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管理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管理体系建设

护理管理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当前具有的湿地面积总共为5360万平方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5.58%,其中已经有2340万平方公顷的湿地已经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被称之为地球之肾,其对于保证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难以忽视的综合作用。近年来对于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国家也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但是湿地保护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截至目前为止,多种问题的叠加和交织,使得本身就极为脆弱的湿地保护变得愈加艰难。

一、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现状及凸显的问题

(一)湿地管理立法滞后

当前来说,我国关于湿地保护的立法存在极为严重的滞后性,在全球公认的森林、海洋以及湿地等三大生态系统中,仅剩湿地保护尚未形成专有的国家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但是由于该公约仅仅属于原则性的条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必须由各缔约国对相关法规进行细化,从而保证其形成更强的可操作性。根据我国当前关于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可以发现立法主要从湿地水、土壤以及生物等资源要素为基础出发,但并未涉及到湿地生态功能保护。

(二)湿地管理职责不明确

根据湿地管理体制分析,因为其具有湿地生态特点和自然属性的复杂性,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湿地管理难度远超过其他生态系统,其作为水陆过渡地带,同时包含陆生、水生以及两栖动物,其在管理划分中分别由林业和农业部门负责。林业部门在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以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为主要目标,常常会与其他以资源利用和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其他部门产生冲突。

二、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实施分级管理与所有权制度

在湿地类别划分过程中主要按照其自身的重要程度进行,主要包括国家重要湿地、地方重要湿地以及一般湿地。在此过程中应当按照统一标准由各地完成湿地的认定,进而确定湿地名录和面积以及范围,最终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逐渐划清楚全民和集体之间的湿地界限,明确全民和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湿地资源清单和空间范畴。而中央政府应当对大江、大河以及大湖和跨境河流、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草原以及海域滩涂直接行使所有权,根据专家的深入研究得出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标准,对于所有湿地中的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湿地公园应当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最终由中央政府形成《生态功能重要湿地名录》。

(二)完善湿地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湿地管理机制中日常管理极为混乱,体系构建不健全,尚未形成统筹规划,进而使得日常工作的基本效率大大降低。在当前的工作过程中必须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领导作用,并按照“职责清晰、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守土有责”的基本工作思路,形成多级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明确湿地管理的基本职责,不断细化规定,并在政策措施、力量投入以及人员调配等方面加大刚性约束,将中央的多种要求落实到具体制度建设和管理方面,避免政策落实效果不断降低的现象发生,从而实现湿地保护管理的统一协调。

(三)建立湿地生态红线制度

为了避免我国湿地面积的减少,必须严格按照对湿地进行科学划分,并分别开展保护、利用和动态管控等基本原则,加强对于湿地生态红线的规划研究,进一步明确湿地生态空间的征用管理制度,对湿地系统退化的基本趋势形成有效限制。对于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以及国家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征用应当予以禁止,从而形成重要湿地开发利用的预警体系。对于其他湿地的征用则应当施行占补平衡机制,对于湿地开发强度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按照先补后占或者多补少占的原则开展湿地开发利用工作。

(四)建立湿地退化修复制度

对于退化湿地应当进行必要的生态评估,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促使其恢复到湿地的自然状态。通过河湖水系连通,湿地植被恢复以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等多种方式,避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不断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对于湿地面积的扩大应当由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湿地被侵占的情况进行准确排查,并通过退耕还湿和退养还滩以及排水退化湿地等方式,恢复原有湿地,从而实现湿地面积的扩大。在该项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在水源、用地、管护、移民安置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安排,进而为湿地面积扩大提供机会。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和民生改善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民意的成绩,其已经为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大量经验,而通过生态补偿体系的不断健全,科学指导湿地内产业的不断发展,寻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活动,实现湿地保护管理重视度和参与度的全面提供,最终实现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基本信心。

[参考文献]

[1]郑震.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N].人民日报,2015-06-08.

