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工作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产评估工作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产评估工作应急预案

资产评估工作应急预案范文1

一、PPP模式定义和在我国的发展

受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影响,公共产品对私人企业的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由政府提供,但这种由政府单一提供的方式很容易形成行业的自然垄断,进而会影响分配效率和生产效率。为了治理自然垄断,一种新的制度安排—PPP模式应运而生。

所谓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PPP模式将政府提供和私人提供的优点结合起来,有效避免了两者分立的缺点。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能够以相应的政策提供较强的政策支持系统,而私人企业的优势在于资金比较充裕,同时具备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来适应市场变化,这种模式有效避免了政府方面缺乏足够的资金,管理模式相对保守陈旧,缺乏效率以及私人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的弊端,使PPP成为当下各国热捧的一种融资模式。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对公私合作模式的探索,这种在公共服务提供中引入竞争机制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水平;2005年,随着有关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件的实施,PPP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政府购买服务及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讨论进一步为PPP的发展打开了空间;2014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PPP立法工作,4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通过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开放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五大领域上的特许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从政策层面对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提供了指导。

自去年政府力推PPP模式以来,各地政府推出了总额不菲的PPP项目,但是真正签约的却远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政府项目向社会资本伸出橄榄枝却变成了“烫手的山芋”,应者寥寥呢?信用缺失、规则缺失造成的历史失败是目前动摇社会资本投入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基建领域PPP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法律体系尚不完备

PPP模式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建设基础设施方式之一,随着我国金融投资领域和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必然有更多的国内外企业以PPP模式参与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国内合作谈判要求我们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形成我国关于PPP操作实施的法律体系。但是,我国目前关于PPP的立法现状是:PPP的相关政策法规散见于各主管部委和地方规章当中,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甚至还出现相互抵牾矛盾的情况。财政部理应是落实公私合营模式的第一责任人,但是根据历史沿革,国家发改委却成了推动PPP模式发展的主要责任人。可见部委之间的行政权力划分不明为法律法规的完善带来了诸多难题。

2014年4月份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通过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启动了PPP模式的立法工作,并于5月份公布了《关于首批基础设施等领域关于社会投资项目的通知》,财政部于9月份了《关于推广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但是国家对于市政公用事业PPP模式规范尚未上升到法律、行政法规的高度,我国在PPP项目发展中的立法滞后问题表现特别突出。由此,建立“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立法性文件+政策指导+实施细则”模式的PPP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是弥补我国目前PPP领域法律不足的当务之急。

(二)投融资体制亟需改革

PPP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目前,我国基础设施项目在境内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和上市筹资,融资渠道窄、成本高,这对于PPP项目融资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同时,PPP项目对金融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遭遇金融危机会出现投资规模震荡下行的趋势;此外,由于私营资本发展的某些政策限制,使得私营企业参与的PPP项目很难使用条件优惠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地方由于财力有限、债务压力较大,无力负担大型项目,很难寻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社会资本讲求安全稳定的回报,有动力发挥其在资源整合经营方面的优势,PPP实施的初衷就是为了多渠道吸纳社会资本以助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但是,仅仅依靠银行贷款和上市筹资仍然限制了社会资本的融资渠道,这种高成本的融资方式使私人企业没有足够的热情和动力投资于PPP项目建设,这就使PPP项目的实施初衷大打折扣。

为了进一步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政府方面的财政压力,首先要放宽对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使用限制;同时要允许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住房基金等大批基金投资基础设施PPP项目。基础设施PPP项目投资周期长,回报稳定,如果国家对上述基金的投资能够放宽,不仅能够改善基础设施PPP项目资金不足的局面,而且能够大大缓解这类基金的经营压力。此外要将证券市场的有关政策向基础设施产业倾斜,利用资本市场盘活基础设施领域庞大的国有资产并引入增量资金以求大力发展。

(三)监管体系尚待完备

PPP项目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对各个环节所涉及到的参与者以及各个操作步骤进行有效监督。但就目前来看,我国PPP模式的监管体系与行业发展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首先,监管主体各自为阵,监管资源难以形成较强合力。PPP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SPC(Special Purpose Company)、银行和金融机构、咨询公司还有用户(如图1如示)。但是目前我国围绕PPP项目的监管体系主要呈平面展开式,各监管机构支队项目运营中自身部门所涉及到的监管内容独立进行监测和管理。这就为一些不法投资者利用PPP项目进行非法融资埋下了祸根。其次,项目部分环节监管法规操作性欠缺,对项目具体运营的监管效果不明显。对PPP这种涉及多环节、多利益相关者的项目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技术规范、质量标准、风险分担、人员安排等细化条款。此外,价格监管方面也仍然很薄弱。由于信息不对称,作为管理者和发起者的政府和作为具体操作实施者的企业分开,使得政府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成本、价格概念。这就难免造成成本监审和价格监管方面的较大误差。由此可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统一整合、对各方利益相关者能够全面监督的监管体系势在必行。

三、推动我国基建领域PPP发展的制度框架

PPP项目能否成功运行,其关键在于市政能否树立起诚信至上、规则至上的意识,要强化这种意识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政府管理制度框架,其中包括完善的项目评估和选择机制、公平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完善的服务质量监管机制、有效的价格监管机制、严谨的应急处理机制以及灵活的退出机制。

(一)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估和选择机制

PPP模式的最大特点和优点是能够有效打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自然垄断,有效引入市场机制来激发企业竞争活力,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对竞标的企业进行有效遴选、评估是PPP有效运行的第一步。

作为发起者,政府方面的基础设施主管部门要做好项目评估和选择。首先,在年度预算中分析哪些项目适用于PPP模式,要对可能适合PPP模式的项目进行初步评估,为进一步对竞标企业遴选做好准备。其次,要综合考虑项目所属的领域、地域及项目性质是否是公益性等因素作进一步筛选。有的公共部门如电力等行业,由生产、输送及区域性配置的多个环节构成,这种行业在PPP实行之前一般采取单个企业总行一体化运行的方式,要实行PPP模式就需要将多个环节分开进行重组,因此,这就需要在评估和筛选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的上下游供销合同关系。这也告诉我们,在对竞标企业进行评估筛选的过程中要区分特许经营权的授予对象,要按照垄断或竞争的程度区别对待,要按照项目的性质(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经营性)、支付机制等多种因素多重考虑。最后,要对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PPP常见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要做到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就要从国家风险、政策稳定性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税率风险及不可抗力风险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评估。只有从以上完工风险、生产风险、环保风险三方面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尽可能减小PPP项目运行失败的可能。

