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按照财政部关于内部控制建设的总体部署,国内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对规范企业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既借鉴了COSO报告基础,又将内部控制目标确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二是资产安全。三是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四是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五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在建设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时,要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还要统筹考虑实际管理需要。
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主要措施
(1)建设通用制度体系,实现整体划一成效。认真梳理公司制度体系建设情况,针对性开展制度分析工作,避免政出多头或层层加码,保持公司制度体系一贯性、制度执行统一性。在具体操作中,采取按专业分块管理,由各专业职能部门组织公司系统各层级专业人员认真分析公司制度体系现状,提出问题意见或建议。制度体系建设中要坚持由简到难、先重后轻原则,成型一批一批,一批培训一批。同时要求各单位及时对本单位相同管理制度、管理规程废止工作。针对不同单位间历史原因或管理差异,通过及时开展通用制度差异化条款征求意见,组织公司系统专家小组对不同单位提出的差异化条款进行逐项分析,同时对差异化条款明确反馈同意或驳回,既能提升制度的权威性,又能提升制度的实用性。
(2)加快推进标准流程,规范公司操作标准。按照公司授权管理需要,及时做好授权管理工作,及时下放部分基层权限,上收个别管理职能,保障公司系统授权统一。将制度与授权贯穿在标准流程中,落实在业务操作上,切实实现制度效用、体现制度功能。在不断加强标准流程建设同时,按照防范风险目标要求,细化优化实务操作风险点梳理完善,着力建立分单位层级、分企业性质统一的标准流程体系。组织专家分门别类做好流程完善和流程再造,在公司建立集中统一的流程操作标准;将授权及制度落实在流程上,将流程置入公司日常工作中,切实加强对风险点管控工作。按照业务需求,延伸标准流程端口,加强前端业务管控,做好风险管理由财务到业务延伸工作。
(3)建设风险预警系统,做好流程实用监控。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针对标准流程执行中的风险指标、关键的风险点设置预警指标,当流程数据发生异动时及时开展预警。同时也保障标准流程实施后,可能存在的不同单位防范规避标准流程管控,采取线外操作规避监管的一种防范措施,保障公司标准流程实用成效。在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同时,通过建立资金实施监控、风险实时管理、信息自动反馈的风险管理子系统,丰富完善了预警平台管控内涵,进一步完善业务集成和预警平台建设成效。通过监控公司不同单位对标准流程的使用情况,及时采取预警措施,按周通报不同单位风险预警结果,及时督导更正通知、并将风险预警结果纳入公司年度考核管理等措施,提升各单位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确保了公司标准流程推行效果。
(4)做好内部控制宣贯,提升全员共建氛围。为了保证公司内部控制推进成效,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广泛参与意识,做到将内部控制各项要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提升公司整体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知水平,公司及时组织参加财政部内部控制知识竞赛活动,各单位针对公司情况分析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收到各类参赛作品40多篇,推荐参加后并获得较好名次。同时结合实际业务需求,开展内部控制知识普考、竞赛,及时通过公司主页、报纸等宣传竞赛取得的突出成效,提升内部控制建设的影响作用,及时将内控的要求入脑入心,增加全员职工的风险意识。通过开展一系列内部控制活动,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对增强企业整体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公司经营安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5)巩固已有建设成效,保持常态风险意识。外界环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对混合经营、开放投资领域出台了很多具体措施,简政放权逐步成为常态。今年,中央又做出了开展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严字当头会成为下一步企业重点的管控措施,企业合法经营、规范化运作、依法合规理财必将成为经营安全的前提,在这样经营环境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尤为急迫。不同企业在目前已经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前提下,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内部控制相关工作,通过保持常态风险意识,保持居安思危思想,切实做好企业的经营安全管控工作。
三、建设中需关注的重要事项
企业的根本目标是价值创造,而战略目标是依据价值创造确定的,其他目标与战略实施直接或间接相关,但是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存在损害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做好风险的防范,也要同时处理好内部控制建设与相关业务的界面划分,做到既不偏左也不偏右。
(1)统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界面划分。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公司的系统工程,建设的成效体现在整个公司的风险防控上。在整个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坚持内部控制建设是全公司事情,必须得到公司领导层的高度统一,资源的统筹协调。一个部门、一个机构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存在较多难以协调的问题,且一定程度存在扯皮、推诿等现象,不利于对财务业务和经营业务的统筹监管。
(2)兼顾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成本效益。从风险防控角度讲,内部控制建设是越完善越好,越能拒风险于企业之外;但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讲,还要结合成本效益原则,用很大的投资去防范较小的风险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得不偿失。
(3)注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用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的控制措施上包括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七个方面,但是这些措施未必全面,而且还存在与传统控制方法之间的协调问题。无论是标准流程还是制度体系,要考虑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同时还要结合不同企业实际,采取区分操作,区分建设,做好内部控制建设的理论性与实际效用的无缝衔接。
(4)加大内部控制体系文化建设。内部控制最难的是对“人”的行为控制和约束,“人”是风险的制造者和最终控制者,其行为贯穿于企业业务活动的始终,也是决定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所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及时做好宣贯工作,建立全员参与、全员共建氛围,建立内部控制企业文化,增强全员的内部控制理念。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
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范文2
