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范文1
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自从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的著作《增长的极限》于1972年发表以后,书中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进行了批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文明逐渐被重视起来,如何界定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发展进程的维度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以生态产业、生态经济、绿色消费为核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生物多样性、社会文明多样化,尊重自然规律,改变以往文明形态中破坏自认的状况,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文明的现代形态。与之前的文明比较,它强调人类对待大自然的方式更加文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和重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平等的关系,反对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的理念和行为。该观点既承认了生态文明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历程中的新文明,又进一步指出生态文明史一种真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由于不完全合乎文明的本质规定性,因而并不是一种真文明,只是一种前文明。当然,将生态文明之前的文明视为前文明,这似乎过于绝对,值得商榷。
(二)内容及其价值维度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文化形态。生态文明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进而实现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与自然和谐,既不是任性服从于自然性,也不是自然醒服从于人性,而是将人性融入自然性,在人性中体现自然性,实现人性与自然性的和谐统一。对于生态文明的把握,既要立足于社会文明发展的现实状况,又要联系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基本趋势,运用综合方法反映和把握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彰显出万物和谐的诗意之美,蕴含着自燃性美和构建性美的统一,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进而提供了一种哲学关照。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国外有不少学者专门研究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现代经济学对生态学和物理学规律的忽略印发了包括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到自然资源耗竭、石油峰值和金融崩溃在内的一系列危机。传统经济学没有解释这些危机的共同根源,没有提前预警,并且没有在其揭示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办法。生态经济学以物理学规律和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可持续和分配公正这些明确的道德目标位指导,把我们当前的危机视为经济不断增长产生的必然后果,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果说工业文明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线性的发展,那么,生态文明的发展则将是非线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将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就国内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逐渐被诸多学者重视,在此过程中,对于如何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亦是重要的课题之一。生态文明经济是对工业文明经济的扬弃,是生态文明社会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要求必须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转到可持续发展这一层面上来。当前,建设生态文明、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挑战,必须高度重视转变发展方式,从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入手,力争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无害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由上可知,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国外学者试图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实现一个最佳方案,即稳态经济,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式。国内学者更加注重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来考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一种良性的和谐发展,既注重经济发展,又保护自然环境,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持续发展内涵,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状态中才能实现。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和转变经济方式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
(一)理念层面
从理念上,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增强环保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亦是当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当然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观念涵盖了多个方面,如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生态文明的发展观、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及生态文明的政绩观。
(二)制度保障层面
从制度保障层面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需要依托制度建设才能够健康发展。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构建存在一系列不足,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强化制度保障,需要在政治、政策和法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国处于不发达的工业文明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异常严峻,如果能够认真吸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和先进技术,转变工业发展模式,采取有效的制度管理措施是有可能实现走生态文明路,完成工业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的。
(三)消费角度层面
从消费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倡导绿色消费,提高生态消费力。我国当前生态消费存在不少问题,要建设好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的生态化转型既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生态消费应该而且必须符合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平衡的时代要求,并有助于建立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一种状态积极、调控自觉和规模适度的现代消费模式。
综上所述,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以上三个方面必不可少,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制定保障措施,将绿色的消费理念深入贯彻到生活中去。需要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发挥社会各阶层保护环境的热情和潜能,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四、结语
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范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思想政治工作 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方向确立了根本方针。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党的一项工作,也是一门科学,但并不等于所有的工作都是科学的,也只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才能做好工作。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就必须注意指导思想、内容、方法三个方面的科学性。内容科学性才能达到理论的彻底性、层次性、系统性。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
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来讲,政治思想工作包含在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之中,协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关系。而从改革开放的成果来看,政治思想工作更是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更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科学的方法和内容。不断改革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创造有效的条件,将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发展作贡献。
