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设计论文

生态设计论文范文1

一、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地理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它注重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旅游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自然环境与周围社会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二、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设计

丹霞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一)景观的结构设计

1.斑块的设计。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在自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为补充。就丹霞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地质结构,应禁止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设计。在旅游区内,廊道的构成主要是引导游客活动的旅游线路。丹霞地貌风景区内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线路引导功能外,还是联系斑与斑、斑与种源之间的纽带,因此,廊道的设计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思路是保护、保持原有地形,其宽度、长度和位置的设计应根据山体实际情况而定,综合估计其利弊。根据丹霞地貌风景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廊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了保护地形,同时也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景区内应以步行道为主,不宜建造盘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区内不同斑块之间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内部种在斑块间运动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3)在线路选择时,最好利用现有自然通道,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4)在道路施工时,尽量利用自然的无污染的材料,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对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护与管理,避免人为破坏。

3.基质和缘的设计。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持旅游区内基质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规划角度看,对基质的全面调查与研究也是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由于丹霞地貌多发育在气候湿润地区,流水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在开发时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从景观上来讲要注意山水结合,突出“山体为主,水体映衬”,体现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区要规划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一方面,作为交通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购物区,满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游览以外的活动集中在缓冲区,可减轻旅游区内部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改善景观的功能、调整能流物流的输入输出,从时空尺度上来耦合生态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管理景观资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化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依此为规划目标,注重风景区内质地粗细结合,大小斑块互为补充,斑、廊和缘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分类。如在廊道之间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小的斑块以增加调景观连接度;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设置小型植被斑块和廊道;设置边界过度带,作为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憩机会等。目的是使景观要素之间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优化景观格局的同时还丰富了视觉空间,最终形成以地貌景观为依托,并融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整体风格。

三、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调控

(一)景观生态管理

在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旅游区进行管理,力求使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这包括对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内的天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历史遗留的文物古迹、楼台庙宇外,在景区内应避免建造新的人工建筑物,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严格限制其规模和数量,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等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景观视觉美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景点和基础设施,需要及时修缮或替换,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发挥。

加强游客管理,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一是通过计算景区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数量,防止因游客数量过多加重环境压力;二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保护自然地貌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攀爬、刻画等)。

对于旅游区工作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实践证明,只有游客与管理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景观生态监测

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视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状况,确定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准确的制定出相应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监测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

1.3S系统的应用

3S系统是对GIS、GPS和RS的总称。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完全实现监测地表变化的功能,在资源、环境调查和区域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尺度的扩展,3S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规划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旅游区位置的确定,生物资源调查,地貌监测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其特殊的岩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利用3S技术对丹霞风景区内的地形地貌实施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2.LEDESS空间明晰化模型

生态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技术

为了把建筑业整个从传统的手工业作坊转到大机器工厂中,把住宅视为住人的机器,批量进行生产。一方面体现了为人类建造的民主思想,另一方面,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对自然界模式的了解。在现代建筑的领域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方面人的自信战胜了大自然的自信,再一个是对大自然的漠视。

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建筑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从技术上来讲,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正在不断地出现,但到目前为止,生态建筑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技术套路。

一、生态设计产生于对现代建筑的反思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本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当中,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美国学者提出:住宅设计结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对自然进行开发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要适应自然、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其次,用生态学的理论证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关系,强调现代的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设计结合自然。

人类在发展过程当中应该体现集约的原则,并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应用这些原则,美国学者提出九项设计原则,首先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第二要有正确的环境意识,第三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第四结合公众需要,采用简单适用技术,针对当地的气候运用被动式的设计策略,第四使用节能建筑材料,第五强调集约原则,尊重自然,要与自然协调,这应该说是生态建筑基本的设计思想,第六避免使用易破坏环境产生废物的建筑材料,第七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坚持越小越好,将建设运行的资源和不利因素降到最少,第八减少建筑过程当中对环境的损害,浪费资源和建材,争取重新利用建材和构建,第九为所有人提供可使用的空间环境。

