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项目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项目应急预案

科研项目应急预案范文1

防汛抗旱科

负责拟定全市防汛抗旱工作部署和决策意见;负责全市防汛抗旱责任体系建设的有关工作;负责指导全市基层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和办事机构基础能力建设的有关工作;负责组织协调防汛抗旱检查督导工作;负责组织、指导编制修订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水利工程洪水调度方案、抗旱应急供水方案并监督实施;组织协调水文、气象、水利等专家,拟定防汛抗旱应急调度、应急抢险方案并督办实施;负责全市防汛抗旱知识培训、预案演练指导工作,组织协调防汛抗旱实战演习;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河道清障工作;监督、指导涉河在建项目安全度汛工作;负责组织、指导全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负责全市防汛抗旱减灾效益分析、工作评价及水旱灾害评估工作;负责组织编报各类防洪水毁工程修复、防汛抗旱应急工程计划,并监督实施;负责协调、指导全市防台风工作;负责涉水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批并监督实施。

信息调度科

指导全市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和防汛抗旱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负责市级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负责各类气象、等防汛抗旱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处置工作;负责编制全市水利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组织重大水利科研项目攻关、成果鉴定及技术推广工作,组织水利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负责水利学会和水利企业协会工作。

科研项目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地震;科普知识;课程

一、地震科普知识讲座进学校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特点是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20世纪地震死亡人数居各国之首。而目前现实情况我国的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综合素质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地震灾频繁发生的国情还很不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广泛深入地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大力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及应急处置知识。为此,国家地震系统展开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五进宣传,其中进学校以地震科普讲座、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发放地震科普宣传材料形式开展,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反映在讲座中能明白地震的成因,在演练中清楚应对地震的正确方法。同时也反应因讲座和演练的频次太低,即便在当时掌握部分过段时间便会忘记。使同学们在思想上形成应对地震的理念是什么,是将地震科普知识进入学生的课程。

二、地震科普知识进课程

(一)多学磋商 启迪思路

学习地震科普知识,掌握防震避震基本需求观念已经形成,但在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加入学生课程难度较大。组织专家到多所学校考察,与教育部门及多所学校教务处共同探讨磋商,广泛采纳各校教师意见和建议,在学校内开展地震科普讲座的同时详细咨询学生对地震科普的认知程度及所需,汲取了多方面经验,逐步把震科普知识走进学生的课程推向了实际。

(二)编写教材 培训教师

组织专家严抠细抓,邀请各校名师参与,结合教育部门规定,多角度、多方位、高标准地,改编地震科普知识成为教材,以不同年级接受程度不同分为“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来了怎么办”、“震灾自救与互救”三部分。根据教材编写成科普讲义以备教师授课使用。成立宣讲团,对各校政治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地震科普事业的教师进行选拔并培训地震科普授课。发放地震科普讲义,开座谈会相互交流地震科普知识授课技能与技巧,达到寓教于乐效果。

(三)定期演练 合理考核

地震科普知识进入学生课程,不考核会导致学生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学习状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采取定期地震避险、疏散演练,让学生将所学地震科普知识在演练中实践应用,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并择优表扬奖励,让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定期演练也是对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效性进行检验的方式,督促各校定期清理疏散通道,加固教室各类悬挂物,以备学生规范有序组织撤离打下坚实基础。

(四)创建基地实地观摩

地震科普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缺乏实地实践,实物观摩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不很理想。指导多所中小学制定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落实地震科普宣传教育经费,积极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条件,创建科普活动室,为其提供教学场所,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知震前兆、遇震冷静,自救能力强,救他人有着手,达到教学目的。

三、前景展望

(一)地震科普知识进课程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逐渐脉络清晰,体系完整起来,将与教育部门联合写入教学大纲。科普教学内容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始终以最新的面貌传给学生。

(二)地震科普知识进课程对学生全方位的进行了地震科普教育,使防震避震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将成为家庭里的一位小老师,将所学的防震减灾事业所处的状态和达到的水平讲解给家里,带动一个家庭平时制定家里的震应急预案、准备应急包、清理的疏散通道、熟悉家庭周围的应急避难场所,教会父母及老人地震来了沉着冷清,处置得体。

(三)地震科普知识进课程防弊学校忽视震灾带来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加强了对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效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地震科普宣教基地的建设、抗震加固措施进行力度等各项检查。地震部门将指导学校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临震期间落实应急工作,破坏性地震后迅速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地震灾情严重时请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援,为创建全国一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和示范基地打下坚实基础。地震、教育、科协部门对地震宣传教育成绩显著、成效明显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建立学校地震科普宣传队、地震科普宣传栏,制定地震教学制度。

四、结束语

科研项目应急预案范文3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要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新时期气象工作的新要求。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做好十七大精神的宣传工作,充分展示学习贯彻成效,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经验总结和交流,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推向持久。

(二)不断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准确预警预报。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全力做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各类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高度重视台风、暴雨(雪)、干旱、洪涝、大雾、强风、冰雹、雷电等突发灾害性和高影响性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做到第一时间监测、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服务。加强城市以及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以及关键农事季节的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

拓宽服务领域,继续加强市政公用事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环保、农业、交通、安监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完善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强化防灾减灾联动机制。

拓宽预警信息渠道,扩大信息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工作流程,准确及时制作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立项和建设工作,搭建起部门内、与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等互联互通的信息传输系统。利用气象网及时刊发各类服务信息,使其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品牌网站。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畅通的预警信息传播机制。进一步推进电子显示屏建设,并利用社会资源及时气象服务信息。

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动态修订和完善部门应急预案,积极协助政府建立健全分灾种的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在预防和处置气象灾害中的职责,完善应急处置流程,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建立气象灾害预报应急会商和信息通报机制。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员、志愿者以及应急联系人队伍。扩大气象协管员队伍并进行培训工作。完善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气象服务保障机制。适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确保响应迅速、保障有力、服务到位。

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灾害防御常识。组织制作更多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气象灾害防御和避险知识科普宣传材料。探索多部门协作的防御和处置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合作机制。大力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三)切实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影科技内涵

