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范文1

一、阐释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所谓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一般均是采用国际民航组织(icao)所界定的概念,其深意为: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措施体系,它遵循国家民航发展和国家安全政策,建立起民航安全方针和目标,为实现这一方针和目标而不断努力,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由民航安全理论、安全法规准则、安全管理信息库、安全监管、安全文化、安全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组成。要想切实实现民航安全目标,那必须确保构成民航安全体系的组成要素处于最优状态。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三个阶段,这三阶段按照次序构成一个循环的过程,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将关注点投向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两方面,从而弥补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纰漏之处,真实的推动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分析我国民航引进安全管理体系的事实背景

众所周知,民航事故的危害性极大,具有突发性、国际性、关注度极高、死亡率极高的特征,因而经由民航事故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都比较大,加之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日提升,民众对航空运输的安全性、舒适度和便捷性有了愈来愈高的需求。基于此种情况,如何冲破民航安全水平发展的瓶颈、有效改进繁杂航空系统的安全系数,成了当下十分紧要的一项工作。

在民航运输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航空业基本上都是从事故特征中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汲取教训,从而弥补安全漏洞,这个时期产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飞机自身或者与飞机相关的运行因素出现问题,可以称之为物理因素所引发的事故,所以航空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强化飞机自身的建设,忽略了事故隐患的调控与管理。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航行业内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运行规章、政府监督和飞机运行规范化的运行体系,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航空事故的发生水平,但是这一时期的也遇到了某些无法逾越的障碍,比如健全的法规体系依旧无法顾及到民航安全的方方面面、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等等。而这种所谓的管理体系随着长期的发展,不断兼容、不断攻破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进而在全民航推行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三、有效构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手段

1。明晰现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

要想建构出行之有效的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明晰现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的水平,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正式进入认为要素的研究时段,但那时更多的是侧重于环境对空勤人员心理、生理方面的研究;等到90年代中期,各大航空公司和研究单位开始在飞行员培训、机务人员培训方面引进了人为因素的概念,开始关注人为差错对安全管理的影响。目前,各大航空公司的人因数据、培训体制、规章程序等内容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缺陷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内的大型民航企业运行体系已经具备安全管理体系的雏形和框架,只需在具体落实、操作执行等方面加强训练,就可以帮助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其价值和功用。

2。实现多个体系兼容和一体化建设

从安全管理体系这一概念从诞生到现在,仍旧有不少专家和研究人员在论辩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安全健康环保体系、保安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都明白,多个体系的兼容性远远大于对抗性,其总体发展的趋势多朝向整合为一体,因此,一些航空企业之前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后期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有着可观的借鉴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安全管理体系正处于快速成长、年轻开放的状态,实践也已证明其安全有力的概念和措施能够被吸收殆尽,所以说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和企业紧密结合,实现多个体系兼容和一体化建设。

3。热衷于体系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

目前,国内的许多民航企业都在“关门造车”,热衷于自顾自的进行规章建设、体系建设,但必须明确的是,如果仅仅依靠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那绝对不能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规章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因而必须不断更新和健全规章,才能保证规章跟得上时代脚步。所以,企业应该引进大量具有积极安全文化的营运人员,毕竟安全文化由共同的理念、做法和动机构成,它的基调需要依靠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来选定和培养,只有企业自身热衷于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并制定好安全文化的总体规划,这样才能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动力。

4。建立并健全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

安全管理法规作为政府管理民航安全的法律准则,也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行为依据,其善于明确在职人员的责任和权益,能够有效规范在职人员在民航生产过程中实施和接受管理的行为,从而达到安全的目的。关于安全管理法规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工作制度,具体的法规标准体系应该依据国际、国家、行业和企业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构建。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法规标准体系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是适应民航安全管理的现实需求,二是与国际民航法规体系相契合,三是具备优良的执行成效,四是企业自身标准必须高于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并健全出相对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才能为民航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尽一份力。

