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股票市场制度建设

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1

股票市场有起有落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发展总是在周期性的波动中实现的。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股票市场也经常是风云变幻、起伏不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股票市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一般的商品市场不同,股票市场是一种虚拟经济。在股票市场上买卖的不是普通的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商品如食品、住房等,而是可以在未来获得收益的金融资产。股票价格不仅取决于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时也受利率、汇率、通货膨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市场买卖力量对比、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及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而发生波动。股票市场的这种波动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相比,往往更为剧烈、更为频繁。当股价持续上涨时,越来越多的资金被吸引进来,这又会导致股价的进一步上涨,并使得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在牛市乐观气氛的感染下,人们总是能找到股市不断上涨的“理论根据”,把所有的利好消息加以放大,直到某一天泡沫破裂,股价暴跌。当股价持续下跌时,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价格进一步下跌,资金持续流出,悲观失望情绪蔓延。

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在股市的发展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从1928年初到1929年8月,美国的考,试大网站收集道琼斯指数由200点附近飙升到400点左右,一年的时间里股指暴涨了一倍。然而不久就爆发了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股票价格也随之一泻千里,从1929年9月繁荣的顶峰到1932年夏天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1985—1990年日本股市持续大涨,日经225指数由1985年初的11000点涨到38000多点。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开始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__0点,1992年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股指比最高峰时下降了63%。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同样经历了股市剧烈波动的洗礼。1990年12月19日,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到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已跃升至1429点。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29点,之后迅速暴跌至400点,有些股民损失极其惨重。从20__年开始,我国股票市场启动了新一轮的牛市行情,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迅速发展。截至20__年年底,沪、深两个市场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然而,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在股市自身运行的规律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下,我国股市自20__年10月中旬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大批股票价格被腰斩,大量基金跌破了面值。在股市的剧烈波动中,许多股民和基民被套,饱受亏损之苦。人们再次深切感受到了投资股市所带来的风险。

中国股市长期向好

股市的波动是有规律的,最基本的规律就是股票价格要符合它的内在价值。一只股票如果价格涨得过高,就会超过其内在价值,需求就会减少,价格就会随之下降。反过来说,如果价格跌到一定程度,就会低于其内在价值,需求就会增加,价格就会随之上涨,直到价格和价值达到平衡。运用这个基本规律来看待当前我国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现象,就能够使我们多一分清醒、多一分理性。

20__年年底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出现的这轮深幅调整有其必然性。一是对前期股市上涨的累积风险的释放。20__年以来,随着股票价格的飞速上涨,a股市场的市盈率也急剧上升。至20__年6月底,沪、深两市加权市盈率达80多倍,大大高于通常认为的30—40倍之间的合理市盈率标准。这表明,a股市场的股票价格已经大大超出了其内在的价值。二是受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周边股市调整的影响。20__年第四季度之后,美国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下跌的幅度都超过20%。美国经济增长的放慢加剧了人们对全球经济发展未来的担忧,降低了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投资的意愿受到了抑制。三是宏观调控的成效。近年来,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措施,如多次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等,使流动性过剩的矛盾逐步缓解,股市的供求关系开始趋于均衡。同时,20__年年初的雪灾、上市公司大量再融资、“大小非”集中解禁等事件性原因,也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心理,影响他们对股市发展的预期。正是上述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20__年年底以来股价的大幅回落。

同样,我们也要看到,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明显加强,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投资者结构逐步改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市场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20__年以来中国股市的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原因。一是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持续高增长和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幅提升。20__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幅度高达46%。20__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水平也较高。截至20__年4月7日,已披露年报的880家上市公司20__年实现营业收入67321亿元,同比增长24.61%;实现净利润6548.75亿元,同比增长44.78%。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必然会带来股票价格的大幅上升。二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正考,试大网站收集在把世界上成熟市场的经验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沿着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稳步推进。20__年5月开始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进一步夯实。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股东的利益与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很多大股东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改善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三是资本市场法律体系逐步完善。20__年1月1日开始实施修订的《公司法》和《证券法》,以及与“两法”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进一步理顺了资本市场的法律关系,健全了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对全面提升资本市场法治水平、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以外,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20__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持续升值,尤其是20__年7月我国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升值速度加快。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进入我国,加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推动了股市行情的不断上涨。

可以说,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和资本市场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不断提升的趋势没有改变,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趋势没有改变。因此,我国股票

市场持续发展的趋势也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信心。有跌有涨,潮落潮起,是股市发展中的必然规律。股票价格短期回落,不会改变我国股票市场长期向上和不断发展的大趋势。

