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文学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文学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文学素养

如何培养文学素养范文1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才培养;人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中职院校为提升竞争实力,开始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文素养作为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得以发展。但受中职学生生源质量、知识储备情况、学习能力,教师教学重点、教学模式,中职语文教材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仍需深入实践探索,以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提升中职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就业发展能力。因此,展开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具体研究,意义深远。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教学开展有明确指示,指出语文是一种无法取代的重要交际工具,这同时是语文的基础属性。而现阶段绝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模式仍然相对传统,对学生语文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培养力度存在不足,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学科教学的具体功能未得以全面展现,这无疑严重影响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养成。而就中职生自身基本情况来讲,首先,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实施,中职教育发展备受影响,生源整体减少、中职招生规模扩大等,造成整体生源素质下滑,入学者多以应试教育失败者和普通高中教育落选者。其次,中职学生自控能力弱,自主学习意识缺乏,专注力不足,长期成绩靠后不自信或抵触学习等问题严重。城乡发展不均衡、师资水平不足、父母知识能力限制等也严重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最后,中职生受传统教学理念模式的影响,不重视文化课学习,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学情况可想而知。就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情况来讲,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将课堂知识与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只将语文当作教学工作,忽略其人文性,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毫无帮助。其次,教学方法较为老旧,对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意识相对缺乏。最后,教学创新仅限于教学形式变化,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就中职语文教材设置不合理性而言,主要表现在部分文本教学难度大、教学连贯性不足、单元内各学习板块间呼应性不足、教学目标不统一等方面。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方面人文素养作为个体自身发展内容,与其职业发展关系紧密,对个体长远发展影响深远。中职生与其他高校生一样,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应具备极强的素养能力。这样,中职生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开阔视野,得到更多赏识与重视。如果一味发展专业能力,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未来发展中此类学生将无法更好地融入社会,知识面狭窄,也不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运转需要的是人际交往的沟通。具体到中职语文课程中,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不单单包含基础的文化知识,同时更有优质的精神内容。因此在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任课教师需将人文素养教学展现到极致,从自然、人生、语言、思辨等多个层面向中职生传播人文属性内容,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故而,在中职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同时,人文素养培养亦极为重要,只有将二者完整融合起来,中职生才能够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大成效,才能深刻理解社会发展、民生就业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养成民族向心力意识,为推动我国民族凝聚与发展贡献微薄力量。另外,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也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与要求,只有切实达成这一目标与要求,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型劳动人才。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转变教学观念塑造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时,中职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且符合教育学情的素养培养理念,充分依托中职语文成长教育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重视学生写作、沟通能力训练,提升入职适应与实践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例如,近几年,中职教育引入职业定位与理想概念。基于此,中职语文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此类主题讲座或比赛活动,要求学生对参与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与写作,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个人发展立场与理想更明晰或坚定。其间,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出指导或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职业规划理解,提高职业选择标准,获得更好的发展。此类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便于学生端正职业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取向观念;另一方面学生语文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融合性增强,语文素养提升,择业机会更多。此外,中职语文教师还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将语文课堂人文特色尽数发挥。例如模拟真实招聘会场景,组织学生择业面试,不仅能锻炼中职生的表达与展示能力,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因此,为充分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师势必要转变与创新现有教育理念,消除传统理念屏障,实现现代化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提升教学实力。2.消除教学偏见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中职教育解读往往是狭隘的,无法深入解读其重要性,没有明确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性。事实上,职业教育对我国发展影响极大,为国家输送各类高素质劳动力。随着长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已极具规模,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政策倾斜与扶持愈发凸显。但实际发展中,中职教育发展动力仍有欠缺,中职语文教学中也存在偏见。例如,学生生源素质薄弱,无法理解深层次文化课知识,理论知识教学以基础为主;中职生学习目的是提高技术水平,文化课影响不大;等,中职教育短视性一览无余。基于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消除偏见,明确语文的重要性,尊重语文学科人文特点,重视语文工具作用的同时,重视语文文学本身的内涵,了解语文的博大精深,积极通过语文培养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的人格,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教师应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不过分强调学生已有的成绩表现,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握现在,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自信地走向未来。

