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施工企业制度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施工企业制度建设范文1
2012年是信阳华祥电建集团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复评换证审核的一年,同时也是集团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依据《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GB/T 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实施转换审核的一年。一、《规范》是什么?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以下简称《规范》)是2007 年10 月23 日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的针对我国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二、为什么要进行《规范》认证?建筑业企业通常进行的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 9001标准)认证,2010年6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认监委联合了《关于在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应用〈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公告》(2010年第21号)。《公告》要求自2010年11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对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时,应当依据《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 9001标准)开展认证审核工作。换言之,也就是明确要求所有的建筑施工企业要按照《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 9001标准)的要求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按照“1+1”的模式来进行认证审核活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认监委首次在体系认证方面联合发文,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加强行业监管、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能力。同时,《规范》的实施为提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满足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工作专业化要求,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三、《规范》的特点是什么?《规范》作为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第一个国家标准,也是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第一个管理型规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规范》的基本思想与ISO9000系列标准保持一致,在内容上全面涵盖了ISO9001标准的要求;2、《规范》在条文结构安排上充分体现了施工企业管理活动特点,突出了过程方法和PDCA思想;3、结合施工行业管理特点,《规范》在ISO9001标准基础上又提出了诸多进一步的要求;4、《规范》本土化、行业化特点突出,语言简洁明了,便于企业贯彻实施。5、《规范》与我国施工行业现行管理模式保持一致,施工企业在贯彻时不仅不会增加负担,反而减少了由于企业对ISO9000标准的误解产生的形式化操作,而减轻负担。四、《规范》有什么要求?1、《规范》中要求形成管理制度16个(1)质量目标管理制度;(2)文件管理制度;(3)记录管理制度;(4)人力资源管理制度;(5)员工绩效考核制度;(6)施工机具管理制度;(7)工程项目投标及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制度;(8)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制度;(9)分包管理制度;(10)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制度;(11)施工质量检查制度;(12)试验、检测管理制度;(13)质量问题处理制度;(14)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15)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制度;(16)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制度。2、《规范》要求形成的文件(1)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和质量管理需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3.1.1)。(2)施工企业应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a.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b.质量管理体系的说明;c.质量管理制度;d.质量管理制度的支持性文件;e.质量管理的各项记录(3.3.3)。(3)施工企业应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配备相应质量管理人员,规定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件(4.1.1)。(4)施工企业应规定各级专职质量管理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并传递到各管理层次(4.3.2)。
(5)施工企业应规定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质量管理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并传递到各管理层次(4.3.3)。(6)施工企业应以文件的形式公布组织机构的变化和职责的调整,并对相关的文件进行更改(4.3.4)。(7)施工企业应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与质量管理岗位相适应的任职条件,包括:专业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所取得的岗位资格;能力;工作经历(5.2.1)。(8)施工企业应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并在实施前批准。策划的结果应按规定得到发包方或监理方的认可(10.2.4)。(9)施工企业应明确施工设计的依据,并对其内容进行评审。设计结果应形成必要的文件,经审批后方可使用(10.3.2)。(10)施工企业应按照要求配备检测设备。检测设备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4 对国家或地方没有校准标准的检测设备制定相应的校准标准(11.5.1)。(11)施工企业应收集工程建设有关方的的满意信息,并明确这些信息收集的职责、渠道、方式及利用这些信息的方法(12.2.6)。3、《规范》要求形成的记录(1) 施工企业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并保存相应的记录。评价结果应用于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5.3.3) 。(2) 施工企业应明确施工机具供应方的评价方法,在采购或租赁前对其进行评价,并收集相应的证明资料和保存评价记录(6.2.2)。(3) 施工企业应对施工机具进行验收,并保存验收记录(6.2.4)。(4) 施工企业应通过评审在确认具备满足工程项目要求的能力后,依法进行投标及签约,并保存评审、投标和签约的相关记录(7.2.2)。(5) 施工企业应使相关部门及人员掌握合同的要求,并保存相关记录(7.3.1)。(6) 施工企业应及时对合同履行情况分析和记录,并用于质量改进(7.3.3)。(7) 对供应方的评价、选择和再评价的标准、方法和职责应符合管理制度的规定,并保存相应的记录(8.2.4)。(8) 施工企业应对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验收。必要时,应到供应方的现场进行验证。验收的过程、记录和标识应符合有关规定。未经验收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用于工程施工(8.3.1)。(9) 施工企业应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方式对验收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处理,并记录处理结果(8.3.2)。