四、结束语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范文2

摘 要:在社会进步的影响下,我国民航事业发展迅速。民航安全是保证航空事业得以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关乎用户效益,是推动航空事业实现和谐发展的关键。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为此,要重视对安全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理性进行体系模式的选择,正视民航安全管理中的不足和问题,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民航事业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该文全面探讨了民航安全管理系统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民航 安全管理体系 选择

中图分类号:V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202-02

民航事业得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安全性,在根本上维护乘客的人身安全和各项利益。对于当前的民航,公众对其安全性期待较高,同时,风险系数较大,系统性突出,因此,安全性的增强是衡量民航发展水平的关键。民航事业领域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带来损害,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民航安全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是提升民航安全指标的重要方面,切实保障民航的可信度。

1 对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概述

对于民航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将国际民航组织所制定的规定作为依据,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措施体现的特性。同时,立足国家相关民航发展的基本政策,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构件民航方面的安全方针和目标。在整个民航安全管理系统中,涉及较多方面的内容,如民航安全相关理论、约束性的法律法规、信息数据库、监管数据、安全文化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为了促进民航安全目标的实现,要关注民航安全体系中各种要素,将其维护在最近的运行状态

2 对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背景的介绍

2.1 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历史背景

在整个民航事业的发展中,对事故的处理,主要是立足后期调查与纠正,将其作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模式,目的是实现对事故的有效预防,避免再次发生。当前,公众对航空安全期望日益提升,传统安全管理方法彰显不足,很难实现对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为此,要寻求一种全新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树立高效的民航安全管理思想,采取有效的手段,将安全理念渗透其中,强化民航系统的过程监管,实施动态跟踪,保证闭环管理的可持续性。

2.2 我国民航引进安全管理体系的环境

对于民航事故而言,其危害性巨大,彰显突发性与国际性的特征,因此,其所带来的损失十分大,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民众对安全性、舒适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重视对民航安全发展瓶颈的应对,千方百计提升民航安全管理系统的自身安全系数,充分认识到任务的紧迫性。在民航发展的初级阶段,民航领域更加关注事故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安全问题处理方式的完善,也就是对物理因素引发事故的分析,因此,更加关注飞机的自身建设,忽视对事故隐患的调控和管理。在长期发展中,各种情况不断兼容,吸取了一些经验,推动了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发展与建设。对于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创新,要重视安全管理观念的改革,强化对运行过程的跟踪和控制,强化长远性与可持续性。

3 对民航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目标与指标体系的介绍

3.1 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发展方向

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重视经验的积累,追求系统的全面性、完整性与实用性,正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另外,在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中,民航业务范畴不断扩大,在时代的推动下,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更加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明确安全目标和方向,构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配套安全指标体系,促使民航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

3.2 民航安全管理系统的指标体系

立足民航高层管理层面,要重视对系统运行的全面安全评估,强化对风险的预测,实现对风险的科学规避,同时,形成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安全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体系指标,这是民航在认识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在完成安全管理制度构建之后,要对其权威性进行明确,强化执行力度,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例如,在实际中,要进行安全风险预警阀值的设定,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全程监控,保证各个环节能够进行数据信息的及时获取、存储和收集,强化整合;在民航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完整中,要注重应急事故处理系统,实现事故危险级别的降低。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形成合理的、针对性较强的应急处理方案,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有序调动各个部门,发挥各自职能,实现对危害程度的降低。

4 如何推动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理性选择

4.1 重视开展以人为本的机务队建设

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关乎民航事业运行的稳定性与长远性。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方面不断改革,成效显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为了更好地贯彻安全目标和指标体系,需要强化机务队伍管理与建设,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管理人才。立足实践,机务人员是最基础的人员,能够实现对故障及早发现,与机体安全运行与否关系紧密,因此,如果问题能够让机务人员及时发现,同时,在最短的时间进行科学的分析,形成最佳的应对方案,为此,要切实增强机务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这对于整个民航安全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要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为机务人员的培养创设有力的环境。

4.2 正视民航安全管理水平

为了建设更加有效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要明确民航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应对的针对性。在当前的民航企业中,人因数据繁杂,相关制度存在缺陷,直接阻碍民航企业的有序发展。因此,要正视民航安全管理体现的发展水平,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管理体现框架,更好地发挥整个体系的价值。

