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1

一、语文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要在教学中担负起培养科学素质的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要求中,多次提到要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如“利用教材中的科普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的教学要求写进了课文的“导读”中,明确地要求在落实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一年级下册第八组导读: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导读”中写道: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加科学知识,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从这可以看到语文学科对培养科学素质的注重。

二、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科学素质的策略

(一)通过挖掘课本题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门可以独立的学科,在它里面也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介绍在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明,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为孩子们解开一个又一个谜。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组就是以科学知识为专题编写的,三年级下册的第六组课文是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有写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还有展示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每一册中都少不了科学知识为专题的内容,这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后,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发散思维,海阔天空地畅想,激发他们探索奥秘的兴趣,或者布置学生写一些结合课文内容的短小幻想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有关新材料、新能源、空间科技、生命科学等现代科技知识,可以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将现代科技知识传输给学生,从单纯的语文教学转向“有关科学”的综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语文素材培养小学生科学观。

科学观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只有具有科学观的人,才能在今后高科技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可用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成就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道德、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李四光》、《居里夫人》等课文时,要教育学生懂得科学探索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对科学成就感的向往。

此外,还可以举办故事会,通过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与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懂得了探索科学奥秘,掌握先进技术,都要付出辛苦劳动和一定代价,遇到挫折和失败要锲而不舍,不断进取。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巧设问题,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以此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学习《月球之谜》时,通过提出“你最想了解月球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研月球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2、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图言文结合,教会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懂得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想像的习惯。如读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启发学生做增补内容的练习。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从而使学生思维扩展性和创造性也相应得到提高。

3、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小学生认识到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就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引发他们主动地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文学素养

文学依托语言文字存在,将客观的现实艺术反映出来,一般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形式,儿童文学中以儿童诗、童话、寓言为主,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裁)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文学是语文的升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文学素养、创造力及优良品行。由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非常重要,教育应该将语文教学作为工具,重视文学教育,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一、激发儿童情趣,激活文学学习兴趣

以生为本理念下,为把握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提升文学教育价值,有必要把握儿童情趣,凸显文学教学魅力,激活文学学习兴趣。儿童情趣即为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语言、行为与小学生思想、情感相契合的艺术内容。教师要善于激发儿童情趣,提升文学教育质量。1.激发儿童审美情趣语言、神态、动作与心理描写能体现出儿童情趣。《小木偶的故事》中,语言、动作描写都极具儿童化。《神笔马良》中,围绕马良手中的神笔展开故事描述,故事生动有趣,学生身临其境。想象、夸张、拟人化等方法,也能表现出儿童情趣。《女娲补天》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蟋蟀的住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了童趣。基于儿童视角,以故事为依托,通过多种表现方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活儿童的审美情趣。2.引导品味文学内涵围绕儿童情趣,科学预设教学方案,激发童真童趣,引导品味文学内涵,引导学生读出情趣。如读《山城的雾》,把握撒、罩住、哒哒、翻卷等精妙词汇,在昂扬的激情朗读中,体味诗歌情感,引导体会情趣。生动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课堂,也应该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抓住文学作品的特色,比如想象、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如《渔夫的故事》,学生运用语言、身体动作和神态表演等,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把握住了人物形象。通过读、讲的方式,品味字词及文本内涵,以此感悟字里行间中的惟妙惟肖,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文学教学质量

教学应该是艺术性与方法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与体验。文学作品插图美轮美奂、情节变化多样、人物特色明显,为提升文学教育价值,有必要改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1.情境教学法基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产生共鸣。如《南辕北辙》教学时,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目的地在南边,而朝北边走的情况,引导分析故事的结果。或借助图片和音乐营造美妙、轻松的学习氛围。如《七颗钻石》教学时,教师播放轻快而紧凑的音乐,配合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故事情节不断发展过程中水罐的变化情况。奇妙的图片变化吸引了学生,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2.朗读教学法文学作品教学,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配合抒情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字词的优美和浓厚的情感。如《燕子》教学时,教师借助图片和音乐营造朗读氛围,引导学生画出优美的词句:“微风吹拂着千万条……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燕子斜着身子……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并选取其中的字词,说说好在哪里。朗诵可以采取齐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情感,揣摩作者心理和文本内涵。3.表演教学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爱表演,爱游戏,喜爱具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借助表演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故事表演出来,再增加些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以此在模拟中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如《小木偶的故事》《渔夫的故事》等,都可以引入表演法。