(10) 施工企业应明确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发放要求,建立发放记录,并具有可追溯性(8.4.4)。(11) 施工企业对发包方提供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在验收、施工安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做好记录并及时向发包方报告,按照规定处理(8.5.2)。(12) 施工企业应按照管理制度中规定的标准和评价办法,根据所需分包内容的要求,经评价依法选择合适的分包方,并保存评价和选择分包方的记录(9.2.1)。(13) 施工企业应对分包方的履约情况进行评价并保存记录,作为重新评价、选择分包方和改进分包管理工作的依据(9.3.3)。(14) 施工企业应明确设计变更及其批准方式和要求,规定变更所需的评审、验证和确认程序;对变更可能造成的施工质量影响进行评审,并保存相关记录(10.3.3)。(15)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将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向项目经理部进行交底,并保存记录(10.4.3)。(16) 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施工记录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应包括:1施工日记和专项施工记录;2交底记录;3上岗培训和岗位资格证明;4施工机具和检验、测量及试验设备的管理记录;5图纸的接收和发放、设计变更的有关记录;6监督检查和整改、复查记录;7质量管理相关文件;8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中规定的其他记录(10.5.5)。
(17) 施工企业对质量检查记录的管理应符合相关制度的规定(11.2.2)。(18) 施工企业应保存质量问题的处理和验收记录(11.4.4)。(19) 3按照规定的周期校准检测设备,标识其校准状态并保持清晰,确保其在有效检定周期内方可用于施工质量检测,校准记录应予以保存(11.5.1)。(20) 施工企业应建立和保存监督检查和审核的记录,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整改的结果作为质量管理改进的重要信息(12.2.5)。(21)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保存质量管理改进与创新的记录(13.3.3)。4、《规范》要求的策划、规划(1) 施工企业应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策划(3.1.2)。(2) 最高管理者应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策划的内容应包括:1质量管理活动、相互关系及活动顺序;2质量管理组织机构;3质量管理制度;4质量管理所需的资源(3.3.1)。(3) 施工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长远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5.1.2)。(4) 施工企业应按照规定的职责实施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包括:1质量目标和要求;2质量管理组织和职责;3施工管理依据的文件;4人员、技术、施工机具等资源的需求和配置;5场地、道路、水电、消防、临时设施规划;6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7进度控制措施;8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及其控制措施;9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10对违规事件的报告和处理;11应收集的信息及其传递要求;12与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沟通方式;13施工管理应形成的记录;14质量管理和技术措施;15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其他要求(10.2.3)。(5) 施工企业进行施工设计时,应明确职责,策划并实施施工设计的管理。施工企业应对其委托的施工设计活动进行控制(10.3.1)。(6) 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质量进行控制。包括:6根据有关要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并进行相应的策划和控制(10.5.1)。(7)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的职责对工程项目的服务进行策划,并组织实施。服务应包括:1保修;2非保修范围内的维修;3合同约定的其他服务(10.6.2)。(8) 施工企业应对施工质量检查进行策划,包括质量检查的依据、内容、人员、时机、方法和记录。策划结果应按规定经批准后实施(11.2.1)。(9) 项目经理部应根据策划的安排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实施检查(11.2.3)。(10)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策划并实施施工质量验收(11.3.1)。(11) 施工企业应对工程资料的管理进行策划,并按规定加以实施。工程资料的形成应与工程进度同步。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及时向有关方移交相应资料。归档的工程资料应符合档案管理的规定(11.3.3)。(12) 施工企业应策划质量管理活动监督检查和审核的实施。策划的依据包括:1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2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3有关的意见和建议;4以往检查的结果(12.2.4)。5、《规范》要求制定的计划(1) 施工企业应识别培训需求,根据需要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对培训对象、内容、方式及时间作出安排(5.3.1)。(2) 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需要配备施工机具,配备计划应按规定经审批后实施(6.2.1)。(3) 根据规定施工机具需确定安装或拆卸方案时,该方案应经批准后实施(6.2.4)。(4) 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需要确定和配备项目所需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并应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审批各类采购计划。计划未经批准不得用于采购。采购计划中应明确所采购产品的种类、规格、型号、数量、交付期、质量要求以及采购验证的具体安排(8.2.1)。6、《规范》要求订立的合同(1) 施工企业应依法与施工机具供应方订立合同,明确对施工机具质量及服务的要求(6.2.3)。(2) 施工企业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应以书面形式签认,并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7.3.2)。(3) 施工企业应根据采购计划订立采购合同(8.2.5)。(4) 施工企业应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依法订立分包合同(9.2.2)。7、《规范》要求进行的交底(1) 施工企业应在分包项目实施前对从事分包的有关人员进行分包工程施工或服务要求的交底(9.3.1)。(2) 项目经理部应按规定接收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并对结果进行确认(10.2.2)。(3)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将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向项目经理部进行交底,并保存记录。施工企业应根据项目管理需要确定交底的层次和阶段以及相应的职责、内容、方式(10.4.3)。8、《规范》要求进行的评价(1) 施工企业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并保存相应的记录。评价结果应用于提高培训的有效性(5.3.3)。(2) 施工企业应明确施工机具供应方的评价方法,在采购或租赁前对其进行评价,并收集相应的证明资料和保存评价记录。评价的内容包括:1经营资格和信誉;2产品和服务的质量;3供货能力;险因素(6.2.2)。(3) 施工企业应对供应方进行评价,合理选择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供应方。