从设计目标上看,一般现代建筑以功能和空间设计为目标,满足功能的需要,创造适合公众需要的空间;生态建筑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大致归纳起来,生态建筑在整个寿命期内基本目标有:第一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第二把环境直接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第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第四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第五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第六使建筑生态、经济取得平衡。

在生态建筑基本目标当中,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相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节俭和适用的目标。比如在挪威,在冬季是比较舒适的室内环境是25度左右,从环保和能源角度考虑,挪威把冬季环境温度定为23度左右,节约的能源达到20%到30%。

二、技术选择决定生态建筑设计水平

生态建筑要实现它的基本目标,必须要有现代技术的支持。从国内外来讲,对什么是生态技术?有什么样的定义?哪些内容?认识上还很不一致。日本建筑中心在《建筑要项》一书中提出生态技术有55种,环境共生的建筑与技术77种。1978年在加拿大召开绿色挑战会议上提出的生态技术更是五花八门。到现在为止大家对生态环境包含的内容并不统一,从比较宽泛的角度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目前来讲都认为是生态技术。

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是一致。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第三个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生态建筑目前技术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所谓生态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实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

在应用生态建筑技术过程当中,技术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经济性,由于生态建筑采用哪个层次的技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在我们国家普遍采用高新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经常碰到环保和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不完全一致。在这个取舍当中,经济性就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英国、法国,在所建立的生态建筑上,它是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在2000年健康建筑住宅会议曾提出过高生态就是高技术的口号,所以这是在战略基础上建造生态的建筑。目前在我们国内把整个生态技术发展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比较困难,一个是经济发展水平,另外一个是技术和材料不太完善。

第二要因地制宜的原则,各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自然资源不一样,在选择生态建筑,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进行。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冬季采暖,能源消耗非常大,对自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首先要解决采暖问题。我国南方比较炎热、潮湿,通风、降温是夏季的主要问题,在南方生态建筑设计当中注重遮阳和自然通风,降低夏天的空调的能源消耗。

三、设计是实现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首先规划选址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基本的技术策略。

建筑通风是生态建筑普遍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技术,自然通风应该取代机械通风和空调制冷,一方面可以不消耗能源而降温除湿,另一方面提供新鲜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健康。

生态设计论文范文3

室内设计是从人居生活环境的改善上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审美文化又与室内装饰设计风格息息相关。在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下,从装饰设计上更加倾向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现,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元素中的五色、明清家具、佛家禅韵等古典装饰特征的运用,再如西方古罗马、古希腊建筑风格等装饰特征的提炼与应用。在简约风格设计中,如德国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将“少即是多”作为简约主义思想的主要表现,在设计元素的使用上,更加倾向于材料、色彩质感的把握,也是顺应当前快节奏生活、高负荷工作现实下,人们对回归自然、追求简约的心理诉求。简约主义将不张扬、不繁荣作为含蓄而富有品质的表现,从强烈对比和大平面的空间组合上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自然主义风格更加强化对自然的模仿与造型,特别是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将室内空间与室内环境上推崇自然材质的选择,如岩石、木材等,无不透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留恋,也为居住环境营造了放松与回归的情感体验。现代室内设计在风格展示上更加体现多样性、多元化,在设计中更加倾向于对人们物质于精神需求的满足,尤其是人性化设计理念将人作为设计的中心,从心理和审美取向上来创造舒适感和美感。

二、室内装饰设计中对精神生态的营造与体现

(一)在室内空间的衔接与规划中融入精神生态

对于人居环境首先要从人文环境上进行空间的合理规划,强调建筑结构与生态学、心理学等的衔接,以满足人的精神生态需求。在设计目的上,一方面注重实用性,对于室内空间的每一个功能区,都要从室内活动的联系上加以营造,另一方面要从科技要素的构成中处理好节奏感与规律性。如对于人性化空间的分隔,要从人的主体性上来体现环境、空间为人服务的特点,充分符合人对环境舒适度的基本要求。在室内活动空间规划中要体现安全性,由于室内设计需要对一定动力系统的引入,如电力设备等,既要分配相应的空间,还要从辐射、噪声等环境问题进行优化,切实做好安全性设计规范。现代句式空间设计摈弃了传统封闭式的设计手段,更加注重功能区划,对于公共空间要体现生活需求;对于私密性空间要保障私密性。

