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调查 社区卫生人才培养
Area health servic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to community health personnel training enlightenment
Liu Guiping Wang Jingjing Ma Ling
Abstract:Objective:Carries on the diagnosis to some urban district 10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work basic condition,understands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work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Methods:Adopts methods and so on questionnaire and data analysis;Results:In the community health technical team has the personnel quantity insufficiency,the school record title not high condition,accepts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portion somewhat low conditio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tem of eye-distance country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 project request still had the disparity;Discusses:Trains the community qualified health talented person is the medicine education important task,the community medicine course content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ommunity health work content,the community health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take the community as th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Key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vestigation Community health 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118-01
1 目的及方法
应用问卷调查对及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某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2 结果及初步分析
2.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表1显示,全科医师数量仅占执业医师数量的32.09%。参加全科医学及社区护士培训人数占所有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56.68。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占10.90%,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9.43%。在社区卫生技术队伍中存在人员数量不足、学历职称不高的状况,接受专职培训比例偏低的状况。
2.2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
该辖区服务人口475520人,2009年全年工作内容及工作量如下。
表2可见,社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建档比例较低,仅达56%;对65岁以上老人健康指导及服务的比例较低;面向全体居民的健康教育讲座及咨询服务工作参与人群仅占2.94%;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高危人群的登记管理、生活指导、定期随访等方面,与国家要求都有一定距离。
3 讨论
3.1 培养合格质量的社区卫生人才是医学教育面临的紧急任务。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社区卫生工作成为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社区卫生工作起步较晚,除机构设置、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外,社区卫生技术人才缺乏也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据2007年统计,我国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医生2.58人,农村每千人口拥有医生只有1.04人[1]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如健康档案建立、常见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健康教育等工作难以有效开展[2]。从表1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技术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人才培养的途径可采取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的方法。前者是在医学院校设置社区医学专业,也可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置社区医学方向,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社区工作。后者是对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社区卫生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培训,以缓解社区卫生人才缺乏的现状。
3.2 社区医学教学内容应与社区卫生工作内容一致。表2显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是国家实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中大部分内容已经包含在目前医学各专业教学内容中,但是有些内容尚不在教学的范围之中。如社区卫生工作现状及发展前景、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建立的内容和操作方法、社区现存健康问题评估及操作方法、对慢性疾病及特殊人群实施上门服务等内容,在目前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或重视不够。致使目前医学专业毕业生不了解社区,不愿意到社区工作,去了之后不能适应社区工作。因此,社区医学教学内容应加强对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和现状的学习,依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要求补充教学内容,使毕业生能下得去、用得上。
3.3 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以社区为教学实习基地。传统的医学实践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的实训室和医院中的见习、实习,由于毕业生不熟悉社区工作环境,不了解社区卫生工作内容,导致不愿意到社区工作、不适应社区卫生工作的状况。为保证培养合格的社区卫生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民家庭作为实习场所,除课内实习外,利用课外、双休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社区内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社区服务项目,如义务测量血压、测量血糖、常见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咨询、康复指导、建立健康档案等[3]。
参考文献
[1] 湛乐,陈家应,周珉,等.江苏省农村卫生人力现况、问题或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28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2
Wu Xingxing