对供应方的评价内容应包括:1经营资格和信誉;2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3供货能力;4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价格;5售后服务(8.2.2)。(4) 施工企业应在必要时对供应方进行再评价(8.2.3)。(5) 施工企业应按照管理制度中规定的标准和评价办法,根据所需分包内容的要求,经评价依法选择合适的分包方,并保存评价和选择分包方的记录。对分包方的评价内容应包括:1经营许可和资质证明;2专业能力;3人员结构和素质;4机具装备;5技术、质量、安全、施工管理的保证能力;6工程业绩和信誉(9.2.1)。(6) 施工企业应对分包方的履约情况进行评价并保存记录,作为重新评价、选择分包方和改进分包管理工作的依据(9.3.3)。(7) 施工企业应按照要求配备检测设备。检测设备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需要采购或租赁检测设备,并对检测设备供应方进行评价;b)在发现检测设备失准时评价已测结果的有效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11.5.1)。(8) 施工企业应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年度审核和评价。施工企业应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书面整改要求,并跟踪其整改结果。质量管理审核人员的资格应符合相应的要求(12.2.3)。(9) 施工企业各管理层次应按规定对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应包括:4与供应方、分包方合作的评价(13.2.3)。(10) 施工企业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规定的周期,分析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状况,提出改进目标和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包括:1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2施工和服务质量满足要求的程度;3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活动状况及发展趋势;4潜在问题的预测;5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水平改进和提高的机会;6资源需求及要求的程度(13.2.4)。9、规范中对人员资格的要求(1) 施工企业应按照岗位任职条件配置相应的人员。项目经理、施工质量检查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持证上岗(5.2.2)。(2) 施工质量检查和验收活动应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实施。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做好对分包工程的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11.1.1)。(3) 5 对检测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完好状态。设备的使用、管理人员应经过培训(11.5.1)。(4) 施工企业应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年度审核和评价。施工企业应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书面整改要求,并跟踪其整改结果。质量管理审核人员的资格应符合相应的要求(12.2.3)。
五、如何贯彻实施《规范》首先,各层次管理人员、内审员及各个部门的推进人员要认真学习《规范》,并比对《规范》的要求,评审现有质量体系文件,针对不符合之处进行修改、完善。其次,各层次领导应组织员工学习新的标准和体系文件,根据新的标准和体系文件运行质量体系,并保持有关运行记录。最后,公司根据新的标准和体系文件要求组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持续改进体系运行中发现的问题。
施工企业制度建设范文2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公共事业组织 监督机制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预防腐败、完善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机制至关重要。
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双重俘获
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共事业组织的“俘获”主要表现为行政主管部门将公共事业组织作为其巩固和扩大既得利益的工具。从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负责人与政府财务监督主体的关系来看,公共事业组织的大部分负责人都来自政府机关,具有官员身份。他们受政府委派,在公共事业组织中开展工作,与政府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公共事业组织的负责人甚至与政府财务监督主体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主管部门的“俘获”往往是以自身“被俘获”为代价的。在主管部门和社团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在社团的公关攻势下,主管部门被“俘获”了。这种“俘获”的结果必然是监督的疲软。
(二)组织缺位
在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机关是业务主管单位、财政部门、审计机关、人民银行等。这些政府监督部门主体多元并存,形成了一个看似严密的财务监督网络。但从总的监督效果来看,缺位、错位、越位现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从理论上讲,财务监督主体的多元化很可能会使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陷入不同主体之间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的尴尬状况。
(三)社会监督体系薄弱
在我国,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监督主要是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而这两种监督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新闻舆论报喜不报忧的状况虽有改善,但是新闻视角更多放在了政府和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组织这个第三部门并没有投入应有的注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氛围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但是公众监督的渠道和力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监督法规缺乏
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目前颁布和实施的有关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法规滞后,缺少专门的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法律或法规。公共事业组织会计规范体系也存在问题。只有事业单位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而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没有自己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五)政府财务监督与规范管理工作存在脱节
政府监管部门财务监督工作的目标过多地集中在单纯查处公共事业组织违法违规的财务收支行为上,在改进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防止公共事业组织非营利性质异化上缺乏足够地重视,使得公共事业组织的政府财务监督运行系统不完备,不仅弱化了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有效财务监督的效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监管部门在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监督中的作用。
国外监督机制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即英国“行政监督模式”和美国的“非管制模式”。以监督专员或慈善委员会为主的监督机制是英国的特点,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控制具有主动性特点和行政规制的特征。美国对慈善机构的政府管理实施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胡萝卜政策”是主要手段,其主要形式是税收优惠、赋予其他特权以及各级政府对慈善机构的直接和间接支持。“大棒政策”主要有两部分构成:特权特别是税收优惠的剥夺;司法调查及相应的处罚。 国外监督机制措施对我国有以下借鉴:
加强财务监管。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财务监督和管理是保证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实现的重要手段。我国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应该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营利性的约束。强化财务公开制度。加强对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
加强立法约束。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普遍重视法律与法规建设。必须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充分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体系,提前构筑适应未来不同类型机构运行所必须的制度平台,为分类改革奠定法制基础。
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与完善是提高公共事业组织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之道。必须打破垄断格局,建立竞争机制,激励公共事业组织不断改善业绩,由社会来评价各个组织的业绩,由业绩来决定其发展,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完善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公共事业组织立法
要抓紧制定专门的公共事业组织法,针对公共事业组织行为的实体内容进行系统的规范,增强法律规范的操作行和针对性,搞好法律体系的衔接和法律规范的配套,以使监督惩戒有法可依,确实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对现有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清理,凡过时的法律条款要予以修订或废止,不合理的和重复的要取代,冲突的要予以理顺,彻底改变把公共事业组织当作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来管理的传统做法,使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真正有法可依。
(二)加强公共事业伦理道德建设
加强公共事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就是从道德驱动的自律到制度化的自律。制度化自律不仅意味着自律成为少数高尚者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使自律成为多数“理性经济人”在外部约束下唯一理性的选择。从人性和自律的形成过程看,当经常化、严密化的外力约束下的行为产生惯性并最终成为行为主体的“下意识”或“自然反应”时,他律就转化为自律,达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公共事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摆脱对道德驱动的自律的过分依赖,实现制度化的自律。
(三)完善并强化多元化的监督体系
在强化舆论监督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督机制和客户监督机制。在公益服务的新模式中,服务对象要从单纯的受惠者转变为服务的协作生产者(co-producer)。公众可以通过政府部门、评估机构和非营利组织自身设有的投诉热线和网站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完善客户需求的评估机制、服务提供方式设计中客户参与、客户满意成为组织追求的最终目标等,都意味着客户监督机制的强化。
(四)加强日常监督
在适当放宽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登记控制后,同时应加强对公共事业组织运作期间的监督,以保证其公共责任的实现,尤其要注意以下方面:增强年检的可操作性。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对公共事业组织财政优惠的制度化。
(五)加强市场约束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的外部制度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人为的限制公共事业组织之间的竞争。这种限制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分级管理所带来的地域上限制竞争。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允许设立相同或相似的社团。这种市场约束的软化造成了社团的垄断地位,客观上削弱了公共事业组织实现公共责任的外部约束。所以,适当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既可以从外部加强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又能激发公共事业组织活力,在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中提高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秋兰.社会转型视域下的行政道德约束机制[J].兰州学刊,2005
施工企业制度建设范文3
创新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发展的必然性
(1)建筑市场不断发展促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一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集体、个体企业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影响公正、公平的实现;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的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仍然是普遍现象。二是设计和监理不能很好履行职责,也难以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发生。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2)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是时代的需要。创新、改革、发展一体化,己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推行20多年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已推动生产力大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十五”期间四大重点工程的开工以及交通、能源、水利水电、城市建设的热潮等无疑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启动内需扩大投资。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如何建立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具有创新能力、拥有强大企业品牌效应需要的项目施工管理模式,是建筑施工企业亟需面对的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必须促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招标承包制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发展,人们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但企业制度建设对于项目施工管理而言,必须解决好项项目与企业间的关系,而现在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等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因此必须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不断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关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原则的思考
(1)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在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对象是要靠市场