(二)在照明系统设计中融入精神生态

光线是室内设计装饰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构成人类视觉需求的主要媒介。对于室内设计中的光线优化,一方面要从形状、质地、色彩上加以体现感知性,另一方面要从照明的艺术美学上满足室内设计兼容性。如对于室内各功能区,在灯光分配上需要进行心理与视觉的统合,在增强空间感知度的同时,要从环境的渲染与气氛的融合上体现温暖与愉悦。如设计师要光纤的色温、色调上体现独特的艺术效果。在客厅灯光设计上,要满足一定的亮度,还不能因光线太足而产生疲累感,主体照明与辅助照明要进行协调搭配。如对于壁灯的选择多从墙壁、转角处进行设计,落地灯可以从造型及便捷性上来营造艺术氛围。

(三)在室内色彩设计中融入精神生态

色彩对人的心理、生理作用较大,也是设计师在优化室内设计风格的主要环节。由于色彩所体现的魅力与张力,与室内器具的造型和形状较为紧密,所以在营造室内精神生态环境中,需要从色彩的属性及协调搭配上彰显色彩的情绪。好的设计构图需要把握好主次与大小关系,更要从色彩空间上来体现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对于色彩的基本要素,色相、纯度和明度,要从色彩的对比上来协调统一性与渐变性。如黑色给人以忧伤,橙色给人以明快,对色彩的认知可以从色彩的性格与用色规律上来营造不同的色彩情绪。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上,还要把握好室内设计的整体性与风格。也就是说不同环境空间所传递的色彩情感是不同的。一方面要从民俗习惯上加以区分,从色彩的忌讳与喜好上来融入各自的传统文化习俗。另一方面根据个体的精神需求,能够从色彩的情感传递上凸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四)在家居陈设上融入精神生态

室内陈设是室内设计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室内设计创意的完善与深化。在家居陈设上,通常是对室内物品的摆设、陈列、及装饰,一方面体现出器物、家具的观赏性,另一方面以情感气氛来营造室内的环境。在室内线条平衡上,对于生硬的角楞家具时间久了容易产生烦躁,而对于不同色彩与造型的挂件、植物等往往能够平衡室内的情感气氛。

(五)在室内绿植中融入精神生态

文化与生活在生态意识的强化中,对家庭室内装饰上也提出了回归自然的精神诉求。绿化设计作为室内装饰的一部分,也需要从现代室内设计上,注重绿色植物的摆放与空间布局,能够从室内的静美设计中增添室内的生态美,改善人的心境。绿植装饰在设计中需要从色彩、造型、气味等视觉与嗅觉感官进行统合,能够从平衡室内单调氛围上增添观赏性。一方面从空间组织结构上,可以利用绿植来分隔空间,提升室内空间的层次度和比例感;另一方面从植物改善室内湿度、温度与含氧量上,优化室内环境,强化精神修养。如在卧室放置芦荟、虎尾兰、景天等,给人增添平和、安宁的精神体验。

