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范文1
(一)制度缺乏政策法规依据
出台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不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而是脱离学校实际情况,不合乎相关规定,缺乏严肃性。
(二)制度不健全不合理
制度建设严重缺位,相关内容片面、笼统、不规范,有的内容已不符合当前实际,失去其合理性,不利于操作。
(三)制度制订过程简易化
宣传工作做的不够,不能虚心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制度不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四)制度执行约束力软化
制度只能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落实不到工作上,流于形式。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政策法律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政策和法律依据。《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原则精神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制度的直接依据。它明确规定。
(一)高校财务管理基本原则
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工俭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高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高校应单独设置一级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学校财务工作。
(三)高校财务管理遵循的一般原则
预算编制应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事业基金管理应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专用基金管理应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原则;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择优原则,按科学规划、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等。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结余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度。
(一)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
区分不同性质收入来源,合理组织收入;根据资金支出性质、用途,加强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结转和结余、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管理应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二)重视学校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均衡性,降低风险;建立基本建设投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财务清算制度,定期报送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
四、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保障实施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是高校开展财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的直接依据。高校、财政、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切实依法行使监督职能,与高校形成合力,保障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一)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管理措施是否有力,落实到位。监督高校专项补助拨款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
(二)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
高校应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如有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重大预决算方案变更、重大财务制度实施,应向财政部门报告,并自觉接受检查。
(三)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审批制度
高校的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设备购置,按财政管理制度规定,应实行报批和招标采购程序,高校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合理配置资源。
五、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范文2
【关键词】 会计制度 加强 建设
1 引言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经济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中跻身突出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综合眼下现状,企业中普遍存在对会计制度建设重视度低、制度不完善、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等诸多不良现象,本文从现状分析入手,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有利于推进会计制度建设工作进程的措施。
2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现状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针对会计工作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所制定的明确的规章条例,它是企业会计工作所要遵循的规则、方法、以及工作程序的总称。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加深对制度建设的研究,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长期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或文章报导,不难发现,当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普遍表现出工作落实不到位、制度形同虚设、制度内容不完善、制度实效性偏差、制度约束力缺失等各种问题。种种迹象表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普遍受企业自身的主观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往往在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缺乏牢固的科学基础依据,容易出现会计制度与企业实际运行不相吻合的错位现象,最终使得制度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大打折扣,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无法发挥指引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管理层或职工群体,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工作的配合度普遍较低,严重阻碍了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意识薄弱
