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思路范文1
关键词 高校 财务 内部控制体系 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校区规划建设大力推进,资金规模迅速扩张,资金来源多渠道化,资金的管理难度前所未有,这些新情况对高校财务部门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高校对财务工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对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其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非常落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已明显跟不上高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新变化。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管理层对财务内部控制不重视,缺乏系统管理的观念。
我国高校的管理层很多都是教师出身,对财务工作了解甚少,对财务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财务部门的领导自身也对财务工作不熟悉,很多时候想当然地认为财务工作不过是记账算账而已,内部控制的意识非常淡薄,缺乏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另外,由于国家对高校的财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依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办法,主要以收支两条线为原则,实施国库集中管理的办法。高校的上级管理部门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会计凭证和收支核算的管理,以及财政教育拨款使用和落实的监督。因此,高校的领导将财务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款项的收付、预算管理和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方面,要求财务部门开源节流、拓宽筹资渠道,更多地增加资金的供应以及更好地使用财政拨款。对于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工作的难度和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不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树立系统管理的观念,忽视了以学校层面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
很多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导致财务工作控制和管理的职能弱化,难以有效地识别、评估和预防财务风险。首先,很多高校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方面没有考虑到所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和高校内部小环境的变化。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高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资金使用规模越来越大,资金的来源日益多元化,原有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已很难适应现在的财务资金状况。其次,根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高校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但是其财务管理没有得到很好地整合,还没有形成整体规范的财务运行管理机制。另外,很多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主要放在会计核算和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而对其他财务行为的控制放得比较松。例如,在高校的固定资产变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固定资产的折旧,其他来源收入的管理,对开支的预算管理等环节没有设置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部门难以对这些经济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形同虚设的内部控制制度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例如,2008年曝光和查处的湖北某高校财务处处长李某的重大舞弊事件,就是因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健全,长期缺乏监管,使得财务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高校财产。据查,在几年间,李某多次利用职务之便制作修改财务报表和会计凭证,长期违规参与收费,采取收入不记账等方式,累计贪污了几百万的巨额财产。这便是由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而导致的典型案例。
(三)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未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原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高校的内部控制同样有着很好的审计监督作用,从而在高校内部达到预防和减少财务风险的目的。但是,我国高校在内部审计方面的建设十分落后,普遍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一些高校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由负责会计内部稽核的财务人员行使,内部审计工作程序不规范,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很难有效地发挥监督效果。其次,一些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权限很小,审计工作往往只是走走形式,做表面文章,审计的权威性难以得到保障。另外,一些审计部门的专业技能非常落后,对新形势下的财务工作和风险控制问题很难进行管理和监督,审计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三、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由于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在建设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必须完善和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须树立系统管理的观念,从大到制度层面、小到具体工作环节改善财务内部控制的环境,强化财务管理和监督职能。首先,高校领导层要树立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领导财务部门构建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领导层要以身作则,对于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很好地执行和落实,起好带头示范作用,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其次,要让全体教职工树立财务内部控制意识,重视并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以北京XX大学为例,这所大学不仅在财务部门下设了一个专门的财务内部控制部门,并且在各个院系分派有专门的内部控制人员,为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管理体制。
高校一定要重视新形势下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要从外部的市场环境和高校内部财务环境出发,充分识别和评估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做好,做好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例如,目前很多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中存在非常突出的资金供求矛盾,这就要求财务部门不断拓宽筹资渠道,不能仅仅依赖于学生学费收入和财政专项拨款,同时要根据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提高资金的供应能力,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产生风险,同时还要考虑高校是否存在超过财力和风险承受度而过度负债的风险。另外,高校要设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各种资料分析潜在风险。例如,期末高校对固定资产折旧和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要进行详细地记录和处理;低值易耗品的领用要及时登记并做好摊销记录;对高校的财务信息和查询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规范;对于一些贵重的资产,例如实验设备,办公楼等,要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防范。
(三)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高校参与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涉及的经济领域越来越大,很容易出现一些领导干部钻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利用职务之便贪污盗窃高校的国有财产。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下属各院系和部门的经济业务进行严格地内部审计,以确保经济事项的合理合法性。例如,深圳某高校在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就有值得借鉴的经验。这所高校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而且花费巨资引进了先进的财务监控系统,充分利用IT技术,不定期抽查,多元审核,定期设计,对比分析等监控技术和手段来监控各个院系部门的活动,及时准确分析相关数据,以防止内部控制失控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效用。
四、结论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对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防范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保证高校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四川新概念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财务计划部,会计师,大学文化,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本科,研究方向:高校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永华.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现代会计,2011(6).