三、结语

生态设计论文范文4

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意境的设计,园林的意境通常都要依靠各类手段和方法来营造,并在创造手法的烘托下强化园林意境的体现效果。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主要有5种,分别是一池三岛、名山胜景、文化典故、人化景物以及诗情画意等。其中借助于一池三岛的布置能够促使平淡空旷的水面上产生变化,丰富水体空间和景观层次,立于岛岸,面对碧波,可以产生离尘去俗的感觉,这种布局凭借其空灵的风格长期以来受到众多造园者的喜爱。名山胜景主要是通过移天缩地、兼容并蓄的手段,将名山胜景和自然风光集于一园之中,其别典型的当属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大规模宫苑,在此方面当推圆明园。这种景色上的借鉴摹仿并不是单纯的抄袭,而是从园林景观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出发,来实现各景色间的取长补短。文化典故则是将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神话故事融入到园林意境之中,这也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意境创造手段。比较著名的杭州西湖花港观鱼、无锡寄畅园的知鱼槛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知鱼桥都是此类代表,在园林意境中充满着文化典故的韵味,都取自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场景。人化景物就是人们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思想和品格,用于人们情感上的交流和抒发,在借景抒情的环境下深化意境,增强园林意境的感染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人化景物的手法都是文人志士所经常使用的手法,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园林的设计。对于诗情画意的这种手段来说,我们应当更加熟悉和了解,自古以来园林景观的发展就与诗歌之间存在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园林比较注重的就是诗意的营造,诗意在很大程度上与园林的意境存在着一致性,在园林讲诗意、诗文绘风景的相互循环作用下促进园林意境的体现,使园林意境与诗歌之间能够做到相得益彰,相互凸显。但是在设计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过程中,还应当做好园林的构思工作,要尽量先用诗句立意,借此来为园林意境定下主题,进而在不断体味中建造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补充其主题,在经过相应的加工手法后,最终建成具有“诗意”的园林。并且这些设计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秉承着生态学的设计理念,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生态学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虽然园林意境在现代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有效提升当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准,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确保各方面之间的协调,避免影响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水平和城市建设的应有面貌,发挥出现代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尤其是在当前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并且文化消费不断上扬的环境下,且生活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背景中,广大群众对于园林的审美要求不断提升,要求园林具有简洁、容易识别且影响深刻、环保性高等特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园林设计既能够反映出现代城市应有的现代气息,而又能够满足市民们的审美需求。通过对园林意境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将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与城市建筑相融合,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园林景观。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还应当明确,园林意境、场所感、归属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为此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尽量满足场所感和归属感方面的要求,使园林真正成为居民的心灵栖息地。最后,在对园林意境加以利用时,还要注重对园林特色和城市自身特色的凸显,使园林景观的设计带有时代和城市自身的烙印,保持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性特点,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推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3结束语

生态设计论文范文5

1、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建筑设计中,要求设计者将自然环境因素充分考虑到其中。只有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在和谐中发展。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收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生态建筑设计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大自然的朋友,建筑工程不能对自然产生破坏。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同建筑的完美结合

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种充分的利用并不是说去对自然资源进行一味的索取。指的是在具体的建筑工程的设计中,要对建筑场地内的空间资源等因素进行有效利用,可以将其作为建筑的一个部分。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在此过程中就要对地上资源和地下资源都有所考虑,将自然合理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同时设计师要对建筑的节能减排功能做到一定的认识,以便在施工中有所注意,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到建筑和自然地完美结合。

3、认真考虑相应生态环境地域特点

建筑工程必将对一定的土地资源进行一定的利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施工现场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掌握,对其能源分布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查。在具体的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对这些因素产生破坏,才能在总体上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完美统一。

二、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

1、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生态问题

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找出影响生态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在通常情况下,一些先进的技术会被广泛的应用。一般来说,对于建筑材料技术和物理技术方面来说,可以将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等无污染的能源资源进行有效地转化,成为人们常用的资源。同时还要将新能源和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生态建筑理论的要求目标。

2、进行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

上文已经介绍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是生态建筑理论的要求。在传统的建筑标准中,如果建筑作品与自然能够融为一体,那么,这样的设计应该是设计中的巅峰之作。优秀的建筑在保持自己独立的基础上还要可以和自然协调一致。在生态建筑理念的作用下,所有的建筑设计都要与自然相融,具体说来就是建筑风格和设计都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符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筑的本身就可以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体现,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方法可以将地方的独特韵味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生态设计论文范文6

制约平凉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因素

平凉市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虽然初步具备了生态城市申报的6项基本条件,但以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类、28个主要指标来衡量,平凉市在创建生态城市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

第一,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区域生态系统的利用与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条块分割现象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因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水平较低而产生的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突出;

第二,在环境保护方面因多方面原因存在的历史欠帐较多,区域内环境容量较小,为了保证环境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发展的内容、质量和速度;

第三,低人口素质的状况仍然直接影响着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比较缓慢,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不高,“农民型城市居民”普遍存在,人力资源充足、质量不高的现状成为了制约科技进步的瓶颈,进而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虽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城市内部系统中卫星城市功能不齐备,尚未充分发挥经济、政治、文化的带动作用,对城市外部系统周边地区恶劣生态环境产生的效应防御能力较差;