护理管理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核心业务;统一的平台;数字林业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72-04

1.引言

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化是一个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利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及整合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资源,实现自然保护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良性互动,并结合现代自然保护区管理理论,通过各类直观、便捷、智能的应用,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原有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过程。

“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提出是响应国家“数字林业”战略与“数字保护区”建设的重要体现,是现代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区发展大趋势的必然产物,更是保护区事业发展对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必然结果。保护区信息化管理的完善可以有效降低保护区信息业务需求成本;有利于个各业务职能部门的协作,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为各级领导提高决策水平。

2.象头山保护区概况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惠州市北部,总面积10696.9 hm2,是北回归线上难得的一片绿洲。随着国家、省市对保护区投入的加大,以及人大议案的实施,保护区硬件建设得到了逐步完善,保护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近年来,象头山保护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科学考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保护区根据业务应用的需要完成了服务器、网络交换机等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并开发了信息门户网站等应用系统,为“信息化管理平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2011年起,象头山保护区开始实施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初步建成了以保护区核心业务为依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结合保护区管理特点与专业知识,建立了保护区各类资源数据信息化管理、统计分析、视频、防火监控与监测分析为主要目标的,互通、高效、集成、一体化的信息化保护区管理系统,加快了保护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实现了保护区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可视化、信息共享化,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

3.象头山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架构

象头山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是以数据中心为基础,通过数据信息交互服务,将各类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业务与系统信息,通过合约接口,为信息化平台的各个应用层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数据中心还为智能巡护移动采集系统、样地数据采集系统等移动终端设备提供数据整合服务并传送到信息化平台;最终信息化平台的内容通过PC、浏览器、平板、手机等各种设备来展示,为用户提供便利。

4.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4.1硬件平台与运行环境、数据库建设

(1)搭建软硬件环境,如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数据库系统、工作电脑、监控中心装修、办公附件等设施。

(2)对保护区现有积累的资料与数据进行整理、数字化,并建立集卫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保护区专题数据等为一体的空间数据库。

4.2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设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应用的集保护区资源管理、巡护监测管理、生态监测管理、科研监测管理、办公管理等为主要应用的子系统管理。

(1)地理信息子系统是保护区信息管理的基础应用,由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它通过空间分析技术,将保护区地理位置、森林资源直观、便捷地集成,有利于高效管理信息资源,为决策支持提供数据支撑。

(2)资源管理子系统是保护区的数据基础,主要对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动植物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通过图表的方式直观的进行展示;同时还可展示一些保护区专题用图,做到数据资源共享。

(3)巡护监测子系统通过实时获取巡护数据,对巡护人员及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与定位,提供巡护工作中的运行轨迹、巡护状态查看,以及巡护工作质量的分析。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实时展示护林员的巡护路线、巡护计划、巡护事件等,可有效提高保护区对巡护管理工作的效率。

(4)生态监测子系统是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数据基础.也是最为直观的展现。主要是通过网络(有线、无线)将保护区建设的视频监测点、样地调查点、防火监测点、气象监测点、红外相机监测点等地的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与平台系统数据对接,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进行采集资源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可以有效的展示保护区信息化监测的成果。

(5)科研监测子系统主要用于对保护区科研活动情况的展示,能直观的反应保护区的科研水平。如保护区动植物标本展示,主要将保护区日常制作的蜡叶标本通过电子标本的形式保存;保护区科研项目情况的展示,主要是体现保护区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汇报等等。

(6)办公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保护区日常办公的电子化功能,包括保护区办公、车辆使用、物品使用、文档管理、公章使用等无纸化管理,可有效的提高保护区日常办公效率。

(7)系统设置子系统包括部门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管理、参数维护等后台设置功能,方便日常系统平台维护。

4.3信息化平台硬件建设

(1)根据象头山保护区的地形特点,在保护区核心区周边建设视频监控系统,搭建数字无线传输方式的通讯网络,将视频信号传输至管理监控中心。

(2)建设保护区常规地面气象站,并完成相关仪器设备安装与调试。

(3)建设保护区在线巡护系统,实时保护区巡护监测任务,指导护林员开展巡护工作,提高管护监测水平。

(4)建设森林防火专用报警监测视频装置,利用红外热像仪和高清可见光摄像机对野外火源和烟气进行热成像分析,并与地理信息系统及视频监测管理系统相结合,提供烟雾及火焰识别,实时报警信息,并将位置信息以短信的形式传送至保护区相关人员。

5.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及发展趋势

通过数字化工程的建设,象头山保护区已建立起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保护区资源管理信息取得了更直观的展示效果;建立起对内各业务部门的协同作业;建立起覆盖保护区70%以上范围的防火视频监测点;完善了保护区巡护管理系统;扩大了保护区样地监测的范围;汇总了保护区科研建设的成果;保护区的数字化管理逐渐步入正轨。

