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前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前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前途

新媒体运营前途范文1

电商代运营行业大限将至?

14年也有不少人在谈电商代运营行业是不是要消亡了,是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简单就是觉得代运营这事没有价值。我们先来看看此前的团购行业和现在传统媒体,再到科技媒体、自媒体,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嘛。当然,这也怪不得外界的声音了。新的领域就代表新的机会,大家都想涌进来分一杯羹,鱼目混杂,外界监督是好的。个人认为,电商代运营也好,传统媒体也好,团购也好,都不会说直接消亡掉,只是说可能跟前期的存在感不同。还是拿团购来说事,前面两年,不也是被贬到沟里去了,现在呢,不照样好好的。这些领域能在某一个时期站在舆论中心,能快速成长,说明他们还是能满足一部分需求的,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

不过,话说回来,电商代运营行业目前还是处于比较敏感的点上。目前,国内首届电商服务行业思享会就在3万走起了,分享会上一帮电商服务行业人员、媒体人及投资人坐一块儿也聊着。国内电商服务的北联伟业COO赵彤在会上也表示,目前传统企业转型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另外电商服务也得到了资本的认可,蓝标就已经和北联伟业有了相关的资本合作。同样的,国内另一家电商服务企业新七天老总左英杰则认为,电商服务必死是个伪命题,只是媒体愿意去炒作他,实际都是某个领域由蓝海到红海而已。但实际上,传统企业转型还是有很多问题要去解决的,无论是虚拟商品还是实体商品,都还是有很大需求的。和君咨询李振江则认为,电商并不是简单的开个淘宝店那么简单,如果传统企业都不需要专业的人服务,自己捣鼓个网店,那会有大批的传统企业跟着挂掉。电商服务的合作方式还是很多元化的,可以好好审视自身的合作需求,代运营服务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

十字路口,电商服务还得升级转型

升级转型本该是2个独立的词,升级可能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展,转型则可能是掉头打新的方向。在目前的电商服务行业,升级和转型放在一起用,还是比较合适的。

升级,无非就是说行业现在怎样去更深的去挖掘资源,现有资源够不够用。笔者觉得,我们都有点低估传统行业了,支撑整个国家经济的传统行业,难道就那么几个企业有需求么,被挖掘出来的还是很少的一部分。另外,我们的眼光其实现在还都盯在国内。难道传统企业就没有想过把产品卖给国外的普通消费者?国外的企业就没有想过把东西卖给普通的中国消费者?

无论是出境电商,还是入境的洋品牌电商,都很容易出现对接困难的,还是需要专业的团队来操作的。现在说电商代运营没啥前途,也都聚焦在国内电商,进场的门槛也不太高。但是,我们把视野打开一点,走出去和走进来的,行业的延展性还是有的。比如说,泰国的King Power,最早把他在泰国特色的商品通过天猫国际的平台,直接通过保税区的模式,零散的销售到各个地区,今年3月份会再过渡到跨境的O2O,包括境内线上的提前付款,到境外的机场免税店提货窗口直接拿货,中间数据流的过程是一块代码。类似的模式,天猫、亚马逊、京东这几大的平台都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和技术开发团队做类似的应用,像东南亚、欧洲和美国都会有很多的用巨型零售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他们进入跨境电商应该说这个业务模型可能会优先选择国内一个代运营服务商来帮他满足国内平台的接驳。

再从转型这方面来讲讲,电商服务行业的转型还是得站在产业链的角度去看。现在的电商服务其实涉及到传统企业转型过程比较少的一环,目前大多集中在线上售卖这一块。在行业前期,有上千家的企业进入到电商代运营领域,辛辛苦苦干了一两年,死伤不少,做的好的也有一些。随着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商服务变化也是很快,客户也不是那么好忽悠了,对代运营公司要求就高了,行业准入门槛无形的也提高。