加强极端气候事件检测,开展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加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我市极端气候事件的检测,分析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分布特征,加深对大气环流、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建立极端气候事件指标体系。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定量化评估分析,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根据《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征及防御任务,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出防范与应对政策措施,为各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大气成分与环境监测预报,提高服务产品科技含量。做好城市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制作和关键大气成分要素预报产品。加强大气成分、天气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影响的研究。提高生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产品和生态气象评价产品科技含量。

充分利用人影基地建设成果,大力开发云水资源,为保泉、生态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一是加大人影科研开发力度,提高人影作业效益;二是强化人影管理工作,在已有管理运转模式基础上,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管理与运行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作业指挥系统,建成省级先进国内一流的人影指挥中心;四是加强作业效果评估检验工作。

(四)加快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

面向决策、面向生产、面向民生,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技术研发,初步建立具备信息处理、监测预警信息和预报产品再加工,以及服务产品制作、分发、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公共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深入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管理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对策建议库;重点在服务“针对性”、“专业性”、和“影响评估”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服务产品精细化、个性化;初步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质量)评估机制。大力开发与公众生活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公众关心的重大天气气候等事件服务产品。

面向政府决策需求,增强服务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加强对政府决策部门的需求分析,面向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发展问题,制定服务方案,明确服务重点,确立各时段固定上报的决策服务产品。扩充决策气象服务短信手机号码库,完善与政府决策部门的信息传输网络渠道,汛前完成与城市防汛办的联网与资料共享工作,丰富并及时更新决策服务网站内容。

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增强服务针对性。进一步完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继续开展面向各行业的气象预警预报、灾害风险评估和咨询服务。切实加强面向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现代农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等气象服务,以及面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监测诊断和影响评价服务。做好专项气象服务,保障重大活动顺利举行。积极做好十一届全运会气象服务各项准备工作,适时开展服务实战演练。

(五)大力发展气象预报预测业务

进一步完善预报预测业务流程,建设多种探(监)测信息、多专业相互交融的预报预测业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提高预报员队伍素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人在预报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着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启动灾害性天气及其引发灾害的短时预报系统建设。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特别要提高特定区域、特定时段的精细化预报水平。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提高预报会商质量,实现预报预测技术总结制度化,确保预报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加强业务质量考核,实施预报员分级制。

优化完善应用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完善农业气象灾害、农田灌溉、农林病虫害气象条件监测评估和预报系统。改进作物产量预报方法,提高主要作物产量气象预报准确率。做好人工增雨防雹天气条件的短时和临近订正预报,科学决策和指挥作业。

(六)努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体系建设

健全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科研项目立项论证、成果考核评价机制,创造激励创新、环境宽松、多出成果的良好氛围。建立业务人员每年有固定时间进行科研的运行机制。

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凝练科研项目。加强应用性技术研发与成果业务转化。围绕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大力开展市机关基础性研究工作,在实际业务中努力提高多源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重点加强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期短时临近预警预报、精细化预报、不同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应用等技术研究。开展新探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研究。加强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总结分析,从业务实践中发现问题、凝练课题。完善业务需求—科研开发—应用反馈的科研业务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业务能力的有效转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对业务发展的贡献率。

加强领导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人才体系建设。按照事业单位新岗位设置要求,合理安排和使用好现有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组织有关现代业务知识和技术等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大对年青科技骨干的培养力度,促进科研人才成长,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七)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依法行政工作。按照全省“五五”普法规划,制定气象法律法规宣传计划,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气象法律法规意识。加强执法队伍、执法设备现代化建设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气象行政执法水平。加大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案件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气象信息等气象部门各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气象科技服务和谐发展。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格执行《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和《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和机制,严格成本核算,规范资金运作,合法分配、支出收益,杜绝违法违纪案件发生。统筹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将科技服务纳入气象业务发展整体规划。健全“管办分开”的独立法人管理体制。抓好业务技术、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大科技和项目带头人选拔培养,努力造就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服务团队。探索气象科技服务新的集约化发展模式,依托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成果,不断丰富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发展新型项目。

抓好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落实,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争取重大项目立项。积极做好工程配套项目工作,严格执行上报审批制度。加强项目论证、审批、执行、竣工决算以及资金统筹集约等管理工作。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严格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探索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保障事业顺利发展。

(八)高度重视基层和基础工作

始终抓好基础业务质量。针对新增探测业务和各种新的自动探测设备的建设应用,必须加强各项探测业务规章制度的梳理,及时修订和完善各种制度和规范,建立应急处理流程,强化执行力度;加强新的业务技术与设备维护培训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强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按分工做好自动站、天气雷达、探空雷达等相关设备的备份和应急储备工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异常数据的及时告警。

深入推进一流台站建设。全面落实《省气象部门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年内4个基层台站确保达到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创新服务手段,强化基层公共气象服务职能。重视和加强基层业务保障和管理,提高基层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大基层台站综合业务基础知识岗位培训。

强化安全生产和保密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深化安全生产“双基”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杜绝责任性事故发生。加强保密教育,不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九)全面加强部门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

加强作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部门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落实好“”制度。加强工会、妇委会和老干部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部门和谐促进气象事业发展。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部门活动、结对帮扶活动。大力弘扬气象人精神,加大文明创建力度。深入开展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举办部门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惩防体系实施纲要《具体办法》的各项任务,不断健全我市气象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勤政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部门敬廉崇廉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局务公开,促进民主管理、科学决策。

一、全局年度计划

(一)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把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贯穿于全年工作始终,重点在结合上做文章,找准切入点,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二)稳固基础业务,依靠法律、政府力争气象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1、构建新一代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平台――重点在服务“针对性”、“专业性”和“影响评估”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服务产品精细化、个性化;初步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质量)评估机制。

2、构建新一代预报预测系统。建立提高预报员队伍素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人在预报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围绕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大力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在实际业务中努力提高多源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建立针对暴雨等高影响天气的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

3、进一步完善区域气象监测系统,构建基本满足业务服务需求的信息技术保障体系。

4、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科研和现代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科技支撑保障系统。

(四)在加快人影指挥中心建设的同时,加大实用性应用项目科研开发力度,努力提高人影科技内涵。

(五)强化管理。修改完善规章制度、业务服务规范、流程等,改变管理滞后于事业发展的状况。

(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履行好社会管理职能。

(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事业发展中,确保干部队伍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大文明创建力度,在提升创建内涵上狠下功夫。