三、多元解读作品,提升文学教育价值

多元解读,即为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与成人化的思考方式,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解读文学作品内涵的教育方式。文学作品的空白性与不确定性,为阅读再创造奠定了基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文本一般从故事情节本身出发,很难深刻领悟到内在的主旨。教师需要增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避免单一的文学作品解读,通过科学组织与引导,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思考、质疑,创造性思考,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如《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时,教师应预留给学生自主分析和判断的机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进行个性化分析与判断。有的学生认为小柳树带来了美丽、阴凉,值得称颂,有的学生认为小枣树为人们提供了香甜可口的食物,这才值得表扬,不应该华而不实。“谁更应该被表扬”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独特思维,对文本主旨进行拓展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还可以对文本内涵进行质疑、想象,如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作品,有助于提升其文学教育价值。

四、鼓励课外阅读,增加文学积累沉淀

有必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增加文学知识储备,在积累和沉淀中,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形成良好语感。教师要保障学生具备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还应组织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通过计划制定和及时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精选读物方面,教师可以推荐,如《爱心树》《吹牛大王历险记》《窗边的小豆豆》等。在不同阶段,需要为学生规定一定的阅读量,每一学段的阅读量应该逐渐上升。基于阅读量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科学制定每周、每月阅读计划,教师定期检查,组织学生在班级读书会上分享交流。对于文学课外阅读,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推荐,培养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并要求学生书写推荐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或鼓励学生书写并交流读书笔记、读后感,将精美词句摘抄下来,表述阅读感受,之后分享阅读心得,要求中高年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写下心得体会,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相互了解,提升写作能力。还可以通过班级读书会,对某本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如《窗边的小豆豆》,在赏析中感悟内涵,体验快乐。总之,文学的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良好审美教育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教学有必要依托课内外教学内容,通过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师生共同学习、品味、感悟文学作品,在践行以生为本,满足学生天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淑红.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J].中华少年,2016(29):56-57.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人文素养 教学思考

语文为一门人文类的基础性学科,学科内容融合“文”与“道”。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存在突出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合理将人文精神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人文素养主要体现为对人生、社会美好境界的追求,对崇高思想情感的推崇。人文素养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凭借自身思想、情感、意志处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得以生存的一个必然要求[1]。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蕴含着更浓郁的人文色彩,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的一个重要学科。在该学科中,教材内容蕴含大量思想观点、人生哲学、道德素养等。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实际教学案例,同时结合时代热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有效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科与人文精神、素质的内在联系,然后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促进其人文素养有效提升,为学生今后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目标

人文素养内容主要包含人文精神修养和人文知识修养两个部分。人文知识修养主要指艺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强化;人文精神修养主要在相关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主要指的是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形成和提升。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应该体现世界各国的多元化及中华悠久灿烂文明史的多元化,反映创造思想、主体意识、责任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包括生活激情、生命价值、做人真谛、人间真情等内容[2]。例如《将相和》中蔺相如的宽宏大度和博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的为他人着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将人文素养内容进行扩展,注重从审美素养、礼仪素养、心理素养、人格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知识能力,还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等,为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逐渐成长为具备较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对国家发展建设有用的人才。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培养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将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社会实际热点和教材内容,挖掘语文教科书中相关知识点与人文精神、素养间存在的契合点通过生活中的事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3]。目前,各阶段教育在教学设施、技术上均已经得到很大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教学方式、手段也应不断改进和创新。为了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等方面出发,高度重视多媒体设备、技术的应用,开展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应用多媒体作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可结合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阐释。例如在《南辕北辙》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了解成语含义,引导其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利用趣味情境培养人文素养

小学生个性活泼活动,好奇心强,对存在趣味性的东西均兴趣浓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趣味性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大大的提升,教师合理将人文精神、素养培养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形接受文人精神教育,促进其人文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在创设趣味性情境时,教师可根据实际知识内容,选择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主体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感受人文气息,使其人文精神和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陶罐和铁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部分重要的思想、人生观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铁罐”角色表演对话,并总结做人的正确方法及态度,引导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与人相处应真诚相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便可对学生实施有效的人文素养培养。

