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范文1

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企业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一场挑战。面对挑战,企业档案工作应如何加快步伐,改革究竟如何入手;档案工作新的管理模式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档案馆(室)藏体系怎样布局才有利于档案作用的发挥?

一、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是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是企业档案工作保持健康发展的必然阶段。因为企业制度的创新与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双方需求和互相补充的。

1.企业改革需要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无论是转变经营机制,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档案为企业调整组织和产业结构,对外经济合作、清产核资,进入市场成为具有独立法人权力竞争者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对档案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遇。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继而进入市场经济。由于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转换经营机制是企业改革的重点,这便预示着企业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也必将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企业档案工作还停留在目前管理状态,将很难有大的发展。因此,作为企业科技信息管理的组成部分,档案部门要积极探索档案工作发展的新思路,着手进行改革,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特征

何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表述,这里试对其基本特征做些描述。

1.经营机制的转变,将企业推向市场,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要高速运转,要求档案以情报、信息的形态出现,比较强的表现在为企业现实活动服务等方面。档案利用的周期普遍缩短,发生作用的机遇有很大提高,利用方式要求简便,快速灵活。

2.企业经营范围的拓宽,使得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不断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新的档案成分便与之俱生,档案的归档范围发生很大变化,需要档案人员广泛收集,科学管理,有效地提供利用。

3.统一指导、分级保管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企业的商品经济属性和独立的法人地位确定后,企业便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档案作为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从内容上看,是企业各种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竞争机制不可缺少的信息财富。

4.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将更多地引入效益观念,实行对内以价值计算服务水平,对外走经营之路,向实现档案信息商品化过渡。

5.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条件是档案部门能够真正独立地拥有和行使监督、指导、检查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档案资料信息的属性和流向趋于复杂,档案的收集保管与利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法人权力的经营实体。因此,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便可以表述为:统一指导、分级管理、职能独立、讲求效益。

三、如何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之一,因此,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应遵循企业生产经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把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机制同企业档案统一指导、分级管理结合起来,既做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又实现档案工作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调整组织结构,设立宏观指导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其任务包括:(1)负责贯彻实施国家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2)制定并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制约手段,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3)制定本企业档案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4)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培训,全方位提高档案人员素质。(5)开展档案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总结、交流企业在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促进档案工作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成果。(6)加强档案宣传出版工作。(7)加强档案科研项目的立项、研究、申报、评比、奖励、推广体系。

2.调整档案馆(室)布局结构,实行分级保管。档案的布局结构是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能否合理配置和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所以,调整布局结构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难点,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正确理解和分析“集中统一管理全部档案”的含义,树立档案直接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观念,为档案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企业档案实行分级保管的范围应该以独立法人实体单位为界限。

3.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的服务机制,使企业档案工作向经营方向发展。实行新的服务机制,是企业员工和档案人员面临的一次思想变革,是提高企业整体档案意识的必然过程。其关键是解决好档案形成和利用的矛盾。应认识到:档案是形成者在其正常工作期间形成的,对档案形成者来说,“档案形成价值”已在其工资奖金中体现出来,归档后代表“档案形成价值”的只能是企业,决不是形成档案的某个具体部门或个人。而利用价值是再生产过程产生的,与形成者在经济上也不再发生任何关系。因此,只有企业才能决定档案的存毁、出售或转让。档案部门实行新的服务机制,就是代表企业来实现档案信息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如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范文2

