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科技与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科技与经济范文1
关键词:统计;职业行动能力;情景教学
传统的统计课堂教学是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教师采取讲台讲课的方式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都传授给学生。尽管老师备课、上课很认真努力,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讲话、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不能兼顾学生的不同能力、个性化学习、知识基础和能力程度不同等要求,这也是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统计积极性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等到学生出去实习或找到工作时,总感觉学校的教学和实训与实际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对涉及的实际统计工作无从下手;自信心不足,语言交流、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能力都有所欠缺。课堂改革迫在眉睫,为此,笔者在统计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基于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高职统计技术情境教学的课堂改革研究和实践,希望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提升他们的职业行动能力。
一、职业行动能力内涵
统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影响着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1]德国著名职教改革专家托马斯・胡格教授认为,在社会向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的背景下,专业知识的统治地位逐渐让位给更重要、更基本的能力。为了能够在当今变化迅速的劳动力市场中生存,学生必须具有职业行动能力。从概念上看,职业行动能力是在个人、职业和社会领域里所采取的自我承担责任的能力,表现为“做事”的本领。其具体内涵是:职业行动能力首先是能够评价某事是否正确及某种方法对于达到目的是否实用的能力,其次表现为以何种顺序引入何种方法的决策能力。从内容上,职业行动能力是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组成。为了掌握这种能力,要求学生范例地、自我负责地、整体地以及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地学习。此外还应考虑个体的学习途径和学习需要。胡格教授认为学生刚进入学校时,其专业能力很弱,教学的重点、能力培养的重点都应该放在方法能力上,随着教学的深入,专业能力越来越强,对专业知识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其方法能力的关注越来越少。社会能力从开始入学到毕业总的来说变化不是特别大,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到教学的后期阶段,同样也很重视社会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就是运用了胡格教授的职业行动能力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最初统计专业能力关注点最小,统计方法能力关注点最多,社会能力放在中间,方法能力建立起来以后,专业能力关注点越来越多。
二、统计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课堂情境教学改革目标
谷歌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指出:“完美决策=直觉+经验+数据,未来十年统计学将会是最性感的职业。为你打开一扇洞察人类本质的窗户。”统计职业的前景非常好,但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是摆在高职统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进入了统计教学改革的三叉路口:是选择按传统的统计专业知识课堂讲授进行教学,还是以专业知识为主,辅助一些实训进行教学,或者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前职教界对合格学生的标准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合格的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方法+人格魅力。为此笔者借助情境教学模式,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统计课堂改革,把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统计课堂改革尝试。在统计课堂教学改革中一直遵循了以统计专业知识为载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借助六步教学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提升学生的统计职业行动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坚定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理念,改变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教学工作者向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转变,加大统计课程开发建设和课堂改革的力度,从演独角戏的个人精彩转变成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
三、统计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课堂改革路径:创设学习情景
为了以统计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笔者经过了实际统计工作过程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统计课堂改革的目标,分析了统计工作的典型任务,把统计工作转化为典型的工作过程,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最后形成统计报告;再通过课程开发,把各个典型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经过两次转化,实现统计工作过程到统计学习领域的跨越。在学习领域,根据统计职业能力递进的要求,目前创设了四个学习情景,即例行统计调查、问卷统计调研、问卷设计与统计调研、行业统计实战,根据学习情景,采用项目化或案例化的方式进行课程的系统设计。下面具体介绍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借助这些学习情景来提高学生的统计职业行动能力。
(一)例行统计调查学习情景
根据例行统计调查学习情景的内容,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方式进行课程的系统设计。在例行统计调查学习情景中,主要借助两方面的知识,即全国统计证考试指导用书上的知识和实际企业的一些统计报表进行情境学习。实际企业的统计实践情景主要是利用笔者在浙江省新世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搜集的从车间产量统计到公司整套报表作为参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每班学生分成几组,每组确认一个组长,要求学生树立为自己负责、为团队负责等理念,教师灵活采用关键词法、旋转木马法、扩展小组法、交头接耳法、专家小组等方法,以统计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职业行动能力。
(二)问卷统计调研学习情景
如何对问卷进行调查和整理分析,是统计工作人员的一项职业能力。在问卷统计调研学习情景中,主要涉及到如何把已经设计好的现成问卷进行调研和整理分析,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在该学习情景中,教师在上学期结束前就提前介入,召集下学期要上统计课的各班同学,分发问卷,进行简单培训后,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在家利于调查的便利条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实际统计工作的学前体验。学生回校后,回收问卷,并对问卷质量进行打分,随着教学进度进行相应的问卷编码、问卷输入、问卷分析等操作。由于这一部分内容传统的统计书涉及不多,教师相对工作量大些,可按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把相应的知识点做成相对详细的PPT供学生参考,作为学生完成任务的资讯之一,布置工作任务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整个任务安排尽量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组织教学。
