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1
关键词:国有企业;发展;内控建设
前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因此内控制度建设对于企业尤为重要。各国有企业在不断发展下也逐渐意识到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均大力实施改革,基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内控制度体系,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着内控制度的实施效果,如何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现今仍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加强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进行细致的探讨研究。
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避免或降低企业内部或外部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企业各种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自我制约及调节机制,涉及到经营活动的每个细节中,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各种经济活动都应匹配相应的内控制度。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若在企业管理中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会直接对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产生影响[1]。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需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同时依据当前社会管理需求,实施全方位的自我调整、自我检查以及自我制约。加强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同时也利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有效监督企业的各项活动;把握国有企业的资产和资金流向,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和经营效率,最终保障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建议措施
上文已详细阐述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国有企业要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实际,从如下方面努力,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为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1.优化内控制度体系
首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具体是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结合,进行国有企业各项业务的重新梳理,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和管理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一些不健全的制度应及时补充修订,如制定时间较长、操作性不强以及不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需要结合国有企业当下情况进行及时的修订。其次,重点解决管理漏洞及管理缺位问题。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管理漏洞及管理缺位问题,国有企业应具体落实到各职能部门,解决管理漏洞、填补空缺,如国有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无形资产以及业务外包管理等方面,从而实现管理的全覆盖,防止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最后,明确国有企业各项业务管理职能与要求。重点解决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如国有企业存货、购销业务、产品质量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从而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更好地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2.创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中董事会主要负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实施,处于企业治理的核心位置;监事会主要负责监督董事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经理层主要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日常运行和开展。所以,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需遵循基本规范的要求,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如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组织。同时需要根据国资委意见,任命外部董事,并在董事会下设置专业的委员会,如风险控制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以及全面预算委员会等,从而形成权利、决策、监督、经营管理者间相互制衡的机制。董事会中需设置职工代表,并且人数不能低于总人数的1/3,监事会的成员中也最好设置职工代表,在此基础上保证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出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作用,最终有效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除上述措施外,还需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与企业治理结构相配合,通过对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价与监督,从整体上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同时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保证企业在内部控制有序实现下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3.强化内部监督检查
首先,从内控自我评估入手。国有企业应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全体人员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实时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2]。其次,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在监督内部控制各环节发挥着作用,对于现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薄弱环节,应针对性的制定出解决方案,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及权威性,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范围,除了进行财务审计外,广泛实施管理审计。做好会计账目审核工作的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以及企业组织机构职能效率进行稽查与评价,将最终的评价结果上报至企业最高管理层,以实现企业制定更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4.实施严格的考核奖惩
在各国有企业发展中,在其内部已经拥有了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一部分制度实现了执行效果,而仍存在一部分制度未能实现执行效果,仅仅流于表面。所以,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实现“令行禁止”这一目的,国有企业需要重点检查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在实际检查中,对内控制度严格执行、取得显著成效的,予以奖励,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对发现发生的违规违章事项,严格根据制度进行处罚,检查结果直接关系到年度绩效奖励和职务晋升,动力与压力共同作用下,保证绩效考核激励作用与约束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激发全体员工参加内部控制的主观能动性。
5.强化人员素质
首先,深化人本理念。儒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是关键的内容。所以,在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中,应深化人本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作用,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动性及创造性调动下,实现内控效果。其次,强化人员的专业能力与道德修养[3]。在企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上,应为会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在不断培训中保证其专业能力与素质的提升,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深入了解掌握所在岗位的内控知识,在准确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下,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强化其政策法规、职业道德与业务的培训教育,保证管理人员组织性与纪律性的进一步强化,使其在具体工作中富有责任感,依据法律法规履行职责。此外,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道德教育,使其深刻了解自身职责的重要性,依据正确的审计方法进行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出监督内部控制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发展需要有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支撑,可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由此可见,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对国有企业管理意义重大,甚至与企业是否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要保证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必要将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具体可以从:内控制度体系、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监督检查、考核奖惩以及强化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国有企业内部制度的有效执行,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云.关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8(2):219-220.