到了现在,企业的需求更加丰富化了,如果只能给企业提供电商代运营服务没有太大竞争力的。客户在转型,服务商也要跑在客户前面。比如,我们的服务企业能帮客户策划品牌,策划传播。别笑,很多企业都有这种需求的,能否一体化呢?甚至,服务公司还可以帮他们搞对外资源合作,拉资本,这些都是行的。代运营公司和客户的合作形式也不用仅限于往常的,我做事,你付费,还是可以更多元化的。新七天老总左英杰也表示,代运营企业在转型和升级过程中间是不会被全部淘汰的,只会淘汰掉这里面劣质的或者是同质竞争的,而实际上如果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能够帮助企业从策略的制定到策略实施全部一整套的,我叫整体电商服务、整合电商服务,这个概念如果能够帮助他实施的话,我相信很多企业是愿意来选择这些电商服务业来帮助他完成这个转型或者升级。

新媒体运营前途范文2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生活在北京的小王是这样过着奥运假期中的网络生活的:

每天打开央视国际(.cn)观看各电视频道转播的赛事,间隙登陆新浪(.cn)看看当下热点,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便写进自己的新浪博客。写完了发现这些话题早就有诸多名人发表了意见,正有些失落,QQ弹出窗口告诉他中国队再夺一金,他又欢呼起来……中国有上亿网民在奥运期间通过网络来获取资讯交换意见。他们看不到幕后硝烟四起的市场争夺战,只是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互联网的魅力。

而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就未必这么轻松了。为了奥运这一机遇,它们从很早就开始准备,有些竞争早在2007年甚至更早就开始了。奥运结束后,还来不及缓一口气,它们就盯住了一个项目的统计结果,那是奥运期间互联网数字营销效果的评估。

详解数字营销

对于企业来说,采用数字营销与否,主要与它们所关注的营销方法及营销效果两个层面有关。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奥运开始之前,各门户均先后公布了各自的网络营销理念,以此迎合广告主的需求。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诸多营销理念的大迸发大碰撞第一次让中国的企业直观地看到了网络营销效果的衡量指标,引爆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对于客户网络营销的“效果”大战。在此过程中,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受益者。

在这场“百家争鸣”中,腾讯(.cn)早在去年就了“腾讯智慧”,从可衡量的效果、互动式的体验、精确化的导航和差异化的定位四个方面,提出新的高效在线营销解决方案。搜狐(.cn)则提出了搜狐3.0理念,此外,百度(.cn)也公布了其“聚磁理念”。

新浪IMPACT网络营销理念则注重效果与前瞻性的结合。该理念以“选择决定营销效果”为核心,在方法和介质两个层面,从互动(Interactive)、用户粘性(Magnetism)、聚合力(Popularity)、公信力(Authoritative)、创意(Creative)和精准性(Target)六个纬度着眼进行科学评估选择,企业在网络推广中可根据以上六个维度,衡量媒体价值及营销策略的合理性。当企业充分考虑并组合运用到位时,网络营销会实现最大化的ROI(投资回报率), 从而实现扩大传播影响、赢得受众关注、转化消费者行为及树立品牌口碑的效果。

IMPACT理念认为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应进行两个层面的思考:选对传播介质,找准营销方法。帮助客户衡量媒体价值和营销策略的合理性,进而实现企业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新浪在奥运期间继续利用其名人博客资源,各方面的知名人士从自身专业领域对奥运期间的体育、文化、社会热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除了让网友深度了解奥运以外,还成为奥运期间民间主流舆论的源头。而在这一思路引导下,近30名资深体育名家落户新浪体育,组成本届奥运会最强大专家专栏评论阵容,更为新浪的奥运行动加了一把火。新浪在立足于深度、专业、权威的基础上,在线上线下加强网络媒体的互动体验,主要包括线上的手机新浪网奥运直播、准电视频道化的新浪金牌直播频道、“我的2008 我记录/我参与/我突破”活动等,以及线下的“绿丝带”系列活动。这样,让新浪推出的互动产品携带着品牌广告信息推送到了用户的终端。