(三)问卷设计与统计调研学习情境
问卷设计与统计调研学习情境与问卷统计调研学习情景相比,多了一项工作任务就是问卷设计。在本学习情景中,以分好的小组为单位,首先要求各组寻找一个调研主题,确定调查目标并自行设计问卷,并开展后续的工作,一般也按六步法进行教学。笔者主要按照浙江省统计调研大赛的要求,要求每组学生进行调研方案的设计和实地调研,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形成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完成后,要求学生把整个问卷设计与统计调研工作过程及成果制作成8分钟的PPT进行自我陈述。PPT的内容包括调查选题的目的和现实意义;介绍调查方案(包括方案的科学性、先进实用和可操作性);简述调查报告(含调查活动的总结、调查数据分析、结论与建议等),其中简述调查报告部分内容汇报时间不少于总汇报时间的60%。要求4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自我陈述任务,然后每组回答教师的一些问题。在本情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把工作任务尽量分得仔细,教师给学生作为资讯用的PPT也应详细,要不断给学生信心,让学生不断在错误中总结经验,用心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如在每个任务完成时,都要求学生上台进行PPT的自我陈述,如调查背景和目的的确定汇报一次、调查方案的确定汇报一次、问卷的确定汇报一次等,让组跟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指出缺点等,这样才能保证最后任务的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四)行业统计实战学习情景
学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上的正式调查,接受行业专家的指导,学会统计实战的能力[2]。由于调查数据质量影响全局,相对责任更大,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其统计职业行动能力。由于受人数限制,学生大规模地去企业进行统计实践活动不现实,为此,笔者经常联系一些政府组织或行业组织让学生参与统计实战。到目前为止,参加规模比较大的行业统计实践主要有两次,一次是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二是学生参与规模最大的是2012年6月1日的交通流量调查。因为黄岩区交通状况存在行路难、行车难和停车难,这三大难题是急需政府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拿出交通流量流向调查数据。为此笔者在学院的组织下,带领300名学生先接受了无锡市明大交通科技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给学生进行的交通流量统计技术培训,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培训后,全体调查人员在两位老师的带队下分成27组,参加了黄岩区交通流量调查,分两个时段,即早高峰7∶30-8∶30和晚高峰17∶00-18∶00,根据组长指示确认自己的调查站位以及调查方向,熟悉掌握车种识别和记录填写方法,在各自的指定路口进行交通流量统计。此外,笔者还带领部分学生参与了第三次经济普查,联系了统计事务所,让部分学生参与统计事务所的一些调查。
四、结 语
基于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统计课堂改革任重道远,在改革过程中可能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障碍,因此,教师必须坚定信念。在改革中,一定要牢记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让学生练习,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当教学改革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现行的改革模式可能出现了问题,教师必须进行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加强学习和调研,找出适合的改革方式进行微调整。总之,教育教学改革是教师从改变自己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表现就是一面镜子,教师要时时通过照镜子来反观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交通科技与经济范文2
【关键词】儿童发展;神经可塑性;大脑;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0-0047-06
人的大脑是一个高度动态变化的器官,其功能和结构会根据环境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古希腊哲学家Heraclitus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事实上,由于脑的高度动态性变化,我们也不可能两次观测到同样的大脑。神经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指的是神经系统改变自身结构以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神经组织的正常发展和成熟,新技能的获得,以及在神经系统受损、感觉能力被剥夺后的代偿等。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脑功能的发育及其成熟需要解决“脑如何与外界经验世界相协调”以及“脑内信息传导如何加速以提高信息通道效率”的问题。前者主要通过突触修剪(synaptic pruning)的过程来解决;后者则主要通过神经纤维髓鞘化(myelination)的过程来实现。而突触修剪和髓鞘化都是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可塑性的典型反映。“成熟论”观点认为脑发育主要是基因的展开,这一观点极大地低估了经验在塑造脑的精细结构与功能上的巨大作用。虽然在大脑皮层突触生长的早期,经验预期性过程占主导地位,但在突触发育的后期,经验依赖性过程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神经可塑性这种大脑功能与结构再组织机制,使得儿童在学习和经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其认知、情绪和思维能力。本文将论述神经可塑性在脑的不同层次上的反映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神经可塑性的特点,并探讨脑的可塑性研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不同层次的神经可塑性
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经验和发育程序的交互影响,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表现出可塑性的特点。神经可塑性对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影响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神经可塑性的表现大体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分析:宏观脑功能的结构重组,细胞水平的神经可塑性,以及分子水平的神经可塑性。
1.整体回路水平的神经可塑性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成形,但是大脑具有重组这些功能组织的潜力,并能在经验的塑造下改变其结构。例如,加强手指的灵巧性有助于提高小提琴演奏者的技巧。若增加练习频率,不但可以再造肌肉和腱等外周组织,而且能改变脑部控制手指运动的神经结构,以进一步加强手指的灵巧性。实验显示,长期练习会导致皮层的功能重组:小提琴演奏者左手握弦,因而与左手对应的脑内手指代表区发生的扩张式位移可达0.5―0.7cm,而拉弓的右手则无显著变化。并且在13.岁(青春期)之前开始常规练琴者的皮层功能重组最显著。在此年龄之后才开始练琴的人虽然其大脑皮层功能重组的幅度较前者小,但仍可达显著水平,这表明神经可塑性在青春期后依然存在。
大脑对听觉刺激同样表现出神经可塑性,例如.非专业音乐人士对钢琴音调和平滑音调的反应无显著差异,而专业音乐人士(特别是9岁前开始常规训练者)脑部的钢琴音调代表区则是平滑音调代表区的1.25倍。
对视觉皮层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种可塑性的存在。Wiesel和Hubel利用动物做实验,证明了出生后眼优势柱的可塑性。正常的猫双眼通过外侧膝状体投射到视皮层第Ⅳ层的传入神经末梢各占一半位置;而在单眼剥夺(将初生小猫的一只眼缝合)若干天后,被剥夺眼占据的位置减少,而另一只眼则占据了70%―80%的位置,且这一变化是永久的。两眼除了发生外侧膝状体竞争视皮层第Ⅳ层细胞的突触之外,在从视皮层17区向高级皮层传导时也不断发生竞争。这种空间竞争导致视皮层眼优势柱的改变,从而使被剥夺眼成为弱视眼。他们对初生猴子所做的单眼剥夺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2.细胞水平的神经可塑性