如果企业内部员工没有会计制度建设的意识,那么实际的建设工作必然是无从谈起的。意识直接影响了人的行为能力,综合当前现状来看,在企业中,不论是管理层,还是底层职工,对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认知,从而导致潜意识里对会计制度建设工作的忽视,观念也比较淡漠,直接影响了企业员工投身到会计制度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工作迟迟无法得到切实的落实。
3.2 企业会计人员整体水平较低
企业会计人员队伍整体的职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影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些企业,尤其是小规模的家族企业,其会计从事人员往往是亲戚或关系亲密的朋友,这种情况的弊端在于,极易导致会计制度不具备约束力和规范性,同时易产生会计工作脱离监督的问题,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缺少一个基本的起始点和切入点。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体系以及会计工作政策法规的更新换代,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随之提升,导致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国家、社会要求脱节,既无法保证会计制度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也严重阻碍企业发展。
3.3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体系不完善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这就要求会计制度体系必须是全面、系统和完善的,如此才能为实际会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基础。然而,根据当前企业现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体系普遍存在缺陷和不足,企业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大多数凭借自身主观判断,即依据自身的经验办事,容易出现会计工作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实效偏低下的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决策质量和长期发展。
4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培训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首先要依靠一支职业水平和业务素质都较高的队伍来实施和落实。因此,企业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综合培训和实`锻炼,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会计队伍规模的结构及规模,合理、科学地组织会计培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训练方式的多元性和结合性,采用不同的形式,来保证会计人员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培训结果,实行考核和激励制度,促使人员积极学习、主动锻炼,提高会计制度建设的意识重视,提升自身的会计综合水平。
4.2 完善会计制度体系
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企业的发展必然是与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工作,同样也应随着国家经济体系和会计政策法规的变革和发展,作出对应性的变化和调整,如此才能为会计工作提供正确指引。根据经济市场的明确要求和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来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应当遵循四个主要原则,即适应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在实践中严格遵循这四大原则而不偏离轨道,以保证会计制度的适应性、合法性、效益性和科学性,是制度体系完善的根本基础。
4.3 强化会计制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强化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机制,是保障会计制度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途径,建设、完善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指引、规范、约束和监督作用,以此保证会计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效避免企业出现程序混乱、管理脱节等各种问题。
5 结语
综合来说,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在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相关部门应重视会计制度的建设工作,切实落实会计制度的实操性,充分发挥会计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引作用和规范力量。
【参考文献】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范文3
关键词:央企内控建设问题建议
一、引言
依据有关公开的数据,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中央企业的数量目前在120家左右,资产规模大约在25万亿元,央企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内控指引)的出台,系统地向所有企事业单位推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毫无疑问,这套规章制度将成为央企制度建设的范本和依据,对于提高我国央企管理水平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央企集团公司正大力推进内控制度建设,通过内控制度建设,为央企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内控制度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本文拟就央企在内控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加以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二、央企内部控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国务院国资委自成立以来,通过向央企集团公司派驻监事会,对央企进行现场监督,促进了中央企业的合规经营,起到了国有资产监管应有的作用。
通过对大型央企集团开展董事会试点制度,改善了中央企业的所有者缺位的现状,实现了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治理结构方面满足了内控建设的要求。
内控指引颁布以来,部分央企通过开展全集团内控制度建设,梳理了业务流程,识别了关键控制点和内控风险点,健全了控制措施,进一步明确了部门分工、岗位职责,加强了内部牵制。
境外上市公司依据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单位内部开展内控自我评价、中介机构开展内控审计,既满足监管需要,又在某种程度上防范了经营风险,建立了内部监督机制。