同志曾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根本要义是政治思想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何实现科学性和有效性,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时代的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能够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更新理念,奠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前提;立足实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平台;统筹兼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
科学的发展观能够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已是经过很多实践证实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必须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必须紧紧围绕“必胜”信念的要求,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保证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重视工作质量、求效益,努力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同时还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其科学性就在于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人的内在需求和个性发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发展的过程来看,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是要革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理念,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主动适应、讲求效益、民主平等、综合集成和重在建设的工作观,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建设与促进人民生活全面发展的双重功能结合起来,把工作者的主导性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统一起来,把工作过程的各环节与教育保障各要素兼顾起来,着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结果。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带来了不同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不同的观念产生了碰撞,带来了思想的多元化,致使一些人的政治信仰发生了偏差,意识变得十分薄弱,这就要求政治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加强教育指导,解决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可见,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已经成为我们迫切的任务。因此,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发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从精神文明工作建设着手抓,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范文3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党员,在全国上下掀起的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中,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学习并践行科学发展观,使之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理论总是需要被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通过认真地学习,我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身的发展也有了新的领悟和体会。下面,我就结合实践,谈一谈科学发展观对我们自身成长的指导作用。
一、科学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我们大学生自身来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不断地努力和充实自己,有目标,不盲目追风,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认真钻研专业课的同时,触类旁通,同时兼顾人文素质的提高。我现在已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即将毕业,回顾大家大学四年来的点点滴滴,颇有感触。有些同学充分利用了大学这最宝贵的时间,充分认识和发展自己,找准自己的长处,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对未来有着很好的规划并时时鼓励自己向目标前进,创造了丰富多彩并令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而有部分同学走进大学后却沉溺于游戏和玩乐中,没有抓住提升自己价值的机会,对大学生活及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困惑与迷茫,这不仅仅影响了自己的前途,同时也关乎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目前,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大学生们陷入恐慌和迷茫之中,出现了研究生抢本科生饭碗、本科生抢专科生饭碗的情况。但不可否认,那些平时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从而找到好工作的同学也大有人在。社会从来不会拒绝人才,只要是真金,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现在虽然说仍是万千人过独木桥挤进大学,但较之以往,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而不是少数人能够享受到的精英教育。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注重提升自己,不气馁、不骄傲,同时要承认“行行出状元”,工作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都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个人的发展同样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社会都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德、智、体都是我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我们都不能健康地全面发展。“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处在思想活跃最前端的当代大学生,受其影响其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利己的价值趋向,以及日益扩大的开放,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日益加深,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与人交往时照顾他人感受,多进行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党员更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积极帮助同学;关心国家大事,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小德、大德都有抓。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各地区实际行动上,仍然是偏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大学是一个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但强调学习的专业化使学生知识体系过于单一,缺乏创造力和自主创新性。纵观社会上创造出极大价值的人,大部分在许多方向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学习中获得的理念、方法和感悟是远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学会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种智慧。要健康地发展,我们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心理和身体都健康,才算是真的“体”的发展。身体的健康可以通过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注意饮食习惯而达到,而健康的心理则是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去不断陶冶和健全的。目前社会各处普遍存在着浮躁的气息,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做事不认真、怕苦怕累在很多公司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而一些大学生的消极处世思想更是间接地损害了身体健康。最近,时不时会从互联网上看到大学生自杀现象,仿佛当代的大学生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学习和道德修养,让自己拥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范文4
生态型城市的科学内涵
