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 ESP 优势 思考
根据最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能力,其中对优秀高中毕业生的语言词汇量的要求将达到4500,这和新近修订的《大学语言课程教学要求》的在两年大学基础语言阶段之后词汇量达到4500的要求相同。另外,高中语言课程同样将开设近似于大学英语的课程,如综合英语、英汉笔译、报刊阅读等。也就是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时代对人才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目标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小学的英语课程将同大学课程接轨,实行“一条龙”教学已得到外语界的普遍认同。这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又该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这一大趋势下从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过渡到专业英语教学不失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出路。
一、专业英语的内涵及特征
专业英语(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在我国也称作专门用途英语,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生物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计算机英语、工程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等。ESP教学有四个区别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称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Strevens:1988) [ 1]。从以上可看出ESP 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强调以人为本,实行高校教育素质转变中具有非常现实的实际意义。
二、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文化的国际化,中国与国际市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企业越来越青睐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与外商进行专业方面的技术交流、谈判与合作。但事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有关调查“大学英语是一门最费时,最耗力的课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讲的还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课堂教学为了四、 六级考试,教师被迫背水一战。在大学公共英语课堂里,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得不耐着性子与其他不同水平的学生一起听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重复的语法、单词,做枯燥的四级试卷,分析解题技巧。而另有部分学生也呈现出对英语学习懈怠、不好好学的状态。整个局面最终就是学生抱怨英语课没意思,枯燥乏味,上课打瞌睡、做不相关事情的不乏其人,经常逃课、旷课的现象更是履禁不止;同时教师也抱怨学生不爱学习,不好好配合,教学效果不显著。这一方面既挫伤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部分学生一味追逐于过四、六级的功利心态,而体会不到英语学习的真正价值及乐趣所在。另一方面也严重打击了教师的授课激情。如果这样的状况得不到改善的话,别说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恐怕连最初的教学目标都难以达到。
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不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提出了ESP的教学理念,如我国英语语法家章振邦教授(2003)明确提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关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专业英语( ESP) 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五至七学期,学时不得少于100 课时,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这就从战略的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专业英语教学的优势
2.2.1 融和型功能语法教学法的运用
交际教学法是得到广泛承认与运用的教学法,它是由哈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和哈利德(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结
合而来。哈姆斯认为“交际胜任能力”。交际能力是阐明说话人需要指知道什么,以便在交际场合能有能力交换思想。根据哈利德的语法功能理论“语言学与讲话人的行为或者讨论的题目有关。因为,只有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这样所有成分就能集中起来”。
专业英语教学则是从单纯的、孤立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的“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ontent learning),将学生欲从事的专业与语言学习相结合,通过使用英语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技能,是交际功能语法教学的延申。尽快让学生接触他们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让他们尽早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通过开展包括“国际商务英语”、“国际金融英语”、“国际营销英语”、“电子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既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择业竞争力,缩短了学生进入工作角色的适应期。这种强烈的实用性,应该说与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不谋而合,这就使得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充足,能较好的缓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觉得英语课堂教学枯燥,一味地追求过级而体会不到英语学习的乐趣的尴尬局面。
2.2.2 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英语 课程体系 问题 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各学科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也不例外,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提出了加强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灵活教学方法等改革方向和措施,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大多成了口号,没能切实落实,也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与高职培养目标脱节的现状。
1当前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性。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是目前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巾的两大部分,但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传统的基础英语属于公共基础课,由外语系或大学英语教学部承担教学任务。而新兴的专业英语属于专业课,由各系自行聘请教师授课,形成了“两张皮”的状况。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等方面出现割裂,不仅教学内容没有过渡和连贯性,而且教师间缺乏沟通。尽管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突兀转变,学生难以接受,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没有连贯性的了解,教学与学生实际脱离,使得专业英语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缺乏科学性。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是目前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中两大教学科目,按照高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需要,本应大力突出交际教学。然而,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仍以传统的阅读教学为主,交际教学为辅,而且在为数不多的交际教学课时中,便于教学组织的听力训练占据主要地位,口语训练则寥寥带过,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更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多数根本就没有交际教学内容,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3)缺乏实效性。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交流,以传统的阅读为主的课程结构势必会使整个教学缺乏实用性,势必将教师置于教学主体地位,加之教学内容的冗繁,教学方法的单一,使整个课程教学显得粘滞,缺乏效率。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上课睡觉、看小说、发短信成了大学英语课上常见的现象。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很敬业,但多数情况下进行的是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因此,要让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得、学之有用,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提高整个英语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务之急。