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中,企业如何从战略管理的高度重新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培育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财力资源是生产的一大要素,财务管理的本质是理财。何谓理财,简言之就是应用财务机制,实施财务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做到开源导流,搞活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中我们曾历经过计划经济时代,如果用现代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过去,可以这样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是不存在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依附政府的行政职能而生存,企业的生产经营几乎完全由国家确定,用钱的多少由国家财政部门核定拨给,一切赔赚由国家财政担当,企业的任务就是按国家的指令安排生产经营,无论谁经营好坏都有饭吃,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企业无财可理,唯一的财务观念就是,按国家财政的指令性要求使用自有资金。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职能也将向高层次和科学化转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已经被完全置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将彻底分离,政府职能从企业脱出,企业职能将完全回归。在国家“保大放小”宏观调控格局之下,为数众多的企业都将面临自择生存之路的严峻考验,不可谓不触及企业的灵魂。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营运资金的界限完全淡化。资本金制度在企业的建立,形成企业资金来源渠道,资本结构多元化。企业资金筹措、收进、付出,不再定格于国家财政规定的极限之内,而完全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控。这对于企业内部理财的“内功”无疑将是最大的考验。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是一帆风顺,企业往往遭遇不测的概率增大,诸如资产的总量失衡、营运效率低下、经济效益滑坡,有的甚至走入资不抵债的绝境等等。能者生存,败者亡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客观产物。严峻的现实迫使企业应该考虑如何去面向市场的变化,盘活存量资产,确保资本有效流动,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不言而喻,经济环境越是复杂纷纭,企业理财活动越是备受关注的重心,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将日趋突出。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完全走上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长期形成的单一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必须转向商品经营与资产经营同时并重的经营方式上来。由此,企业内部管理的重心必须转移到以营运资本为核心,投资决策为重点上来,重新构建企业的成本、质量、效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新机制。这将延伸财务管理的活动环境,大大丰富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为财务管理机制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特别是那些经过兼并,改组后的企业集团,规模日趋庞大,内部机构复杂,经营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企业内部既要各司其职,但又要始终保持协调一致,才能保证统一目标的实现。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管理机制,而这一纽带作用正是通过企业的理财活动来实现的。总之,定位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也是总结长期财务管理实践而形成的理性认识。市场经济发展迫使国有企业“移髓换血”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策略、经营方式都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发生变化,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当好企业经营拓展的先行官和坚强后盾,已成为客观要求。为此,有必要重新认识财务管理在现代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转变观念,树立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经济核算思想,完善财务管理运作的手段,使企业真正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总体要求健康发展。

2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投资决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了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的目标只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置和资本的有效运用,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课题。近几年一些国有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都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资产重组与资本经营的大胆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失败者,究其原因往往在于投资决策的盲目性,资金投向“主配角”关系错位,至少是决策障碍,形成事与愿违,出多入少或有去无回。现实就是如此,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已呈多元化格局,单一的经济活动的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企业要在竞争中活得下去,或比别人活得更好,管理者们的眼光就必须随时觅寻和盯住新的经济增长点,适时调整投资方向,把企业有限的资金投向能为自己带来丰厚回报的优势产业(产品)开发方面。显然,投资决策成为企业理财的核心问题。

剥去商品、资产的外壳,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无不表现为资金的投入、营运、回收等保值增值的价值运动过程。企业管理不仅关注商品生产和商品的营销,更注重资本的流动和周转,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资本化运动的质的含量更显得重要。资金运动表现出其不间断性的特征,并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时间段上,有其不同的经济内容。但企业任何一个时空阶段的资金存量(从物质载体上表现为资产存量)总是有个合理的度,并保持着相互之间的最佳比例,这个比例必须与市场的需求变化相适应,才能盘活资金(资产)达到保值增值,这是财务投资决策的理论依据。投资决策是关乎企业目标实现的最高战略决策,其作业点应摆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国家产业政策,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衔接。

二是进行经营项目的科学论证。充分估算投资项目的总成本,资本回收期限,目标效益等,以确定资金需求量和筹资渠道,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三是资本投资运行的风险分析。市场变化对企业经营的拉动,单个企业资本营运又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这些都是制约企业投资目标最终能否实现的客观因素。这就要求企业的理财部门必须跳出闭门算帐的土围子,面向市场调查研究,为投资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四是制定投资规划。投资规划是企业投资行为的指导纲领,投资规划包括企业的投资目标、投资总量、投资成本、投资效益、配套措施等。企业投资规划的作用就在于指导、调控投资行为按正确的轨道运作,确保投资目标实现。