(广东培正学院,广州 510830)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Guangzhou 510830,China)
摘要: 角色定位准确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有较大的偏差。培育人生导师式辅导员是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而努力谋求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把好准入关,加强培训,成立辅导员工作中心,科学考核是民办高校培育人生导师式辅导员队伍的有效路径。
Abstract: The accurate role definition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the good job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the current,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role defini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private college has a greater deviation. Training the mentor-style counselors is the only way to build counselor team for private college. And it is the effective way for training the mentor-style counselors that we strive for the suppor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ounselors, control the access better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establish counselors' work center, and make scientific assessment.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人生导师 辅导员 队伍建设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mentor;counselor;team-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181-02
1问题的提出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升格为本科院校或者已有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发展规模也到达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发展目标已逐步从过去外延扩大规模向提高教学质量、培育特色人才的内涵式道路转变。因此,就民办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其目标和要求已不是仅仅满足和停留在学生和校园的稳定方面,而是更需要有特色、有内涵的育人模式和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那么回到学生工作的主体――辅导员,我们不禁要问,辅导员究竟是干什么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应该如何正确进行角色定位,才能满足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角色定位准确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定位很重要,就像演戏,演员没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演好一场戏,达到导演的要求的。你把自己定位为保姆,你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保姆。那么应该如何重新认识和定位辅导员角色呢?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总则中的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1] 在民办高校,过去我们认为或印象中的辅导员就是:一个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学生事务工作者,俗称打杂的。显然,这个定位跟教育部24号令是不相符的,不全面的。
2人生导师角色定位的辅导员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高校教师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定位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提出了五条工作要求和八条职责。要满足这些要求和职责,辅导员需要掌握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理论,并且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还需要掌握学生工作的调查、研究、分析地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处理好学生安全稳定、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班集体管理等学生事务性工作。可见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员在完成本职工作时,一定需要将教育教学、工作研究、成果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并非谁都能够胜任辅导员。
毫无疑义,定位为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就是一名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高校教师。和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相比,区别只是在于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界限模糊了;将教学的场地,从课室延伸到校园、社会、家庭;将教育教学的结果评价从一张考卷扩展到对学生个体和集体的思想、行为、修养的整体评价;将教育教学的单位时间,从学期延续到学生整个在校期间。[2]定位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应当尽快明确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工作研究方向,主动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3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的现状及问题
为什么明文规定了辅导员的高校教师身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民办高校辅导员却还是高兴不起来?这就涉及到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学校对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定位不明导致辅导员往往处于尴尬位置:是教师,但很难有机会从事教学工作,也不参与教师职称晋升机制,更没有教师那个待遇,如假期待遇明显不同。是管理者,但整天处理的是琐碎的学生日常事务,更多的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信息传达者和勤杂者。甚至部分领导者也认为辅导员就是教育管理学生的保姆、维持学校秩序的编外警察,或者就是学生的生活老师。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做,是万金油职业,是学校分流的富余人员首选。
3.2 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就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完善的职业标准和专业人才规格,无论是辅导员自己还是学生、其他教职工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都比较低。不少辅导员很难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成就感,也就渐渐淡化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意识,被动工作。归属感就是感觉你自己属于某一个特定的组织、地域和群体。例如:工作中你属于某一个学校,你感觉到你自己属于这个学校,它的存在与你息息相关,这样你就有归属感,否则,你就没有归属感。如前所述,辅导员因缺乏认同和关注,必然导致辅导员没有归属感。