多年来,公司历来重视企业管理工作,持续完善公司治理规则,营造机制,规范管理,逐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2020年,公司开展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旨在梳理和优化内部管理体系、制度规范与业务流程,搭建全公司规范、有效、合理、科学,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内部控制平台,以确保企业在合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全部内容体现在公司新版《管理制度汇编》中,本汇编是在遵循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总结公司多年的管理经验以及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管理经验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是管理经验的沉淀和提炼。以此内控体系的建设为开端,将先进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流程管理理念融为一体,在推动公司业务标准化、规范化运作的基础上,能够为进一步优化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奠定基础。
新版公司《管理制度汇编》共收入内控制度43个,为保证这些制度的统一性和关联性,避免出现执行上的矛盾,现将汇编评审版印发作进一步的评审。这次评审的主要目的,首先要求各职能部门对所负责的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和汇编中的其它相关制度条款的对接情况进行再次完善;同时,也要在保证全公司制度流程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其它相关制度,特别是与本职能工作紧密相关的制度,进行再次审阅和修订。修订时,请在原制度上直接进行修改,要求字迹清晰、标注规范。
本制度汇编为评审版,内容中可能存在个别文字字体不统一,排版格式不规范等情况,将由综合管理部在正式印发前统一修改。
本次评审时间紧,任务重,各有关部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了此项工作。在接到流转评审的制度后,都在第一时间,加班加点完成制度的修改,并传递给下一个部门进行评审。
总结情况如上,敬请批评。
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范文3
一、 加强公司制度化建设,推进行政办公规范化
1、 加强制度建设。拟定本部门饭堂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浴室管理制度及各岗位工作职责、细则、业务流程等,内容涉及行为规范、资产保护、行政日常管理等方面。
2、 调整优化组织设置和人员编制。行政部门下设汽车队、绿化组、餐厅、环卫组4个小组,编制人员数27人,现有人员21人。行政部门各岗位有了更细致化的分工,使各项工作在组织上更加明晰和有序。是一些事务性、技术性比较强的的工作提到日程上。
3、 强化行政管理,推进规范化建设
首先,狠抓员工礼仪礼貌行为规范管理,其次,办公环境秩序的监察工作。在员工行为规范和办公环境等自律方面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不定期对员工礼仪礼貌、办公环境进行检查,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
二、 强化管理措施,严格行政日常管理
食堂管理方面:完善了公司食堂管理制度,增加了食堂物品出入库管理台账,明确了账务管理规定,与上年度相比饭菜质量及种类有较大改善,全年没有出现食品安全责任事故。
员工培训方面:加强内部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服务意识及素质养成意识。
行政接待方面:全年共安排接待28场次,方便了来宾用餐,节约了行政开支,圆满完成了公司的各项接待活动。
车辆管理方面:针对全年新进车辆较多的实际,行政部推行了派车单制度、定点油卡加油规定等,有效控制了油耗。加强车辆保养管理,严格按照公司制度执行。
绿化管理方面:针对新增绿化面积较多,相对人手不足实际,按区域专人专管,定期进行灌溉、施肥,对有问题的花草树木进行化验,及时解决病虫害的预防问题,绿化树木成活率较往年明显提升。
宿舍管理方面:针对宿舍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的实际,建立、健全了宿舍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定期组织公司部门负责人对宿舍卫生进行检查,提高了住宿员工对制度的执行力。
三、 正视差距,努力改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一年来公司行政管理运行看,公司还存在人员流动性较强、员工素质养成教育培训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不牢固等问题,给公司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XX年,我部将结合公司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强化服务与管理意思,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充分调动积极性,努力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服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 以完善员工的岗位职责为契机,强化岗位意识、责任意识。通过梳理岗位工作流程,明确责任界限,提升员工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
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1.内控体系建设目标―合规为基础,提升为根本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以保障和促进业务发展的效果和效率为目标,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竞争力为根本,实现从合规经营到提升效率的优化升级。所谓“合规”,就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确保企业资产安全,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升”即在实现“合规”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的过程中,企业将逐步实现内控的合规性、可操作性及标准化。“合规性”为第一阶段目标,即构建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监管机构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可操作性”为第二阶段目标,即构建与业务、产品、流程、系统变化想适应的、具备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体系;“标准化”为第三阶段目标,即统一定义内部控制体系的语言和标准,实现关键业务条线的标准化运行,提升内控水平。
2.内控体系建设过程―分阶段、分层级”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公司分阶段、分层级的开展。
首先,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应停留在针对现状进行查漏补缺的阶段,还应结合公司未来业务的发展趋势、同行业领先实践、国际国内的监管要求,具有前瞻性地建立一套完善、适应公司持续发展、灵活且可落地执行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以及运行保障机制,以切实满足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需要。
其次,内部控制规范只有得到切实落实,才能实现公司的“长治久安”。必须切实将内部控制规范通过制度规范融入流程和操作、通过业务系统的升级和建设将内部控制嵌入系统,最终将内控执行落到实处,以真正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手段、工具的建设与提升。
第三,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保持常态化、持续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企业必须结合未来业务发展步伐,循序渐进地建设内部控制体系,最终形成动态监控、持续完善、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通过持续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与提升工作,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股东回报。
3.全方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全面、全员、全过程”
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实现“三全控制”―“全面、全员、全过程”。
全面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应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涵盖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各个岗位。
首先,应制定覆盖全业务面的内部控制规范与流程。
