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科学发展、安全发展;HSE体系推进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管道四公司在不断总结、深刻思考的基础上,以推动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宗旨,把安全环保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基础,以HSE管理体系规范运行和持续改进为主线,以“转变观念、养成习惯、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完善HSE制度、改进HSE培训、规范HSE绩效管理为重点,大力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具有公司特色的安全文化,实现了安全环保形势持续好转。
一、HSE体系推进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得到具体体现。
管道四公司作为管道局第一批HSE体系推进试点单位之一,自2010年3月以来,在管道局的总体部署下,完成了公司内部试点单位推进、成果总结整理、第二批试点单位推进等前三个阶段,2012年、2013年步入第四阶段――全面推进HSE管理。
公司自2008年来,未发生等级伤亡事故或环境污染事故,未收到任何相关方关于HSE管理工作投诉。在公司及广大员工的努力下,一线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安全技术措施和物资保障不断加强,生产风险隐患管控力度持续加大;员工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得到一定提升,管理层对安全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目前,管道四公司深入开展“23351”工程(“2”——深入开展全员HSE培训和全面HSE风险识别工作;“3”——强化“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三项管理理念;“3”——改进HSE制度、培训和绩效管理三个系统;“5”——推行安全经验分享、工作前安全分析、目视化管理、作业许可、安全观察与沟通等五个HSE体系推进工具方法;“1”——培育一种管道特色的安全环保文化),在“抓两头,促中间;抓试点,带全面”的基础上,工作重点逐渐向促中间、带全面转移,重点抓机组HSE体系推进、HSE培训系统的改进,同时积极探索HSE绩效系统优化。在近两年的HSE体系推进工作中,公司从上到下HSE理念不断深化,HSE体系推进工具方法得到广泛实施,公司层面的内部培训师队伍形成,一大批基层安全管理人员得到了提高和良好锻炼。
二、将HSE管理体系落到实处,努力建设安全环保管理长效机制。
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安全管理贵在实施。管道四公司在实施中让每一个员工树立起每时每刻讲安全的理念,通过广大职工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经验分享和风险、危害识别活动,找出身边存在的危害,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真正搞清安全施工、安全生产应该怎样做。通过开展风险评估,加强监控,落实防范,踏踏实实按照HSE体系文件去做,努力从实质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通过体系文件的运行,严格操作规程,克服工作随意性大,安全监督不到位、违章冒险作业等现象,真正把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通过体系审核、定期考核,实现持续改进;通过专项检查,以及第二、三方HSE管理体系审核,用专业化管理真正实现体系和业绩持续改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以“三基”工作为载体,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从杜邦公司的经验看,安全培训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杜邦公司通过多年实践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培训机制,从教材、课件,到培训时间、培训形式都有规范,并形成了一套产品,这对我们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在管道四公司,HSE体系推进工作是考核“三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既是各种防范措施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各类安全环保事故的直接引发者和承受者,所以基层始终是重点,做到安全环保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立足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
管道四公司从岗位安全教育、三级教育培训入手,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规范化的培训机制。公司以管道局HSE培训矩阵为基础,完善HSE培训管理办法,组织专业人员对35个公共培训课件进行编制、评审。通过的课件在试点单位培训试用1个月后,纳入标准课件库,并在全局范围内推广使用。
四、以 “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三大推进理念为基点,深入开展HSE体系建设,不断形成公司安全文化积淀。
对照杜邦公司安全文化的四个发展阶段,大部分石油企业的安全文化尚处于第二、第三阶段。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是以人为本,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安全价值的文化,是企业安全形象的重要标志。管道四公司在提高领导干部安全管理领导力方面,大力提倡有感领导,通过领导干部可视、可感、可悟的具体个人安全行动,引领全体员工作好安全环保工作。
在明确安全环保管理责任主体方面,认真落实直线责任。各级分管领导、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对分管工作、分管领域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负责,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谁工作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在落实基层岗位安全环保责任制方面,属地管理是落实公司HSE方针中“全员参与”的主要抓手,岗位HSE职责是“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执行标准。
明确公司员工岗位HSE职责,在各层级落实“大小”属地管理是贯彻公司HSE方针的重要载体,是公司安全管理落地的基石。在事故管理方面,公司积极树立事故是一种资源的观念,正面激励员工上报事故事件,做到一切事故事件都及时上报、分析和共享,以小见大,举一反三。
五、突出重点,明确思路,进一步强化形成体系推进的整体合力。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开展HSE体系推进两年多来,尽管四公司的安全环保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三违”现象远未杜绝,“低老坏”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重大险情、未遂事件时有发生,安全环保的基础仍然薄弱。
HSE体系推进是多层次的,也是全方位的,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管道四公司首先必须以认真贯彻落实HSE管理原则、反违章禁令和管道局“金规铁律”为重要抓手,坚持严格管理不放松,坚持推进体系建设不折腾,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控制关键环节。其次,要按照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要求,充分发挥公司职能部门与项目部和机组三个层面的统一协调和联动作用,确保相关职能部门和普通员工能够深度参与。再次, HSE体系推进工作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要针对公司安全管理现状,在各个层面推广体系标准和规范,切实解决目前执行力层层衰减和管理空档问题。同时,要大力培养员工的执行能力和岗位技能,以HSE培训矩阵为主要载体,以操作规程为主体内容,建立符合岗位基本需求的基层HSE培训机制,使每个员工都能有效避免在工作中犯低级错误、犯重复错误,更不要犯大错误。
结语:HSE体系建设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和活动,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和任务。安全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将HSE体系推进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并采取切实措施,夯实基础,推动管道四公司安全环保状况的稳定与持续好转。
参考文献
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推行NOSA;NOSA体系;成果
Abstract: Hydropower plant safety in production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core parts in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wer generation. “Three standards" management in domestic has been used widely, but the actual management processes there are stills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hydropower plan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OSA management system, discusses the NOSA and “three” combination, and presents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NOSA.