(二)重视语文人文意识

目前,中职语文教育课程标准仍沿用2009年的版本内容结构安排,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大板块。因此,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教师仍需从三大板块入手。1.“阅读与欣赏”的人文性与审美性中职语文“阅读与欣赏”板块的内容以散文、诗歌、小说及戏剧等为主,学习中重在整体感知文章主题,辨识写作手法,增强情感体验,感受文本思想情感与艺术魅力。就整体学习目标来讲,实现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较为笼统,具体到教学中需细化开展。其一,散文。散文是培养学生人文性情怀的重要途径。散文创作时期不同,目的、情感表达不同。以《鸿门宴》为例,题材是历史散文,描述了楚汉争霸这一历史事件,刻画了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从课文中,既能明确项羽英雄末路失败诱因,又能从刘邦“奸”而得天下表现中感受其优点,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生活中的客观全面性。再说当代散文,典型的如《我的母亲》《合欢树》等,都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追思和对母爱的眷恋。这样的主题,极易引发离乡求学学生对亲情的渴望,教师借此搭建文章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易知恩、懂恩、感恩,提升人文情怀。其二,诗歌。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价值的利器。无论何时、何种题材的诗歌,永远表达着作者对生活、自然、家国等的热爱与追求,也反映了人们表情达意的语言精益性。诗歌学习重在朗诵,教师可让学生以此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以现代诗《致橡树》为例,舒婷的《致橡树》,表达的是对平等爱情的追求,是对过去不平等爱情关系的否定与挑战,赞颂了爱情中的女性独立,既表达出对爱情的尊重,又表达出爱情的独立性与自我珍视。因此,在诗歌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意蕴美,学会沉淀人文底蕴,提升自身艺术审美能力。其三,小说。小说反映不同时代的现实生活,引导人们建立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学会批评人生的价值,理解人生。中职语文教材中小说类型有中国古代小说、现当代小说和外国小说等,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很显然更贴近生活,多以白话文出现,可读性强,容易理解,既可让学生自我探讨学习,又可辅助教师展开拓展阅读教学。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描写了当时法国社会中产阶级市民的真实生活现状,表现出社会生活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念,做取舍有度、取舍有道的高素质人才。其四,戏剧。戏剧实践性更高,便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仍以《项链》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其改编为话剧,由师生分角色进行排演和摄制,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理解能力的同时,写作、编排及表演能力均可得到提升,表现力也会增强。2.“表达与交流”的生活性与文学性中职语文“表达与交流”板块分为口语交际与写作两部分。口语交际重在培养学生听与说的能力。听即听明白字面内容,听懂内在含义,听清楚什么,听明白暗示什么。以《荷花淀》为例,这篇文章写了水生夫妻的对话,教学案例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中职生无法切身体会夫妻聊天经历。基于此,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现代化生活背景下的示范案例,让学生深入学习。同时,听与说是教师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培养情商不可替代的重要路径。只有学生听与说的能力提升,才能基于语言将人才自身魅力进一步展现出来,获得更多的自信与认可。写作目的则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等,是提升学生文学性的重要方式。以航空服务专业为例,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工作日志与调查报告,让学生记录学习、实践经过与结果,引导学生如何准确表情达意,启发学生的心智。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与延续性所谓语文综合实践,旨在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因此,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指导工作,学生课外拓展学习亦不可忽视,所取得实践成果也应进一步推广。例如一些较为新颖或典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可制作成专题教学或宣传视频,上传至网络教育平台,起文化宣传的作用。另外,语文综合实践是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桥梁,基于此类实践活动,学生全方位能力均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发展平台更为广阔。

