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1

医学检验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近年来,随着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为了准确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检验工作者必须做出更准确的检验结果协助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种疾病。医学检验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有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免疫学、寄生虫学、形态学、血清学检验。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试验数据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等;②根据发病机制,建立合理治疗,如针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诊断特异性疾病,如利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梗死;③为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筛选试验,如测定血中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用以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④监测疾病的病情好转、恶化、缓解或复发等,如利用肝功能试验对肝脏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监测;⑤治疗药物监测。即根据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调整剂量,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辅助评价治疗效果,如测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监测结肠癌的治疗效果;⑦遗传病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病的发病率。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的亚专业之一,其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学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①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临床微生物学加强对条件致病菌和耐药性菌的研究,监测临床感染优势菌的组成和变迁的规律和趋势,以不断提高诊断水平。②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作为判定医院感染的基础。③对病原体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与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④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保证医院内消毒、灭菌的质量。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②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2

关键词 微生物检验 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临床标本做出病原学诊断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报告,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①为了响应国家对于高职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的教学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我们逐步尝试和不断完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变教师经验传授为启发引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新的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

1.1 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微生物的知识点比较零散繁多,如果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施教,学生们接受起来难度很大,而且好多内容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极少用到,所以我们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对于临床分离率比较高的微生物,尤其是对于医院感染意义比较大的而且耐药情况比较严重或新发病的病原体进行重点讲述,如MRSA、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不动杆菌、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SARS病毒等内容;对于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的、不常发病的病原体少讲或不讲,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风分支杆菌、白喉杆菌等这些内容可以留问题,根据问题自学后提炼总结,老师拿出一定的课时分别给予解答,这样节省了教学课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的能力。②

1.2 合理安排教学方法

(1)横向联系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横向联系主要体现在在学习细菌各论时,要注意强调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验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一种细菌的微生物检验程序都是以其各自的生物学性状为前提进行的。只有充分掌握了该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才能选择适当而必要的方法进行鉴定与鉴别,才能使得整个诊断过程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纵向比较是要教会学生对相关知识归纳总结,比如临床标本中常见的微生物有哪些?他们的致病力、感染途径和易感人群都是什么?……通过归纳总结,可以把他们各自的生物学特征对比地温习一遍,而且对他们之间的鉴别要点可以再次加强记忆。(2)采用病例式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用教材的内容给予解释,既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实现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实施,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如在讲授乙肝病毒时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可以把一个患者从感染乙肝病毒到临床症状明显以及临床治疗后的疗效评估等整个过程讲述出来,并且还可以结合每个时期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授课,如最初的“窗口期”—表面抗原阳性—大三阳—小三阳—抗体阳性等整个过程以及每种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这样不仅仅给介绍了一种病原微生物,而且还介绍了“乙型肝炎”的临床过程,兴趣浓,记忆也肯定会比较深刻。(3)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手段的功能性和先进性:微生物学检验这门课程具有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容易混淆等特点,而且有的病原体的形态结构的差别也不大,仅仅语言描述很难说清楚,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也就难免开始走神,甚至干脆与周公约会去了。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各类微生物的形态以及超微结构以图片直接展示出来,那么同学们就不会觉得这些东西像海市蜃楼那样遥不可及了,这种感性的认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自然是行之有效的。

2 实验教学

2.1 提出教学目标, 分组讨论并设计综合性实验

对实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在加强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 抓住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这个中心, 缩短了验证性试验(如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 微生物细胞的显微直接计数法)等的课时,建立了3 个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即病原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药敏实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实验、病原性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实验。

2.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采用自主设计、课堂讨论、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每次实验前,老师给出实验的目的,由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好实验方法以及所用的器材,然后课堂上畅所欲言,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给出一个最佳实验方案,以在下次的实验课上应用。这样既加强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启发他们多动脑子,把理论知识活学活用。(2)加强形态学教学的试验操作。在平时的实验教学工作中,非常注重强化学生们诸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以及菌落观察(包括溶血情况、色素产生)等形态学检验的技能。

3 参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1)参与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③改变了以往老师准备好试验的器材,直接操作的状况,给学生充分参与试验的机会,既加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也让他们很好地了解试验的全过程及每步的操作和意义。(2)参与实验预做。由于参与实验预做,在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他们充分掌握,在实际试验的时候更加可以扬长避短,不再犯类似错误,提高试验的成功率。(3)设计实验方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结设计实验的能力和技巧。(4)实验结束后对感染性器材的处理。通过对试验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和器材的处理,树立他们的无菌观念和生物安全意识,有效防止以后工作中的职业暴露,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

