足市场,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保障。

(四)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有竞争,就有风险的存在,而现代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风险问题。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经济管理是一项经济活动,一旦企业经济管理中不能做好风险防范问题,势必就会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为此,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意识。首先,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就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系统评估,制定风险紧急预备方案,同时,要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内的全程量化和立体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保障。另外,企业还必须强化经济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他们对经济管理的风险认识,进而降低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风险。

四、结语

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工作,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企业只有加强经济管理,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想确保经济管理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加大创新,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强化风险管理,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 梁钟元.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 企业研究,2013,22:56-57.

[2] 程文心.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15,05:94-95.

[3] 刘泽贵. 分析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2015,06:99-101.

[4] 刘振昊.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15,16:60-61.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工科院校;经济管理;创新

经济管理是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该专业既具有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许多人以为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都是“万金油”,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也多是销售、文秘、人事管理等对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工作。究其原因,除人们对经济管理的认识误区以外,主要还是因为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使得毕业生专业特点不突出,特色不强。尤其对于工科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更成了一个相对“弱势”的专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体现工科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办学的特点

工科院校主要以涉及理工科学科为主要的发展发向,经济管理专业设置也是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开设的。因此,其培养模式应有别于其他高校,具有自身的特点:

1.依托工科背景,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有工科优势

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重点在工科等学科方面,而工程技术、工业技术、电子技术等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也需要管理学科和专业乃至相关人才的支持。因此,发展带有工科特色的管理专业具有现实需求。同时,在这些高校中开设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工科的发展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以至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国家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具有工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1世纪是经济全面迅速发展的新世纪,建设良性循环的工业开发体系,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现代工业开发活动在迅速展现其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业管理成为实现工业事业发展目标和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具有工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成为工科院校开办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

3.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办学需要适应这种需要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领城宽泛,除了工业经济之外,各省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城也需要具有基本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经济管理人才。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尤其需要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经济管理学生在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看重的主要因素。

二、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又直接影响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客观地说,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相对较低。由于教师大都是从政治学和社科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其知识结构中政治理论知识所占比例很大,而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经济学知识相对欠缺。另外,教师的实践知识不够,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来说也有严重缺陷。这就使得教师的许多教学内容是比较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出来的学生也不可能使知识得到更新和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一般工科院校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的教育,共性课程多,实践训练少,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忽略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课程体系设计缺乏规范性和前瞻性,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时过多与课堂信息量小大并存、选修课少等显著缺陷。

3.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由于缺乏互动,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教学效果不佳,因为课程基本上为文字描述,学生自己可以通读整本书的内容。但是,文字背后的实际内涵,学生则无法掌握,也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和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4.知识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在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考核上,考核评价方法还比较单一。许多课程的成绩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成绩来反映,考核内容通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案例分析较为缺乏。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过程考核、课程论文答辩考核、小组评价等评价方法还很少采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不能活用所学知识,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严重。

三、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

1.创新教学师资队伍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面向社会和兄弟院校,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新路子,建设一支以专职任课教师为主体、兼职和聘请客座教授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应当聘请那些在国有、私营或外资企业单位工作的资深管理人员、企业家。他们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较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1]因此,应当侧重聘请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创业者举办学术讲座,讲授市场经济中生动的真实的经济管理案例,启发学生的实践思考,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2.创新教学内容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应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目标定位。既要改变目前培养对象所适应的工作领域的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层次,对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不够具体,没有专业特点的情况;又要改变在定位上攀高,盲目要求培养对象成为“万金油”,各行各业无所不通的急躁心理。这就需要经济管理专业必须创新教学内容,以工科特色完善教学内容。工科院校在以理工科学科为主导的学科背景的条件下,相对于文科为主的大学来说,又有自己自身的优势,就是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理工科专业,且又适合本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在考虑文理知识兼容型、双专业交叉型、综合能力培养型模式的基础上,可开设如科技概论、工业管理学、工业法律等课程,并且把这些课程进行模块设计。在高校课程学分制度改革的前提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学分,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体现经济管理专业的工业特色。

