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体系建设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体系建设管理范文1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企业管理
引言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企业要想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不仅要重视企业经营,还需要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开展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帮助巩固其内部控制体系,让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时,要尽可能地基于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结合企业财务管理让企业能够更加科学高速的发展。
一、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内部控制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也是企业将资源进行更加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控制活动是企业以风险应对策略为准则,实施控制应对措施,尽可能控制风险,这是开展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基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状况来看,不少企业财务管理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的控制活动缺乏指导依据,无法充分地提升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落后的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由于企业内控制度相较于落后,导致无法满足企业在市场当中充分发展的需求[1]。不少企业的财务制度停留在企业创立初期所制定的大纲,没有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扩大进行相应的调整。部分新业务管理不够完善,管理与制度之间存在空白,甚至可能存在矛盾。这种现象不但会让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越来越难以执行,而且会使得企业财务内控体系无法得到完善,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企业内控制度与发展战略无法形成合力。不少企业虽然对内控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这些调整仍停留在表面,未结合企业战略规划进行修订和调整。甚至有不少企业内控制度照搬其他企业的制度,导致企业内控制度无法实现其科学有效性。三是企业内控制度与财务管理考核制度脱轨。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很大程度上受到财务管理人员的影响,因此更加注重对于财务人员的考核与监督,要把财务人员内控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这样才能促使财务内控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2]。
(二)缺乏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企业的预算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计划,财务预算则是在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现金流量管理,以及对固定时期内损益表和固定时期内资产负债表的预计。财务预算是企业内控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应该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制定,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前提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充分融合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避免企业的短视行为,加强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观察部分企业,发现不少企业的决策者没有意识到企业财务预算的重要性,忽视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不少企业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对有无必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这一问题未形成足够的重视,所以财务预算工作大都落在财会部门或预算小组,致使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符,无法充分突出财务预算的效用。对预算管理的不当认识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更加混乱,造成实际资金安排不当,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到影响。
(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够完善
企业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体现。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方式之一,它的作用在于监督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内控控制的要求,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稳健地开展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不但能够对财务管理实现有效的监管,还能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基于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由于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侧重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即便是有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但考虑到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的权衡而降低或放弃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推动。即便是现如今内部审计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但没有构建健全的内部审计体系同样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无法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同时也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对企业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第二,审计方式不够合理有效。在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审计方式能够影响审计结果。审计结果的准确度和审计效率都会受到审计方式的影响[3]。当前大部分企业所运用的审计方式均有所缺陷,没有紧跟时展步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持续更新改革,结合企业经营情况与行业特征选择科学的内部审计方式,以提高企业审计质量与效率。第三,审计项目目的性不强。企业审计过程中的审计目的不够清晰,无法准确掌握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如部分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时仅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进行了审计,但对企业经济业务了解不够清晰,无法知悉企业内部控制状态。审计职能只能局限于差错防弊,无法上升到服务管理层次,最终导致了审计出现了偏差,也就无法有效、准确地完成审计工作。第四,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较差。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隶属于经济组织,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监督检查结果报告在实际履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阻碍和心理影响,缺乏独立性。第五,内部审计理论滞后。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内部审计领域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为主,基础理论基本空白,未形成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理论及方法,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在法制化、制度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企业内部对财务管理作用意识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内部财务管控与时俱进,在广大中小企业当中逐渐发挥起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内部依然存在着员工对于财务管理不够重视的情况,他们对财务管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阶段。不少中小型企业员工认为财务管理是由专业部门进行负责的,与自身毫无关联,这样的想法也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监督工作的推进。员工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更是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核心。要想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仅需要依靠管理者的力量,更需要员工的配合,让员工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当中,把财务管理视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建立起全方位的内部管控团队,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高效的经济组织,推动企业逐步实现战略规划。
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实效性的策略
(一)重视内部控制工作
企业管理层通常对经济效益十分关注,这就代表着要完善内部控制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工作能够有效执行落实。其次,对于员工来说,可以通过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薪酬,采取物质激励的形式来调动内部控制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其工作责任心与成就感。同时,要保障内部控制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使得内控工作不受影响,从而第一时间发现企业经营风险,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同时,强化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其对内控的重视程度,使内部控制积极有效地开展。