积极推动股市良性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股票价格的不断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没有股票价格的波动,资本市场就不可能有效反映资本的供求状况,就不可能调节资本的有效配置。当然,说股票价格的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股票价格发生背离市场规律的剧烈波动可以完全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股市的大幅波动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和风险。股市的持续暴涨会吸引更多的人投身股市,使大多数股票背离自身价值,形成泡沫。泡沫的膨胀会造成一时的繁荣甚至狂热,但泡沫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破灭,使股市迅速下跌。股市的持续暴跌会造成投资者财富大幅缩水,资产大幅贬值,从而导致人们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那些将大量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群众,财产可能会在股市暴跌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情况持续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股市交易额迅速下降,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受到破坏,金融业也发生动荡,甚至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经济增长陷入低迷状态。因此,政府对股市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就显得十分重要,维护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股票市场建立发育的时间还不长,许多方面不够成熟,亟待完善。构建透明高效、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安全的股票市场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股票市场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继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推动股市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股票市场的起起考试,大网站收集落落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密切相关的。在经济繁荣期,企业的盈利水平也会上升,导致股价的上涨。在经济萧条期,经济增长放慢,企业盈利下降,股票价格也随之会降低。因此,防止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首先要搞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推动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上市公司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具有发展优势的群体,是股市投资价值的源泉。事实证明,绩效越差的上市公司,其股价的波动现象越明显;而越是优质的上市公司,其股价的走势越稳定越健康,越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稳定可靠的收益。因此,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强化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夯实资本市场基础、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活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关键。

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是推动股市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要大力发展主板市场,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板建设,加快推动创业板建设,构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转板机制,完善登记、托管和结算体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法资金入市渠道。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建设公正、透明、高效的市场,对于推动股市健康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协调,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如果股市投机过度,市场风险就会越积越大。近年来,国家对证券违法违规活动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有效遏制了非法证券活动的多发势头。20__年4月,国务院颁布《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这是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证券交易的正常秩序,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2

关键词:股票市场;有效披露;公平交易

一、 发展股票市场基本条件

任何国家想要发展股票市场,一是需要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体系。该国或者该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健全。经济发展需要股票市场的巨大融资作用,于是,股票市场才可以应运而生。该股票市场应具有较为成熟的市场监督管理系统,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完善法制。

二是上市公司质量较高,股票市场中公司结构趋于合理。在发展中应不断的调整市场当中上市公司的组成结构,尤其注意一些低质量公司的进入以及一些有从高质量向低质量滑坡风险的公司。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健全,如果报表有失公允,则会给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带来巨大威胁。

三是投资人理性假设,股民具有很高的防范风险意识。[1]更多情况下,是大家跟风购买,即所谓的随大流。但一个高效的股票市场确实需要对投资人的理性引导和培训,尤其是一些机构投资者。

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首先,我国股市在某种程度上只注重扩容发展,没有理顺监管与改革、发展的关系。其圈钱体制、粗放式扩张,虽然使股市得到了跳跃式的扩容,但累进的结构性制度性矛盾越来越突出。[1]对于股票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运作,缺乏宏观性、战略性的指导方案和策略,这样导致很多监管存在细节性漏洞,单从制度设计上就存在偏差性,更不必说在具体执行力的可怀疑性。[2]美国会计制度委员会最终成为FASB的制定者,源于其制定了总体会计理论框架,来战略性规范具体会计准则,也即它高明的地方。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政府部门经常性关注规模的发展,却忽略了改革的发展。我们要的不应仅仅是量的进步,更应该是质的飞跃。

其次,政府和各个机构的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监管机构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做出正确处理,往往经历很长时间。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考虑到调查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人力成本,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没有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弱效性则表现出对违规行为处罚显得过轻。证券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还担负着培育和完善证券市场的职能,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仅仅凭借一个监管会是很难发挥巨大作用的。

再次,关于我国境内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选择问题。在美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拥有股票占总值80-85%。这些机构投资者素质高,经营丰富,往往依据自己所拥有的强大的信息优势力量、经过科学理性的分析最终确定投资企业和投资方向。同时,中小散户的投资行为更像是一种赌博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其无法掌握最充分的信息以作出决策,往往选择跟风买进卖出,或听到所谓的“风吹草动”以作出自己随大流的选择。这其中更多的体现他们投机的心理,而不是作为一个投资者的身份进入资本市场。[3]