Key words: implementation of NOSA; NOSA system; achievement
中图分类号:TV73文献标识码:A
安全是电厂永恒的主题。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许多电厂引进了国际职业安全协会五星安全、健康、环保综合风险管理系统的理念和方法用以提升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红花水电厂推行了NOSA体系建设,以风险评估与管理为核心,不断深化基于风险控制的安全管理、健康管理、节能管理和设备管理,优化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安全和谐型班组建设,强化设备检修的标准作业管理。管理流程不断优化,设备可靠性持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有质的提高,团队精神和员工凝聚力、执行力进一步加强,为电力安全生产和电厂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坚实保障。
1.NOSA五星管理体系。
1.1NOSA是“南非职业安全协会”的英文缩写,现指企业安全、健康、环保管理系统,其中文名称是“诺诚”。目前,NOSA安健环理念已逐渐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 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
1.2NOSA五星体系是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会于1951年创建的一种科学、规范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该体系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强调人性化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理念,目标是实现安全、健康、环保的综合风险管理。在国际上2000多个企业推行后,验证了其在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职业病和其它损失等方面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它为电厂在风险控制上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平台。
1.3NOSA体系是一种讲究“人性化”的管理系统,它的推行理念主要是针对员工的安全健康。在其贯彻落实过程中要求全体员工参与。它不同于以往的ISO标准体系只注重结果,NOSA五星体系强调的是过程因此在操作上更具有“人性化”。
1.4NOSA五星体系以风险评估与管理为基础,侧重于对未遂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海因里希法则别提出, 重伤(含死亡)、轻伤和未遂事件的比例为:1:29:300,揭示了各类事故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未遂事件的管理在过程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延伸出针对班组、外协单位等生产作业单元在工作前的安全评估等安全管理方式,它已成为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
1.5NOSA五星体系将安全、健康、环保三方面的风险管理理论科学地融入到5大项目、72元素中,对每一个项目都指出标准、危险区域、情况变化、活动和暴雨地区,并进行了风险评估与管理,危险源辨识与控制,避免了对员工、社会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 推行Nosa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果
2.1将NOSA安全管理体系与“三标”、6S相结合。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NOSA管理体系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在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员工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观念会不适应新体系的实施。习惯性违章、图省力、方便而绕开规程标准办事的行为与NOSA管理思路形成了严重的对抗,因此,在推行NOSA管理时,要采用逐步推进的办法,将原有的管理体系中有效的部分进行整合,逐步形成全体员工都接受的全新的管理理念,而不是形式上是NOSA管理,实际上仍按原有模式运行。
如电力行业推贯的“三标”、“6S”等,就应该根据其特点将它们与NOSA 进行整合。“三标”,(IS09001、IS014001、OHSAS18001)是企业成功运作的基本要求,它侧重于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系,NOSA侧重于管理理念和具体的实施方法,通过整合,取长补短,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的、系统的、先进的、透明的、注重实效的管理体系,也为企业将来吸收更多新的管理方法、手段创造条件。6S管理是指对生产现场各物质要素所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的同时,提高人员素养、培养并保持良好习惯的管理活动。
在推行NOSA安全五星管理体系过程中,应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员工安、环意识;加强安、健、环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如:加大日常的巡查力度,不断提醒员工安、健、环工作中的不足,并要求员工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提供各专业的技术规范供各专业人员参考、使用;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在生产上、管理上应要求各级员工严格执行现有标准;各级员工在各自的岗位必须做到,在其位必须尽其责。
2.2实现管理信息化
目前,许多企业已按“三标”或NOSA体系要求建立起自己的文件化管理体系。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的支撑,企业质、安、健、环管理工作往往流于表象,存在信息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企业已建立的质、安、健、环管理体系难以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而通过建立并应用集成化信息管理平台,如广东粤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开发的QSHE信息管理系统,它结合了国际“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三标要求,并融合NOSA五星标准等要求,能及时采集、分析和统计各类质最、职业健康安全、环保信息,分析评价并预测各类危险源的变化趋势,为快速发现和控制各类风险源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技术保证,能有效提高企业质、安、健、环事件的反应能力、处理能力、反
馈能力及工作效率,对发电企业质、安、健、环管理工作的落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监控、及时信息反馈,对信息有效分析处理,有针对性地持续优化管理效益,既解决了企业QSHE 管理工作人员少,任务重,各级管理人员限于信息的收集,难以朔本逐源的问题;也避免了信息被层层过滤,高层管理者难以及时获得需要关注的信息,贻误监控和决策时机。它能为NOSA的推行、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
3.结束语。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红花水电厂通过NOSA五星体系的推贯、运作和整合,将安全、健康和环保管理理念根植于员工思想深处,全厂NOSA工作已趋于日常化、常态化、全员化,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大型水电厂的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了电力生产稳步发展。
参加文献:
[1]蒋涛,李丈波.南非NOSA安全五星综合管理系统调研[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5,5(10)
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电网公司;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刘健生(1968-),男,广东广州人,广东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经济师。(广东 广州 51060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006-03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认为,“一切有组织的人类活动都有两个基本且相互对立的要求,一方面要把这些活动拆分成不同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将各项任务协调整合起来,以便实现最终目标”。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是对各种构成组织要素(如岗位,部门,基层单位,总部等)进行选择与规范,并把它们以一定方式进行组合,以支撑公司战略目标实现。
