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文化建设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文化建设制度

乡村文化建设制度范文1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加强;诚信教育;策略

一、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诚信教育的背景

(一)互联网时代需要诚信支持

互联网技术革命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社会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根据调查统计,传统的平均每人每天8小时的工作量,现在智能化办公只需耗时不到3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天所有的工作量。智能化办公的社会工作效率比传统工作效率提高了60%左右。互联网智慧办公、互联网社会事务管理、互联网电子警察、互联网精准定位导航、互联网交际、互联网社会生活缴费等等,各种社会管理活动都为互联网一站式智能化服务体系所代替[1]。构建互联网智能社会更加需要社会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社会成员以及各行各业综合诚信系数指标的支持。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网络诚信支持,互联网诈骗、互联网谣言以及互联网黄、赌、毒等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灾害,构建互联网智能化社会将要会因为失信于民而被大打折扣,甚至是毁灭性打击。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群众诚信承诺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二)互联网经济建设需要诚信支撑

互联网经济越来越走向人类所有经济活动的核心位置。互联网购物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模式,以前人们需要到商品实体店左挑右选,还要讨价还价,这样就会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现在只需登录电商平台选好自己喜欢的物品和能够承受的商品价格,只需几分钟就可以搞定,然后就坐等快递上门服务了。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传统农业的农耕方式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并且是“靠天吃饭”;而今互联网农业只需坐在电脑控制室里,精准操作、精准管理水肥温度、规范运营,同时水产养殖、家畜养殖、智慧种植、农产品流通管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智能技术来实现精准操作和科学控制。

(三)人际交流频繁需要更高的诚信

随着交通工具的智能化、快捷化以及智能导航系统的普及化应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日益频繁,然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必须得到社会诚信、个人诚信系统的支持。互联网社会化普及速度加快,促进了人类社会化分工、社会交往、经济活动、政治建设、文体运动等,各个行业、各领域的交叉互动、沟通频繁、密切交往、互助合作,这就需要人们各自以更高标准的诚信来维护、保证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智能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家庭幸福需要建立在诚信之上

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特别是夫妻之间的信任。诚信是幸福家庭建设的基石。和睦的邻里关系也是促成幸福家庭的一个重要外因。据中央文明办一局、中国文明网联合推出“家庭盛开幸福花”全国文明家庭短视频展播消息,住在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二村的李菊妹一家,家庭成员5人。李菊妹一家秉承“守信为本、诚实做人”家训,赢得了邻里的赞赏和信任。结婚25年来,李菊妹和丈夫周跃军同甘共苦、感情和睦;李菊妹一直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日常生活中对公婆尊敬有加。女儿周李倩也秉承了父母诚信、孝顺、节俭的美德,从不攀比,非常孝顺长辈。李菊妹从事体彩销售工作,因诚实守信受到赞誉。李菊妹也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殊荣,也为其打造经营了一个幸福家庭。

二、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诚信教育的内容

(一)群众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是人类为维护正常社会生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是在长期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供后人们继承学习,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2]。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文明礼貌教育,就是要教育群众能够继承发扬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良风俗、良好习惯、优秀传统,并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它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文化智慧和智力支持。群众文化活动也是开展群众道德规范教育的好平台,教育群众努力提高道德觉悟,不断深化道德认知,在人际交往中锤炼道德情感,在生活实践中锻炼道德意志,在日常行为中养成道德信念,在克服困难中培养道德品质;教育群众在公共关系交往中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在工作岗位中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道德。

(二)群众遵纪守法教育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就是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法律是道德防线失控以后的最后一道硬防线,教育群众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人人讲法,做一个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好公民。只有人人守法,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繁荣稳定,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自觉守法,做一个文明进步的好群众。法律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守法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文明素养,广大群众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带头守护法律尊严,依法说话办事,自己不违犯法律之外还要敢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群众行为规范教育

1.加强群众卫生习惯教育,群众文化建设中定期开展群众性卫生教育活动,就是教育群众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讲究个人卫生,保证身体健康有活力;爱护公共场所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2.加强群众安全习惯教育。教育群众学习安全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常识,学会规避风险和遇险自救能力,既要树立预防传统安全风险的意识,又要锻炼应对非传统安全风险的能力;不仅能够保护自身安全,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保护身边群众的安全。