3.3 对前景迷茫据了解,辅导员老师们对所从事岗位普遍感到事务繁杂、工作强度高,责任重大。另外辅导员职称普遍偏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多等原因也很难在科研领域中有所建树,加上现行的机制没有给辅导员提供多大的发展空间,导致大多辅导员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茫然,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不想一辈子做辅导员,是很多辅导员的心声。
3.4 队伍流动大,更换频繁不少辅导员一有机会马上就改行,很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换了几任辅导员。辅导员队伍频繁的人员流动,加上学校对辅导员岗位重视不够,随意安插,更加强化了在岗辅导员对前途的迷茫,他们无法从前任同行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可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不少人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
4民办高校培育人生导师式辅导员的路径
4.1 努力谋求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民办高校普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就必须取得董事会和行政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党委和学生工作主管领导要经常向董事会和校务会通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情况,说明学生工作、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使董事会和行政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议事日程中,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从而获得董事会和行政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困难的理解,使董事会和学校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福利待遇等事项上给予支持和倾斜。
4.2 把好准入关,加强培训要按照教育部、教育厅等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要求进行配备与选聘,把好入口关,杜绝随意安插。培训是人生导师式辅导员成长的必由路径,培训主要包括:①岗前培训,主要是学校及省教育厅对于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②岗中培训,主要是结合学生工作现实情况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外出考察、交流学习。③进修学习,主要是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参加专项学习和进修,如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培训,以及选派到国内知名高校,甚至是国外考察研修等等。
4.3 成立辅导员工作中心辅导员工作中心不是一个行政机构,与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相类似,主要是为人生导师式辅导员提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实践应用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加大培养力度,提高队伍整体和个体的工作能力,使辅导员真正满足大学生人生导师的工作要求。辅导员工作中心主任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级领导担任,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就业中心、思想政治教学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室等与学生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可设在学生处,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辅导员工作中心下设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辅导员工作室,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学生事务管理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学生素质拓展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贫困生资助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学生党建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等。各辅导员工作室的主持人由学校聘请相应的专家兼任,辅导员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兴趣爱好、工作需要来选择不同研究方向的工作室,从而选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工作室融教学、研究和实践三位一体,这一显著特征特别适合人生导师的队伍建设。辅导员工作中心每学年根据学校的工作实际向各工作室下达研究任务或课题,再由各工作室主持人将任务分解到各辅导员,引导辅导员真正深入到学生当中去,深入研究具体的问题,从而成长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各工作室根据需要,也可以吸收相应兴趣的学生加入,参与项目的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分类等等,从而减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
4.4 科学考核,为辅导员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转岗、任免提供评价依据考核是培育人生导师是辅导员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考核必须科学、客观,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不搞一刀切。二是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重结果,更重过程。三是坚持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不将考核变成负担。
最后,从辅导员自身层面来说,转变自身观念也尤为关键,在职业定位上,应转变思想观念,要由眼前的“过渡性”、“临时性”观念,向长远的、崇高的、终身事业的认识转变,树立高层次的职业理想,消除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和任意行为。从现在高校改革和发展看,辅导员专职教师化、专职教师辅导员化将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做好辅导员工作,成为学生人生导师并无任何秘诀,只要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持续的工作热情、强烈的责任心、先进的工作理念、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断的学习精神,并贯之于日常工作中,就能把工作做好,阐释和品味辅导员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3
结合我系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近10年的办学经验以及社会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岗位人员素质能力要求,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概括为:通过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训育,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能进行微生物个体形态的观察;掌握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能够制作培养基平板和试管斜面;会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接种、培养、染色等微生物操作,具备一定的微生物认知、操作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简单