(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财务内部控制,因此,要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及管理水平来梳理及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流程和目标,修订财务相关制度。一是对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完善、制定绩效考评制度,使用量化统一的标准来对会计工作进行考核,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的流程化管理,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处理,使财务制度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提高经营效益。二是进一步修订财务职能机构及人员的岗位职责与权限。企业是动态发展的,因此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对财务体系组织架构进行及时的调整,明确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按照不同的财务岗位分工来分配对应的职责与权限,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做到权责分明,利用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约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三是规范企业财务操作。财务机构及人员处理经济活动事项要依据财务内部控制手册规定的作业流程来开展,按照财务内控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进行管理,严格要求员工按照国家会计准则开展工作,规范化会计凭证、会计报告的处理流程,以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与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企业财务状况客观地反映出来,帮助企业决策者能够获取到真实的财务信息[4]。
(三)实施企业预算控制
首先,要兼顾预算管理的全面性。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进行相应预算的编制与安排,让财务人员能够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监管指导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对于企业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来使得各部门预算能够按照内部控制的流程进行审核,确保资金能够落到实处[5]。最后,在预算管理方面实现内部统一规划与控制。对于一些拥有跨地域预算管理业务的公司来说,需要根据统一的标准来对各个地域的公司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与预算考核。
(四)平衡内审和内控的关系
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不仅仅要做好各部门的管理工作,更要调节平衡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审计部门与内部控制部门,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构成部分之一,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内部控制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均为高质量开展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审计部门可以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监管,内部控制则可以帮助提升审计工作开展时的效率。所以二者之间可以称得上是相辅相成的,做好审计工作可以帮助完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内部审计推动内部控制发展,经过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帮助企业管理层完善内部控制工作。相反,内部控制也能推动内部审计发展。完善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推动内部审计进行,能够提升审计效率与质量。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两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平衡两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有效地管理,促进企业更加高效的发展。
(五)加强风险管理
首先,做好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且建立企业风险评估机制。跟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以形成高效合理的风险识别体系;其次,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从外部环境入手研究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从内部控制入手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以便根据风险实际情况来设定风险防范措施,让企业更高效的开展风险控制管理[6]。
(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鉴于财务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因此不仅需要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还需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专业培训的形式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让财务挂了人员形成正确的财务工作观念。在财务人员培训过程中,需要对财务员工制定职业晋升计划,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从而打造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8]。在进行财务专业知识培训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以帮助企业做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以实现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当下经济环境飞速发展,企业置身于变幻莫测的市场中,除了同行激烈的竞争,还会受到外界种种风险的威胁。所以要想企业能够维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从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施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制度、创新内部审计方式、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开展,切实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不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麟.试论新时期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6(04):96–97.
[2]潘幸卫.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中外企业家,2017(29):115,117.
[3]邓.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经济视野,2019(07):96–96.
[4]韩璞.试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J].中国商论,2017(29):90–91.
[5]张新会.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浅谈[J].现代经济信息,2014(02):148–148.
财务体系建设管理范文2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会;计体系完善
1.企业财务管理自我完善的必要性
1.1完善财务核算体系是保障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企业财务管理是一个必须与时俱进,并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发展的动态概念。企业面对的市场经济格局,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整合,管理层对所处环境感受认知度的深化,都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必须自觉地、不断地自我完善,以保持生机和活力。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单一,是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因而,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获得持续性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完善财务管理,这既是适应客观形式发展的需要,也是财务管理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应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财务流程,完善以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建立信息披露体系。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可以增强投资效率和抗风险能力,确保企业战略计划、方针的贯彻执行,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使企业的发展适应市场变化,为企业绩效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充分发挥会计监管职能的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经济领域中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与违法犯罪出现的频率也呈逐步上升趋势,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从而维护经济秩序、防治腐败、在提高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企业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内部原因。所以通过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监控体系,能够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和经营活动结果,并把加强监管与企业完善管理紧密结合,寓服务于监督之中。
2.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的途径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应着重从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系统、财务指标分析系统、绩效评估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方面进行。
2.1企业的会计目标