竞争才能获得,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得不到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就不能组合,潜在的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和转化,这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的灵魂,是获得劳动对象,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主宰者。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很好的协调组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必须遵循的这一原则。
(2)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适应市场的需要。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从广义上使项目的内涵前后延伸;深度上,更好地建设好项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增强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把工程项目延伸到市场,即从市场中得到项目,在市场中执行项目,在项目的执行中增强竞争力,然后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3)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企业品牌效应的提升。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效应。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发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开拓市场,以优质的产品赢得赞誉,从而树立品牌效应。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实施的方式
(1)思想观念、制度体系、组织结构的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施工管理的基石。项目的生命周期仍然是合同履约期,但项目部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派出机构,而是把项目部变成分公司,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项目部拥有独立的财产、独立的法人。这样项目部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的承担法人责任。切实加强创新意识,要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2)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创新项目的保障。一是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有效手段,是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工作。不同的施工组织设计使用不同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就会产生不同的工期,相应的成本投入也会不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会不同。二是加强对劳务合作队伍的管理。加强对劳务合作队伍的管理,一定要建立劳务分包准入机制,严格把关;要强化对合作队伍的过程控制,加强对岗前的技能、安全培训和考核工作,拓展对合作队伍的监控范围。三是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管控。项目部应制定完善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将各项费用的标准、具体控制措施都在办法中明确,并在过程中认真落实、严格执行。
(3)技术创新是项目管理的不懈的动力。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结论
施工企业制度建设范文4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79-02
1 前言
笔者作为重庆建工市政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会计工作人员,认识到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因为在当今日益深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要赢得一席之地,就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还不到位,导致了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效果不好,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而这种状况与我们日益深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配套,使得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其行业特点又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那么,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尽快加强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加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管理,不断的提高竞争水平和管理能力,才能很好的应对日益恶化的内外部环境。接下来,笔者将就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展开详细的讨论。
2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从理论发展到真正实际操作阶段的时间还不算长,前后大概也就经历了大概10年的时间。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指的是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在企业内部制定了相关的保护资产的完整和安全、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从而切实提高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与程序。具体来说,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制定的有关采购、生产经营、销售以及财务管理各项政策和制度,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和系统化的工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具有流动性强、区域跨度大且较为分散等特点,我国目前施工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至于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我们一般根据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涉及的不同业务范围来划分,一般包括了货币资金、工程结算收入、物质采购、存货、成本费用、筹资融资、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等。其中的货币资金应该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对象。应该来说,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包含了五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即作为基础的控制环境,建立内部控制程序首要工作的风险控制工作,具体的控制活动,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以及随时随地的监控措施和情况等。