当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简单、枯燥,多是一些附属于微生物理论的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实验,缺乏新颖性,实验操作内容只着重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以期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开发创新意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学生自主设计的探索性实验几乎没有,实验操作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2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式死板,手段单一
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在训育过程中,一般遵循的三步骤是:老师先讲技能训练达到的要求,然后作操作示范,最后老师监督学生操作。老师先讲一般是由实验指导老师先讲技能训练达到的要求,采用的方法、目的、原理,仪器设备的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按步骤示范给学生,最后监督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实验操作内容,以实现技能训育目的。整个技能操作训练过程死板,枯燥,缺乏新鲜感。加之技能训育手段单一,多采用讲解、板书、挂图等模式。枯燥的技能训育内容,死板的技能训育方式,单一技能操作训育手段,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学生很难在实验技能操作中感受到主体地位。
2.3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效果评定不合理
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其训育效果评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30%(主要是依据出勤以及实验操作态度等)+实验操作技能报告70%,这样的实验技能训育效果评定体系,容易出现学生只重视实验操作报告,不注重技能操作规范和操作要求,不重视技能训练过程,实验操作敷衍了事,不利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3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措施分析
3.1更新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认识
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更新观念是前提。结合我系实际,由于我系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人数少,个别实验操作指导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甚至有的领导也不重视,导致一些实验操作技能训育的基本器材缺乏,加之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的意义认识不足,积极参与意识不强,从而影响操作技能的提高。为此更新教师和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深刻认识在强调“实践性”的高职院校中,校内实验和校内校外实训,是对学生的科学实验方法、专业操作技能、求真务实作风、探索创新精神等培养和训练的主要渠道,充分认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是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明确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训育目标,从思想上认识和重视其技能培养和形成。
3.2合理选择和安排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
结合高职教育及本系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是提高技能训育效果的内容保证。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的选择,要坚持学生能用、实用、够用的原则,做到验证性实验、操作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合理结合,比例适当。在内容选择上不能全是验证性实验、操作性实验,以免学生学得枯燥乏味而无新奇感,也不能不管学生实际,盲目选择过多的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感觉毫无头绪,或是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在保证实验内容多样化的前提下,一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实验的求知探索欲和接受能力,二要结合综合性实验的延续性,合理安排实验的先后顺序。
3.3改进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式和手段
针对过去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式和手段上的不足,本着突出实验操作技能训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科学合理选择好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的前提下,在技能训育过程中建立预习实验报告制,即技能训育前要求学生预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实验预习报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实验材料的收集和准备。此外技能训育人员要深入研究有关理论、大胆探索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有效组织和实施实验技能训育课,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实验操作技能训育的全过程。结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实际,由于有些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为此,实验操作就要更加灵活,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学生开放实验室。经验表明,开放实验室的建立,学生可以不受学时限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拓展实验内容,增强实验内容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责任心。同时由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中微生物具有体积微小,肉眼难以看见等特点,加之微生物实验很多操作都强调无菌操作,操作过程中要求动作轻、快、不能讲话。实验操作中讲解与示范操作往往不能同步,而且示范操作时,技能操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环节不利于向全部学生展示,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效果。在传统训育手段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采用必要的视频、录像等,融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为一体,一方面可以解决传统训育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实验技能训育变得更加生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训育的效果。
3.4完善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效果评定的体系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农业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启发教学
【项目来源】土壤学自治区重点学科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23-02