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2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将许多风险隐患、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保护建筑施工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筑施工的规模从大到小,参差不齐,个别建筑施工企业只谋求经济上的效益,偷工减料,为了达到自身的经济利益,对安全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不到位,忽视了安全文化的建设。
(二)安全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建筑施工文化建设是通过柔性而非刚性的文化引导,建立起规范、合理、制度的安全文化心里环境,以及协调和谐的工作氛围,并逐渐内化员工的心理,使安全文化转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事实证明,安全文化制度建设这种软性管理所产生的协同力比刚性的管理有着更为强烈的控制力和持久力。而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缺乏实践性,只注重条例的制定,而忽视了工作中实践的约束,导致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制度建设流于形式。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环节。监督是对建筑施工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能够按照安全条例,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监督的。安全文化的建设为企业顺利的施工奠定了基础,但是如何强化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这就需要有效的监督环节,来进一步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从而更好的保障建筑施工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而个别建筑施工监督方面做的不精,查的不严,留下了安全隐患问题。
二、加强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思想认识,强化员工认同。首先,建筑施工的企业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施工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只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付诸于行动上,才能武装好头脑,从根源上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其次,应把施工安全文化通过一定的强化灌输方法使其深入建筑施工的所有员工,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文化的内容和要求,使之人人皆知,以创造浓厚的安全文化环境氛围。二是培训教育。有目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使企业员工系统地接受和强化认同企业所倡导的安全精神和文化。同时,培训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当前,在建筑施工的业余活动中融入安全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准则,往往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巩固落实,健全规章制度。在建筑施工安全文化演变为全体员工的习惯行为之前,要使每一位成员都能自觉主动地按照企业的安全文化和精神的标准去行事,是几乎不可能的。即使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成熟后,个别的员工背离安全制度的行为也是会发生的。因此,建立某种奖优罚劣的规章制度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心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将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潜在的安全问题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反复的研究,必要时要吸收有关专家和员工的合理化意见。二是全面归纳。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整理、归纳、总结和反思,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将安全问题予以条理化、格式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安全制度条例。三是率先垂范。建筑施工的领导者在塑造企业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本人的模范行为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和导向,对广大员工会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所以任何一个建筑施工如果没有领导者的以身作则,要想教育和巩固优秀的安全文化都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建筑施工的领导者要率先垂范,真正肩负起带领员工共同构建和谐安全文化氛围的重任。
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3
关键词:政府竞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63-02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在中国的经济现实中,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地方政府间竞争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必须对之进行认真分析。
政府竞争尤其是地方政府间的竞争问题是现代经济学和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经济学界,早在1956年,蒂鲍特就开始了地方政府支出的研究,提出“用脚投票”[1]。1986年,邹德罗提出了税收竞争模型,认为地方政府对具有流动性的税基(资本) 展开竞争往往会造成税率过低、公共品的供给不足[2] ,这一模型提出后成为分析这一问题的经典范式。此后,许多学者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展开了大量的拓展研究。在政治学界,政府间竞争是近年来府际关系研究中最具逻辑体系较为成熟的理论,哈耶克、布雷顿、何梦笔等人作了较为完备的分析。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市场经济社会,政府间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必须正视和重视,以做到趋其利避其害。
在国内,除张维迎和周业安等人初步探讨了地区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问题外,系统规范的理论分析的还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将在详细分析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竞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社会,竞争是一个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手段,它不仅对企业起作用,对政府同样如此,通过政府竞争,可以使各种要素在区域中实现优化配置。在为增长而竞争的强激励下,地方政府及官员在选择产业、参与地区分工时,会考量如何进行地区分工,比较不同分工战略的成本与收益,选择适宜技术和发展与本地要素禀赋相适应、能体现和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战略。
2.有利于推动制度创新。在推动制度创新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地方政府竞争:首先,地方政府竞争提供了相对丰富的信息,促使制度创新的多元化和有效性。其次,地方政府竞争为制度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和平衡机制。最后,地方政府竞争会促使官员进行学习。在地方政府竞争中,一个地区的失败试验是不会传导至其他地区的,因为作为竞争者,他们会自觉地从其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尽量避免自己犯类似的错误。而如果某地的制度创新试验成功,其他地区就会自觉地模仿并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要素结构和竞争力状况加以因地制宜式的改进和创新,从而提升本地的竞争力。