总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将作为彻底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筹资、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企业的投资行为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按上级意图安排资金的被动行为,企业投资也成为决定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份额的重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占有市场的份额越大,企业从社会平均利润中获取的利润额就越多,企业就越有活力。因此,它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可以这样说,投资行为导向着企业的命运,现代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投资目标而奋斗。注重科学投资行为内在的巨大能量,摒弃以投机取巧,甚至钻国家产业政策的空子来谋求一时之利的心态,是一个成熟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所应有的本质特征。投资决策体现企业的根本利益,是现代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决策,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

3建立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对资本投入决策与资本营运的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内部管理的显著区别之一。资本投入决策与资本营运管理的内涵是以市场为背景,以资本投入决策为中心,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财务调控为手段,对企业资本经营和资产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显然,随着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转轨变形,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新型机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应以价值数据信息为网络,连接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考核各个内部管理分系统,发挥既服务又监督两重职能作用,推动企业内部各部门按照各自不同的分工,但又相互有机联系地运转,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从这一基本要求出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应包括收集企业内部资本运行及资产存量信息;组织资金效益分析;制定存量、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进行财务决策方案论证;内部财务反馈等。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总目标及构成项目,收集归类各种财务信息为财务决策和分层管理做好基础工作。其次,对各类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和组合,通过可行性论证,制定财务决策预选方案。再次,制定与决策方案相配套的管理调控措施。调控措施要体现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又要符合统一和协调的要求。财务决策包括企业筹资、融资、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等,其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须经企业最高管理层审定后付诸实施。

如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范文3

关键词: 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科学发展观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on the basis of available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use modern natural science, modern technology, scientific and modern social science achievements, make the enterprise produces management to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dvanced level. So,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management is the route our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o achiev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oduction managemen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一、供电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对供电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无情地被淘汰出局。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崛起的乡镇企业,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特别是一些家庭式手工作坊、小机械作坊,在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下,迅速完成了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乡镇企业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上规模后,原有的管理方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纷纷重组、改制,一批象巨人集团、三株口服液等摩天大厦一夜之间轰然坍塌。在这一急转直下的形势中,能够迅速扭转颓势的,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进而达到管理创新。同样作为乡镇企业的红豆集团等成功经验证明了这点;当年国有企业积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也证明了这点。

供电企业在电力体制改革下,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已成现实。行业发展的超前性、技术资金的密集性、产供销同时完成的特殊性、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对电力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只有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才能使企业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不断得到完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才能达到既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适应生产关系要求的目的,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那么,在供电企业如何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是深化电力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我认为,其指导思想是:供电企业要按照职能型向经营型转变、生产型向效益型转变、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人为本、强化素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社会效益。

从管理现代化的目的来看,管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既有方式方法上的改进,又有思想观念上的更新,还有人才体制上的变革。在管理思想现代化上,要认识和适应现代社会化电力生产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树立社会化大生产观念、市场观念、投入产出观念、金融观念、竞争观念等等;在管理组织现代化上,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发展,按照现代化的电网结构,建立相应的、完善的生产指挥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在管理方法现代化上,对生产经营要推行目标管理,对生产技术要推行可靠性管理,对物资器材要推行ABC分类管理,对工程设计施工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等等;在管理手段现代化上,要采用和推广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完善信息系统、运筹学、统计学等科学的理论和工具,为管理决策和日常管理服务;在管理人才现代化上,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管理思想,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和能力,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供电企业干部队伍;在管理体制现代化上,要按照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之,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就是要达到管理模式转轨变型、观念更新、目标效益化、组织合理化、方法科学化、手段电子化、员工队伍高素质的目的。