农业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和相关理论[1]。农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农业微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农业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并对试验操作技术进行基本的训练。我校农业微生物学教学具有学时少、知识面广的特点。因此,如何在30学时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接受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以及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是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在农业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改革。
1.教材选择
当前国内本科层次优秀的微生物学教材较多,我校选择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袁红莉,王贺祥主编的《农业微生物学及实验教程》。该教材的编写参考了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围绕微生物形态、生理、遗传、生态和分类,对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概念论述准确,叙述简明,兼顾了微生物学的系统性,特别是加强了微生物在农业上应用的内容。近几年学生反映较好。
2.优化教学方法
2.1启发式为主导的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包括教与学,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具备独立探索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2]。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式为主, 辅以讨论式和提问式,强化互动环节, 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如在讲到细菌格兰氏染色的机理时,先让同学们回忆格兰氏阳性菌和格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及组成的差异,提示同学们乙醇对生物体细胞起的是脱水和溶解脂肪的作用,让同学们积极动脑思考,用五分钟讨论,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回答,这时,同学们对该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对正确答案有着期待,老师在总结大家的结论后,再补充同学们没有回答完全的部分。这样同学们延续自己的思考,加之老师的补充,就牢固掌握了该知识点。启发式教学不仅被恰当的应用在课堂上,同时也被应用到课堂外。因为该课程课时限制,微生物在具体应用方面的实例只能在课堂中点到为止,可同学们还对该应用领域抱有深厚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中提前准备相关知识在应用领域中的文献资料,可供同学们在课下阅读。例如在讲到古菌这一节时,课堂上老师会讲授古菌的细胞结构、主要类群,概括介绍对极端微生物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对重大问题(生命起源及演化)和生命本质的认识。课下,布置文献《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及其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阅读作业,既满足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扩大同学们的专业知识面,也加深了同学们对该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
2.2辅以参观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辅以参观式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所谓参观式教学, 就是组织学生到工作现场去看、去听、去观察、去感受、去总结提高。参观式教学是学生了解实际和认识专业的重要途径, 是教师深化课堂知识, 教好教活的一个补充形式[3]。在制定该课程的教学计划时,安排在课堂讲授结束后,组织同学们到新疆农科院微生物所进行参观教学。该研究所从事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及相关的生物制品开发等研究工作。设有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化工及微生物菌种保藏等专业研究室。请科研项目负责人讲解生产用菌种、发酵工艺、设备、原理等。把研究所作为课堂,将书本与现实联系起来, 使学生较好地认识并理解了各种仪器的结构、工作状态、工作原理、工艺流程,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授重组DNA技术的实施环节时,因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们很难将用于DNA扩增的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原理与具体操作联系起来,通过参观教学,同学们在进一步听讲解及具体的观摩PCR仪的使用步骤后,掌握该仪器的基本操作,对PCR仪的工作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如在讲授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理论环节时,同学们认为诱变育种工作难以实施,可当同学生们亲眼目睹了科研人员现场进行紫外线诱变育种工作后改变了同学们起初的看法,缩短了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可见,开设参观式教学这个环节, 对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2.3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科学研究
高校大学生的教学应该是以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形成师生良性互动,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教学目标。通过大学生普遍参与科研创新实践,让大学生充分体会到只有从基础实践做起,才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研究。通过搜索文献、制定计划、论证完善、制作调试、报告总结等系列训练,让学生真正感受实践研究带来的乐趣和收获。
我校从事农业微生物学教学的老师还同时做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为让同学们能深入贯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渗透微生物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在农业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环节中穿插教师所做的相关研究。例如在讲授菌根菌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把自己从事这一领域的科研意义、目的及研究内容传授给学生。感兴趣的同学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相应的科学研究,这也是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今后的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意识定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利用现代化手段, 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水平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多媒体技术作为先进教学手段,被广泛使用[4]。一个优秀的教学课件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图文结合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特别是在微生物的教学中,不仅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发展迅速, 而且研究个体微小, 学生对它的认识远不如对动物和植物。再加上其营养方式、遗传类型多种多样、代谢机制错综复杂, 学生往往感觉其知识繁琐、抽象和难以理解[5]。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参考从因特网上下载的优秀微生物教学软件, 结合教研室科研成果, 自己动手制作PPT 教学软件, 把优真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及图表转移到教室, 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情景化。