三.中国股市发展蓝图规划

法制监管与信息披露方面。确立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机构法律地位的条款和细则;加强立法建设,增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保护中小股东方面。在企业内部可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在企业中作为中小股东利益的争取人应发挥充分作用;加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严格执行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监管其业绩水平,及时发现不良质量信号以采取应对措施。国内上市板块可以适当考虑完善创业板和第三板市场,对于一些高潜力但目前尚未表现绩优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类企业。

投资者水平提升方面。发挥机构投资者能够吸引众多分散资金的优势,开展合理有效的投资理财行为,进而引导市场以形成能够准确反映上市公司业绩的市场价格,并减少投机行为。正确引导中小投资者,发挥相关政策和监管部门的教育职能,宣传理性的投资观念。(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

参考文献:

[1] 吴兆华.中国股票市场现状与前景——“中国股市发展与中外股市比较”广州会议述要[J].天府新论.1992(03)

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3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资本市场;多元化投资;政策建议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面临的风险

(一)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不良,结构不合理

1.金融结构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金融结构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相互影响。一方面金融结构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在金融市场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和投资比例;另一方面养老基金作为金融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其投资行为影响国家的金融结构。基金管理人根据情况调整资产组合,会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金融资产的供给,进而影响金融结构。为了保证在长期内能够支付养老金的需要,养老保险基金还要求投资具有相当大的安全性,这就使它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金融工具的风险分布以及收益分布产生了重新归整的内在要求,从而推动了金融工具创新,相应地也会影响国家的金融结构。

2.我国的金融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投资。近几年来,有价证券在金融总资产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与之相反,货币性金融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货币性金融资产比重上升,主要表现为各项对公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在金融总资产中比重的上升,而与之对应的是我国连续8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的降低并没有使得存款数量降低,反而增加。这说明了我国目前资金投资渠道的匾乏,资本市场还不是资金理想的投资场所。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也阻碍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步伐。目前,将养老保险基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也是无奈之举。

(二)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缺陷,发展滞后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但资本市场近几年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原因主要应归结于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缺陷,制度缺陷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也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制度缺陷主要体现在:

1.体制缺陷。体制缺陷是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的制度缺陷。我国资本市场按理说它应全力贯彻市场经济的规则,但行政权力和行政机制的大规模介入,我国资本市场被一定程度地行政化,己经成为可随意调控的资本市场。

2.结构缺陷。我国资本市场内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一是在总体设计上,我国的资本市场只有现货市场,即股票、债券等的现货交易,缺乏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这种单方向的结构设计在现实中最明显的弊端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只有做多机制,而不具备做空机制,没有期货期权市场有的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这就大大抵消了资本市场本身所固有的优点和优势。二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不合理。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呈现“强股市弱债市”特征,债券市场相对于股票市场一直处于弱势。

3.机制缺陷。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行主体缺乏明确的产权关系,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三重缺失,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和进取的动力源泉。

4.功能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功能是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通过具有独立意志和利益的经济主体之间竞争来形成市场价格,并通过市场价格来引导社会资金的流量、流向、流速和流程,从而完成资源优化和合理组合的配置过程。我国资本市场上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还不具备,价格的起落并不是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资本市场的功能也就无从实现。另外,融资投资机制不健全,也制约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实现。

5.规则缺陷。资本市场正常运行和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有一套反映市场经济本质要求和资本市场内在规律的完善法律制度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但是,我国许多应有的法律和规则不具备,而且己有的一些法律也偏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股票市场投资环境不佳,投资风险偏大

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流通。

股权分置是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一个独特现象,即上市公司的股票被分为不可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以及可上市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股权分置问题是造成我国股票市场投资环境不佳、投资风险偏大的重要因素。

1.股票市场投机盛行。股权分置使股票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基本丧失,股价难以反映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客观规律被人为割裂,股价扭曲发出错误的信号。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和广大散户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都是短期化的,不可能长期持股和实行价值投资,整个市场投机盛行。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类机构投资者注重价值投资,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率,显然,目前的股票市场并不适合养老保险基金投资。

2.一些上市公司质量低劣,投资价值低。上市公司的质量是稳定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石,而决定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股权分置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间内在的利益冲突,突出表现在:上市公司受到明显的行政干预,作为流通股股东的中小投资者通常在公司治理方面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由此可见,股权分置下公司治理基础的缺失,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交易,最终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大。股权分置使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缺乏健全的制度基础,不健全的制度基础使得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扭曲: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以圈钱为目的;投资者短期炒作,盲目跟风;各种题材、概念的炒作层出不穷;坐庄、操纵股价的行为频发。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大,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大。而且股权分置与全流通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股市最大的利空因素。当投资者发现这些好的预期一个个落空时,股指又陷入了绵绵阴跌之中,而且不断创出前期新低,二级市场投资者损失惨重,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暴露无遗。