细胞水平的神经可塑性主要表现为突触的可塑性.包括突触在形态和功能上的修饰。其主要变化包括突触前修饰、突触后修饰、突触前或突触后结构的可塑性等。神经突触的可塑性变化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神经的损伤和修复以及学习、记忆等多种脑功能。此外,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大脑中新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
(1)突触形态上的修饰:神经元超过95%的兴奋性突触在树突棘上。个体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树突和棘生长迅速;到了成年时期,树突和棘仍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可塑性。研究发现,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影响大鼠的脑大小、皮层厚度、神经元大小、树突分支、棘密度、单个神经元上的突触数、胶质细胞数和神经元形态等许多参数。
(2)突触功能上的修饰:Donald Hebb于1949年在著名的《行为的组织》一书中提出,如果神经细胞A的轴突足够靠近细胞B并能使之兴奋,而且细胞A重复或持续地刺激细胞B,那么在这两个细胞或其中一个细胞上必然会出现某种生长过程或代谢过程的变化,这种变化使细胞A激活细胞B的效率有所增加。Hebb指出,神经细胞间的联系会因持续的刺激而增强,这一假设由于LTP(长时程增强)现象的发现而得到了证实。
(3)新神经元的生成:过去研究者普遍认为成年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神经元的丧失是永久性的,而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成年哺乳动物脑中仍然保有一群具有增生能力并能进一步分化成神经元的前体细胞――神经干细胞。侧脑室附近的室管膜下区、海马和齿状回是神经干细胞最集中的区域。有证据显示,哺乳动物包括灵长目的大脑中的嗅球、海马结构乃至额叶皮层和颞叶皮层,都可能产生新的神经细胞。这一生成增加了大脑的神经可塑性,特别是涉及到学习和记忆功能。受伤大脑的神经细胞生成速率显著加快,有助于皮层的更新和功能的恢复。
3.分子水平的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的本质还可以追溯到调控学习记忆的分子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著名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家Iohnson教授指出,脑发育并不仅仅是一个展开基因图谱的过程,也并非只是一种对外界输入的被动反应,而是在分子、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一种活动依赖性过程。基因、脑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交互的影响。 除了NMDA受体、AMPA受体、一氧化氮、谷氨酸等与LTP密切相关的分子以外,大量研究还发现神经可塑性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与即刻早期基因、神经生长相关蛋白、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a-CaMK II、酪氨酸激酶、神经细胞黏附因子、
神经颗粒素、神经元突起局部合成的蛋白质、神经营养素、突触素和细胞因子等都密切相关。
二、不同发展阶段的神经可塑性
我们可以将神经可塑性解构为两个阶段:发育可塑性与成年期可塑性,即在脑发育时期的可塑性过程(大概为个体生命的前二十年)和发育完成后的可塑性过程(此阶段大脑仍具有变化的能力,但其方式却不同于儿童大脑的变化)。
1.发育可塑性
经验对脑的影响力在生命之旅中并非是恒常的。当脑经历不同的发育阶段时,它对经验的敏感性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的概念。对于塑造未发育成熟的脑的功能性特征,经验的影响力通常特别强大。许多神经连结都会经历一个发展期,在这段时间内它们在经验的驱动下进行修饰的能力要比成年期强得多。下面是几个典型的发育可塑性研究案例。
(1)sur和Leamey报告了将动物幼仔的听觉皮层改造成视觉皮层的奇妙案例。正常视网膜输入是经过丘脑外侧膝状体(LGN)到达视觉皮层的,而正常听觉输入是经过内侧膝状体(MGN)到达听觉皮层的。Sur和Leamey通过外科手术重建回路。让雪貂幼仔的视网膜投射经过内侧膝状体到达听觉皮层。之后对听觉皮层进行电生理记录时,观测到了典型的视觉反应――这些“听觉”细胞对视觉刺激表现出了方向选择性。
(2)Cheng和Merzenich报告了饲养于持续的中度噪音环境中的幼鼠表现出听觉皮层组构延迟发育的案例。他们发现,这些幼鼠脑部的听觉感受野与饲养于正常听觉环境下的幼鼠不同。当这些老鼠长到成年早期时,其听觉皮层表现得如正常幼鼠一般――也就是说,其听觉感受野尚未发育到成年模式。可见,早期发育过程中异常的听觉输入会延缓听觉皮层组构的成熟。因此可以推测,早期生活环境中的持续异常听觉输入(如高度噪音)也可能造成儿童的某些听觉和语言能力发育延缓。
(3)人类立体深度知觉的发育有赖于眼优势柱(OCUl~dominance columns)的发育,如果双眼没有正常配准,或是不能共同移动(转向运动),那么支持立体深度知觉的眼优势柱将不能正常发育。如果这一状态不能在4―5岁(突触数目开始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之前得到纠正,儿童将无法获得正常的视觉功能。可见,在敏感期内原始视觉系统的正常视觉输入对于双眼视觉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2.成年期可塑性
传统观点认为,一旦脑发育完全(在青春期结束时),其由经验所塑造或从创伤中恢复的能力就大大受到限制了。然而这种观点近年来被了――“成年期可塑性(adult plasficiW)”研究在神经科学领域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体感、视觉和听觉皮层一直到成年期都具有很好的重组能力。下述的几项脑成像研究揭示了成年期可塑性的存在。
(1)Draganski等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扫描(flARI)发现,经过三个月时间学习杂技的成人,其大脑的中颞叶双侧脑区和左侧后内顶沟的神经激活增强,而当他们停止杂技表演三个月后,激活减弱。此外,在杂技表演和脑活动变化之间还存在着剂量反应效应(dose/response effect),即表演越多,其脑激活增强也越显著。
(2)另一个关于在经验的诱导下成人的记忆相关神经结构发生变化的例子是“伦敦出租车司机研究”。Maguire等对擅长巡回于伦敦各街道的出租车司机进行结构性磁共振扫描(MRI),结果发现,这些司机的海马后部(该脑区被认为是空间表征的存储位置)的体积比普通人要大,且与司机的经验丰富程度存在正相关。
(3)丰富的活动对成人的脑功能同样有影响作用。Colcombe等研究发现,适应有氧运动的老年人或先前不适应但接受了有氧训练适应的老年人,在执行功能测验中的成绩比不适应有氧运动的老年人要好,且在额上回、额中回和顶上小叶表现出了与任务相关的活动增强,前扣带皮层活动则有所减弱,而这些脑区都与注意控制有关。这不仅说明了上述脑区的可塑性可延续终生,也揭示了丰富的活动能给脑功能的发展带来益处。
3.发育可塑性与成年期可塑性的差别
在分子学水平上,我们可能会认为可塑性背后的过程(如突触结构的神经化学变化,轴突生长或新树突棘的发芽等解剖变化)在发育中的脑与发育成熟的脑之间并无区别。就像细胞机制一旦正常运作,就不会因个体的年龄而有所不同,同样地,由复杂环境反应所造成的新树突棘的发芽也与脑的年龄无关――并且树突功能变化背后的分子事件也可能是非常类似的。然而,发育中的脑与成人脑的可塑性过程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差异:
(1)在生命早期与生命后期的可塑性过程中,局部的细胞、解剖特点与代谢环境是非常不同的。相比成年脑,新生脑拥有多得无可计数的神经元和突触,其中大部分仍未专属于特定的回路或功能。因此,当轴突朝向目标生长时,在新生脑与成年脑中需要穿越的“地形”是非常不同的。同样,修饰早已成形的突触较之将突触首次安置于一特定的回路也是非常不同的。
Carleton等研究发现,成年期生成的神经元(如出生后衍生的神经元)与出生前或围产期生成的神经元其电生理特性的发展是不同的。如,晚生成的细胞的放电活动直到细胞接近完全成熟时才能被观察到,比早生成的细胞要迟。研究者认为.这是为了保证晚生成的新细胞不会干扰到已经存在的回路,除非已经预备好成为该回路的一部分。这足以描述发育中的脑与已发育的脑的神经可塑性的根本差异。
此外.Gould发现,出生前生成的神经细胞其数目在发育过程中非常稳定,只随着衰老有微量的减少;而成年后生成的神经细胞倾向于大量生成却短暂存活。如,成年啮齿类动物的齿状回总共拥有约l,500,000个细胞,但每个月新生成的细胞有约250,000个。
(2)发育可塑性与成年期可塑性之间的差异也存在于系统或行为水平上。如,婴儿神经回路发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为某些行为服务的。然而,在成人中这些系统早已存在,只是为着一个不同但相关的目的而简单地重构,诸如获取第二或第三语言。因此,第二语言学习事实上可能与第一语言学习有本质的不同。对前者而言,“脚手架”已经搭好,而后者则无(不管在出生时已存在何种获取语言的准备)。自然地,第二语言学习可能涉及回路重组或将已经存在的神经回路向一个新的、相关的领域延伸,而第一语言学习则涉及新回路的构成。