广东电网公司作为南方电网半壁江山,对广东乃至国家经济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公司现阶段战略目标对公司现有组织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故而变革内部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管理思想与理念,为电网企业打造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以此来全面提升电网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更强的竞争优势和长足的科学发展能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现行组织管理体系分析
现行组织管理体系是伴随着公司改革与发展历程,经过多年适应性调整和优化而形成的,层级较为明确、运转基本有序。在直属供电企业范围内以供电营业服务区域形成地市、县(区)、镇三级供电营业机构,实行统一领导,依法授权,分级管理模式,管理界面基本清晰,权责基本明确,能适应电网和公司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通过组织管理体系重构加以解决。
1.公司层面
主要是职能未完全归口,缺乏上下有效承接,界面划分不够清晰,职责存在重叠或缺位,具体表现为:部分职能归口管理不明确,存在多头指挥的现象,存在责权利不对应的情况;个别管理职能存在上下承接不对应和未能有效承接;生产环节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职能未能清晰界定划分;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职责界定不清晰;综合线损、电价、电力电量平衡、环保、消防、保卫、节能降耗、信息等管理职能有待理顺规范;现行机构名称和岗位系列不够规范,岗位工作分析还不到位,岗位说明书不健全。
2.地级市供电局层面
主要是专业化、集约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具体表现为:输变电环节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未统一规范,存在“运检合一”和“运检分离”两种模式;配营环节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未统一规范,存在“营配合一”和“营配分离”两种模式;主网业务专业化集中管理程度不高,分散管理,导致主网运行安全相对薄弱;通信管理体制有待调整理顺;物资管理归口不明确,物资采购、仓储等环节分散管理,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
3.县、区级供电局层面
主要是尚未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反应迅速的组织机构,未能发挥电网建设属地优势,具体表现为:未完全对应县、区行政区划进行相应的组织机构设置;电网建设的前期工作未能有效发挥属地优势,存在职责缺失情况,前期工作难度大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个别区、县供电局(分公司)目前仍实行“输、变、配、营”合一的组织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设置,管理资源分散,未能集中资源做好属地配电营业和客户服务,有效保证供电可靠性和客户服务水平。
4.供电所层面
主要是目前镇级供电所组织机构的设置缺乏规范统一,职能分工不明确,专业化程度较低,较大程度上呈现出原生态现象,具体表现为:供电所作为最基层供电营业机构其定位不明确,管理模式不规范;未对应行政区划调整及城市化进程对供电所进行调整设置;镇级供电营业管理规模尚未纳入企业划型管理,镇级供电机构分类没有统一标准和准则,全省供电所规模差异较大,配电和营业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职责分工不明确。
总体来说,广东电网公司现行组织管理体系主要存在职能归口与专业管理界面不清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模式还未完全建立,电网建设属地化不明显,企业经营业绩相关的职能不够强化,中心机构与修造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功能定位不明确等诸多问题。
二、组织管理体系设计原则、思路与目标
组织管理体系设计应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应当能够满足公司加快电网建设、有效保障电力供应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需要,更好地承接各项职能战略,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组织管理体系设计需要与一般性管理原则相容,如管理大师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十四项原则中与组织体系相关的五个原则:分工明确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统一领导原则、集权与分权原则和等级链原则。
1.组织管理体系设计原则
(1)管理目标与职责明确的原则。各级组织管理目标明确、界面清晰、职能归口,避免多头指挥和无人负责现象,防止指令重复或冲突,出现管理混乱与推诿扯皮情况,实现管理到位。
(2)运转协调与高效的原则。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做到流程更顺畅、业务运转更协调和管理更高效,更好地体现出以客户为中心、反应迅速、分工协作特点。
(3)制衡规范的原则。各级组织要权责利对等、执行与监督分开,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大体系,确保监督职能发挥作用,有效建立企业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
(4)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则。有利于提升安全生产、供电可靠性、客户服务、经营绩效等关键指标,支持全面创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组织管理体系设计思路
建立以管理需求促组织体系适时优化的常态体制,注重科学组织体系建设系统性,把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职能职责三个关键。
(1)管理体制。理顺公司各级管控模式和管理界面。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内外部经营环境合理确定直属单位管理模式,理清公司与分、子公司管理界面。
(2)组织机构。完善规范公司本部及直属分、子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原则和模式,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专业化、运作规范化和服务属地化。
(3)职能职责。按照有利于业务流程运作的原则,合理调整公司各级组织管理职能,明确管理职责,实现上下承接对应;通过工作分析,健全岗位说明书。
3.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企业科学发展观,规范业务管理流程,完善“决策、执行、监督”三大体系,建立起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具有广东电网特色既科学合理又适应管理需求的,管理科学、界面清晰、权责明确、制衡规范、运转高效的科学组织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立起界面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公司与直属单位之间管理模式明确、界面清晰、运作规范、管理到位。
(2)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集约化、专业化”运转高效的组织机构,根据“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管理思路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公司各级组织设置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供电服务地域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业务专业化,电网建设属地化的组织架构模式。
(3)建立起职能归口、分工协作的运作机制,公司系统各级组织机构实现职能归口管理,职责分工明确,协作高效,上下有效承接对应。
三、组织管理体系设计方案与具体实施
针对目前公司系统各级组织体系存在问题,按照组织管理体系设计原则、思路与目标,从三个方面深入开展组织体系建设。
1.理清管理界面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1)理顺管理界面。明确广东电网公司本部与分、子公司管理界面,规范运作秩序,提高管理效率,重点明确公司本部负责管理的专业内容,除此之外,同时按照职能归口管理原则,均由直属各企业负责。
(2)深化物流和通信管理体制改革。物流体制推行物资的统一归口和分级管理,构建物资采购、仓储、配送一体化大物流体系。通信体制坚持通信专业归入生产序列、通信资产由主业直接管理原则,实行电网调度与通信调度职能合一归口管理,通信设备管运分开、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组织模式,理清通信专业与各专业的运作关系,强化通信运行管理。
2.优化和规范公司各级组织机构设置
(1)公司本部层面。按照职能归口、专业化和制衡规范的原则,结合公司部门设置及职责与南网公司上下承接对应的实际情况,调整公司本部部门设置,规范部门名称,并从有利于业务开展和流程运作顺畅的需要出发,优化公司部门科室设置。
(2)地市供电局层面。针对地市供电局组织机构设置的存在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设置。