企业从事财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力求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大化利用,实现资本金的盈利,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2.2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为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总称。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属于“动态过程”。所以内控制度必须适应单位经营理念,紧跟业务创新,达到促进企业贯彻经营方针以及提高经营效率的目标。要做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产权清晰,关系明确”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从管理层面上理顺经营者、监督者、所有者的关系,从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降低经营风险。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负有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的经济责任,并通过所有者委托经营者以受托责任方式加以体现。
第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制约机制并实现内部会计控制内容的创新。利用会计活动进行内部控制具有直接、具体、能够切中要害的特点,在日常财务服务工作中强化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开展建章立制,搞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创新,依据有关的法规政策,认真分析解剖自己存在的问题,抓住改进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这个中心,围绕减少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赢利水平这个核心,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具体的实施办法。做好资金管理,减少坏账风险,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降低经营风险。使会计行为有据可依,会计监督有章可循,并造成一种执行制度的氛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资产形态,企业的资产范围由单一的物质资产扩展为包括人力资产、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内容也将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的控制转向多种资源组合的控制。因此,必须实现内部会计控制内容的不断优化与创新。
2.3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
根据项目的生命周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设立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用客观的数字信息和可计量指标,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工作,将各项投入与绩效结合起来进行考评,反映投入产出效率,反映经营单位发展潜力。把外部机会与挑战及内部优势和劣势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作出环境因素的综合数量化评价,使绩效评价指标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使目标责任体系得以落实和完善。同时通过效绩评估,还可以对加强财务监督产生积极作用。
2.4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可以确定企业的资信状况、财务风险的大小,衡量企业经营是否稳健,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是分析反映企业综合实力的指标,可采用资产负债率、资本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第二是分析反映,企业运行绩效的指标,主要反映投资回报和盈利能力,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回报率反映,同时采用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反映运行绩效的指标是加强成本管理的着眼点。第三是分析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指标。可采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通过对自有资金利润率、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自下而上地分析,从而揭示出各项财物指标间的结构关系,为决策者优化经营状况提供思路。
2.5搭建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防范财务风险
第一,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财务风险是指一个潜在事项的发生对财务目标实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财务受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并因此造成损失的可能。全球金融风暴中不乏一批企业破产清算的实例,因此,企业都应着力加强财务管理,作为防范风险的主阵地。第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高财务风险预警效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立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指标,如建立一套定量的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指标体系将各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表现出来,如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现金净流量、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本利润率等,使与管理相关的事项都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观察企业相关财务数据随设立的指标的变化,并对这些指标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一些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来的问题,可以切实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效能。
3.结论
只有完善了多层次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才能使各项控制措施有制度上、程序上的保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对于提升竞争力和加快企业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继红.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工作标准规范全书.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财务体系建设管理范文3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部门;标准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10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02
1 标准的相关概念
1.1 标准
什么是标准?1983年,我国在《标准技术基本术语》(GB39.5.1)中,给出标准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或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并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依据。2002年,我国在《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 20000.1-2002)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1991年,ISO与IEC联合第2号指南――《标准化与相关活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1991年第6版)中将“标准”定义如下: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结果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益。从国内和国外的不同定义均可以看出,标准就是人们行为的指导教师,它告诉人们什么是“YES”,什么是“NO”。
1.2 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可重复使用的规则的实践过程。换言之,标准化就是制定标准、标准、实施标准、更新标准和废除标准的过程。
1.3 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指为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规则的活动。即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体系,用于解决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保障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1.4 行业标准
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在该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它不是企业自主制定的,而是由权限部门统一的,在行业内具有普遍性的准则。
2 建立标准化体系
公立医院财务部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应包括三个部分:行业标准、业务标准、行为标准。行业标准是制定业务标准的基础和准绳,业务标准是行业标准的具体落实,而行为标准是执行行业标准和业务标准的具体效果表现,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1 行业标准
对财务部门而言,行业标准就是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包括《会计法》《税法》《医院会计制度》《预算法》《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准则》等。行业标准是财务人员必须要遵守的,违反行业标准必然会导致一定的不良后果,是财务行业行为的底线。
财务部门进行标准化建设,首先会要求所有的制度、流程、会计行为均要按照行业规则进行设计、执行。因此,财务部门需要梳理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参照物,即会计行业标准,以会计行业标准规范行为,以达到确保会计工作的准确性、正确性、完整性的目的。
2.2 业务标准
所谓业务标准,就是业务的制度规范、标准流程和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案。财务部门的业务主要涉及患者服务、结算业务、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和物价管理。财务部门的业务标准就是通过不断地修订业务制度,形成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制定特殊问题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2.2.1 患者服务
患者服务包括门诊窗口服务和住院窗口服务,涉及普通门诊结算流程、特殊门诊结算流程、入院流程、出院流程、大病门诊结算流程、预交金缴款流程、退费流程、预交票遗失解决方案、发票遗失解决方案和查对标准等。对每一项流程、方案均需在窗口结算人员的共同讨论下拟定出台,并按照标准执行。
患者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缩短新上岗员工的学习时间,同时尽力避免了因流程的不清晰而导致的各种失误,降低了纠纷的概率;也可以让患者清楚各项业务流程,减少往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2.2.2 结算业务