三、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诚信教育的意义

(一)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诚信

《中庸》里有句话,“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3]。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既倡导通过一系列诚信制度的推行,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施政理想,又倡导通过个人诚实守信品德的提升,来实现个人修心、养性、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方面的修养。因此,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诚信教育,是继承发扬古人诚信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必然要求。通过中华传统诚信教育,让广大群众在求真务实基础上能够信守诺言,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民族,万众一心,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那么国家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如期实现。

(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需要诚信

信用既是金融业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命。没有信誉可言的市场经济必然是杂乱无章的,奸商垄断市场,商品质量没有保障,遍地是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苦不堪言,投资者望而却步,商品供给链与消费系统断裂。这样的市场一旦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市场经济要健康发展,必须信守承诺,视信誉为生命,而且愈要发展就要愈加重视商业信用系统的建设和提高,才能达到信誉赢天下的商业理想。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各级文化部门、文化工作者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确实做好群众诚实守信方面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筑牢信誉的根基。

(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诚信

诚实劳动、信守承诺、真诚待人既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践行的基本道德规范。民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为人之本。一个信守诺言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才能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学习进步、事业有成、生活幸福是社会对一个诚信之人最好的回报;只有信守承诺,真诚待人接物,你的人生才会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文化工作者要把104诚信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强国战略结合,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要学会诚信做人、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诚信创业、才会实现诚信兴家强国,才会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需要诚信

诚信观是人们关于诚信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综合因素的认知综合,它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诚信国家,必须引导公民诚信的导向、激励评价功能,逐步建立“守信受益,失信得损”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公民树立科学正确的诚信观。人人讲诚信,才能打造和谐社会。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文化工作者必须要通过实例给群众反复阐明这个道理。

四、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诚信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并完善群众诚信承诺定期宣传制度利用群众文化建设平台,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月”“宣传周”活动,也可以利用社区微信圈、QQ群以及其他网络客户端,定期宣传诚信政策、诚信好人好事等等,不仅可以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群众性摄影展、书画比赛、演讲大赛、剪纸大比武等,还可以利用群众流动影剧院公演诚信主题性电影、地方戏曲、歌舞剧,采用多种手段激活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艺术形式,借用丰富生动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把新时代新的诚信思想、诚信观念、诚信意识、诚信规则,宣传到千家万户,让“讲诚信、重承诺”成为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的一种行为习惯。

(二)树立群众诚信学习榜样,践行榜样学习示范制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乡村文化服务中心要经常组织群众集中收看全国性诚实守信先进人物评选节目和颁奖现场直播,利用全国性诚实守信典型人物的鲜活事迹来教育辖区群众,激发他们诚实守信的意识,激活他们诚实守信的美德,激励他们向全国诚实守信先进学习、看齐的热情[4]。同时,乡村文化中心还可以与宣传部、工商局、文明办、商务局、食品药品管理局、市容局等部门协商联合,举办本地一年一度“诚实守信企业”“诚实守信个人”“诚实守信单位”评选活动,把群众广泛认可、具有一定感召力的单位或个人打造成本地诚实守信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号召广大群众以他们为榜样和典型,开展学先进、做先进、赶先进的学习热潮。

(三)建立群众诚信承诺档案管理系统

群众文化部门在加大诚实守信宣传教育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会同有关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充分借鉴金融部门个人征信档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创建包括金融信贷、社会事务管理、执法引导、诚信用人、政务咨询等;具有综合风险防控功能的群众诚信承诺档案管理系统,可供全国各行各业信息平台共享,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社会事务管理服务、金融信贷评估、经济服务等;提供全面准确的诚信信息参考,这样就会有效预防各种人为风险的发生,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诚信保障,为群众幸福生活建设提供坚实的诚信基础。

(四)建立群众诚信承诺用人评价制度

在群众诚信承诺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文化部门还可以进一步组织科研攻关队伍,为夯实诚信制度建设制定出台《群众诚信承诺用人评价制度》,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人员聘用、职称晋升、评先选优、岗位提拔等选人用人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诚信信息咨询。通过诚信制度系统化建设,在全社会树立无论何时何地,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会被认可、被尊敬、被重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建立群众诚信承诺奖惩管理制度

群众文化部门结合法治国家建设,继续深挖制度潜力,充分利用制度的硬约束和正面激励作用,建立健全《群众诚信承诺奖罚管理制度》,对诚实守信的人要给予惠民政策,在就业聘用、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优惠和照顾;对于严重失信的人要列入“黑名单”进行公开曝光,让其接受舆论监督、批评,并取消其一切优惠待遇,让失信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较为沉痛的代价;对于悔过自新的失信者,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武蕾.“接地气”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J].农电管理,2014(7).