三、央企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而言,我国的央企内控建设刚刚起步,尽管获得了良好的开局,但是毋庸置疑仍然存在着若干问题。
(一) 对企业内控建设目标理解不准确
内控指引的颁布,促进了央企建立、实施和客观评价内部控制,规范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行为,按照以往一贯的行文程序,无疑对于这套指引,部分央企通过财务部门逐级转发宣贯实施,部分央企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按照财务内控建设工作部署要求,或者由财务部门牵头实施,这很容易导致下属单位将企业内控建设理解为就是财务内控建设,从而忽视公司层面内控制度建设,尤其是内部环境的建设。目前的内控推进情况表明,一部分企业仍然处于“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的状态,编制企业内控制度手册重形式,轻实质,对企业内控建设目标理解不够准确。
(二) 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环境薄弱
自国务院国资委2003年成立以来,央企集团所属大型企业逐步建立了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三权分立的组织机构基本形态, 但其所属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大多采用院所长负责制,决策层管理层合二为一,治理结构缺乏监督层,这种缺乏监督的组织架构,只能寄希望于院所长的综合素养,可能由于院所长个人的风险偏好最终决定单位的风险取向,某种程度上事业发展带有一定的冒险色彩。
虽然大部分企业实行公司制,但是法人治理结构也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现象时有发生,董事会的独立性时常受到外部干扰,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职工代表、工会组织、股东代表,行政关系上受制于董事会高层,有的单位经理层不能正确运用管理控制方法,各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
(三)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由于管理层对内部监督的认识不足,内审人员自身专业胜任能力的欠缺,因此内审机构设置形同虚设,部分企业内审机构作为财务部门的一个处室,无法发挥内部监督的职能。已经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也因为内控评价过程中的而大大降低了监督效力。
(四) 缺少内控信息系统的支撑
会计软件满足会计核算要求,物资管理系统满足库存管理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满足劳资人事管理需要,合同管理系统满足合同文件管理的需要,档案管理系统满足文档资料管理需要,尽管央企已经建立了若干独立的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独立软件缺乏将各个业务流程与内部控制有机衔接的机制,因此目前的信息系统尚需要进一步升级改造,实现流程管理与内部牵制有机结合。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范文4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实施效果; 影响因素
当前,以2006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我国基本建成。由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涉及面广,客观上决定了规范体系的执行难度。本文通过对财政部2001年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揭示影响内部控制规范执行效果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执行效果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文献综述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分支,其理论根源来自于COSO内部控制报告。2002年之后,美国涌现了大批关于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成果。2002年美国SOX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披露内部控制报告,这种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了机会,催生了一大批以内部控制为主题的实证研究成果,代表性的领域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缺陷的决定因素(Leone,2007)和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经济后果(Hammersley et al,2008)。但是,并没有文献涉及到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问题,原因显然与美国SOX法案自身的要求相关。
国内内部控制问题的实证研究主要追随美国,但研究视角比较散乱(李享,2009),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蔡吉甫,2005)、市场反应(陈共荣等,2007)、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林钟高等,2007)。陈晓陵等(2008)研究了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杨雄胜等(2007)研究了我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晓芳等(2010)考察了内部控制执行机制。
针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领域的国内研究成果比较匮乏,李玉兰(2011)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透视河北中小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实施现状。张荣海(2011)通过风险管理视角研究如何加强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刘向伟等(2012)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高校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货币资金是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流动性最强,被关注度高,而且,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单一,要求明确,控制程序可操作性强。根据基本的逻辑推理,可以合理推测:如果单位对货币资金这一基本控制内容重视不够,执行乏力,那么,在其他领域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肯定存在更多问题,其他内部控制规范更难得到有效执行。通过考察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实际执行情况,可以实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因此,货币资金本身的特殊性应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值得考察。就有限的国内文献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于企业,没有针对政府等非营利组织开展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机关,正好可以弥补当前内部控制研究中存在的普遍不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为了解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笔者对某国家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379份调查问卷反馈信息,其中有效反馈353份。从受调查者工作岗位看,会计岗位人员占70.8%,审计岗位人员占4.2%,财务管理岗位人员占2.5%,其他岗位人员占12.5%,缺失值占10%,财务岗位人员合计占77.5%。从受调查对象最后专业分布情况看,会计专业毕业占39.1%,财务管理专业占3.4%,审计专业占2.8%,其他专业占33.7%。从学历角度看,本科以上学历占32%。从任职财务岗位时间看,1—5年占19.8%,6—15年占31.7%,16年及以上占34.3%,说明受调查者都具有相当的实务经验。总体来看,受调查者对调查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而言具有很好的内部信息基础,其基本情况能很好地满足调查目的对受调查者相关素质的要求。