养老保险基金作为参加者的“养命钱”,资金的安全至关重要,有强烈的风险规避倾向,我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高,缺乏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手段,使得当前养老保险基金不可能大比例投资入市。

(四)债券市场分割,品种单一,市场化程度低

从世界范围看,债券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投资工具。债券的性质比较符合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需求。然而,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抑制了养老保险基金对债券的投资。

1.债券市场不统一,处于分割状态。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各债券市场所发行的债券品种不同:银行间市场发行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交易所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和部分记账式国债;柜台市场发行凭证式国债和不上市的企业债券。在债券发行之后,由于转托管的限制,大多数债种在各市场之间不能自由流通,因此,二级市场上各市场交易的债券品种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各个债券市场分割的状态造成了我国债券市场深入发展的诸多问题:如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基准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信号传导机制不畅,两市场间债券的交易价格存在差异等。

2.债券市场的品种单一、结构不均衡。我国从开始发行国债以来,国债期限以中期为主,短期国债的品种仍然十分匾乏。企业债券也存在着品种单一问题。企业债券都为担保债券,缺少信用债券和抵押债券。企业债券大多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少。

3.利率市场化程度低。首先,国债利率缺乏独立性。国债利率是比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设计的,而银行存贷款利率是中央银行制定,故从利率决定方式看,属于行政方式确定,这样必然不能准确反映市场情况。其次,国债利率缺乏弹性。我国的国债发行利率属固定利率,国债发行利率确定后,若在发行期内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调整,国债的票面利率也随之调整,但发行以后,不管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如何变化,国债票面利率均不作调整。这就存在国债利率既不能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也不能运用国债利率政策,灵活地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

二、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绩效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规范发展对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绩效至关重要,因为资本市场今后将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主要场所,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可以说,资本市场今后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前景。

1.强化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坚持市场化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国政府愈加重视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不仅为治理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历史积弊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未来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创新空间。股权分置改革不仅在宏观层面上有利于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稳定预期,为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和市场创新创造条件,而且在微观层面上也有助于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制约机制及估值体系,形成成熟的股权文化和股东意识,从而有效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上市公司管理层真正转变为公司价值管理者,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而公司大股东更加关心股价的长期增长,将成为上市公司价值管理的重要参与者。

2.着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票市场的互动

目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为减持国有股筹集养老保险基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平台。股权分置改革以对价的方式使国有股、法人股获得上市流通的权利。今后,国家可以通过在二级市场出售国有股获得的资金划入养老保险基金,直接用以弥补养老保险的历史欠账和做实个人账户,然后,既将这部分资金以委托投资方式投资于股票市场获取较高的收益率,也可以将国有股划拨给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持有,每年的分红收益用于弥补养老金的收支缺口和做实个人账户。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而且有助于我国股票市场从以散户为主的结构转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结构,从短期投机为主转向长期投资为主,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因此,应着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票市场的良性互动。

3.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1)建议发行特种国债,为养老金收支缺口融资。鉴于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比较大,国家应多方面筹措资金,除了财政转移支付、出售国有资产外,还可考虑发行特种国债筹集资金来弥补我国养老金的收支缺口,做实个人账户。

(2)发展市政债券。发展市政债券可以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便利。同时,市政债券是机构投资者控制投资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和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比较适合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而目前我国市政债券尚属空白,市政建设所需的资金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资金信托、政府补贴、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债等准市政债券形式筹集。

(3)建立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市场。公司债券的理想投资主体是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而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市场还未形成。公司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首要的是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公司债券的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和监管。在公司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要运用市场机制,避免走股票市场的弯路。

(二)以市场化、私营化为目标,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模式

养老保险基金通过多元化投资来提高投资收益率,必须以市场化、私营化为目标,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模式,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促使基金保值增值。

1.管理模式市场化、私营化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可采取集中管理模式,统筹账户结余的基金由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不进行市场化、多元化投资。同时,还应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的统筹层次,由目前的市、县级统筹提升为省级统筹,最终实现全国统筹。

对做实后的个人账户基金,我国可采用相对集中管理模式。将个人账户基金的经营权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降低由政府直接投资运营所带来的效率损失,而行政管理权由政府集中行使,可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2.投资运营市场化、多元化

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绩效与基金的资产配置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抑制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多元化。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投资除股票和债券外,还可考虑以BOT的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或投资于开放式基金、信托产品、抵押贷款等。在投资比例上,社会统筹账户结余基金应全部投资于风险较小、收益率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企业年金基金因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较高、风险承受能力强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考虑将一半左右的资金投入风险和收益较高的权益类资产。个人账户基金则应将小部分资金投入权益类资产,大部分资金投入固定收益类资产。

参考文献:

[1]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次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林义.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制度分析[J].财经科学,2005,(4).