[2]张现平.开展活动不走过场转变作风注重成效———邯郸盐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实[J].中国盐业,2015(5).

[3]李军.加强大学毕业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

乡村文化建设制度范文2

一、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需求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对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民的致富起着重要的哺育和支撑作用,要想全面提升农村的整体实力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就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大跨步发展,这样,也才能从根本上吻合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和终极目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经验已经充分证明,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经济的发展单一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政府资源、服务资源、社会资源、设备资本文由收集整理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融合,也就是离不开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调动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主动性,培养文化、技术和管理齐备的新型农民,改变农村社会风貌风气,农村各项事业必定长足发展。

(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

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就是对农民群众求新、求美、求职,寓教于乐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农民群众“真、善、美”的需求的满足。农民群众通过丰富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不仅使他们掌握不断更新的致富技术和信息,而且从社会整体上来讲,也充分发挥了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因素所具有的潜在教育功能。丰富和健康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了农民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不仅能促进农民的身心健康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培育优良的社会机体,大大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也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

(三)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文化体制改革是政府履行服务职能的一个体现,而这项改革的实施必须是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大力发展产业为前提,前者是从社会整体效益出发,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后者是从经济效益出发,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但很清楚的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服务型政府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多项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项具体实践,也是不断完善其公共管理职能的充分体现。

(四)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根本手段

建立完善系统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服务产品、劳动技能培训、就可以使农民更多的闲暇时间让更有意义的文化互动所替代和充实,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就会抵御不断弱化和走向歧途的思想。同时,通过这样的有益活动,也可以改变农村地区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和发展滞后的现状。

二、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预算中的问题

1.支出总量不足。是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总量和质量日益增加,然而文化运营经费预算严重不足,这给政府文化支出预算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也是造成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强调建设、轻视运营、功能减退的重要原因;二是预算总量增速不足,长期以来,我们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强调经济效益,这没有错,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服务型政府而言,公共服务也是其职能充分发挥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但是基于各级政府政绩考核重点的倾向,忽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支出也在所难免;三是公共文化预算制度的二元体制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预算不足,各级政府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文化需求差异,没有重视或强调农村公共文化对文化基础设施固有高依赖性的特征,没有对文化预算结构做出倾斜性调整。

2.制定预算的依据不合理。第一,未考虑地区差异,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无数个村落,无论是地理区域、发达程度、人口密集度等等都会对农村公共文化需求产生影响,使之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和稳定性,而政府在制定公共文化服务预算时并未加以考虑和权衡。第二,资金投入重点未及时调整,目前,国家各级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预算仍然保持长期以来的均等化和固有刚性,但实际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客观上要求政府财力和实际投资需求与预算的吻合,重建设轻运营的思想无疑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缺乏系统科学的发展规划。长期以来,无论是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还是措施调整都是在一个尚未成熟的整体战略的状态下进行的,而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具有动态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所以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也使财政公共文化服务预算和投资基于短期考虑、缺乏总体战略目标而成效不大。

(二)设施投资建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条块分割。一方面预算部门间由于缺少协调和沟通而形成的多头管理往往导致运营管理资金不到位,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治理也存在着利益部门间的互相博弈而导致治理成本增加和治理成效减损的问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体系不仅有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组成的横向“块状”管理体系,也有文化行政管理系统及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事业运营单位组成的纵向“条状”管理体系,行政管理主体、业务管理主体和行业管理主体的多头管理必然导致资金投入的分割和效率的低下。

2.缺少资金使用的考核和问责。资金投入和资金管理的种种问题使绩效考核缺少标准化的流程和系统的制度设计,无法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管理制度上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和监督的缺失、服务机构及人员竞争意识的淡薄、政府监管体制的不完善,都使得运营资金的管理及考核流于形式。农民群众是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主体,但是很少能够通过更多的参与渠道反映他们自身对于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利益,这也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决策质量较低、服务水平和质量落后、运营机构松散和运营成本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该加强农民对文化基础设施运营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提供者——政府的问责。