生态型城市是古人融合对人与自然的崇拜,探寻安居乐业理想城市模式的重要方法。它的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风水理论,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理念,对当今生态型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生态城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最新模式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内涵将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现在,生态城市的概念已经融合了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拓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有的同志把生态城市理解为绿化非常好的城市,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生态城市必然是一个绿化非常好的城市,而绿化非常好的城市不一定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绿化覆盖率高,到处是绿荫草地、青山绿水的城市景观,人的行为与大自然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它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文化气息浓郁,充满人情味,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勃勃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一个有绿色点缀的居住环境,而且是关心人、陶冶人、以人为本的聚集地。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每代人都要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兼顾后代人的利益,为后代负责,通过发展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确保城市健康、持续和协调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当人从自然母体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时,人不要忘记自然母亲的恩德,更不能做一个以怨报德的不孝子孙。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人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如土壤、空气、水、气候、森林、草原和各类动植物,对人类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今天,人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同志曾经强调指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对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的任务和新的更高的境界,也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指导思想,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的发展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途径转向追求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到最终实现人与人和谐。
3.自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发展的最好形式
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系统圈,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居环境。它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期阶段,其内涵、发展思想、理论基础与生态城市基本一致,差别仅仅表现在生态化水平和程度上的差异。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相比,生态型城市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将生态学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生态工程、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生态型城市。所以说,生态城市是理想的居住场所,也是具有现代化的、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包括发达的交通体系、迅捷的信息网络、可持续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发达的污染处理设施和技术、完善的市政服务系统,等等。
4.多样化的社会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
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集合体。一个城市要成为一个生态城市,强调的是在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中,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城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公众要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包括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居民身心健康、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生活满意,有一个自由、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态文化形式多样,载体丰富,以生态为主题的文化与经济融合一体,共同展现着城市的生态特征,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生态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生态型城市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生态建设,它是建筑、文化、园林的有机结合,并在经济、文化及技术等层次有着深刻且多层次叠加的内在关系,所以也就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生态建设的基本特征。
1.和谐性:生态型城市的核心
和谐是和外在形式无关的,所有事物的本质。它是存在于经济、社会、环境、居民四者之间的和谐,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生态型城市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人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既是和谐的支配者,也是和谐的最终受益者,人与自然环境、城市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其中人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做每一件事都应充分考虑人对环境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评价也是有一定标准的,不能以环境影响来制约人的可控行为,进而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该说,人类只要有活动,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正如早在6000年以前,两河流域就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土地质量下降,我国渭水流域的水土流失,今天的撒哈拉沙漠,当时绝大部分只是干旷草原,是此后的放牧导致了持续的沙化。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时也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的历史。所以,我们在谈论人与环境的和谐时,是以将人类的活动控制在以不打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链条为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只要把握住这一底线,就能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存在的城市。
2.整体性:生态型城市的要义
城市是生物圈内人为的、为人的,并且经过人工修饰和创造的生态系统。生态型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生态型城市建设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城市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擎,也是一个由居民与居住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构成的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就是包括特定地理区域中的全部生物与物理环境的统一体,其统一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居民的生存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居民的生活和生存带来障碍,人与整个生态系统组成了统一体;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着生态学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人之外的生态系统本身也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两个统一体交互存在的外在表现,也就成为生态型城市的表现。虽然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但这一生态系统与地球生物圈中其他的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多差异,它是因人口高度集中,人类活动起着支配作用,并且为人的健康幸福而运行的人工生态系统。此外,这种统一还体现在环境与发展的统一上,生态时代是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时代,生态化社会是体现这一时代精神而建立的新的社会状态。
3.持续性:生态型城市的基石
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范文5
关键词:水资源综合规划理念更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没有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在城市中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航运等涉水规划往往分属水利、环境、市政、交通、园林等多部门的管理,涉水规划内容往往各自为政、相互矛盾,降低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带来了争水、乱排、洪灾、水生态恶化等水问题,造成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的局面。因此,随着城市文明的快速发展,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综合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规划是龙头,制定一个好的规划,是实现城市水资源有效管理的前提。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好的规划呢?