1)主网业务集约化管理。地市供电局逐步实现输电、变电、试验、调度、通信和计量等主网业务的集中管理,解决主网运行业务分散管理、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安全运行参差不齐的问题,提高主网运行技术水平,增强主网安全稳定运行能力。
2)强化专业化管理。明确在地市供电局统一实行输、变电“运检合一”的组织架构模式,解决输、变电环节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未统一规范的问题,并实现输、变电的专业化管理;理顺通信管理体制,实行试验专业化管理和电网建设属地化管理的组织架构模式。
3)整合配电、营业管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着力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的电力市场营销工作思路,按照统一归口管理,分层次、分区域全方位面向客户的原则,理顺营销服务工作流程,实行配电与售电营业及服务有效结合的“配营合一”的组织架构模式。
4)推行大物流管理体系。成立物流中心,实行物资的统一归口管理,实现物资的统一采购、仓储和配送。
(3)县(区)级供电局层面。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反应迅速的县(区)供电营业机构,强化配电与营业有效分工协作,实现县(区)供电营业机构典型化机构设置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设置。
1)对于县(区)级供电局(分公司),按照与行政区划分基本对应的原则设置供电营业机构(供电局),实行一县(区)一局的组织机构设置。
2)将县(区)级供电局(分公司)管辖范围内的主网业务逐步剥离,集中负责属地配电营业和客户服务工作。
3)调整设置规划建设机构,实行电网建设前期工作的属地化管理,县(区)供电局(分公司)按供电区域特点分别进行内设机构设置。
4)对于县(区)级供电局(子公司),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管理规模大小,优化调整组织机构,并加强信息、计量和试验的专业管理。
5)县(区)级供电局(子公司)逐步实现与县(区)级供电局(分公司)相一致的组织架构设置模式。
(4)镇级供电所层面。规范镇级供电组织机构,提升镇级供电所的供电可靠性和客户服务水平。
1)明确供电所管理模式和定位,将供电所作为县(区)供电局的派出机构,由县(区)供电局按照专业实行职能归口和专业化管理。
2)按照行政区域规范设置供电所,实现一镇一所,并按照规模划分统一规范供电所内设机构和职责。
3.规范公司系统各级组织管理职能
(1)公司本部层面,一是强化企业内控体系的管理职能;二是从有利于业务开展的需要出发,合理调整电价、法律事务、消防、保卫、电力设施保护、交通安全、对外信息等职能的归口管理部门;三是对于线损、电力电量平衡、节能降耗、综合计划与统计、应急与反事故措施等涉及多个部门管理的职责,在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的同时,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协调、督办机制,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效联动和分工协作。
(2)直属供电企业层面,根据调整后的公司本部部门职能,结合实际,调整和规范直属供电企业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确保管理职能上下承接对应。在公司系统中,通过工作分析,规范岗位设置,逐步建立健全内部岗位序列和岗位说明书。
四、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主要特点、成效与经验
1.主要特点
广东电网公司组织管理体系主要特点是供电组织机构覆盖全省镇级及以上所有行政区域,实行一地一局、一县一局、一区一局、一镇一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机构设置贯穿安全生产、营销服务、规划建设、综合管理等四条主要业务线,强化信息、试验、通信等专业管理,增设相应机构;实行专业化和主网业务集约化管理,统一规范县区、镇所供电机构,实现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属地化管理,推行大物流管理;理清管理界面,理顺职责关系,实行职能归口管理,坚持一件事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如确需由多个部门负责的事情,要求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办与协办关系,形成工作合力,按照上下对口设置原则,规范部门及名称的设置。
2.主要成效
(1)有效的体制改革,进一步夯实组织管理基础。物流体制改革,理清了公司各级物资管理机构以及招标管理中心的管理界面与运作关系,为公司在全省系统内形成物资采购、仓储、配送一体化大物流体系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通信体制改革,在公司系统内实行电网调度与通信调度职能合一归口管理,通信设备管运分开、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通信运行管理,理清通信专业与各专业的运作关系,使公司系统通信专业建立起科学的组织体系。
(2)规范的机构设置,进一步筑牢组织管理平台。公司本部层面,通过按照职能归口、专业化和制衡规范的原则调整本部部门设置、规范部门名称,建立起科学有效、与南方电网公司上下承接对应组织机构。
地市供电局层面,通过按照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业务专业化机构设置,解决了主网生产业务分散管理、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输、变、配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未统一规范的问题,提高了主网安全运行技术水平,增强了驾驭大电网能力。
县、区供电局层面,通过开展县、区供电局及内设机构的规范设置,规范调整后的县、区供电局设置与行政区划相对应,实行“一县(区)一局”供电机构管理模式,优化配置了供电服务资源,全面构建了一个服务优质、管理规范以及能有效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客户服务需求、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供电服务新体系。
镇级供电所层面,通过对全省镇级供电所实行规模分类及机构规范管理,有效将全省1411个供电所整合调整为1144个,镇级供电机构的规范和精简效果明显。
(3)清晰的职责界面,进一步增强组织管理高效。通过科学界定公司本部和直属单位纵、横向管理界面,按照依法授权、分级管理和权责对应的原则,合理确定管理范围,有效控制管理幅度,规范运作秩序,提高管理效率,使公司系统各级组织机构之间做到责权明确、监控有力和运转高效。
通过职能归口和专业化管理,合理调整和明晰公司本部农电、对外投资、教育培训等管理职能,有效实现职能归口和专业化管理,确保管理到位;对于涉及多个层级的管理职能,在明确归口层级的同时,落实责任主体和协调、督办机制,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效联动和分工协作,在主动协调中形成合力,有效确保了公司重大职能不缺失、综合职能有归口、部门主要职能不交叉。
通过合理调整职能,公司本部管理界面更加清晰,职能赋予更加准确,解决了职能错位、越位和失位问题。
通过及时调整规范公司各级组织机构管理职能,确保机构职能更加明确,责任更加清晰,朝着定位准、职能明和运作高效的方向不断迈进。
通过岗位规范化建设,围绕电网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核心业务流程,以事设岗,以岗定责,岗责清晰,以岗定责、以岗定薪、按岗聘用、按责考核、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进一步完善了岗位分类与人员聘用制度,纵向满足专业需求、横向平衡用人计划,实现岗位、职责和工作量高度匹配。
3.主要经验
在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要求高的情况下,要做到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推进组织管理体系建设,需要采取以下工作方式。
(1)要切合实际制定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全面总结分析现行组织体系运作情况,借鉴国内外电力企业组织体系最佳实践,掌握组织体系建设特点、规律和方法,着重从理顺体制强基础、规范机构促管理和明晰职责保高效等三方面运用科学工作方法,制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步骤清晰的实施方案,才能为高效推进组织体系创先奠定坚实基础。
(2)要提前谋划、谋定而后动,有章法、成体系地推进。组织管理体系建设都要结合实际,深思熟虑,采取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
(3)要正确处理优化组织结构与稳定发展的关系。以稳定为前提,把优化组织结构的力度、速度和可承受度统一起来,切实维护安定团结、共谋发展、和谐共处的大局,才能有效推动组织体系创先工作。
(4)要形成本部带头、直属单位主动参与的工作机制。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树立大局意识,主动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思想认识要到位、组织领导要到位、工作措施要到位,自上而下推得动、循序渐进才能确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五、结束语