4.3 加快一体化建设

针对民航安全管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相关体系,如安全监控环保体系、保安管理体系等,在发展中不断融合,相互促进,在融合中实现安全管理体系的整体完善。安全管理体现的建设需要立足企业实际,形成多体系相兼容的一体化建设模式。

4.4 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目前,很多国内民航企业都更加倾向于自己进行安全体系的建设,“闭门造车”的现象十分突出,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规章制度很难实现对所有情况的覆盖,同时,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民航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在关注制度建设的同时,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结合时展步伐,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文化运营人员,同时,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保证规划的科学性,为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4.5 重视法律法规的完善

民航安全管理建设离不开政府相关法规的约束,也就是安全管理法规,这是企业实施安全运行和管理的根据。为此,相关人员要明显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严格遵守民航生产的相关法规,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安全管理法规涉及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需要全面考虑国家、企业以及行业的发展情况,立足企业运营实际,切实提升民航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民航建设领域,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具有系统性、长远性与艰巨性,需要立足可持续发展,以安全管理为核心,对安全管理现状给予正确认识,贯彻科学的安全管理目标和指标体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根本上推动我国民航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构建;建筑;监督管理体系;意义;障碍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一直以来,安全问题不仅是建设工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还是影响建筑使用寿命的罪魁祸首。并且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建设工程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因此建设工程单位必须要加强对构建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视,并制定完善的构建措施,才能将监督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到实际应用中,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但是,构建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项目,所以必须要详细的了解构建将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障碍,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才能为建设工程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一、构建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意义

安全生产是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近年来,由于建设工程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且影响建筑质量安全的因素非常多,所以造成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体系是针对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建立的管理体系,所以对提高建设工程的施工水平和施工效率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建设工程的安全隐患[1]。此外,由于监督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科学、严谨、规范的基础上的,同时还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所以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建设工程的施工秩序。所以说构建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对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构建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障碍

(一)、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等局限性,且相关法律条款比较抽象,所以操作性相对较弱。并且大多数法律法规的时间过久,因此许多条款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建设工程的施工要求,从而导致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现状[2]。但是由于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因此一旦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现不完善,就会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另外现行的建筑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且《建筑法》中对建设、施工、勘察设计等内容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严重,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还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损失。

(二)、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普及,部分偏远地区和城市还没有设立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监督执法人员,从而导致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完全落实到实际应用中。并且大多数建筑单位对建筑安全技术的法规和标准缺乏正确的认识和重视,从而使得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无法正常的执行。且很多地方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掌握的实权过小,所以,很难发挥监督职能。并且由于缺乏完善的人才引进措施和专业的人才培训机制,导致监督安全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的现象。且没有专业的安全监测设备,致使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在日常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现状,从而严重制约了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

(三)、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落后

先进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是构建建筑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因为科学的建筑监督安全管理方式,可以为建筑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践基础,因此落后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建筑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且造成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监测设备落后、监督管理技术落后、监督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薄弱等原因造成的。并且由于监督管理的理论不健全,以及资金不到位导致监督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且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依然沿用传统保守的管理理念,使得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要求[3]。

三、建立健全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必须要融入标准化、体系化的法律法规框架,才能更好地适应建设工程监督管理的要求。要想构建健全的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就必须要将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作为重中之重,才能为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法律保障。因此,必须要将监督管理体系与行政管理独立开来,才能避免行政管理过多的进行干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的对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更新,并在原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才能有效地靖江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到建筑监督安全管理体系中,才能为保障建设工程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基础。

(二)、强化建筑单位(企业)监督管理机制

建筑单位(企业)是安全工作的主体,因此只有加强建筑单位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从而为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创造条件。所以要想强化建筑单位的监督管理机制,就必须要合理的分配安全监督任务,并承担相应的安全监督责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建筑管理的实际价值。并且监督管理机制是构成检制度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监督管理重视,并积极的发挥监督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价值,才能扩大监督管理机制的影响力,从而使得监督管理深入人心[4]。

