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范文1

一、把握教材,分段设计活动内容

1.低年级段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

由于低年级的孩子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低年级的教材要合理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可以安排“数学乐园”、“快乐的星期天”、“开心小商店”“过生日”等内容,既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2.中年级段注重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跨入中年级段,对数学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利用小组合作这一平台,运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课本相关内容,可以设计“寻找生活中的数学”、“24点争霸赛”、“三角形知识知多少”等内容,在活动中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拓展课本所学的学科知识。

3.高年级段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通过与人合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活动课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高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能自己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此时可以有效拓展一些活动课的视野,设计一些如“弄脏了的发票”、“礼品包装中的学问”“数字编码和应用”“商家价格战的秘密”等内容。这些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能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

二、联系生活,合理拓展学科课程

学生生活于自然中,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但如果我们不注意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味地遵循教材,那么教育则成了隔离学生与现实世界的屏障。教师要善于开发社会、自然等领域的教育资源,将符号化、公式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素材、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去“做”、“考察”、“实验”、“探究”,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如在讲授小学数学教材(苏教版)第七册《简单的统计》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白色污染现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收集方便袋的一周使用量,并学会用统计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同时通过对数据的计算、比较、分析和描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增强合作意识,锻炼实践能力,这些都是课本教材所提供的单一枯燥的学习资料所无法达到的。

三、动手实践,有序渗透数学思想

从数学教材的体系特点来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培养学生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内容很多。如低年级的认识时分、认识人民币、简单图形,中年级的长度单位、重量单位、估算的应用、平面图形,高年级的平面组合图形、立体图形、方案设计等等,所有这些知识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参与学习过程,认真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激感,有效升华活动精髓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具 学具 教师 学生

在直观教学中,多年来一直采用的直观演示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理解算理、掌握法则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看,不让他们动手参与,他们就不能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思维、在操作中创造。这样教学,小学生还会感到教学内容太抽象,结论来得太突然,不仅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全面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学具操作应该而且必须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对学具的科学使用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具操作,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有效地组织学具操作,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同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1.学具存放有序;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二、学具操作,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但学习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仍离不开前一阶段的思维形式。因此,当小学生最初学习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公式时,仅仅通过教师出示实物或图形让他们观察是不够的,还要组织他们操作学具。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感知学习对象,既有助于建立表象,也便于进一步进行抽象概括,获得规律性的知识。这样,从动作、感知的表象,再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三、操作学具,让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组织学具操作,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让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他们的大脑,可以促使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同时,让他们说一说操作过程,想一想操作过程中的新发现、获得的新见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并且反过来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组织学具操作,让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以让他们的动作思维、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得到发展。

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的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山芋、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兴趣盎然。

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也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范文3

【关键词】 新课程新教材学生有效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新课程根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也考虑到未来社会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编写了这套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过很多的困惑、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可以说是在边学边教中一步一步摸索走来的。作为年轻的我们,反思教学过程当中的点点滴滴。新理念的层出不穷,许多自成一派的教学模式都为我们的新课改增添了一抹亮色。纵观自己走过教学之路,认为要提高新课改的实施能力,必须先熟悉数学知识体系,才能有效驾驭数学课堂,真正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一、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给自我一个导向。(为什么要这样编?)

新教材力求实现以下的基本特点。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多样化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3、以数学活动为线索,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和交流。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注重关注孩子在数学上的发展。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各部分的内容编排,有如下两个原则要遵循: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学习小数时,三年级下册设计了"元、角、分与小数"。因为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最直接经验来自于价钱,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认识。四年级下册再继续学习小数及其运算。让学生可以借助元角分的模型,并最终脱离具体模型掌握小数运算法则。

2、注重知识点前后衔接的原则。如果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就会造成知识点的前后脱节。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也是为后续的四则混合运算,商不变性质等的学习打基础的。如何正确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进行正确的引领。有时作为农村的教师很难把握。这还需要加强这方面内容的培训与学习,给教师一条较为明朗的线索。

二、熟悉教材的理念,给自我一个引领。(要怎样教?)