象头山保护区后期的数字化建设发展趋势主要有:①严格遵守“全省自然保护区数字化平台”的相关标准规范与建设机制,建立规范化的数字化体系建设;②按照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要求,为提供基础数据与服务而建设全省统一的保护区数据体系,加快业务系统应用开发和信息共享;③在“自然保护区数字化平台”统一平台框架下,实现保护区业务应用基础功能的共享,促进省、国家平台和各保护区的和谐发展。

6.存在的难点与问题

(1)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标准做指导,前期对数字化的定位不够清晰,对平台内容的需求不太明确,实施方案缺乏论证,前期的规划方向存在一定的缺陷。数字化建设是一项持续的工作,永远都是在进行中,而没有真正完成的时候,所以对于它的建设步伐值得好好地研究一下。

(2)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环境非常复杂,对平台的稳定性有着较大的影响。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牵涉到很多方面,如:硬件、软件、数据、工程实施等多个方面;而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受地形、气象、雷电、电源不稳定等环境影响较大,导致设备使用不稳定、寿命短、维护困难的情况较多;同时数字化平台建设由于刚起步,缺乏建设和管理经验。因此,目前数字平台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功能有待完善。

(3)数字化建设的标准还未统一,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健全。由于数字化制度建设之后的管理和技术规范缺乏,很难达到各方都满意的效果。数字化的后续运营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长效的数字化能力与使用的考评机制,使用的普及度不高。

(4)后期维护难。由于数字化平台涉及面比较广,不仅需要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人员,而且还需要熟知各工程方面的安装人员来维护,更需要对保护区管理有一定了解的人员,因此对于它的维护存在一定的难度。

(5)保护区人员一时难以接受信息化的东西,平台应用普及度不高。

7.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难点和问题,可制定如下解决方案。

(1)由国家林业局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全国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实行统一标准,防止出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应用等问题,为资源整合和协同作业打下基础。信息化建设中基础性、公共性的项目,由国家林业局统筹资金安排,统一研发,为全国林业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保障。对地方个性化的信息化系统,由各地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统一规划与标准,分别负责建设实施。

(2)以保护区业务需求为主导,以应用和服务为重点,不片面追求高精尖技术,应该以保护区实际情况及需求开展信息化建设。

(3)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省份和单位先行试点示范,取得经验后,逐步实行推广应用。通过试点示范,探索科学的技术路线,积累经验,指导全国,少走弯路,减少风险,提高效率。

(4)加强保护区信息化业务培训,指定专人负责跟进项目的进展以及日常的维护,提升保护区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水平。

(5)将保护区的日常办公业务逐步迁移到信息化平台中来,有效的提升平台的使用率。

8.结语

护理管理体系建设范文3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运用,社会逐渐面向信息化、数据化发展,如何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高效性以及准确性是当前各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大数据的发展步伐中,信息系统的规范化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日趋重要,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网络系统的高速运行,逐步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以此更好的促进数据归档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简要提出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的要点,并以石油企业为例,提出当前我国石油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得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企业档案管理系统 运行维护 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系统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更加广泛,发展空间也随着扩大。现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企业对其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信息化电子档案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一项工作方式以及工具,其运行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在石油企业中,强化其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分析档案管理运行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和体系建设要点

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手段维护以及管理一个已经建设完毕信息系统,保障其长期性的顺利运行并长时间发挥其运用效益,比新系统的建设更具价值。

(一)企业档案管理系统任务

在企业档案管理实践工作中发现,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以及维护并非简单的维持系统的顺利运行,同时,也包含多方面的工作任务,具体如: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系统运行功能的应用加以推广;不断充实、修改、更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尽可能避免以及排除档案系统的运行风险以及系统错误;逐渐完善以及强化系统功能;实现档案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创新相关新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率等。

(二)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原则

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预警性原则。一般来说,企业档案管理运维系统包括多种预案,争在系统出现故障性问题或者系统的紧急状态,能够及时预警并找出相关应急措施,这对于系统运行维护效率的提高以及运维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2)科学性原则。企业档案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不能处于事务性处理这一局面,同时,各级运行维护系统应当避免问题的重复性处理,逐步实现系统工作的科学化。(3)指导性原则。在实际的系统运维中得出,系统问题的发现以及解Q与系统的完善与开发、系统优化机制以及相关业务流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具备指导性原则。