(三)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

个人成长,与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势必要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一方面创造文化长廊、校园图书馆、校园数字图书馆、校园书吧等,积极组织各学院展开书香校园搭建活动,鼓励学生勤读书、爱读书。重视文化社团搭建,举办各类比赛,组织文化艺术节,引导学生自我展现。另一方面教师不断进行自我修养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除语言文学专业外的专业基础知识,例如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其次,做好人文关怀工作。在教学开展中,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批评学生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在不同的教学情境处理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可严厉、可温柔,但不可羞辱和讽刺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重视。

四、总结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与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之间兼容性较高。因此,教师在展开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时,可充分依托语文学科展开,兼顾“阅读与欣赏”的人文性与审美性、“表达与交流”的生活性与文学性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与延续性,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同时,不能忽视正确教学观念的树立和积极人文环境的创造。但需明确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只有基于具体现状,选用合适的理念方法,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方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金明.基于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1.

[2]王立慧.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A].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3]邱春华.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2):189-190.

[4]张睿鹏.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52):114-115.

[5]黄务娟.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2):145-146.

[6]徐乃罗.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家庭生活指南,2020(12):25-26.

[7]凌红兵.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长江丛刊,2020(34):37-38.

如何培养文学素养范文2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环境决定学习质量。一个轻松、有氛围的学习场所,学生能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学习,且学习效果和效率明显;相反,若将学生放置于一个有太多限制和束缚的学习场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不到培养。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主要是取决于教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这个课堂上,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并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转换思维,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容许学生对教学内容或教材存在异议,甚至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一味强调“读”,或者是用大量的时间去开展一些没有目的的读,那么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反感或者厌恶。读固然重要,但是必须要有针对性,而且要尽可能多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对课文内容文意疏通的情况,可采用表演式阅读、体味式阅读、提问式阅读形式。如《父母的心》一文,教学时可以采用体味式阅读,因为本文情感丰富,对话感人。可以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的语言。经过多次反复的朗读,有的学生在读到动人之处时,神情激动,语气哽咽,令人伤感。多形式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能自行感知和探究文本人物角色特征,以及在相对特定的环境中,用何种言语或者口气说话,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如何培养文学素养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小学教育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以“提倡人文关怀”为导向,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现人文关怀,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作用

1.以爱施教,演奏师生和谐共进的动人乐章。“爱”是人文精神的精髓,没有爱,所有的人文精神将失去光彩。“爱”又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石,教师要以爱为根,采用多种方法与学生产生共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一部活教材,其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并欣赏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并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回应,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不能把眼光只放在学生知识接受上,重知识能力而轻爱好与特长教育,缺乏融洽宽容的人文内涵,会使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不能和谐共处,也达不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2.展示魅力,以健康的生活情趣熏陶感染学生。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会因为教师的洒脱博学、美丽优雅而崇拜而模仿学习,并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光辉的一面。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个性丰满的教师,也才能培养个性丰富的学生。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并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创新教学方法,让自己成为一部活的人文读本,时时刻刻熏陶感染学生。

3.关注社会,向学生传递人文信息正能量。著名语文教师于渏说过“语文教师应是杂家,应是百科全书,应是实实在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第一人。”关注社会动态,把握时代脉搏,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让社会人文责任激励自我,让书中人文营养内化吸收,让时代人文精神渗透入每个细胞。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放射人文光辉,才能在教学中展示自己,颂扬正气,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榜样,从小积蓄人文、人情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挖掘教材内涵,营造浓厚人文教学环境

“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中字词句短篇,无不包含着深刻的人文成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深刻挖掘教材蕴含的人文性,因势利导,营造人文课堂环境。

1.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汉字不仅有优美的外形,而且有丰富的内涵,每一个汉字的构成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例如教学“ 男”字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字形来理解,这个字形可以理解为在田间干活、有力气的是男人 ,从而体现出男子在古代耕田干活中主导作用。在充分利用汉字的原理帮助学生识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汉字的自然美,并从中感悟到男子的坚强刚毅,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2.在解词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手段之一,从一些词语中就能更好的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启迪,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教材中所选取的文本,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因素。比如教育学生团结友爱、热爱国家、热爱自然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课文的精神实质,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深入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除过课本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使其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得到更大的人文教育。