那么,“发育”和“可塑性”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差别呢?发展心理学家对跨越年龄的行为变化背后的原理很熟悉;而神经科学家也意识到在行为变化背后可能存在的分子、解剖、生理和神经化学的变化。差异在于我们往往将可塑性视为终生拥有的品质,而将发育视为发生在生命前二十年中
的事件。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贯穿整个生命的可塑性过程与只在生命的前二十年运作的发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三、神经可塑性研究的教育启示
受教育与学习是儿童建构脑的重要经验。教育者需要深入了解脑的可塑性知识,以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基于脑的教育”(brm‘n-basededucation)。
1.基因、经验与脑的构建
研究已发现,基因、经验与脑三者之间存在动态的交互作用,并且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交织成有机的整体。这种对儿童发展的理解显然比传统的“Nature-Nurture”(先天与后天,或遗传与环境)的认识更为深入。有关基因与脑交互作用的论述较多。此不赘述。
(1)经验不只是单向作用于大脑,也被个体生活环境的特征所确定,例如,个体所置身的语言环境,他所拥有的被照顾的经验,环境所支持的认知挑战类型等等。因此,教育者必须意识到,经验不仅仅是环境本身的一种函数,而且是一种环境与发育的脑之间复杂的双向交互作用的产物。
(2)经验与基因之间有重要的相互作用。有两个例子可以证实:①Francis等的研究发现,啮齿类动物联合交叉养育的作用一定归因于非基因因素,这反映出经验对基因表达的巨大影响。②Turkheimer等考察了7岁孪生子的IQ,结果发现IQ的遗传性是社会经济状态(SOCl‘Oeconolnlcstatus,SES)的一个函数,呈非线性变化。这样,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孪生子,很大一部分差异可以归因于环境因素,而这一效果反映在富裕家庭的孪生子身上,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可见。环境在调整和调节基因对行为的作用中影响强大。
(3)脑的相对成熟度会影响经验。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区域成熟的速率不同。当一名幼童面对他(她)的大脑尚无法加工的信息时,他(她)显然无法像那些能力更强的年长儿童那样获取相同的经验。尚未发育成熟的脑更易受较为基础性的环境特征的影响,如有图案的光线或言语训练:而当脑发育成熟并可以随着经验而变化时,环境中更具体的特征开始对它产生影响。早期教育工作者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当儿童的脑在不断发育时,特别是在早期发育阶段,同样的物理环境可能导致非常不同的经验。
总之,脑的某些特征在个体之间或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会戏剧性地有所不同。由于经验是脑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教育者对于儿童经验的科学描述必须包括其背景、发育阶段、脑的状态以及该个体的某些特定经验。同样,当研究者分析儿童的经验时也必须考虑到以上这些变量的变异性。
2.朽木可雕――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
我们知道,儿童发育过程中脑的可塑性程度会因领域而变化(如视觉功能与认知功能),会因时期而变化(如不同领域发展的敏感期长短不一),还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变化。而个体差异这个成分是最难捉摸的。不管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还是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都是希望不要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某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而今天教育界或多或少存在的歧视差生、歧视弱势群体、歧视特殊需要儿童和“贴标签”现象,都是无视儿童脑的巨大可塑性的表现。例如,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s syndrome,AS)是一种神经发展,与自闭症同属广泛性发育障碍谱系疾病,其病征包括社交困难、沟通困难以及固执或狭窄的兴趣等。但事实上,许多科学家和数学家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如布莱姆・科亨,虽然在社交上存在障碍,却发明了让网友万分热爱的BT下载软件。因此,只要教育者别具匠心地“因材施教”,即使是人“朽木”般的脑,也可能雕琢成“美丽的艺术品”。
3.一日之计在于晨――抓住敏感期的机会窗口
许多脑成像研究证实,先天失明的个体在阅读盲文(Braille)或运用其他触觉辨别功能时,视觉皮层出现了激活现象。而Sadato等在对盲文阅读者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在16岁以后丧失视力的个体,初级视觉皮层(V1cortex)的激活消失,而那些在16岁前丧失视力的个体却存在这样的激活。也就是说,16岁之前的盲文学习使得盲人的视觉皮层得以重构,从而能处理触觉信息;但16岁之后才学习盲文的人已无法重构视觉皮层的功能。这些发现印证了视觉功能发展存在敏感期的理论。
语言习得同样存在敏感期。对芬兰早产儿进行的ERP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其元音听觉认知已经可以诱发失匹配负波(MMN);到12个月大时,婴儿对母语中元音的MMN反应已类似于成人,但在6个月时与成人的反应模式仍有所不同。这说明针对母语音素的神经痕迹可能出现在婴儿出生后的6-12个月内,因此在这段时间内需要让婴儿多暴露于标准母语的刺激中,且尽量避免外语的干扰,以帮助婴儿建构起高效的母语语音加工回路。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有人认为忽视早期教育就是对儿童的“智力”。使许多天才的种子发展成庸人,这不无道理。很多人认为儿童尚年幼,来日方长,只要入学以后好好教育即可。珠不知往往因此而无意间错过了儿童脑功能发育的敏感期,即教育的黄金期,对儿童的智力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外关于儿童养育方面的研究表明,优质的早期教育有助于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并促进其认知、语言、智力和社会技能的积极发展。虽然我们对脑生长或神经发育与高质量的保育与教育之间的确切本质联系还有待于不断深入地研究,但早期大脑发育的敏感性与关键性已经毋庸置疑地决定了所有儿童拥有良好的早期学习经历的必要性。
交通科技与经济范文3
一、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我们国家,对孩子实施经济教育往往是不被理解的。首先,是由于经济学本身所给人的“晦涩”感觉;其次,在我们国家历来奉行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钱财乃身外之物,谈钱俗。在金钱问题上,家长们一概包揽,觉得这压根不是他们该操心的事情,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了。然而,小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了就能够运筹帷幄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声有色了吗?在现如今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消费问题上“被孩子牵着鼻子走”,陷入高消费养孩子的泥潭中不可自拔;越来越多的家长望着小小年纪的孩子深谙攀比虚荣之道而束手无策;越来越多的“月光族”与“啃老族”令人无可奈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手里的零花钱越来越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美兰得信息公司的一份调查表明:全国0至12岁孩子每月的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在众多家庭中,一个孩子每月的平均消费超过一个大人。Lunt在其1996年的研究中讲到:消费者社会的扩大越来越多地把儿童吸引到经济活动中来,再加上在当今社会中年轻人也相当富裕,这些情况造就了这样的儿童,他们一面熟悉这个经济世界,一面积极参与其中。儿童这样卷入经济社会会演变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可以看到,一些问题迫使人们加以研究。