新浪开发的互动营销产品包括 “新浪魔棒”、博客商业模版、论坛表情、关键词替代和“金牌喜报”等产品,主要手法是植入式营销,将品牌信息通过新浪这个大平台传递给网民,再通过网民间的行为接触进行传播。我们可以看到,耐克(.cn)利用自身的运动明星资源,将刘翔、陈中、易建联的广告写真加入自己的品牌信息做成商业博客模板。在宣传上强调这些运动员各自的精神特质,例如刘翔的专注、陈中的历练、易建联的奋斗,得到了博客用户的大量好评和广泛使用,这有利于让耐克品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网民消费。

后奥运时代的数字营销

各大网站的数字营销之争,带来的是用户卓越的体验和广告客户优质的营销渠道。所以理所当然的,在泛奥运时代井喷式出现的数字营销手段和产品,目标绝不仅仅在奥运会。上一营销战役的总结该有一个结果了,奥运期间孰是孰非,奥运之后何去何从,需要有一个说法了。

最近,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陆续了第二季度财报。尽管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但由于奥运会的拉动,四大门户都交出了漂亮的答卷,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这也是受益于奥运报道的功劳。其中,新浪广告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8%,搜狐增长57%、腾讯增长94.4%、网易增长76.57%。

此外,新浪、网易、腾讯自然也会在奥运经验的基础上拿出更专业的产品来应对用户和广告客户的挑剔。网易已经在抓紧时间准备新产品的上线,据说会给目前的互联网格局带来巨大影响。而腾讯新的病毒营销活动也陆续排上了日程。尤其是新浪,以权威门户作为其数字营销核心竞争力使它在奥运会期间就拔得头筹。从ALEXA提供的一份各大网站流量图表来看,除了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新浪作为网络内容提供商,无疑是一枝独秀的。

在今年春天的“2008新浪・第三种人高峰论坛”北京峰会中,突破传播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郑香霖的一番讲话无疑替新浪揭开了几个月之后才会发生的“后奥运营销”的面纱。他说:“未来几年几乎所有媒体都会变成数字化。”新浪网首席营运官杜红也在论坛中回顾了新浪从过去到现在一路上的发展演变。还有一系列的讲话,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浪旨在拓展互联网媒体力量的触手,已经抓牢了各种本依附于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把传统营销手段整合进网站,利用互联网加以改造实现更广泛更精确的营销效果,确实是后奥运时代数字营销的一条康庄大道。

我们回过头去看新浪在奥运直播中的“准电视节目”和“社论”,看搜狐与央视的合作,甚至还有起步不久的手机电视服务商视讯中国用二维码与报纸结合。显然,在大环境下,哪怕是不一样的理念和口号,甚至完全不同的目标用户,都会走到一起来。因为这是现阶段数字营销的最佳途径,是一个理性互联网经济人的必由选择。

有前途,有新前途

新媒体运营前途范文3

【关键词】专业报 报网融合 战略路径

当下,对传统纸媒特别是专业纸媒来说,报网融合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

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力量的推动下,一批有影响的网络新媒体异军突起,导致了信息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进而导致注意力经济的转变。传媒产业面临着市场遭遇双重分割,网络抢走了广告和读者群;生存空间被双重挤压,竞争不仅来自新媒体同时也来自传统纸媒产业内部的窘境。是困守,还是突围?已经是摆在所有媒体人面前的一个不得不选择的命题。解决之道之一就是必须依靠媒介资源的相互整合,也就是报网融合。

一、安徽专业报报网融合的现状和困境

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首家上网,10月,《中国贸易报》上网,正式拉开了国内传统媒体的触网序幕。