对上述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1.受调查者认为“内部控制是否重要”与受调查者的“最后专业”高度相关,即最后专业为会计和审计的人员更倾向于肯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推断,专业背景对于理解、掌握、应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规范具有重要影响。
2.受调查者“是否了解内部控制规范”与其“在岗工作时间”在0.05显著水平下不相关,但把“在岗工作时间”作为控制变量保持其不变前提下,“是否了解内部控制规范”与“最高学历”在0.01显著水平下偏相关。这说明对于内部控制规范的相关认知主要通过学历教育,尤其是在校教育途径获得,因而如果能够加强学生在高校期间财经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将对他们今后从事财会实务工作有重要意义。
3.如果在受调查者所处的组织中,关于货币资金的非常规事项最终决定权归属财务部门主管而非组织领导,则该组织对于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情况更为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财务部门或者组织领导者如果具备财务专业知识或者相关背景,则有利于相关控制规范的执行。
(二)研究方案
由于关注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具体执行情况,而衡量执行情况的最佳手段就是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其具体的贯彻、落实。调查问卷的内容取决于研究目标,并直接影响到研究变量的设计和分析。因此,笔者针对规范的具体内容和条款,逐一设计了调查问卷的内容。
将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因素归纳为控制目标、控制环境、制度建设、制度执行、监督检查5大变量。其中,控制目标是整个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目的,也是此次调查的出发点所在,因此必须予以考虑。对于控制环境要素予以保留,并以制度建设、制度执行、监督检查3个要素作为补充,将监控要素改为监督检查。基于以上考虑,设立了5大要素。要素确定之后,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的具体内容按照5大要素进行归类并整理,由此在5大要素之下形成了32个调查项目(变量)。
对于要素及其变量,除了调查问题中存在“是否”字样时,“是”为“1”,“否”为“0”之外,其他变量均采用利克特(Likert)量度法度量,要求受调查者就本组织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的效果进行评价。量度级别共分5级,分别为没有执行、执行较差、一般、较好、很好,分别记1—5分,得分越高,表明执行效果越好。
在分析时,控制目标、控制环境、制度建设、制度执行、监督检查之间关系的相关性检验,均使用了适合于定序变量的非参数检验kendalls-taub等级相关系数检验。对控制目标使用了均值显著性检验,同样采用非参数检验,主要用Mann-Whitney U检验。研究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中对其中最重要的两独立样本方差齐次性进行了检验,而没有过多关注其分布的正态性,考虑本次方差分析的大样本特性,这样做是可以接受的。本文所有相关关系分析均在0.05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关于本次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在适合于定序数据重复试验稳定性检验ANOVA with Cochran's Test中,Cochran's Q值1 278.996。伴随概率P值0.000,表明重复调查具有稳定性,且α信度系数为0.94,充分表明本次调查问卷可信度高,重复调查时结果具有较高平稳性。
三、实证分析
(一)调查结果
70%的受调查者认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货币资金控制目标基本实现。大部分受调查者均认为,本单位或者部门已经建立了货币资金岗位责任制度,但在下列方面执行规范的情况不容乐观。
1.尽管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本单位或者部门已经建立了现金限额制度,但是60%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一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2.对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而言,比较重要的控制活动就是按照不超过5年的时间进行岗位轮换。然而,对于这一问题,40%的受调查者认为,本单位或者部门未能执行这一规定。这一点再次验证了前文对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时所提及的问题。3.在现金管理中,有将近15%的受调查者认为单位内不同程度地存在坐支行为。4.有关内部审计制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这是整个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建设中最为无效的一项,说明在受调查的公共部门中,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非常不足。
(二)影响因素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影响因素,有必要对上述5大要素共计32个变量进行进一步分析。将这些因素进行分类整理,从中提取更本质的但又未能直接观察到的因素。
进行因子分析前的可行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样本适应性检验KMO值0.74,大于0.6;巴特利球性检验卡方值为1 900,伴随概率0.000,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可得到7个因子,能解释原有信息的70%。碎石图如图1:
因子F1的综合性最强,包括反映货币资金审核批准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以及反映票据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分别反映现金盘点和账户清理、票据监销的执行情况等变量,上述11个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38%。因子F2可定义为反映控制环境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8%。因子F3主要反映内部沟通与监督检查变量,方差贡献率为7%。因子F4可定义为反映职责分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因子F5可定义为反映现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4.3%。因子F6可定义为反映现金限额管理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4.1%。因子F7可定义为反映制度建设和控制环境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4.0%。