(二)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

政府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遴选PPP项目的经营者,在项目采购阶段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进行市场调研。

目前我国PPP项目的遴选评估方面缺乏规范的衡量标准,基于此现状,政府要充分发挥发起者和监督者的作用,设立政府采购程序、规范和标准,明确政府各部门在采购过程中的职责、操作程序、工作规范和判断标准。要逐步建立起合格服务商的体系标准,确定私营机构的选择标准,对私营机构的财务能力、专业知识、以往运用绩效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进行资格预审。只有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才能择优遴选出最合适的企业参与PPP项目建设,同时,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能对项目增信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挥巨大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监管机制

要保证PPP项目质量的优质化,要发挥政府、第三方监管机构、公众力量以及现代科技的作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程无缝隙的监督和跟进。作为政府要对一些自由裁量权较小的行业设定明确详细的质量管理标准,让一些常规化的项目质量监管有章可循;同时,法律要发挥其强制力的作用,PPP项目的企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自我监管;此外,由于一些项目非政府部门所接触到的,这些新型项目的实施往往没有固有的模式和经验可循,政府此时就暴露了非专业化的缺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PPP项目的顺利实施,就需要政府牵头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PPP项目进行监管评价,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况进行适时调整修正。最后,要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力量,完善公众监督的申诉渠道。PPP项目大多是服务于公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众作为项目的受益者、使用者,也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公众的监督能够对项目的实施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四)建立有效的价格监管机制

由于PPP项目涉及的领域较多样化,各领域的收费方式和价格核定方式亦有差别,因此,政府要想建立完善的价格监管机制,就要分门别类地对不同方式下的PPP项目建立与之适应的价格监管机制。通过销售服务渠道向用户收费取得收入的项目,其产品或服务价格要按照主管部门公布的标准进行价格监督;对于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形成的价格,要对项目的成本增量和减量进行监审核定,根据合理的成本变化进行价格调整,保证项目在不伤及参与企业基本利益的情况下实现帕累托最优;对于面向公众收费的,要通过听证会等方式征询公众的意见建议,要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询价、定价;对于基础设施资产转让或者移交的项目,其价格的确定要发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对项目进行系统科学的资产评估

(五)建立严谨的应急处理机制

同其他项目的建设实施一样,PPP项目由于其参与者的多样性,运行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其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突况,会产生一些项目风险。面对这种风险,要根据不同种类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主要有减轻、预防、转移、回避、接受和后备六种措施。减轻风险主要通过预知手段来实现;预防风险针对的是一些有章可循的常规性项目;回避风险是指当前紧急状态下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但又无其他较优策略时主动放弃当下的行动方案;转移风险是指充分利用PPP项目的参与者具有多方性特点,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来分担紧急情况下的风险,以减少损失;后备风险是指在项目实施开始就要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应急预案,在紧急情况下启动备好的科学有效的项目风险计划。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正常提供。

(六)建立灵活的退出机制

就目前我国PPP项目的实施状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是按照预期目标期限届满终止的,但也有一些项目由于一些突况和不可抗力需要临时接管甚至被经营者提前终止。市场情况复杂多变,为了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政府应该为PPP项目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对于项目如期完成要终止的,协议双方要按照PPP项目的约定办理有关设施、资料等移交、接管手续;受突况影响需要临时接管的,作为发起者的政府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对相关设施做出临时接管决定并将接管理由、人员、内容、期限等予以公告;对于因不可抗力引起的经营者提出提前终止协议的,在PPP项目协议解除之前,经营者应当按照协议履行相关职责,避免企业方面的责任推诿;对于因公众利益需要提前收回的,政府方面应该按照PPP项目协议对项目经营者予以合理补偿,树立政府威信。

PPP发展前景及可能带来的资金价值使其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抓手,而要进一步发挥这一抓手的带动作用,就需要在项目的准入、实施、应急以及退出阶段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只有全面有效的保障机制为PPP保驾护航,这种新的抓手才能打消民资进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后顾之忧,才能使PPP模式真正形成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若要进一步推动PPP发展,保障机制应先行。

作者简介

徐文姗,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本科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行政管理专业。曾多次参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组织的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参与洛阳、禹州、资兴流动人口市民化课题研究以及亚洲开发银行与民政部发起的“北京市低保政策落实情况”课题研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

资产评估工作应急预案范文2

一、改革对象和内容

(一)改革对象。这次改革的对象为全省国有交通运输企业。具有公益性的城市公交企业是否纳入这次改革的范围,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施工类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如领导力量和经费等条件许可,在确保平稳的前提下,可由各地自行决定进行试验性改革,省属单位由省交通运输厅决定。

(二)改革内容。一是妥善安置职工,改制企业与职工解除原有的劳动关系,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确保改制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按规定落实到位;二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三)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各地国有交通运输企业改制按照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部署实施。省交通运输厅负责抓好厅属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各地国有交通运输企业改革进行宏观指导。各设区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辖县(市、区)国有交通运输企业改革工作的指导;各县(市、区)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四)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切实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创造条件为改制职工提供就业岗位。

(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均衡性。注意前后衔接、左右兼顾,防止出现政策不平衡、“翻烧饼”和盲目攀比现象。

(六)依法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操作,做到依法操作、民主操作、阳光操作。

三、工作要求

(七)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各地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国有交通运输企业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本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对干部、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克服畏难情绪,敢于破解难题,坚定不移、毫不松懈、全力推进国有交通运输企业改革。

(八)先易后难,先试点后铺开。选择条件成熟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单位,先试先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为全面推进改革奠定基础。

(九)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现“三个一批”。一是联合重组做强一批。实现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增强企业的活力和融资能力;二是转让股权改制一批。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产权多元化和公司化改造;三是破产拍卖退出一批。对企业规模小、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已经名存实亡的,采取依法破产、整体拍卖等方式退出,加快国有资本从中小企业和一般性竞争行业的战略退出。

