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管理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经济管理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经济管理的问题

关于经济管理的问题范文1

1、大多数公司的经济管理模式比较简单

这些单一的经济办理体制是商场经济的相对落后,艰难的局势持续开展,简单致使经济决议计划公司在犯错,因而很难正确地满意商场的需要。有些公司在开展过程中,其组织设置是不均匀的,存在着一系列杂糅的组织,这些组织单一简单致使提高公司的办理成本,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办理效率。这关于公司的正常开展有很大的不利的。内部开发的权限有一些公司认识到了极端集权,分权不能得到有效使用,这是很难保证业务运营的稳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跟着市场环境的改变,一些公司没有实现,导致企业人才的不合理应用的有效流动机制,也导致了企业的运行不稳定。

2、经济管理的概念相对落后

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经济管理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当今时代,影响经济管理的各个要素的水平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国际先进国家的管理已经发生了重大的突破,科学家们已经出现了各种管理,而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企业管理制度仍然停留在旧的理念,更新是不够重视的管理理念,并没有管理理念,实现了时间。面临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加强科学管理体系,重审自己的管理理念,在不断完善进步的新时代,跟上时代,跟上国际先进水平,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在大多数公司的业务专注于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培训,提高管理理念,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个概念只能跟上21世纪的发展趋势,我们的业务将更加可观的经济管理,大批管理人员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真正的人才。

3、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我们的企业管理在过去的保守思想一直存在,太注意短线操作,忽视长远发展,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此外,由于经济管理太传统的商业模式。虽然许多企业已经雕刻出不同的管理层次,设计不同的组织和相应的管理部门,其发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但不能什么都得到完整的功能,我们不能做任何让按键的功能失踪人员,有各部门的责任重大,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的不确定性,这么多的功能敷衍了事的工作,在绩效考核形式上只是散步,还有的企业制度仅仅是监管不力,责任和权力不分,甚至没有人执行。因此,我们应根据责任,权利和结合明确的权力和进行各种功能性机构,明确责任利益的原则。是简单,高效,协调,以确保目标。使我们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员工能感受到自己在一个公平的企业,企业的员工充满归属感。

4、人力资源管理薄弱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不仅从科学和技术的大的方面讲是关键,综合国力,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管理在企业中的核心问题,在今天,许多企业现在越来越难留住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员流动性大。新的商业企业缺乏员工工作不到一年的忠诚度左右,我们应该退出,企业对工作过程的影响更大。其次,缺乏对企业员工的激励,需求在现实生活中进入人体的许多方面,还有对材料的需求,同时也是精神的需要。除了员工作为企业应该提供合理的薪酬物质,它也应该注意和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如果该公司有能力将得到提升,并任命人,企业不能给自己的空间发展,而不是他自己的能力锻炼。这会让员工觉得自己的价值不存在。第三,企业缺乏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因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与现有企业的流动性,公司担心他们的训练浪费或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员工,员工的培训,因此,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其他公司,因此很难提高的整体素质人员。

二、完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1、贯彻理念创新

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企业的思想理念进行创新,实现观念的转变,贯彻创新理念。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下,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尤其是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残留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因此,要在企业中实行理念创新,对传统的、不符合时展趋势的陈旧观念进行转变,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树立起相应的创新理念,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2、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

现代的企业要想得到长期而稳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从企业的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经济的管理,加强企业管理体制的建设,利用企业的组织机构的力量来弥补企业领导者个人控制能力的不足。同时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综合的运用各种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相匹配的激励手段,合理制定出规章制度,进而建立客观、公正的考核机制,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感,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3、加强现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经济管理也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的阶段。信息化管理是一种高效、便捷、实时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管理企业的经济运行,规避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风险,减少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失误。利用信息化管理,企业高层还可以和企业基层员工进行实时对话,充分听取企业基层员工的意见,了解企业基层员工的所思所想。据此对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作出调整。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管理环节,更好的促进公司的发展。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关于经济管理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经济管理;问题;措施

一、前言

在现代建筑行业中一定要不断加强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有效地控制并且抓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这两点是一个建筑项目最为基本的要求。经济管理就能够达到有效合理的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能够合理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项目在竣工之后能够符合国家规范和要求。

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涉及到较多的内容,比如资本预算、财务预算和经营预算等预算方面:还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管理、验收管理、建筑质量管理等等的管理方面。经济管理活动具有全面性,加强各个方面的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非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资源进行考核、分配以及控制,可增强建筑工程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协调性,帮助企业既定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加强企业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有助于有效进行项目的成本控制,获得更多的经营效益。