3.有利于公共服务供给。地方政府竞争会促使地方政府去发现和利用更加有效的提高地方性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首先,竞争使得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势力被削弱。其次,竞争可以进一步激励地方政府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最后,竞争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发现公共服务有效提供方式。如果一个地方政府能够发现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吸引到更多的外资和企业入驻,那么它就会居于有利位置。
(二)负面影响
1.重复建设。地方政府竞争阻碍适应性技术采用和地区间分工的力量,导致地区重复建设,不能按比较优势参与分工。由于较发达地区在高技术产业中拥有比较优势,且通常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所以在收益分配中占据了更高的谈判地位,从而在分工收益中得到了较大的份额。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如果它选择加入区域分工体系,只能分享分工收益的较少部分;相反,如果落后地区选择暂时不加入分工体系的话,虽然它将丧失短期内的分工收益,但却由此发展了高技术产业,提升了自己在未来分配分工收益谈判中的地位。同时,当落后地区选择不分工时,发达地区也只能选择不分工。因而,落后地区在短期内有选择不分工的激励。而且,当发达地区初始技术水平越高、地区间技术差异越大和技术进步速度越快时,对落后地区而言就越有激励不参与分工,而是通过发展一些战略性的产业来提高自己未来的谈判地位。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竞争会导致那些落后地区通过战略发展某些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导致分工无法深化、地区间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
2.无序竞争。在为增长而竞争的强激励下,各地方政府及官员都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以求本地能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GDP增长率。在这些竞争手段中,“招商引资”被看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成为各地的工作重心,也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各地为招商引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很容易走向无序。因为,如果某地给予外商以优惠政策,而本地却不给予,那么本地将在竞争中落败;而且在资本一定的情况下,外资流入他地就意味着本地丧失了这些外资。因而,要想获得外资、引进外企,就必须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优惠的条件。近年来,许多地方纷纷以远低于成本价的土地价格甚至“零地价”来吸引外商或国内东部地区的企业,税收优惠也一再突破国家规定的外资优惠政策的底线,并且在税收减免、市场支持、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囚徒困境式的竞争最终使竞争走向无序,财富大量转移至外商企业,使其坐收渔利,而本地居民和企业则所得甚少。
3.公共服务供给失调。地方政府竞争既有可能有利于公共服务供给,也可能导致公共服务供给间的失调。首先,在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发展共识和强大激励下,地方政府必然需要把大量财政收入投入到招商引资中,从而挤占用于提供其他公共服务的资金,导致其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或者主要供给那些具有增长效应的公共服务,而忽视那些增长效应不显著或需要在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其增长效应的公共服务。其次,造成城乡和区域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由于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信号显示作用,在城市及近郊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所带来的产出和增长效应要远远大于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地方政府更愿意在城市和近郊进行公共服务的投资。这也是导致城市倾向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导致累退效应,拉大公共服务供给的地区差异。在发达地区,由于税收收入高,城镇资源价值高,有条件提供数量更充足、质量更高的公共服务。而落后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少,城镇资源价值低,其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有限,在质量上也较差。这种供给结构的差异本身既是前一阶段竞争的结果体现,同时又是进一步开展竞争的基础条件,展示了发达地区在下一轮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导致落后地区在下一轮竞争中处于劣势。累退效应的发生,拉大了地区差异。
三、规范地方政府竞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强化上级政府权威。构建多层次宏观调控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省级政府与各地市政府关系。强化上级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避免区域内各地由于政府竞争形成的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的出现。同时有必要赋予各省政府相应的区域调控权,使省政府的调控成为介于中央宏观调控与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所进行的间接调控之间的中间环节,统一大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中央和省政府应该在促进经济区域制度和政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方面发挥合理的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强化政府权威非一日之功,如何强化也超出本文的探讨范围,这里仅仅提出基本的思路。
2.建立区域协调机构。区域协调机构在经济格局与战略优化、重要能源开发计划、重大环境问题治理、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要素流动等关系该区域的战略问题与区域内各地方政府进行协商沟通,并有权作出相关决定和制定实施纲要。机构人员由各地方政府从本地区抽调,以保证及时地进行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对突发问题作出快速回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为了保障协调机构决策的正确性,可以在其内部设置专业小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地方政府不再承担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时,区域协调机构可以把工作重点放在区域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加强跨区域协调机构建设,更为深层的要求就是把临时性的区域协调机构转变为长久存在的区域治理委员会,由该区域内的上级党委政府、区域内重要城市的党政负责人组成。
3.加强制度建设。组织的建立并不能保证跨省区域治理机制的运行顺畅,区域治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必须有足够多的制度和政治支持,“制度向更高效率的演进取决于初始状态和持续的政治上的支持”[3]。制度建设包括约束制度和激励制度。约束制度包括:区域内基础建设体系协调制度;共同保护和治理环境制度;加强区域内经济分工和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制度;社会管理制度整体推进制度;经济建设的政策环境无差异制度;区域内各方利益补偿平衡制度。激励制度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和任免制度,应设计一套科学、规范、可量化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新体系。区域治理的制度建设,使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形成互惠、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终有利于区域内各省的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Tiebout,C.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5).