梳理从1995年至今的十几年,可以将国内传统纸媒的网络化之路分为电子版阶段——超链接阶段——报网互动多元化阶段——报网互动数字化阶段四个时期。

而传统纸媒真正开始认识到网络的力量,还是在2005年“报业寒冬论”出现以后。此时国内的主流大报和报业集团纷纷加大对报网融合的投入力度,探索跨媒体经营,利用网络为报纸服务,推进报业集团的数字化战略。同时,报纸网站更加强调内容多媒体化的展示手段,更加重视网络互动功能的开发,尝试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运作。比如“人民网”、“南方网”、“中青网”、“中安网”等等。

安徽传统媒体发力报网融合战略大约也是始于这个时间。首先是省、市党报和主流都市报开始创建自己的新闻门户网站,在报网互动和融合的探索之路上走在了前面;安徽专业报的报网融合起步还略晚,并且数量更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省级专业报仅有安徽经济报、安徽青年报、工商导报分别建立了新闻网站,运作模式也各有不同,效果不甚明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投入的门槛难过

专业报本身体量小,人员少部门少,运营模式相对落后,盈利水平低,报社资金积累少。而实施报网融合战略,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导致专业报陷入两难境地。不做,没有前途;做,又捉襟见肘。就目前3家专业报的运作来看,两家是采取成立新媒体事业部,让一个部门来运营网络;一家是与合肥一家知名网站合作办网。

2、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报大多是周二、周三出报,出版周期长,采编力量本身就薄弱,懂网络的采编人员少,网站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匮乏。而网站是24小时的运作模式,如何适应这种变化?采编团队的建设迫在眉睫。

3、品牌影响力弱

专业报本身在读者中的影响就处在弱势的地位,创建网站后不能依然固守在自娱自乐的阶段,把网络简单、片面地理解、体现为报纸形态和内容的网络化延伸,而是要借助网络在传播时效、传播模式、受众粘合等方面的优势,来提升报纸品牌的影响力。

二、专业报实施报网融合的路径

笔者认为,数字化时代专业报要实施报网融合战略,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解决好几个基本问题,即管理融合、团队融合、品牌融合、运营融合。

1、建立报、网管理一体的架构

在报网融合时代,报纸和网络不再是两个单独的媒体,而是共同资源构架下不同的传媒介质。报网融合要建立一体化的领导班子,负责报网的整体运营。总编辑应该是报网共同的总编辑;部门设置和员工分工按新闻生产的内在规律和新闻类别区分,不再将编辑记者分为报纸编辑记者和网站编辑记者。同时,报网融合的管理架构,还体现在奖惩机制的建立,要实现一套人马两线作战,需要对报社的记者和编辑的利益机制进行重新规划,解决报网融合的驱动力问题。

2、建立一体、高效、全能的团队

报网融合体现的传播特征,除了信息传递更新更快,还要用多媒体的方式对新闻进行全方位同步报道,实现跨媒体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报社的记者就必须是多面手,要能够进行多种媒体的新闻采集和制作,编辑也要有多媒体统筹能力,根据多媒体传播的思维配置资源,向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信息。在这种要求下,打造全能记者、全能编辑就显得十分迫切。

此外,报网融合还需要大力培养一批懂采编、懂网络、懂管理、擅长策划的具有整合传播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创新技术的人才和创新营销理念的人才,解决传统媒体发展的人才困局。

3、借网之力为报纸品牌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多媒体竞争时代,媒体将没有强弱之分,只有特色差异。而专业报恰恰没有大而全的顾虑,只需要紧紧抓住自身的特色不放松,反而更容易在未来的网络媒体中凸显出特色品牌效应,更具有后发的竞争优势。

专业报要更积极地运用搜索引擎、链接、微博、微信、热词等网络手段,主动出击,强化自身的品牌优势。因为在以互联网为竞争坐标的新媒体时代,所有的报纸都处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谁能更快更好地与新媒体进行融合,谁就能获得更新更强的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全面突围。

4、借助全新盈利模式提升竞争力

报网融合,其核心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打破传统媒体的单一产业结构,寻求交叉产品、交叉平台以及收益共享的交叉产业,搭建新型融合的产业结构。