[3]马勇,张阳.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研究:实证及基于中国的具体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4,(1).

[4]马君潞,牛凯龙.中国资本市场结构矛盾和系统风险[J].南开经济研究,2004,(1).

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4

摘要: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所持有的限售股取得了上市流通权。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大股东频频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股份减持。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在大股东股权减持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主要问题,所以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包括丰富大股东出售股票的渠道,严格信息披露,弱化大股东的信息垄断优势,建立健全大股东股份减持的制度规定等措施。

关键词:大股东;股份减持;问题;对策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股票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达到有关锁定期要求的条件下,大股东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股份减持。所谓大股东股份减持,就是指原先持有非流通股的大股东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和满足股份解禁的条件下,将所持股份全部或部分地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转让。这种情况下,股价成为影响大股东财富效用的直接因素,进而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从2006年年初开始的新一轮牛市中,多数上市公司的股价创出了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大量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开始减持股票。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仅在2007年就有超过百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实施了股份减持。在大股东的减持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对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发展都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值得特别关注。

一、大股东股份减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股东股份减持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产生的一个新现象,具体来说是从2007年开始出现的。大股东出于财务角度进行股份减持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相关制度建设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大股东的股份减持带来了诸多新问题,比如利用减持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助推和放大资产泡沫,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等等。

(一)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公平性

在目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对大股东行为难以实现充分约束的情况下,大股东可以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和信息优势,在实施股份减持前采取各种方式拔高股票价格,进而实现高位减持,套现巨额现金后,又在低位买回。这样既不失掉控股权,又套现了大笔可观的现金。而在此过程中,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却难以得到保障。通过股价操纵实现高位减持,满足了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从短期看,股价的上涨似乎也符合其他股东的利益。然而深入的分析却发现并非如此。在股份减持过程中,大股东具有控制权和信息优势,一般能够按照其预定计划完成股份减持,从而获得确实的财富增值。其他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由于信息上的不对称,很可能为股价上涨的假象所迷惑,在高位买进或继续持有股票,而当大股东减持完成之后,却要承受股价下降带来的损失。即使股价在大股东减持之后并不下跌,但由于股价操纵所引起的股价上涨事实上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因此也使其利益受到了损害。换言之,大股东通过操纵股价实现高位减持,是建立在使其他投资者承担高风险或承担亏损的基础上,因此尽管并未对公司造成直接损失,但却给其他投资者的权益带来损害,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

(二)助推和放大股市泡沫

上市公司的股价因为大股东的股份减持而出现非正常性的上涨,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和放大股市泡沫。进入2007年后,由于股市持续升温,整体市盈率水平已经明显偏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量上市公司的股价因大股东股份减持而普遍出现这种人为操纵性的上涨,必将进一步“虚抬”股票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从而起到助推和放大资产泡沫的作用。因此,股份减持背后所隐藏的大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行为,不仅是使个别公司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加剧的问题,而且会放大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成为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因素。事实上,已有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大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行为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诱发金融危机。例如,JBBF(2000)发现,大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股市崩溃。因此,大股东基于股价操纵的股份减持不仅加剧了微观企业的内部冲突,而且会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产生负面影响。

(三)易引起股价波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大股东掌控着上市公司的人权、事权、信息披露权,包括像资产重组、整体上市这样的重大题材制造和信息何时披露的主动权,他的举动对二级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我国相关法规的缺失,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并不是很透明,例如,大股东在减持之前往往并不予以公告;而在减持之后的公告中,通常也没有说明其减持的动机与实际减持的价格区间。因此,在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中,处于弱势一方的中小投资者对做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必然产生剧烈反应,如引起二级市场恐慌性的抛售,进而引起二级市场股价不必要的震荡。当相当数量的个股出现大起大落剧烈波动时,金融市场的稳定将很难得到保证。具体而言,大股东股份减持一是稀释了二级市场的资金总量,因为即使大股东们进行小量减持,往往也会带来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的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尤其是那些从财务投资角度减持筹码的大股东们更是如此。一旦大股东们的减持行为具有持续性,那么,必将严重影响二级市场上的资金存量。二是提供了一个估值新标尺,且严重打击了市场投资者信心,因为作为内部人的控股大股东都开始减持股票,那么,作为金融资本的中小投资者为何还要苦苦支撑呢?所以在减持公告后股价的下跌将是情理之中的,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挤出泡沫,但是这种人为操纵使股价先拉高再下跌的做法,必将不利于市场的稳定。