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全面发展。数学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尝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人人必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这样学生不仅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方式也得到彻底改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喜欢数学,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亲身体验,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使数学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2、注重生活联系。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引用了一堂课一个情境的方式。注重把每一节数学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学习小数与生活中的买文具、买书结合在一起。学习8的加法与"跳绳"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深深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合作交流。改变了以往单纯教师讲授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以观察、操作、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中更是学会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了解学生的特点,给自我一个方向。(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教?)

1、农村接触面窄,需要符合本地学生的学习情境。新教材上的一些情境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时就需要我们寻找一些适合当地孩子学习的情境。例如:教学《方向与路线》时,书上利用的是城市中一个一个公交车站,而我们当地没有公交车站。这时我们就利用当地中巴车的路线图来上。一个个村庄、乡镇就是一个个中转站。利用这样的情境,和当地的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学生有认知的基础,学有实效。

2、关注孩子的学习起点。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是不可同一而论的。在教学起点的定位上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科学制定。

3、现代教育技术欠缺,思维不够开阔也是农村孩子的一大特点。农村的条件有限,但正在逐步改善。没有先进的辅助手段,使学生缺少了很多直观的体验。少了直观的演绎,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四、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学习。兴趣是成功的一大关键。教师要利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教学情境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如果能建立在有效又有趣的基础上,学习的效果将会很好。例如:学习计算。如果单纯的只是说算理、讲方法在计算就比较枯燥。用上当小医生、小法官纠错,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请学生来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解......等形式丰富了,自然而然就有了效果。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范文4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示“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四、设“障”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范文5

关键词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分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数学课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是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数学知识都没有掌握,甚至有少部分学生连2+(-5),-1/4x=3等等这样简单的运算都不会,面对复杂的高中数学知识,老师再怎么讲解也是学不会的,更别说对数学感兴趣了,老师也没有信心教学,形成教无信心,学元兴趣,学无所得的不良局面。笔者曾对全班60名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做过调查,结果是:

1 认为授课内容简单,有时显得无所事事,“吃不饱”的有8人,占13.3%。

2 认为课堂容量适中,有些内容学起来容易,有些内容学起来困难的有12人,占20%。

3 认为课堂上听不懂,或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好的有16人,占26.7%。

4 认为毫无兴趣听课的,听也听不懂的有19人,占31.7%。

5 认为无所谓,反正根本都不学习的有5人,8.3%。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差,成绩参差不齐,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面对学生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行为习惯差异较大的新情况,多数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感到困惑无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教学。

二、具体实施

1 区分不同专业的数学课

(1)对于数学要求不高的文科类专业,比如:文秘专业,食品专业等,做法是:不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去上课,把数学课开成选修课,规定每名学生要修满的学时。每次的选修课都有一个能吸引学生来听讲的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去听课,修满学时。这样既能普及数学基本知识。又能激发这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2)对于数学要求相对较高的会计类和机械类专业,则可以根据同一专业的学生入学的数学成绩分班教学,将数学水平相当的学生编入同一个班,比如分成A班,B班,c班,教导处可以适当的将同一专业的数学课安排在同一节课,那么三个教师去到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这样经过分班后,相对缩小了数学知识基础差异的程度,易于教师组织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培养目标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难度,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

2 同一专业分“应用型数学课”和“高考型数学课”

一般情况,一个班大多数同学是选择就业的,少部分同学是参加高职高考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分开上课的形式把数学课一分为二为“应用型数学课”和“高考型数学课”。应用型数学课是一个专业的学生同时上,分班教学见上述第(一)点之第2小点;高考型数学课,则是全体非高考班的但有意愿参加高考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高考数学辅导班,集中授课。