1.因子分析模型表明,控制环境是影响内部控制目标最为主要的要素。这一点在因子F2、F7中得到验证。COSO报告认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系统内其他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并对其他要素起制约作用。这一基础性作用在2006年COSO委员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小型上市公司实施指南》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本文的研究结论也直接支持这一观点。
2.制度执行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在因子F1、F5中得到体现。毋庸置疑,一旦缺乏有力的执行机制,再完善的制度也会失效。
3.现金管理的控制措施对于控制目标的实现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点体现在因子F1、F5、F6之中。现金相对于银行存款和票据而言,由于缺乏外部机构的牵制(如银行存款必须通过银行机构,票据存在出票人等机构),一旦缺乏有效的监控,必然对货币资金整体的安全产生影响。因此,在整个货币资金控制活动中,相对于银行存款的控制和票据以及印章的控制而言,现金管理和控制执行情况对整个货币资金目标的实现产生更主要的影响效用。
4.因子F3所涵盖的内部沟通与外部监督值得关注。运行通畅的内部举报往往为实现控制目标提供预期保证,外部强制性监督强化了这种预期保证效应,两者相互结合,为控制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另外,职责分离作为一项重要的控制措施,其对于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提供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政策建议
因子分析结果意味着保障内部控制目标顺利实现是有章可循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抓住关键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措施,就能够收到良好效果。据此,从关键因素入手,根据这些因素内部各种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强化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提升控制环境整体氛围
组织内部的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负有根本责任,尤其是对建立一个良好控制环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单位可以从下列方面加强控制环境建设。
一是单位负责人应当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选拔、任用具有专业背景的财务主管领导,并赋予其更广泛的权力,尤其涉及货币资金非常规事项的最终决策权。单位负责人更看重货币资金支付复核、票据管理、单位财务专用章的保管,而财务主管领导更注重货币资金申领、支付手续、货币资金职责分离和授权批准以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的日常控制。因此,如果财务主管领导对现金事项有最终决策权的话,那么货币资金控制的一些关键环节将得到更好的控制。
二是单位负责人应当重视内部沟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沟通。单位负责人应积极鼓励组织内部形成正直诚信的风尚,多注意与单位员工的交流沟通,鼓励财务人员积极举报违规行为。这三个方面的交互作用,能够产生1+1>2的“叠加效应”,最终必将对内部控制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加强领导与财务主管之间关于财务问题的沟通非常重要,加强与其他员工的交流也很重要。领导的重视程度与组织道德价值观氛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交互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单位领导多注意与单位员工的交流沟通,将对单位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有很好的效果。
三是加强上级单位的监督检查,借助外在监督提升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尽管单位负责人与财务主管之间关注度不同,但是如果上级单位经常到本单位检查内部控制执行情况,那么,将产生交互作用,从而提升内部控制执行效果。这一点有力地表明,单位控制环境的建设好坏与上级部门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上级部门对下属单位适时进行监督检查,并能据此对下属单位给予奖惩有利于下属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二)制度建设必须与制度执行情况相结合,并强化制度的执行效力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包括制度制定、执行、评价(监督)和完善等方面。制度如果要发挥作用,必须强化执行机制,将制度切实落实在细节之处。这一点在本次调查中得到有力印证。制度制定、制度执行以及监督检查相结合,会对内部控制效果产生1+1>2的交互作用,大大提升内部控制效果。具体而言,制度执行机制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增强相关制度的可操作性,加入责任条款,使得制度便于操作,利于执行。即使存在条款完备的书面责任制文件,组织也有可能时常发生坐支等违规行为。因此,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应该增强可操作性和责任条款,以强化书面制度、规范的执行效力。
二是职责分离和定期轮换制度,必须有机结合,不能偏重某一方面。如果要发挥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重要控制制度——职责分离的作用,则必须要强制执行从业人员定期轮换制度。需要指出的是,充分发挥“岗位分离”作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一项重要制度的作用,还需要结合“审核制度”、“票据管理制度”、“账户清理情况”、“定期盘点”等制度,才能够使得岗位分离制度在货币资金控制中发挥最大效力。
(三)重视内部审计,提升内部审计功能
内部审计最主要的职责是通过审计活动,对组织内部的各部门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财务收支等进行系统的审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作出结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内部审计在整个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地位处于比较尴尬状况。一方面,公共部门内部审计在实际制度建设中并未得到有效重视;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又是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实际上意味着,尽管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有意或者无意地将其忽略。当前,强化公共部门的内部审计功能应当成为强化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公共部门的内部审计功能亟需在意识形态以及实际执行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四)强化外部监督检查