在讲授微生物学形态知识时, 把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具有非细胞形态的病毒所生存的显微世界以色彩丰富、直观清晰、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而且可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加大教学的信息量, 提高讲课的效率[6]。同时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借助发达的网络视频资源,在课件中穿插相关的视频、动画。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鞭毛的运动、T 4 噬菌体的增殖、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基因转移和重组的过程等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形象化理解。让学生能享受课堂时光。
4.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按照大纲要求, 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结束后,需要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纯培养技术和灭菌技术。结合实验教学6个学时数,本课程实验课教学是安排让学生完成一个综合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观察。实验安排为: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培养基, 改变以往培养基都是由教师准备的惯例;接着让学生对自己制备的培养基进行灭菌,掌握灭菌锅的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最后利用自己配制的培养基, 分离纯化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并经培养一段时间后对培养物进行观察,将土壤中的主要微生物类群通过显微镜辨别出来。之所以这样安排实验课,是让学生在完成了这一综合实验后,对试验的设计形成系统的认识,将每一个试验有机的联系起来。避免以往实验教学实验内容结合不紧密的弊端。这也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需要倡导的。
5.结语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适用广泛性决定了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目的进行合理的调整。让学生逐步提高专业水平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摸索出一套适合于新疆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农业微生物学教学体系, 才能造就适应21 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龙中儿,黄云红,付学琴.高校微生物学实验课考核内容和方法的创新研究,微生物学通报[J]. 2007,34,(3)595-597
[2]梁如,玉陈强.农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中国林业教育[J],1999,S1,93-94
[3]李庆华.抓好参观式教学环节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实践与探索[J],2000,08(10) 44-46
[4]刘仁华,黄小云,胡廷章等.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安徽农学通报[J],2007,13(9)220-221
[5]秦华,李永春,徐秋芳.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安徽农业科学[J],2012,40(30)15067-15069
[6]章跃陵,黄通旺.推进微生物教学改革,培养合格人才,高教论坛[J],2005,6(3) 65-67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小学科学;微生物世界;细菌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的动物、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一些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
六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微生物世界的认知仍是一个未知世
界,为了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微生物就能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
趣。几年来,我在进行《显微镜下的世界》教学时,尝试着这样引领
学生。
一、调整单元顺序,让学生亲历微生物的存在
六年级苏教版《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是《显微镜下的世界》,为了达到让学生亲历“看不见的生命”――微生物的生成与存在,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材上本单元第一课是《水滴里的生物》,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小水塘”,以便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而“小水塘”的制成则需要一周甚至十天以上时间。显然,在开学第一周上这节课是来不及让学生制作“小水塘”的,而《做酸奶》《馒头发霉了》《搭建生命的“积木”》等课,是在学生上了第一课有了微生物的基础上来上的。为了让学生亲历“小水塘”的制作过程,见证微生物的生成与存在,为本单元学习打好基础,我连续三年开学第一周先上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在第二单元结束前,提前让学生制作“小水塘”。第二单元上完再上第一单元,这样为学生制作“小水塘”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当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的“小水塘”水滴中的微生物时,不仅能用语言描述微生物的状态,而且还能画出微生物的形状(主动完成课后作业),由于学生亲历了“小水塘”的制作,会对自己制造的微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微生物世界的研究与学习。
二、遵循教学原则,让学生认知微生物本相
在进行《显微镜下的世界》教学时,我遵循有关“生命世界”的教学趣味性、适切性、系统性、发展性、探究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学仪器、媒体设施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知微生物、了解微生物、探究微生物。
1.运用教学仪器,让学生认识微生物面貌
《显微镜下的世界》这一单元,每课的教材上都有放大的微生物、细菌、细胞的插图,但我认为,让学生通过显微镜亲自观察自己培养出的微生物与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含有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对使用物镜、目镜的知识已基本掌握);观察物是自己培养的微生物或霉菌,学生对自己参与的研究含有积极的态度,整个学习过程是主动学习;学生通过显微镜把观察到的画面要记在脑子里,然后画出来,属于记忆的再现。而后者学生仅仅是观察图片,靠印象记忆,不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我在本单元的教学时,总是运用教学仪器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观察微生物的本相,所以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探究非常感兴趣,实验用的“小水塘”早早地按照教师的提示做好了,要观察的酸奶、洋葱、发霉的馒头、水果等物品准备得很齐全,观察时学生参与率达100%。
在教学《显微镜下的世界》这节课时,我帮助学生设计观察方案,让学生对凉白开水、自来水、自制“小水塘”里的水进行对比观察,比较观察结果,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真正看到了“小水塘”里很多的微生物,不仅认识了微生物,而且对“为什么要喝开水而不能和生水”的问题彻底地搞明白了。
2.注重变量分析,让学生掌握微生物规律
在教学《馒头发霉了》一课时,我在一周前就组织学生搜集生活中的霉变现象,然后就从馒头发霉、水果发霉、香蕉变烂等生活现象展开讨论,分析原因,最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设计怎样进行馒头发霉的实验。学生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大大超出了课文的实验方法,且易操作,综合起来如下:
第一组实验
不变量:湿馒头(塑料袋包装)
变量:教室向阳处、教室背阴处、家庭冰箱、潮湿的纸箱、干燥的纸箱
第二组实验
不变量:干馒头(塑料袋包装)
变量:教室向阳处、教室背阴处、家庭冰箱、潮湿的纸箱、干燥的纸箱
由于我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注重方法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等到上《馒头发霉了》一课时,就成了学生的汇报课。他们会根据实验结果找出霉变的共同点,归纳出馒头发霉的原
因。学生在掌握了馒头发霉的规律后,就能研究出怎样防止馒头发霉的对策了。
三、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知识
科学课标指出:“在新的世纪,生命科学将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小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对生命科学的关注尤为重要。”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我在教学《显微镜下的世界》时,十分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媒体资源、社会资源教,通过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微生物知识。
1.利用媒体资源,充实微生物知识
在教学《馒头发霉了》一课时,我先把细菌的种类制成了PPT,通过投影播放,然后把发霉的馒头、发霉的水果等不同的带菌体放在显微镜下让学生观察、分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多媒体+实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会自己给菌体分类,并了解了更多的微生物知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体会 时代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29-02
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其对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其中的微生物学又是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1]。不难看出,理论结合实践,是这门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而如何使学生一方面能够牢固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树立起将所学理论用于实际应用的意识,是每个从事微生物教学的老师所要承担的基本责任,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生的思想认识、相关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何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做到紧跟时展,是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三个方面讲述笔者有关现代微生物教学改革的观点和体会。
1 丰富和更新微生物教学内容
1.1 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微生物相关其它课程内容的补充
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遗传等几大部分。可以看出,微生物学实际上缺乏自身所独有的理论体系,从某种层面上讲,其是综合讲述具体与微生物关联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虽然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学生会在相应的课程中学到,但若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需及时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有关背景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出该理论下有关微生物的特性,即与高等生物的不同之处。比如:在讲述光能营养微生物时,老师需带领学生复习循环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以及ATP合成酶等生物化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点出相对于高等植物,微生物存在着更为丰富的磷酸化途径,如紫膜光和磷酸化,就是嗜盐古菌所独有的途径。这样才能在学生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1.2 不断追踪微生物最新的研究结果,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
本文开篇中已经提到,微生物的学科发展速度是飞快的,而知识的快速更新已经使人们感到有些“应接不暇”。这可从微生物学教材的修订速度得到充分体现。如周德庆先生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于1993年第一次出版,而第二版于2002年面世,仅仅8年后作者就进行了第三次的修订。然而这种修订的速度似乎仍然很难与学科发展同步。例如:目前的教材中有关微生物CO2固定的内容提及了4种已知的代谢途径,但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已经有两条全新的固定途径在微生物中被发现[2]。再比如,在微生物的生态这一章中涉及的有关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的内容中提到:硝化作用是由亚硝化细菌引起的,但当前的研究表明:古菌在硝化过程中似乎发挥了比细菌更大的作用[3]。诸如这些最新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一方面可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热情。虽然追踪微生物最新的研究进展对于授课老师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这确实可得到较好的授课效果。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活跃、个性独立和叛逆性强是现代大学生的普遍共性。学生们往往凭借个人喜好而专注于个别课程,同时也很容易对某些科目产生较强的厌学情绪。因此,在如今的微生物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需紧密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中心。
2.1 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2.1.1设置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吸引学生简单而有效地办法就是提出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可多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时,可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完全相同的染色步骤,不同的细菌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2)而为什么有些革兰阳性细菌会呈现出阴性,而有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又会呈现出阳性的结果?(3)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结果的出现?通过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不断得到积累,身心得到鼓舞,自然也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2.1.2 设置特定话题,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在全面而详细的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可围绕该知识点,并结合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案例,设置某一话题,展开课堂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话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时鲜性或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例如,在讲完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这一内容后,可设置如下话题:为什么国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载人深潜器“蛟龙号”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该话题本质是在讨论海底资源的开发,通过讨论学生会对海洋微生物的资源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对微生物资源学也会有自己的思考。