全面控制建设应围绕内部控制五要素开展,确保每项工作都有制可依、有据可循。涉及的规范和流程应涵盖公司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在建立内部控制规范时,还应考虑到公司未来发展规划与国内外内控制度的要求,在设计制度与流程时坚持严谨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其次,建立以风险类别为主线,以关键业务和管理领域为维度的风险库。
企业的风险成因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通常来自经济、法律、政治、社会、同业竞争和科学技术等;内部风险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业务流程、技术能力、管理基础和风险事件等。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应识别公司经营中的各项风险点,记录风险信息,根据风险的来源,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对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可能发生的后果确定固有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形成覆盖公司各项经营业务的风险数据库。
此外,还应建立内部控制监控预警体系,对各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分析、预警、报告。定期对风险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以适应新的业务领域,并对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不断建设与改进。
4.全员控制
深入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离不开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和作用,更离不开公司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多方配合。
首先要培养员工的全局观念和风险管理意识。
通过持续的内控制度及标准宣导,树立规范的职业道德操守,确保所有员工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相关制度,切实履行岗位职责。通过长期教育提高全员防风险、防隐患、堵漏洞的工作意识,能够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联系,主动防范风险并提出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将静态的制度和流程用活用到位,避免内部控制成为摆设,从而真正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要明确界定岗位职责权限。
内部控制是一套制度、一班人马以及一系列相应行为的动态组合。如何将这一整套的活动细化到流程,责任到岗位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一门不可小觑的技巧和艺术。在实际操作中,必须首先将每个业务流程按部门责任分工,再在部门内将各个流程和控制点细化到岗位,并界定明确的岗位职责。部门内部应指定内控管理员,通常以部门主管或业务骨干为主力,形成上下联动、责任到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此外,还应规范审批权限和流程,切实有效地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
三是建立内控考核机制,调动全员积极性。
考核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激励,一个是惩罚。内外兼修,压力与动力并存,才能真正为内控落地“保驾护航”。一方面,企业可通过常规性和非常规性的审计、内控检查等,对内控标准的执行、内控的评估、缺陷的整改进行考核评价,推动执行工作的落实到位,并通过问责、通报、警示函等方式促进内部控制持续改进。另一方面,企业可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可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还可与职务升降挂钩。
5.全过程控制
对企业来说,内部控制不应是静态的控制,而是动态管理。内部控制仅做到全面、全员还不够,还必须做到全过程控制,不能只是单一的事后检查控制,还要实行事前、事中的动态控制,为企业构筑起三道防线。
一是事前控制。事前控制主要由业务部门执行,由此构成企业安全运营的第一道防线。各岗位工作人员按照事先公司制定好的业务制度与流程进行运营,保证业务活动沿着既定的方向进行。执行期间,业务部门要时刻把控风险,通过了解情况、收集整理资料、掌控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测出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将隐患扼杀在萌芽中。
二是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主要由内控部门及合规部门执行,由此构成企业安全运营的第二道防线。内控及合规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积极配合业务部门,共同管理风险,监测业务流程中的控制点、监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定期审视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做到及时指导、及时检查、及时监督,发现问题时及时更正,确保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我国 寿险公司 内部控制 体系构建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保监会、银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如何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原则和要求,结合自身经营特点,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应对日趋复杂的风险环境,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保险公司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内涵及要素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早在1999年8月就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行政法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对推动当时保险行业内部控制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2006年1月,保监会颁布了《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给出了专门定义:寿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是为实现寿险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确保公司依法合规经营、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机制,由寿险公司的董事会、经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建立并实施。根据上述定义,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内涵可以总结概括为: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最终目标的一种手段,它的建立、执行、维护和改进不仅仅是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而是所有员工的共同责任,它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包括五方面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二、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建设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发展的进程中,外部的推动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发展具有较为突出的影响,而我国寿险公司本身强化建设内部控制的主动性不够。大部分寿险公司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没有系统地研究和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现在每个单项规章制度中,把规章制度的建设等同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2、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国部分寿险公司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组织不力。部分寿险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以为搞好制度建设就是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有的把内部控制作为一项普通的管理工作来抓,没入深入研究;有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对分支机构的管理者进行必要的约束,监管制度“名存实亡”。违法违规行为在寿险行业仍频繁发生。