(十)多渠道筹集改制资金。积极争取有关政策支持,通过企业资产变现、盘活现有土地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筹集改制资金。

(十一)依法规范处置国有资产。在企业改革中,所有国有资产处置,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经过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后,一律实行招拍挂,竞价出售,绝不能搞“零出售”和暗箱操作;资产处置要面向社会,接受职工群众监督,绝不能违反法定程序和有关规定卖给原企业经营者,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继续发挥国有企业债务诉讼协调机制的作用,既要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又要确保国企改革顺利进行。

(十二)善待职工,厚待职工。筹集的企业改制资金,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政策规定,优先用于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经济补偿金、偿还拖欠职工应发未发的工资和欠缴的社保费用等,解决好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就业服务,扩大就业渠道,帮助职工实现再就业。改制企业的离休干部由原企业主管部门管理,实行财政供养,保证其按规定享有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增加的相关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

(十三)相信职工,依靠职工。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要广泛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对职工的合理建议和要求,应积极采纳。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应在得到绝大多数职工赞成的情况下,依法依规提交企业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并报有关部门审核后方可实施。对职工超出政策范围的诉求,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争取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四、组织领导

(十四)健全领导机构。为加强对改革的统一领导,省交通运输厅已成立由厅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厅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由厅有关处室、厅属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各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也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企业改制的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的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要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负责组织、协调,分管领导各自分工把关。定期听取改革工作汇报,调度进度,及时分析研究问题,了解掌握改革动态。省交通运输厅已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厅领导挂点联系制度,所有厅领导都挂点联系一个情况复杂的厅属企(事)业单位,并派出六个督导工作组进驻企业,督促和指导国企改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合力。要建立改革工作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将本地区、本单位改革动态、经验做法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资产评估工作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创新;发展;金融人才

随着国际金融风暴的爆发和蔓延,2009年是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包括金融发展)不确定因素最多的一年。从国际环境看,随着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转变、演化,经济衰退不可避免,经济复苏不可预期;从国内环境看,经济运行的下行趋势已无法回避。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已开始进行重大调整。因此,2009年我国的金融工作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充满着更为艰巨的挑战。浙江省宁波市金融业历史悠久,曾经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金融中心。近20年来,宁波相继被国家列为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金融电子化试点城市和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在全国50个大中城市中,宁波金融生态环境排名第2。目前,宁波市金融业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宁波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宁波监管局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宁波监管局为主导的金融管理体系,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维护本地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金融业是一项战略性产业,是当前宁波市提高社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民创业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快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调控、监管、组织和市场体系,推动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本文就如何加快宁波市金融业创新型发展,提出以下措施和意见。

一、发挥金融的保障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做大做强银行业,发挥金融的引领作用

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坚持发挥银行间接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扩大信贷规模,保持信贷平稳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在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的前提下,充分运用金融杠杆作用,科学把握信贷投向,有保有压,支持银行信贷向优势产业、新兴行业、高科技领域、优质中小企业和社会民生事业倾斜,支持企业“走出去”和节能减排,限制“两高一资”行业发展,有序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

3、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积极利用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和优势,用足用好政策,大力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三农”,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积极改善银行服务。支持银行创新服务理念与手段,在确保基础性金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分层服务体系,积极开发符合客户需求和区域特点的新产品,为广大金融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增值型服务。

5、发展银行中间业务。要把中间业务作为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的关键领域,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体制机制,加快科技信息基础建设,拓展服务内涵与深度,逐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强化行业自律协作,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中间业务市场健康发展。

6、加强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做好同城票据电子交换系统优化升级工作,完善系统功能。大力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进一步促进商业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以及银行本票业务发展。

(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1、积极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多渠道上市融资。制定出台促进企业上市政策,加快推进上市步伐,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做强做大。

2、引导私募股权和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引导支持私募股权的发展,建立健全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制定私募股权退出的相关操作办法。

3、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支持发行项目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4、争取试点设立证券融资公司。支持证券公司、登记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发起证券融资公司,为券商提供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信用贷款和证券融通服务,畅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连接。

(三)拓展壮大保险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补充

1、积极支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鼓励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经办业务,形成“政府监管、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社会保障管理模式。

2、加快保险产品创新。鼓励保险公司争取创新试点权限,积极开发责任保险、健康保险、补充养老保险新产品,提高保险产品收益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风险保障需求。发展高科技保险,推动保险在自主创新成果推广、重大装备应用、第四方物流市场培育等方面发挥作用。

3、鼓励出口信用保险和中小企业保险的发展。加大对重点产业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持比例,扩大扶持范围。鼓励开发中小型企业一揽子保险产品,并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

4、吸引保险资金投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关企业通过发行利率、期限符合保险资金投资需要的债券,或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将保险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引入,投资建设重大基础设施。

(四)探索发展其他金融业务,完善宁波金融服务体系

1、推动发展期货业。顺应期货业发展趋势,推动期货公司的金融期货准备工作,优化股东结构,增强资本实力,促进宁波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融合发展。

2、壮大信托业务。加快信托业发展,支持信托公司规范开展创新型信托业务,充分发挥信托工具横跨各金融市场、产品设计灵活、风险隔离的功能优势,吸引市外和民间资金用于本市经济和城市建设,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提供权益性融资。

3、推进金融租赁业务发展。积极培育融资租赁市场,通过金融租赁业务支持本地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

4、加快银行卡产业发展。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优化银行卡使用环境。推动公务卡、农民工银行卡的应用。支持银行积极开发、推广新的银行卡品种。

5、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继续拓宽衍生产品交易,推广利率期货、权证产品、远期结售汇、掉期业务等新品种。

6、引导担保产品多样化。建立资质评级制度,采取扶优限劣的措施,引导优秀担保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担保行业健康发展。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丰富担保品种。

7、探索金融产品创新。推广国内信用证贸易融资、票据保贴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小企业联保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推进股权质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创新业务,探索开展在建船舶抵押与船舶保函、农村住房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融资业务。

二、创新金融组织形态,做强做大金融“宁波板块”