就目前而言,专业报一方面可以将报纸广告和网络广告打包优惠销售,既实现广告的立体呈现,又形成广告的更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是依托自身专业报的资源优势,创造多元化的网络盈利模式,比如开展数据下载、电子商务等业务,开拓新领域来盈利。

事实上,专业报的报网融合之路并不平坦,有劣势有优势。但不管怎样,只要在媒介运营层面上的深层次、全方位、不分彼此的一体化操作,并在品牌特色的基础上建构可行的报网融合运营模式,未来的发展将会另有一番天地。

新媒体运营前途范文4

新媒体的广告生计

无线营销的第五媒体,其广告市场是“三分天下”的业务格局:除主动点击的业务之外,按照国外的划分还有两大分类:其一是PUSH业务,包括彩信业务,短信PUSH业务;其二是手机用户和企业之间产业链的上下游交流,在国外称之为“会话”业务,国内称为“互动营销解决方案”。

2007年所有无线媒体广告市场全部加起来3亿元左右,其中,PUSH业务占到市场业务的80%左右,即2.4亿元。业内人士一致认为2006年是无线营销的元年,那么2007年的市场增长到3亿元左右,其增长之迅疾――这是个未来值得关注的市场。但从无线媒体的高端市场来看,2007年高端品牌在无线媒体的投放,包括在梦网、MSN上做的手机类客户端,全部加起来不超过4000万元。而中低端品牌则是星罗棋布,各自在独立的赞助上虽不多,但加到一起却比重巨大。

效果评测重在“精准营销”

效果评测上,广告主对于广告效果的评估会从第三方报告中进行评估,这在美国非常流行。例如AD SENCE就是提供给广告主,由广告主自己去选择广告投放――今后广告主对于媒体的选择主动权会越来越大,这和传统媒体是不同的。传统媒体里,非常依赖第三方调查,自己没法解决,但这个问题在互联网世界里已经被解决了。

每一个手机号码的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且这个人是可以追溯的、精准的。广告主自身的判断力会辅助于第三方的测评,主要做一些第三方的参考,会对媒体在高中低端进行评估,而不是广告效果上进行测评。广告主自然不会静态地去看某一个结果,但是每家广告主还会看一看报告。

飞拓无限在2006年的访问点击率达到23%,这是极端的现象,总体来说5%的访问点击率的广告非常多。无线媒体的内部有个评测机制,评测主要分成2个方面:一,帮助广告主控制投放需求,二,帮助广告主控制投放量。这还涉及到无线媒体如何维持广告主的忠诚度问题。不过目前的现状是,几乎没有广告主在无线媒体上作独立预算,但在互动广告这方面有很多国际公司在做预算。

行业竞争:淡化“市场占有率”

在无线市场里,如果每个公司静态地去谈市场占有率,意义不大。对于起步较早的无线运营商来说,在无线媒体的中高端市场里品牌优势明显,因为高端的客户看重的主要是品牌,不过未来市场份额上升还是下降,得看服务能否跟得上了。在中低端市场,客户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对于合作伙伴的品牌要求也相应不高。

无线市场里的企业兼备销售公司和广告公司的特点,是由互动广告的特点决定的。这会颠覆传统媒体的运作形式:在价值增值上,传统媒体和广告公司的效果很不明显,但在无线营销领域恰恰相反,例如,中国移动热推的《手机报》,其用户数量巨大,未来将具备巨大的广告价值。不过,当前运营商会很关注客户的感受:《手机报》中放广告,客户是否会反感――这种意识和传统媒体也是有区别的。

有些广告主对无线媒体提出了非常复杂的整合要求,比如要求它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这不仅需要一个B2C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更需要无线媒体的技术人员具备将无线媒体和电子商务进行整合的能力。未来的广告主对无线营销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因为客户总是需要多维的服务。

无线市场:未来赶超互联网?