(三)、优化监督管理队伍素质,提高监督管理力度

监督管理制度是监督管理人员制定的,监督管理措施也是监督管理人员实施的,因此必须要保障监督管理队伍的质量,才能提高监督管理决策的准确性。所以必须要将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并加强管理人员正确的认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此外还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精神面貌和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建立考核机制,便于更好地帮助管理人员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养成自我学习、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能力。最后还要建立严格的人才选拔招聘程序,并扩大人才引进渠道和选拔门槛,才能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力度。

结语:综上所述,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并且由于建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必须要强化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才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安全隐患,从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总的来说,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正视目前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才能为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体系的开拓全新的发展空间,才能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走的更高、更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宏伟,姚清,杨修明,张廷斐.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15期

[2]郑琳.建筑施工管理安全问题分析及管理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年06期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高校 后勤 安全管理

1.高校后勤安全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必须改变早期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进行事故后管理的陈旧做法,而是要强调科学的管理,协调安全管理系统中的“人――物――环境”诸多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过程的控制与协调,加强高校后勤安全管理极有必要进一步加深这种科学认识和实现过程控制。

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后勤安全管理要改变原先“事后补救型的”思维模式,改变被动、滞后、传统的安全事故事后追踪与补救的管理方法,逐步转变为注重安全生产过程监管与控制,消除安全隐患,实现“事前预防”的安全管理效果。

2.高校后勤安全管理实施方法

在管理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

具体而言,高校后勤安全管理方法要贯彻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方针,执行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的策略,从而达到所要求的本质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设备安全管理

实现设备安全管理的途径主要有设备的本质安全化;加强设备特别是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采用安全防护装置;采用控制技术消除或减弱不安全因素;严格执行设备管理过程中的记录制度;建立健全设备的操作与使用;维护规程和岗位责任制并严格执行和加强监督考核。

2.2作业过程安全管理

作业现场形成的人一机器一环境系统受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各个环节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安全因素。作业过程安全管理一是对人即作业人员应有相应的安全要求,要求作业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加强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二是要求设备安全,即设备的物理状态、配置方式和工艺布置以及工具、设施、装置的使用和存放等都要有安全要求;三是要求作业环境安全。通过研究作业过程中的人、物和场所的相互关系,调整作业现场的物品放置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定置,为作业人员尽量创造一个省时、省力的最佳安全工作条件及环境。

2.3危险源安全管理

将高校所有范围内可能发生事故并能造成人员伤亡的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易燃易爆场所确定为危险源,再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比如K.J.格莱姆打分法),将危险源(点)进行辨识、等级划分和确定,以便于按不同级别进行安全管理。

2.4安全检查和隐患管理

安全检查和隐患管理同样是围绕安全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展开的。通过安全检查,我们可以查证生产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危害与危险因素、缺陷等,确定隐患、危害、危险因素、缺陷的存在状态,以及他们转换为事故的条件,以便于制定整改措施,消除隐患、危害与危险因素,确保安全。安全检查应以多种方式结合,如定期的、经常性的、专项的等,安全检查是习惯性违章根治的一帖良方。事故隐患是由危险因素和管理缺陷组成的,当对危险因素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估后,即要对危险性严重程度进行对策整改,消除事故隐患。我们不仅要重视对事故隐患的整改落实,还应该科学深入的分析,查找出这些隐患问题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特点,从根源上采取针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陷入“查找问题一一整改―― 再查找问题―― 再整改”的误区。

2.5“7S”管理理念引入

7s是学校后勤安全管理的基石,它通过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节约七个要素,培养后勤员工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最终达到全员安全品质、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的提升。

2.6精益“6σ”工具的应用

精益“6σ”原本是一种以数据分析为基础,追求完美的质量管理方法。我们可以借用精益“6a”分析工具,列出不同时期各类检查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分析其所属类别、出现频率、分布规律,实现对安全隐患背后根源的彻底治理,减少隐患问题的出现数量,降低同类隐患问题的重复出现率。

2.7失效分析的应用

失效分析原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对危险品制造、实验、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测评,并根据确定的关键失效因子,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我们可以运用失效分析,找出校园内可能出现危险的关键失效因子,进而有目的地采取安全措施和进行安全管理,堵住发生事故的漏洞,达到安全预防为主的目的。