4 定期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现代医学教育观主张:医学教育“应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连续性终身教育转变,从知识型向智能型培养转变”。④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目的是让他们在自主意识下从实验准备开始,对每一个基本实验的整个进程做到心中有数,对实验方法的选择、结果处理及临床意义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通过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实施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微生物学检验变得生动起来,目的是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其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系统、规范的操作技术,培养他们极强的动手能力,改变思维方式,将他们培养成适应基层卫生机构医学检验工作的实用型检验人才。

注释

① 刘运德.微生物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

② 常虹.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开展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检验医学教育,2012.3.19(1).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3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控制;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72-01

随着介入性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各种现代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医院感染已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也增加了卫生资源的耗费[1]。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微生物检验已日益成为疾病诊断、抗生素合理使用、医院感染控制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微生物检验水平直接关系到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和医院感染控制水平。所以,充分利用临床微生物检验,发挥其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作用,已成为现代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发挥的作用

1.1 对于临床标本进行正确的病原学诊断。在医院临床诊治工作中,各种微生物都有可能引发医院感染,而对于临床标本进行正确的病原学诊断,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据国内外相关医学研究资料显示:引发医院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为革兰阴性需氧菌,但是对于其他厌氧菌、真菌、病毒的检验也是不容忽视的[2]。根据分型后的检验结果,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判断医院感染的可能性与流行范围,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1.2 加强对于易感人群、正常菌群的监测。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重症监护室患者、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住院的各类型癌症患者等,上述人群引发医院感染多与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有关。所以,在对易感人群进行合理的诊治与护理时,还要注重易感人群的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并且对于呼吸道、肠道进行正常菌和环境细菌监测,从而有效控制易感人群的医院感染概率。

1.3 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细菌学监测。在医院的临床诊治工作中,经常需要借助各种导管、纤维内窥镜、血液透析机等医疗器械,而使用此类医疗器械多为侵袭性操作,如果不能在使用中进行必要的消毒与灭菌自理,将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损伤、黏膜防御屏障遭受破坏等引发医院感染的问题[2]。

1.4 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试验的结果[3]。病原菌及其耐药的监测资料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以及临床微生物检验开展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实验室对于某一段时间的病原菌的耐药性及相关情况进行总结。

2如何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水平

2.1 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的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首先,应制定一系列标准的标本采集操作规程;其次,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应强化责任意识,对于接收的标本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对不合格标本坚决退回并说明原因;最后,微生物室要对标本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并将统计结果通报给感染控制部门和相关科室的护士长,发挥其督促作用。

2.2 标准化的细菌药敏试验。加强药敏试验标准化和规范化是获得药敏试验准确性的关键[4]。准确的药敏试验需要合格的药敏试剂和标准的试验方法,而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更应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相关部门亦积极研究并合理制定我国的药敏试验标准[5]。

2.3 及时与临床科室进行有效沟通。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迅猛发展,新的耐药形式和菌株不断被发现。如何将有限的实验数据变成衫的诊断信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需要微生物检验工作者不断地与临床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2.4 积极参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应对每批医疗器械的灭菌情况进行监测,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及各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位进行空气监测,发现问题及时与感染控制部门和临床联系。同时应掌握本地区医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概率和趋势,并定期反馈给感染控制部门和临床医院。

2.5 发展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对于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的感染性疾病,特别对那些体外难培养的病原微生物,临床迫切需要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目前血清免疫学、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芯片和多肽质谱分析等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提高了疑难病原确诊率。其中应用较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的快速诊断水平,是摆在每一位微生物检验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2.6 更新检验人员的观念和专业知识。医院微生物室逐渐在细菌耐药监测和医院感染控制中发挥起来越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检验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有关医学微生物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向,不断更新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包括掌握与临床微生物密切相关的各种检验技术、抗微生物药物药物研究进展、细菌耐药谱的变更、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及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的最新药敏规则等。

综上所述,在感染性疾病仍然是人类健康严重威胁的今天,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更应提高理论素养,发挥自身职能,在准确快速做好病原微生物诊断的前提下,与临床医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指导临床诊疗。同时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指导临床实施科学的消毒与隔离,从而真正发挥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巧玲,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6)

[2]阙肖东,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

[3]郑其二。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6,1(6)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4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64-02