近些年来,这些问题其实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其表现之一就是儿童理财的兴起。在各大金融机构与媒体的大力宣传之下,儿童理财这个词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家长们追逐的“风尚”。为了满足家长们的需求,各个金融机构与教育机构争相开发出一个个的项目与产品,来抢占这个悄然升起的儿童市场。在当前的社会里,儿童理财指的是一个个的儿童教育储蓄、儿童保险与儿童教育储蓄开发基金,是银行为宣传其理财产品而推出的一个个理财教育活动,是一些教育机构推出的高价精品课程,然而儿童对经济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对金钱的态度以及他们消费习惯的培养等,这些经济教育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绝非仅仅是金融机构或者少数教育机构所能承担起来的,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场所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二、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由于儿童这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在给孩子们进行经济教育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要以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托,其次是要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倘若脱离了这两点,儿童经济教育便会成为空谈。
(一)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关于儿童与金钱的研究,在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Kohler,1897;Dismorr,1902)。自那以后,人们开始出现了对儿童的金钱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强烈研究兴趣(Witryol and Wentworth,1983;Mortimer and Shanan,1994),以及对儿童和青少年在经济生活方面进入社会的学术与实用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依据两个基本研究范式展开,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另一种是儿童的“朴素理论”。 在第一种研究范式下,他们对儿童经济学知识的发展是否遵循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的普遍阶段感兴趣,研究大多依据儿童经济学知识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将不断加深与拓宽这一基本假设而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经济学概念的发展存在一个总体的发展水平线,从断断续续的观念开始,如仅仅会对一些可见的经济交换现象的处理,到开始认识到生产过程的存在,并且把它与关于销售和消费的逐渐清晰的范式相联系,再到他最终能够建构一个复杂而相对精确的经济学结构的表征。还有一些研究者甚至把儿童经济学认知的发展划分为类似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如伯蒂和博比(Berti and Bombi,1988)在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儿童对工作、货币、商品和产品等概念的认识,以及人为什么工作、谁来付钱、钱从哪里来、如何获得某项工作,贫富、银行的功能、商品的来源、生产和分配、货币在买卖中的价值和作用、商品价格的区别、价格的形成等问题展开研究。也将儿童的经济认知划分为了:概念的前运算阶段(3~6岁);概念的直觉水平(6~7岁);概念的具体运算阶段(7~10岁);概念的形式运算阶段(11~14岁)四个阶段。
儿童的朴素理论,强调的是特殊领域知识的重要性。以韦尔曼 (Wellman)和格尔曼 (Gellman)为代表的发展心学家提出,儿童可以自动构建其自身内部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这个内部理论是由常识性的特定领域的相关知识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差异就体现在儿童所形成的关于世界这些内部“理论”上,获得这些知识对儿童特定领域内的问题解决和其他信息加工活动具有重大而普遍的影响。由于这些知识的组织具有理论的基本性质,同时又属于一种非正式的朴素的“理论”,因此,也被称为“朴素理论”(native theory)。简言之,“朴素理论”即儿童在一些领域获得的非正式的、前科学的知识框架。他们认为一个特定领域的朴素理论必须包括,该特殊领域的认知对象集合、特殊领域的因果原则集合与一个内部关联的、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一致性解释的知识体系这三方面的内容。西格勒和汤普森(Siegler and Thompson,1998)经研究认为,经济学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核心领域,具备核心领域的三个特征:本体区分(如买主和卖主),因果机制(如供求关系)和理论建构间的一致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教育的特殊现状,使得儿童经济教育在我国鲜有研究,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毛妮娜在其硕士论文《3~6岁儿童对经济学知识理解的发展研究》以上海3所普通幼儿园中120名3~6岁儿童为对象,对他们对基本经济学概念的认知能力、钱币的应用能力以及商品价格与材质对应关系的认识和商品等价交换的意识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3~6岁的儿童对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且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钱币的认知与比较能力都不断提高。
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开展儿童经济教育奠定了基础,它们是我们开展儿童经济教育的依据和前提。
(二)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它是对儿童开展教育的一个现实依据。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丰富,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一些经济经验,比如生活习惯的培养、零花钱的应用、玩具的选择,对超市、银行的认识等等。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更新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关注,而它也是我们确定教育内容,展开教学活动的前提。
在国外,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研究致力于探究促进儿童经济学认知提高的教育干预措施。考里尔斯基(Kourilsky,1977)经过调研证明,甚至在幼儿园开始培育懂经济的公民都不算早,在一个名为“儿。童经济”的教育计划中,孩子们懂得了什么叫短缺、决策、生产、专业、消费、分配、供需、生意、金钱、以物易物等概念。由此向我们说明,一个儿童能成功地作出经济上的决定,接受的适宜发展性教育或辅导比单纯的年岁增长更有关系。考里尔斯基(Kourilsky,1987)认为,在每个年级水平上,如果能给提供适宜的策略和材料,孩子是可以学习经济学的;处于不同学业能力水平的孩子是有能力学习经济学概念的;来自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儿童也是有能力学习经济学概念的;儿童可以通过许多教育方法学习经济学概念(如基于说教/材料的方法、基于科技/媒体的方法、基于调查导向/经验的方法等)。
三、实施儿童经济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经济教育尚未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去,但是经济教育范属社会科学,因此可将其纳入至社会科学课程中去,成为其一部分,这样不但有利于帮助孩子们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也有利于发展孩子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其次,经济教育是与孩子们的认知发展紧密相连的,如对数字的认知等,因此要注意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
交通科技与经济范文4
【关键词】实践导向;矿井通风;教学改革