2.8安全归零的应用

安全归零是对教学、学生实训、后勤服务等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从管理上、技术上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过程,并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避免问题重复发生的活动。

3.高校后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原则

在高校后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3.1全面覆盖的原则

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等标准要求对高校后勤服务过程涉及的风险和重大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而且还要对后勤服务支持性过程涉及的风险和重大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覆盖后勤所有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从而实现全面的安全管理。

3.2结合实际的原则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必须结合高校后勤服务的特点和内外部的环境,特别是结合后勤服务现行的安全管理成果,统筹考虑合理地确定安全管理体系需要控制的要素及控制程度,在现行安全管理实施的平台上实现渐进性的提升。

3.3整体优化的原则

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既是在原有管理基础上实施,又是对以往原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改进的机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建立控制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还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整体优化、系统提升。

4.建立高校后勤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高校后勤建立与实施安全管理体系还应该符合PDCA的要求,即戴明模型。

4.1策划(p=plan)

确定组织的安全方针,方针必须包含最高管理者的两个承诺,即遵守实现安全法规的承诺和持续改进体系业绩的承诺;

识别存在的危险源并确定不可容许风险;

识别组织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要求;

根据危险源识别的结果,对不可容许风险制定目标和安全管理方案。管理方案形式要包括几个要素:关注部位、不可容许风险、责任部门、资金投入、目标和控制指标、完成期限等。

4.2实施(D=do)

先确定各岗位人员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职责,使之清楚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根据不同次人员的情况、业务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必须的安全培训,使之具有相应的意识和能力;

对有关安全事宜与组织内部各部门、员工之间及相关各方之间进行协商和沟通,收集意见与建议,以便于持续改进;

规定组织的文件化和文件、资料管理的程序,使与有关的文件都能传达到员工手中,并保持最新版本;

按照策划的结果进行实施和运行,主要是指运行控制;

对潜在的、重大的风险建立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以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如防火预案。

4.3检查(C=check)

检查主要是对实施部分的运行结果进行检查,目的是发现体系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各个部门和所有人员要按照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开展相应的安全管理和活动,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试运行,以检验体系策划与文件化规定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4.4改进(A=act)

通过安全管理体系的试运行,特别是依据绩效监测和测量、审核以及管理评审的结果,检查与确定安全管理体系各要素是否按照计划安排有效运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使所建立的安全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综上所述,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高校师生对后勤安全本质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未雨绸缪,清醒的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确立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和闭环管理,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安全隐患反馈机制和安全责任制,使安全工作真正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从而为建立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提供优质服务和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本质安全管理;电力企业;公司管理层;改革创新

1本质安全、本质安全管理和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涵义

1.1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持久型安全可牵动全身的那“一发”所在,纲举目张,通过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目标。本质安全是珍爱生命的实现形式,本质安全致力于系统追问,本质改进。强调以系统为平台,透过繁复的现象,去把握影响安全目标实现的本质因素,找准无隐患、系统无阻塞,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

1.2本质安全管理

本质安全管理以危险源辨识管理与事故分析为基础,以人、机、环境系统协调为着眼点,从本质安全型人员、机器设备系统、生产环境、安全管理和企业文化等五个主要方面消除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各种因素,整个实施过程以安全信息与经营管理系统为实施支撑平台,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本质安全。它与传统安全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是靠经验和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通过综合分析与评价,按企业各类事故发生规律进行主动治理,即变被动的事故分析与事故处理为主动的事故预测和安全评价,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是主动的超前管理,其实质是本质安全化。

本质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从总体出发,实现人、机、环境、制度的协调统一,实行系统安全管理;以风险管理为主导,对系统进行预先安全分析与评价,是一种先知先觉的主动管理,是全体员工的主动参与和自觉执行,是系统的自我检测与完善.