对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制度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是提高内部控制效果的关键所在,而是否由上级单位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则对内部控制执行效果有显著影响。公共部门本身承载着公共职责,在理论上应当由社会公众履行受托职责的监督工作,但是监督成本的巨大使得公众监督往往难以实现,从而造成公共部门外在监督的匮乏。上级机构应当承担这一职责,并将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形成有效的外在监督压力。实证分析进一步表明,如果公共部门的监督检查能够形成制度化、常规化,那么,它将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形成交互作用。
公共部门应当重视并加强现金方面的细节管理。现金相对于银行存款和票据而言,对内控目标的实现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对此,公共部门应当加强现金限额管理和现金盘点工作,严格禁止现金坐支现象。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
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包括:第一,控制环境是影响内部控制目标最为主要的要素,单位控制环境建设的好坏与上级部门的支持、监督有关。第二,有力的执行机制是影响内部控制规范执行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制度建设必须与制度执行结合起来,否则制度实施将会流于形式。第三,专业背景对于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具有重要影响。财务部门或者组织领导者具备财务专业知识或者相关背景,有利于相关控制规范的执行。针对上述三个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强化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改善控制环境整体氛围,将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情况相结合,并强化制度的执行效力,同时重视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外部监督检查是提升内部控制规范执行效果的关键。
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本文调查对象是某国家机关的财会人员,其与企业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规范的理解和执行上存在差异,可能会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 Andrew J. Leone. 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A discussion of Ashbaugh, Collins, and Kinney(2007)and Doyle, Ge, and McVay (2007),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quation. 2007(44):224-237.
[2] Jacqueline S. Hammerdey Linda A. Myers. Catherine Shakespeare. Market Reactions to the Disclosure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302 of the Sarbanes Oxley Act of 2002,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8(13):141-165.
[3] 李享.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回顾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1):87-96.
[4] 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5):85-88.
[5] 陈共荣,刘燕.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J].系统工程,2007(25):40-45.
[6] 林钟高,郑军,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来自沪深两市A股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7(4):132-143.
[7] 陈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53-61.
[8] 杨雄胜,李翔,邱冠华.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0-67.
[9] 晓芳,孙静.内部控制执行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4):88-92.
[10] 李玉兰.河北省中小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1(7):35-38.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范文5
Abstract:The system construction is promotes the office service potency the efficient path, but also has some insufficiencies in the concrete system design, may from decide aspects and so on standard, by system strong function, by system superior attitude by the system to begin to impel the service potency the promotion.
关键词:地铁公司 制度建设 服务效能
Key word:Subway company System construction Service potency
地铁公司办公室,既要发挥搞好服务,做好沟通协调的作用。随着地铁公司多元化的发展,办公室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面对这种需求,可以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作用,提高工作效能。
一、制度建设是办公室服务效能提升的有效途径
制度分为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的制度,但无论何种制度建设,都能有效的提升地铁公司办公室的服务效能。
1、正式的规章制度能有效的提升办公室的服务效能
正式制度是指以条文的形式明确下来的制度。办公室的工作在部门的全面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既要对领导负责,也要对部门全体人员负责。这种正式的规章制度越制订得越详细,越能提升办公室的服务效能。
首先,正式的规章制度会对办公室的各岗位职责进行清晰的描述,职工根据自身的岗位职责,按照规章条例来办事,为提高服务效能奠定了基础。其次,正式的规章制度会对办公室的办事流程进行明确,避免了工作中可能存在缺位的问题,避免部分同志推卸责任,不服从安排的情况。再次,由于办公室工作必须对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予以落实,而完善的制度规定一方面为办公室执行自身的职能,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提供了制度支撑,这将提高服务效能。
2、非正式的制度能有效的提升办公室的服务效能
非正式制度是指没有以条文的形式明确下来的,但会对办公室工作人员服务效能产生重要影响的价值信仰、职业道德、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内容。首先,职业道德越高,工作态度越好,一般而言其服务效能也就越高。对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而言首先应该强调的就是职业道德,这是提高服务效能的基础。其次,从价值信仰来看,有着远大的理想追求的职工,会更加努力的工作,并通过工作来提升自我,从而其服务效能一般也较高。再次,从风俗习惯来看,个人的工作生活习惯会影响到其工作态度,对服务效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地铁公司办公室以制度建设提升服务效能面临的现实难题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地铁公司办公室以制度建设提升服务效能面临制度体系不完善、制度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办公室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等方面的挑战。