“随着无线市场成熟以后,未来的无线媒体将凭借精准营销的优势,其广告市场的大小将有可能超过互联网。”这是来自成维忠的预测。2007年底,预计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2亿,由于手机用户都将是无线市场的受众群体,这和传统媒体将有一拼,无线市场的广告价值将随之越来越被认同。

无线市场的公司业务有些类似中央电视台广告部的另辟蹊径――协助客户制定广告策略。目前全国有50~60家公司做无线营销,有的业务偏向广告,有的偏向产品研发,但从整个行业上来看,有没有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人才,将预示着新媒体产业最后能否成功。

新媒体运营前途范文5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兰州市电视台与深圳市电视台及其他城市电视合筹备开办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

虽然“城市网络电视台”(CUTV)是一个几近覆盖全国30个城市的“新媒体联合体”,但深圳广电集团总工程师傅峰春认为,每个“分台”能在当地做出影响力、站稳脚跟,才是联合体成功的关键。“你在本地立住了,这样加起来,我在全国就立得住了。”傅峰春说。

“分台”的背后是传统电视领域占据强势地位的地方广电。过去几年,国内大多数电视台都已有了自己的网站,亦有10数家正式开通了网络电视台。但和民营商业视频网站相比,“国家队”的探索之途却并不乐观。在ALEXA排名上,当民营视频网站优酷排名第10位时,国家网络电视台CNTV也仅仅排名80位左右,而更多的电视台网站排在了数万名。

联合会是一条发展道路吗?合作的基础是什么,未来的影响力有多大?“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将在未来给出答案。

2亿总资本的实体公司

2010年3月,傅峰春在苏州的一次业内会议上发起建立“城市新媒体联合体”的动议。随后5月深圳文博会上,与之相关的协会建立起来,各地方台纷纷探讨如何借力,搭建起合作的平台。“大家觉得必须有一个实体,通过公司各层面的合作才能有实质性推进。”傅峰春说。

当时联合体成员有31家,其中19家愿意出资。于是,由深圳广电牵头,19家股东共同融资1.22亿元,于2011年1月8日,在深圳正式成立了华夏城市网络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总局给我们批的执照是面向新媒体网络的播出机构,有总台和分台,分台到总局备案之后可以发执照;允许我们融资,但是不能有境外资本。”傅峰春介绍。同时有消息称,该公司计划4年内上市。

“最初投3000万元的其实有两三家,”傅峰春回忆,但后来大家认为应该有一家为主投方,不然将来风投进入后无法制衡。于是,作为发起方的深圳广电将投资调整为4000多万元,其余成员台出资从100万到3000万元不等(单个股东最低投入不得少于100万元)。不过,这仅仅是今年1月份成立时公司的规模,据悉8月份CUTV正式上线时,还有10家地方台将加入进来,原有的一些台也会增资。傅峰春预计,公司的资金会再扩大8000万,总资本将达到2亿元。

总台+分台结构

在不少电视从业者看来,融合新媒体是行业大势所趋。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广电开办网络电视台,也表明了国家广电总局对待行业内新媒体发展的态度。

从今年1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CIBN成立,3月黑龙江网络电视台上线、5月武汉的黄鹤TV上线,加上之前已经开播的网络电视台央视CNTV、上海、江苏、湖南芒果TV、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国有电视台已经全面向新媒体领域进军。

“但是我们发现,城市台单打独斗做新媒体前途不好。”傅峰春说,深圳广电去年通过网站“中国时刻”进军网络视频,但劣势明显:一方面成本太高,负担重;另一方面由于采编播资源和文化都是地域性的,因此吸引的都是本地流量,规模不够,广告价值不大。另外,内容生产机制问题、人才问题等皆制约着地方台新媒体的发展。