“实践导向”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其改革思路是彻底解构传统的“学问导向”职业教育课程,解决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学问化”倾向问题[1]。目前关于矿井通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有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解矿井通风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在矿井通风教学中的应用,项目教学在矿井通风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以及“案例驱动”开展矿井通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方面的做法。而在矿井通风课程改革中引入“实践导向”的论文还比较少见。
在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矿井通风属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2]。对于缺少通风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传统的以教室讲授为主的教学很难满足现场对通风人才的要求。作者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对该门课程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实践导向的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按照高职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和学院软硬件设施配置,可以将课程知识用“实践导向”范式进行组织。在理论教学中,采取任务为先导,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己动手完成任务为要求,形成“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动手进行矿井通风系统立体示意图和网络图的绘制,给定条件进行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和通风安全措施的编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任务”为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室讲授,这种模式对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矿井通风》这门课程对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应打破传统的教师加教室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可以直接把教室搬到实训室,在实训室设定一个学习区域,学生在学习完理论部分后可以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实训,对照实训室的有关仪器设备进行理论部分的讲解,学生边学习边实训,这样教师不用再受教室和实训室在地域上的限制、理论学习时间和实训时间在时间上的限制,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另外,应加大课程的实训力度,使学生可以熟练的操作有关仪器设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结合教学难点,设计一个适当的“实践任务”。以完成一个“实践任务”为主线,将课程教学的难点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工过程中与“教学难点”不期而遇,在产生困惑的同时激发起求知欲。从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潜能,在老师的适当点拨下正确理解教学难点内容。实践任务设计得是否合理、适用,是“实践任务”导向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师讲授方式上,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采用团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一起研讨教学方案,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不再进行讲授;对于重点、难点,教师进行重点辅导和讲授,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团队共同探讨、相互促进的作用;每个项目安排主讲教师,对学生进行重点讲解。教学团队及时进行针对性辅导和答疑,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只可做幕后的导演,不能做博得观众掌声的演员,学生才是真正登台表演的主角。为了达到动作领域中较高水平的目标要求,就需要教学设计者对教学活动作整体的设计和考虑,思考通过何种途径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了,它意味着由师生共同确定“行动”方案,旨在为学生的行动创造条件,通过行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从而达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教学不强调学科体系知识的完整性,而是关注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自我管理。行动导向的教学包括问题导向的学习、项目学习和体验学习。
1.问题导向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自己思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以个案问题为基础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释与
决问题,从而获得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相应的知识,如通风系统的选择。它主要包括如下学习步骤:(1)遭遇问题情境;(2)分析困难所在;(3)把困难表述成有待解决的问题;(4)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5)着手解决问题,发现并表述解决方案的有待改进之处;(6)总结解决方案;(7)评价解决方案[3]。
2.项目教学法
围绕一个实践性的和接近生活实际的工作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在尽可能高的程度上自行完成确定目标、设计和实施工作过程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等环节。以生产矿井巷道布置为案例,让学生结合煤矿具体通风参数,如风量、巷道支护形式、断面大小等,进行通风阻力计算,按时完成教学设计工作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参考手册完成工作任务,条件具体,目的明确,有效的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学习法
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反思来实现知识、技能和态度多维整合发展的学习方式。它既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特别强调体验之后,能够通过反思得出抽象概括的结论,并以此调节后继的行为。它实际上包含着 “做中学”的思想,为此,我们可以将体验学习看作有反思参与的“做中学”,如矿井通风阻力的测定。
五、结论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内容组织、以及教材的编写。但这种思想是可以在现有教学体系中进行渗透,可以应用“实践导向”的思想,组织某些教学专题,当这些专题形成一定规模,囊括课程主要内容时,就可以进一步形成“实践导向”教材。要实现这种教学思想,要在上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对“实践导向”任务的案例要作出纸面上的初步设计,上课时要随时给予指导。最后,教师与学生对实训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
