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

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1

一、重视习惯培养,奠定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

一切好的学习效果皆离不开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素养的形成绝不会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语文基础学习慢慢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在学校和家庭中要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从多方面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让语文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慢慢会从被动到主动接触语文知识,快乐在语文世界中畅游,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能得到飞速的提高。在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中,教师可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设计安排符合学生趣味的语文训练,例如,在新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后,让学生进行成语故事背景查找,找出与成语故事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延伸知识,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自主延伸学习中更多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为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添砖加瓦。

二、进行阅读训练,扩展知识面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感悟生活。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还能学习作品中各种文字、语句修辞手法的应用,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强的时期,学生能在不断阅读中从模仿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全面提升语文技能。同时,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小学高年级学生同时处于接受能力强、对外界实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立意深刻、价值观相同对学生有正面影响的文学经典作品。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有效阅读,尽最大可能吸收到作品的精华,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写读后感,摘抄美词佳句,从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启发,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语文技能运用能力

学生在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吸收更多的语文知识后,可通过写作来验证所学,把积累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运用文字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创作,同时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创新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 英国文学 教学模式 教学创新

民办高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其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英国文学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及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英国文学课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拓展知识面,加深对英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智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

一、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英国文学课程在各高校英语专业的高年级开设,旨在通过文学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将来从事英国文学研究、英语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设定的目标很好,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多高年级学生表示虽然学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但是对英国文学仍然不是很了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方面。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还是主要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而不进行独立思考,发散思维。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许多教师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这样一来,不仅忽视了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同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2]。

2.有的教师英国文学素养有所欠缺,对英国文学了解甚少,面对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只好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也仅限于课本知识,不能适当地向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对文学背后的英国文化鲜有涉及,学生对于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二)教材方面。

1.英国文学历史悠长,内容繁多且错综复杂,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学习掌握的知识点太多,想要全面地掌握英国文学知识并非易事。此外,有些文学知识并不具有太强的趣味性,想要了解掌握此类知识,多数学生只得选择机械地死记硬背,这在很大程度上再度使得学生觉得文学知识枯燥乏味。

2.部分文学作品比较难懂,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代表,作品大多采用中古英语,与现代英语有较大差别。部分学生本来就不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底,阅读现代英文小说或剧本都还存在不小问题,如若再遇上中古英语,他们就会倍感头疼。

3.部分高校现在采用的教材只是单纯地介绍英国文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国著名作家及他们的主要作品。由于课时限制,虽然经过了一两年文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几部完整的英文名著,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

(三)学生方面。

1.多数学生对文学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学习文学课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于提高英语水平没有多大实际帮助。现今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很多学生更倾向于学习语言“工具化”的课程,如外贸英语、英语口译等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2.对于英语非第一语言的中国学生,一看到篇幅较长、生词较多的英国文学著作,难免心生畏惧产生抵抗情绪。虽然英国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进行开设,学生也进行了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但是英文名著本身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学生在阅读并理解英国文学作品上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3.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处在网络发达、娱乐方式众多的时代,很多大学生经不住网络的诱惑,沉迷于电影、电视、网络游戏之中,过于注重感官享受而忽视了培养内在素养,文学对于他们来说无足轻重。

4.对文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文学背景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背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与英国历史有很大联系。现今生源广泛,英语专业招生文理兼顾,理科背景的同学对于文科知识如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科目的掌握十分欠缺。虽然在大一大二阶段学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学习相关文科知识,但大多数同学仍然感到缺乏支撑学好文学课程的背景知识。

(四)传统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一卷定成绩,即只要学生卷面作答得好,就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高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学会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采用考前突击方式,短时间内快速地将整学期的文学知识记在头脑中。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并不能对文学知识较好地消化,也不能将有关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考场上凭借记忆将考卷答完之后很快就会将大部分知识抛于脑后。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在考试中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但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违背了考试的真正目的即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根据对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的上述原因,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效率,应从教师、教材、学生、考核方式四方面入手,针对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提高教学建设质量,让学生通过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方法改革。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不再是老师满堂讲课,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老师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带动学生多参与小组讨论。课堂上老师只是作为引出知识点的引子,更多的知识要让学生通过课上讨论,课下分工合作,搜寻相关资料得出,最后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大家分享展示。这样一来,老师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又学到了知识,还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知识点更容易掌握牢固。