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思路范文2
在“四个全面”战略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各界将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迈上新台阶为目标,扎实推进“两个率先”,将民政事业放入“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新__”大局中考量。
1、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__省社会救助办法》,严格按照《__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申报听证和收入核查办法,规范申请、审批程序,科学制定保障标准,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一户一档”和动态管理。落实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淮安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方案》(淮办发〔__〕124号)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城乡低保将实现一体化。完善低保信息系统管理,完善低保对象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2、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力争到2015年末,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巩固五保供养成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力争五保对象集中入院供养率率达到75 %以上。广泛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4个,省级文明敬老院6个,市级三星级敬老院10个。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组(社区)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
1、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细化灾情统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在减灾委综合协调下,建立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及平台,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效发挥灾害信息员在传递信息、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依托公安、消防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倒房重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冬春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动员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响应、救助有力,当年需恢复灾民倒房重建率达100%。
3、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完成2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80%以上居民了解掌握灾害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灾害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应接受信息人群的95%以上。进一步修定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结合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
4、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优化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在灾害信息的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的作用。设置气象、地震、地
质灾害等科普基地。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5、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实现全覆盖。继续扩大,并巩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提倡和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适量储备救灾物资,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协议储备等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7、规范救灾资金使用,加强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督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__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苏财社〔__〕48号)要求,建立区、乡自然灾害救助经费分担机制,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救灾资金使用效率。
1、儿童福利。进一步完善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大有效投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更加有力,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健全,教育保障政策更加完善,监督保护制度更加科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区、乡(镇)、村(居)三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或儿童福利指导站,构建困境儿童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和组织功能,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监护指导、政策咨询、履职能力培训等服务。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
2、残疾人福利。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福利企业兴办渠道,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研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兴办小微型福利企业,多种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
3、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到2020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目标,留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要将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5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
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日常运营补贴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补助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
(四)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2017年,力争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改扩建,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实施陵园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将陵园打造成苏北一流褒烈育人基地。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确保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严格按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及省市有关安置法规政策继续做好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工作,确保安置率100%。积极动员符合参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保持十二五期间平均95%的参训率基础上有突破,争取达到95%以上的参训率,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复退军人问题的指示精神,以稳定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稳控工作,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区涉军群体的总体平稳。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好城市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第十一、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以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为基础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主自治的透明度,强化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加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力度,增强其承接社区各项事务的能力。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均确保100%。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细化、精化,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