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一)发展规划

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缓解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0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南部山区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工程,年市政府将“人工增雨”列为保泉长效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下发[]12号文确定进一步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步伐,在南部山区3300平方公里范围内,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人工增雨指挥中心和固定火箭作业点,该项工程同时作为2007年度创文明城百件实事之一。

2007年初按照市政府南部山区增雨火箭固定作业点建设工作安排,启动了南部山区人工增雨(雪)保泉基地建设。两年来市政府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用于人工增雨软硬件及配套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仅南部山区就新建固定增雨火箭作业点27处,配置完成机动作业火箭11部,组织成立了由气象人员、基干民兵253人组成的增雨作业队伍,无论数量规模都居全省前列,使我市人工增雨队伍和装备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规模。

(二)重点工作

1、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组织机构。

到目前为止,仅南部山区就新建固定作业点27处,目前共有固定火箭发射架54部,机动火箭发射架18部,合计72具,作业队伍253人,无论数量规模都居全省前列。下一步要从管理机制上进一步明确成员分工,各负其责,妥善协调解决好人影工作中的问题,更加顺畅规范的履行人影组织管理职能,进一步发挥人工防雹增雨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行专题研究,促进人影工作的健康发展。

2、完善南部山区固定增雨火箭作业点建设

按照规定,认真做好作业人员选聘和管理工作,对作业人员和指挥人员进行严格培训,经考核验收合格后,颁发上岗证,坚决实行持证上岗。

抓好标准化炮点建设工作,加强规范化建设,切实抓好炮点的标准化建设。

3、加强人影科学技术研究,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系统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系统建设,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和效益,加强决策指挥系统及人影基地建设;

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力量,做好空中云水资源、云雾活动规律、人影新手段新技术等相关的科学研究,积累经验,掌握规律,大力提高我市人影科技水平;要做好人影作业效果评估技术的研究开发,不断提高人影作业效果评估水平;

加强人才和队伍建设,树立人才强业思想,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影专业队伍。

(三)重点项目

1、南部山区固定增雨作业点建设

2、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建设

(四)年度计划

1、统一设计制定印发《人影管理制度汇编》。所有作业人员、管理人员人手一册

2、按照规定,认真做好作业人员选聘和管理工作,对作业人员和指挥人员进行严格培训,经考核验收合格后,颁发上岗证。

3、年底组织优秀站点建设、优秀炮长,优秀作业人员评选。加强规范化建设,切实抓好炮点的标准化建设。

4、加强人影弹药管理。按照人影弹药管理规定,认真做好弹药出入库、运输管理工作,炮点要人弹分室;临时弹药室双锁;弹药运输要严格遵守弹药运输的有关规定;弹药入库、出库要严格清点,作好记录。

5、搞好作业装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故障。作业前要对作业装备进行认真检查,带病设备和有故障的设备不得作业。作业后要对高炮进行认真细致的维护和检修,要达到业务技术要求,保证作业安全。

6、加强作业指挥管理工作,按照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强人影轨道业务和各功能体系建设,建好人影工作指挥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水平;健全完善县级作业指挥安全管理责任制值班制度。

加强对炮点的作业指挥和管理。开展作业时必须严格执行空域申请管制,获准作业后方能进行作业,确保空域安全。目前已经与济空航管达成合作意向,通过计算机联网,开发网上空域预申请批复。

科研项目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道路桥梁轨道施工

一、工程概况

岗石区间工程,东接岗顶站,西连石牌桥站,整个隧道在交通繁忙的天河路下穿过。隧道起点里程Z(Y)DK5+445.75,终点里程Z(Y)DK6+087.15,左线全长645.444m,右线全长641.400m。合同价3779.9818万元。隧道平均埋深10.45m,线路最大坡度29‰,区间设2个施工竖井,YDK6+042.5处的1号竖井,井深17.925m,YDK5+658.567处的2号竖井,井深20.024m。

本项目合同开工日期2002年9月15日,合同竣工日期2004年8月15日,合同工期645天;实际开工日期2003年5月10日,业主批准完工日期2005年2月底。2004年8月23日,隧道顺利贯通。

二、工程特点

1、本工程具备城市地铁的共有特点。

——施工场地狭小。1号竖井施工场地仅1600㎡,2号竖井施工场地不足1300㎡。

——施工环境较差。1号竖井位于天河路,场地占用主干道路;2号竖井位于侨鑫教院大院内。

——地面、地下环境复杂。所经天河路交通繁忙,线路两侧高楼林立,地下各种管线密布,隧道距离两侧构筑物基础较近,并两次与高层建筑物地下室基坑围护桩发生冲突。

——文明施工要求较高。施工产生的三废需严格按照要求处理、排放,材料及渣土运输条件受到严格限制,夜间施工也受到限制,施工围蔽需与城市风格协调,交通疏解量大。1#竖井距小区较近,2#竖井位于侨鑫教育学院大院内,施工中要采取必要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环境保护要求高。施工不能污染城市环境,不能惊扰市民,不能对临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损伤。

——施工风险大。沿线所经的环境,无论是地下管线,还是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城市道路,或者是地铁隧道本身,都不能出现任何损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质量标准高,防水要求严。区间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即结构不得有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的湿渍。本区间隧道结构复杂,断面转换频繁,使变断面连接处的防水结构连接困难,同时由于联拱隧道分步施工,防水的连接及防护更为困难。同时施工缝、变形缝等特殊位置的防水更是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2、不利因素多,工期压力大。

原设计仅1#施工竖井,几乎设置在标段西端头,只能往东端独头掘进,而且场地移交时间推迟约8个月;后变更新增2#施工竖井,到03年11月中旬才具备开工条件,很难实施均衡生产,加上地铁矿山法隧道常见的影响工期进度的因素几乎一应俱全,工期压力极大。

3、地质条件差,技术难点集中。

本区间是三号线技术难点较为集中的标段,自始至终为各方高度关注,一直被列为重点项目,被视为三号线的“老虎”。地质条件差,断面形式多,工况、工法转换频繁,下穿石牌涌和含水砂层,截除高层建筑围护桩,双联拱隧道较长。尤其是隧道过砂层,更是整个地铁施工相关的各方个个极端关注的头号重点和难点。