“联合”在傅峰春看来是可行的,几十家成员台可共担成本,共享内容,聚合流量,能极大突破地方新媒体的地域局限。除此,“各个台做新媒体的目的是什么?”傅峰春说,“要在本地的互联网市场有影响力,发挥媒体功能属性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搭建这个平台不是为了消灭各个台的品牌,而是为了成就它的战略目标。”

这个被大家认同的合作基础很重要。据了解,CUTV的运营模式为“总台+分台”,各成员台上传自己的内容到总台,同时换取其他成员台的信息资源。而这个平台最大的诱惑力在于,成员台可以共享执照,在总域名下不仅有自己的分域名,同时也可有独立的子域名,甚至带有自己品牌特色的客户端。“用户数据库,总台会和你共享,但也是你自己的。”傅峰春介绍,“运营方面,你的流量可以自己营销,也可以是总台营销后给你分成。总台有一个强大的广告运营队伍,把各台零散的流量聚在一起,变成一个巨大的流量去销售。”

这样的联合方式让地方电视台得以在当地进行独立融资,傅峰春表示,“武汉台现在已经融了3000万元,所以各个台的新媒体确实是借上力了。”

价值的增量

平台搭建起来之后,资源聚合的价值比大家原本设想的大了很多。

首先是传统广告卖出了增量。这些地方台在传统电视领域销售总额此前达150亿元,实力不容小觑。通过这个平台,成员台们拿出各自的广告时间,通过收视率、市场份额的折算,变为整体资源,由专门团队进行营销,价值获得了更大提升。

其次是联合做选题,由总台策划,分台实施。比如CUTV在8月将启动的网络春晚项目,“我们有强大的策划团队和操盘手来推动,可以区别于如今网络视频上纯粹的草根内容。”傅峰春说,同时这样的联合项目都有专业的广告团队来跟进。不过也有民营视频网站的人士认为,“不可否认,传统电视人在活动策划、内容组织上的专业性会强于民营视频,但新媒体产业有着和传统电视媒体完全不同的媒体特征、产业特性和商业特性,将电视节目的模式简单复制过来,在商业上有很大不确定性。”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新媒体联合体的规划会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其他地区的用户对另一座城市中发生的新闻的关注度值得怀疑;其次,在互联网的开放环境下,新闻共享早已司空见惯,大部分的新闻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一部分的视频内容在很多共享类网站中同样可以进行了解。

傅峰春对此表示,总台会将成员台的内容在共享平台上进行一个全国排行,建立自动筛选机制,各地的突发事件在当时肯定也会是全国的热点新闻,自然就会占据高排行为大家所用。“在影视剧上和民营视频网站走正面争抢的路线,同时在新闻领域做差异化竞争。”CUTV负责运营的副总姜玉霞对记者表示,所有城市台的民生新闻和资讯都是自己的看家节目,这就是CUTV的独特优势。

打一场阻击战

新媒体运营前途范文6

半年来,先是万达做出了“2013年4季度以后开业的万达广场二楼全面取消服饰业态,力争不招零售业态,2015年前把已开业的72个广场二楼业态调整完”的部署,接着是大悦城爆出“大数据显威力”的独特竞争力,而万通戏剧节则以别样的文化艺术气息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随着经营思路的改变,商业地产营销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演唱会、歌剧表演、“都市农场”搬进了购物中心;雕塑、名画、多媒体艺术作品装点购物中心的各个角落;读书沙龙、观影、糕点制作、陶笛吹奏、万圣节的鬼怪屋等互动活动充斥着空间。“这样下去,以后购物中心不就成为娱乐场所和酒楼了吗?”这句话虽然表达的不甚准确,却清楚地道明了一场围绕“增强体验,聚集人气,带来收入”核心思维的持久战已然拉开帷幕。

大幕拉开,中国商业地产不同的经营状态一点点呈现在人们面前。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而今的商业地产初步形成了3种境界:一小部分企业经过多年的沉淀或者依托特殊位置,形成了独特文化和意境;一些品牌房地产企业靠着不断创新和对新技术、新媒体的领悟,独辟蹊径,展现出一个个精彩案例;而更多的则是还处于摸索的路上。 路上的困惑