(一)做强做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继续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积极支持其跨区域发展、增资扩股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督促其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探索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加大国有资本对金融企业的支持和控制,强化出资人责任,从战略角度整合和壮大地方金融资源,增强政府金融政策的调控力。

(三)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

在立足县域和坚持为“三农”服务定位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稳步实施股份制改造,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鼓励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实施跨区域发展,并购重组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规模较小、管理较弱的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四)加快金融组织创新

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探索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丰富县域金融资源。引导现有期货公司重组,规范运用信托融资、租赁融资等金融工具,倡导基金投资类组织发展,规范、提高典当、担保、寄售等非金融组织发展。

(五)积极引进扶持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积极引进、培育、做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和资产评估公司等配套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中介服务的规模化、集约化。

三、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发挥金融人才的支撑作用

(一)建立培养本土人才的持续有效机制

充分利用在甬高校的金融教育资源,加强对金融高管人员和经济、会计、律师、计算机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各级政府要积极搭建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平台,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在金融机构要主动吸纳金融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实习生进本单位工作和实习,成为他们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创业基地,为打造金融强市集聚后备人才。

(二)启动海外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计划

欧美等现代金融业强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正处于失业、待业状态,其中还包括不少我国的留学人才。转危机为机遇,宁波将适时启动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为宁波金融业长远发展做准备。

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一)推进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设

加强金融风险监测,科学评估并应对金融风险。健全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各层次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加强对上市公司质量的监管,树立资本市场“宁波板块”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产管理,盘活不良资产。严格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切实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三)推进征信体系建设

加快实施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实现系统与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利用现有的信用农户、信用村镇建设成果,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开展对已建立信用档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环境。

(四)规范引导民间融资行为

认真落实非法集资联席会议3项制度,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分析和监测民间融资情况,防止不法分子以民间融资名义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促进民间融资健康发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等非法金融活动,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序。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金融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支持和鼓励金融领域改革创新

出台金融服务业考核奖励办法,建立市政府金融创新评奖机制,每年评选一次。鼓励金融组织、金融管理、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创新,对于市内金融机构在国内率先开发、销售的金融产品或国内首创的金融业务、项目,给予开发人员一定奖励。建立金融创新保护申报机制,监管部门以行政审批方式确立创新保护项目,并给予适当的保护期。

(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宣传

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创新经验。各金融行业之间要实现资源互享、信息互通、人员互动,提高混业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能力。

资产评估工作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电子发票 建筑企业 会计核算 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很多的变革。如今社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纸质发票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传统纸质发票相比,电子发票具有绿色环保、规范快捷、成本低等明显优势。因此,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今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营改增后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内容、核算方式已经进行了相应地调整和变革。本文在分析电子发票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电子发票在建筑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筑企业对电子发票应采取的措施,最终为建筑企业对电子发票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提出建设性的设想。

一、电子发票发展趋势

电子发票,是发票电子化的表示,同普通发票一样,采用统一的版式、规则、防伪技术,并附有税务机关、纳税人的电子签章。而企业可以在线完成发票领购、开具、查验、接收入账等环节。我国电子发票起步较晚,自2012年试点以来快速发展,但也出现过电子发票难以入账、发票标准不统一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当前国家税务总局已经组织开发了增值税电子发票系统,具备了全国推行的条件。2016年1月1日,增值税电子发票可在全国开出。因此,电子发票将成为“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广应用。2016年5月1日建筑企业开展了“营改增”财税改革,增值税发票可以在建筑企业使用。而建筑企业具有自身的行业特殊性,增值税的使用,将使核算科目、会计核算体系都比营业税复杂。结合电子发票的优越性,若电子发票能在建筑企业推广应用,将起到积极意义。

二、电子发票在建筑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对使用电子发票意识不强。

电子发票的使用会受到会计法律政策、会计信息化技术、无纸化办公设备、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建筑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场所都有其特殊性。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对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不够重视,仍倾向于用纸质发票进行会计核算。很少有建筑企业在使用电子发票进行会计核算,使用意识不强。

(二)电子发票报销存在障碍。

电子发票是践行“互联网+税务”的产物。建筑企业已经开展了“营改增”财税改革。如果条件具备,建筑企业可以推广使用电子发票。但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一样,需要具有报销凭证的属性。由于全国各地对电子发票的报销标准出现过不统一的现象,建筑企业对电子发票使用的有效性仍存在质疑。如果电子发票不能实现报销属性,也就无法发挥原始凭证的职能。另外,当前对会计凭证电子发票入账的具体操作方式也还缺少具体的规定。因此,建筑企业也同样存在电子发票报销障碍。

(三)建筑企I财务核算系统不能满足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

目前建筑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有用友、金蝶以及其他软件等。目前这些财务软件缺少电子发票传送、审核处理的功能。而电子发票的应用还需要通过互联网接入税务电子系统。当前建筑企业不具备完善的财务信息数据网络体系,就无法满足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要求。

(四)建筑企业面临会计工作流程的改变。

当前建筑企业是以纸质发票为会计凭证设计的会计工作流程。如果建筑企业使用电子发票,就会弱化传统会计处理程序中的记录环节。因此,建筑企业就会面临会计工作流程的改变,需要以电子发票为会计凭证进行重新设计,确保新的会计工作流程能与电子发票的使用进行有效衔接。

(五)建筑企业信息数据存在安全问题。

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有所不同,电子发票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而互联网就会给建筑企业带来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如果电子发票相关的网络系统遭到攻击,不仅会导致建筑企业的电子发票无法开具和接收,而且还会泄露建筑企业的发票信息、交易信息以及企业的商业机密,给建筑企业带来安全隐患。另外,无纸化的电子发票信息和交易信息还存在被无痕修改的可能。因此,建筑企业应用电子发票后会面临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

三、建筑企业对电子发票应采取的措施

(一)建筑企业应提高对电子发票的认识。

电子发票具有优化与提升办税业务、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降低建筑企业经营成本等优点。随着“互联网+税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发票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广应用。结合建筑企业已经完成“营改增”财税改革,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电子发票快捷方便、信息准确、易于保存等特点,不仅能规范建筑企业的纳税、经营行为,而且还能保护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因此,建筑企业应提高对电子发票的认识,促进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