二、供电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原则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现代化管理的关键",一方面,科技进步使企业管理者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管理者,特别是作为高层管理者的企业领导,素质高低和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加强科学管理,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管理者,必然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成为企业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绊脚石。企业管理者要成功履行管理职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必须具备企业家的素质和技能,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另一方面,对广大的员工而言,行为科学认为"人"不单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即影响员工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这就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二是要坚持科技兴企。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两大支柱,二者相辅相承,不可或缺。高技术在实现自身产业化的同时,利用其高渗透性,改造带动传统产业,成为电力等各行各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例如,通过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供电企业提高了设备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实现电网调度运行的遥控、遥调、遥测、遥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低了人工成本。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应地产生了多种现代化管理方法,这些方法如果没有相应的手段,是无法实施的,我们目前已经无法想象没有调度自动化的电网调度是个什么样子。因此,管理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推广和普及对企业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三是要坚持企业"创一流"。从供电行业发展而言,创一流企业既是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是供电行业从自然生存到竞争生存、从垄断经营到竞争经营的转变过程中,不断摸索、完善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竞争能力,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创一流"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工作,重点是提高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使每一个供电企业真正具有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益。因此,"创一流"工作作为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我们供电企业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的良好的切入点。

四是要坚持管改结合。电力体制改革要求供电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理顺体制,搞活、搞好企业的基础,否则,必然束缚企业的发展。改组是对企业资产、资本结构乃至企业本身的组合、调整和优化,是企业整体的优化、系统的优化。改造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管理就是要牢固树立管理是企业永恒主题的观念,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增强开放与创新的意识,做到经营战略与具体战术的统一,现代技术与现代管理的统一,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统一,形成科学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地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管理与深化企业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互为保证的关系。科学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坚实的管理基础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改革的成果也要靠管理加以巩固和扩大。反之,改革又为管理提供动力,促进管理的加强,并使原有的管理方式、制度和手段得到完善和提高,形成一套新型的管理制度。因此,加强企业管理必须同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紧密结合,决不能厚此薄彼,更不可顾此失彼,才能使企业管理、企业改革、企业发展都有新的突破,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使企业有竞争力、技术有开发力、资产有增值力、领导班子有团结进取力、职工群众有凝聚力的目的。

三、供电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基于上述认识,供电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以改革为动力,转变观念,为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营造良好氛围。电力行业1997年成立国家电力公司,实行公司化体制的第一步改革,标志着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根本性转折。1998年,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撤消国家电力工业部,国电公司开始实施第二步改革,即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又提出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的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供电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在体制、机制、管理方面大胆创新,加快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和股权多元化改革,实现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目前,电力行业计划经济成分带来的铁饭碗、"等、靠、要"等负面影响依然严重,职工思想观念还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惯性,对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足,对急剧变化的环境和市场研究分析不够。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尚待建立。因此,适应改革和管理现代化的要求,首先要用转变思想观念来打头阵,观念转变的快慢,决定发展的快慢,必须解放思想,全面认识和把握形势,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迎接挑战。要破除思想上的三大障碍:一是理论障碍,表现为不熟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理论。二是惯,表现为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的思维定式如电力垄断无风险、单纯生产型等。三是利益障碍,表现为在体制改革和走向市场过程中,对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等。切实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管理现代化的推广使用打开市场。

2、以人本为依托,注重养成,为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提供素质保证。在进入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新时代的今天,职工的综合素质如不能快速提高,企业必将落后速发展的形势,因此,企业必须要建设成为引导职工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企业。电力行业生产过程专业化、自动化程度高,一方面,员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容易对单调、简易的操作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政治上,要保证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在制度上,要加强民主管理,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在工作方法上,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生硬。真正让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参与管理,使其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注重技能的养成,大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员工"知其所以然"。当前,尤其要注重职工计算机技术、网络管理知识的培训,使职工能够尽可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方式的转换,胜任本职工作,使其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发生质的飞跃。同时,要利用220千伏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DTS调度仿真培训系统等仿真培训基地,对生产一线及其管理人员进行循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定期组织全员参加各类技术比武活动,激发职工敬业爱岗、锐意进取的精神。所有的这些,都应当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按照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行为层四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制定出中长期规划,使"以人为本"的精神始终贯穿于企业的发展之中,从而达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的目的。