(三)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功能

运行维护技术对于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系统平台应当实现问题的分析、处理以及问题反馈的高速运行,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以此逐步实现系统数据的准确性目标。另一方面,系统平台应当具备指导以及操作功能,企业分公司在使用管理系统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系统更新、工作人员缺乏经验、业务变动等问题,常常由于系统缺乏有效的功能指导,应当系统功能的发挥。在系统工作环节,通过有效的指导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数据故障以及系统故障,能够降低系统运行维护的压力,并逐步提高系统运行维护的准确性。

另外,针对企业方案管理系统而言,还应当具备系统优化功能,即在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及时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而通过系统的优化设计以及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功能。同时,档案管理系统也应当具备信息仓库功能,通过信息仓库收集系统故障及其解决措施,这对于系统信息的再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仓库也包含信息流转、系统功能运行指导等方面的信息,能够为系统的推广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制度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建设相关制度保障体系,比如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应急制度等,以此不断提高系统运维系统的有效性以及实用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运维制度的完善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系统管理人员的有效维护,能够降低系统运行中的风险,有效改善系统工作的质量以及系统服务水平。通过科学的考核以及激励体制,合理评价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行为,不仅能够激发其工作热情,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促进系统运行维护的健康发展。

二、石油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和体系建设现状

石油企业是我国经济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提高对于其档案管理系统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建设统一化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现阶段,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全面记录着企业的发展历史,是企业发展方向的一大依据,通过档案资料的有效分析,不仅能够明确其自身发展目标、扬长避短,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通过档案资料的管理方便与企业领导及时了解其各个单位的发展情况,并以档案作为实际出发点制定一系列管理方案,保障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当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还需不断完善和改进。

(一)真实性问题

一方面,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档案是石油企业中重要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应当确保其真实性。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保障档案信息以及相关重要数据的安全,使用档案文件时很有可能出现信息篡改或者数据遗失的情况,无法保障信息的安全,极大降低了企业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在石油企业中,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中多为图表资料,档案资料的负责人不明确,无法保障资料的权威性,或者存在档案资料的删改情况也难以发现,因此,企业档案管理的真实性问题是应当逐渐引起重视。

(二)保密性问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以往的电子式文件档案或者手写档案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文件档案容易出现遗失等问题,极大影响其安全性以及保密性。而使用计算机作为网络终端,能够极大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但是不利于档案资料的保密。

(三)长久性问题

随着办公系统的数据化发展,许多单位逐步面向无人办公状态发展,信息化文件档案的运用范围也不断拓宽。现阶段,企I信息、数据均可以储存在电子档案中,工作人员只需手动操作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信息,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方式简化了办公程序,但是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档案信息在较短时间内全部遗失,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影响企业档案管理的长久性发展。

(四)广泛性问题

档案管理按照原来传统管理制度,利用率并不高,查阅资料难,不能准确、快速的找到相关文档,档案不能被广泛应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后,可以快速定位档案位置,准确找到原始档案,并能让存放的档案内容得到更好的运用,充分发挥历史档案资源的作用。

三、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和体系建设措施

(一)库房的智能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进,其在企业各个领域的运用更加深入,有关工作人员应当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建设全新的、能够与之适应的档案库房管理系统,并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通过其时效性特点逐渐实现库房的实时监控,有效控制库房的空调设备以及温度,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逐步实现库房管理的现代化以及智能化。

(二)建设档案管理相应的网络

现代化社会的信息数据量不断扩大,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市场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成分,因此,在这一时代中,企业应当不断完善其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价值。建设档案管理系统是改善传统管理方式中问题的主要手段,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推广化运用,同时也能满足数据量剧增情况下人们的工作需求。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更加方便的管理方式,通过计算机的硬件共享,有效建设档案管理部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联系,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三)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在石油企业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其工作水平,因此,管理人员应当提高重视,定期组织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与体系建设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在提高其职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对于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石油企业应当加大人员培训投资,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培训活动,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际演练,以此培养工作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

(四)积极引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企业档案管理国策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的工作方式,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就现阶段来说,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运行与体系建设并不完善,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意识到技术发展的中心作用,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通过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化系统在档案管理中的可靠性。

四、结语

石油企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水平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有关人员应当引起重视,积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石油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与体系建设[J].现代企业,2016.10(15):847-849.