组织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型省级电网企业在内外形势变化纷繁复杂的形势下,通过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保障电力供应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提升安全生产、供电可靠性、客户服务、经营绩效等关键指标,更好地适应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革,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描述了广东电网公司着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手段,通过建立起界面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集约化、专业化”运转高效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归口、分工协作的运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为我国电力企业开展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系统的、完整的、可借鉴的先进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建设范文4
1.1仪器设备增加,实验室面积不足
随着国家科研投入加大,科研院所承载的项目及课题不断增多,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不断增加,相当部分的科研院所实验室面积不能满足科研需求,仪器设备摆放密集,有限空间变得更加拥挤,水电等公共设施负荷加大,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新购置的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缺少仪器布局规划,仪器设备购置后由科研人员随意摆放至实验室内,缺少安全、环境的综合论证。
1.2科研工作量大,夜间实验增多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科技跨越发展,是科研院所新时期的发展目标,科研工作没有捷径,需要以大量的实验工作为基础,这就促使科研人员要加大精力投入。时间有限情况下,部分实验室出现了连续运转的状况,过夜实验增多,夜间操作人员容易产生精力不集中,忽视安全操作等情况,急需制定相关制度来保障夜间实验的安全性,如夜间实验操作需最少两个人,加强相互督促等。
1.3实验室分散,药品信息难掌握
科研院所科研活动一般以课题组为主体,课题组人数不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有相对独立的科研实验空间,实验室较为分散,在实验室内的科研活动基本由课题带头人来安排,不会经过处室或研究所等上级部门审核,以至研究所对这些实验室的安全监管非常困难。另外,由于实验药品购买基本上都是课题组自行购买,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到药品信息,对于一些剧毒药品的购置和管理也容易出现疏忽和漏洞。
1.4实验室开放共享,人员流动性大
资源共享是新时期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发展的核心目的,科研院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基本都列入了科技部计划司、财政部科文司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联合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共享目录》,科研院所实验室普遍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可以使实验室吸引优秀人才,发挥群体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但同时也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国外及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英国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大部分设有环境、健康和安全部门,有浓厚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文化,高效安全的管理组织构架,硬性的准入制度,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保护人员、财产的安全、建设优美环境开展大量工作,为各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供各种有关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服务[6]。
2.1国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和加拿大的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体现在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但不会单独设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而是将所有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统一管理,包括建设许可论证、空气质量管理及动力工业车辆管理等问题,这种模式虽然人力资源和设施投入较大,但行动综合管理效果显著,事故处理能力强,行动能力强[7-8];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管理与安全和健康有关的各项事务[9],高校一般都有一套以职业健康和安全操作为准则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设置职业健康与安全部,由校长直接负责,各学院院长兼任职业健康与安全主任,学院的各研究室主任对下属的实验室安全负总责[10],实验室管理非常细,普通工作日、周末及假期、过夜实验操作都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措施[11];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基本涵盖了各安全领域,包括防火安全、设备安全、化学品安全、机械加工安全、放射性安全、生物安全、常规安全、特殊工种安全、意外防护安全等[12];日本高校非常重视环保安全工作,每所大学都设有环保安全教育必修课程,这种浓厚的安全、环保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中的每个人,形成了一种安全、环保的良性循环[13];新加坡大学非常重视“安全文化”理念,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一般建有2个专门组织负责安全管理工作,一个是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一个是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大学内所有的项目负责人需要通过学校安全部门的认证和许可才能够开展相关科研工作[14]。
2.2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中国香港高校在成立初期就把安全管理作为所有运转的重要元素,用定量的指标数据反映实验室安全状况,开展实验室安全状况的评估,掌握情况,对危害与风险做出预测,各部门、各级别的教职员工每年必须做绩效考核,安全职责能否达到标准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15-16]。中国台湾高校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设立多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一是学校安全卫生与环保委员会,二是学校安全卫生及环保中心,三是科、系、所安全卫生及环保小组,四是各实验室安全卫生及环保责任人[17]。另外,香港及台湾的高校都十分重视校际之间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交流,使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6]。
3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重点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科技创新基础保障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更应受到倍加重视。综合国内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及现阶段我国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科研院所一般是以研究院为主体,以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所为分支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通盘考虑、全院协调,从环保、健康、安全出发,由院领导任院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组织制定全院长远的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完善全院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安全管理流程。各研究所成立所级安全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实用的实验室管理办法,负责协调联络院和各级实验室开展安全检查、培训等工作。各实验室由所在的课题组负责安全管理,再设立安全管理员,根据实验室自身特点及仪器设备状况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指导开展实验的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操作。