3、以科技为先导,勇于创新,为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供电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带来了较大变革。近年来,笔者所在的供电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先后建成科技含量高的调度中心、监控中心、信息中心、负荷控制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等。调度中心投运了负荷预测、状态估计、外网等值计算、潮流分析、静态分析、无功优化等应用软件;并以此为基础,相继开发完成了办公自动化、工程图纸档案、劳动人事、计划统计、生产、图形化电网故障分析与保护定值整定、安全监察、用电营销、财务核算、物资、固定资产、农电等管理子系统在MIS网络上的应用,并充分利用MIS网络资源,推行无纸化办公,开通了政府网站;客户服务中心以电话“95598”、传真、WEB等方式作为联系渠道,以交互式自动语音应答和人工坐席为手段,以计算机、语音集成技术为核心的呼叫响应中心。它为客户提供各种查询、业务咨询、投诉、紧急情况处理以及业务处理等电话或服务系统;负荷管理系统实现用电控制到户、削峰填谷、限电不拉闸。目前,在线监控达到县城区总电量的90%,有效可控负荷达到最大负荷的10%,远方抄表、预购电量、负荷分析、防窃电等功能基本具备。同时,变电站无人化、无油化、小型化以及微机保护、带电测试、状态检修等新设备及其技术的采用,促进了新的管理标准和制度的出台,培养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达到了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目的。使许多不可控环节变成了实时可控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中的误差率,节约了管理成本。

4、以"创一流"为契机,明确目标,为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搭建有效载体。供电行业创建一流企业,是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作出的理性选择,一流的供电企业要在九个方面具有可比性:一是电网的网络结构与备用情况等客观条件;二是电网装备的性能、能耗和环保等指标;三是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四是客户的满意程度;五是电网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六是企业的发展与运营机制;七是公司决策与管理层的素质、管理水平以及人员整体素质;八是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九是公司整体的文明水平。因此,创建一流企业必须着力提升企业整体装备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一流的电网与设备、一流的技术与指标、一流的管理与机制、一流的效益与效率、一流的质量与服务、一流的人才与文化"。这些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具体的、明确的、甚至是近乎苛刻的指标。例如,国家一流企业要求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率必须大于99.96%,我们全年累计停电时间不能超过53分钟,这对与过去每天晚上都要拉闸限电,在农村被戏称为"脱裤电、尿尿电"(天一黑就停电,脱裤睡觉或半夜小便时电才来)的供电情况,简直是天方夜谈。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要实现一流企业的指标,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创建一流企业的行为,已经成为促进管理现代化推广和应用的催化剂和推进器。电力行业通过"达标"、"创一流",夯实了管理基础,强化了现代化管理的手段,提高了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践证明,创一流工作是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供电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企业必须实行管理现代化,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内容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供电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按照系统观念和整体优化的要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

《毕业论文提纲》

论点:

企业管理现代化,就是在现有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现代技术科学和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达到当代的世界先进水平。所以,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是我们供电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据:

一、供电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性

1、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对供电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粗放型管理, 已经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的发展。

2、我们应该如何在供电企业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是深化电力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我认为,其指导思想是:供电企业要按照职能型向经营型转变、生产型向效益型转变、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人为本、强化素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社会效益。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就是要达到管理模式转轨变型、观念更新、目标效益化、组织合理化、方法科学化、手段电子化、员工队伍高素质的目的。

二、供电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原则

1、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2、二是要坚持科技兴企。

3、三是要坚持企业"创一流"。

4、四是要坚持管改结合。

三、供电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1、以改革为动力,转变观念,为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营造良好氛围。

2、以人本为依托,注重养成,为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提供素质保证。

3、以科技为先导,勇于创新,为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4、以"创一流"为契机,明确目标,为推广和应用管理现代化搭建有效载体。

如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范文4

关键词: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发展趋势;现代大学制度;现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6-0085-04