(二)建筑企业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电子发票的应用对建筑企业的会计工作以及企业的发展都将起着重大的意义。电子发票的应用,有利于推进建筑企业财务信息资源的共享,能促使建筑企业会计工作的重心发生转移,由会计核算、监督职能向服务于建筑企业内部决策的管理职能转移。这样,建筑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就需要具备更高要求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以及财务决策能力等。因此,建筑企业要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培养会计人员的电子发票使用意识和操作技能,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无意识地将电子发票理念带入到工作实际中,促进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发挥电子发票给建筑企业带来的优势。另外,建筑企业软硬件平台系统的建设需要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参与,也会对建筑企业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三)建筑企业需加快软硬件平台建设。

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会对建筑企业软硬件平台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企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软硬件平台,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财务核算系统优化以(上接16页)及交易系统升级等。只有建筑企业具备电子发票对应的无纸化办公系统和财务信息数据网络系统,支持电子发票的传送和审核处理,实现无纸化办公审批流程、无纸化会计核算以及相应技术系统支持,电子发票才能在建筑企业顺利推广应用,实现建筑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输。

(四)建筑企业积极改变会计工作流程。

随着会计凭证由纸质发票向电子发票的转变,发票的功能也将由纸质记录向无纸化发生转变。进而,建筑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也将随之发生转变。比如,纸质发票、电子发票的真伪审核就有所区别。纸质发票上有特定的防伪物理措施,会计人员容易判断。而电子发票可以直接在网上查询真伪。但电子发票可以被多次打印利用,无法保证发票的唯一性。因此,建筑企业必须积极改变会计工作流程,建立起与电子发票的应用相适应的会计工作流程,从财展芾淼慕嵌冉饩龅缱臃⑵贝来的弊端。同时为了发挥电子发票的优势和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建筑企业还需要不断完善会计工作流程,确保建筑企业利益实现最大化。

(五)建筑企业需加强信息数据的安全管理。

电子发票安全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操作安全、主机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推广使用电子发票后,建筑企业必将面临来自互联网的风险。可能面临的互联网风险主要有黑客攻击、网络病毒、恶意扫描、连接盗用、网络窃听、越权或未授权访问、地址欺骗、数据纂改、数据驱动攻击、基础设施破坏等。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信息数据的安全管理和采取必要的安全策略,克服以上风险带来的破坏行为。另外,为预防灾难、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建筑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灾备部门,建立完备的数据备份和恢复预案,保证建筑企业信息数据的安全、有效储存。同时,建筑企业还要制定安全应急预案,确保信息数据即使遭到意外破坏也能快速恢复,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通过加强信息数据的安全管理,达到防窃密、防改动、可确认、可取证、可跟踪的安全标准,建筑企业才能实现对电子发票信息数据的全过程保护。

总之,在“互联网+税务”的大环境下,电子发票的普及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对建筑企业既是良好的机遇,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建筑企业只有接受挑战,发挥电子发票的优势,才能获得更长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刘纤云,《“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发票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6年第13期

[2]钟发胜,《基于“互联网+”电子发票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6年第13期

[3]沈军,《试论电子发票对高校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影响》[J],《当代会计》,2015年第12期

资产评估工作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民办学校;基础教育;民办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246-02

导言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在SY县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教育行业也逐渐失去了其神圣的净土地位而部分被推入市场竞争的游戏中。迄今为止,虽然民办教育的发展面临许多规制和瓶颈,但它们仍旧支撑了SY教育事业的半壁江山,民办学校特别是农村民办学校还是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教育需求。

一、当前SY县民办学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SY县民办教育的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存在不少问题,大有一片凋敝之势。本文将从社会、政府、民办学校自身三个层次来分析目前民办教育所遇到的困境和问题。

(一)社会层面的问题

1.民营资本不足,发展空间有限。由于民办学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既无雄厚实力,又缺少行业、企业依托的民办学校发展十分不利,投入大、收费低、优势少。同时,由于沭阳县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民营经济的资本实力不足,部分没有充足资金投资者是看到民办教育行业中的有利可图而冒险投资的,他们往往要靠向银行借贷。加之投资者的回报预期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实际回报率差距很大,民办学校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因此,民营资本投向了其他行业,投入民办教育的民营资本很有限,使民办学校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特别是现在民办学校面临着校安工程建设、教育现代化创建等艰巨任务,这些都需要民办学校投入很大的资金,所以民办学校资金缺口普遍很大。

2.学校生源减少,招生压力大。据统计,目前全县初三在校生约3.2万人,初二约3.4万人,初一约3.3万人,所以在今后几年高中阶段学校的生源有所保证。但小学六年级在校生只有2.3万人,五年级学生只有1.7万人,二三年级学生均在1.4万人左右,幼儿园大班在园幼儿约1.9万人。上述数据表明,今后几年,民办初中和民办小学的生源将锐减,这些学校的招生将越来越困难。

(二)存在于政府层面的原因

1.宏观的政策环境不利于民办学校的发展。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某些加快教育发展的政策使公办学校得到了长足发展,民办学校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当前,国家在全国中小学实施“校安工程”,宿迁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2012年基本达到教育现代化,这些惠民政策是针对全国、全市的宏观形势而出台的,但使民办学校陷入了与公办学校“不对等竞争”的尴尬境地。由于公办学校的一切资金投入和硬件改善都有政府买单,而民办学校特别是资金薄弱的民办学校更是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例如,根据全县各学校办学实际,“校安工程”和教育现代化创建所需经费少则近百万,多则上千万,这对大部分民办学校都有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2.具体的优惠政策不落实。市、县政府为了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相继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对民办学校的“以奖”政策,SY县符合市、县奖励的民办学校没有一所获得政府的奖金,且奖金数额也有限,这导致民办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教师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3.相关部门管理不科学。办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可能仅靠教育一个部门,特别是民办教育的发展更需要很多部门的共同支持。当前,SY县民办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未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套协调,使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常常因被收费、罚款而陷于西面求情的困境。所有民办学校都反映,他们每年都或多或少地被物价、审计、税务、国土、公安、民政、劳保、人事、卫生、建设、城管等部门收过费、罚过款,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虽然相关部门的收费或罚款都有依据,但这些名目繁多的收费、罚款,不仅加大了民办学校的办学成本,更打击了他们办学的积极性,让许多民办学校难以为继。