[2] 陈永生,苏焕宁,杨茜茜.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安全保障[J].档案学研究,2015.04(18):63-66.

[3] 祝云飞.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解析[J].机电兵船档案,2016.05(12):251-253.

护理管理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 U4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9-0148-02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了高速公路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使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应运而生。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是由监控、通信、收费及供配电照明四大系统组成,其工作的特点是分布地域广、稳定性、可靠性要求高。那么,如何使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更加安全、快捷、方便的为人民服务呢,这不仅取决于机电系统设备本身,更需要完善的机电系统维护管理。只有正确的、完善的机电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才能使系统设备寿命更加长久、设备工作更加精确,减少系统故障,真正的发挥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

1 目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建设的现状

伴随着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应运而生。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是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柱,其中包括了IT设备、网络设备监控设备等高精度智能设备,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工作地点分布比较广泛,但都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机电系统收费、监控数据、视频图像和语音都需要不间断的实时传输,一旦系统中断,就会造成管理失控、通行费流失等重要损失。那么,怎样避免系统中断的产生呢,这就需要机电系统的正常运转,而机电系统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机电系统后期的维护管理。

2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后期维护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对于公路机电系统后期维护管理来说,维护工作不够标准,管理工作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上: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的工作包含了方方面面,从最基本的日常护理和定期检查到技术性较强的专项升级和系统扩容,维护人员的工作难度都在不断增加;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不仅存在IT设备、网络设备,有控制设备、通信设备等,这些设备的维护不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可以操作的;对现有机电工程系统扩容、专项升级没有有效的标准可遵循;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性的、强制性的维护规范。正是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后期维护管理暴露出的这些问题,才更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它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加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后期维护管理,才能保持良好的高速公路交通环境,实现其可靠有效的运营。

机电系统是目前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收集交通信息、气象信息、道路状况及相关设备状态信息,起到疏导交通、保证行车安全等作用,因此,只有实施好机电系统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才能顺应当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机电设备的作用,提升高速公路整体运营管理水平。

3 如何加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后期维护管理

3.1 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机电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系统化设备采月的维修方法和措施。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重点控制”的原则,有计划性的对设备进行预防维护,日常巡检、定期维护这些基础预防维护都是必不可少的,将设备分类,针对比较复杂重要的大型设备来说,需要分级管理,工作人员要遵循严格的维修策略和办法,在保证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为工程节约经费。其次,设备维修工作人员都应知道设备维修记录是其工作的基础,因此要及时的保存和整理分析设备的维修记录。还有,设备的安全管理需要工作人员及时的检测和发现设备故障,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服务器可以配双机备份或镜像硬盘备份,保障供电系统稳定可靠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3.2 维护人员的管理

由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组成涵盖了多个方面,所以其出现故障的种类也比较繁多,特别是遇到某些异常的故障必须马上维修,不然的话就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样的情况就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了维修人员的重要性。比如不建设隧道的百公里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就需要给每个分中心每一个班次都配备一名机电工程师和二名技术工人;如需建设比较大型的隧道的话,那么在原有的人员基础上每个隧道管理所每班次需要添加一名工程师和一名技术工人。公司内部还要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和各系统维护讲座和学习,使维护人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升其业务能力。

3.3 系统定期检查和排除故障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系统定期检查的工作主要是指供电线路检查、信号及控制线路检查、控制线路检查、设备运行参数检查、系统数据稳定性检查。例如在检查供电线路的时候,需要查看线路的破损情况,检查工作的重点要放在电缆的接头和接地,是不是有漏电和接地值超标的情况发生。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故障也分为:一般故障、中等故障、紧急故障、特急故障。例如个别图像突然出现了轻微干扰或是控制信号不太稳定这就属于一般故障;部分图像出现严重干扰或中断属于紧急故障;变压器、UPS/EPS、光传输平台等故障则属于特急故障。

3.4 系统扩容和专项升级

系统扩容和专项升级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主要针对的是硬件和软件。在整体考虑扩容和升级后系统的协调性、兼容性等原因时,就应该要求专业的设计和咨询单位来操作,首先要在这之前准备好充足的工作资料并结合起来制定出完善的实施方案,在系统扩容和升级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由于系统混乱导致重要数据丢失的情况,实现系统的平滑过渡。

3.5 维护资料文档整理

维护资料文档管理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日常工作中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关节,但它却恰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维护资料文档包括:设备日常护理记录、系统定期检查记录、故障排除和修复记录、系统扩容和专项升级记录、备品备件记录。以系统定期检查记录为例:系统定期检查的工作内容是记录每次检查的时间和内容、检查出的问题和处理措施及后期效果。

4 结论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初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涉及面广,发展速度快,所以与之相对应的运行维护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变化。只有高度重视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管理,不断地加强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达到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合理的运营模式,使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袁成科.综述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探析[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11.