3、内部控制效能不尽如人意
保监会早在1999年8月就颁布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旨在提高我国保险行业内部控制建设水平,推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但由于《指导原则》偏于宏观,落实情况很不理想。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行业内部控制监管制度体系,保监会在2006年又颁布了《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但部分寿险公司还停留在为了应付政策的层面,没有把内部控制真正融合到企业管理和业务活动中去。
4、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阶段,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差别较大。相对而言,大型保险公司要强于中小型保险公司很多,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好于财险公司,相互之间的差距也较为明显。如中国人寿在实施“404项目”后,其内部控制已经实施了日常化管理,但是,一些小型的中资寿险公司目前在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上与之相比就存在了较大的差距。
5、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程与业务发展速度不匹配
近几年来,我国寿险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作为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随之不断调整更新,但是还有许多寿险公司片面追求保费规模,忽视内控体系的建设。很多规章制度仍是开业验收时制定的,与公司业务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不匹配。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甚至没有真正展开,在寿险公司内部还没有形成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立体交叉的预防风险监控体系。
(二)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薄弱的原因分析
1、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体系难以发挥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主体不断多元化,我国寿险公司的股权结构向混合股权结构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客观上促进了寿险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目前,我国大部分寿险公司已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搭建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初步框架,但仍存在:董事的专业素养不高,不能够很好地履职,董事会名不副实;独立董事难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监事会独立性差、监事或监事会履职不到位。
2、组织架构设置不科学,内控体系效能较低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设置不科学,层级结构复杂,经营管理决策执行乏力。由于部门和岗位职责及权限不清,相互间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部门和岗位设置与业务运作程序脱节,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严重影响了寿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内部控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3、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内控执行效果不佳
企业全体人员是寿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者和执行者,其执行效果必将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寿险公司普遍人力资源状况欠佳,主要表现为人才供应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整体较低两方面。从客观上讲,员工的个人素养和能力与所处岗位不匹配,造成内控执行效果差;从主观上讲,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或忽视内控执行。
4、外部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外部监督力度需加强
一般情况下,保监会是通过行政处罚手段实施监管,对于很多违规行为是屡禁不止,保险案件频繁发生。对于内部控制的问题没有从根本环节上分析、研究和解决。加之我国保险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起步较晚,监管手段、监管方式等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5、内审监督作用缺失,难以促进内控体系的完善
从当前的情况看,寿险公司内部稽核部门的监督作用缺失。有些寿险公司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还没有在总公司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稽核)部门;有的寿险公司虽然设置独立的审计稽核部门,但是人员根本没有到位。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内部监督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不能有效促进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加强我国寿险公司内控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现阶段,寿险公司已按照保监会的监管要求初步搭建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框架,但还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从以下五方面加以落实。一是,发挥治理结构中各方的作用。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应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建立并保持高效的沟通。二是,明确董事会内控职能,细化董事职责。董事会有责任建立并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使之与企业的业务体系、业务性质、业务规模及其资产规模相互适应,并制定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定期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检查。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要责权分明,避免职权错位。三是,建立、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对独立董事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甚至声望等任职资格做出详细规定。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要避免流于形式。四是,强化经营管理层内控意识。在工作中逐步改变被动观念,摒弃以前只有在监管部门的监督推动下,才能顺利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做法,要将被动构建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构建。五是,促进监事会有效发挥监督作用。明确监事会的职权,建立、健全有关监事的任免和选聘机制,对于监事会(监事)履职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二)加强寿险公司内部环境建设