本文探讨的高校科技产业主要指那些具有高校背景,依托高校高科技成果而建立起来的高校独资、控股或参股的高科技公司。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科技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科技产业相关问题也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近年来由扩招引起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跟不上、学生就业情况不佳等一系列新问题分散了公众较多的注意力,使得高校产业发展问题已不再是人们关注的主要热点。高校科技产业经过这几年相对平稳的发展和沉淀后,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背景下来探讨其发展趋势,恰到好处。

一、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要回顾一下我国高校科技产业产生的原因。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很少有直接去创办高校科技产业的,即使有的曾经创办过,但也是很快就淡出,由企业自行经营了。因为,国外著名的大公司、大企业自身的研发团队力量非常强大,除了依靠自身研发以外,也有能力消化和吸收高校的科研成果来满足自身需要。但是,我国国情不同,最初我国的科研和企业区分是很明显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主要负责科研,不参与企业行为,所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困难。企业科研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科研能力很低,主要是简单的生产和加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高校的科研支持,高校的确也有“为社会服务”这样的第三职能;而高校的科研成果需要转化,其办学也经常遭遇经费不足的尴尬,需要拓展经费来源空间,基于双方面的需要,高校科技产业应运而生。可以说,高校科技产业是在我国特殊阶段科研成果转化困难情况下的特殊产物,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来兴办科技产业是我国的独创。

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国家政策支持和不断提携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学的尿激酶产品投向市场,同时借助日商大量需求的契机,打开了尿激酶产品的国际市场,在我国单一的经济结构中又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高校科技产业,南京大学也因此被誉为“校办产业的先驱者”。[1]1985年中央相继《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高校校办企业由此进入结构调整阶段,少部分拥有科技含量的校办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科技型企业。1987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改革的若干规定》,1988年国家教委、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局又联合《关于高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对高校科技产业为社会服务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资金、人员、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很多高校开始兴办科技产业。

1991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1992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决定》,1993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鼓励创办高校科技产业。由于指导思想明确,各高校领导都很重视,高校科技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校科技企业,如北大方正。 [2]之后几年,国家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揭开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使得高校科技产业的高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科技产业进入了由无序到有序的快速发展阶段。

政策的支持的确对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但是也正是因为政策的支持,使得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过于膨胀,很多高校不管自身实力如何,盲目兴办科技产业,甚至是试图通过兴办科技产业来打响学校知名度。高校科技产业的弊端也在盲目扩张的情况下不断显现。在这种情况下,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提出试点工作主要目标是: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在创办高科技企业中的投入与撤出机制,扩大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指导意见》为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01年以来,以《指导意见》为原则,一些高等院校反思自己创办高校科技产业的风雨历程,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总结,加快了高校科技产业理论的形成。[3]

2005年7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二次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下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对近年来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提出了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又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高校科技产业组织理论,使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组织形式趋于和谐。[3] 周济部长也在这次会议指出,要“尽快在高校企业中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新型的高校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高校投资和经营活动,规避学校风险,改革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化新路”。至此,新型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初步建立,高校科技产业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进入了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轨道。

二、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

对高校科技产业的要求

高校科技产业多年来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它既弥补了企业科研能力弱的缺点,又使得高校科研成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实现成果转化,发挥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同时有效缓解了高校办学经费困难的情况,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高校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伴随着不少问题,比如部分高校盲目跟风兴办科技产业,结果却是管理混乱,赢利较少,反而给学校带来不少麻烦;再比如,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高校科技企业的总体实力、竞争力以及发展差距非常明显。目前我们耳熟能详的高校科技产业就那么几个,排名前10位的企业,其产值、利润和社会贡献占到了全国高校科技企业指标总额的绝大部分。此外,高校科技产业的存在也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潜在风险。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先进的制度形式,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建构再一次受到重视。与之相关的高校科技产业的管理体制也必然得顺应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在此,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来谈谈他们对高校科技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如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范文5