第五,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城市建设步伐较缓,因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而产生的环境污染、人居环境舒适度不佳、妨碍城市文化发展的问题客观存在,难以适应城市现代化、生态化的需要。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1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其内容包括生态概念规划、生态工程规划和生态管理规划。生态概念规划包括自然和人文生态因子规划;空间、时间、数量、结构、序理的生态关系规划;生产、生活、流通、还原、调控的生态功能规划;物质代谢、能源聚散、水系统、交通运输、景观肌理、社会纹脉、管理体制、安全保障的生态网络规划。生态工程规划包括水、能源、景观、交通和建筑等的系统工程规划。生态管理规划包括生态服务、生态资产、生态代谢、生态体制、生态文明的管理。生态城市规划除了常规内容外,还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1)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不是指城市最大容量,而是指在满足人们健康发育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人口的最大限量。既要考虑人口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又要考虑满足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合理性;既要考虑固定静态人口的分布规律,又要考虑周期性往返于城市乡村城市之间和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动态人口分布和涨落规律。

(2)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空间布局,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整体优化原则;②功能分区原则;③景观稳定性原则;④可持续发展原则;⑤活化边缘原则。

(3)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及空间分布。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态学中的“共生”原理,通过企业之间以及工业、居民与生态亚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平衡。

(4)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在城市区域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减少污染产生。

(5)将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作为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中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的具体落实措施,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

2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可分三步走:第一步,起步期(初级阶段)。大力宣传、倡导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加强能力建设,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整,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下基础;第二步,建设期(过渡阶段)。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结构和生态恢复,增强城市共生能力,进一步增加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之自觉广泛参与生态化建设;第三步,成熟期(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生态城市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而是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行政等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高度和谐的城市。生态城市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特征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区域建设实践相结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生态城市建设利用伦理观这种非正式制度因素直接指导个人与企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是必要的,如开展绿色文明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市民生态意识、生态伦理和社会公德,将生态文明教育潜移默化地融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体系中,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等,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为了克服人们自利性对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的负面影响,社会需要通过制定有关资源利用的正式制度,间接地引导人们的资源利用决策,引导全社会采取可持续方式。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将生态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内部化;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收益与成本的合理分配,使整个社会具有采用可持续方式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生态城市建设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充分保障人民的环境权益,创造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环境。

(3)系统原则。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要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做到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统一管理、分项负责、整体推进。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方案应有明确的目标、指标,保证其在工程项目的落实上具有可行性,在保障措施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

生态城市创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综合性强。它的实施,除了科学规划外,尚需从组织、管理、制度、投入等方面予以保证。

1确立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生态城市建设的特殊内容和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担任重要的角色。政府能不能真正履行其组织和执行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市场竞争制度、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推进城市服务功能的制度创新的职能,直接关系到生态城市建设的效率与成败。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和中国过去城市建设生态资源破坏的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因而需要建立对政府的监督机制,从中国特殊国情看,关键是政绩考核机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城乡生态建设规划的依据,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补充和完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必要的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强化政府管理城市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推行目标责任制是落实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好方式,应确保各级政府、部门统一协凋。目标要分层制定,分级、按部门落实,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具体,责任到位,保障实施。在具体操作上,根据目标任务进行分解,以行政命令下达到各部门,实行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奖惩制度。

2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的经济保障体系

以环境经济学和城市生态学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筹资,资源招商,经营城市,市场推进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运营机制,制定鼓励发展生态产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优惠政策;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城市及工业污染防治与地方基础建设相结合,加大生态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在经济规划、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运用中,应将推行清洁生产、综合资源利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解决环境与经济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生态城市建设任重道远,既需要有长期的工作规划,也要不断增加新的建设项目,补充新的建设内容,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编制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计划时,要同步编制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计划,并且把新的建设项目,新的内容补充到规划中,使生态城市建设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建立并完善生态城市创建的技术保障机制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落实。在清洁生产、城市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与生态产业等方面,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组建专家咨询队伍,推进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一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三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定的基础。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谋求工业群落的优化配置,节约土地,互通物料,提高效率,通过成员间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和其它设施的共享来实现整体在经济和环境上的良好表现。引入绿色制造技术,成员选择以效益和环境为原则,对企业原材料的引进、生产、销售、污染物排放全程监控,实现物流、能流、信息流的总体优化利用,形成多产业综合的可持续发展。