三、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奖惩机制的有效落实。

在一个建筑工程企业之中,权责分离、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对本钱的管理。而在现代社会之中,许多的施工企业往往因为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不符合从而无法做到有效的考核制度,这样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拖沓倦态的工作态度。并且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对于优秀员工的奖励制度往往没有得到贯彻的落实,只是做了表面的功夫,而因为工作失误而应该得到处罚的员工时常出于情面等原因而不了了之。所以这种奖罚无法贯彻落实的奖惩制度没能充分考虑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实施效果,这不仅仅对于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大挫败,更会使建筑工程本钱管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建筑工程企业能否贯彻落实奖惩机制实现真正的权责分离是员工关心的核心问题。

2、完善权责分离机制。

建筑企业要坚守权责分离的准绳做到奖罚分明,这是促进建筑企业的本钱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方法。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往往由于各个部门与具体的岗位之间的权益不相映衬,使考核的难度加大,无法考量员工在工作中的优劣性并且造成奖惩模糊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国有的施工企业由于大锅饭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奖惩工作往往一概而过,这种只布置工作而不考虑其效果的做法不仅仅会挫伤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给企业的工作造成不小的难题和无法估量的严重损失。

四、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措施

1、引进先进管理人才

针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来说,可以通过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来提升管理创新水平,对于现代化企业内部的人才引进问题,可以不断地开发新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测试方式来获取人才,积极地利用网络化的宣传方式实现企业的宣传和人才的获取,在人才渠道的获取上也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问题,则是可以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员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通过科学化的培训机制,针对有发展需求的员工为其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机会,为其发展创造基础条件;针对其他追求的员工,则需要实施相应的管理机制来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争取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实力,为其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建筑工程企业还可以在内部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来进行员工管理制度的构建或通过外聘专家进行指导的方式来落实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实施。对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考察,通过科学化的员工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提升管理效果,并且根据内部管理制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保证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2、完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建设是保证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若没有有效的机构来管理和协调各个部门,经济管理人员就会面临孤独无援、无处下手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失控。经济部门是建筑企业经济预算的制定部门和主要执行部门,其他部门要为经济预算提供资料和相关数据,保证经济预算的准确和顺利实施。这样有利于把经济预算工作层层分离,层层落实。经济管理中的防护性机制又称为排除干扰控制,指在经济管理活动前,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控制可能产生的差异。排除干扰是最为彻底的一种控制方法。但是排除干扰必须对被控制的对象有绝对控制能力。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在工程预算之前事先制定的制度、规定、标准都能够看作是排除干扰的手段。

关于经济管理的问题范文3

(一)管理体制欠规范。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开发区管委会在管理体制上基本保持了行政干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但是各类开发区管理主体并不一致,大致可分为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三类。作为机关单位的开发区管委会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依据,将开发区的管理主体界定为事业单位,必然会影响管委会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因此,由于管委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明确界定,导致开发区的行政地位存在争议,开发区管委会拥有哪些审批权、多大的审批权限,无法进行统一明确界定,只能交由各地自行把握。另外,随着开发区不断发展壮大、人口集聚,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许多管委会不仅要承担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还发挥着社会管理职能,大量社会事务管理影响了开发区主要职能的发挥,管委会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二)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我国各地政府下放给开发区管委会的经济管理权限不充分,管委会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经济权责界定不清晰。由于国土、工商等系统实行垂直管理,造成了诸如土地储备、批次申报,项目立项、规划和审批,经济管理,环境执法检查等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审批权仍保留在政府相关部门,开发区无法自行直接审批办理,必须通过各派驻机构进行协调,但是各派驻机构较为独立,协调过程复杂,导致开发区在创优发展,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受到限制。许多企业办理生产、经营审批事项时既要去政府相关部门,又要去管委会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低下。总体上说,开发区保障经济发展的职能受到限制,发挥的主要作用为帮助企业协调上级有关业务部门。当前,我国大部分开发区管委会在机构设置方面缺乏决定权,大多由上级部门负责,导致机构设置一直未理顺,无法全面落实改革意见。另外,许多开发区不具备组织人事管理权,缺乏招聘决定权,对于区内所有人员的招聘,都需要逐级向上请示报告,得到批准后方可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