[2]古鑫蕤.论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系统维护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0.

[3]林祥华,雷晟.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系统维护标准化探讨[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2,3.

护理管理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局部网络;计算机;呼吸内科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145-04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计算机在医疗日常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管理在医院各科室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形成较规范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医院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1-2]。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医疗技术、护理水平信息化两方面,我院呼吸内科联合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平台给呼吸内科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格局,促进了呼吸内科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共36人,年龄23~59岁,平均(33.9±3.7)岁;工作年限3~22年;其中医生7名,护理人员29名。职称: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10名,护士11名,助理护士6名。文化程度:本科9名,大专27名。

1.2方法

1.2.1信息化管理前 2014年1~12月我院呼吸内科未实施信息化管理,仅给予常规诊疗措施。

1.2.2信息化管理后 2015年1~12月我院呼吸内科开始实施信息化管理,具体内容包括:①医生工作站平台建设。医生工作站信息系统是医疗系统中的核心系统之一,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叫号系统:包括排队、医生呼叫、排队信息显示、语音播放等功能模块,各模块间数据同步。叫号系统有助于保障就诊秩序的有条不紊,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成本核算系统:成本核算收费模块操作灵活、准确,可对治疗项目的增减,支付方式的选择应付自如,保证了账目的准确性,与医院的收费系统衔接完好,同时避免了手工记账现象,降低了对账工的工作量。移动工作平台:医生在查房时使用移动工作平台,将患者的信息进行实时录入,可通过网络对患者的健康情况进行沟通,方便快捷;同时,通过移动平台查房系统整合患者的医疗信息,方便随时提取信息,大大提高了医务工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信息安全评估系统:建立信息化医院的同时面对着涉及信息安全的严峻挑战,信息化管理体系可通过内部网配合网路信息安全系统密钥来保障科室的信息安全。日常事务:工作站平台可提高科室日常工作的便捷性,科室每日所需的物资、耗材、器械等由电脑自动生成,且经网络直接传输给相关部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医护人员的人力和物力浪费。②病历信息系统:我院呼吸内科对每位收治的患者都进行了信息平台录入和信息化的处理,保证了患者病历资料的安全性,查询的便捷性。病历信息系统可以快速整理患者的疾病谱,了解疾病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以便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③质控系统:通过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可以随时查询患者信息,并对辅助检查资料等进行详细查询,提高了对患者综合信息的了解程度,还可以对呼吸内科医疗文书质量进行监测,也有助于病历的长期保存。④信息辅助系统:信息辅助系统主要管理呼吸内科的日常业务工作,可通过医院的内网公告系统、院内邮箱等收发邮件,保障了医护人员之间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便捷性,更有助于高效办公。⑤健康干预系统:健康干预系统内容丰富,包括营养配餐、运动指导、慢性病管理,跟踪随访等,随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而生成,根据患者要求制定健康干预具体方案,个性化的营养配餐、运动指导与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相对应,实用强,患者依从性也高。

1.3判定标准

满意度评价[3]:出院前就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采用中文版HPOI(翻译后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6~1.0,Cronbach′ α系数为0.770),选取其中相关问题。患者满意度包括服务等待、服务主动性、健康干预指导、就诊便捷、总体满意度等,各项满意度内容均采用0~10级计分制,满意≥7分,5分≤较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信息化管理后取药时间、交费时间、诊疗等候时间、配药平均时间较信息化管理前均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信息化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实施信息化管理后,患者满意度为97.0%,较实施前(83.0%)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信息化管理前后护理人员自身满意度的比较

实施信息化管理后,医护人员满意度(86.1%)较实施前(55.6%)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医疗服务信息化是国际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整体建设,以提高医院整体的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目前,一些大型医院已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将医疗数据信息经过输入、整理、归纳以及输出等处理,全面对整个医疗云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4]。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以计算机为准则,减少了人为差错,在临床上有很大作用,主要有如下优势。