在矿井通风课程中采用“实践导向”进行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证明,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理解了各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采用这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交通科技与经济范文5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留学生教育;多媒体教学;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55-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它以其基础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一直是财经类院校几乎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概率论研究的是随机现象。数理统计则是对样本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随机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意味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数学学科。它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如金融、保险、气象、可靠性分析、排队论等都有很重要的应用。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一方面经济管理的许多领域都要用概率和统计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去建立数学模型或对数据进行更深人的分析;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些后续课程的基础,如运筹学、金融数学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与方法已经成为拓展学生素质和能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实现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以来,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数学课。而我校数学师资紧缺,教室也紧张,导致现在很多非数学专业的数学课程只能采取大班教学(100人左右)。而我校是一所文科类高等院校。虽然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在高中学文科的学生,数学基础尤为薄弱。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怎样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克服对“数学”的畏难心理,较好地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我们几年的经管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实践经验,本文谈几点关于教学的思考,希望对本校以后的经管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成为了我国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金融专业也成为各大高校很受欢迎的热门专业。尤其我校地处上海,且是以金融为特色的本科院校之一。因此,来我校的外地学生以及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留学生教育也渐渐地成为我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在我校经管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授对象就变为两大块:国外留学生和国内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我校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亚洲,欧洲,非洲,包括蒙古,韩国,俄罗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乍得,津巴布韦等国家和地区。学生成分非常复杂,民族,文化,信仰等差异很大。如何适应各个国家留学生的特点,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成为我们教师要努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在教材的选取上有所不同。在保持经典内容的前提下,应适当渗透现代数学概念与观点,既要考虑到这门学科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到各个专业培养人才的不同需要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鼓励编写面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材。另一方面,在讲解具体内容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解方法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很多留学生都没有学过排列组合的知识。教学中会涉及到排列组合的内容包括例如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以及概率中的一个重要的离散分布二项分布。如果直接讲解这些新知识,这部分留学生就没有办法理解。针对于这种情况,应在教学中补入这部分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容地接受新知识。另外,在刚开始讲古典概型和全概率公式的时候,对于许多高中学文科的学生来说,一部分同学反映听不懂,稍微复杂点的题都不会做,觉得这门课很难。尤其是多维随机变量和数字特征那一块涉及到二重积分,很多同学跟不上。而高中学理科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概率论的知识,微积分学的也不错,所以学起来很轻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课堂上要注意和学生的互动,多和他们沟通,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对一些基础差的同学,鼓励他们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请教同学和老师;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课外找一些理工科或内容较深点的参考书,来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加深对已学内容的理解,为考研做准备。
二、多举实例,重视课程的应用性
我校是最早以金融命名的学校之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大多在金融部门就业。因此,在四年里,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可以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它的应用性。于恩教学中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包括数据描述以及统计推断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在经济和贸易中运用很广泛。同时,在教学中,概率论中的定理更侧重的是讲解它的思想,要省略它的证明,并结合大量的应用实例,使学生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论文,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将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理解、掌握课本所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和思想在经济、金融领域应用广泛,鉴于我校的特点和目标,现在大多数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且教学任务都由我系承担。因此,我们只能采取大班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班教学必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人数多,教室大,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黑板,甚至听不清教师讲什么。学校虽然给老师配了扬声器,但看不清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如果把字写得大一些,这样效果虽好些,但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比如板书的艺术效果会降低。而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的很多例子来自于现实生活,描述性的语言比较多。书写变慢和擦黑板次数的增加会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减少,课堂教学连贯性遭到破坏,教学进度受到影响等问题。因此,如果我们使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这一特点,向学生传播更多的知识。另外,概率统计中有很多实验,例如抛硬币,大数定律等。借助于一些小程序进行实时演示,既直观、形象又准确。这样学生可以迅速领会所学的内容,课堂教学也会生动、有趣。但是对于大量的计算题和证明题来说,要用板书一步一步详细推导。这样学生就可以跟上老师的思路,学习效果会更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可以有效地利用以上的教学手段,就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一分钟问题方法