结算业务包括结算报销、物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基本建设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其他经费管理、公务卡管理和银行账户管理等数十项业务,涉及付款流程、对账流程、记账流程、盘点流程等多项流程。结算业务的标准化就是要规范流程,包括每一项所需的步骤、完成时间、需提供的资料等都要有明确规定,形成标准,统一执行。
结算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可以减少业务经办人不必要的往复,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摩擦,降低了处理业务的随意性,提高了业务执行的正确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提高了其他部门对财务部门的满意度。
2.2.3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整、控制和考核,每一个阶段均有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均应按照标准流程执行,以保障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预算执行的计划性、预算分析的正确性、预算调整的合理性、预算控制的有效性以及预算考核的针对性。预算管理的每一个阶段均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因此预算管理的标准化,即对每一个阶段需完成的工作、完成时间、达到效果以及可能存在题的解决方案有定性或定量的规范,每一步均按照标准去执行,才能有效完成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工作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是需要医院所有部门配合的,因此只有标准化的流程才能让各部门清晰各自的职责和如何做好预算工作,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保证预算工作高质量完成。
2.2.4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工作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也要有标准,例如:项目成本测算流程、单病种成本测算流程、成本报表编制方法、成本分析要素、成本控制方法和成本考核方案等。成本管理的标准化,即将成本管理涉及的每项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完成时间、实现效果等进行规范,按照标准开展工作,以确保成本管理职能的实现。
成本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标准化管理贯穿该体系的始终,指导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2.2.5 物价管理
物价管理包括价格信息维护、价格新增、价格调整、价格咨询服务、价格投诉处理、价格公示、价格监管和价格考核等多项业务。物价管理的标准化即对每一项业务均有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包括每一个时间段应该完成哪一项工作,每一项工作如何做才能达到效果都应有具体的规定,只有按照标准流程执行,才能保证价格管理的时效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业务标准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当外部环境变化,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医院要求发生变化或者新的特殊问题出现时,都需要对财务行业的业务标准进行修订,不断完善,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业务标准体系。
2.3 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主要包括员工执行业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多个方面,是对人员综合素质的标准要求,是为科室引进人才、考核员工、规范行为而制定的。
2.3.1 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标准是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对窗口组人员而言,主要包括沟通能力、操作技能和操作熟练程度;对核算组人员而言,主要包括会计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与分析能力等。
2.3.2 工作质量
工作质量标准是对工作效果的评价。其包括工作完成的正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以及指令性任务的实施情况等方面,其均应建立标准的考核指标,对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并纳入绩效考核。
2.3.3 服务态度
服务态度标准主要是病人或员工对财务人员所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需制定标准,进行满意度测评和科室实地调研,并针对测评和调研结果,要有处理意见、处理记录以及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2.3.4 医德医风
医德医风标准是对职业道德的体现。财务部门作为重点控制科室,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相应较高。不能通过职务便利套取医院资金,损害医院利益;不能收取不正当利益、违反相应规定等均是医德医风的要求。医德医风标准化是要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并纳入绩效,将考核落到实处。
3 结 语
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实践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教师,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只有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才能让财务人员的工作有理可依,有据可查,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同时,让培训工作从口口相传的原始状态转变为书本相授的标准状态,大大缩短了新上岗员工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各方面的效率。因此,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对部门、对岗位、对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财务体系建设管理范文4
关键词:智慧财务;大数据背景;管理体系;建设
大数据具有数据类型丰富、体量大以及处理速度快等优势,该技术是以互联网、计算机为载体,在数据库中统一储存收集海量数据,再通过智能分析及数据筛选,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据信息提取出来[1]。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企业财务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改传统人工财务数据处理格局,建立了一种资产业务化、数据资产化、业务数据化的指挥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了财务管理工作从管理型转变为价值型[2]。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具有更为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加简化的管理流程,能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一、大数据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
(一)关于大数据的相关概述。大数据的数据具有类型多、海量化、应用价值高、存取速度快等特点,涵盖了社会数据、外部市场数据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内部数据。在过去缺乏大数据技术的情况下,通过常规软件获取的信息量远远不及大数据技术获取的,在常规技术下,无法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汇总,无法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在大数据背景下,能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分析、筛选并运算[3]。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无形资产。企业中所产生的数据量越大,证明其经营规模越大,也说明企业也具备更强的创造市场经济价值的能力。大数据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能更为真实地将企业某一时间段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反映出来,能为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战略制定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参考。(二)对企业财务管理数据的更深入挖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多,企业规模的差异性也造成其财务数据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财务部门在对这些数据进行采集并整理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资源开展工作,工作量巨大,时间花费较多,且由人工开展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导致数据的精确度受到较大影响,这就造成财务核算工作的开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4]。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为企业提供了运算更为准确、查询更便捷、存储量更大的数据库,在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可通过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进行更为准确的了解,能充分应用财务数据的价值,使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实现价值最大化发挥。(三)有助于促进企业业财融合。业财融合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新趋势,在企业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密不可分[5]。如企业的某项业务未在财务部门的有效监管下,造成业务开展中存在较多的风险,则会对企业的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失。而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可全面收集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局限于财务数据,同时也包含了在其经营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数据信息,在企业收集这些信息后,均由财务管理数据库统一存储,能实现企业对各项业务开展情况的有效监管,通过财务管理数据库,财务管理人员可了解其他业务部门的数据,有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四)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大数据中,有较广的覆盖面积,大数据涉及的环节包括了企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等环节。而财务管理人员则可利用大数据了解各个环节中的各项数据,对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进行事先制订[6]。同时,可根据数据的反映情况,及时识别具有更高财务风险的环节,以便企业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进行风险防范,使财务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如企业销售部门的工作中,无论作出何种努力但始终无法达到既定的销售额指标,此时财务管理人员则可对导致该情况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产品流通环节的各项数据、产品销售价格数据等,找出造成销售额达不到既定目标的原因,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促进销售额的有效提升,为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重要保障。(五)推动财务信息化管理进程。随着如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财务工作也逐步采用全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简化了过往烦琐的财务工作流程。许多人工操作流程也被财务信息化所替代[7]。对于收集的各项数据,可通过智能数据库随时进行分析、审核、运算以及筛选,大大节省了财务基础工作的人力资源,减少了许多工作量,节省了更多时间。此外,财务管理工作中不仅仅是核算分析财务数据,同时还涉及财务相关的业务信息及经营活动信息等。因此,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企业财务部门及其他部门协同发展,有助于促进财务信息化管理进程的加快,高度融合企业信息化技术与管理现代化技术。