(三)机构规格不统一。以东营市为例,东营市目前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或县政府派出机构,分别按照市、县(区)政府授权,对各开发区实施管理。同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但是各开发区管委会分属市和县(区)政府不同的派出主体,管委会的机构规格有差别,从乡科级到司局级都有,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差异很大,影响到了县级政府所属省级开发区功能的发挥。同时,管委会所属的不同的事业单位、党政机构规格有区别,因而机构规格确定较乱,职位设置不够协调。

(四)激励机制缺乏。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开发区属于行政机构,按规定应全部使用行政编制。但是,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地方无权增加行政编制,为了确保经济管理、社会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绝大多数开发区管委会都使用大量非行政编制人员。开发区各类人员管理不统一,致使管委会无法统一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考核本开发区工作人员,削弱了工作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在干部任免方面,一般采取上级部门负责,开发区仅仅拥有建议权,不具备决定权。目前,开发区人员激励、干部培养方面的职能弱化,缺乏经济管理和项目服务方面的人才,制约了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促进开发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管理体制,整合优势资源。我国的经济开发区经过了三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上建立了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了充分发挥开发区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内开发区可以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创新管理体制,可以参照协同政府的运行机制,整合区域内各类优势资源、经济组织与行业协会等,协调好所在政府及相关部门与开发区管委会之间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为经济加速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在土地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创新,为企业提供更优服务,推动开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深化行政改革,增强开发区,尤其是市县级开发区的行政权限,调动其积极性。

(二)统一机构规格,下放管理权限。机构规格不统一问题主要存在于各市县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中,各地应参照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设置模式,统一省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机构规格,将各县区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调整为统一规格。依据国家政策法规,按照省级经济开发区享受同级政府管理权限的标准,赋予开发区相应的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行政管理权限,代表同级政府在区内行使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参照台湾开发区的经验,减少管理层次,按照事权统一的原则落实管理权限,营造促进企业创业、成长的良好发展环境,使得企业从事生产、投资、经营等各项审批事项均能在开发区集中办理,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将县级审批权限内事项交由开发区办理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需上报国家、省、市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开发区办理预审,县级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提高行政效率。

(三)明确经济职权,保障职能发挥。为了确保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主要职能,既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经济环境,又能履行好社会管理职能,可以将开发区内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进行分离,建立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委员会,专门从事开发区内社会事务的管理。对于街区合一、镇区合一的开发区,机构规格高于本地区政府工作部门的规格,可以协调政府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社会事务,管委会主要负责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四)创新编制管理,灵活人才引进。全国各地编办应严格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确定管委会人员编制总数和领导职数,管委会依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机构名称、职责,并报市编办备案。在合理确定的机构编制总量内,创新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方式方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利用职级与薪资待遇吸引开发区建设急需人才;灵活用人机制,采取激励政策,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对于本来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工作人员,继续依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对于新招聘人员,可实行聘任制,并定期考核;建立新型组织管理机制,对发展实力强大的开发区赋予其内部机构调整及人事管理权,科学设置岗位,在保持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的原则下,管委会的领导和内部机构领导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适当配备;借鉴美国开发区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对高科技人才的锻炼、扶持、引导和激励,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现有人员待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领导干部职级待遇,建立灵活的薪酬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

关于经济管理的问题范文4

    自从对住房货币化进行了改革,使得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并且在2004年上升指数已经达到了高峰。尽管出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之后又出现了上涨。在2010年,我国政府采取措施遏制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 截止到现在,尽管房屋的销售量减少,但是,房价却没有明显下降。

    虽然我国房地产行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结构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其中,结构性因素是长期发展的结构,主要由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政策性因素主要由政府调控行为失当、金融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等的影响。

    2、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

    2.1房地产业调控行为失当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主要表现在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经营形式等的垄断。开发商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利益,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压缩住房供需数量,拉大供需差距,从而使房价持续上涨。

    房价的构成主要包含土地成本、开发费用、开发利润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在拍卖土地时,也可以从中获利,并且还可以从各种税收方面获得利益,土地和税费就占房价的40%。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企业和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各个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利用城市优势来不断的壮大自己,然而,这些都增加了住房的需求,城市土地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从深一层次方面看,城市已经成为了政府巨大的投资资源。

    在国内有些地区,土地的直接税收和间接税收达到地方预算收入的40%,然而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政府预算收入的60%。出现“土地财政”直接和土地出让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如今,土地通过买断的形式使用,使得地方政府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完全没有考虑到后果,这样的掠夺式的开发将直接阻碍到房地产的行业的发展。