(三)通过情感熏陶培养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文本所有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不是直接贴在文章上的标签,因此,教师须指导和引导学生遵循一定方法和路径慢慢体会和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资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教师应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引导学生体会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在人文素养培养中,情感教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发并利用相关情感因素,以情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贯穿情感教育,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情况迁移,提高文本思想感染力,进而达到“学文”、“悟道”的教学目的。例如在《燕子》、《阿里山的云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朗读所具有的作用,组织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使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文本中的情、景、人、物跃于纸面,学生从视觉、听觉、知觉多层面感知教材,进而更好地体会和领悟文中所写事物的美好,感受美的熏陶。如全班学生在集体朗诵“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时,脑海里可出现春暖花开、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朗读“赶集似的聚拢来”时可体会欢乐非凡的热闹气氛,朗读“千山万壑,全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时感悟气势磅礴的大自然之美。在美的体验下,学生能够收到情感文化的熏陶,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手抄报、板报制作、墙壁文化展示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将江山图画、名言警句、历史文物、外国文化等通过图画加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感受艺术美、风景美、人性美提升自身的审美追求。

四、结语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有效性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可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注重情感性,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体验境界美、情感美,使学生从文本中认识到接触和认识到更多真、善、美的事物及品质,提升其审美需求,进而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为其今后完整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慧.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6,12(03):107-108.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4

【关键词】语文; 提高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我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长期以来,我县农村小学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书写差、错别字多、语文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

我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效果比较明显。

1 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教师可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优秀诗文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2 加强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

①以人为本,精心设计。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只重视少数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以信任、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从而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并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②大力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和顿悟,这些方法是符合汉语文学习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对于古诗文的教学,就要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根基。

③加强语文课堂训练,活化语文教学。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重视语文课堂训练。语文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不必为传授而传授,应该结合练习进行传授。语文训练多种多样,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等等。应该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3 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5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培养探索

新《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培养中小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正确理解人文,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和人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人文素养主要有:如何很好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于社会、人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的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以人文素养为核心,人文素养与语言能力并重、不可分割的语文素质观的指导下,我的语文教学的思路豁然明朗起来。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师生的交往活动也应当充满尊重、宽容与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欣赏课文,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摆脱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和课文说“我不理解”“我认为应当这样”,还学生质疑权和商榷权,让学生有更多的勇气和胆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课文进行二度创作,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体悟人文精神。建立平等对话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才能与教师、与作者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精神共鸣,而原来机械式的学习也才能回归到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育。

2.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3.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寓于思想教育,是语文课的一个特点。所以,语文学科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而且,由于语文课程资源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更应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3.1 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跃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了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要重视积累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审美体验,受到了情感文化的熏陶。

3.2 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3.3 贴近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大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呢?就是要努力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4 营造班级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创造班级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班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设置学习园地、标语牌、黑板报、图书箱等,确保这些班级文化设施布局科学合理,美观大方。还要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创建团结、友爱、互助的班风,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风。让学生在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室里愉快地成长;让教室里终年荡漾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充满着人文的关怀。

4.认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广泛开展校内外语文实践活动,沟通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不但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展好这些活动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6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生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语文素养。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为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才而不断努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做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语文素养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其丰富的想象力为学习提供了动力,也是学习习惯与个人素养形成的初级阶段。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阅读、写作、交流等方面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在言谈举止上的培养,以及在个人道德品质上的培养等,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在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下,虽然在成绩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果,但是往往忽略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学生为重点,正确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教学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在一些地区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追求高成绩、高分数,将课本知识机械式地强加到学生的脑海中,忽略了语文素质培养的意义,严重制约着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大多数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点的传授讲解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以内,小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无法得到延伸。学生的学习方法依旧传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教学缺乏灵活性与延伸性,直接扼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课本知识中。“高分低能”是对现代小学教学成果的一个侧面反映。新课改的要求,明确提出了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创新,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三、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措施

1.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只有引导者的意识和认识得到了转变,才能使作为被引导的学生沿着正确的指引方向发展。所以说,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只有指引者有了正确的指引方向,才能使被指引者步入正确的轨道上来。比如,在讲解《鲸》一文时,为什么鲸鱼属于哺乳动物?它与鱼类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那么为了寻找答案,学生就会在课下查找材料,从而明白鱼类的特性,对比鲸鱼与鱼类的区别,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渴望程度远远超出课本内容,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不应当局限于语文的学习范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发展,可以融入生活化的一些知识,丰富授课内容,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比如,在春节每家每户都贴对联,其用词就非常讲究,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春联的内容,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3.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辅助教学设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最明显的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原本抽象的理论教学变为图画、动画、视频教学。比如,在学习《学会看病》一文时,可以通过视频演示医院的看病流程,使整篇文章的看病流程直观化。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更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生活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止体现在某一方面,还体现在所有方面,它来源于生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又最终回归于生活之中。因此,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推波助澜。

⒖嘉南祝

[1]陈春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3(22):189.

[2]韦秀兰.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