2.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学著作,培养学生对原著的鉴赏能力。针对部分采用中古英语的英文名著,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作品,适当采用双语教学,结合优秀的中文译文,减轻学生对赏析难度较大的英文名著的抵触心理。课后老师应布置学生预习文学作品的任务,课堂上让学生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疑惑,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此,课堂上老师在对名著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而是提前做好了准备,在经过自己的一番独立思考之后,接受老师的正确指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学作品,掌握文学鉴赏的能力,又有助于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3.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针对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学校可以将考试分为几项测评方式,然后取其综合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判。例如评判标准可以分为学生平时表现、撰写论文与报告,以及期末考卷成绩等几方面。通过这种较为公正的评判方式,学生明白学习一项课程不只是期末苦下工就足够,考试的真正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应考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学生以往考前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更注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下工夫,从而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文学知识。

(二)文学课程老师要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

针对部分文学课程老师自身文学修养不足的情况,要想有效地带领学生学习文学知识,老师应该在这方面加强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多充电读书。另外,学校应该重视文学老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适当地派遣个别文学老师出国,感受英国文化,直观地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如此,文学老师对英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胜任文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在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教材配套读本,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文原著读本。

教材是课堂的核心部分,对学生学好英国文学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课堂上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多阅读配套教材读本,欣赏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仅仅讲述作者生平及重要著作。通过阅读文学原著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作品精髓和核心思想,以及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同时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三、结语

英国文学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英国文学课程,其重要性对英语专业学生不言而喻。因此,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改革的道路漫漫长远,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完善改革模式,通过不断实践,深入调研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具有阅读鉴赏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高度审美情趣和高素质的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门纪敏.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D].导师:魏晓红.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鞠玉梅.修辞能力与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外语界,2008,(6):47.

[3]张梦雪.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比重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案例研究[D].导师:高晓清.湖南师范大学,2013.

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文学欣赏;新途径;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提高社会的人文素养被提上日程。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文学素养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学校将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列入教学目标之一,并研究其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我国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学生文学欣赏水平的现状

文学欣赏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以文学欣赏开展一定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升华人生境界、加强文学情感体验、完善文学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入世程度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潮蜂拥而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为了进一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刻不容缓。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将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归入教学目标之一,并将其编排到教材中。同时教育界对文学欣赏的内涵、理念、特点以及教学模式都做了详细分析,并提出新的培养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在文学欣赏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学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提高学生文学欣赏水平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在色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帮助学生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仁人志士在提高学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新途径方面不断地推陈出新,有效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教学质量。但是客观来讲,在提高学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新途径中依然存在严重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1.教师的文学素养普遍偏低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教师的文学素养普遍偏低,直接影响了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是文学欣赏课程的主导者,他们通过将自身的文学欣赏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引导方式来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的目的。但是由于很多教师的文学素养比较低,不仅关于文学欣赏的理论知识匮乏,甚至根据文学的文本来设计观点和问题的能力也不够,这就导致了我国文学欣赏课堂上学生只限于读文学文本的现象。可见,教师文学素养水平偏低不利于学生文学欣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文学欣赏教材不科学

我国的文学欣赏课中使用的教材不科学,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文学欣赏教材的内容一般指的是选定的文学作品,其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的媒介,也是赏析的样本、教学的案例。因此,文学欣赏教材内容的选定直接关系着文学欣赏教学质量。如果文学作品选定得科学合理,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反之亦然。但是在我国学校的文学欣赏教材中,不难发现一些文学欣赏作品的文学欣赏价值不高,并且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难易程度把握不准,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制约了学生文学欣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学生文学欣赏积极性不高

调查发现,我国文学欣赏氛围不够浓厚,这也是学生对文学欣赏的积极性较低的主要原因。文学欣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并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全面地欣赏文学作品。但是,我国学生在文学欣赏方面积极性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不利于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4.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影响

我国在文学欣赏教学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层面略显僵硬。文学欣赏不仅需要独特、先天的优势,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为主,即教师讲授、学生听,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学生想象力的进一步培养,不利于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学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新途径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我国不断探索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学生文学欣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但是依然存在上文列举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文学欣赏的教学质量。为此,下文将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1.进一步提高我国教师的文学素养

通过对建立健全教师的文学素养培训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与考核,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此外,还应该为教师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通过探索讨论,进一步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更好地对文章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2.转变我国传统文学欣赏教学模式

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学欣赏教学理念,并结合我国教学的特点,加以吸收利用,不断发展创新,形成特有的教学模式。首先,我国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方法。其次,要结合选文的特点,采用现代的教学方式,如结合音乐、PPT、影音视频等,通过文学美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3.科学合理地编订文学欣赏的教材

我国教育部门应该科学合理地编订文学欣赏的教材,在与时俱进的同时继承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同时还应对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年级来划分文学欣赏教材的难易程度。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文学欣赏的兴趣,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促进我国文学欣赏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提高社会对文学欣赏的重视程度

我国应该大力提高社会对文学欣赏的重视程度,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为学生搭建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社会平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近年来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此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但是,我国在创新发展培养学生文学欣赏水平新途径的同时,依然存在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国还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的文学欣赏教学理念,不断发展创新,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红梅.校企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27):183-185.