(4)缺乏针对性。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基础英语的教学计划大多是全校统一,在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进度及考试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各专业都没有区别,完全忽略了文理差异、生源差异、专业差异和岗位需求差异,教学缺乏针对性,即使在专业英语教学层面也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例如,有的专业根本没开设专业英语课,有的专业开设笼统的行业英语课,而不是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英语课。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使得英语教学与就业导向的高职培养目标产生偏离。
2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1)课程方案个性化设计。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方案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学实施的根本性依据。统一意味着僵化,只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传统的高职英语单一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设计。才能使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灵动起来,真正实现为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服务的目的。
(2)基础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自然衔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只开设基础英语,也不能只开设专业英语。前者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的专业岗位需求,后者没有基础英语的学习也会成为“空中楼阁”,收不到实效。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基础英语的同时逐渐向专业英语过渡,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对接,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消除管理、课程设置和教材等方面的割裂状况。
(3)课程模块功能与比重调整。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强化,主张“做中学,学中做”,高职大学英语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强化语言运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实际语言交流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律和特点。这就要求将当前以静态阅读教学为主的课程结构改为以动态交际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使高英语教学转向以实用、有效、服务于专业、服务于就业为目的的道路上来。
词汇教学和写作教学功能向交际教程的转移,使交际与阅读教学课时的比重调整成为必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交际教学应占到教学总量的约三分之二。这种以交际教学为主体的课程结构是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另一特色所在。
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需求分析 专业英语 教材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45-02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大学生外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还提出要有运用英语为专业技术服务的交际能力。根据新课程要求,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英语课程学习后,应进入应用提高阶段,结合各自专业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在这种形势和要求下,我国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应用提高阶段的专业英语尤其是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还是很薄弱。对此许多学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需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而研究专业英语教材有望给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提供依据。
开展此项研究,旨在通过实证调查来探索专业英语教材尤其是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为改善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实证依据,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140名医学院学生作为主要的需求调查对象,采取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以最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标准,结合问卷和访谈分析他们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教材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
二、研究分析
(一)目标需求
Hutchinson和Waters(2001)指出“目标需求”是将来目标场合使用语言的客观需求,可以分为三小类:需要,差距和愿望。笔者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百分数分析,得出数据如下:
结果分析:60.72%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英语有利于未来的工作,56.43%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可以帮助他们继续学习,譬如读研、留学等。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开始明确,不再局限于为了通过考试或者顺利毕业拿学分而学习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已开始下降,更多的学生逐渐把英语作为未来的生存和交流的一种手段。这有望使英语教学尽快摆脱培养人才“高分低能”的困境,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所以专业英语教材应该突出实用性。
结果分析:大部分学生希望加强阅读和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心所在。但调查显示,单一的注重阅读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专业英语教材更应该兼顾其他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的均衡发展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习需求
Hutchinson和Waters(2001)指出“学习需求”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条件和需要做的事情,包括物质条件、心理条件和知识技能条件。下面主要从教材选材、练习任务安排及编写原则来探讨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果分析:78.57%的学生希望教材能包括医学优秀期刊论文,体现动态和最新的信息。同时59.29%的学生认为应用文体材料也很重要,在未来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医学英语教材可以考虑从期刊论文、国际交流文献及经典医学文献中选取应用体裁和科普作品作为教材的文本。
结果分析:84.29%的学生期望教材中可以呈现个案分析,阅读理解仍然是受到大部分学生(59.29%)的喜欢,同时错题研究和角色扮演也十分受欢迎。调查结果给教材编辑者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教材中练习任务的形式和内容要与真实世界、学生需求、交际动机相关。