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打破以前学科过细的课程设置,教育部对高等医学的教育倡导建立“基础学科群”教学体系以加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校2005年在原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基础上组建新的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如何把两门课程的内容有机整合,使之系统、科学地成为“病原生物学”专业,并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传授给学生,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其中,实验教学作为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主战场,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学校整合病原免疫实验室、形态与解剖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室等各科室资源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学生采用贯通式的培养,为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就近年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的融合、学习场所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带教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与创新进行整理,以期为实验教学更好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验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1.精简基础实验内容,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以前作为独立的学科,在生物分类上存在差异,但都是能感染人体、引起致病的病原体,以研究其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与防治内容为主,整合后新的实验教学大纲设计为三部分:人体寄生虫学基础实验、微生物学基础实验以及病原综合性实验[1,2];且合并后实验由32缩至26学时,据以下原则对其调整:①根据必需、应用的原则,保留每一生物类别中典型代表性的形态标本,对于当前少见或消失的病原,如丝虫、黑热病原虫等进行删除或仅作为了解内容;②增加实践操作能力的项目,在原先寄生虫卵粪便涂片、细菌革兰氏染色、药物敏感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旋毛虫压片、人体蠕形螨的检查、培养基的制作、细菌的分布与培养等操作。

2.开设病原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每组4~5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研究题目,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材料、记录整理数据、撰写报告等。教师可先拟定一些题目作参考,比如痰液中病原体的检测,分析可能含有哪些病原体(寄生虫或细菌)及其检测方法;粪便中病原体的检测与培养,需做哪一些肠道生化实验进行鉴定;通过观察免疫动物体内的抗体产生规律来加深对感染免疫的理解;通过动物感染模型进行病原体与免疫检查、感染前后免疫指标的检测分析等等,学生设计完成后上交实验方案,由老师根据实验的可行性选取部分或全部进行操作,最后师生对结果进行讨论。

二、教学场地多样化,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模式培育学生

1.强化传统的实验课堂。实验课堂是学生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实验室逐步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加大购置、更换标本与显微镜、孵育温箱、无菌操作净化台等基础设备,提升实验环境,学生可在此顺利完成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

2.分批组织学生到病原技术室、准备室参观学习。学校根据病原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对实验室衣帽间、高压准备消毒室、普通技术室、生物安全技术室、动物饲养室等进行了改造,形成规范、有序的操作环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批进行参观学习,跟着技术人员进行实验的准备:比如玻璃器皿的洗刷包装、药品称量、消毒与高压、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培养、废弃物品的处理,掌握常用设备的功能及病原生物安全规范的操作规程。体会到寄生虫、微生物都是“病原生物”,皆可引起感染性疾病或感染相关性疾病,从根本上促进了两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

3.形态标本室的建立与开放。针对寄生虫、微生物相似标本多、学生反映易混淆、难以辨认的问题,学校整合各实验室资源,把寄生虫、微生物、组织胚胎与病理学的一些典型大体标本、几套玻片标本集中存放,建立了形态标本室,定时开放,并安排一名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相似的标本或看似有些散乱的形态知识进行比较、巩固,易于掌握。

4.社会实践教学。利用周末或暑假,鼓励学生对当前寄生虫病和微生物感染的流行情况、感染方式及行为习惯等进行参观调查:到幼儿园进行蛲虫病感染的调查;到农贸市场采集肉类进行旋毛虫、弓形虫镜检,对小鱼进行肝吸虫囊蚴的检查等。这些现场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学会自身保护、防感染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实践动手机会与同学间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

1.充分利用电教、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当前,随着了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将图象、动画、声音等素材用于课堂,难点和抽象内容会变得直观、形象。本实验室在原来观看录像细菌的培养、药敏、病毒培养技术等基础上,随着疾病流行的变化及时引进新的资源,如由于食用福寿螺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起到了很好的补充。

2.重视案例式教学。实验开始前引入案例讨论,比如血吸虫实验前,为学生准备血吸虫的典型病例,对学生启发、讨论、解答的过程中导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观察血吸虫各时期的成虫及成虫寄居肠系膜静脉、尾蚴、虫卵及虫卵寄居肝脏标本,主要的病原检查诊断方法、血吸虫的感染方式与防治等。学生在模拟为患者诊断检查的过程中可体会到医学的责任与使命,激发求知、求真的欲望。案例教学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以临床观念为基础的病原思维模式,有利于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