创建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

1成立机构,加强环境宣教,提高全民参与程度

生态城市创建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成立平凉市国家级生态城市创建领导小组、聘请市内外著名专家组成专家组是生态城市创建工作的组织要求。领导小组应发挥协调工作、举全市之力的作用,专家组应承担解决突出技术问题、不断优化修正工作偏差的任务。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应面向全社会,继续积极地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将生态环境宣传贯穿于居民的日常生活;积极开展生态村镇、生态县的创建工作,形成遍地开花、互促共进的良好开局。生态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部分人员的既得利益会受到侵害,特别要加强这部分人员的说服工作避免产生抵触行为。

2加强工业企业的监管和引导,提高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平

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与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是否合理有很大关系。平凉市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使工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通过合理布局,企业相对集中便于管理,有利于减少污染和合理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工业企业的管理。加强对现有污染源的监管力度,令其严格执行达标排放,对环境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污染严重且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进行关停并转;对新企业污染源(包括所有新、改、扩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条件成熟时要选择部分县区开展排污权转让的试点工作。

生态企业建设。平凉市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在3种产业中农业占较高比重,工业所占比重不高,工业门类不够齐全,但是以本地资源为原材料的加工业发展良好.因此平凉市的生态企业建设应借助于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食品加工业,并对平凉市的工业产业各部门进行必要的生态改造,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推行ISOl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和必要的末端治理等措施,逐步建立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的试点。努力将筹建的各个工业园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筛选起点高、污染小,采用具有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洁工艺和先进技术设备的项目进入工业园区,提倡引进高科技企业,禁止污染重、工艺老化的企业进入园区。进入园区的项目应注意布局。在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工业园区内部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流通渠道建设,尤其是企业间废物流通渠道的建设从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人手,改善生态示范区的环境质量。

3大力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继续开展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安静工程,全面实施平凉市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大幅度改善平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抓好“四个一”污染防治工程;要重点控制全市工业企业和建筑业的粉尘排放,降低平凉大气环境中TSP的含量;加强汽车尾气的监管工作;严格控制交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加强噪声达标区和烟尘控制区的建设工作力度;抢救性保护崆峒山自然生态资源,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鸟类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4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态化档次

加强市政建设。由于平凉建市较晚,以前的市政建设是按照县级市的标准建设的,达不到地级市的要求,尤其是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在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尤其是老城区改造时,坚决实行雨污分流制,将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由污水管道排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将雨水由雨水管道直接排入河流。加快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尽快建设平凉市区和各县区的污水处理厂,提高平凉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为了缓解平凉市废水对泾河、汭河水体的压力,要解决好平凉市的污水通道问题。为了缓解平凉市区因缺少过街天桥、人行影响车辆通行而导致的交通噪声污染较重的现状,加强平凉市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在平凉城市绿化过程中,坚持种树优于种草的原则,因地制宜,以本地植物为主,坚决杜绝移大树进城的做法。种草坪虽然较为美观,但投资大,养护费工费力,综合效益不如种植树木。平凉市的财力有限,在绿化时一般以种树为主,乔、灌、草、藤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推行屋顶花园的试点。对泾河进行综合整治。泾河横贯平凉市区,除雨水外无正常补给,所以水量少,水质差,为劣V类,且水面有大量的悬浮物,水体有异味,极大地影响了平凉的形象。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平凉市迫切需要启动泾河综合整治工程,清淤、复堤、护坡,提高泾河的防洪能力;加强沿河的绿化、道路、桥梁等项工程,在河岸两侧各建3m~5m绿化带,因地改造或新建河桥,建设泾河风光带。逐步将泾河由污水河改造成为凸显平凉中心城市特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扶持一批生态主导产业,创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