4、调动一切有用资源,顺利度过了一系列难关。比如:成功的实施了CRD、CD工法,完成了双联拱段隧道的施工,顺利实施了双联拱改近距离单洞的科研公关,完成两处高层建筑的基坑围护桩截除,隧道穿越石牌涌,隧道下穿含水砂层地段,工期提前等等。

三、工程难点:

岗石区间是地铁三号线6大重点难点项目之一,其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期压力大:

考虑到新增2#竖井的作用,按正常施工进度预测,本区间工期大约仍然要延后5~6个月时间,难以满足业主批准的2005年1月末完工的策划工期。原因如前所述。

2、诸多工法频繁转换:

本项目共有双联拱、三线断面,双线单面,共16种不同断面形式,施工中断面形式和施工工法转换频繁,施工工法有:台阶法、CRD工法、CD工法、中墙加台阶法、中墙加CRD法,中导洞法等。

3、双联拱隧道:

本区间渡线段有30米双线断面加单线断面的双联拱隧道,单线段有109米两个单线断面组成的双联拱隧道(ZDK5+782.918~+892.229),施工工序繁多,施工条件差,施工控制难,施工效率低,防水难度大,严重影响工期。

4、截除高层建筑基坑围护桩:

ZDK5+803.369~842.356段(长约39m),南方信托大厦地下室围护桩35根,侵入左线隧道内,施工中需截除;ZDK5+758~+731段(长约27m),天河电脑城地下室围护桩15根,侵入左线隧道内,施工中也需截除。围护桩为直径1.2m的密排人工挖孔桩,护壁为200mm的钢筋砼,该段为双联拱段,隧道所处地层为强风化岩。截桩施工难度大,控制地表建筑物沉降及卸载等工艺较复杂,施工困难,工期也因此增加约一个半月。

5、隧道下穿石牌涌:

隧道左右线在DK5+780~+805段从石牌涌下穿过,石牌涌为南北流向的排污涌渠,常年有水。涌底距隧道顶只有9m。隧道结构为单线隧道及双联拱隧道,地层破碎,属Ⅰ、Ⅱ类围岩。施工难度增大。

6、隧道穿过含水砂层地段:

隧道左线里程ZDK5+445.75~590.75段约长145m,右线里程YDK5+445.75~520段约75m,共长约220m,砂层最厚处达5.45m,砂层底部距隧道顶部距最近处0.2m,砂层为中细砂,水量丰富。隧道起点端的人防密闭门更是触破砂层,处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四、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1、利用集团公司的强大支持,积极主动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兑现投标承诺,树立良好信誉。

进场准备期间,全面配合业主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完成临建,及早开工。

施工的各种资源有保证,特别是主要管理人员到位,而且长期在施工现场,组成了被业主和监理评价为全线最强的项目班子,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反应及时、积极,“没有给业主添任何麻烦(业主评语)”。在资金上也给予了充分保障,特别是2004年春节前夕,调入现金50万元,支付一线工人工资和材料款,保证了春节间施工正常进行。

2、依靠相关单位和部门,整合一切有用资源,创造并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为项目服务。

岗石区间困难重重,之所以能够安全顺利的施工,未发生安全质量问题,离不开业主、设计、监理、咨询、总体等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尤其是业主最高层对项目高度关注,对项目的一些重要课题组织高规格的论证会,在施工中又具体指导实施,具体管理人员对项目监管帮助十分到位,保证了项目正常运转。从地铁总公司,到建设事业总部和土建部的各级领导,几乎都在岗石区间留下了足迹,岗石区间的两年多的风雨里程倾注了他们的大量心血。设计和监理等单位也积极配合,给予我们有力的支持。

3、只要是能够提高进度,有利缩短工期的措施,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无论怎样困难,都设法做到。比如:

——1#施工竖井变更了围护结构,由人工挖孔桩支护变更为格栅、锚喷联合支护,顺利通过了市科技委组织的基坑审查,工期提前2个月。

——增加2#施工竖井,改善了施工环境,加快了施工进度,实际提前工期1~1.5个月。

——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将部分隧道由CRD工法改变为CD工法施工,改善了施工环境,简化了施工工艺,加快了施工进度。

——双联拱改单洞,节省工期2个月。

——过砂层方案的改进,节约工期1个月。

——南方信托大厦的截桩施工,由于提前筹划,准备充足,几乎没有延缓进度。相当于节约工期半个月。

——利用1、2#竖井与石牌桥站的贯通成果,提前施作二衬。比预计时间提前4个月,大大缓解了总工期的压力。

这些措施为确保工期,甚至提前工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组织施工,把各种施工措施做到位。岗石区间施工中的一些亮点,比如:开挖断面几何尺寸的控制、格栅钢架的架立、初支轮廓线的控制、CRD工法的成功实施等,就是严格执行准确交底、三级检查和管理到位的结果,尤其是几个重要的地段和部位,信息化施工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这种塌实的工作风格我们将一直保持,这也是我们取得成绩的最重要的保障,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

5、针对双联拱隧道的设计、施工特点,经过研究、分析和检算,先将双联拱隧道中隔墙最大厚度由2.5m变更为2m,双联拱段长度则由109m缩到为86m(减少了23m);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将双联拱隧道改为近距离单洞隧道的设想。经检算,理论上可行。变更之后的隧道结构,在施工上具有如下特点:①可缩短工期2~3个月;②简化施工工法,改善施工作业环境,便利机械化施工;③可提高防水质量,解决双联拱隧道联拱墙顶处的防水难题,有利于隧道防水;④通过新的尝试,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资料,有一定的价值。上述施工方案在03年12月通过广州地铁总公司莫庭斌副总工程师主持的专家组的技术评审,并被业主列为科研课题。我部也自行投入科研经费约10万元,参与科研。该段已经顺利完成开挖、初支和二衬,从监测数据看,所用方案和加强措施,都是比较合理的。

主要的技术措施:隧道的初支结构较强,格栅的纵向连接筋加密,通过边墙的对拉锚杆把两个隧道连成整体,三角区的侧向注浆加固效果明显,严格控制爆破和超挖也减小了对后施工隧道的扰动,隧道及早封闭成环,初支背后的注浆紧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一切措施都是为减少和控制先施工隧道对后施工隧道造成偏压以及两个隧道之间的相互影响。