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保障内控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寿险公司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一是,科学谨慎经营,追求长远发展。寿险公司的经营目标不仅应包括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还必须要保护投保人的利益。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实现长远企业发展的战略理念,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二是,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效率。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公司发展战略调整和设置科学、有效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级,加强团队合作,增强组织“弹性”。三是,夯实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内控先行意识。企业文化是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思想灵魂,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决定因素之一。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文化,可以实现精神上的“软约束”。四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紧紧围绕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将员工招聘、分配、教育、培训、使用、考核、奖励、晋升、待遇和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各项具体工作系统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五是,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持续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等,并找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三)健全风险识别和分析系统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一套系统的应对风险的管理方法包括六大步骤,即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识别风险,衡量评价风险,选择应对风险的方法,贯彻执行风险管理决策以及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风险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风险识别和分析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和重要内容之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某种共性。因此,健全风险识别和分析系统既是在为完善其风险管理机制服务,同时也是为构建寿险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服务。
寿险公司对于所识别的风险,应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程度、风险最大容忍度以及其可能对公司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评定风险级别,并对各种风险进行分类,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公司可以承受的风险,需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相应的风险预警及管控措施。并进行持续监控和定期评估,以判断以后期间是否还可以持续接受。当风险不能够接受时,应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降低或减少或避免风险发生,并选择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四)提高信息流动和沟通效率
寿险公司在经营活动中要遇到大量的信息,怎样从中提取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怎样对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利用,为企业发展服务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首先,寿险公司可以建立负责信息搜集的专业部门,除了负责搜集企业内外部信息之外,还要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初步筛选,并呈报到有关部门。其次,要对收集来的信息加以严格的保护,相关人员都要有严格的保秘意识。再次,经营管理层也要发动全体员工搜集信息,让员工了解到,信息的搜集并不仅仅是管理层和信息搜集小组的职责,员工也有责任收集,他们和客户接触较多,当他们了解到最新的,比较集中的信息可上报有关部门。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信息沟通的平台。建立内部信息、外部信息沟通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缩短信息沟通的路径,尽可能减少信息衰减,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平级之间的沟通渠道,简化沟通方式,实现信息高效传递。
(五)正确设置和有效运用基本控制程序
正确设置和有效运用基本控制程序的前提是建立内部岗位分离制,以及制定明确的授权批准制度。在公司内部要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建立内部牵制制度,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互一致或相互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制定明确的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在职务分工控制的基础上,由权力机构或上级管理者明确规定有关业务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与责任,使所有的业务经办人员在办理每项业务时都能事先得到适当的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办理有关业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可以书面文件的形式一般授权,也可以上级领导特批的形式特别授权。
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实施资产控制程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例如建立和完善业务操作流程,规范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保护公司资产安全完整。完善文件和记录,公司文件和相关业务记录,是体现和说明公司内控制度和流程的书面文件,是公司制度、资产以及相关信息的重要载体。公司必须将各项内控制度渗透到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
(六)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审计监督在内控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如果缺乏审计监督或者监督不力,对于内控体系建设方面,就缺少了推动作用。目前,大多数寿险公司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够充分,往往忽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常常是把需要照顾的关系或者不能胜任其他岗位的员工安排到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根本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为保持和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寿险公司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甄选、聘任、培训、考核以及晋级制度,建立内部审计人员问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功能,提高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审计动态分析评价;创新审计观念,拓宽监督领域。将传统的以财务、业务收支为重点的审计,有意识的发展到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建立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重点内容,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对于构建寿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作用。不断夯实基础工作,规范审计监督流程,研究审计技术、以及审计结果的应用,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IrvinN.Gleim.CIA Review:Parti,Intemal Andit’s Role in Govemance, Risk,and Control.GleimPublications,Inc.2004/11