    2.2宏观金融政策调控失当

    由于企业低利润或者是负利润状况的出现,使社会上很多闲置资金存到银行的机会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现如今的资本市场并不完善,存在很大的风险,再加上受实体经济的影响,经济市场发展的速度得到了控制。但是,实体经济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远低于房地产的投资,如果将这些资本都投入到产生巨大经济利益的房地产市场,那么将是和真实的消费者争抢房源,从而变相的抬高了房价,使原来人民的商品房转变为了资本房,这也成为了很多资本商家投机的基地。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实际的供给和弄虚作假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了房价完全脱离了真实的价值,使房地产泡沫形式开始膨胀,同时这又加剧了供需矛盾。

    2.3缺少相关的国家住房保障政策

    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但是,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缺乏法律的约束,结果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再加上保障性住房大多数建设在偏远的郊区,尽管价格比较便宜,但是,由于缺少基础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例如:交通费用,给中低收入的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3、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3.1科学规划建筑用地

    当前,大多数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我们所说的“炒地皮”,各级地方政府只利用土地出租和转让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些房地产的开发商通过短期向外出租直接获得利益,例如:商品住宅;有些是长期向外出租来获利,例如:大型商场等。然而,在什么样的位置建设什么样的房子等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和谐城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3.2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

    根据目前房地产投资的速度和房市情况,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看,目前,当前我国房地产投资正处于一个繁荣时期,房地产市场还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上升阶段。但是,从目前的房市状况来看,近几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下,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进行调整,然而,所谓的调整指的并不是楼市崩溃进行的调整,而是指导房地产进入另一个比较成熟的稳定发展时期,并且出现了很多性价比优越的产品,促进市场走向成熟化。

    3.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地价

    现如今,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GDP增长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居民住房能力要依靠经济发展创造的市场需求。其原因主要为房地产行业是土地和金融相结合在一起的特殊产业,其中土地是严重缺乏供给弹性的因素,然而,金融在理论上可以无限供给,而且流动性较大。如果房地产行业深入投资因素,那么就会在短时间内形成经济泡沫,一旦市场资金出现突然中断,将会直接导致泡沫经济快速崩溃,同时也必然会给相关产业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和破坏。由此看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地价,才能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顺利的发展下去。

关于经济管理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9-0165-02

1房地产经济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经济管理意识

虽然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存在已久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管理方面,开发商还比较缺乏管理意识。一般开发商认为房地产行业主要是用来谋取利益的,忽略了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真正目的。因此就扭曲了管理意识,偏离了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部分管理者对房地产行业并不了解,对房地产经济管理认识程度不够,没有看到房地产经济管理对推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2管理机制不够合理

由于房地产经济的波动,牵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所以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力度一直很强,但是在一系列出台的稳定房价的政策和法规当中,存在很多缺乏可操作性,且执行效率较低的政策法规。所以在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每个地区的房地产行业发展情况及条件有所不同,所以要因地制宜,不能等同视之。而管理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认为所有政策法规管理机制在任何地方全部通用,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导致房地产行业管理机制不够合理。

1.3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任何一部法律的建设,一定是在实践当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但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太过迅速,法律的建设跟不上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步伐,就导致房地产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出现漏洞。另一方面由于相关部门对房地产行业的了解程度不够,导致相关法律的不合理或是缺失,因此造成我国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某些问题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我国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管理,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由于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关注度不够,或是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政府出台的政策以及文件在真正落实实施的过程当中暴露出其不合理性。

1.4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我国相关部门在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当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包括管理目标模糊,方向出现偏差,管理重点不够突出等问题。因此导致出台的政策法规缺乏持久性,往往一出台就会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实施存在不连续性,这不仅造成房地产的经济出现很大的波动,还对房地产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不够明确所造成。

1.5政策缺乏稳定性

由于房地产经济的波动性比较大,所以几乎每年国家都会出台相关政策对房地产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其出台的政策对房价的上涨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反而房价在逐年上升,为民生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困扰。相关政策不够稳定的原因之一是国家的调控手段过于单一,没有意识到其他因素在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单靠政策的颁布来制约和管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实在是力度不够。