2.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多媒体课件正在或已经成为微生物学的主流教学手段[4]。这是由于多媒体的以下优点决定的:
(1)图文结合,生动形象。多媒体将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集中于一体,可把抽象、微观的东西变得直观生动。事物的具体结构、变化过程直接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时,由于其结构微小,肉眼很难识别,因此学生并不像学习高等生物的形态那样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如果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微生物的扫描或投射电镜照片,把微生物的实际结构直接呈现给学生,化微观为主观,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变得更容易,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被激发,教学效果也自然得到了明显提高。
(2)包含的信息量大,可节省讲解时间。微生物学的知识点繁多,而运用板书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分散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从而使得教学进度变得缓慢,而且学生也无法形成连贯和系统的思维,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使师生双方都从繁重的板书或记录中解脱出来,缩短了讲述时间,同时也使得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补充最新的微生物学知识,举更多的实例,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更清晰的讲述教学难点。
当然,在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授课老师去解决或避免。
(1)课件的制作相对简单,许多课件都包含过多的文字。教师往往把大部分自己要说的话直接呈现在多媒体中,而在课堂上直接朗读,学生阅读的速度比老师讲的速度还要快,这种授课方式不但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反而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授课老师需在课件制作上下功夫,多用图标和动画,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由于多媒体教学可缩短讲述时间,老师们很容易忽略学生对内容的接受速度,这样在快速的知识灌输过程中,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这样反而无法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充分的理解。
另外,当一节课的内容讲完后,多媒体课件中一定要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就像传统的板书授课那样,学生可最后对整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回顾,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认识。
3 增强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如前文所述,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因此微生物实验课在微生物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科研实践的开展可锻炼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
础[5]。所以,是否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是评价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3.1 注重培养学生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任何一项研究性实验都是由若干个基础实验构成的。因此基本实验操作是开展科研实践的前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需特别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教师需详细讲解实验的操作原理,着重指出关键操作步骤,特别强调重要的操作细节。然后自己亲自演示操作流程,在操作过程中可将前面讲到的原理、步骤和细节重新重复一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细菌的划线纯化操作,教师按照规范完成培养皿的打开,接种环的拿放,特别强调当划完第一个区域后,需灼烧接种针,然后进行后续划线。当学生亲自操作时,需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指出不规范的地方。
3.2开展设计性实验
3.2.1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先提出某一特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撰写实验方案。方案的内容具体包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实验流程,所需试剂和器材,推测可能存在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案,最后是预期的结果。完成方案设计后,老师需认真审阅,和学生讨论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并确定最终方案。
3.2.2 全程监督实验过程
由于在制定实验方案时,学生已经对实验内容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因此对出现的问题会主动解决,但学生毕竟缺乏经验,很有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所以,老师需以监督和指导者的身份全程参与到实验中去,启发学生如何解决意外情况,切不可撒手不管。
3.2.3 引导学生尝试撰写实验性论文
当整个实验结束后,带领学生对结果开展讨论,提高其逻辑性思维。并鼓励学生将实验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锻炼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4 结语
相对于其他科学,“日新月异”是包括微生物学在内的所有生命科学学科最为鲜明的特征。在这种形势下,授课过程中如何采用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传授更新更全面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这将是需要长期和深入讨论的话题。在本文中,作者只是谈谈在微生物教学中的个人观点和体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和广大同行相互探讨,共同进步。总之,微生物学还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的,只要授课教师在业务上努力钻研,做好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Berg I, Kockelkorn D, Ramos-Vera W, Say R, et al. Autotrophic carbon fixation in archaea[J]. Nat Rev Microbiol, 2010, 8(6): 447-460.
[3]Leininger S, Urich T, Schloter M, et al. Archaea predominate among ammonia-oxidizing prokaryotes in soils[J]. Nature, 2006,442(7104).
[4]郑毅.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1): 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