1、办公室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
从运行时间来看,我国地铁公司的存续时间还不是很长,部分城市甚至还没有修建地铁或者正在修建,这从某一方面表明地铁公司管理模式还在摸索之中。特别是部分制度的细化程度不够,使得整个评价可能会出现不公正的问题。
2、办公室制度的执行力度还有待增强
首先,办公室的部分制度还只是一种宏观性的、指导性的制度,而要贯彻执行这些制度,则缺乏与之配套的、可操作的细化规则,不利于办公室的规范管理。从具体的实践来看,虽然对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较为明确的分工,但由于缺乏外在的监督,部分职工在提供服务时可能会缺乏责任意识与竞争意识,不利于服务效能的提高。
3、办公室文化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当前,地铁公司的办公室文化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表现在办公室文化本身的提炼程度还不够,出现对办公室文化的感受程度不深的情况,难以通过文化来影响和指导职工的行为。
三、办公室以制度建设提升服务效能的对策建议
以制度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办公室可以从以制度定规范、以制度强职能、以制度优作风三个方面着手。
1、以制度定规范,提高工作效能
首先,办公室要进一步深化对岗位职责的研究,并进以制度条文的形式对岗位职责进行描述,详细的记载目标岗位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工作完成状况下的基本状态等。其次,办公室要制定和规范岗位标准用语、标准工作流程等,以此来规范和引导职工在具体工作中的行为。。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效能考核评价制度,要以客观、公正、全面、可操作为基本原则,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并明确考核达标的标准。
2、以制度强职能,提供更优服务
首先,要强化调研制度。办公室作为领导了解公司运行情况的重要渠道,作为领导做出决策的重要“参谋”,在进行任何工作时,必须强调调研制度,以此为基础客观公正的向领导做出反馈。其次,要建立跟踪调查制度。办公室要发挥领导决策服务制度,对于公司下发的文件、管理办法,办公室要落实各部门、各岗位的落实情况,检查其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并向公司决策层及时反应有关事项。
3、以制度优作风,提升队伍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学习,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办公室要积极的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国家有关的文件,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广泛的积蓄有关地铁公司管理方面的知识。其次,要健全协作制度。根据办公室工作复杂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现实,强调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对于不同科室之间的工作,要在严格流程的基础上加强沟通,搞好协调。再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办公室工作具有铁一般的纪律,但也必须有人性化的一面,提高办公室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钟峻青. 新加坡地铁公司经营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1)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范文6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06-02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模式功能简化。人口老龄化迅速到来,加重了家庭养老的负担,老年供养人数的上升,使中青年的劳动人口压力加大。我国大部分老年人口都分布在农村,专门用于养老的开支使很多农村家庭无法承担。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实施了控制人口不断膨胀的计划生育基本政策,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同时我们看到这一政策对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家庭规模的变化。家庭内部人数和劳动力的减少,使家庭收入必然减少,赡养老人所需的物质要求无法保障。二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内部结构向小型和集中化发展,供养人口大幅下降,出现严重的供求失衡。
2.土地养老功能退化。自我国实施养老保障制度以来,农民这个大群体一直未被纳入到养老保障体系之内,从政府到农民等各个阶层都认为农民既然已经有了土地,就完全可以不再需要为其提供其他专门的养老政策和制度。现实情况表明如果仅仅依靠土地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原因如下,首先土地养老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收成好坏,而我国气候现象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土地收入并不可观,难以满足养老需求。其次,失地农民人数不断上升。自改革开放以来,得以快速发展的乡镇及县级企业占用了大面积的耕地,目前我国的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差越来越大,在人口稠密地区更是如此。耕地的减少无疑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再次,近些年我国随意征地现象严重。许多地方政府不按法律政策的规定就随意征收土地,导致农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徒有虚名,造成了无地可耕的景象。
3.保障范围狭窄且不健全。就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现状来看,农村养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保障范围极其狭窄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总体参保人数较少;二是参保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村干部领导和乡镇、村办企业的职工阶层,纯农户屈指可数。与保障范围狭窄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现实情况看来,我国目前有能力和愿意参加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农民,大多数都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些居民整体来说经济条件较好较富裕,而贫困地区的农民则无能力无意愿参加。