2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措施

2.1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

要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当中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将经济管理意识与房地产经营计划融会贯通。第一,要在房地产产业着手施工之前对房地产项目进行严格审查,排查问题,并进行综合性的评估,确定其可实施性,然后再投入资金对项目进行建设;第二,要在房地产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树立好项目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房地产产业的负责人及管理阶层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决定着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所以应当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为房地产项目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健全,需要从实际当中汲取经验教训,来不断完善相关体制,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所以相关部门要有足够的耐心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深入了解和密切关注,总结经验教训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经验,以此为依据,建立健全我们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为保证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稳定运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惟其如此,才能以此来规范和制约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对其进行宏观调控。

2.3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完善法律体系一定要针对我国国情,对《建筑法》、《土地管理法》以及《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以保证政府在房地产经济管理当中处于主导地位。我们所完善的法律体系一方面需要能够控制好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程度;另一方面需要能够修订出有利于房地产长期稳定发展的具体法律细则。另外在建立房地产行业法律体系时应该涵盖多个方面的内容,确保其全面性。

2.4明确管理目标

针对我国对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明确好管理目标,对症下药,不能进行盲目管理。只有明确了管理目标才能针对要管理的方面提出及时有效的管理措施。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阶段,所以经济结构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调整,这样就为我们明确管理目标制造了阻力。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为我们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提供前提条件。

2.5出台稳定的政策做好长期规划

出台稳定的政策要从本质上认识房地产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还要从长期的调查研究当中总结经验,提出极具针对性的政策来对房地产经济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需要从相关政策当中明确房地产发展的总体思路,而且长期的发展规划不但要追求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利益和效应,还要为房地产行业以后的发展提供好目标及发展方向。

3结语

房地产经济的管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其与国民经济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差池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一定要做好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工作,解决好其存在的问题,以减小房地产的经济波动,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关于经济管理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精益管理 问题管理 监控体系

“管理者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不是危机管理”。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实施问题管理。大多数单位在问题发生之后,对于其发生的原因、处理措施和纠正预防等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意识,特别是追责、问责意识不强,监督、考核的力度不够,纠正、预防问题的措施落实不力,抓问题节点带作风的效果不够突出,导致部分员工对于问题整改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一种松懈、怠慢之风。如何更好地表达问题节点、分析问题节点发生的原因,对问题节点的性质进行评估和界定,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把行之有效的措施固化为制度,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逻辑性的工作思路。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管理现场会上对精益管理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持续改进的流程。本文以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问题的发现为触发点,着眼于宏观,从微观入手,以解决问题为手段,探索建立从问题的发现、分析到解决的流程,完善问题解决运行机制,加强跟踪与反馈,由点带面,点面突破,由表及里,由外到内,有效提升执行力、执行能力,确保执行效果,实现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的螺旋式提升。

一、问题的分类

按照问题的性质将问题分为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和没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根据造成后果的程度,可分为一般问题、严重问题、重大问题。一般问题的风险和危害较轻微,造成的后果一般在可接受和允许范围内,纠正整改比较容易。具体到工作中,一般是因为疏忽大意而造成的工作失误,对生产经营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严重问题可造成明显风险和危害,不可接受和允许,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消除,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是因规章制度不合规或与上级的决策部署相违背造成的失职、失责行为; 重大问题可造成重大风险和危害,不可容忍,必须采取紧急非常措施,立即予以消除,凡是涉及安全、稳定、规范、廉政四项重点工作的问题都是重大问题。按照业务类型分又可分为烟叶生产经营、专卖监督管理、卷烟营销和综合管理四类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口部门不同又可细分为决策层问题、机关部门之间的问题、机关部门和直属单位之间的问题、部门(单位)内部的问题等。无论问题如何分类,在既定的职责和权限的前提下,分清责任部门和责任岗位,凡是对目标实现产生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都可定义为问题。

二、问题的发现

企业要定位于精益管理,成立由市局(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市局(公司)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具体督导“基于精益化管理的问题模式探究”的实施工作。各直属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本单位问题管理工作的开展。立足于“有效的规章制度、健全的标准体系、清晰的岗位职责、顺畅的信息传递和严格的绩效管理”五项基础工作,定位于管理创一流,开展对标管理,找差距、找瓶颈、找突破,特别是对国家局、省市局(公司)明令禁止的严格规范等问题,提高观察力,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程序、流程等规定和市局(公司)确定目标为标准,在工作中留心观察,按照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从业务流程的策划、实施、验证和目标的监视和测量等多方面查找问题。对于一些流程节点,要多分析、多研究。“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再小的问题也是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对照日常工作措施的落实,提高分析能力,日日找、时时找、处处找,由点带动面,点面突破。今天的问题从昨天找起,下游出了问题从上游找起,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系统找。发现问题可以横向纵向的相互进行查找,重点突出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目标的管理,工作措施的实施过程及效果等关键节点上查找与发现问题。