3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所在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与实施,使得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与压力,而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企业本身又存在不少的问题,其行业特点使得其生存和发展具有较大的障碍,主要问题在于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使得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我国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重点仍然局限于建筑项目的作业上,还较为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意识,从而造成了后期管理的进度受到较大的影响,也使得后期管理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解和偏差,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只会影响内部人员关系的顺利发展,有少数施工企业即使有内部会计控制也很难真正落到实处。有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方式较为单一化,造成了项目经理的权利过于集中,与经济核算体制和约束机制不配套。
(2)有些建筑施工企业虽然说使用了一定的内部会计控制模式,但是在真正施行的过程中,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相配套,这种考核方式不足的模式使得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水平一直无法真正得到提高。在实际考核过程中,缺乏客观性原则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造成了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失效,从而给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困扰。这种缺乏独立性的成本核算系统以及单一的成本核算体系都使得施工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力度不够,实际效果也不佳。
(3)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较为系统化的工作,不是单靠某个部门或者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要依靠多个部门和个人进行相互配合协调才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部门协调工作效果不佳,很多都是独立开展工作的,这非常不利于开展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此外,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政策的执行不到位,给企业财务监督工作带来较大的阻碍。
4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鉴于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即管理模式不科学,管理观念落后,企业、项目负责人的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比较淡薄,工程项目的流动性使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以及财会人员的层次低、素质差问题,笔者作为重庆市市政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会计工作人员,深切的意识到,我们必须尽快加强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在此,我们认识到,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构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具体来说,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是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我们在意识到这些构建健全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基础之上,我们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来切实加强:
(1)建筑施工企业要尽可能的完善建筑施工项目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来说,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弄清楚项目经理对项目经济收益所承担的具体责任,还要充分考虑施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运用,注重各项规章制度的协调和运行机制,让会计人员在科学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之下,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参与到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当中去,并使用一整套科学的、可行的、实际的奖惩制度来使得会计人员的报酬与项目效益直接挂钩,增强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为建筑施工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与不断完善非常有利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因而,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尽快更新审计制度,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问题,不断加强各种会计监督措施,开设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来不断调整与更新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重点处理好各种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创建出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不断优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与监督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利于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工作效率。
(3)建筑施工企业要做好会计预算控制工作,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因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预算控制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后期施工造价资金消耗情况,不仅要做好施工项目的公司财务预算和各种投资预算,还要切实做好项目的工程预算。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施工企业的项目施工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因而,施工企业的人员必须认真关注各种潜在的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切实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安全可靠性。
(4)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为了保证各项业务的依法、有效、有序地进行,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较为弱化,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尽快的实行内部会计委派制度,努力克服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责任制中存在的不足,切实加强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的力度,控制好组织结构和权责体系,控制好授权批准程序,控制信息记录,控制职工素质,控制财务预算,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有效性评估,加强施工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内部会计控制领导责任制,进行全面预算控制,建立企业内部预警机制,控制竣工验收与财务决策,重视内部控制的时效性,遵循实用原则来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兆平.对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若干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9,(8):120-121.