结果分析:82.14%的学生对教材的实用性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目标应该密切联系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和使用者的需求,实用性原则是专业英语教材与普通大学英语教材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同时时代性、科学性、多样性和真实性等原则也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把握和体现的重要原则。
三、发现与结论
本研究基于学生的需求分析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1.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医学英语有利于未来工作,但对目前的医学英语教材不太满意。
2.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加强阅读与听说技能训练,期待专业教材能突出英语综合能力而不是单一地注重阅读能力。
3.医学英语教材选材应考虑从国外优秀期刊论文,医学国际交流文献和经典医学文献中选取应用体裁和科普作品。
4.教材中练习任务的形式和内容要与真实世界、学生需求、交际动机相关。
5.教材编写应该遵循实用性、真实性、时代性、多样性、科学性原则。
四、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的建议
医学专业英语教材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所需的教材也应该有其自身的特色,基于学生的需求分析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的调查研究,希冀能给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乃至其他专业英语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专业英语教材编写应该遵循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打破传统着重传授语言基础知识的做法,紧密联系社会需求。
2.在选择语言材料时要突出语言材料的实用性、时代性和真实性。最新的,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的语言材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3.提供真实的、多形式的练习任务。束定芳(2004)指出:“学生渴望在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学习语言,渴望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展示和锻炼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其中个案分析、角色扮演、错题研究等练习能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专业英语教材编写是一个动态、持续发展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社会和时代特征。教材的质量取决于编写的质量,所以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实用性、真实性、时代性、多样性、科学性原则,尤其是实用性和真实性原则。
五、结语
教材的编写在教学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研究调查从学生的需求分析出发,希望能摆脱教材编写脱离实际、脱离学生需求的困境,为专业英语教材进一步开发提供实证依据,为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和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Water.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区别范文4
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已推行多年,经调查反映,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双语教学的效果不好,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要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做起,可尝试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双语教学的模式,宜采用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最终过渡到单纯的仅用外语进行专业教学)改进双语教学的效果,应着重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师资的英语表达能力,并保证双语课教学的足够课时。
关键词:双语教学;内容依托教学模式;英语思维能力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及开展的必要性
1、“双语教学” 的定义
双语教学由英语术语 bilingual teaching 翻译而来 , 是指用外语(一般为英语)讲授非语言教学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母语及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来组织、安排、实施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专业知识的描述、思考、理解、进而掌握。双语教学不同于语言教学,它的目的是应用英语讲授某种专业知识,学生通过英语语言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英语只是学生学习和使用专业知识的媒介,不是学习的专门目的。由此可见,双语教学主要是指结合使用汉语和某种外语进行学科的教学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 :(1)母语和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被同时用于非语言学科的其他学科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习得第二语言。(2)不是语言课教学。(3)在本质上区别于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
2、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的特点在于其主要目的是获取学科知识,第二语言在课堂上只是获取学科知识的媒介。也就是说讲述学科知识的语言不再只是母语,而是母语与第二语言同时并用。在使用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在第二语言的使用量上会有所增加,掌握第二语言程度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双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习得第二语言的空间,使学习者有机会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同时进行思维,让学习者在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和练习他们希望掌握的第二外语。
(1)国际及国内形势发展的需求。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知识经济及社会经济的一体化使得未来不同国家及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会更加频繁。而作为世界语, 英语必然是这些信息交流的不可替代的工具。 由此可以看出,能否自如地应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已经成为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必然要求。 因此,设法给人们提供多种学习及提高英语的渠道,使更多人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迫切任务。
从国内趋势看,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日益密切的融合使整个社会英语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基于此,教育界对双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发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的第 8 条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需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教育部也曾发文,鼓励各个大中专院校引进国外原版学科教材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教育部后来又重申 : 要衡量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准,双语教学的推行情况将会是一个重要指标。教育部领导在讲话中也多次指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英语的学习都应该受到普遍的重视,并鼓励条件好的学校试着推行双语教学。