三、问题的确认

为方便工作的开展,根据业务类型,成立烟叶生产经营、卷烟营销、专卖管理和综合管理四个问题确认督导组,开展问题的确认和识别工作。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的影响、发展阶段等特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影响经济效益和服务的环节入手,找准主要问题,把握问题的现状,对现状进行全面、彻底地调查。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关键症结。注重搜集问题方方面面的信息,注重用数据说话,数据搜集要有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同时对现状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充分运用分层分析、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等工具,查找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采取现场验证、现场测试、测量和调查、分析的方法确定主要原因,找出影响的关键所在,识别末端因素逐条确认原因,确定责任部门、单位。问题管理办公室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分析会,由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主持会议,围绕“两烟一专”和综合管理等主要业务,结合月(季)度考核结果和内部审核结果等,由问题确认督导组提出归口问题,并确认问题类型,明确责任部门(单位)和督导部门,经副组长签字确认后开具“问题管理通知单”;市局(公司)领导成员可以针对下属单位(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向问题管理办公室提出责任部门需要整改的问题,由问题管理办公室汇集下发问题整改通知单,并具体负责督导问题整改。

四、问题的解决

问题责任部门(单位)在收到“问题管理通知单”后,首先要分析原因,分析问题发生的实质,是思路性问题还是制度性问题,深刻研究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对策,评价和选择措施的步骤,以有效性、可实施性和经济性为原则制定措施,特别是对新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多个解决方案。对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比较,优中选优。该修改制度的修改制度,该修改流程的修改流程,从深层次上去解决问题,确保问题不再发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根据问题的变化及解决效果跟踪完善解决方法,建立纠正和预防措施。按照规定日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向问题管理确认督导组提交整改情况,同时提报整改痕迹化资料,经问题管理办公室主任签字确认,整改情况需要在下一次问题管理会议上汇报,经会议评审后方可通过。

五、问题的预防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不让问题再次发生,通过抓问题带作风。一是事先预防。重要工作事前都要做好详细的方案,按照PDCA的方法,预见并采取措施,防范问题的发生。日常工作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手册及工作方案、规章制度等都是未雨绸缪的具体体现。这是问题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最高层次;二是事中控制。责任部门(单位)要严格执行市局(公司)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流程,监督管理责任部门(单位)要加强过程控制,在具体工作中加强数据分析预警,对问题苗头、倾向性问题要建立预警机制,化解苗头,防止问题变大升级,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事后总结。事后及时总结,查缺补漏,举一反三,评估修正,对任何一项工作,责任部门(单位)事后举一反三总结经验和不足,标注注意事项,其他部门(单位)要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来对待,进行认真总结,从中得到提高和借鉴。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问题分析会议,强化事先预防,加强事中控制,搞好事后总结提升。通过问题的有效解决,由一点防一面,由一个问题的解决达到预防一类问题的目的,用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指导以后的工作,使工作方法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在此后所制定的工作方案中防范类似问题,且当类似问题出现时,有正确的应对策略。

六、考核督导

“基于精益化管理的问题模式探究”是为了发现各项工作中的潜在问题和危险,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发现问题不是目的,整改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和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是最终目标。为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发现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精益化管理的问题模式探究”办公室规定除稳定、规范、廉政、安全四项重点工作外,对不违反文件规定的,通过改进可以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将对发现问题部门(单位)采取正激励方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加分。对违反文件规定的,对问题整改不到位的单位(部门)将采取“负激励”方式,按照绩效考核办法规定进行奖惩。初步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挖掘问题、表达问题、归结问题、处理问题为线索和切入点的一套管理理论和管理机制。

“基于精益化管理的问题模式”作为扎实推进精益管理的一个有效抓手和突破点,也是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促进了各单位、部门、岗位的职责流程化,理顺了管理的流程,进一步明确了“干什么?如何干?干到什么程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了执行力和执行能力的提升,通过一大批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的解决,促进质量与效益的提升,进一步理顺了管理的程序,夯实了企业管理的基础,促进了运行效率的提高,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