二、大数据背景下建设企业智慧财务管理体系的方案
(一)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已然无法满足新的发展趋势,企业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基于已有的财务管理机制,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系统化。此外,企业应当意识到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下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智慧财务管理体系,以促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二)对数据共享机制进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部门的作用十分关键,但要保证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财务部门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与其他部门间也必然产生联系,日常沟通频繁。因此为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促进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就应当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8]。企业管理者应当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将大数据共享机制进行完善,使各个部门能实现信息共享,构建良好的信息互通互联的工作环境。(三)对经营管理思路进行改变,搭建数据应用平台。在如今的发展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不可缺少大数据的支持。大数据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然而目前市场相关人才需求量大,人才数量少,受大数据专业应用人才缺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开发、建设大数据系统步伐缓慢,严重缺失系统的功能性。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财务部门所提供的数据资源的准确率变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的制定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导致其可行性大大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及时将经营管理思路进行转变十分重要。企业应当将模型建构作为基础,搭建数据应用平台,通过试用大数据系统各项功能,进行开发及评定,从而对系统功能的完备性进行确定,以促进企业中各项数据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四)优化财务管理平台加,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为了迎合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一些具有较大生产经营规模的企业,在企业中引进了大数据管理的专家系统。引进该系统的目的在对于国内外及同行业资深专家的成功经验加以吸收借鉴,从而形成规模更大的大数据专家团体[9]。在这种创新管理模式下,不仅可解决系统操作终端的疑难问题,同时也能不断对大数据系统进行升级及完善,可使大数据技术的增值效应在企业中得到无限放大,企业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创新型技术,定期维护升级大数据系统,以促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在企业中得到充分发挥。(五)对服务范围进行扩展,并加强监督。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了财务管理的一些基础日常工作,如财务核算工作、报销费用、编制报表等。然而,传统的财务服务理念较为落后,较为保守,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若企业中相关人员需要报销各项费用时,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需要层层把关、审批并签字后才可报销,报销流程烦琐,在此流程中耗费的时间较多。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应当协同大数据技术的专业管理人员,不断完善及调整系统功能。如企业在进行相关票据的报销工作中,只需登录大数据平台,在平台中开展各项报销工作,即可快速完成审批工作[10]。此外,为有效减少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等风险的发生,企业还应当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监督管理力度进行进一步加强,实现全程有效监督财务管理工作。(六)加强人才引进及培养,对内部培训制度进行健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人才是对此造成影响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企业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是企业发展的硬实力及保障。因此,专业型人才的引进对于企业十分重要,要想快速引进专业人才并快速上岗,企业可与对口同专业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仅能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也能解决了企业对口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专业型人才已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只有拥有专业更强的人才,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对于企业而言,人才的培养也是促进其自身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手段之一,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内部财务管理岗位中,由于大多数财务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对如今的新财务模式缺乏经验,且其主动学习能力及意识较差,在面对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时,易产生较强的排斥感,甚至无法掌握大数据时代下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这就造成企业建立智慧财务管理体系受到较大的阻挠。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当健全内部培训制度,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培训,并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业务考核,考核内容应当根据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进行科学制定,应包含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大数据系统操作技能等内容。若考核不合格者,则采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质量,保证大数据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企业的指挥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保障。
三、结语
财务体系建设管理范文5
【关键词】 管理; 财务; 集约化
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精管理,创效益”为核心理念,以手段网络化、业务流程化、核算标准化、资金集中化、预算模型化、监控实时化为主要特征,以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集中、精益、高效的财务管理方法。
实施集约化管理是电网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企业成功经验,引领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在公司系统开展以“六统一”(统一会计政策、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信息标准、统一成本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组织体系)、“五集中”(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资本集中运作、预算集约调控、风险在线监控)为主线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公司资源分散、集团管控不到位等问题,通过优化财务资源的配置模式、管理流程和运作方法,着力提升公司对财务资源的集中程度、集约水平和调控能力。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总体工作部署,河北省电力公司从2009年10月起全面启动了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以“六统一、五集中”为主线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财务体制机制、运作模式实现了重大转型,财务管理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精益化水平大幅提高,财务对公司发展和电网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公司经济效益和价值创造能力明显提高,财务集约化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一、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对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提升了财务资源管控能力
推行集约化管理是当代集团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基本取向,通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达到统一资源配置、发挥规模效应的目的。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促使集团财务资源逐步向公司本部集中,形成了公司本部、供电公司和供电分公司三级倒三角形的资源分布和管理模式,“五集中”作为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措施,使得公司本部在核算、资金、资产、预算、风险方面的统一管控能力显著增强。随着ERP的实施和深化应用,公司本部通过网络实现了对三级资源分布的实时呈现、资源配置的有序调度、资源使用的在线监控。