1.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内容
传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包括基本情况、现状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水资源保护、污水再生利用、需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和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这种规划表面上看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实际上范围狭窄,内涵单一,容易造成与其他规划的脱节甚至矛盾。
一个好的水资源综合规划,不仅要包括水资源如何配置,还要包括水资源如何保护、水生态如何保护、水环境怎么建设,如何促进当地水文化的发展。这与目前提倡的水务一体化思想是一脉相通的,水资源配置解决水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包括水源、水厂、排水再利用等,水资源保护解决水环境保护和治污问题,水生态解决水的永续利用问题,水景观和水文化不仅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更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水的重视。
水资源综合规划包括水资源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生态、水景观规划三个方面,其核心是理念更新。
水资源规划包括水域管理及保护规划、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保护规划包括排污口整合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水景观规划包括河湖水生态保护、水生态水景观建设。
2.理念更新
理念更新涵盖了新时期水科学特征、治水理念更新和重视水生态、水景观建设三个方面,这也是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1新时期水科学的特征
(1)水科学内涵的扩展:从最初我们学习水文分析、洪水计算到水资源配置、供需平衡分析,再到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直至水文化、水旅游,并提升到水安全,步步深刻,层层拓宽。
(2)水科学的多学科性:水科学博大精深,涉及到水文学、气象学、水力学、泥沙运动、海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3)水科学的多部门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多,诸如污水排放、河道淤积、水系破坏、河道设障、破坏水的自然景观、水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等现象越来越常见,但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能控制解决的,需要加强各涉水部门的通力合作,系统的进行水资源科学研究。
2.2治水理念的更新
(1)加强流域管理的理念,克服“就水论水”的管理模式。水体本身就存在于城市水系之中,水系本身就是流域的一部分。治水不能仅仅从水体出发,要以大流域为出发点,要上下游、左右岸协调考虑。譬如河道的治污,仅仅一段排污达标是不行的,纳污能力必须考虑上游的污染物排放量。
(2)提升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流域管理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脱离区域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区域管理有着流域管理所不具备的行政优越性,一个措施可以成为一项决议,甚至于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因此,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原则。
(3)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理念。水生态是叠加于区域生态空间基础上的,水生态系统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建设水利工程,如不加强生态的意识,极易破坏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建设中应保护河湖水网,保持河道的自然性,提倡生态护坡,重视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的结合。
2.3重视水资源工作中水生态、水景观及水文化建设
(1)符合人水和谐的建设理念。在自然形象中很少有像水体这样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通过“亲水性”设计,让人真正享受到清新宜人的景观和亲身戏水的乐趣,即人水和谐。
(2)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水景观、水文化建设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要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定位为景观的部位进行建设。
(3)与城市水系布局相适应。要以水系为中心布置水环境、水文化景观,水环境建设要以水系规划为核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4)城市滨水区建设要反映城市文明,特别要体现水景观水文化的特色。作为城市边缘地段的滨水空间,被认为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特殊场所,是城市的“窗口”和“门户”的象征。
2.4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水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包括供水安全保证体系、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1)推进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配合,还需要依靠水利信息化来实现。水利信息化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应用需求为向导,有针对性地建设各级应用系统。可针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三大保障体系建设,开发不同功能的管理系统。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中,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限批控制管理,建立协调、高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水权制度,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节水管理制度。
(3)确立涉水事务中水资源管理的主体地位:①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提升管理水平,主动迎接挑战;②提升社会服务面。
一个好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应该包括以上所述各项内容,应该将理念更新贯穿规划的始终,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参与的工作模式。
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框架详见下图。
3.对政府主导模式的几点建议
1.政府为主导,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由“九龙治水”变为“联合治水”。
2.制定严格适当的政策、法律和规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杜绝“规划规划,墙上一挂”的现象。
3.注重科学论证,鼓励公众参与管理。一个规划的制定,涉及到各方各部门的利益,要多多听取各方的意见,举行听证会、规划公示等。
4.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并行。要加强执法监督,规划制定部门要实施后续技术跟踪等方式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范文6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升华,集中代表了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必然要求及加快安康发展的难得机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理念,让大多数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工农、城乡差距,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农村的落后面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一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特征,深刻理解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总体要求中所涵盖的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内容,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方略。二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具体体现在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要让农民生活富裕起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缩小工农城乡差别;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倡导社会新风,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健全乡村管理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三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原则;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原则;必须坚持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要求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统筹兼顾,搞好结合,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工作,坚决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和违背群众意愿的原则;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强大合力的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中央确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基本思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立足安康实际,建设绿色产业鲜明、田园风光优美、农耕文化浓郁、社会风气良好、人居环境和谐、具有安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要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大农业、大资源、大市场意识,把农业放在全局发展来谋划,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突出抓好蚕桑、茶叶、烤烟、中药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继续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坚定不移地发展畜牧产业,努力实现畜牧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把扶贫开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部署,在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同时,一手抓新农村试点村建设,一手抓扶贫重点村建设。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要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生态环境和文明村庄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三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要切实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四要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尽快改变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状况。要建立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农村教育事业。要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大病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入手,切实抓好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五要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认真落实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全面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健全和扩大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要在农村广泛开展基本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要抓好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 规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群众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的自觉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把行动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上来。要切实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抓好试点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细致地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工作指导,真正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带动和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