(2)语言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语言是我们进行思想活动,交流观点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可以熟能生巧。我们知道,婴幼儿学习母语,只要生活在正常的母语环境中,任何没有先天性听说器官残疾的孩子,一般到大约一岁左右就能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表达意思。随后很快就能用母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其他人自如的进行交流。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不会说自己母语的现象。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就不一样,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后竟然无法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的人不在少数。显然,语言环境造就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关系
目前在大学阶段主要有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三种英语学习方式。大学英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翻译的外语应用能力 ;尽管专业外语讲授专业知识,但教师也多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大学英语的专业化延续。而根据我们前面对双语教学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双语教学中,外语只是一种工具和载体,双语教学属于专业课教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大学英语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而专业英语是衔接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桥梁。
三、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虽较以往有很大改进,但下述几个根源性问题成为制约其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之一。
1.教育资源相对欠缺
自 2001 年开始,高校每年以 8%~10%的比例扩招,根据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计,目前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之比已达 1:130 到 1:150,有的高校比例还要更高。由此导致大学英语教学的师资相对短缺、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应试倾向异化教学目的
我国从 1987 年开始实行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种统考制度结束了大学英语教学不受重视的历史,对于提高高校学生英语水平、促进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分强化英语等级考试,致使不少学校把学生通过四级考试作为其拿到学位证、毕业证的前提条件,一些人事部门把通过四、六级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甚至评奖、评优也与英语等级考试成绩挂钩,这些就给学生、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研究各种应试技巧的短期、功利。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英语解决本专业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本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应试倾向导致忽视各项语言技能的良好养成和实际运用。
四、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内涵式整合的对策分析
1.以思维方式的转变为起点,系统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首先,语言自身方面。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背后反映的是人的思维。要使学生掌握语言自身的特性以及内在的思维方式和各种语言的外在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学所要训练学生达到的由用汉语思考专业问题到用英语思考专业问题的转变。只有学会了用英语进行思维,才会触类旁通,自然而然地将英语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上,真正能够使用英语去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通过专业知识来学习英语。因此,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要贯穿专业英语教学的始终。
其次,制度方面。从三个层面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架构。第一,宏观层面:增加投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第二,学校层面:优化师资,课程、教材国际化;第三,教学层面:提倡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教学理念。
2.赋予双语教学更多的专业内涵,融合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界限
高校外语的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流,更多的是为了专业知识的交流,从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终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使学生学到本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然而,传统的一个误区是大学英语教学与实际专业应用相脱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希望通过专业英语课来学习英语而非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的误区,将专业英语教育与公共英语教育相混淆,结果是学生连最简单的数学公式都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局面的改变不能单纯依赖英语语言教学,而应该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来实现,毕竟目前国内大学英语老师懂得各门专业课知识的并不多。因此,需要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融入到双语教学中。
然而,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并非将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和单纯的专业课教学简单结合,而是在将两者很好地融合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都必须有所突破。
3.以专业基础课为起点,实施学科式双语教学
每门学科专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从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到内容深度都具备了将其作为双语教学课程的基本条件。因此,为了顺利进行持续的双语教学,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科中,须有一到两门是专业基础课。这些基础课的双语学习为学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专业词汇,也为学生进行后续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语言和理论的基础。
基于培养双语人才的目标,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本身还应该具备鲜明的实用特色,与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选定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既将语言教学融入专业教学,又把实践特色导入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高等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4.正确处理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关系
首先,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在学科之间的交叉依托和相互依存,因此二者必须进行良好的衔接。其次,借鉴双语教学的方法,以双语教学课程为突破口,加快对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传输是双语教学的任务之一,这些都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炜宏.管理专业课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5 137.
[2] 杜昕俊.对从管理学专业英语向管理学双语教学过渡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31):313 314.
[3] 文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51 53.
[4] 巫峻.论大学英语教育的效率[J].龙岩学院学报,2008(10):107110.
[5] 吴伟萍.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融合[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45 148.