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 商业银行 会计风险 控制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让快速发展中的商业银行不得不重视内控的重要性。多元化的市场元素,让商业银行面临会计核算、票据结算、财务评估等多方面的会计风险。对此,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即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适应新环境的必然选择。
一、现阶段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精心组织会计核算是商业银行会计的主要职责。对此,诱发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会计决算风险,也有财务评估风险(具体如图1所示)。
会计基础工作风险。由于会计核算控制不到位,出现核算方法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进而导致会计工作失真,弱化了相关工作的职能;
会计决算风险。“趋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天性。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利益”获取的最大化。如,财务报告失真,与实际情况不符;不按规定的变相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
财务评估风险。在很多情况下,商业银行对客户财务报告的评估工作落实不到位,表现出“高评估、低认识”,进而导致银行出现潜在风险。
(二)票据结算风险
现阶段,人们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支付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逐步形成的票据结算体系就是演变中作为直接的表现。那么,新时期票据结算的风险主要有哪些呢?笔者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金融诈骗风险。多元化的金融环境,滋生了金融诈骗,利用银行汇票诈骗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信用卡透支风。当前,一些商业银行在信用卡管理制度方面仍存在不足,这就为不法分子的恶意透支等行为创造了条件;票据识别风险。票据造假是导致票据结算风险的重要因素。由于银行票据识别水平不足、技术欠缺,进而导致假票无法准确识别的风险;人员职业操守及操作风险。很多情况下,银行人员由于职业道德缺失,出现审核不严、无理退票等问题,进而对银行造成经济或信誉上的损失。
(三)会计内控风险
近年来,银行会计风险问题屡见不鲜,这给我们强化会计内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警惕。现阶段,一些商业银行在财务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论是会计岗位设置,还是岗位监督,都存在设置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于是乎,银行内部出现贪污挪用、违规违纪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此外,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擅自主张等行为,让银行面临巨大的行为风险。
二、新时期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策略
在新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如何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在于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全方位的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确保商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提高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力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这就强调,商业银行建立并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具体如图2所示,是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的内容。
从图2可知,商业银行会计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而且需要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在其中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制度与道德双重约束下会计风险控制。此外,面对多元化的市场环境,相关会计人员也应提高相应的职业素养与法律观念,规范操作行为。
(二)完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构建长效的会计风险管理
安全性是商业银行追求趋利性的首要前提。所以,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在于如何构建长效的会计风险管理,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毋容置疑,内控制度的不完善性,是导致商业银行违法违规的重要因素,也是会计风险的万源之首。新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银行保持严谨的作风、诚信的风貌,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元素。此外,及时对内控制度存在的不足或漏洞进行优化,对存在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提高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会计风险管理的长效性,在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并逐步渗透至各个方面,形成有形的、无形的会计风险管理效力。
(三)健全会计风险预警体系,提高会计风险防范水平
健全完善风险预警体系,不仅是强化会计风险管理的需求,也是新时期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求。完善的会计风险预警体系,为商业银行防范会计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商业银行要重视好会计工作,狠抓落实会计关,无论是专项检查,还是定期抽查,都需要落实到位,做好总结与评价,切勿流于形式,从本质上提高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商业银行内控建设的不断落实,也需要风险控制文化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构建全方位的防范体系,形成长效的风险管理效力,推动商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5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 加强 组织文化 建设
现代企业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从企业规模、企业结构、企业运行制度来讲,企业管理是一个拥有很复杂内涵的文化体系。在现实的生活中,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家和员工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管理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活动不是独立存在的,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变革,更多是由企业的组织文化决定的。组织文化是指控制组织内部行为,工作态度、价值体现以及关系设定的规范,简单地说,组织文化建设就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体系,是从最高管理层树立的典范发展而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
组织文化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指的是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外观及包装建筑风格,纪念物等外显的标识,能够折射出组织的经营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它们以精神的物化产品和精神为表现方式,人们可以通过视听器官来感受。企业标志,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明显区分于其他企业,它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企业员工自觉地维修企业的形象。