(二)加速了财务管理模式转型
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客观上要求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财务与业务的高效集成是实施工作的关键,通过财务与其他业务间的纵向集约、横向融合以及信息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实现了企业内部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融合,在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财务人员有更多时间、精力去进行更深层次的财务分析,从原来的结果分析延伸到前端业务过程分析,加速了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三)推动了财务管理创新步伐
随着财务集约化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财务集约化鼓励创新、实现管理跨越的作用有了深刻认识,员工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财务集约化管理创新体现在机制体制、组织架构、流程再造、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集团化的运作模式、集中型的组织模式、集成化的管理思想、一体化的信息平台,都极大提高了公司科学管理水平,财务集约化成为支撑公司发展、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关键要素,财务集约化管理创新日渐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习惯和常态。
(四)夯实了财务管理工作基础
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财务标准的规范和统一是前提。电网企业通过建立以“六统一”为重点的财务政策标准体系,有力地夯实了财务管理基础。通过统一会计政策,对强化企业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效防范经营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通过统一会计科目,有效规范了各类经济业务的财务处理方法,实现全公司同类经济业务的处理结果同质可比;通过统一信息标准,消除了各类信息内涵、口径、分类差异,为实现信息集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统一成本标准,消除了历史成本不合理因素,解决了单位间成本水平长期不可比问题,提升了成本管理的科学化、精益化水平;通过统一业务流程,形成了纵横有序、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财务工作流程,推动各类财务信息融会贯通;通过统一组织体系,有效整合财务机构、压缩管理层级、科学配备人员,搭建了紧凑、高效的财务组织架构。
二、财务集约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公司各领域的流程再造和各层次的管理创新,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受历史因素影响和客观条件限制,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回顾一年来的建设历程,主要问题如下:
(一)对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涉及内容多、变革大、创新强,公司本部相当一部分工作集中在“如何调整生产关系”上,财务集约化涉及的规划、建设、运行、生产、营销等各个专业领域需要主动适应财务集约化工作要求,在整体实施的进程中作出必要的改变和优化。例如:实现公司各业务领域的一体化协同运作是财务集约化重要任务目标之一,它需要相关业务部门重塑工作流程,破除专业壁垒,实现信息共享。现实工作中,由于个别人员认识不到位,强调部门和小团体利益,没有从公司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重硬件、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仍有发生,给财务集约化实施工作增加了困难。
(二)对财务集约化体系建设的长期性估计不足
财务集约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发挥最大效用,它需要在综合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与实施条件,步步为营,扎实推进,持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例如:业务流程的统一是在当前管理模式下的规范和统一。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管理手段的提升,体制机制的变化,需要与时俱进、同步进行,不可能一劳永逸;同时财务集约化体系不可能单独发挥作用,需要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来支撑。因此财务集约化实施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当前,应具有前瞻性和延续性,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予以保证,才能在问题的解决和方案的实施中,不断提高财务集约化管理自身标准,使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成为自身提升的推动力量,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在工作中不断完善。
(三)财务与业务的集成融合尚未全部实现
账务体系与前端业务的有效集成是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关键点与难点。公司在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过程中,由于相关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不同步,相应集成数据采集、处理方式、信息标准缺乏一致性,导致系统间集成度不高,业务数据实时自动生成财务凭证功能未能全部实现。例如:营销收费、项目管理、工程转资等业务尚未按照协同处理规则实现高效集成和实时处理。此外,物资、项目、设备等业务信息代码与财务信息代码尚未全部实现有效衔接,这些都制约和阻碍着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知识“双有”人才缺乏
随着财务信息化日益推广,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懂财务专业又懂信息化、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中,公司及所属单位系统初始化、软件平台的维护与应用、历史数据的平稳过渡、数据安全与维护都需要将财务知识与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平台、数据库相关知识相结合才能完成。专业能力强又懂软硬件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公司财务管理、系统维护、财务信息化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这种复合型的人才还相当匮乏,迫切需要组建一支既懂财务又精通信息化的人才队伍。
三、对下一阶段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工作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财务集约化管理理念
财务集约化管理重在观念转变,由于财务集约化管理涉及公司管理的多个环节和部门,工作内容涵盖了所有单位和各业务领域,因此公司上下必须做到同频共振,集多方之力、全员之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整体决策部署上来,认真组织学习,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保证上下目标一致、行动协调,工作有效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工作是以前没有经历过的新业务,缺乏成型经验,处于“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的状态,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的工作原则,防止推进工作欲速不达。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公司现行财务模式和手段的一次升华和跨越,在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需要广大员工直面矛盾,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及时解决,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交流推广,达到整体协同推进。
(二)转换思维,充分发挥财务人员主观能动作用
在财务集约化管理新形势下,广大财务人员应从传统财务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加快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进行转变,要善于“脱开专业框架研究专业问题、离开部门圈子看待部门工作”,着眼于公司整体效益优化、着眼于公司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洞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要求,树立“大财务、大融合、大服务”的理念,为公司科学发展提供财务保障措施。要积极协调好各专业部门,及时跟踪实施进度,确保深化应用工作稳步推进。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在全面预算、信息整合、政策研究、风险管控等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重点工作方面有所作为,充分发挥好财务集约化在“三集五大”体系中的前导和引领作用。
(三)把握关键,重点做好信息集成工作
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完美融合,即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在公司范围内的贯通、集成、共享、协同和高效利用,而信息集成工作是基础和关键。做好财务与业务信息集成工作,一是要按照统一、高效的流程设计原则,对现有财务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并加以细化优化,统一信息标准和流程标准,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前端业务操作模式,保证财务业务数据实时交互。二是要加快完善一体化信息平台,增强各类前端业务向财务系统自动传递信息和自动生成凭证的功能,确保集成业务的会计凭证全部来源于业务处理环节,并能追溯至业务前端。重点是把已经制定的信息标准、集成规范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信息系统中,从上到下形成按标准办事、按流程运行的习惯,确保前端业务信息到财务信息的无障碍流转和逆向追溯。
(四)健全机制,加快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
拥有足够数量的复合型财务人才,才能有效保障财务集约化实施工作质量。为此,公司要着重加大财务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借鉴先进同业公司的培训经验,建立选拔、培训、考核、使用的一体化机制,提高财务人员岗位工作能力。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吸收具有先进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为公司财务集约化发展开拓新的思路。增强全员信息化意识,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教育,提高广大员工素质,造就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高水平财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S].国家电网财[2009]1032号.2009.