二、规范大股东股份减持行为的对策分析

(一)丰富大股东股票出售的渠道

大股东股份减持实际上就是大股份在二级市场出售股票。如果建立并完善大股东出售股票的方式,摆脱完全依赖二级市场进行股票减持的这种模式,显然有助于解决或减轻大股东股份减持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瑞士银行中国资本市场主管执行董事朱俊伟曾提出,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施股份减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国际成熟市场上常用的方法:(1)市场出售(MarketsMe)(2)大宗交易(Blocktrade)(3)私募(Pri—vateplacement)(4)承销发行(Underwrittenoffe-ing)。市场出售即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是目前我国大股东出售股票的主要方式。

大宗交易是大股东变现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几乎所有成熟市场都允许在特定时间段内执行大宗交易,从根本上讲,大宗交易是一种指令匹配系统,使大宗股票(有时是一个股票篮子)的买卖指令能够匹配并得以执行,或者是在就价格和数量谈判达成一致的各方之间进行股票的转让。通常大宗交易会有最低数量和价格的限制,而且会有某些披露要求(如果买卖双方是关联方,则必须予以披露)。向少数几家选定的投资者进行私募,也是出售老股的一种方法。价格通常是事先谈判约定的,而且售股目标只选择专业投资者,然后将股票从卖方账户转至买方账户,这种做法类似于并购交易,而且不会对二级市场造成太大影响。承担销售发行股票是大股东出售股票的有效的方法,通常可以使股东吸纳最大数量的资金。这种方法往往成本最高,但是透明度很高,而且能够让投资者在无需支付更高股价的情况下大量增持公司的股票。

上述这几种方式与我国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本市场的方针是相符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股东在减持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值得借鉴。

(二)严格信息披露,弱化大股东信息垄断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大股东股份减持中产生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大股东实际上掌握着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拥有比中小股东更多的资源,比如上市公司的许多重要信息,而这些独占的重要信息往往成为大股东实施损害中小投资者行为的筹码。因此,努力消除大股东的信息垄断优势,使大股东在股份减持中做到公开、透明,是消除大股东不良行为以及稳定股票市场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首先,需要使信息披露做到及时、准确和规范,并最大程度地减少选择性信息披露行为;其次,大股东在减持前要进行公告并说明其减持的动机,事后要对减持行为详细披露,比如实际减持数量、占原持股比例、减持起止日期、减持价格区间等;第三,对于涉及大股东与上市公司利益的经济活动,应由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出具评估报告,大股东不得干预,同时,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独立董事应对交易充分调查和说明,保证其他中小股东获取真实信息。

针对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完善而导致大股东股份减持所产生的问题,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黄泽民也指出,应进一步对大股东买卖其控制下的公司股票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实行大股东减持申报制,大股东在减持自家股票前六个月,必须向监管部门申报备案,详细说明减持的原因、减持的数量、减持的起讫日期、减持的速度等。大股东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披露其减持计划和方案,在减持过程中,每减持其自身持股量的10%,必须及时公告,减持完毕,立即公告等。

(三)建立健全大股东股份减持的法规制度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份减持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不完善所至。对上市公司诸多活动领域的规定不够细致,有些地方甚至是空白或者存在明显缺陷,特别是随着经济生活的变化,上市公司及大股东的经济行为快速演变,但制度规定却往往滞后,这就为大股东在股份减持时进行损害中小投资者行为等提供了外部环境。比如,已于2007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深交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指引》规定,当出现控股股东、控制权在短期内出售比例较大、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最近一年被交易所公开谴责或两次以上通报批评处分或上市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等情形,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拟出售股份的应在出售前两个交易日刊登提示性公告,就拟出售的数量、时间、原因等事项说明。但是对于那些处在上述规定以外的上市公司则不需要事前公告,并且实际上在2007年进行股份减持上市公司也基本没有进行事前公告,所以这不能不说是制度的缺陷。