关键词:收入分配 制度 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23-01

制度变迁是引起收入分配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引起收入分配变化的制度因素。制度是很重要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决定一个社会经济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个正在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的中国经济来说,制度安排的变化与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转型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资源配置过程,也是一个改革、重构和制度建立的政治经济过程。只要能够引起资源配置变化的新的制度安排,就会导致新的收入分配的变化,这种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决定的,必然也要和收入分配有紧密的联系。可以从我国企业的改制来观察这种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随着制度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在改革初期,国家提出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到十六大又提出了“明确劳务、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家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这些都表明了制度的变化,对企业的这种改制可以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委托理论解释。在现代经济中,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的高度分离上的。财产所有者作为委托人,而企业家则是财产所有者的人。这是因为,现代经济中的专业化分工,使得人有一定的管理优势而代表委托人管理企业,这种委托关系是以契约形式建立的,也是一种契约性的制度安排。但是者由于有一定的专业管理知识和能力,在与委托者建立契约关系时就显示了较强的自主性,这就预示了人有隐蔽信息的可能,在这种隐蔽信息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与所有者利益相悖的行为,而作为所有者则不容易鉴别和区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所有者的利益。由于信息不对称,这种委托的契约签订是不完备的;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安排了监督者,但是监督者也可能不是有效的监督者。谁来监督监督者呢,有效的办法是在契约规定的权利之外,给监督者以超过监督规定报酬之外剩余收入的索取权,这个剩余索取权影响了收入分配。从企业来讲,作为一个团队,因为信息不对称因素,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职工可能不尽职尽责,监督者因为有了剩余收入索取权,而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监督企业职工恪尽职守,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如何安排这个剩余索取权,取决于契约的签订,也就是说在签订契约的同时就规定了由谁来拥有剩余收入索取权,这个剩余收入索取权的变动带来了收入分配的变动。在企业如果企业职工得到契约规定的工资,那么剩余索取权就在所有者和经理之间分配。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说明了制度安排和权利配置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由此,还可以用该理论来分析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前,我国财产是全民所有,即国有财产。国家负责管理国有财产,企业负责完成国家指派的生产任务,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规定企业的生产,企业按照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国家通过计划与企业建立了一种联系,也可以把这个计划理解为契约,如果是一种契约关系,就会涉及到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问题。如果把计划当作契约的话,国家制定计划要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企业要按照计划来完成生产任务,这种契约本身显示了企业不具有自主性,企业除了工资,其他的收入根据规定都要上缴。在这种制度下,国有财产实际占有和控制权集中在国家手中,这样一种制度的安排,国家是资本收入或剩余的唯一占有者。企业职工的工作如果超额完成了任务,作为劳动者的收入并没有随着超额完成的利润而增加,因此激励缺失,效率不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制度是会影响到收入分配的,合理的收入分配一定会有合理的制度做基础,合理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必定会实现较好的经济绩效。

我国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如落实企业经营的自,国有企业的公司化,减少对亏损国有企业的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等等措施,使我国的国有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国国企在改革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突出的还是制度变迁不到位,例如产权问题,虽然国家已经明确了要“产权明晰”,但是,在国企改制中产权的改革仍然滞后,产权制度还不完善,这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的核心。收入分配差距应该是市场经济产权明晰所产生激励的体现,但是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并不是这种原因的结果,因此,我们仍然要从制度入手,建立和完善产权制度。还有就是监督机制,在委托理论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监督机制就是必要的制度安排,但是,我国正处在转轨时期,建立现代化公司制对我国来说还是比较新的企业制度,在新旧制度的交替过程中,监督机制和控制机制还不健全,导致了管理者有可能,做违背公司利益的事情,损害公司利益,也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这种监督机制空缺的长期过程,会使得个人的利益不断的膨胀,会直接影响改革的进程。总之要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就要继续完善我国的企业制度,同时整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改革也要不断的深入。

如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范文6

英文名称: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5429

国内刊号:31-1738/T

邮发代号:4-58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6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