财务体系建设管理范文6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西方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成熟,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理念得以在十九世纪初出现,财务和会计越来越多地赋予了管理职能,并为此注入管理内容,进而慢慢与财务会计渐行渐远。财务会计仍然固守记录和反映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与事项阵地。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则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分别用以指导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决策。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货币资金作为企业的血液,同处资本循环的两端,既是产业资本循环的出发点,更是以增值为目标的落脚点。然而,资本循环过程中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共同决定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所谓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有雷同之处。譬如从美国会计学家奎因斯坦的《管理的会计:财务管理入门》、布利斯的《通过会计进行管理》等早期管理会计经典的命名,即可窥见一斑。雷同的管理目标进而决定了两者在管理对象,尤其在资金运用―长短期投资决策领域的交集。如财务管理中的流动资产管理和长期投资管理两大块在决策判断方法上,几乎就是管理会计的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的翻版。毕竟管理会计方法支撑的经营决策既受到企业资金状况的制约,更离不开财务管理指导的财务决策支持。
伴随着两大学科各自为政的发展,自二十世纪末始两者均相继将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纳入旗下,单纯的管理外延的扩大化更进一步强化了两者的异名同构性质。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管理学科日渐上升为显学地位背景下,财务管理成为学生求学、学者研究的热点。甚至CPA专用财务管理教材覆盖了原为管理会计所专有之本量利分析。相形之下,管理会计难免日薄西山而日渐式微。为此,管理会计自身也在谋发展,除了责任会计外,近年来还补充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财政部的《管理会计理论及其指引体系构建倡议》可以称为管理会计研究和发展的强心剂。管理会计向何处去?去干什么?怎么去?回答这三个问题,需要回到管理会计本质。首先管理会计是具体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应用之道,属于技术或方法范畴;其次管理会计技术支持的经营决策与财务管理指导的财务决策具有一体同构性;另外管理会计技术,尤其是预算方法、经济订货量等,更多地用于企业内部成本、费用等财务控制,执着于成本耗费最小化目标,因而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受企业内外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作为会计专业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牢牢地扎根于这三个根本点上,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体系建成后的实践可能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内容设计
第一,把握管理会计技术的本质,在构建指引体系中尽量避免数学公式或模型的堆积。一方面公式模型的一般化、理想化假设前提,以及基础数据采集的适用性,共同决定了模型处理结果与现实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模型结果的理论应然性,并不意味着企业实践的客观必然性。如管理会计最基本的本量利分析,尽管其成本性态分析可圈可点,但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保本保利销售量不可能等同于企业的实际销售量。保利销售量不应成为企业销售上限。应该完成的保本销售量下限,企业实际也未必做得到。一方面当市场供需两旺,只要单位产品边际贡献不小于零,企业销售必求多多益善,而不会止步于保利点。另一方面,若经济下行,市场萎缩,企业销售困难时,保本销售量也许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因此,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或许更多的应是提供已经为企业实践证明了的,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存货占用以及产品生产成本的方式方法,如日本丰田公司首创的看板管理、及时生产方法,DELL电脑实行的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拉式存货管理,以及当下盛行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等。在明确这些方法的具体运用要点和必要准备基础上,或许才可以适当运用管理会计技术对前后绩效进行比较说明。与此同时,相关的案例补充也必须跳出数学应用题范式牢笼,而应该对具体企业的具体做法进行方方面面、详细周到的介绍。以实践可行性作为内容选择和设计编排第一要务。
第二,把握管理会计技术支持的经营决策与财务管理指导的财务决策的一体同构性,在构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时避免管理概念外延的无限拓展,进而避免不恰当地扩大至财务管理资金使用范畴。因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直接的基于收入费用配比的利润最大化,而管理会计的目标则属于间接的在费用控制的前提下提高资产运营能力的费用最小化。正因如此,如果说财务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企业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回收和分配整体的资金流管理。管理会计的管理对象则仅为其中的因资金对内投资形成的各项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制造业中以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形式体现的物流管理。
第三,把握管理会计技术支持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实质,在构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时避免以财务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替代管理会计成本控制的预算方法,或者把新瓶装老酒的作业成本法当成新事物而盲目追捧。众所周知,公认的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最基本和最有效手段就预算。预算的本质是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的数字化、财务化表达,预算设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相关的财务指标一方面类似管理学通用的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概念,另一方面这个目标也是衡量实际工作成效的标尺。标尺作用的发挥并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后的评价,尤其是费用指标,必须在发生过程中随时通过对实际发生数的即时跟踪分析,进行实际与预算目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切实予以解决。因此,基于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分析的管理会计离不开一系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措施的辅佐,另外还需对生产经营过程实时持续控制,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相应作用。为此,一方面需引入以差额分析法和连环替代法为代表的因素分析,这对于厘定实际与预算差异原因十分必需和必要。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枢钮地位,必须把管理会计纳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系统中,并明确其为风险评估技术的基础。如果说内部审计是基于公平目标,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以及资产安全的有效内控措施。管理会计则是基于效率目标,以保证资产高效使用,权衡取舍经营决策,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内控技术。
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贯彻执行
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有效执行,必须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即执行该体系指引的根本目标在于:就具体产品生产而言,通过科学规划,在保证产品质量、数量前提下有效降低相关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支出。换言之,就是针对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产品生产,在进行科学有效能耗分析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节能降耗目标,及其具体的节能降耗重点和方向。当然,企业具体的节能降耗措施本质上与管理会计并无干系。问题在于管理会计是评判各类具体措施效果,予取予舍,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保证。所谓两个基本点,一是管理会计技术应用基础在于科学、完整、准确的财务会计成本费用核算信息;二是管理会计技术固有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权变运用。指引体系的教条化和体系应用的教条化,都不可能保证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效果和效益。