[2]George Matyjewicz,JamesR D’s,Arcangleo.Beyond Sarbanes-Oxley.The 1nternal Anditor.AltamonteSPrings.2004/10
[3]吴小平.保险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3月第2版,第18页
[4]陈文辉,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管.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37页
[5]王舒.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5页
[6]许谨良 周江雄:《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第10页
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会计诚信 缺失 对策
目前在会计领域中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撼动了会计诚信基石。如何重塑会计诚信,遏制会计造假,不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和规则建设,而且必须积极倡导诚信精神,建立会计诚信体系,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
1 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伴随“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事件的出现,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享有不同的信息。一般来讲,会计信息的制造者都会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并控制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且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多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能违反诚信原则,向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2 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在当今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在我国,《证券法》对股票发行人未按有关规定披露有关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规定了行政和刑事责任,但没有提到民事赔偿问题,难以使违规者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正因为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这就为不法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添加了动力。
2.3 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监督不力,是导致会计诚信危机的直接原因
注册会计师在客观上需要他们维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保护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件却使我们大失所望。不论是安然事件,还是银广厦事件,莫不与独立性问题相关。审计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审计。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而在现实工作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通常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和会计咨询服务,会计师事务所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丰厚的咨询收入,损害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从而也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必然。
2.4 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集团公司绝对控股,股东大会就成了大股东会议,由大股东说了算,这样就很难保证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这种公司制度的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
3 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3.1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审核供给者的诚信度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并据此评出信用等级,这给了诚信供给者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这包括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会计信息的审核和对供给者的监督,以保证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
3.2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目的在于抑制供给者获取不正当得益的愿望,如果供给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损失的,使用者可以起诉供给者,要求惩罚并给予赔偿。同时,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无利可图,切实从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为。
3.3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管理,建立诚信档案
注册会计师信用体系,应包括:以《注册会计师法》和《会计法》为指导,以独立审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以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以内部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以检查指导和档案管理相结合的职业道德管理体系。为保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实施,应当设立专职机构或人员对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履行职业道德准则情况进行检查,把优秀的和不良的都记入诚信档案,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提高注册会计师履行职业道德准则的自觉性,保证做好各项工作。
3.4 注重会计文化建设,培养会计诚信氛围
会计文化的建设是培养会计诚信的根本。会计文化主要指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务操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等与会计相关的各类人员的教育上,注重诚信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考核和评价。此外还需与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建设相结合。
3.5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