3.创新教学方法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更应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有助于学生就业。在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要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研究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等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方法有:第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以经济管理领域的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包括案例材料的选择(写作)和使用的方法,它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灵活性的优势。[2]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探寻并试用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学方式。比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试用以理论为主线贯穿案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案例为主线阐述理论。第二,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是在国外经济管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工作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样的情境下开展具体的活动和工作,从而体会工作中的不同感觉。这样,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第三,实践教学法。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经济管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并在实践中积累实际的管理经验。目前,可采用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双循环”教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入学时专业目的明确,毕业时就业选择思路清晰。任课教师走出校门作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活教案”,丰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经济岗位管理,带着管理疑问又回到经济管理理论上来。二是基地实习。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对企事业单位的运营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基地实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途径。三是实践调查。结合所学的有关课程和当时企事业单位的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并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

4.创新教学考核模式

要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培养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就要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经济管理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反思和改革。一是改进考试方法,适当进行开卷考试。考试时允许学生带课本、笔记等资料,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给予奖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二是改进考试内容。要尽量减少经济管理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理论方面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探讨性的问题,学生必须经过充分而深入的思考才能作出解答和完成;或者是一些综合性的试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经过反复、仔细的分析思考后才能作出回答。通过考试方法的改进,更加符合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五一,等.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6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一直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加大国有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积极的非凡的意义。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经济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必须重视经济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进而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国有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有企业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而言,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国有企业必须加大经济管理改革,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效率。经济管理作为国有企业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的保障,国有企业只有重视经济管理工作,结合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经济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经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重“效益”,轻“质量”,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这种陈旧观念影响下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逐渐暴露出它的问题,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另外,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过大的干预,制约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专业管理人才不足

经济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专业的人才需求非常严格,然而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来看,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还比较匮乏,业务知识单一,综合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责任心,马虎大意,敷衍了事。另外,对经济管理工作而言,它关系到企业资金安全,而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而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人员而言,他们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在实际工作中都是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来执行,进而影响到经济管理水平,威胁到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而言,国有企业各部分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企业经济管理相关体制还不够完善,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屡见不鲜,许多问题都是在发现后才进行相应的管理,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国有企业的发展重点偏向于经济效益,而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国有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以至于信息流通不畅,影响到经济管理效率。

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对策

(一)转变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那种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很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必须积极的转变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保证效益的同时,重视服务,将“经济效益性的理念”向着“服务性理念”转变[1]。另外,政府必须放宽权限,加大宏观调控,增强国有企业的自主管理,进而促进国有企业的更好发展。

(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专业的人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谁掌握了专业的技术人才,谁就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的生存。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任用。首先,企业必须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还必须强化经济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他们在经济管理中对经济管理风险的认识;其次,企业必须对外引进专业、有工作经验的经济管理人才,进而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保障。另外,企业还必须加强对外联系,学习他人一些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有条件的可以安排经济管理人员出国深造,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只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提供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要想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健全经济相关管理制度。首先,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其次,企业必须建立监督机制,企业要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对企业要购买的设备要实行上报制,得到允许后且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方可购买,同时要进行市场采访,全面了解市场信息,进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了防止内部出现问题,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可安设多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互相监督,进而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再者,企业必须全面落实责任制,将经济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管理人员的身上,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2]。另外,企业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容形成一种竞争,进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而实现信息的贡献。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全方面的监控,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和水平。

(五)提高经济管理的风险认识

经济管理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水平,而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风险是不可不免的,一旦企业经济管理出现风险,势必就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为此,我国国有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稳步发展,就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的认识,建立风险评估体制。在经济管理中,要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严格落实企业各项决策和部署,从而确保企业经济管理质量。在风险管理的时候,要立足以市场,加强风险预测及评估,确保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安全,保证经济管理质量和效率[3]。

(六)加强预算

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加强预算管理,才能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首先,企业必须针对企业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并纳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而明确企业各部门的财务经费状况。其次,要结合企业发展形势,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加强预算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方案,进而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