务。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18%。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区、乡镇、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率达到80%。普遍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10万元。
4、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力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登记社会组织力争达到每万人8个以上。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机制。编制年度《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将政府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定向委托等方式转移给评估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机制,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助残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及其他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与此相关的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
5、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能力。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强化监事会职能,发挥好监事会作用,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机制。健全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重点的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社会组织业务开展、工作成效、财务状况、诚信自律等进行第三方评估。到“十三五”末60%以上社会组织获得等级评估。发挥等级评估的导向作用,将社会组织的评估等级作为政府向其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建立政府监管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完善民政、经信、财政、税务、审计、物价、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司法等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将社会组织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诚信档案,实施社会组织诚信公示和黑名单等制度。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公共信息披露平台,及时披露社会组织重要信息,推进社会组织阳光运作、社务公开。完善社会公众投诉举报机制,畅通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的渠道。
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思路范文3
1.1人工成本定义及构成
国际上,根据第11次国际劳动统计学家会议通过的《关于人工成本统计的决议》的规定,人工成本是指雇主因雇佣劳动力而发生的所有费用。在我国,国资委对人工成本进行了界定,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人工成本范围主要有七部分组成:①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要包括计时/件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加班费等;②职工福利费,是指工资以外企业支付给员工以及用于集体的各项福利费用,主要包括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费、计划生育补贴、医疗卫生费、交通补贴、丧葬抚恤救济费以及集体福利事业补贴费;③社会保险,是指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④职工住房费用,是指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而支付费用,主要包括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职工宿舍折旧、住房补贴;⑤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为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水平而进行的教育、培训所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技术交流费、员工培训费;⑥劳动保护费,是指为落实工业卫生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和购买职工劳保用品(如工作服、清凉用品、保健用品等)企业所支付的费用;⑦其他人工成本支出,是指上述项目之外的其他人工成本项目,如工会经费、招聘费、辞退费等。
1.2人工成本的特性分析
从成本性态角度来看,人工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固定人工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工作量范围内,其总额不受工作量变动影响的人工成本,通常包括工龄工资、基本工资等;变动人工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工作量范围内,其总额随工作量变动影响的人工成本,如计件工资、计时工资等;混合人工成本是指混合了固定与变动人工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人工成本,如加班费、津贴、补贴等。从可控性角度来看,人工成本具有半可控的性质。国家以法律形式对人工成本进行了诸多限制,企业对管理是有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成本为企业所不可控。随着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企业不可控的范围和比例将逐渐缩小,企业将有更大的能力对人工成本进行控制,比如可以通过提高绩效在薪酬中的比重以更好地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从增值性角度来看,人工成本分为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企业人均人工成本增长时,人均增加值、人均营业收入也要有所增长,且增长幅度应高于人均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才是增值的人工成本。反之,对于人工成本增长时其他产出指标反而呈下降状态的企业来说,其人工成本的投入就是不合理的,这部分人工成本的投入未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作用是负面的,是非增值的人工成本。从效应性的角度来看,人工成本影响着企业利润、劳动效率和企业经营风险。按照附加值的观点,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劳务的价值扣除物耗成本之后就是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其中就包含着人工成本和利润。从这一角度分析,人工成本与企业利润既来自同一源泉又能保持同方向变动,两者是统一的。劳动者报酬和职工教育经费的高低决定着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劳动效率。人工成本的支出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付现成本,必须将人工成本支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2石油企业人工成本及其管理的现状分析
过去,石油企业认为人工成本的高低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其增长具有刚性、不可逆、不可控的特点,企业要么选择被动接受人工成本增长的事实,要么通过以压缩人工成本总额的手段来控制人工成本的过快增长;在当前劳动组织模式下,石油企业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生产运行成本高,劳动生产率偏低;管理幅度与深度矛盾突出,除保障正常生产运营外,还承担着很多社会管理职能,如非在职群体管理、稳定职能等,管理幅度过大。由于长期对人工成本及其管理认识不到位,加上历史包袱、体制机制、社会效益与社会责任等原因,我国石油企业一直忽视对人工成本进行管理,人工成本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2.1人工成本总量大,占总成本比重高
由于过去一直沿用“人海战术”思想,我国石油企业长期存在计划外用工,用工队伍相对臃肿庞大,加大了企业人工成本的支出,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以某石油工程企业为例,该企业年营业收入约200万元,年增加值约77万元,人工成本总额就达48万元;人工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接近25%,仅次于材料成本,是石油工程企业的第二大成本。