3.2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18]。(1)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是排除人为引发安全问题的最有力措施,准入制度对准备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一切人员适用,包括初次进入本实验室的研究员、教授、客座及学生等。准入制度可以通过实验室准入考试来实现,考试内容包括: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内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废弃物处理、实验楼内安全撤离通道、突况应对方法、危险化学药品订购程序等。(2)结合固定资产管理建立仪器设备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是对仪器设备安全操作及维护的保障措施。科研院所仪器设备一般由科研人员根据需求自行购买,购买人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规程比较熟悉,仪器购入后,资产录入购置人名下,通过建立仪器资产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能够进一步督促相关人员对仪器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管,为仪器安全操作增添一份保障。(3)建立实验室安全自检档案制度,是排除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关键措施。安全排查,定期自检,并形成安全自检报告,存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排查安全隐患。自检内容包括水电线路老化排查、实验药品放置、废弃物处理、压缩气瓶使用及防护等。为督促自检制度的定期实施,各级安全管理委员会要建立定期例会、检查通报和绩效评估制度等,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3.3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培育体系
一位安全管理专家说过,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19]。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柔韧性和持久性,能够以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培养自觉意识和安全能力的过程,科研院所的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和实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的总和[20-21]。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烘托一种文化有人会认为是小题大做、无辜渲染,实际上实验室的安全文化能够逐步影响到整个单位的安全意识,改变科研院所的整体安全环境,通过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规范功能和传播功能,来提高全体科研人员的综合安全素质,抓好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3.4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联动运行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作管理机制,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包括实验室平台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安全保卫管理、仪器设备的资产管理等。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谁牵头、谁组织、谁执行,要将各部门的安全负责人联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协作机制。整个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要以熟知安全问题具有极强安全责任意识的技术人员为主,组织体系内要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管理过程中问题,对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及时修正调整。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动机制,院所安全管理部门与市级环保局、消防局及公安局形成联动,定期邀请上级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药品库、放射源、压缩气瓶等危险物品进行检查,对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并限期整改,杜绝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4结语
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绩效 体系 初探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55-02
一、前言
绩效管理是组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一部分,是评价员工绩效的一种方式,是着重提高员工综合技能的一种过程,是将员工绩效和组织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工具,是一种不断提高组织绩效的重要管理手段。
如何将绩效管理有效融入到组织的各项管理中,通过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达到组织发展的目的,是当今各类组织的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有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有效的绩效管理让众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但是由于绩效管理引入我国时间较晚,绩效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对绩效的理解比较片面,不能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是一味地为了一个结果而进行绩效考核,不能真正发挥绩效管理激励、沟通、控制、规范和发展的作用。
笔者从事管理多年,从之前的质量、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到这几年的绩效管理,认为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员、全过程的目标管理,与质量、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有着诸多相通之处。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在笔者工作的北京电力建设公司范围内初步建立了绩效管理体系,克服了绩效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绩效管理理念不到位。绩效管理不等于绩效考核,绩效管理是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的统一,是需要领导者重视、全员参与的一切有目标的组织活动。很多组织认为搞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绩效管理的效果可想而知。
2.绩效管理不系统。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组织的各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且绩效管理应该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沟通和绩效考核等管理环节。很多组织往往重考核轻管理,往往不能以系统的思维推进绩效管理工作。
3.绩效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绩效管理贯穿于全部组织活动,只重结果往往会由于对过程的失控而没有好的结果。
除以上问题之外,绩效考核方法单一、乱用考核方法等问题也阻碍着组织绩效的发挥。诸多问题如何解决?如果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去解决显然是错误的,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大大提高绩效管理效果。