3 课程设置的分层教学

各专业对数学知识所需的知识点,时间段有所不同,所以各专业之间的数学授课结构也有所不同,数学教师要与专业教师建立沟通的渠道,在对相应专业中所用到的数学知识与侧重点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构建相应专业的数学教学新框架,打破原有数学教学体系,可以不必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能使学生学以致用,直接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机电专业的课程如下:

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不同的数学知识,有些章节对于有些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增加学习的负担,而且对他们的专业和职业成长没有多大用处,无端增加了老师和学生双方的负担。对于不同的专业适当的可以删减一些章节,让学生学对他们有用的数学,对学生专业有很大作用的章节,则老师可以适当花多点时间授课,讲详细一些。比如数控模具专业,《立体几何》和《三角函数》则应重点讲;对于计算机专业,《函数》则应重点讲;对于会计专业,《数列》和《排列组合》等也可以重点讲,等等。不同的专业都有侧重的内容。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在学无用的数学了,自然学习起来就不会那么无味了,也觉得有目标了。

三、“分层教学”的体会

1 分层教学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实效化

G623.5

一、小学数学课堂预习的重要性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众多教学实践表明,课前的预习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对新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以质疑、期待的态度参与到课堂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注力。与此同时,教师的课堂讲授也能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有效检验,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前的预习中来,使课堂气氛融洽,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未知的数学知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无形之中

就能加快对知识的吸收速度和程度,进而增强学习自信心。特别是一些基础知

识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提前预习可以让其面对新知时不至于产生害怕、恐慌等心理,有利于其学习新知及树立学习自信心。

二、如何有效的开展课前预习

(一)有梯度地布置预习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课前预习,自然是不行的。在数学课前预习的布置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作出不同的预习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悄悄在心里划分,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预习的要求做到分层次,在预习的提纲中呈现出必须预习和选择预习的内容,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有事可做。再次是将预习结果分层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给学习比较吃力的这些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体会到预习的好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课前预习不能忽略个体的因素,在布置课前预习时,我会把预习分成必选题、选预题和探究题。必选题是对每位同学的要求。这类题型与旧知识紧密联系,一般比较简单只要认真读两遍书都能做上。选预题带有一定的诱发性,又具有难度,这类题班上后10%左右的学生不作预习要求;探究题是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己钻研探究的预习题,这种题一般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这样的预习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孩子通过课前预习都能在上新课时有话说、让每一个孩子在预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也让能力突出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

(二)提高A习的针对性

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学生很有可能要通过汲取教材以外的知识来更好地完

成教师设定的预习要求和目标。如果学生和教师对课外内容的控制出现问题,

就会使得课前预习活动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前预习活

动时,要明确课前预习活动与课外内容之间的关系,要多选择可以活跃学生思

维的课外内容,尽最大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之前,可以要求学生这样预习:1.首先找到课本对应页,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划下来,多看几遍,看看是否能够理解,然后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2.按课本上的要求,找一找周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然后记下来。3.试着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会了就标上对号,不会就标上问号。4.书本上的“想想做做”你会吗?请你试着做一做。5.再一次看书,说说这节内容重点学习的什么,想想还有什么疑难之处,记下来。这样坚持下去,到了后期,学生就可以独立进行预习了。可见,只有控制好课外内容的范围,多选择可以活跃学生思维的课外内容,才能最大化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并且,教师要注意控制课外内容,如果课外内容设定过宽,就有可能出现“模糊焦点”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消化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

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就把a叫做b的倍数,就把b叫做a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 动手实践、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及时检查预习效果

1.老师考查。在课上用二、三分钟检测一下学生的预习效果,或是将学生的预习作业收上来改,对学生的预习作业及时给予激励与评价,也可以评出较为优秀的预习作业。

2.学生交流。课前让学生对预习作业进行交流共同探讨预习时出现的问题,遇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共同探讨出正确的方法,学生互相帮助,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是他们中最进步的孩子,有时发现他们的讲解并不逊色于老师,通过他们的互相督促更有助于他们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