[2]吴福忠.解析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9,(7):51-51.
施工企业制度建设范文5
关键词:水工建筑;管理创新;创新方案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国内的水工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多年的经验摸索渐渐实现了工程项目施工的现代化管理,但这些管理制度仍然是不够完善的,尤其是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完善,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提升生产力,我们必需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工程施工现代化管理模式。
一、创新的必然性
1.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
水工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标承包制下,推向了市场,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生存、发展靠市场、靠自己的观念已经形成并被加强。看到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水工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大的变化,机制不活。水工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应该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项目施工管理,但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因素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2.是时代的要求
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无论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面对新的世纪,如何建立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适应市场需要,适应提升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需要的项目施工管理模式,努力走一条“创新、改革、发展”的一体化道路,是水工建筑施工企业亟须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承包商进入中国水工建筑施工市场和国内水工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使我们面临着世界最大的竞争对手,时代的巨大变革,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
3.是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着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仍然是普遍现象。业主由于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的要求、不平等的条款,使业主摆脱责任,承包商地位十分被动,设计和监理不能很好履行职责,也难以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不自觉地发生。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存在以上种种问题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4.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
管理科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世纪50 年代该理论体系形成并正式存在,管理科学的目的是通过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的多种活动,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减低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将不断进步和日趋完善的管理科学的理论及时运用于项目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当中,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何将其及时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生产实践当中,对于水工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关键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二、创新原则
1.有利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工具在如今“高、新、大”{技术含量高、设备新、产量大}设备、器具的使用,工程成本在劳动工具中的凝结就越多,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使生产力三要素很好、有效的协调组合,充分发挥并使之发展,这是水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所遵循的原则。
2.有利于适应市场的需要
市场是动态的、变化的,只有适应市场才能有所作为和获得效益。这里的效益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和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企业占有已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的关键,如果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不好,进度拖后,那么社会形象欠佳,获得市场就困难。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就增强了企业开拓、占有市场的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所以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从广义上是更好地建设好项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增强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
3.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
只有高素质的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及时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否则,市场已经变化了,你还没有弄清楚,根本不具备应变能力,这样的企业就会迅速被退出市场。所以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文化及品牌效应这一重要问题。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发现、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以不断充实、更新企业各级管理层;通过项目的实施为企业开拓市场,使项目部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前沿阵地;通过项目的实施不断熟悉了解市场,为企业的改革创新提供市场信息。
三、创新方案
1.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2.组织机构创新
水工建筑施工企业走过了多年的历史,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把项目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合同明确的范围作为项目,然后对此项目进行管理。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着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创新来加以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主体延伸,应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过程出发,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来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即将项目部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和设立。
3.体制创新
① 要确立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是项目分公司的投资主体,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产权清晰,依法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作为所有者的企业退居到控股公司的位置,用股东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职责,同时承担有限责任,,用这个办法来界定企业与项目部各自的边界责任。② 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使项目部拥有一块边界清楚的财产,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承担法人责任。这样项目部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的承担法人责任。
4.机制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方案确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公司的体制,并相应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基本具备了,但这一方案的有效运行还要有创新的机制,方能使这一创新方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创新的机制就是要使项目部分公司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牢牢占有已有的市场,不断开拓和占有潜在的市场。要增强企业实力,实际上就是加强项目部的建设,提高其赢利水平、社会形象和市场敏感性,必须对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类、各层次的人才脱颖而出,为人才创造环境,要给人才适应的土地、阳光和雨露;建立风险机制和决策机制,来规范项目部决策层的行为,实行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回避市场风险。