组织文化的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组织成员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集中体现在组织的各种行动准则和规章制度。并非所有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都是企业文化的内容,只有那些以激发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为目的的行为和规章制度,才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它指的是在企业中建立一套有利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沟通,有利于员工参与组织管理,鼓励员工创造民主的管理制度和其他有关制度。
组织文化的精神层是组织文化深层,主要是指组织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信念,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在组织文化建设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它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它根源于人的观念之中,形成一种精神文化,企业员工能够认同组织的精神文化,就能从内心激发员工的潜能,发挥员工的长处和优点,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使组织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现代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化全球的浪潮席卷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组织文化建设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大庆”的铁人精神,山西煤炭行业的医院的抗“非典精神”,日立公司的“私诚,开拓精神”帮助企业走出创新发展的新的篇章。
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规划,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应从几方面入手:
①加快适应企业发展的体制改革,企业的类型和企业体制制约着组织文化发展形成。组织文化建设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就应该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创立一种多角度,多开放的对外开展文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模式,让企业员工真正意识到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
②建立以企业法人为主的企业家群体,组织文化主要是靠组织的多层管理者建立倡导和培养的,其人格精神向组织文化精神逐渐演变形成的,与组织高层管理参与组织管理的人,也是以企业家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为榜样树立起来的,形成企业家群体,在员工中潜移默化影响员工的行为。
③培养造就一批有素质的员工是从事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他们技能水平的高低,敬业精神的高度和对企业的认同度,忠诚度,都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为企业的效率,高效益发挥作用,员工的行为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④加强组织文化的礼仪化建设。企业文化有了英雄模范的榜样劳动,还必须做到信念的内隐含义与外在形式取得统一,许多文化观念,就是通过各种文化积极活动才得以体现。洒尔“只有创业没有守业”的经营理念,康健电子公司“以人为本,员工至上”的企业精神,凝聚五湖四海的员工,通过企业组织文化的礼仪建设,可以使员工从抽象的概念或口号中感到具体的行为和准则。
⑤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的形象,企业的形象和社会声誉地位的高低,对企业技能发展和提升企业上新的台阶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格力空调“好空调、格力造”,“格力,核心创造科技”,给社会以崭新的面目让社会认可,不仅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更增强了企业在消费者的地位,让员工也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员工更能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忠诚度。
总之,通过组织文化建设,不仅能对员工的行为起导向,激励、自控、修炼、辐射、创新、规范的功能,而且能提高员工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对明辨善美、假恶丑和是非曲直的综合素质。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功败垂成和企业的繁荣衰败。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树立文化观念,强调文化建设,提升现代企业管理的文化品位,强化企业的导向,规范、激励、创新、凝聚、辐射功能,使之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有声有色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章登庆.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它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一种威胁。因此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深入研究财务风险成因。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财务风险成因
财务风险是指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损失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好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大多数财务人员认为只要合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导致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三)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在我国,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
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润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五)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
二、如何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一)抓意识、增能力
企业处于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特别是企业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影响。企业必须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意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紧密关注和跟踪经济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积极应对以预防财务危机发生。虽然宏观环境变化不受企业管理人员的控制,但是企业应当提高财务人员综合判断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充分研究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种环境因素降到最低水平。
(二)建机制、促建设
企业应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和风险调控机制和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应建立投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实行严格的项目决策责任制;规范投资项目评估制度,运用科学的企业项目的评估方法,科学评估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通过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决策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投资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通过完善内部财务分析控制制度,明晰各工作部门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权责,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作用,同时促进公平,兼顾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