[2]何红梅.高职文学教学中人本意识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18):115-117.

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

一、前言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教授学生语言运用规范,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而文言文不仅是一种典雅凝练的语言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在口语中白话文是主流,但是文言文以其独特的生命力不断陶冶和感化着学生的精神,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因此,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拓展阅读分值也随之增加,因此探索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十分有必要。

二、文言文教学现状

1.文言文课程特点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比较独特的组成部分,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较大,知识难点多,所以文言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比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及分类、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方面。同时,文言文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了文言文的规律就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授时要重点讲授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的特点,归纳总结古今词义、语法的差异,让学生有条理的、系统的掌握文言文知识,并且能够用现代汉语进行阐述。

2.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是我国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然而,近几年来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不能摆脱教学效率低的困难境地。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古代汉语语法,而忽视文言文诵读,把精美的古典文学篇目讲的索然无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基于学科本位,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对学习主体的需求、教师的引导角色、文言文的学习情境等因素的考虑,因此,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难以实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言文教学模式程序化,教师逐句串讲,介绍古汉语知识,学生忙于做笔记,力求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学生不了解文学作品的特定背景,难以切身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情怀,从而掌握文学作品背后的内涵,得到思想和审美方面的提升。

三、.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1.深入剖析教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要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深入挖掘,这不仅是指语法语义层面上的学习,而且包括文字背后的情感和言外之意。比如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中,对“一痕”“一芥”“两三粒”等意象的应用目的和用法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者内心漂泊无依的心里状态。除此之外,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还需要对文章的脉络和主题进行梳理和归纳,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孟子从“农业”渔业“林业”三个方面阐述了王道的观点,教师还可以将其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政策进行对比,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师要意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常用文言文翻译方法(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在讲述《水调歌头》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对比《记承天寺夜游夜游》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怀,在讲授《鸿门宴》时引导学生发现宾语前置句式并且进行归纳。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重视诵读

为了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师在组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堂辩论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学习《木兰诗》一课中,由于关于花木兰的影视和书籍作品比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花木兰的看法,由此拉近文言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教师巧妙的提出问题,即《木兰诗》反映的花木兰形象与同学的理解有所不同,学生通过查找发现《木兰诗》中对战争的描正面诗句写很少,大篇幅的描写了女儿的心态,教师由此进行课堂教学,最终得出文章的主题,即花木兰既具有保家卫国的勇气,又具有小女儿的本性,希望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突出了花木兰的平凡性。

语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文言文表达的意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齐读、轮读、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尽粟一石”中的“石”字和“粟”字。同时,学生可尝试自己进行句读,进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含义。

3.在现代文教学中渗透文言文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拉近文言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可以有效的破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语文教学中现代文教学占主要部分,文言文教学相对较少,因此只在教授文言文课程时讲述相关知识时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讲解现代文的时候适当的穿插渗透文言文教学。比如在讲到“妻子”一词时,教师可以顺便提及文言文中妻子的含义是指妻子儿女,在讲授俗语“是可忍孰不可忍”时,可以解释这里“是”的意思是代词“这”,在正是场合称呼“令尊、令堂”等。通过教师有意的教授,学生无意识的学到了更多知识,再次学习文言文时,就能够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4.补充背景资料,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文言文作品的学习离不开写作背景,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该补充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生动的历史故事、作者的自身处境以及文章中涉及的作证资料。比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补充《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文献,善用比喻,长于说事,喜欢采用渲染夸张的方式突出各方辩论,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由此可以得知《邹忌齐王纳谏》也是侧重于观点的表达过程(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对邹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的探索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努力与热情,教师要结合文言文教学的特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求能展现文言文之美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把枯燥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切实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和斌: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考试与评价》,2012年05期

[2]邹家茂: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构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9期