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企业安全文化及安全生产风险分析系统,这是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基础;本质安全型人员、本质安全型机器设备、本质安全型环境、配套的实施保障措施,这是本质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具有故障诊断功能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这是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支撑平台。

1.3本质安全型企业

指在存在安全隐患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依靠内部系统和组织保证长效安全生产。是建立在对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系统的、主动的、超前的、全面的事故预防安全工程体系。

2电力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建设改进措施

2.1公司管理层上下合作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公司上下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成效。特别是电力公司各级管理层面,一定要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到实施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带头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本质安全的要求决策和指挥。特别是当安全和生产发生矛盾是,一切要让位于安全:当生产与质量矛盾时,要坚持质量优先;当生产与培训矛盾时,要坚持培训优先;当生产与基本建设矛盾时,要坚持基建优先;当生产与接续矛盾时,要坚持接续优先。同时,为保证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推进,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要加强教育引导和培训,为员工搭建学习平台,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和阶段性目标,把这项工作切实融入到日常的安全管理中去。

2.2强化安全生产,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要求员工必须提高自己的安全思想意识。只有提高了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才能真正摆正安全工作的位置,增强抓安全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因此,我电力企业要时时顺应不同时期的客观要求,制定符合本煤矿企业员工安全教育手册条例,加大员工对安全生产的深度和力度,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做到责任安全生产。

2.3创新管理理念

当前,电力公司在部分供电企业开展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正在大力推进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这一体系的提出,彻底打破了注重事后管理的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对供电企业的无形束缚,为供电企业实现本质型安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道路。建立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就是要一切从风险开始,真实地动态地辩识和分析及评估企业所面临的一切安全风险,针对风险,制订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消除或减小风险,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并加强作为应急的“事中管理”,同时要做到管理过程的闭环,按照PDCA原则,以安全结果为导向,更加注重过程的控制,实施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另外,在生产一线班组提倡自主管理,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实现班组管理的自主化和规范化,充分发挥班组建设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主观能动性,让体系建设落到实处,落到基层,也应作为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要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六大机制”的常态化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体系建设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风险管理在生产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这“六大机制”分别是:风险预控机制、责任传递机制、有效培训机制、过程品质与创新机制、安全督查机制、应急保障机制。通过以上管理理念创新,电力企业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逐步建立了现代安全管理体系。

2.4创新机制,实现企业安全本质文化升级

安全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制度保障,创新务实管用的安全管理文化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要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开展机制创新,形成“知行合一”、“严谨管用”的安全管理文化。一是完善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考评机制,激发员工创精品的主动性。根据本质安全型企业的要求,以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思路构建精品化管理体系。完善员工思想、语言、行为及操作的标准化建设,使员工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文明生产、规范化操作、精细化施工的安全行为。二是健全安全目标管理机制,激励员工安全生产自觉性。细化、量化岗位工种安全责任制,优化、实化企业安全目标体系,层层分解落实段队、班组、人头,形成逐级负责的运行机制。三是建立安全风险预警预防机制,树立超前防范的危机意识。要组织排查识别,确认风险等级,落实整改措施与进度,切实消除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四是建立安全信息平台,可以及时对企业安全信息进行整理,以弥补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降低事故几率。

3结论

总之,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电力企业只要切实加大安全机制创新,增加责任意识,夯实安全基础,强化安全整治,就能有效地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对事故进行有效预防,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本质安全。为促进电力企业繁荣和谐提供坚实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强化安全管理,努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性水平-大众企业管理

【2】王钦方-企业本质安全化模型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3】齐鲁-安全技术促进本质安全-现代业安全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范文6

随着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信息系统建设的飞速发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安全保障工作中,安全不再只是空防安全和飞行安全,信息安全也已经成为奥运安保的重要环节,并被纳入国航及信息管理部的年度重点工作之中。

在此背景下,国航与IBM公司合作启动了信息安全规划咨询项目,它旨在为国航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国航也通过该项目完成了未来3~5年信息安全建设的发展规划,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并最终于2009年5月26日通过了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国际认证,使国航成为国内民航业第一家获得IS027001国际认证的单位。

与飞行安全一样重要

由于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到国航业务的各个角落,所以,几乎所有业务都与信息技术相关,特别是涉及到客户信任度的商务及财务方面更是如此。因此,在国航未来的发展战略中,信息安全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在,公司上下已经形成一个共识:打造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这张保护网,就像确保飞行安全一样重要。