2.2人工成本增长速度快
长期以来,石油企业运行着重规模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人工成本增长速度较快。其中不乏合理因素,同时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人工成本的增长趋势是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然而由于石油企业人员基数大,实际用工管理和人工成本管理不到位,导致企业人工成本增长较快。与去年相比,该石油工程企业,人工成本总额增长9%,人均人工成本增长16%,远远超出同期社会人工成本平均增长速度。
2.3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水平低
一方面,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开发难度较大,企业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人工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石油企业投入产出情况呈现下降态势。较上一年,该石油工程企业人工成本持续增长的同时营业收入下降8%,EVA下降5%,劳动生产率增长2%,这显然违背了国资委倡导的“两个低于”原则,即人工成本总额增幅低于企业增加值的增幅,人均人工成本增幅低于劳动生产率增幅。这说明企业人工成本投入不太合理,增加的人工成本投入并未带来企业效益的增长,人工成本效益低下。石油企业目前对人工成本的管理采取的是总量管理与分级控制。具体来说,按照年度预算、统计分析、监控预警、考核评价的流程进行人工成本管理。年度预算方面,每年第四季度由劳资处组织编制人工成本预算并报集团公司审批,年初劳资处分解下达各单位人工成本预核指标,年底劳资处调整并下达各单位年度人工成本控制指标;统计分析方面,实行月度统计和季度、年度分析制度;监控预警方面,劳资处对各单位人工成本执行情况实施动态跟踪、过程监督,对于预算执行异常以及管理不规范的单位根据问题严重程度设置“关注”、“警示”、“整改”三级;评价考核方面,劳资处对各单位人工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综合考核。然而,目前石油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并不能有效的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水平。主要体现在:预算过于形式化,不能真正将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在制定预算时只是粗略的得到一个总控制数,没有量化、细化,不利于全员目标成本管理;人工成本控制缺乏定量的方法,控制人工成本时并没有考虑人工成本效益情况以及同行业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水平,缺乏弹性;人工成本分析时忽视与国际一流石油企业的比较,分析重点不突出;人工成本考核方面,人工成本考核指标单一,人工成本指标权重低,缺乏激励性;作为人工成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企业用工管理不到位。比如劳动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劳动合同管理不够细致,用工风险依然存在;劳务派遣机构准入门槛低,劳务派遣行为不规范;劳动定额定员制和基层岗位写实工作有待加强;一线岗位人员倒流,缺员现象严重,劳动纪律亟需强化等。
3石油企业加强人工成本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3.1石油企业加强人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路
石油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这项工作,同时需要来自企业决策层、劳资部门、财务部门、房产部门、社保部门及员工的有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对于人工成本管理,应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认识: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人工成本管理是一种专业管理,具有日常性,在管理上与其他成本一样,都应遵循成本预算、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闭环成本管理流程,只是在内容上有所差异;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人工成本管理不但受公司治理结构、用工体制、薪酬管理、员工队伍稳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还涉及到国家政策以及油田子女就业等问题。进行人工成本管理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原则、权责利相结合原则,不断降低相对人工成本,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水平,以实现人工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标。
3.2石油企业加强人工成本管理的对策
3.2.1强化对人工成本管理的认识
石油企业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应进行三个观念上的转变:一是人工成本是可控的而不是不可控的。虽然企业人工成本受到国家政策的诸多限制,但随着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改革,人工成本不可控部分的比例将会逐步减少,石油企业通过提高绩效、奖金在工资中的比重以更好地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二是加强人工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控制人工成本的相对数而不是绝对数。人工成本的增长趋势是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从长期来看,人工成本必然呈增长趋势。如果企业一味压缩人工成本绝对额,会严重挫伤员工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甚至还可能造成人员大量流失,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工成本管理的落脚点是既要保证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又要适当提高员工收入,降低相对人工成本。三是人工成本科学管理的着眼点是工资总额而不是人工成本总额。人工成本各要素之间具有关联性,单纯从人工成本总量进行控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应从预算开始就要进行工资总额管理。
3.2.2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定岗定编
要突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惯性,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与市场化、国际化相适应的组织运行体系。在新的体制机制下探索资源共享、服务共享的实现渠道,完善相应的机制、制度和流程,确保权责对等、运转高效。以“四化”建设为支撑,依托生产指挥平台,按照“管理集约化、生产专业化、运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资源最优化、考核效益化”的油公司管理体制要求,建立油公司生产管理模式。改造传统劳动组织形式,纵向上压缩管理层级,横向上进一步整合人员,缩小管理幅度,将承担的社会职能转交由专业机构统一管理,实现管理集约化。调整企业编制委员会及职责,修订完善机关各部门及直属单位职责,进一步提升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先进化和规范化水平。认真开展基层跟班劳动、岗位写实工作,建立岗位写实常态化机制,为组织机构、队伍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现实依据。
3.2.3严控用工总量,优化用工结构
全面建立用工总量管控和劳动生产率指标体系,指导编制和核定下达各单位“十二五”后三年及“十三五”用工总量和劳动生产率目标计划;加强“四化”建设,改进数字化生产流程,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减少用工数量;实行“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调控机制,将用工总量与劳动生产率考核指标纳入年度经营承包考核;实施“挖潜增效”,将人员从相对臃肿的后勤部门调到缺员的一线岗位,让有限的劳动力发挥其最大作用;提高高级管理人员、高层次专业人员、国际化人员比例,推进技能操作队伍建设,提高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将对专业、能力要求不高的岗位可采取业务外包或劳务派遣手段,减少全日制员工数量。
3.2.4规范用工管理,严肃劳动纪律
石油企业要持续加强劳动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调整用工模式、规范用工管理”相关工作;开展社会用工专题检查调研活动,进一步摸清社会用工使用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督导用工单位强化整改落实,防控用工法律风险;严格劳务派遣机构准入,取消不规范劳务派遣机构的准入资质,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强化劳动合同管理,举办劳动合同管理员业务培训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加强劳动纪律,定期清理、清退不在岗人员,提升员工队伍凝聚力;针对一线缺员及员工流失问题,严格一线技能操作人员流动条件,规范流动管理流程,对人力资源系统员工调配模块进行升级改造,将一线员工流动规定条件嵌入信息系统,实现制度信息化,限制不具备条件人员流动,控制一线人员倒流,稳定一线队伍。
3.2.5构建人工成本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