[3]杨雪桥: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5

一、课堂创新教学――语文新课程的长久主渠道

自从16世纪欧洲开始出现编班上课以来,班级授课制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一直成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时至今日,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长久主渠道。但这不并意味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等同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死气沉沉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讲,新课程要大力推进的是创新教育,新课程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思维,鼓励质疑,张扬个性。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词语解释以词典的解释和课文注释为统一标准;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主题,以教参的分析为统一标准;文学鉴赏,以专家的理解为统一标准……,统一的东西太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感悟的自由,窒息了创造,磨灭了个性,丧失了自我。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一个扼杀个性、压制自由想象、禁锢标新立异的课堂环境,是不利于创新思维存在和生长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种种统一,不再强求一致,不再盲从权威。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统一的评价模式,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显示与发展。只有创设“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才能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灵活;也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就本质而言,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生活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语),在这条道路上,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去发展[1]。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它应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科特质,依托语文学科载体,立足语文教材和课堂。选题要紧扣学科课程,反映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是单篇课文的研究,如《祝福》:“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可以是多篇课文的综合或比较研究,如“从《拿来主义》和《灯下漫笔》看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特色”,“刘兰芝与杜十娘的反抗精神的比较”;可以是课文的拓展性研究,如“鲁迅小说中的市民形象分析”;可以是与语文相关的其它社会生活和文化专题,如“江南水乡与水乡文化研究”[2]。

三、图书馆――引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神圣殿堂

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下一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中学校大多有着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它是学校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知识的殿堂,是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的教育职能内涵十分丰富。第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图书馆通过它所收藏的古今中外文献和丰富的报纸期刊,帮助学生突破时空的局限,汲取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从而培养高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健康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操。第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图书馆资源可使学生突破课堂教学囿于教科书的局限,汲取科学营养,开拓知识视野,提高文学素养,达成文化积累,还可以了解世界动态,培养多元化的观点。它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而且可起到课堂教学无法起到的作用。第三,培养学生的信息利用意识和获取信息的实际能力,其中包括能运用各种检索工具、检索系统和检索手段获取信息;能根据需要筛选信息、剔除冗余消息,以有效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组织,为我所用;能消化、吸收并创造新的信息和知识[3]。图书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已逐渐为许多学校和语文教师所认识,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开始把教学的目光,从课堂转移到图书馆、阅览室,从单纯的反复分析教材到鼓励学生、乃至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教学课时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有目的地阅读。

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做到,一是加强指导,科学选择:要指导和帮助学生从众多的读物中遴选适合不同学生、不同目的、不同需要的书刊,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解决浩翰的书报资源和有限的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以求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效益。二是要开展活动,交流成果:如撰写书评、读后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以及撰写新书简介、新书海报等等,在广泛的读书活动中形成人人读书的氛围和风气,吸引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四、网络天地――激发兴趣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载体,更是语文学习激发兴趣、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便捷途径。在学生学习中,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计算机信息网络都是可供利用的便捷学习工具。第一,计算机网络为学生预习工作提供重要帮助: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语文的预习离不开对课文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关材料的搜集,以求对课文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计算机网络是最便捷的工具。第二,计算机网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习惯的形成:长期以来,由于语文学习主要依靠书本,受单一性的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难以激发,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难以培养,而计算机网络丰富生动的语文资源,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了,语文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第三,计算机网络是解决学习难题的有力支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学习的难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请教于人,可快速、准确地解决许多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成为学生解决学习难题的有力支撑。第四,计算机网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人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通过上网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参与网上讨论,丰富了知识,加深了社会阅历,有效提高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优势为我所用的同时,也要加强指导和监控,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

五、社会生活――汲取生活营养提高语文素养的丰硕根基

语文与生活同在。社会生活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指向,又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广阔的社会、丰富的生活,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最大课堂和根本教材。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引导学生用明亮的眼睛观察精彩的世界,用心去感悟广阔的社会生活,善于观察,精于思考,勤于采撷。所谓“时时浏览社会之书不字不学问,处处采撷生活之花有枝皆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愫和习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引导学生“反刍”生活,用生活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最好注解,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汲取营养,又将语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是“大语文”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工厂企业,融入自然山水,探访名胜古迹,参加社区活动,关注社会改革……无一不能与为语文教学鲜活的课程资源。

此外,文学社团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组建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培养文学新人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创造条件,组建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指导文学创作,鼓励发表交流。通过开展诗歌朗诵、小品表演、戏剧演出、文学笔会、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学社团活动,为学生发展特长、彰显个性、提高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缺失了文学社团,语文教学天地将暗淡无光;只有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语文世界才能满园春色、大放光彩。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不能缺失以上途径,但又不止于上述途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语文教学天地才能一片广阔。

参考文献

[1]吴绍晋. 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误区探析[J]. 福建教育,2003,(11B).