目前国际成熟市场上对所有大的股东市场行为都是有限制的,只要大的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票,都必须进行事前公告,而不仅仅是事后公告。因此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大股东股份减持中的各种问题。有效治理、防范大股东在股份减持中的各种问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细化各项法律法规,使大股东在减持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5

[关键词] 股指期货 股票市场 积极影响

股指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 它是由交易双方订立的、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按成交时约定好的价格进行股价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合约。其具有保证金交易、引入做空机制、以现金进行结算、每日无负债结算等特点,具有套利、风险回避、资产配置、套期保值、投机、价格发现等功能。1982年诞生于美国的堪萨斯城期货交易所。在其发展历程中,股指期货展现了极大地活力。截止2006年末,除了中国大陆以外,世界GDP排名前20的国家和地区都已推出股指期货,2006年9月8号,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10月30日,沪深300指数期货仿真交易启动,拉开了我国第一只股指期货品种上市的序幕。

一、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积极影响

1.有效地规避股市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股票市场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但与国际股市相比仍是新兴不成熟的市场,股价的涨跌不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我国股市价格受政策性、经济形势和舆论面的影响比较大。股指波动剧烈,系统风险较大。这种风险难以通过分散投资加以回避,若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出现股价大跌,整个系统出现风险。尤其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全流通市场建设初期,股市不仅面临非流通股解禁规模的不断扩大,再融资和新股扩容的不断加快、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大潮汹涌,还得应对在市场制度建设和产品创新过程中,各项政策变动所带来的短期市场冲击。此时股指期货具有的套期保值功能,将使投资者能够有效地防范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以实现市场心理预期的稳定,并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市场的平稳过度。对于入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资金,由于以往我国股票市场功能单一,没有卖空机制,这些机构资金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一旦被套,由于资金大很难退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可以使投资者通过有效进行投资组合与风险管理,规避股市系统风险,实现保值与增值的策略,这将有利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资金大规模入市。既可为一级市场股票承销包销股票提供风险回避的工具,又可为二级市场广大投资者对冲风险,确保投资收益。

2.保护长期投资者利益,稳定股市

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透明度低的问题,而开展股指期货有利于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因为股指期货市场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市场,市场透明度非常高。通过股指期货交易,加快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市场信息的传播速度,使许多原先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期货市场得以迅速公开,同时也使很多信息得到提前的消化,减少将来一定时期内的未知性。这样,一方面方便投资者分析预测。另一方面打破投资机构和大户在消息取得上的优势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庄家的市场操纵,有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

股指期货的开设有利于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投资机会。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发达社会关系和信息资源、高超的专业技术,充当了股票的“价格制造者”和庄家。而广大的中小投资者由于在自有资金规模、融资渠道、信息资源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多种限制,自然充当股票的“价格接受者”,在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他们明显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股指期货的推出将能够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局面,因为股票价格指数本身就是大量有代表性的股票的组合,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市场操纵的行为

同时,开展股指期货交易,为股票市场和投机行为找到了一个释放口,能够把股票市场的大量投机行为分散到期货市场上来,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出股指期货,其套期保值功能可以锁定其持股成本,回避股价下跌的风险,从而可以不用过分关注股市行情,以收取股息的方式取得投资回报,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动作。同时,也可以吸引大量机构投资者。政府通过对机构投资者的引导和干预,就可以间接控制资本的流量和流向,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资源,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效率。

3.完善股票市场功能与体系,增强我国股票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发行方式的转变,保证新股发行及顺利上市。开发股票指数期货为承销商提供了回避风险的工具,股票承销商在包销股票的同时,为规避股市总体下跌的风险,可通过预先卖出相应数量的期指合约,以对冲风险,锁定利润。这一方面有利于新股发行试向上网价发行的转变,改变现在计划方式;另一方面可避免二级市场低迷给承销商带来的巨大风险,保证新股的发行与顺利上市。

中国股市的国际化进程也需要股指期货交易的开展来推动。一国股市的国际化进程不仅要看他的市场、上市公司的质量,还要看他在交易品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方面的成就。没有股指期货交易的证券期货市场不是一个完善的证券期货市场,国际资本更注重的是回避风险,若无股指期货作为风险对冲工具,中国股市要真正与国际接轨便是一句空话。许多新兴市场化国家为了提升本国或本地区证期货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纷纷开拓金融衍生品市场,它们不但开设以本国股指数为标的物的股指期货,还开设以别国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股指期货。如果我国错失良不推出自己的股指期货,国外率先推出的以我国股指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

参考文献:

[1]刘玉生 杨 继: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探析.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6

关键词:中国股市;财富效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对中国经济而言,促进消费进而拉动内需不仅是短期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关键,也是长期内改变经济增长结构的需要。股市一般被认为是经济晴雨表,经济好坏决定了股市的红绿。而庇古提出。货币及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反映到股市即所谓的股市“财富效应。”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使宏观经济模型更加精确,能更准确地预测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还有利于股市本身的定位发展以及政府对股市的调控。

一、股市财富效应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中所谓的财富效应,最初是指庇古提出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即“庇古效应”。后来诸多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发展和延伸。

(一)庇古及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庇古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物价下降时),将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促使经济体系重新恢复平衡。经济学中所谓的财富效应最初是指这种“实际余额效应”或“庇古效应”。

(二)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只考虑当期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作用,认为居民的现期消费(c)主要取决于当期可支配收入(Yd)。其消费函数的形式:C=C0+cYd;其中,c为边际消费倾向(MPC),0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缺陷:其一是没有考虑到财富积累对消费的影响;其二是未能将家庭的预期收入纳入消费函数。

(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弗里德曼将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与永久性收入。永久性收入是指一生财富的年金价值,是消费者预期可以获得的规律性收入,其变化是由于现期收入与永久性收入之间的差额形成的。对消费者而言,爆发性的股市短暂繁荣的收入属于暂时性收入,对消费或边际消费倾向不会有明显的影响,现期收入的变化只有在影响消费者对永久性收入估价时才会影响到现期消费。由于现期收入对永久性收入的影响是微弱的,因此无论暂时性收入如何变动,消费都是相对稳定的。

(四)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莫迪利安尼等从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依据微观经济中的消费行为理论进行分析,即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它的消费支出。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C=aWR+cYL 0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居民的消费支出由居民的毕生财富决定,而人的毕生财富由人力资本、真实资本及金融财富组成。

(五)现代消费函数理论。霍尔和费莱文提出LC-PIH模型,其简化形式如下所示:C=aWR+bθYd+b(1-θ)Yd-1,其中0

其中c为消费,Yd和Yd-1分别是现期和前期的可支配收入。WR为消费者在某一时期拥有的资产存量,储蓄和股票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二、股市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理论主要研究股市财富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变动关系。其经济学原理是:消费不仅是收入的函数,而且还是财富(包括股市财富)的函数。财富和收入变量同时进入消费函数,使财富效应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不仅有大量的个人投资者,还有大量来自于企业部门的机构投资者的特点,财富效应具有更广泛的定义,股市对消费需求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传导机制:1,通过影响居民收入预期,增强市场信心,进而扩大消费。2,通过影响投资者实际收入影响消费。3,通过改变供给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来影响消费支出。

三、政策建议

由此看出,股市财富效应对中国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为扩大股市财富效应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规范证券市场,加强市场制度建设。从上面香港股市和上海股市的对比可以看出,成熟的市场更有财富效应,因此我们要向香港市场学习经验,努力创建相对稳定的、繁荣的股票市场。股市的持续繁荣是股市财富效应发挥的基础。我国股票市场在制度框架、监管、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严重阻碍了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发挥。因此,期望以股市来刺激消费必须在扩大股市规模的同时,通过完善股市发展的制度基础,建立一个有市场声誉的、稳定的证券市场,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减少理性投资者投资因政策因素而导致的不确定性。

(二)利用证券市场推行“富民政策”。从市值规模分析,应逐步扩大上市公司的规模(供给)和投资者规模(需求)。因此,应该采取措施扩大股市规模,扩大居民股票持有量,为股市财富效应的发挥创造条件,这就需要改善股市发展的基础,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实现市场优胜劣汰,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为股市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要利用证券市场推行“富民政策”。总之,健全股票市场的发展,发挥其正财富效应,重视负财富效应,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三)培育股市信心,增强信托责任。目前,政府最应着手道德建设,要彻底废除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的错误思路,建立以保护和培育散户股民为中心的股市发展新思路:充分认识只有散户股民的发展才能救中国股市,实现中国股市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繁荣;建立机构投资者与散户股民完全平等的股市政策;禁止机构投资者的研究机构和人员股市分析和推荐股票的行为,禁止任何形式的股票推荐。

(四)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只有通过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才能更好的发挥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作用。为此,要明确产业政策导向,有重点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改善股市发展的基础,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实现市场优胜劣汰,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为股市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振明,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1,3

2 李学峰,徐辉,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微弱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