(三)存在于民办学校自身的问题

1.民办学校办学者自己素质不高,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一些民办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目标,没有制定或落实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只顾眼前短期利益,把大部分放在“抓生源、抓资金”上,忽视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一个民办学校的指导思想无疑与办学者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关系,但部分办学者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办学者之前都是从事教育外的其他行业,他们不懂教育发展规律,盲目地把学校当成企业来经营,必然制约学校的长远发展。

2.民办学校运行过程不规范。有部分学校为了生存而产生不规范办学行为,如有的学校不能严格执行教育部门的“五严”规定,为了降低办学成本而减少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对创建高一级学校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为减少开支聘请资质较低的教师,对教师也没有培训提高计划,为了争取生源而竞相压价竞争,这给民办学校办学声誉的树立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3.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不科学。民办学校大多存在办学者“一言堂”或“家长制”现象,即办学校对学校的一切拥有最终话语权,这也造成了民办学校在管理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些民办学校没有系统、科学、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行政、教学、财务监督,导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层和普通教职工之间相互猜疑,甚至上访不断,影响了学校的稳定。

二、促进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1.民办学校要正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从改善学校办学的硬件和软件着手,寻求学校的发展的出路。在全国实施“校安工程”和全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村民办学校要全面客观把握当前的教育形势,立足于当地乡村社会的实情,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通过自身的努力,扎实推进“校安工程”,改善办学条件。要以教育现代化创建为抓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形成办学特色,如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制特色。这样,农村民办学校才能在接受市场选择和参与生源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2.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要为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民办学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兴起的,它们为当地政府在没有过多财力办好教育的情况下分过“忧”、解过“难”,而且在现阶段仍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目前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任其存在、发展下去,而不加以解决的话,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做到:(1)市、县政府要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把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对完成“校安工程”和教育现代化创建任务的民办学校实施“以奖”。要把发展民办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总体规划,在规划中科学测定全县公、民办学校的发展规模,控制公、民办学校在校生比例。推行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的衔接式定校升学,并将民办小学、初中纳在其中。甚至可以借鉴浙江、河南等地民办教育发展的先进做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政府也为其划定施教区,委托其实施义务教育,并由政府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以此来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2)各行政部门协作解决民办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民办学校的有关的职能部门如物价、审计、财政、税务、人事、民政、劳动、编委等要综合协调、协作,对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科学决策。不能把民办学校与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混淆起来,执行各种法规政策时以企业作为参照,从而形成对民办学校的收费过多的现象。在平时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中,更不能将工作简化为收费和罚款。(3)面对现实,制定应对民办学校发展应急预案。一部分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的农村民办学校即将停办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政府,不能采取任其“自身自灭”的消极态度,而应积极应对,尽快出台相应的紧急预案。预案内容应包括:1)全县民办教育机构现状。排查摸底,掌握即将停办和今后必将停办民办学校的相关数据资料;2)停办学校的学校分流趋向,并能对分流学生进行妥善安置;3)停办学校的资产评估与债权债务处理;4)中长远考虑,政府可以对办学条件较好、办学质量较高的义务民办学校以购买、租赁等整体方式整体转为公办等。

3.为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办学者不要国家一分钱,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在基础教育薄弱的农村地区办起了一所所民办学校,这些学校对于那些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看护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作用,而且这些民办学校对于缓解近年来入学高峰给公办学校带来的压力,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民办学校这个新事物,社会应该给它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而不应该过多地指责,甚至于给其施加压力。我们要加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市、县有关发展民办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民办教育的社会影响,营造兴教光荣、办学有功的社会舆论,努力在社会上形成关心民办教育,理解民办教育,农村民办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华戈.民办中小学生存状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资产评估工作应急预案范文6

这次安全例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一通三防”百日大会战的工作,通报近期省市安全检查情况,安排部署今年后60天安全工作。下面,我简要讲六点意见:

一、铭记“三个最硬”,强化安全至上理念

第季度是煤炭生产的旺季和煤炭销售的黄金时期,也是煤矿安全事故的多发期和易发期,在整合关闭不到位和煤炭生产有效产能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潜在威胁和形势的严峻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安全生产状况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必须始终树立强烈的安全危机意识,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不放松。一是要始终信守所有发展中安全发展是最硬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没有安全作保障、发展的基础就不牢固,发展的蓝图就是“空中楼阁”。煤炭作为主导产业和高危产业,要实现省、市提出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争先发展的目标,要实现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工作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二是要始终牢记所有责任中安全责任是最硬的责任。安全为天,安全责任是关系职工生命的责任,是“天字号”的责任,是关系到大家前途的责任,近期,国务院安委办通报了矿年“”事故、煤矿年“”事故、市区年“”事故调查处理结果,可以讲责任追究的范围、程度和力度越来越大,三起事故共有176人受到党纪政纪和法律追究,占到在座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追究刑事责任的71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105人。就我市来讲,“”较大事故,17人受到责任追究,其中9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要始终坚持所有指标中安全指标是最硬的指标。岁末年底之际,各级面临着经济增长、产值收入、利润税收等诸多指标的考核,但在所有的指标中,安全指标是一票否决的指标,是衡量评价我们工作的第一位指标,安全事故造成的恶劣影响,会让我们一年的辛勤努力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付之东流,产值、利润、税收指标固然很重要,但安全指标是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指标,且不说发生安全事故,煤矿企业和矿长就不得评先评优,县(市、区)和主体企业发生三人以上事故或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有一项指标超过规定,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就要实施一票否决。重要的是我们有关的同志的职务,甚至人身自由要受到影响。