三、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管理体系概念。管理体系(management system)是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是维持组织运作和取得效益的一系列管理方法、管理机构、管理理念、管理人员的总称。一个组织管理体系的好坏,会影响到组织的长远发展。当前,世界上大多数的经济发达国家等同采用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和OHSA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系列标准,此外,亦有针对特定行业的国际标准体系,如HACCP、GMP、TS16949等等。作为组织管理的一项重要管理事项的绩效管理也理应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2.管理体系的特征。管理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具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特征。(2)在建立和实现方针和目标方面,具有明确的目标特征。(3)整体性特征。组成体系的各要素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功能,但体系的整体功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各要素功能之和,而是可以大于组成体系各要素功能之和,或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总体功能。(4)有序性特征。将实现体系目标的全过程按照严格的逻辑关系程序化。为了做到有序性,可以编制一个经过优化了的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一项活动的目的和范围,由谁来做,如何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做等。(5)动态性特征。指体系的状态和体系的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化趋势。
3.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可行性。通过对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特征的研究,绩效管理也适用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的目标性更明确,那就是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与管理体系的概念很吻合;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和绩效改进等四个具有逻辑关系的多个要素组成,是一个动态持续改进的管理过程,是一个有序的循环的整体;建立一个管理理念先进、管理方法合理、管理机构健全、管理职责清晰明确的绩效管理体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关键是用什么先进的管理模式来建立。
四、健全绩效管理体系的实践
1.健全制度管理体系。遵循体系标准的三个层次文件,站在组织层面“大绩效”的高度,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第一个层次文件是《公司绩效管理规定》,这是公司绩效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文件规定在全公司范围内实行全员绩效管理,明确了绩效管理的意义、管理原则、组织及职责、绩效指标的设定、绩效合同的签订、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沟通及改进等方面内容。第二个层次文件是《公司绩效管理实施办法》,文件规定了绩效管理方法与流程、考核周期以及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第三个层次文件是公司各项与绩效管理相关的配套和支持性文件,包括能够支持公司绩效目标实现、管理提高、效益提升、人才开发与激励等范围宽、专业广的基础性管理文件,这个层次文件是绩效管理的扩展延伸,是绩效管理由狭义转向广义,由人力资源的专业管理活动转向全员管理活动的理念转变。
2.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各级绩效管理组织保证体系。建立公司绩效管理委员会、本部绩效管理委员会和基层单位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重大制度和事项;建立绩效经理人(或人力资源经理人)制度,规定单位领导是分管部门负责人的绩效经理人,部门负责人是部门员工的绩效经理人,班组长是班组员工的绩效经理人。这样建立了全员绩效管理的组织网络,并且明确了管理职责。
3.建立绩效指标体系。绩效指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绩效管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指标往往比较主观或具有片面性,采用平衡计分卡这个有效工具,建立一个从公司、部门再到岗位,层层分解的全员绩效指标体系,可以解决传统指标库的缺陷。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设计指标体系,其指标既全面又重点突出,它将战略置于核心地位,表明了源于战略的一系列因果关系,发展和强化了组织战略管理系统,并能够根据战略的变化随时调整绩效指标。
4.健全绩效结果应用体系。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结果如何应用。如果绩效考核结果不能得到合理的应用,那么绩效管理对员工绩效和能力提升的激励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建立绩效结果应用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合理应用绩效结果,保证绩效管理作用的真正发挥。
绩效结果的应该范围很广,主要可分为“管理应用”和“开发应用”。管理应用指的是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计划、招聘、甄选、薪酬、晋升、调配和辞退等各项具体的人力资源决策之中;开发应用考虑的是绩效考核可以提供员工优劣的信息,据此帮助员工识别如何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提高其工作绩效,如何加强员工学习和开发,以及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建议等。
(1)人力资源计划。一个设计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能够提供出一种对组织中人力资源优劣势的剖析来支持这项工作。(下转第258页)(上接第255页)
(2)员工选拔和晋升。组织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可以发现更适合于某岗位标准的员工,使员工选拔和晋升更有据可依。
(3)薪酬分配的依据。绩效考核结果为薪酬的合理化提供决策的依据,使组织的薪酬体系更加客观、公平,并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
(4)人力资源开发。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分别满足员工在培训和发展方面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优点,使缺点最小化。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帮助员工发展和执行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5)正确处理内部员工关系。公平、公开的绩效考核,为员工在提薪、奖惩、晋级、调动和辞退等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提供公平客观的依据,减少人为因素对管理的不利影响,因而能够保证组织内部员工的互相关系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之上。
经过三年的实践,笔者所在的北京电力建设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从建立到不断完善,员工绩效管理理念不断转变,绩效管理效果不断显现,增强了我们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陈志.管理体系一体化总论.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2.顾琴轩.绩效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宏,杜学忠.MBA组织行为学精华读本.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四维模式构建
在高等教育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对于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不足,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尤其是高校实验室的管理者,有必要从高校和高校实验室创新发展的角度,对实验室科学化管理的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以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结构的优化配置。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校实验室管理一直处于高校的真空领域,存在管理混沌的局面,上级主管部门管、高校管、学院管、系部管,都想管但都管的不到位,使管理存在很多盲区和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实验室管理理念相对局限。高校实验室管理不同于高校其他部门一般意义上的管理,需要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和创新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才能保证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有效落实。然而,一些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把实验室的管理岗位视为养老的岗位,对实验室管理的责任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方面更注重对于实验安全的保障,而不注重实验室管理职能的创新和突破,导致实验室管理相对局限。