6、南方信托大厦地下室围护桩侵入隧道左线这一情况,是在施工复测时发现的。详细调查了解后,及时报告监理及业主,并多次与南方信托大厦业主协商沟通,使南方信托大厦北侧、西侧地下室续建部分项目与隧道截桩工程结合起来施工,让围护桩载荷不作用到地铁左线隧道顶部,改由地下室顶板、底板托住及附近土体锚杆承载,这样,既保证了地铁隧道的安全,又减少了施工桩基托换的难度,加快了施工进度。截桩采用静态爆破、人工凿除等方法,个别地段采用控制爆破技术,隧道掘进顺利通过了截桩地段。截桩施工没有对大楼造成任何损害,也确保了隧道自身的安全。

天河电脑城的截桩情况类似,在出现南方信托大厦截桩后,我们推测天河电脑城可能会出现相同情况。借鉴南方信托大厦的经验,使隧道顺利通过了该电脑城。

7、隧道下穿过石牌涌:由于涌底距隧道顶板较近,为防塌方涌水,我们采用超前大管棚,个别渗水采用小导管注浆止水的方法施工,同时制定了地面注浆加固和洞内紧急封堵的应急抢险预案。施工已顺利通过此段,没有发生任何险情。

8、过含水砂层段:

岗石区间隧道下穿含水砂层地段,是本项目的第一大难点和重点,也是三号线的主要难点、重点之一。各方高度关注,研究探讨和制定施工方案均十分慎重。通过数十次的专题会议研究讨论,终于确定了施工方案。

8.1砂层概况

在区间隧道起点端左右线共有298.5m的上覆含水砂层段,分别位于:左线ZDK5+445.75~+630,右线YDK5+445.75~+560。砂层厚1.20~5.45m,砂层底部距拱顶距离0~3.2m。地质详勘资料揭示,砂层底部距离拱顶不足2米的危险段共有3段:左线ZDK5+529.332~+552.154,ZDK5+484.699~+492.659,右线YDK5+474.693~498.820段,总长约55m。其中左线ZDK5+542.81处,右线YDK5+485.69处为砂层距拱顶最低点,砂层底部距离拱顶分别为0.70m和0.25m。人防密闭门位于支ZDK5+451.75~459.75m,该段隧道顶部已触及砂层。

8.2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采用φ89、长12m的大管棚超前预注浆支护,在开挖过程中视围岩及渗水情况每隔3m再补打长3.5m、φ42的小导管进行注浆止水。

8.3施工方案

过砂层是岗石区间的头号难点工程,确定砂层施工方案极其艰难。施工过程中,我们上报过多种方案,业主组织多次专题会议,遍请行业内专家,进行研究,对包括冷冻法、洞内水平旋喷、地表帷幕注浆、大管棚结合小导管及双排小导管等方法进行充分论证,比较优缺点,论证可行性,我们根据每次研讨结论重新修订施工方案。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于04年5月8日最终确定了该段施工方案。

⑴基本原则:

通过补勘进一步探明砂层的分布情况以及与隧道的关系,以洞内治理为主,充分利用拱顶隔水层〈5-2〉,双排小导管超前注浆,谨慎通过,准备应急预案,洞内储备充足的抢险物资,做好地表处理的准备工作。

⑵具体方案

①对砂层段进行补勘,彻底摸清砂层分布情况及与隧道的关系。在业主的安排下,省重工设计院对该段进行了补勘。从而对正确制定砂层段施工方案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②原设计的人防密闭门上部侵入砂层约0.5~1m,施工时极易发生涌砂涌水现象,造成隧道失稳变形、坍塌、地表下陷沉降。在不影响使用功能前提下,将左右线人防密闭门位置后移了约50m,使人防密闭门隧道拱顶距砂层底2m以上,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风险。

③一般地段隧道上半断面采用双排小导管注浆支护;危险地段隧道上半断面采用全封闭预注浆固结止水,拱顶周边小导管(管棚)超前支护;搞好监测量测,必要时格栅间距缩小,格栅钢筋加强。

④制定应急抢险预案,备足抢险人员、物资、机具、设备,并准备封锁部分危险地段的路面,预备地面紧急处理条件。

8.4应急预案:

⑴在洞内备齐充足的抢险物资:如砂袋、棉纱、锚杆、型钢、特制格栅、钢筋网片、大管棚、木材、引水管、注浆管、注浆泵、注浆材料等。

⑵到交警部门办理相应路段的交通疏解手续,并将围挡用的隔离墩、移动式护栏及时放在工地,以防一旦洞内出现险情,导致地面沉降变形严重时可以及时封闭,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

⑶洞内出现险情,如掌子面或拱顶大量涌砂涌水,马上封闭掌子面,用砂袋、型钢、钢筋网等封堵,施作喷射砼挡墙,然后注浆,地面实行围挡,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⑷如果砂层进入拱顶开挖范围,则采用降低拱底的办法,临时通过,待砂层段的前、后、侧向三个工作面都具备施工条件时,再行处理。先三个方向注浆固结,然后小进尺开挖,利用钢插板等支护手段辅助一点点掘进,进尺控制在0.30~0.40m。

⑸当洞内手段都失败后,采用地面措施处理。

8.5技术措施

⑴施工准备:

今年5月16日开始进入含水砂层距拱顶2m内段(即危险段)施工。项目部成立了过砂层段施工领导小组,启动应急机制,项目部领导现场轮流值班,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方面按施工方案做好准备,同时也按照应急预案,开展各种应急准备工作。

⑵严格按方案施工,超前小导管密排布置,施做时角度放平,防止击穿隔水层,并进行超前注浆。

⑶加密格栅间距,在距最低点左右各10m段,将格栅间距由500mm调整为300~400mm;及时封闭掌子面,放慢施工进度,待上一环喷射砼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开挖下一循环。

⑷每两循环打一次超前探管,长度为2m左右,以便探明砂层,掌握第一手数据,探测表明,砂层最低点在YDK5+483处,距拱顶0.25m。

⑸保留上下台阶的适当间距,保持掌子面和通道畅通,确保一旦抢险有工作面。

⑹利用左右线危险段里程上的差异,在施工砂层段时采用“倒边施工”的办法。施工中,左线开挖一直超前,但左线施工至ZDK5+555时(第一段危险地段前3米处),暂时停止掘进,让右线开挖超前,一则可以探明地质条件,二则可以部分降水,三则可以对左线隧道部分引水,四则当左线危险段一旦出现险情,可以从右线相应部位注浆加固。另两段也采取类似方法。