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注意到部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每节课结束前利用两分钟时间,教师可以设定一两个简短的问题概括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出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知识还很模糊,并如实进行作答。对于多数学生还很模糊的知识点,我们要多花时间进行讲解;对于个别同学没有弄懂的地方,则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而且课堂上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也能为以后的教学积累大量的经验。在经济和金融领域中有很多不确定的现象。概率论反映的是大量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数理统计是用概率知识和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我校大多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一种工具。鉴于我校学生生源和层次的不断变化,对这门课的教学进行改革也变得尤为必要。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这是改善学生状况的前提。
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课堂上采取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从简洁、直观、结合实际入手,多举一些实际例子,每次课结束前给学生留有提问题的时间(一分钟问题法),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归纳、思考,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提高他们应用数学思想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学达,张丽梅.以问题驱动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114-115.
[2]朱志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以高等农林院校非数学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大班教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中旬),2012,(279):74-76.
[3]陈兴荣,苗秀花,刘鲁文.关于留学生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72-74.
[4]孙月静.基于实际应用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法[J].航海教育研究教学论坛,2009,(4).
[5]李佩泽.经管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教育改革,2012,(9):13-14.
[6]邹辉.经管类专业“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教学方法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增刊):83-85.
[7]张建华,梁小姝.经济管理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0):64-65.
交通科技与经济范文6
在21世纪,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时代,已经大量投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现在人们必不可少的技术。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跳板,从而获得更为先进的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理会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兴趣,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快速的提升。这已是成为21世纪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
一、课程展开的意义
现代有许多年轻人看不懂技术类的说明书,从技术角度来看,有大部分人不懂如何使用日常中所使用的一些设备,从而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学生可以从技术课程学习到信息时代给人们经济带来的变化,感受生活中不同的职业技术,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性,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二、基本理念
培养学生技术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学生不仅从活动中学习技术,还要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知识来综合学习,让学生可以更加完善技术,更理性、有远见、负责地看待技术,加强技术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开发内在潜力。
三、教学方法
以目前高中教学的状况来看,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间占据一半,身下的时间都是让学生自己复习,然而学生将这些自主学习时间当做放松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在课堂吵闹,造成课堂教学自由散漫无纪律,从而无法控制课堂的纪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缺乏对教学难度的控制,教学内容太难懂,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即便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模式,但是这种模式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用技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为目标”,这是通用技术教育课程中的“魂”,教师应牢记这一点。
1. 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动机,动机引发举动。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发挥想象力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就要充分了解到学生的特点,创造“有趣”的心理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有一种想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的欲望。例如:在一次动手实践?n程中,一班在动手活动之前,笔者进行了一些实例展示和相关解说,告诉他们这种方法有很多创造的可能,没有固定的形式出现。结果,一班学生的作品多种多样。二班在动手活动之前,笔者进行了实例展示,然后要他们手动制作。结果只是出现一样的作品,单调无味。
2. 培养自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做到自学能力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心理成熟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升学高中后,学生成长会有一定成熟,并具有明显的自控能力,对事物会有一个新的认知,在采取自我学习模式有很大的可塑性。
(2)具有学习的动机,想要在人群中获得来自别人的认同以及稳固的地位。心理学家曾调查过,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对“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而不是好奇驱动。
(3)具有较好的学习计划。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自学目标。制订计划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设立学习目标,管理规划学习时间方便自学的内容;另一类是背诵记忆、记笔记、提炼提纲等。
例:甲和乙在同一个班级上学,甲在白天上学认真听讲,放学却在玩;乙则不同,放完学之后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复习一遍,并预习下节课内容,然后再去玩。考试结果出来,乙每次总高于甲的分数。甲的家长在暑假就请来教师培训,但是教师培训的内容与课堂上的内容有些差别,越学越累,反而拖累了其他课程,甚至使其对学习丢失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