[2]邹兆文.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科特质[J]. 语文知识,2002,(8).

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6

一、依标扣本,用确定目标法引导学生认知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确定阅读目标,目标是形成能力的导向,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学生的激情参与。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喜欢阅读哪方面的文章,什么样的文体最适合他的口味,再因势利导采用如下几种方式确定各自的阅读训练目标。

1.明确预习目标——重在基本功的训练

很多学生求知欲强,往往忽略了“写”的能力达到要求,如:古诗文背诵过关,而书写出错;还有词语或成语的运用,不能很好的辨清字形,影响了能力的展示。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得强调学生在学习时,心口如一,手脑并用。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告诫学生:写字如做人,先做事后做人,点滴小事透析人的素质,日常行为折射人的光辉。哪怕是一笔一画,一个标点符号都能体现你的语文素养。由此学生都确定了自己写好规范字的目标,对易混字都能采用自编顺口溜的方法区别、识记,其效果是明显的。

2.明确课堂学习目标——课文阅读、文后习题的训练

学生必须明确这节课在预习的基础上,要学什么,掌握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文后的习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该单元的文体,进而根据不同文体细化学习目标,并达到目标训练要求。

3.明确课外阅读目标——避免盲目性

怎样确立课外阅读目标呢?首先必须知道自己在某学段所需要的知识点是什么,而后到图书馆查阅相应的书籍或在计算机上打开相关的网页进行查询,合理安排好阅读查询的时间。这样就能做到忙而不乱,有计划地获取需要的知识。

4.明确训练目标——达到学以致用

在实施《新课标》教法以来,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占60%左右,而学生在不同类型的考试中,都渴望自己能得到最好的成绩。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平时训练有目标:一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二是揣摩有效的阅读方法;三是读题、审题要仔细;四是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创新。总之,训练目标要“有的放矢”。

二、求真务实,用快速阅读法提高效益形成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怎样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做题能力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落实课堂快速阅读训练四步曲

不同节次课前出示不同的训练题目、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求不同),统一时间完成训练任务。评析时,人人参与,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或阅读做题时遇到的困难,顺势重温阅读做题方法:(1)阅读题中定文体,缩小范围明思绪;(2)不同文体不同题,文体特点占几题;(3)语言特点紧扣题,表达方式依文体;(4)开头结尾异作用,修辞手法异似同;(5)思维敏捷主观题,切近生活扬新意。学生在平时训练中获得了阅读做题技巧,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具体表现。

2.强化课外阅读训练,促进快速阅读能力的提高

(1)每授一节课后,依据课文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拟好充实课本知识的题目(力求新颖、规范化),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主学习、用不同的思维方式陈述效果。对知识面比较宽泛的问题,鼓励学生合作探究或从相关课辅资料和计算机上去寻求理想答案。

(2)从教学活动中可看出,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训练的“严”,却忽视了课外阅读训练的“严”;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严在当严处,活在个性上”。“严”在两方面:一在书写规范化,二重陶冶情操;“活”在三方面:一在个性化,二在有创意,三在乐参与。这样做可使课外阅读训练在“严”中生发“活”的效果。

(3)依据相关资料表明的,初中生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每分钟阅读500—600字的水准,严格要求在活动课上展示,评议其效果存入进步档案中。时时提醒学生注重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熟三分巧”。快速阅读养成习惯,最有益于做好阅读题。

实践证明,快速阅读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功不可没的。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也就顺理成章地显示出来。

三、创设平台,用满腔热忱鼓励学生展示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阅读能力的广阔天地,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凭满腔热情活跃在语文课堂上或课外活动中,何愁语文不好教?何愁学生阅读能力难形成?

然而,如何营造课外阅读能力形成的平台呢?笔者是这样做的,课堂活动,笔者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课外活动,笔者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经常与学生进行“六比”(美文佳句朗诵、成语积累、即兴口头作文、默写规范化、述说一日新闻、任务完成效果),同学们在新颖别致的活动中,比出了学语文的兴趣、激情、活力,最终形成并提高了阅读能力。无论是学校举行语文方面的竞赛,还是县级抽考,笔者的学生几乎都能榜上有名,这些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