5.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水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对水工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项目部作为企业的派出机构是企业的分公司,是企业的缩影,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体现着企业的实力,是企业在市场的触点,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泉,因此项目施工管理的有效运作是水工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唯有创新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袁继革.推动项目管理在中国港口的发展[J].中国港口,2011 年12期
施工企业制度建设范文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闭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技术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风雨所程,在建筑施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效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能够提供一系列的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不仅提高了项目全体人员的士气和效率,也增强了施工力量间的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施I:力量的工作效率。
(二)降低了建筑施工的风险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降低不确定因素对施工项目的损害。通过风险管理,进行执亍状况的检查,可以尽早的发现施1:中存在的问题,以避免项目在决策时的盲目性和随静陛。
(三)降低建筑施工的成本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资源优化、资源平衡等施工方法和技术要尽早地制定出项目的组成,合理安排资源的使用。此外,要注重关键资源和重点资源两个因素,有效的降低项目成本,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创新的必然。
(一)先进的管理科学理沦需要施工管理创新在我国建国初期,国际社会的建筑行业管理模式正式形成,该模式是以数据为基础的,应用数学和统计理论对其进行处理,这样可以使人们得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避免r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和应用,解决了之前很难处理的问题。在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壮大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一种新型管理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迫切需要创新在建筑行业实行招标制度,这对于一个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来说是一个极佳的解决方法。目前,建筑,I:程施工企业的管理
体制在改革潮流中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此机制不够灵活。很多企业在项目的管理和实际施工中,都要不断创新并完善工程施.1项目管理,这成为了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但是制度中双方的责任不明确,这对于施工管理的全局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现代业制度建设迫切需要创新。
(三)时展要求:I:程施::项目管理必须要创新纵观时展的长河,创新始终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关键因素。创新、改革、发展一体化,己经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没有创新就要落后。建立起不断适应市场需要,适应提升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需要的项目施工管理模式,这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创新这个词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和生活里,没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迟早要被时代抛下,因此,任何事物有且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竞争力,有生命力。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城市建设的热潮将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管理方而的创新也是整个全局发展的必要因素。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承包商进人中国建筑施工市场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情况,我们也面临了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总之,在激烈的竞争及时代的巨大变革下,迫切的需要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
三、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创新的几个层面
(一)将项目评估、合同签订作为加强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基础有很多施I:企业对项目评估、测算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有的评估、测算的权限不明确,方法不科学;有的评估、测算滞后,激励、约束不到位,缺乏动态跟踪考核,造成项目管理失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评估、测算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科学的评估、测算指标体系;二是提高认识,在思想上切实把项目评估、测算作为加强项目管理的基础,自觉地搞好评估和测算;三是认真进行项目运行中的监督、指导、检查和考核,及时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二)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创新要不断更新观念,转换机制从机构上。可以设立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市场合同部集合同管理、财物管理、成本管理和结算管理于一体,可以突出合同管理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克服了合同管理与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相脱离的弊端。施工管理部在合同约束下对现场施工进度、技术、质量、安全、成本控制等可以进行全方位的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职能,解决了现场调度长期存在的典型问题,提高了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此外,加强对重大施l_L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能够为建设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显示出企业强大的生机。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项目管理创新的根源是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层首先,要实行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要制定项目经理任用制度,项目经理从受过正规培训、具有项目经理资格证书的人员中选拔。健全项目经理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经理的奖惩制度。对于项目经理后备人选,要不断的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利于提高业务素质。其次,做到对项目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弹性化,坚持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原则。项目部管理人员应该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阶段的要求,实行派遣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防止项目经理自由组阁,保证项目部的管理层一起合作。
(四)建筑程施工项目管理创新应落到实处施:I:顷日管理序生产力自I发展,这瞧缸:D顷目管理辆唔白疆源则。此外,要有利于适应市场的需要,只有适应市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获得效益。项目是指建筑施:t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规定的范丽,从市场的角度看,在市场中得到项目,在市场中执行项目,最后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因此,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创新可以在深度上更好地建设好项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增强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