4.在作业批改中渗透人文教育。学生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反馈,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作业所经历的每一次评价都是建立自信心的好时机。因此,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用笑脸、小红旗、红苹果或其他充满童趣的印章代替原来的分数和等级,这无论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抑或成绩差的学生都是开心和值得炫耀的事情。教师还可用一些简单但又具激励性的评语进行批改,要不吝赞美的语言,往往一句简单的话语能使学生一改往日陋习,并能唤起对知识的向往。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支撑民族脊梁的教育。我们应从娃娃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会贯通人文教育,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一大批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牛伟丽.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的提高[J].新课程(教师).2010(07).

如何培养文学素养范文4

关键词:中职 语文课堂教学 职业素养 培养方法

对于中职学生来讲,职业素养是其步入社会的重要竞争力。具有了较高的职业素养,中职学生才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所谓的职业素养,就是学生的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心理素养等多种素养的结合体。语文学科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应用性、工具性以及人文性,决定了其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笔者选择中职语文课堂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一、从教材内容出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因为中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相对来说差一些,表现在平时的行为习惯上,如有的同学对父母、老师没有感恩之心,有的同学生活奢侈,不知道勤俭节约,有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和别人很好的合作,有的同学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说明了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较弱。因此,作为学校和老师应该是首先教会学生怎么样做人,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能力。教材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重要媒介,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很多教学内容都与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有关联,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时,语文教师就需要从课本内容出发。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大多内容都来自于名家,其中所讲述的人生经历以及其中表达的个人观点,都会对当代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每一个文学作品都表达着不同的观点,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我的母亲》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通过深入的阅读与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伟大的母爱,让学生的感恩之心得到激发,促进学生善良人格的形成。再如,在讲解《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前辈们生活的不易以及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不断自我改进与升级,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利用,是新课程标准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在中职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对学生职业素养形成有利的内容。教师要加强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强学生语文专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思想上与心理上得到充实,以引导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教师更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具有中职特色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利用关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于中职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学生的就业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但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双向选择成为当代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十分重要。而中职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个人素质以及工作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些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面试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自我介绍以及演讲技巧的讲解,促进学生自我表现能力的提高。学生具有较高的交际能力,才能在面试中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展示一个完好的自我,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提高。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公文等文体的写作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工作能力,让企业接纳他们。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或者是面试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自我交际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展现与培养。只有这样,中职学生才能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促进自我提高。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对中职生走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在将来的求职中占有先机,更谈不上建功立业,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求职的“敲门砖”;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对人才的高要求是他们的基本要求。中职学生毕业之后,他们需要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中职学校肩负着促进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职责,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进行有效的培养。要使学生实现向社会人的自然过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出课堂,将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应用。只有学生的学科应用能力提高,才能使学生具有更大的作为。

比如,在学习《校友职场感悟采访》这一课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过往的毕业生的职场经历进行了解,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在模拟采访企业人才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当然,作为语文交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跟随着职场工作人员参观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掌握企业发展中方向。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中职学生的社会就业意识会增强,也会意识到自己哪些方面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高。加强实践活动数量的提高,也有利于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提高,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作为中职语文老师,建设切合中职生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社会工程。希望当代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郝日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职业教育[J].华章,2012,(06).

[2]唐毓林.浅谈中职语文教学[J].职业,2013,(29).