3.1信息化管理体系可提高数据的准确率

成本核算系统通过共享中间数据库的方法,以接口方式每天定时快速地从链接系统中采集当天数据,包括门诊的数据如挂号、收费数据、药品收入、护理工作量、医生工作量等内容;住院信息的数据如入院人次、出院人次、患者费用信息、药品使用情况等信息[5-7]。

3.2 信息化管理体系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成本

建立信息化医院以后,将以往手工信息录入转变为通过重复信息快捷录入,减少了工作量,信息化体系相匹配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效避免了错误信息的输入,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信息采集效率,简便了工作流程,以往信息采集过程中的不配合和不理解的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使诊疗更加方便、快捷、专业化。

3.3 信息化管理体系可提高科室的整体管理水平

信息化管理体系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量身设计,使科室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为院部与科室之间的直接沟通提供了有效途径,提高了工作效率,绩效考核结果更加及时、准确、透明。通过采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成本核算系统中的数据,实现科室绩效考核的自动归集与分配,完全取消了过去根据各项报表重复录入数据编制科室绩效考核表的繁琐工作,逐渐提高数据源的准确程度,同时改变了以往散漫的工作态度,真正实现了制度化,促进了各科室之间的合作和协调,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8-10]。

3.4信息化管理体系可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确保为患者服务的有效时间

信息化管理体系依靠其快捷、高效的支持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药材、药品信息、阅片等均可在网上完成,并可及时通过内部网络发送给相关部门,保障了医护人员之间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便捷性,确保了办公的高效性;通过移动平台查房系统整合患者的医疗信息,方便随时提取信息,大大提高了医务工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缩短了医生等待各项报告的时间,降低了工作量,保障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11-13]。

3.5信息化管理体系可提高病历管理质量、降低差错率

病历是诊断、治疗、护理等工作的详细记录,也是临床重要资料及现代医学的法定文件,当出现医疗纠纷时,病历是重要的法律证据。电子病历系统的实施为医疗信息的录入和管理提供了诸多便利,减少了医护人员因患者较多而引起的差错,避免了由于错别字造成重写以及人为性的配药差错等,同时患者病历信息可通过患者随身携带的健康卡来传输,共享性好,给医疗带来极大的便利,电子病历中有关患者所有的诊疗信息都可以追溯,查询方便,也有助于缩短急症患者的等候时间[14-15]。

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与其相匹配的信息化人才建设也应成为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医院应采取创新培养模式、营造育才环境等方式,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懂管理、精业务的卫生信息化人才,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本研究中,信息化管理后取药时间、交费时间、诊疗等候时间、配药平均时间较信息化管理前均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医护人员从繁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参考文献]

[1]刘天健,方淳.云终端技术在医院排队叫号系统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4,(7):99.

[2]卢林发,王俊梁,李越.远程健康咨询服务行业的现状调研及发展建议[J].医学信息,2013,26(7):291-292.

[3]朱桂娟.舒适护理对上肢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22-24.

[4]董虹.浅析电子病案质量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7):43-45.

[5]吴津成,周晓龙,王建文,等.浅析信息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3,22(11):24.

[6]李丽娟.信息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0,23(8):250-251.

[7]杨云富,刘鹏.浅谈信息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9):16.

[8]张晓萍,梁云朝.构建医院预算信息化管理体系[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2):75-77.

[9]崔福荣.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20-21.

[10]杨仁祥.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0,1(4):301.

[11]林少虹,罗少红,黄艳红.电子护理文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12(2):103.

[12]舒象武,李碧娟.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2):183-184.

[13]王健.基于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医院财务管理探讨[J].管理观察,2012,36(15):182-184.

[14]李海燕,施晓芬,黄平.电子病案质量管理方法探讨[J].中国病案,2011,12(3):10-12.