基于这样一个共识,我们从国航的业务愿景出发,引导出了国航的信息安全愿景,即国航需要建立起一个成熟的、具备国际水平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第一要保证国航的核心业务不中断,第二要保障国航信息系统不被攻击,第三要保障重要的客户信息不被泄漏,通过一个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国航的业务愿景保驾护航。

虽然现在已获得了ISO27001国际认证,但国航的信息安全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06年以前,当时信息系统对于国航的支撑力度相对有限,同时从整个业界来看,的安全威胁还不是很明显,所以,信息安全建设的特点是以零星建设和被动建设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2007~2008年,随着国航核心系统逐步投入运行,以及北京奥运会的临近,的安全风险不断增加,这是,国航开始针对性地对重点领域搭建技术防护措施。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8年开始,随着国航对自身信息安全认识的不断深入,国航按照Is02700 L的标准,建立起了信息安全的管理体系。同时,还启动了全面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根据国际最佳实践并结合国航的特色,制定了未来3~5年信息安全技术平台建设的蓝图和路径。自此,国航整个信息安全建设有了一个更加科学和更加明细的路线图。

搭建“安全翘翘板”

整体而言,国航的信息安全体系主要是以IT基础架构和安全技术架构为基础,通过信息安全组织与人员对业务逻辑的准确理解和制度流程的有效执行,实现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过程。

应该说,信息安全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业界有个说法叫“安全翘翘板”,这个翘翘板主要是在IT基础结构的基础上,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技术平台,二是组织和人员,三是制度和流程,通过这三方面的有效执行,从而构成信息安全体系。另外,还要加上安全的管理架构和技术架构,最后和业务逻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

目前,依据ISO27001标准,国航建立了包含三个一级方针,三十一个二级规章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体系。通过信息安全管理策略体系的建立、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整改措施以及1S02700I外审督促,国航的管理体系评测水平不断提升,其中体系评价范围从运行维护中心到全信息管理部,IS027001中要求的十一个领域都有大幅提高。

在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国航针对一些紧迫性问题做了针对性的部署。比如网络安全架构不清晰、来自互联网的威胁日益增加、防护能力偏弱、用户行为控制存在漏洞、系统服务器安全性不足等问题,国航不但划分了安全领域,还部署了防DOS攻击、入侵检测、入侵防御等设备,另外,在重点用户单位引入终端安全管理,利用弱点扫描工具发现系统漏洞等技术措施,配合各项管理措施,很好地完成了北京奥运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国航还特别成立了公司级的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落实了信息安全管控中心职能,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的功能划分,采用两级管控机制,在对组织机构不做大调整的情况下落实了安全管理责任。

国航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策略文件于2008年底正式,并组织了近200人次的信息安全培训,采用自评结合复核为主的审查方式定期对体系文件的贯彻和执行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内部认证培训,培养了专兼职质量安全员34人,以承担未来各部门的安全内审职责。

纳入安全运行标准体系

正如国航副总裁贺利所说,通过ISO27001国际认证,并不代表国航的信息安全工作已经做到位,而是意味着信息安全工作开始起步,后面需要完善的工作还有很多。

因此接下来,国航首先将不断对现有管理体系的操作细则进行完善,进一步细化信息安全管理域成熟等级评价机制,在IBM公司提出的四级评价基础上,针对国航实际情况再进行细分,持续强化规章的定期评审机制,同时要求所有部分在编写自身业务指导书时落实信息安全规章。

另外,信息管理郝还将和国航相关部门一起建立基于岗位信息资源的管控机制。以后国航每一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可以访问什么样的内容,能够访问多大的资源,都和岗位密切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使信息安全的控制预先做好相应的防控。

在技术平台方面,国航将依照既定的信息安全建设规划,在未来三年内,分步在用户身份与信任凭证管理、访问控制、信息流控制、完整性保护、安全监控与审计五大安全服务领域增加功能组件,建立起符合国航的、完整的信息安全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