二、突出“三个重点”,强力推进重组整合

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工作进入收官阶段,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省、市政府实行了每半月一次汇报会制度和工作进度排名公示制度。目前,我市协议签订、证照换发、进驻接管、资产评估基本完成,协议签订率97.4%、证照换发率97%、进驻接管率99.2%、资产评估确认率91.7%。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抓紧落实资金补偿、改造建设和整合关闭三项工作。一是资金补偿尽快到位。资金补偿率100%是省里提出的“四个100%”目标之一,我市重组整合涉及到资金补偿的煤矿数量为144座,应补偿资金221.13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153.72亿元,资金缺口为67.41亿元,资金补偿率为70%,具体各县(市、区)资金补偿率情况分别是,陵川100%、高平83.8%、阳城69.79%,泽州60.77%,城区48.86%,沁水48.7%。各主体企业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按照协议对被兼并重组煤矿实施补偿,力争11月底基本完成。二是整合改造加快开工。全市整合改造建设项目68个,目前地质报告上报61个,批复54个;初步设计上报52个,批复35个;安全专篇上报33个,批复27个;环评报告上报27个,批复14个;开工报告上报23个,批复20个;开工比例为29.42%,进度居全省前列,但要完成年内项目开工50%以上的目标依然任务艰巨,还需要新开工项目15个以上。为加快项目开工,今年以来,市局在不违背大的行业政策的前提下不断开拓创新,创优环境,对90万吨以上项目的地质报告、初步设计实行了省市县三级联合评审,对45万吨项目实行了只要将环评报告上报省里或有原先批复的30万吨环评报告手续,就先行批准开工。这里要强调的是,一是各县市煤炭局和主体企业要按照项目开工50%以上的目标,对建设项目进行排队,细化分解目标,倒排各项审批办理时限;二是要落实煤炭部门、主体企业、煤矿领导三级联保责任制,抓紧制定和优化改造方案,尽快办理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环评报告、开工报告手续。三是对生产和建设分别为两套独立系统的煤矿,准许项目开工后继续持证组织生产。三是整合关闭加速实施。省里月和月两次对矿井关闭工作进行了督查,我市整合关闭工作虽然整体进展较好,但从全省进度看,省领导在晋城观摩时,李小鹏常务副省长讲,关闭矿井工作排在全省倒数第二位,主要是大多数地市实施了一次性关闭到位,关井任务基本完成。在整合关闭上,一是态度必须坚决,做到实质性关、彻底关,彻底消除非法生产的隐患。二是对未实施关闭的矿井实行煤炭部门和主体企业驻矿盯守,必须切断供电和主运输系统,停供火工品,遣散人员。省政府办公厅晋政办【】164号通报的沁水13座矿井、4座矿井、2座矿井必须在月日前停止供电。三是建设项目开工前,整合包内的关闭任务必须完成,否则不予批准开工。四是对未移交国土资源部门的要尽快办理验收移交手续。在重组整合工作上还要强调指出的是,要加快协议签订、证照换发、进驻接管、资产评估等方面遗留问题的解决,一是主体企业的做实做强和规范运作,春节后主体企业未达到省市标准要求的,所属煤矿暂缓复产复工;二是兰花集团要加速推进兼并重组的阳城、沁水的3座煤矿的协议签订、采矿许可证的换发工作;三是泽州县要加快办理兴和煤矿的协议签订及相关手续;四是泽州县要抓紧落实岳圣山煤矿安全监管责任的移交工作。

三、扭住“三个关键”,确保安全组织生产

各级要深刻汲取近期通报事故的教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煤矿安全生产“十二条”规定及各级配套措施,坚决做到安全没保障不生产,隐患不排除不生产,确保后六十天安全无事故。一是严格落实矿领导带班入井规定。煤矿领导带班入井是强化井下现场管理的重要举措,是各级安全监管检查的一项重点。一是煤矿必须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带班入井的规定和市局外出请假制度,带班入井的对象是矿长、领导班子成员和副总工程师,不准任命值班副矿长、带班副矿长。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仅是态度问题,而是典型的严重不负责任,是重大安全隐患行为,一经发现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这里要指出的是,全市已经取得煤炭专业证书班学历的人数达300余人,为有序安排使用,市局暂缓后备副矿长的《安全资格证》培训,参加《安全资格证》培训必须提交主体企业任命的文件,主体企业出具虚假文件的,要给予严厉处罚。二是煤矿要建立矿级领导下井带班公示制度,每班下井带班人员的姓名和职务要在井口和矿调度室挂牌公示,带班领导必须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必须保证井下24小时有矿领导带班,市委、市政府日前决定,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对擅自脱岗,擅离职守的一经发现,一律作免职处理。三是煤矿必须授予井下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值班人员相应的决策指挥权,保证遇到险情时能够安全撤出现场作业人员。四是煤矿在周末、节假日、初次来压、工作面初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特殊时期,一定要安排责任性强、业务能力强的领导带班,必要时安排2名矿级领导下井带班。二是要严格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规定。一是每周必须由矿长组织,“六长”带队,开展一次煤矿安全隐患大排查,全面排查治理各个系统、各个环节存在问题。二是深化煤矿瓦斯、水害和火灾隐患“三项治理”,重点排查矿井通风情况、瓦斯治理情况、采掘布置情况、大型设备防爆和水害防治“防、堵、疏、排、截”措施落实情况。三是存在重大隐患的,必须停产停工治理,并上报市、县煤炭局备案。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危险区域必须停产撤人;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整改结束后,由矿长组织安全生产专业人员、工会代表等进行隐患整改效果评价,确保整改到位。要强调的是,煤矿必须在核定的生产能力范围内制定和安排生产计划,做到均衡生产,坚决杜绝严重“三超”组织生产,市局从月份起,按煤矿上报的统计产量足额发放煤炭销售票,主要目的是贯彻执行《统计法》,将煤炭产量足额统计,提高煤炭统计的真实性,而不是鼓励支持“三超”生产。三是要严格落实质量标准化管理规定。煤矿必须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贯穿于安全生产全过程,落实到安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国家局要求:达不到省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最低等级的,生产矿井一律停产整改,在建矿井不能进行联合试运转。一是人员达标,所有用工必须培训合格方可上岗,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二是岗位达标,引深学习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推动区队班组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三是装备达标,加快“六大系统”建设步伐,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建设紧急避险系统。四是管理达标,重点是落实矿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负责制,进一步强化总工程师的技术决策权和技术指挥权;五是动态达标,建立日、旬、月动态检查制度,推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高位动态达标。