转贴于

(三)现有运营和管理制度中的问题

1.运营资金严重短缺,缺乏保障。全国农村除了一些经济实力较好的区县拥有较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之外,大部门经济实力较差的地区运营经费仍然不足,文化站和文化室供暖等基础设施仍然无法保障,根据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年文化活动经费在1000元以下的大约占到了64%左右,还有很多特别贫困但也对文化活动有所需求的乡村根本没有任何活动经费。

2.运营模式单一化。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这样要求政府职能随之发生转变,而不必要直接提供所有社会公共服务,应该按照社会公共服务的分类和政府职责的定位合理确定政府的角色地位,这也要求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营和管理模式也要多样化,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运行低效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运营模式的单一化。

三、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

1.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一是必须积极争取财政转移支付。我国各地区由于先天地理、历史和后天体制、政策等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这限制了各地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必须扩大转移支付的规模,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尤其要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二是必须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好多县、乡、镇等基层政府用本来就好呢薄弱的财政支撑着最为沉重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这是明显的事权和财权失衡现象。所以,必须坚持服务型政府提供均等公共服务的导向,进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基层政府财政保障能力。

2.广辟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第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金融扶持。扩大金融机构的信贷范围和规模,把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也纳入到其信贷范围,对发展前景和信用好的文化事业运营者提供资产抵押业务等资的优惠政策。第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市场设施建设,并对在农村进行各种文化投资的个人和民营企业在税收、选址征地和立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社会荣誉;在农村文化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多样化运营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充分肯定、扶持和发挥民间艺人和特色团队。第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农村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农村文化出版专项基金和振兴民间戏曲基金。

(二)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

1.以政府为主体的公益服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依然是政府,其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不仅是其最不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也是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充分体现。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体现不仅是制定有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开展的政策,还应该充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这一主体所应从事的工作包括文化设施的建设、激励机制的构建、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规划组织和实施,文化信息资源的提供等等。如果这些职能能充分履行和发挥,农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将能得到长足发展。

2.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文化服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引入竞争,并且充分发挥竞争的激励约束作用,这种作用能够激发公共行政体制的活力和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效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竞争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主体,具有公共责任和社会责任,有企业的参与,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和高效运作,一定程度上比政府具有优势。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众多的企业通过诸如委托、外包、特许、贷款贴息等方式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更好满足更多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1.深化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开展文体活动的主要部门就是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以,他们组织结构运作是否有序良好、团队活力是否充足饱满、用人机制是否科学完善、业务水平是否完整高质,直接影响着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应该不断优化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整合组织内部有效资源、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考核和问责机制,顺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深化改革。

2.逐步推进农村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企业的重大任务,文化领域中的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也应该根据这一原则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改革。比如给予改制企业财税、劳动保障、人事安排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进行机制创新和产权制度改革,开辟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造;鼓励文化团体与企业实现多种方式的合作。

(四)选拔、吸引和培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

选拔人才必须科学设计竞聘竞岗、优化配置的用人制度,打转贴于

破地域和资历等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民间艺人、能人和经纪人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开展中的作用;吸引人才必须制定、完整和落实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完善社会保障解除农村文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人才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等多种培养方式和途径,加强农村文化经营团体和专业团体的文化管理,并综合运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

乡村文化建设制度范文3

一、坚持“四个创新”,构建行风工作新格局

(一)观念创新

医疗行风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本溯源,在于思想上的利益“本位主义”。因此,我们把转变观念作为深化行风建设的突破口。针对行风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了“换位思考”大讨论,通过鲜活的事例剖析,使全院上下深刻认识到,加强行风建设不仅是“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要求,而且是医院和每一位员工适应市场竞争、求生存谋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换位思考”大讨论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创新观念、提升理念,把行风建设列为我院增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对行风建设的途径进行科学设计,将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提高人贯穿全过程,在医院内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员工把个人奋斗目标、利益追求统一到医院整体的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上来,切实增强行风建设的说服力、凝聚力与亲和力,员工的整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思路创新