⑺严格按要求施工锁脚锚杆,保证长度及角度,减少下半断面施工时的拱顶下沉。

⑻加强监控量测,加密布点,加大监测频率,特别是在三处危险地段,地面监测点埋设到砼路面以下土层中,观测地表沉降。监测结果显示,拱顶最大沉降值在50mm以下,地表沉降最大值为70mm,地面无明显变形沉降,地面建筑物和隧道均处于安全状态。

⑼初支背后注浆及时跟进,每施做2~3榀格栅后,对砂层段从外向内全面注浆一次。

⑽在掘进掌子面进入岗顶站围墙范围,及时与岗顶站协调,进行地面减载。

⑾如果出现险情,如掌子面或拱顶大量涌砂涌水,则立即起用应急预案。

由于准备充分,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于6月6日左线顺利通过ZDK5+529.332~+552.154处的砂层距拱顶小于2m段。左线危险段通过后,我们及时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管理及施工方法,为右线顺利通过做好准备。7月10日进入右线YDK5+474.693~+498.820危险段,7月28日顺利通过该段。

8.6结语

⑴各种方案的比较

从砂层掘进段施工情况来看,原比预选方案各有利弊,并且投入较大。

——采用地面帷幕注浆,需要地面交通疏解费用170万元;钻孔注浆23300m,注浆费用350万元左右。合计510万元。工期增加3个月(仅算一段施工增加的时间)。

——采用大管棚配小导管注浆施工,由于实际砂层长度比投标时设计长度长约100多m,将增加成本支出约400万元。

——采用洞内水平旋喷注浆,一是施作时易破坏砂层下的隔水层(具有一定承载力)在旋喷效果不好时易造成涌砂涌水,造成隧道失稳。二是增加成本支出超过400万元,工期增加3~4个月。

——采用冷冻法施工,一是受场地限制,地面交通疏通难度大,二是施作时易给地面以下自来水管、煤气管、下水管线造成破坏危险,三是费用将达700~800万元。

——采用地表钻井降水,因附近高层建筑物多,大量抽取地下水有可能造成地表沉降较大,影响周边建筑物安全。

——现有施工方法,顺利通过该段,证明方案是可行的。据初步统计,增加支出成本约300万元,虽比投标时相对增加约150万元,但与其他方案比较,成本仍是最低的,同时工期比原计划提前约3个月(原计划11月末掘进完)。

⑵摸准砂层的准确位置、形状以及与隧道的相对关系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的基础。

⑶有效保留隔水层(5-2),尽量减少对砂层的不必要的扰动,充分利用隔水层的作用是顺利通过砂层段的关键。

⑷信息化施工对于砂层的通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几点体会

1、在建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中一定要勇争第一,越困难的工程,越要敢于争第一,越要争到第一。只有争到了第一,才有可能争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对于施工中的技术难点,一定要做到情况摸清,准备充分,方案得当,措施扎实,遇变不乱,处变不惊。

科研项目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科技计划管理;专业机构;改革;关键问题;建议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是当前我国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2014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1-2]。2016年,科技部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对专业机构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3]。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是改革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管理机制,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此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重点与难点[4-6]。专业机构将具体承担科研项目的受理、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验收工作,为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提供管理支撑。文章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精神与最新进展,探讨了专业机构的定位与职责、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与管理能力、支持与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以期为推进专业机构建设与运行提供参考与启示。

1专业机构的定位与职责

明确专业机构的定位与职责,是确保专业机构切实发挥项目管理职能的前提,是建设专业机构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国务院文件以及专业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专业机构的定位与职责进行了规定,在总体要求下,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专业机构的定位与职责进一步界定和细化。

1.1定位

科研项目的第三方管理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改革举措[7-8]。专业机构作为项目管理第三方机构,是指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专业化的管理能力,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工作的科研管理类单位。专业机构依据委托协议,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包括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独立行使权利、履行相关职责,对实现项目管理目标负责。专业机构应以建立规范化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构建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为宗旨,受部际联席会议及上级部门委托具体管理科研项目,为科技计划实施提供管理支撑,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根据实际需求,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单位提供项目管理、咨询与综合服务。专业机构应以各部委现有的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为主,以社会化组织为辅,整合现有业务,剥离与项目管理不相关的业务,承接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

1.2职责

在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下,专业机构承接了行业部门科研项目管理的职能。简而言之,其职责就是负责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等各环节的管理,对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负责。1)项目筹备立项阶段。制订项目管理工作方案,编制项目概算;参与编制科技计划年度指南;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受理项目申请,对申请单位提供申请程序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组织项目(预算)评审评估,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抽取项目评审专家,采取公开择优、定向择优等方式,遴选承担单位,形成项目安排和预算安排,并签订项目任务书(含预算书)。2)项目过程管理阶段。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对项目任务进行调整、暂缓、延期和终止,对项目经费实施动态管理,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按期汇总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在委托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技术路线不合理、不可行以及不可抗力导致任务无法继续实施等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调整或终止建议。3)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组织项目验收及后续管理,开展项目成果汇交,对项目相关材料、物品等进行归档;按相关规定开展项目验收后的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后续组织管理工作。4)其他职责。按照国家科技报告管理要求,指导、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要求开展科技报告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做好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对项目承担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提出要求,实施监督;调研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研发动态,总结项目研发进展情况;及时反馈参与项目管理的有关专家、项目承担单位、项目人员等各类主体科技信用情况。

2内部机构设置

对于改建的专业机构,应在原有项目管理专业团队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增加内设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项目管理与战略研究队伍,并形成稳定的财务、法律事务和知识产权管理等支撑服务团队。

2.1项目管理职能处室

项目管理职能处室是专业机构行使项目管理职能的核心部门,需要配备具有相关专业领域背景和项目管理经验的人才队伍。根据项目管理的需要,可以将项目管理处室按照管理流程或者负责管理项目的具体类型进行划分。根据专业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要求,各项目管理处室分别负责对不同类别项目进行全流程、一体化管理,并努力保证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对委托管理的项目编制概算、参与项目指南编制,负责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年度报告编写、验收及后续工作等环节的管理。