护理管理体系建设范文6

1背景

周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西南,地处城郊接合部,辖区总面积43km2,共有13个镇区居民委和1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万人,流动人口12.8万人,该中心2005年在原瓦屑卫生院的基础上异地新建而成。目前,中心设立在新镇区市级动拆迁基地,原瓦屑镇区设立分中心,居民密集的周浦镇老镇区设立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行政村均设立1所村卫生室。经过3年左右的建设,中心、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在硬件方面已基本完成了标准化的改造,初步形成了全面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但是,在实现功能转型的过程中,基本医疗管理方面逐步暴露出了一些诸如管理组织、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与改革方向不适应的矛盾,上述问题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提出了基本医疗一体化网络管理的模式。

2目标与方法

2.1目标研究探索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管理领域实现“六位一体”功能的组织架构与职责体系、核心制度和重点流程体系、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

2.2方法

2.2.1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论证和相关政策研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工作的基本原则、任务分解和目标要求。

2.2.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内部研讨,开展管理诊断,评估中心目前基本医疗的管理现状,明确现状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

2.2.3开展培训。召开中心“基本医疗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召开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相关专家、中心领导、中层干部和各部门条线卫技人员参加的动员会。

2.2.4制订实施方案,确定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组织结构和职责定位、完善核心制度及重点流程体系、明确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三方面作为实施途径,探索可行性管理模式。

2.2.5成立浦东新区卫生局、本中心和各部门垂直的三级质控组织,开展质量控制。

3结果

3.1转变思想观念:基本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两大中心任务之一社区医疗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质量标准,合理运用院内外各种服务形式,以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疾病恢复期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为主,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开展综合、连续的诊疗工作。

3.2组织结构和职责体系建设

3.2.1按照功能定位的目标要求,打破以往社区主任、副主任一管到底的模式,根据管理活动对实现目标要求的贡献程度,确定了4个不同的管理层次:战略管理层负责明确总体的任务、计划和方案措施,由中心主任和分管副主任组成;职能管理层按照社区医疗管理的目标分为医疗质量管控、护理质量管控、医护安全管控、院内感染管控和科研教育5个职能部门,负责执行向上汇报,同级联系协调,向下到底全面覆盖指导的职能;操作管理层按照社区医疗服务形式的不同,分为中心、分中心门诊、综合病房、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病床、乡村卫生所和消毒供应6个班组,负责组织开展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不同形式的社区医护服务;操作层按照服务技能要求的不同分为全科、病房护理、社区护理、老年康复、影像、检验、药剂、中医、口腔颌面和乡村医生10个业务技术条线,负责按照各级管理要求执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

3.2.2管理体系中的每一个岗位的职责设计采用职能三级分解的方法,一级职能为部门的使命;二级职能为一级职能的宏观分解;三级职能按照PDCA法进行细化描述,使各项职责具体化、可操作(表1)。

3.2.3为了实现“六位一体”功能目标,在直线职能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具体任务的组织方面同时采用短距式结构,有效地增强了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图1)。

3.3核心制度和重点流程体系建设制度、规范和流程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是管理的目标和依据,同时也是重要的手段[2-4]。按照医疗质量、医护安全、护理质量、院内感染和科研教育5个单元分别完善和修订相关的核心制度共43项,每个单元包括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制度二类,涵盖了业务管理的全部活动;业务流程是由与之相配套的相关岗位组织起来的一项业务活动。不同的业务流程是因不同业务目标而产生并存在的。针对社区医疗中产生的一些诸如:发热病人处置、双向转诊、医疗废物处置和医疗安全事件的上报处置以及“六位一体”连续服务等业务活动,建立了7大重点流程处置的图例和规范,以达到协调有序组织的目的。

3.4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是本市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是组成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按照国家卫生部、上海市及浦东新区卫生局的技术管理和操作标准,结合社区医疗工作的特点和功能定位,适时编制和修订超声、放射、处方书写、分级护理、急救、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护士长工作、门急诊护理、病区管理、供应室质量、临床检验、科研课题质控、全科医学、中医、药事、院内感染质控、外科门诊、医疗安全、医疗管理、住院病历书写和计划生育等质量控制和考核标准。尤其是针对与村卫生室功能相对应的医疗质量的要求修订了中医、内科、外科、护理和药剂5个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通过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与社区全科医疗、护理相关的重点操作,主要包括肌肉、皮下注射、导尿、密闭式静脉输液、电动吸引器吸痰、穿脱隔离衣、无菌技术、清创与换药、徒手心肺复苏、鼻导管吸氧、置胃管和口腔护理等11项,采用流程图示形式对全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便于达到熟练、规范和准确的目标要求[5-6]。

4讨论

4.1一级医院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随着社区医疗工作的要求与功能定位的变化,以往的实现功能转型要以转变各级领导、卫生技术人员与全体职工的思想观念为前提,以改革结构体制为基础,完善质量管理为核心、以强化规范管理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