3.注重平时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课程的成绩不能仅凭最后的实验、理论考核,而侧重于平时课堂的学习态度、参与能力、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的撰写等形成性评价,还可组织灵活的测试并记录。比如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教师让一位同学把本次实验找过的玻片在显微镜下现场寻找,显微镜视野可直接投射到屏幕让大家观察,找到后让一位同学点评,如果正确就指出标本的特征,如果不正确需要他重新寻找,这种即时的小测验营造了紧张有趣的课堂气氛,督促学生认真练习显微镜的操作及对标本特征的掌握,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鼓励教师参加临床锻炼、攻读学位、研修以促进教师全方面的成长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学校采取各种方法促进教师的培养:①原两门课程的教师互相听取理论、实验课,先参与对方实验课的带教,再逐步承担理论课的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学习。②鼓励教师到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锻炼,参与临床病例的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在临床实践中体会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对病原知识重新梳理融合并精选、储备案例。③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参加研究生学习、攻读学位,或是到国内知名大学、研究所研修,与时俱进、逐步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现教师队伍中已近七成人员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建立了一支能胜任新学科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

五、讨论与体会

1.通过病原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多种场所、教学方法的联合运用,加强了学科的融合。在综合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涉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病原”概念的理解,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的根源,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的责任感,为知识的拓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创造了很大空间。

2.有利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以病原课程整合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授课能力,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也由幕后转到台前,既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熟练、严谨的操作技能,还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言传身教、时时育人。

3.存在的问题。①教学的改革需要各教学单位的批准及人员、时间的协调,所有代课教师均需集体备课和沟通,在指导设计性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大量时间、精力的付出,但目前在教师业绩考核中只有几个学时的工作量补助,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偏少,有些方面想得到但做不到,比如学生参观技术室的过程中希望对仪器使用、细菌的培养分离等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但目前鉴于安全、材料、时间的限制,给同学提供的机会太少。

参考文献:

[1]杨春,何永林,徐蕾.病原生物学学科整合新思路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12(8).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5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临床微生物学实习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对于引导学生结合临床病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感染流行病学等学科的内容,是一门学科内容丰富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近年来,伴随着与微生物相关的sars、禽流感、猪流感等感染性疾病的大范围流行,临床微生物学已成为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在本课程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一直是本课程临床实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课件等)应用于本课程实习教学后,以其多种媒体的综合优势(包括生动的图像、直观的立体模型、逼真的动画模拟等)解决了传统教学的问题,使本课程实习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1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1.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133229.Com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1.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体系的特点

从教学规律看,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可以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

从教学模式看,这个教学体系既是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

从教学内容看,其知识信息来源丰富、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且具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了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

从教学手段看,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不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所取得的效果

2.1教学信息量大,内容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医学中的微生物是细菌、病毒、真菌等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上千倍甚至上万倍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冈。学生到临床实习时对原来课堂上学习的各种微生物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临床致病诊断标准等内容,早已模糊了。要他们在实习时结合各种临床病例重新对大量各类的细菌、病毒真菌等进行鉴别性学习、记忆和掌握,难度较大,常常会混淆不清。

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用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各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就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原先不容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并且可以反复播放,形成视觉、听觉反复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反映记忆深刻,易于掌握。

2.2有利于结合临床实际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和在教学中随时拓展、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

近年来,细菌和病毒的变异非常快,新的细菌和病毒不断涌现(如sars病毒、h1n1流感病毒等),要求临床相应的诊断应快速、准确,以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同时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改善,特别是随着微生物基因组的深人研究和进展,促进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诊断新技术发展。包括核酸杂交、核酸体外扩增和基因芯片等临床诊断新技术给临床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带来一片光明。在临床微生物学的实习教学中,授课教师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及时更新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因而受到学生欢迎。

2.3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和减轻教师的负担,缓解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的矛盾

临床微生物实习教学通常是在临床工作实践的同时进行,但是由于医院的临床医疗任务很重,而且不能出任何医疗事故,同时学生的实习课业也不能耽误,因此实习教学显得较为枯燥和相对简单。实施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后,可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可利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病例对照多媒体课件,针对学生在临床中遇到的困惑进行有的放矢辅导答疑,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做到临床和教学两边兼顾。

在临床微生物学的实习教学中,由于授课教师使用经过精心研制的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采用互动式、临床病例结合式教学方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学习,师生教与学达到了互动,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强化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本课程临床知识的能力。学生反映多种媒体教学形象、生动,自己记得牢、分得清相关知识点。学生实习出科考核时成绩普遍优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都是优秀。