观念创新思路大开。近两年来,我们不断拓展行风建设的内涵,从单一的主管部门抓“红包”、“回扣”向全方面、多层次开展行风工作转化;从规范服务向温馨服务、人性化服务转化;从突击整治向全员参与、全程监督、全面管理转化。特别是高度注重在行风建设中广开言路,建立医患交流沟通渠道,宣传医院行风建设的有关规定,并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宣传我院行风建设的新举措,既有效接受社会、病人监督,又向外界充分表明医院抓行风的决心、诚心和信心,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支持、响应和参与。此外,我们倡导“走出医院树行风”,积极参加“万名市民清扫积雪大行动”,组织党团员上百人上街清扫积雪。在“5・12”汶川大地震之际,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号召,迅速作出反应,5月14日派救护车及驾驶员奔赴救灾前线,5月15日组织职工捐款38120元,5月20日组织党员缴纳特殊党费13920元,先后又有3位同志赴川援建。组织慰问长兴县城市福利院及煤山敬老院老人;为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38168元。通过绿色通道抢救患者1401人次。2008年来通过多种手段在农村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卫生支农55人次,涉及全县12个乡镇,服务群众达2000余人次,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发放中医药知识宣传册300余册,职工无偿献血5200ml,开展“健康知识六进活动”,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受益群众达8000余人次。这样我院进一步密切医院与群众的关系,赢得舆论支持,通过行风建设的成果和辐射效应,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塑造良好的服务品牌形象。

(三)机制创新

行风建设,抓一时容易,抓长期难。为此,我们着眼于长效、实效,积极探索建立行风工作运行的新机制。一是建立行风工作网络联动机制,建立了上至医院行风建设领导小组、文明单位管理委员会,下至纪律监察小组、消费者联络站等十大组织,十大组织各司其职,做到行风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有奖惩、有总结,相互联动,相互督促。二是建立行风工作责任分解机制,从院领导班子到各科室负责人、再到每一位员工,层层签订行风建设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建立行风工作常态运管机制,把行风建设纳入全院目标管理体系,量化、细化、具体化,通过建立行风查房制度、向每位住院病人发放行风征求意见表、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行风监督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开展随访出院病人活动等方式,定期收集信息,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巩固成果,始终保持行风工作连续、稳定、正常运行。

(四)措施创新

我院相继推出了行风建设新举措:一是开展了“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营造了氛围和声势,促进了行风建设的不断深化。二是开通了“民心网”,设立网上咨询、投诉栏目,架起医患沟通桥梁,及时收集民意,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提出了“感动服务”新理念,对窗口科室员工进行专门培训,推广文明用语、实施礼仪服务、便民服务,使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享受到融技术、设备、环境、服务于一体的“超值服务”,由让病人满意上升到让病人感动。四是实行了药品用量监控公示制,通过对药品销量和医生的用药量进行排位、评价、公示,对医生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估,鼓励医生使用低价药,严格控制高价药、新特药的采购,以有效防范不正之风。五是实行了院领导联系病区制,每位院领导联系一个病区,定期深入临床一线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与患者零距离交流,协调处理各种矛盾,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六是开设了肾病、中风康复俱乐部,定期组织本院医疗骨干和外聘专家,以举办知识讲座、答疑、现场指导康复锻炼等形式,与病友交流、联谊,活动不仅深受患者好评,而且吸引了群众参与,多次受媒体报道。七是开设了行风建设热线电话,由院党总支副书记负责接听热线电话,倾听患者和社会各界对医疗服务的意见与建议,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八是实行了医德医风积分制管理,对员工平时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计分,记入职工医德医风档案,年度进行相应的奖惩。以上八项新举措的实施,使我院行风建设的力度、深度、广度得到明显加强。

二、抓好“四个到位”,形成行风工作新体系

(一)教育到位

教育是行风建设的基础工作。我们努力创新教育形式、方法、内容和途径,增强针对性、主动性和感染力、渗透力、推动力。一是在政治理论学习中,邀请上级领导、专家辅导讲座,引导员工参与形势任务“互动式”大讨论,变硬性灌输为主动参与。二是在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入典型教育、警示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形成积极向上、互相激励的浓厚氛围。三是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近年来,先后开展全员“加强医患沟通,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专题教育、“护士职业素质培训”、“窗口人员礼仪培训”、“中层干部管理培训”、“新员工岗前培训”等各类培训20多次。四是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科室活动,医院每周五中午开设“午间小课堂”,倡导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整体提升的教育培训新理念,营造时时能学习、处处受教育的新格局。五是开展“五四”征文比赛、“实践科学发展观相关知识竞赛”、“做一个可爱的长兴人”演讲比赛与反商业贿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呼应。我院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学习,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逐步确立了“共同目标价值观”。