2.2行政保障处室

专业机构的行政保障处室主要包括综合处(或办公室)和财务处,主要对机构履行项目管理职能起到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综合处主要负责项目管理的综合协调,负责党务、政务、人事、档案、信息网络、有关数据库建立健全和管理,必要时可协助开展项目全过程的管理。财务处主要负责不同类别项目的概算编制、预算安排、过程中预算调整、财务验收等环节的管理。分别设置项目管理处室和行政保障处室,是实现专业机构合理分工、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有助于高效配置人力资源,避免项目管理处室对于项目管理所有任务的“一肩挑”,有效实现了任务分解与管理效能提升。

2.3监督与法务部门

根据专业机构改建的要求,专业机构应该建立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在专业机构内部设立监督与法务处,能够实现对机构内部人员的有效监督管理,协调处理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纠纷与知识产权纠纷。监督与法务处主要负责制定专业机构章程、内部监管规章制度及风险防控制度,对内部人员工作行为进行监管;处理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法律纠纷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纠纷,负责各类项目全过程监管.

2.4战略研究与规划部门

在专业机构中增设战略研究与规划部门,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专业机构在行业科技方面的支撑作用。战略研究与规划部门在与项目管理职能处室有关工作相衔接的基础上,主要负责与专项管理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发进展,受有关部门委托进行政策调研,参与相关领域宏观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开展专业机构规章制度建设,负责与受委托专项相关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研究与保护工作。

3管理制度与管理能力

专业机构通过制定章程,建立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等管理制度,从而保证项目管理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3.1章程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改革方案的要求,由专业机构的理事会制定章程,主要包括专业机构运行机制,理事会议事规则;理事会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理事长、监事会主席的产生方式、人员以及主要职责等内容。章程是专业机构的行动纲领,能够规范专业机构作为第三方项目管理机构的行为,是确保对专业机构实现有效监督的制度保障。

3.2项目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项目任务、资金管理、专家管理、公开公示、项目监督和评估、项目专员制、项目监理制、经费、法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编制本专业机构所负责管理专项的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细则、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评审专家工作管理办法、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法务管理办法、流动编制项目专业管理规定、科研项目信用管理办法等。

3.3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人事、财务、保密、信息管理及文档管理等内部管理有关的制度,对员工的岗位设置与管理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对于改建的专业机构,在机构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应根据专业机构建设的要求和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优化调整,聚焦项目管理职能相关制度,使内部管理制度能够最大限度支撑项目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3.4质量控制、风险防控制度

市场化和社会化对项目管理机构在专业化管理与风险控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经费管理内控体系和绩效管理制度,对项目执行、经费使用、专家使用、人员变动的关键环节及不可预见因素实施风险控制,并研究制定应急预案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在各行业广泛应用的质量管理工具[9]。作为市场化的第三方组织,专业机构建立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其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也是专业机构改建对于专业机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10]。对于风险防控,除了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积极落实“基于风险的思维”,还应建立专门的风险防控制度,完善顶层设计和决策机制,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强化关键部门与岗位的监督,加大惩戒力度,标本兼治、惩防并举。3.5管理能力专业机构应具备专业化项目管理队伍,配备精通经费管理的专业人员,拥有项目管理所需的条件能力,满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需求。在项目管理方面,具有满足专业化管理要求、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且素质较高的专业化管理队伍,能够满足项目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实施的要求;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相关领域具有突出的项目管理能力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在经费管理方面,掌握国家有关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和财政预算管理有关要求,制定规范的项目经费管理程序,配备经费管理专门处室和人员,具备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预算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的能力。在管理条件方面,拥有稳定的办公场所和较完备的办公系统,以及与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平台,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在社会信誉方面,科技管理表现良好,运行规范,无违纪违法等不良记录。

4支持与监督机制

4.1支持机制

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专业机构支持机制,事关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整体进程和实施效果。目前,专业机构建设方案提出“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具体如何实现有利于项目高效管理的专业机构支持机制尚未明确,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考虑到专业机构的现实情况,原先各部委下属的项目管理单位多为中央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专业机构改建的过程中,如何转变职能与角色,关键需要从经费、人力、政策指导等方面予以合理支持。一是应稳定支持,确保专业机构的生存与长远发展。在合理监督评估专业机构履职尽责情况的基础上,对于符合条件的专业机构要保证稳定足量的任务分配,避免出现“朝不保夕”的情况,尽量减少专业机构的“后顾之忧”。二是要严格筛选,确保专业机构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声誉。在专业机构遴选环节,要从项目管理能力、社会声誉等方面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专业机构的质量和水平。三是要强化指导,确保专业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目标实现。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对专业机构进行定期及时地指导与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求其及时整改,研究制订专业机构的长远发展规划。

4.2监督机制

严格监督机制是确保项目管理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也是进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初衷之一。一是实行公开公示制度。在专项管理全过程中,按规定公开公示科研项目评审流程和方法、评审规范、评分标准以及立项信息、资金安排、验收结果等,接受各方监督(项目除外)。二是实行年度报告制度。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向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公布。三是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监督评估活动采取抽查、巡视、受理举报、中期评估、绩效评估和绩效审计等方式进行,重点对专业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和管理制度规范建立,以及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并将监督评估结果纳入科研信用体系。

5结语与展望

科研项目应急预案范文6

关键词:电力物流 应急管理 协同机制 应急流程

近年来,我国的极端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趋势。1998年的洪涝灾害、2008年的南方暴雪、汶川大地震、4.14青海玉树地震等天灾给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电力行业在历次的灾害中也遭受重创。而为了保障电力供应,减少国民财产和经济损失,政府和有关电力部门积极参与应急抢险和电力恢复,电力应急组织和管理成为应急抢险任务能否完成的保障。从组织机构、应急组织体系、危险源监控到信息报告程序、应急处理响应等级、危机处置措施等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最终抢险的效果。电力物流作为电力应急组织和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一体化运作,其应急组织的效率关乎全局。