3思考与拓展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6

【关键词】细菌药敏实验; 临床用药; 多重耐药; 指导作用

随着多重耐药或经耐药细菌在教学医院以及综合性医院的流行,院内感染的机会也在不断的增多。一些对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3代头孢菌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弗式枸檬酸杆菌,以及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等耐药菌株的流行,加之一些新的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出现,使临床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步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现在我国已经提早步入了抗生素高水平耐药的国家行列,虽然抗生素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却远远不及耐药菌株变异更新的速度快。所以研究多重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在临床医生的用药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是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极高的国家。我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网(NPRS)、SEANIR以及pvmc data 17年的耐药监测结果均提示,大肠埃希菌对环炳沙星的耐药率超过70%。而全球著名的SENTRY监测网提供的信息:亚洲太平洋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耐药率分别为20%、10%、18%和3%。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①临床滥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呼吸道、泌尿生殖和肠道感染;②养殖业饲料中过量添加喹诺酮类药物;③临床送检标本之前已经用过喹诺酮类治疗,这就要求我们的临床医生在送检各类标本做药敏试验之前,尽量不应用各类广谱抗生素,只有这样做出的实验结果才能真正的指导临床用药。

1 铜绿假单胞菌(PA)和鲍曼不动杆菌(Ab)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性的变迁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性在不断的上升,给临床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NPRS结果提示:亚胺培南不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高达20%~40%,而SEANIR的结果为22%,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低的外膜通透性,其外膜由微孔蛋白组成。由于PA大通道拷贝数较低或仅存在小孔道导致外膜通透性下降,是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因而对多种不同结构的抗菌药物高度耐药。OprD2是亚胺培南进入菌体的特异性通道,而头孢菌素、青霉素类不能通过OprD2通道,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主要是由于OprD2含量减少或丢失所致。另外PA还有至少3类主动外排系统,即MtxAB-OPrM、MtxcD-OprJ和 MexEF-OPrNoMexAB-OPrM参与多重耐药,对美罗培南和头孢烯类交叉耐药。就主要与MtxAB-OPrM主动外排系统过量表达有关。

近几年,多重耐药或经耐药的Ab流行,引起临床感染专家和临床微生物学家的关注。SEANIR提示,亚胺培南对Ab的耐药率为11%,而PVMcHdata 2004年的耐药率为30%。该菌在医院环境中分布很广,易存活,对重症监护的患者有很大的威胁,尤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Ab几乎无药可用。产碳青霉烯酶(主要是D类OXA-23、40、51、58)Ab不仅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大多数还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耐药。Ab外膜多种孔道蛋白表达下调,导致外膜孔道蛋白丢失,也会对碳青霉烯产生耐药。Ab类似于MRSA很难从院内根除。对于Ab感染的患者,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联合治疗是仍然有效的方法。目前治疗耐碳青霉烯类的Ab感染可选用抗生素极为有效,国外经验用舒巴坦或氨苷西林舒巴坦及莫西沙星治疗,也可以选用多粘菌素、粘菌素、米诺环素以及将上市的替加环素治疗。

2 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结合,微生物实验室的药物报告

在各类医院的临床治疗中,大多数感染性疾病都是应用各类广谱抗生素,由于很多感染是由耐药菌株引起的,所以广谱抗生素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极易引起由真菌引发的二重感染,对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以下是我院几例感染病例,从中看出细菌药敏试验的重要性。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术后,气管切开,继发肺内感染,微生物鉴定结果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头孢类耐药,呱啦西林/舒巴坦还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无法购到,以致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患者死于感染性休克。同一疗区,同样是一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术后患者,未行气管切开术,亦出现肺内感染,右侧肺不张,实验室微生物鉴定亦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药敏试验亦为复方呱啦西林敏感,家属从北京购回该抗生素,用药3 d后,治疗好转,1周后,痰培养正常。2例相同的病例,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可见药敏试验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解脲支原体是近些年来临床频繁检出的一种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临床普遍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和阿齐霉素治疗,很少依据实验室的药敏结果来用药。例如:某患者感染解脲支原体后用阿奇霉素治疗1个疗程,没有任何效果,停药后,重新做药敏试验,结果为左氧氟沙星敏感,改用抗生素后,1个疗程痊愈。再有反复尿路感染患者1例,由于经常发病,所以长年自行服用各类广谱抗生素,症状缓解后,即停药,尔后再次复发,再复药,反反复复多次,最后因用药无效入院治疗,实验室诊断为大肠埃希菌感染,而且为耐药菌株,只有阿米卡星敏感,用药1周后痊愈。

综上所述,应该从临床微生物的角度出发,为临床提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积极寻找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早期进行目标治疗,延缓耐药菌株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这正是临床工作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