打开中国商业地产的版图,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商业地产项目风起云涌的开发。5万多项目,这个出自易铺网的数据,显示出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如火如荼。虽然其中不乏好的案例,但大多数项目还在路上,有的刚刚开发,有的刚刚步入运营期,有的则已经深陷困局。

由于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土地有限,一些新的商业地产项目大多处于二三线城市,且大多位于新兴商圈。据世邦魏理仕的数据显示,二线城市2013~2016年的零售物业供应中,有接近50%位于新兴商圈。

对于商业地产项目的衣食父母――品牌商而言,这本该是个好事――大量的新增零售面积的确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符合快时尚品牌目前快速扩张的特点。“但这有可能从供应端推动快时尚品牌过早、过快地在一线城市以外进行‘周边化’式的发展。而有些新兴商圈由于发展时间短以及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等原因,在短期内并不足以为众多快时尚品牌提供足够大且具备购买力的消费人群,或引致店铺经营不善的局面。” 世邦魏理仕执行董事陈仲伟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说,“尤其在考虑到具备管理和销售经验的人力以及物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低效率的扩张将挤占品牌的商业资源,甚而可能对品牌形象和价值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而一旦这些已经逐渐成为购物中心主力店的快时尚品牌身处困局,中国的商业地产将前途黯淡。

易铺中国董事长陈建明在之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了这一点。“在全国性商贸城的投资中,不少商铺寥无人烟,更无生意。一些地方的商业地产,白天冷冷清清,夜晚只有灯光闪亮。有的项目甚至没见钱回来,又被拆迁。”陈建明指出,目前国内三四五线城市出现大量简单效仿的“似曾相识”项目,已经成为一些三四线城市灰暗的风景。规模近45万平米的宁夏穆斯林商贸城简单模仿江浙商贸流通项目,因为缺乏市场支撑,始终处在困苦的边缘,无论是招商还是营销都深陷困局。而据《商业价值》的观察,即使是在北京黄金地段,也存在空置的商业地产项目,东直门外的国盛时尚购物中心就是一个案例。

记者无法逐一探究这些深陷困局的项目的名字和总体面积,但中国企业进军商业地产的脚步却远远并未止步。不久前,有媒体称,沃尔玛在华购物中心投资开发项目已正式启动,预计未来两到三年的开发周期内,以沃尔玛购物广场或山姆会员商店为主力店的首批沃尔玛购物中心将有望面世。虽然沃尔玛购物中心或许能够突破沃尔玛以往单一大卖场的模式瓶颈,但对于沃尔玛来说,已经错过了在一二线城市拿地扩张的最好时机,目前仅凭借大卖场的单一优势获取土地较为困难,只能去三四线城市寻找机会。又或者去寻求合作?

我们无法去预测每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前途,在新的商业地产经营思路中,以往的运作模式几乎无可追寻,模仿其他同行吗?适合其他企业和项目的模式,未必就适合自己。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基因,每个商业地产项目都是独一无二。所以,计划是一回事,项目最后落地是一回事,项目能否运营下去是一回事,把属于自己的品牌下的项目集中管理又是一回事。面对未来太多的不确定, 太多的项目要想成功,只有一条路,这就是:打破模仿的思路,结合自己的项目特点,不断创新。 各领这几年

在房地产企业转型商业地产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几乎都面临这样的情况:它们所开发的项目,大多处于一个城市新的区域。那里没有太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底蕴,那些区域周边居住的大多是中青年人群。在这样的区域下做商业地产,时尚几乎成为房地产企业唯一的选择,而扩张的驱动下,把一个项目成功的经验复制再复制,就成为迅速扩张的必经之路。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企业在扩张与复制的脚步中,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创新的基因,也正是这一基因,才使得中国的商业地产史上涌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企业和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