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 ESP 优势 思考
一、专业英语的内涵及特征
专业英语(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 Waters,1987)。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计算机英语等。ESP教学有三个区别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称相关,(3)词汇句法和文章取材与特定职业相关的活动。从以上可看出ESP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强调以人为本,实行高校教育素质转变中具有非常现实的实际意义。
二、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中国与国际市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企业越来越青睐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与外商进行专业方面的技术交流、谈判与合作。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讲的还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课堂教学为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师被迫背水一战。对此教育部出台《关于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部分项目的通知》(高教司函[2002]291号),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许多高校展开。不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提出了ESP的教学理念,如我国英语语法家章振邦教授(2003)明确提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关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这就从战略的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专业英语教学的优势
专业英语教学是从单纯的、孤立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的“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ontent learning),将学生欲从事的专业与语言学习相结合,通过使用英语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技能,是交际功能语法教学的延伸。尽快让学生接触他们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让他们尽早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文章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开展包括“国际商务英语”、“国际金融英语”、“国际营销英语”、“新闻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既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择业竞争力,缩短了学生进入工作角色的适应期。这种实用性,应该说与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不谋而合,这就使得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充足,能较好地缓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觉得英语课堂教学枯燥,一味地追求过级而体会不到英语学习的乐趣的尴尬局面。从某种程度上说,ESP课程应该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顺利进入双语课堂做好准备,让他们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英语语言水平。
三、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专业英语教学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五个发展阶段(Hutchinson & Waters,1987:9―14)。语域分析的研究中心在句子层内,教学重点在语法。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的教学则注重研究句子层外的语篇组织模式,确定这些模式的语言手段,并关注交际特征。目标情景分析的教学进一步对交际法做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学关注语言教学、技巧,特别是阅读技巧的教学和研究。以学习为中心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学则强调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选择一切适合的方式把语言的运用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前三个阶段探讨语言的表层结构,第四个阶段探讨使用语言的过程。只有第五个阶段把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任务型教学法则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即把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语言,其主旨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逐渐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
参考文献:
[1]王蔷,罗少茜.基础教育阶段外语学科素质教育问题初探[J].外语教学,1999.
[2]邱锋.任务型教学法(TBLT)初探.中小学外语教研通讯,2001,(4).
[3]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区别范文6
专门用途英语的全称是: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缩写为ESP。它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设计、开设的英语课程,不同于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划分了很多的专业列别和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运用专业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二、ESP的特征
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者都有着直接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特定行业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以达到阅读和交流的目的;在从事相关职业的时候,通过对专门性英语有的了解和掌握,能更进一步的得到相关指导和最新信息。专门用途英语重在“专门”二字,它是英语基础教学的扩大和延续,是从英语基础能力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程。
三、ESP的国内现状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高职英语所开设的课程过于宽泛,没有专门拟定的教材,也没有对相关专业进行专业的英语指导和培训。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最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教材都是英文版的,专业术语和用词都是英语,而学生学习的却是大学英语,没有专业英语指导老师,也没有专门的计算机英语课程。而专业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并非专业教师,基本上是由普通英语老师来担任,专业知识不够具体,专业指导存在盲目性,专门用途英语教育与普通英语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欠缺和专业理论上与实际的脱轨,在真正步入社会运用于实践之时,高职院校学生并没有相较于本科大学学生的优势。
四、ESP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ESP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对于非英语专业人才而言,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的基本都是统一的课程,我们称之为大学英语。面向的是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材的统一和教师的分工注定了大学英语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意义只在于这是英语基础教育的延生,对于这些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并不能带给他们与专业相关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将ESP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中,能进一步细化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的掌控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有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对于和英语息息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如果能通过ESP理论,将大学英语细化分类,转为专业级计算机大学英语,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还是对于他们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这一定位,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社会实践中,包括毕业以后的社会竞争中,都能让这些高职高专学生和大学本科学生的竞争中占到绝对的优势。当然,除了计算机英语,还可以分类为机械英语,汽修英语等等,在这个与国际化日渐接轨的必然趋势下,掌握专业技术英语,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工作和进修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ESP理论对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现在一般的高职院校专业英语都有了细化分类,比如英语教育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旅游英语专业等等,这正是ESP理论逐渐应用到高职高专学校的一个体现。但是目前英语专业的分类非常统一,并没有特色专业,这会导致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之后与本科学院学生产生比较大的竞争,却往往竞争力弱于本科专业学生。而ESP理论对于高职高专学院的指导作用并不只在于此。细化英语专业,开设特色英语专业才是高职院校学生具备更大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应该更强调实际应用,在本科大学不涉及的专业方面细化和分类,才能让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发展壮大。幼师,护士护理等专业的开展这是适应这一需求的发展结果。
(三)教材选编在目前的高职高专大学的英语教学中,要选择一本适合自己学习和专业的英语教材对于许多教师以及教学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教材的选择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发展,专业要求,同时也要结合当前的专业发展趋势,教学实践。对于能达到这种教学目的的教材,对于每个高职高专大学而言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基本的教材之外,自己动手编写教材,是英语教学更加专业化和实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