如何培养文学素养范文5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71-01

在地理教育中,人文地理是渗透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应充分挖掘初中地理学科的人文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每个学生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一种人文精神。

1.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1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学科特点的根本要求。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内容丰富的学科,除了一些特定的地理常识之外,它还包括物理、历史、文学、数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初中地理作为整个地理课程的入门阶段,肩负着学生初步接触人文知识、锤炼人文精神素养的重要责任。因此,中学初级阶段的地理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奠基石"。

1.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地理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的地理课程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态度的形成、情趣的培养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环节。

1.3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教学方式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是高明的领路人和指引者,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是在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地理事物的各种内在联系、探索地理学科未知内容、培养对待事物和生活的态度等方面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就是人文精神素养培育的一个方面。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2.1用教材土壤孕育人文素养的种子。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教材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素材,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从而改变空洞教条的宣讲现状。例如教学七年级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时,学生体会到东非大裂谷的壮观之美,太平洋的广阔之美;教学"天气与气候"时,学习既能联想起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又能想象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以及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美的情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比如梯田等,可以品味人类发展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力量之美。

又如教学八年级地理长江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长江源头的冰川、雪山及"江流如帚"的风景,使学生领略远离自己的高、远、洁、阔,感受雪山、蓝天,感受到宁静开阔;同时以长江的水文特征为例,感受人的成长历程。长江上游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的各拉丹冬峰,源头河水清澈,流速缓慢,行走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带着希望,带着生机,犹如我们单纯的童年。过了玉树,长江进入青春期,一路奔腾而下,桀骜不驯,像个毛头小子,充满激情,正如我们会因不谙世事而犯下错误,可年轻也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川江就是长大了的长江,在积累着知识和能量,在总结思考着青春的美丽和教训,在迎接下一轮的冲击。出奉节进入三峡,迎来其第二个春天,生机勃勃,像个厚积薄发、壮志雄心的中年人。出宜昌,长江九曲回肠,做人,哪能都那么顺利。长江的中下游就像老年人,河床展宽,流速缓慢。最后,在上海进入大海的怀抱。

诸如此类的素材丰富,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以大自然的雄奇壮美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其感受美,发现自然美,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审美自然的情感。

2.2用地理资源浇灌人文素养的芽儿。学生的能力、智力、情感态度及个性、创造力不可能在狭小的教室空间内完全形成,因此,在地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课程资源,如教材、学具、电影、多媒体课件、录像、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社会调查等活动,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开发与利用,如让学生看天气预报、参加气温测量,谈天气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等;还要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民生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时事中寻找教学资源,如神七的发射、长江防洪、松花江水污染、三峡工程、四川地震等。

学生的成长,是学习、感受、实践、认识的过程,认识美,发现美,有利于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研究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呈现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形成纠恶向善、改造世界的健康情感。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水资源的教学,有江河湖泊及冰川、雪山等水资源为人类带来的价值,如九寨沟神奇之水,长江黄河的奔腾壮观,青藏湖泊的秀丽风光,工农业及生活中水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有黄河断流、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水污染等人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再通过节水教育,家庭用水调查等,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形成,找准了地理因素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当然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2.3移用多彩的文学绽放人文素养的花朵。从地心到整个宇宙都是地理学研究的范畴,涉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让学生一一感知。尽管现代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设备日益先进,但目前电影、电视、VCD、DVD、计算机等音像制品和多媒体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很多时候还得凭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疑。所以教师的业务水平必须提高,除应该具备讲授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启发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文学性的语言往往具有朗朗上口、比喻生动贴切等优点,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陆游《游山西村》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丘陵地形。

总之,因为人文素养本身追求是无形的,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教师首先树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再采用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文学素养范文6

一、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语文素养培养的构建。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看,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展开。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的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开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也就无从开展。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体系构建

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体系构建,不可能完全脱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

1.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地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会使语文教学程式化而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3.师生互动关系的最终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实施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具体途径

诚然,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途径还有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

1.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实施途径

以人教版5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诠释。这样就能通过预设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集中,同时也可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2.改善教师讲授模式的实施途径

对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建立,应本着了解、实用为标准。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对教师讲授模式及内容进行创新,进而满足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建华.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