按照现行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取先出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并且方法一经选定,不得任意改变。显而易见,其用意在于遏制企业通过交替采用不同发出存货计价方法达到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发出存货计价测试因而也成为常规的报表审计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措施。从理论上来讲,企业存货的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应当一致。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存货进出量很大,品种繁多,成本多变,保证各种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完全一致是难以做到的,完全精确地进行成本核算难度不小。另一方面,审计和会计核算制度单纯强调发出计价,忽视发出材料实际耗用数量,导致企业更多地采用在既定收入情况下通过以目标利润倒挤成本的手法,来进行盈余管理。应该说,在这种极端的成本核算方法下,管理会计必将沦为有名无实的叶公所好之“龙”。尤其在现行产业政策下,众多企业不重视产品技术开发、提高管理经营水平,纯粹利用新兴产业规划中的各类补贴(如家电业的节能补贴、新能源汽车制造补贴、煤制天然气补贴等)进行政策套利。
此外,要考虑到指引体系本身的非强制性,一方面效益优良、经营稳定的企业未必乐意实施。另一方面经营不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企业也许没有条件实施。因此,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切实生效或许还需辅之相应的强制性披露实施效果的措施。如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2010讲解中对于以资源占用及其使用效益为基础的报告分部定义,岂不正是管理会计中典型的责任中心么。遗憾的是,由于这一报告分部确认原则未上升到准则层次,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依据2006年颁布的准则仅仅提出基于业务和地区的分部报告。因此,强化2010讲解贯彻执行,对于企业内部基于责任中心的管理会计控制大有裨益。另外,如果在利润表主营业务成本附注中增加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及其变化,以及相应原因分析,或有助于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技术优势。
三、正视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理性看待管理会计应用前景及其与企业效益相关关系
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当前虽略有好转,并未完全复苏。2010年我国凭借率先复苏优势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正如老子所言: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欧洲和日本的相形见绌。欧盟深陷“债务危机”,日本的外向型经济独木难支而复苏乏力。世界市场需求下降,对我国高度依赖外需的出口企业打击也极大。加之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后遗症―产能过剩的出现,当前国内正遭遇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阶段。在经济下行决定的需求不振,以及全球能源资源紧缺、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下,企业利润空间已相当狭窄。为此,响应节能降耗、低碳绿色发展,提倡采用管理会计理念和技术加强企业内部费用管理,在压缩成本费用基础上提升利润空间,增强企业竞争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不失其战略意义所在。但是,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管理会计适用对象、应用条件及其作用发挥的客观局限性。毕竟技术合理性和先进性并不等于技术有效性。
第一,就管理会计适用对象而言,主要是大型的工业制造企业进行存货占用成本和产品材料消耗成本的规划和控制。对于不存在产品生产和存货管理需要的商业服务业面言,管理会计纯属可有可无的锦上之花。在当前强调退二进三,退黑进绿,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形势下,一方面是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移师海外,到非洲、印度等经济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谋求新的人口红利,为新兴战略性产业腾笼换鸟;另一方面是原有的传统大型制造企业积极谋求基于去制造化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如家电制造巨头青岛海尔。因而,可以预见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大方向下管理会计能够跃马扬鞭的空间将呈现日渐收缩之势。
第二,就管理会计应用条件而言,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成长期企业由于未来的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巨大,因而其主要任务是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并制定有效的战略与策略来促进核心能力的基础形成。包括打造基于核心技术的拳头产品、构建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系、进行人才储备等。发展期企业由于已经拓展和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经营风险相对下降,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需求旺盛条件下可以适当地通过负债融资扩大生产规模,以谋求固定利息的财务杠杆和固定成本的经营杠杆共同作用,以提高资本收益率。衰退期企业销售开始下滑,高速发展时期大量投资造成的高额固定成本导致企业面临亏损境地,退出夕阳行业,谋求产业转型升级是为当务之急。只有成熟期企业,企业战略由成长期的关注市场和市场份额转移到关注盈利能力和提升利润空间上来。此时,以节能降耗、压缩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果见长的管理会计技术才会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强调。但是,当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除利润摊薄外,最急切的问题,在融资难、融资贵形势下,当是随时可能的资金链断裂之虞。企业在为基本的现金流筹划焦头烂额、左支右绌时,根本没有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应用管理会计的成本费用控制策略。当企业为了减少当期增值税应交税金而宁可提前采购原材料时,管理会计斤斤计较的存货资金占用成本,较之直接的无偿的税款缴纳,孰轻孰重?孰缓孰急?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就管理会计作用发挥而言,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和压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通过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实现。只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步步为营,滴水穿石的控制才可能久久为功。正如老子所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任何疾风骤雨式的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都既不可能取得预期成效,反而更容易带来管理会计无用论误解。古人讲,知易行难。善始易,善终难。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也是如此,改进一阵子易,而“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地持之以恒就难。必须使用管理会计方法控制企业产品成本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经常抓,长期抓,认真抓,才能够不断取得管理会计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成效。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管理会计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时间性,更不能指望利用管理会计进行成本费用控制会直接带来亏损企业的逆袭奇迹。毕竟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真正推动企业发展、国家强盛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管理会计技术分析,对创新方向或有星微之助,却绝不可能越俎代疱,取代技术而成为夜空中高悬的那一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