一、完善电力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建设

电力物流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建设是电力应急管理的基础能力和根本保障。从基础设施中心的内容来看,包括应急物质储备库房、应急运输工具、电力设备、电力物资的装卸操作等专业化作业机械必须一应俱全且能保障正常状态及应急状态下的物质储备和作业要求。地震、暴雪、飓风、洪涝、雷电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对电力设施的破坏能力、种类以及程度不同,电力应急物质的需求及数量也呈现出差异性,所以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要充分考虑物质存放条件的差异,建设能满足各类应急预案物质存放的要求。对于可能的电力设备损坏如各种型号的变压器、低压开关、高压开关柜、交流三相隔离开关等中大型电力设备要有充足的存放空间和符合要求的存放条件,还要充分考虑电力抢修人员在各种恶劣气候下的诸如防风、防雨、防冻装备以及各种条件下的抢险工具、物资装卸工具的存放空间和存放条件。同时,物资仓储还要考虑区域分布以及数量,要根据电力设施的分布构建合理的物资仓储中心,要保证仓储中心的物资能满足区域应急抢险管理的时间和速度要求。

二、加强电力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

电力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决定了在各种应急突况下是否有合适的、且数量足够的相应物质满足应急抢险的要求。要根据各类灾害发生的季节不同制定不同的抢险物资供应保障方案。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季,就要加强雪灾对电力设施破坏所需要的抢险物资的供应保障;夏季到来前则要加强雷电、洪涝灾害等应急抢险物资的储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遭受的自然灾害也均有不同,所以应急抢险物资的供应保障还要因地而宜。而对于物资储备的数量则更要做到科学合理。因为物资的储备是需要成本支出的,不科学的储备必然造成大量浪费,而储备不足又可能造成抢险延误引发更大的损失。科学合理的储备必须建立在详细的调研、汇总和分析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加强电力物流应急管理相关组织对历年各类自然灾害数据及应急抢险方案的深入分析。另外,要充分协调各参与供应的生产厂家、合作伙伴,除常备的物资外,还可就可能需要的物资签订“物资动态储备协议”做好应急情况下的物资临时和紧急供应能力。

三、拓展电力应急物资交通运输网络渠道

物流的首要条件就是交通顺畅,必要的交通工具可以到达物流目的地。而电力物流具备一定的特殊性,除传统物流必须的交通条件外,还有可能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大中型电力设备,其对运输的条件和要求甚至更高。由于很多电力设施远在田野、山地、岛屿,而这些地方交通条件往往又比较差,通常的交通工具无法到达,很多时候甚至依靠人力而为,在一些突发的灾害下,甚至人力也无能为力,需要更加特殊的交通工具,如直升飞机等。电力应急物资的交通运输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有效性、应急抢险的及时性、应急恢复的完全性,事关重大。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的先决条件,所以必须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通道和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各地抢险、各类抢险都要充分依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以及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对运输条件造成破坏后的替代方案,要积极协调各类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拓展各类交通运输渠道,同时建立应急管理时的协调合作机制。

四、提升电力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水平

电力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是实现电力应急管理协同的有效载体。由于电力应急物流往往具备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等复合型应急协作特点,使得整个应急管理系统表现出地理分散、人员分散、物资分散、信息分散,而只有完善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技术平台能够有效地整合这些分散的资源,构建一体化的协调体制。应急管理一体化、综合化的信息平台是依据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参与的各方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分配的权利,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人员的综合应急协同作战平台。该平台上,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情况,应急物质存放地点、存放数量清晰明了且实时变动情况一览无余,交通调度有条不紊、车辆运输轨迹实时掌握,而各类突况也可通过该平台及时汇报到组织决策部门,决策形成后通过该平台再下发到各作业部门。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是实现应急协同的有效工具和可靠保障,也是应急管理协同体制的技术和工具主架构。

五、开展电力应急管理调查研究汇总分析

电力行业的发展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电力灾难不管大小,基本上年年都有,电力物流在历次灾难时的应急管理机制或有效或不足,不管已经历的应急管理是何结果,都是我们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前车之鉴,成功的经验我们要保持,失败的教训我们要吸取。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和组织部门都应注重每次的经历,通过对历年应急管理的调查研究汇总分析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系。各种灾难的有效应急策略、各种损害程度的有效应急策略,应急物资的统筹调配是否有更为合理的对策、历年的不足如何弥补,甚至我们可以通过量化的数学模型,通过各种参数的输入输出、各种变量的增减,从而构建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模型,通过科学的数学模型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更为科学和理性的决策工具。

六、实施电力物流应急协同机制实战演练

根据各类突况制定的各类应急物流保障预案要通过实战演练,验证其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通过验证的预案才具备实战的意义和价值。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和组织部门要通过实战演练不断完善预案和应急管理协同体制。目前一些电力部门已经构建了较为有效的应急管理演练机制。2012年6月份,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曲阜尼山水库举行了实战应急演练。本次演战模拟了220千伏曲阜变电站遭雨袭击,雨水倒灌,2号主变跳闸,110千伏曲防线因狂风造成杆塔倒塌。险情发生后,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立即启动防汛预案,组织济宁供电公司开展电力抢险,调控、配电、输电、工程、抢修、医疗小组迅速集结待命,接到统一指挥命令后,按照防汛预案紧张有序地进行电网故障处理。本次演习内容丰富,模拟了济宁电网多处事故同时并发期间的应急处置,内容涉及到电网大面积停电、重要用户电力保障、电力物资物流保障、防汛抢修多个方面,充分利用了各种现代化手段,通过移动通信设施,实时传输现场图像,满足了应急指挥的要求。

七、健全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组织建设

没有好的组织建设,就没有好的组织管理,也就没有好的组织行动。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是一个需要多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调度的一体化行动,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才能切实完成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从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实战演练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其所属曲阜、邹城、泗水等各区供电公司防汛应急队伍参与抢修,电网调度部门要参与应急电力保障,联动联防体制适时启动,信息通信设施保障,多媒体信息管理平台全程监控,调控、配电、输电、工程、抢修、医疗小组集结待命,随时出发,应急指挥中心全程决策,一个高度有效的应急协同机制跃然眼前,而各个参与队伍都有一个组织动员。科学的组织和决策对应急管理起着关键作用。电力物流的应急协同体系应注重组织的建设,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以及强有力的执行能力保障应急管理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