四、严格“三方责任”,保障项目建设安全

建设项目安全事故多发频发是近年来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煤矿整合改造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项目的安全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严格落实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基建矿井现场安全管理,认真落实项目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安全责任。一是建设单位责任。一是建设单位必须对煤矿建设项目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积极组织制定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并做好督促落实工作,对施工安全进行严格的全方位监督;二是建设单位选用的施工、监理单位必须在市煤炭部门备案,施工、监理单位承揽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施工、监理业务,必须具有相同类型项目的施工、监理业绩;三是建设单位要加强施工过程日常安全监督管理,协助施工单位做好高瓦斯、突出矿井瓦斯抽采与安全监测监控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得随意压减设计周期、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四是建设单位必须和施工单位一起落实建设矿井领导带班入井制度。二是施工单位责任。一是施工单位是安全施工的第一责任者,是建设项目带班入井的责任主体,不得转包、分包工程和挂靠施工资质。二是施工单位必须配齐配足具备相应资质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带班入井制度,切实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和施工设备管理,严禁赶进度、追工期而忽视安全生产;三是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瓦斯、煤层、水文地质类型等发生变化,原设计的开拓方式、开采工艺以及提升、运输、通风等主要生产系统、首采区及首采工作面布置等需要变更的,或发现设计存在重大缺陷、影响建设安全的,应立即停止施工,报请建设单位按程序变更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严禁先施工后报批、边施工边修改。四是施工单位承建的建设项目发生安全事故的,或未经批准擅自施工建设的,施工单位必须撤换,列入“黑名单”,三年内不得在晋城地方煤矿施工。三是监理单位责任。一是监理单位要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规定。二是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节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三是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监理单位应及时向市、县煤炭局报告。

五、坚持“三个从严”,提升安全监管质量

各级要认真分析辖区内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抓住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严格安全监管。一是严格检查。一是要以5人监管小组为主力,实行市、县煤炭局和主体企业领导带队,深入开展安全检查;二是要创新检查方式,加大突击检查、夜间突查、跟踪回查、交叉检查力度,采取集中解剖式检查,以点带面,找准问题;三是要抓好事故多发易发的重点区域、重点矿井、重点工作、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安全检查。四是县级煤炭局和主体企业主要领导要每半月听取一次安全检查情况汇报,并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安排突击检查。二是严厉处罚。各级煤炭部门要态度坚决,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照法律法规给予严厉行政处罚。一是对存在下列四类行为的,依据相关规定对煤矿主要负责人处1—15万元罚款。其一是煤矿未制定和执行矿级领导轮流带班下井制度的;其二是领导班子成员未按规定下井带班的;其三是未按规定排查治理隐患和报告重大隐患治理情况,被责令限期改正而逾期未改正的;其四是违章指挥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二是对存在下列五类行为的,必须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依法给予经济处罚。其一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针对性不强的;其二是安全设施和条件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要求的;其三是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未进行评估、监控,或未制定应急预案的;其四是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的;其五是井下作业人员未经安全培训合格,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三是对存在下列六类行为的建设项目必须现场责令停工整顿,并对建设单位处50—200万元、对主要负责人处3—15万元的罚款。其一是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未经审查批准组织施工;其二是煤矿建设工程违法分包、转包的;其三是边建设边生产,在改扩建区域组织生产;其四是安全设施未经竣工验收批准擅自组织生产;其五是未严格执行探放水防治措施的;其六是地质条件和开采环境发生变化,未变更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的。四是对存在下列七类行为的生产矿井必须现场责令停产整顿,并对煤矿企业处50—200万元、对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处3—15万元的罚款。其一是严重“三超”组织生产的;其二是瓦斯超限不采取有效措施继续作业的;其三是安全监控系统数据不准确、断电控制不可靠的;其四是未严格执行探放水防治措施的;其五是破坏、开采保安煤柱,擅自提高开采上限的;其六是生产采区、采掘工作面个数超过规定要求的;其七是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仍然进行生产的。五是对未经批准擅自组织生产或开工复工的和不执行安全执法指令的煤矿,一律切断电源,春节前停办相关审批手续,建议主管部门撤换法定代表人和矿长,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严肃问责。一是煤矿发生一般安全事故,停产整顿3个月,负有责任的安全副矿长、带班入井领导、特种作业人员吊销资格证书;二是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的,停产整顿至少3个月(停产整顿已经达10个月),吊销矿长、安全副矿长、带班入井领导、负有责任的特殊工种人员的资格证书,3年内不得从事煤炭安全管理工作;并建议有关部门调整主体企业的主要领导和分管安全的领导。发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的,煤矿矿长终身不得担任煤炭行业矿长。三是发生安全事故,一律对煤矿和主体企业进行事故诫勉约谈,一律对涉嫌犯罪的人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四是对于没有发生事故,但3个月内2次及以上发现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仍然进行生产的,要吊销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煤矿法定代表人和矿长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煤矿的法定代表人或矿长。

六、坚持“三个求实”,圆满实现安全目标

安全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存在不实之风、不实之举,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实现后两个月安全无事故,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振奋精神,奋力攻坚,狠抓落实。一是要学习求实。学习态度代表工作态度,不加强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今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和要求,这些规定和要求能否落到实处,首先取决于学习和掌握的程度,如果现在当场提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突出体现的“十项制度,十项措施”的具体内容,恐怕大多数矿长回答不出几个。学习是胜任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大家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克服心烦气躁,认真强化学习,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二是要创新求实。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思想有多远,发展就有多远”,制约安全发展的问题和矛盾还很多,面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情况,不论煤矿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要树立创新意识,打破思维定势,拓宽视野思路,推进管理创新,拿出新招、过硬的招、管用的招,推动安全工作从传统的粗放型、经验型向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劳动量,常年加班加点、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向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科学信息手段转变;不断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不竭动力。例如,市局在近期安排的检查中,采取了分三次随机抽签决定带队领导、业务科室、煤矿名称。三是要勤奋求实。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解决,安全工作是心累、身累、嘴累的工作,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务实、负责、严格”的作风,一如既往地抓好安全工作,确保年底前不发生任何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