其次,日常管理制度落实不够详实。高校实验室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而且这些管理制度都已经存在于高校实验室较为醒目的位置,但是,这些制度在真正的落实过程中就存在很多偏差。一些实验室药品、器材、设备等的规范化管理不能严格依据管理制度进行逐一落实,尤其对于一些一般性的实验材料,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更是碍于情面,出现管理不落实的情况,对于实验室的设施造成一定的损失,究其原因就在于制度落实不够详实。
再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实验室的发展建设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很多制度究竟是什么,怎么样的操作属于违规操作,出现违规操作后如何处理,有怎样的补救措施等等,这些方面对于很多工作与高校实验室一线的管理者来说并不能了解的非常透彻,这样真正在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作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对于相关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这是典型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问题。
另外,环保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就是环保体系建设的问题,很多实验室在实验的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对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这些要求实验室在管理中要高度重视环保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对于每项实验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细致的规定,对于实验的全过程都要进行环保方面的监测,以保证实验过程不能对于环境产生不必要的污染。然而,当下很多高校的实验室的环保管理制度比较简单,不能对于实验产生的环境问题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治理。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四维模式构建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要本着科学化、严格化、制度化、安全性的原则,根据高校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结合实验室的特点,完善管理规程。针对高校实验室在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一定要加强对于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以保证高校实验室的有序运转,高校实验室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索:
(一)创新管理理念,构建现代化实验室管理格局。
高校实验室管理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尤其是管理的理念要进行创新,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管理岗位责任的重要性和职责所在,从多角度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规程,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实验室管理要在服务意识上有突破,作为高校的实验室,不仅仅要服务于师生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服务于师生的科研创新工作,更要积极探索实验室新的发展思路,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业务服好务,使高校实验室兼具教学、科研、合作交流等多元化的服务职能,构建现代化实验室管理格局。另外,实验室管理要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相同步,用创新管理来推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序开展,同时,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来为高校实验室管理进行科学化定位,明确实验室的综合服务职能,推动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
(二)严格管理规程,营造规范化实验室管理环境。
高校实验室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规程,要对管理规程进一步细化,尤其对于实验室设备、药品、器材的使用方面应该严格管理,出入实验室的人员要实行严格的实名制登记制度,以保证实验室设备的安全以及实验室药品使用的安全管理。高校实验室规章制度要公示于实验室的醒目位置,使进入实验室的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相关实验室管理的规程,进而能够自觉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便于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同时,高校实验室管理要杜绝仓库化管理的模式,对于实验后剩余的实验药品及时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处理,不用的实验器材不能随意堆放于实验室的角落,相关实验器材要实行电子记账式管理,营造规范化的实验室操作管理环境。另外,对于与高校实验室管理相关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定期的管理规程培训,使相关责任人员能够进一步明确实验室管理的细则,在利用实验室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实验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认真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三)优化管理团队,打造高水平实验室管理队伍。
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对于实验室的综合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实验室应该配备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定期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表彰,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中不达标的人员进行培训整改,多次考核不达标的人员予以岗位调整。高校实验室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人员考核机制,对于考核应该实施有效的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新型考核载体,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对于考核过程要做好细化,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结合该岗位的工作特点和性质, 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做到一个岗位一个考核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考核的公平机制,实现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打造一流的实验室管理团队。对于高校实验室中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应该选拔与本岗位相关的人员参与到管理中来,而且,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相关岗位的具体情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创造出充满竞争力的团体。
(四)健全管理体系,推动综合性环保实验室建设。
高校实验室要加强环保配套设施的管理与建设,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与环保管理责任制度。实验室对于相关的危险用品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使用危险用品要执行非常严格的实名登记制度,管理人员对于进出实验室的人员要进行严格检查,以保证危险品的安全。实验室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完善相关管理规定,不能让实验过程产生的“三废”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进行“三废”处理时,要执行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保证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环保设备,对于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保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随时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推动实验室的综合水平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