(二)制度到位

制度是行风建设的保证。我们始终坚持个人自律和制度约束相结合、以德治院和依法办院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行风工作制度体系。我们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包括《院务公开制度》、《严禁索要和收受“红包”、“回扣”的规定》、《“红包”、“回扣”自查自纠制度》、《门诊及住院病人满意度测评制度》、《职业道德建设十项规定》、《合理用药管理规定》、《文明服务质量考核细则》、《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制度》、《文明服务奖惩制度》等11项涉及行风建设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了院领导和管理部门的组织、调控作用和功能,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三)监督到位

制度能不能执行到位、行风建设的举措能不能落到实处,还取决于监督是不是有力、到位。为此,我们将各项制度、工作举措通过院务公开栏公布、网上公布、上墙公布、媒体公布,做到随处可见,人人知晓,使全院干部职工之间相互监督,并主动接受病人和社会监督。同时,我们不仅成立了本院行风建设监管小组,而且建立了行风建设社会监督小组,聘请人大、政协代表和社会各界不同层面的群众代表11人担任监督员,并建立完善自查自纠与上下、内外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对行风建设情况进行适时监控。另外,我院还通过行风建设热线电话、效能监督箱及时了解行风建设动态情况,受理投诉和举报,加强督察和指导,对查实的问题及时处理。

(四)奖惩到位

我们坚持“奖励为主、查处为辅”的原则,即:我们在全院护理部与窗口科室推出“服务明星”评比活动,以正面激励引导为主要手段,奖要奖得大张旗鼓,真正产生激励本人、带动他人的作用;以查处为辅助手段,但罚要罚得明明白白、不折不扣,让本人铭记于心,使他人引以为戒。为此,我们不仅出台了一系列奖惩配套制度,而且建立了行风奖励基金。对行风建设中受患者、社会、媒体表扬与量化考核优异的员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并进行大力宣传表彰。同时,我们还专门设立了“委屈奖”,对维护行风形象中因种种原因受委屈的员工以抚慰、激励。对行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涉及的人员,一经查实,除对当事人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还进行责任倒推追究,做到把行风建设与医务人员个人利益、科室利益挂钩,把行风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评、个人晋职、奖金分配的主要依据,增强医务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加强行风建设的责任感。

三、找准“四个结合”,开创行风工作新局面

(一)与医院深化改革相结合

改革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在行风建设工作中,我们高度注重与医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相互衔接配套、互动促进。一方面,我们所出台的行风建设制度、采取的新举措,本身就是改革的环节和实质步骤,另一方面,我们在积极探索内部运行机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做到把行风指标量化、细化、具体化,纳入了工作和贡献等主要考评指标体系,通过考评适当拉开不同表现的员工收入档次,有效调动广大医务人员投身行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遵章守纪,抵制歪风,通过强技术、优服务、讲奉献和诚实劳动,来获得较高的待遇和报酬。

(二)与提高服务质量相结合

行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在于医疗服务质量的保证与提高。只有把行风建设和医疗业务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行风建设得以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和发展。近年来,我们以行风教育为先导,优质服务为宗旨,提高服务水平为主体,不断加强医疗、护理、预防的质量全程控制,为病人提供了一流的医疗服务。特别是我们实施了优质服务工程、病人放心工程、民心工程“三位一体”的让病人与社会满意工程。“十大窗口便民利民措施”、100%的“三单”发放率(住院病人一日费用清单、出院病人费用结算明细单、门诊医疗服务收费明细单)、“三合理”管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开辟急诊和弱势群体就医“绿色通道”、为下岗特困职工减免医药费等,无不体现了服务至上、无微不至、普惠社会的理念,也由此赢得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相结合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把行风建设与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纠促建。医院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部署,召开专项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党员干部会议进行政策宣传、法制教育,召开重点科室重点岗位人员的座谈会,与中层干部签订《廉洁行医责任书》并组织考学,组织召开了有27家药械公司领导与代表参加的廉政购销动员大会,签订了《廉政购销协议书》,同时发放了调查表。通过全员的廉洁行医教育与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院职工充分认识到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提高了治理商业贿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自查自纠阶段医务人员主动上缴红包,形成了反商业贿赂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和长效机制,实行有力、有序、有效的监督,通过纠正不正之风促进行风建设健康发展。

(四)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