4.管理缺乏规范性,基金保值增值存在困难。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基金都是以县级为单位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但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起步较晚,技术不发达,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基金管理不成体系,监管出现漏洞、执行不当等问题,使很多地方政府在管理和使用养老保障金时出现了挪用、盗用的不良情况。这将会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政府和人民遭受巨额的损失,同时影响了政府的威信,降低了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的积极性和自愿性。同时,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障在管理方面没有形成规范的系统,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管理与运营由各个主管部门各自负责,多个主体的管理必然造成运转成本上升、资金有效利用率较低的弊端,出现责任时则相互推诿和扯皮。
5.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以民政部制定的《方案》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稍做修改后制定的。其法规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特别是对保险基金的占有、盗用和挪用等行为,没有规定有效的限制和惩罚措施。目前农村保障基金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相当普遍。
二、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问题的对策研究
1.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按照我国实施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集中快速地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强县乡的经济实力,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逐步缩小我国的城乡差异,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根据本地实际实施放宽城镇户籍限制的政策,逐步消除二元结构的身份制弊端,将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产生积极影响。在实施引导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时,必须保证农村老人的生活来源和所得养老金不会因劳动力的输出而受影响。同时,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当前工农业发展失衡,国家在政策制定上要向农村倾斜,促使农业人员实现平等收入和公平待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后,才会有多余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养老保障的计划中[1]。
2.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农民也要加强自身的权利意识。政府不仅是这一理念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也是责任的主体。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的责任。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农民在达到法定年龄时得以维持基本生活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给以支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得力于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作为农村养老的责任主体,有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养老保障承担相应的财力和物力,它对所有农民负有最终责任。
其次是法律的责任。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以便为养老事业的顺利推行营造完善的法制环境。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建设涉及的领域较多、范围较广、管理实施难度较大,对信息交流和信用协调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再次,加强相关宣传和道德建设的责任。在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政府既要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还要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不断加强相关舆论宣传和道德建设。当前许多民众仍然对老年人存在消极看法和落后观念,这就需要政府及时加强尊老、敬老、爱老思想的宣传引导及教育,使爱老、养老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农民自身的权利意识主要表现在当前我国的家庭和社会都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寻求自我保障非常有必要。老年人不应只是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被动接受者,更应该是养老保障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为自己未来养老储备资源,将是年老后可获得的最可靠的保障来源。因此,提早树立养老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有意识地积累养老资源,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也是个体对自己的养老所承担的无法推卸的责任。这正符合当代政府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3.构建多层次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类型不再是单一的农民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农民工、失地农民、经营型农民、乡镇企业农民等多种类型的人群。要想实现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全覆盖,就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障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养老保障政策。就农民工来说,流动性大是他们的特点,当他们由城市返回农村时如何做好养老保障账户的衔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现在我国村镇企业日益增多,很多农民选择在附近的企业工作,那么这一类农民的养老保障怎么进行、由谁缴纳保险费用都是需要有专门的政策来加以规定,才能得以规范化操作的。
4.基金运营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拓宽养老金保值增值渠道。为了防止某个时期我国财政收入不足,国家需要事先筹集部分资金,作为农村养老保障的储备基金。就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不仅法律上规定了政府每年应向储备基金注资,更关键的是要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养老储备基金。随着我国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如何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既要管好每一分“养老钱”,也要确保其保值增值。这样我们就要选择是养老金封闭式运行还是开放式运行。封闭运行是为了确保基金运行的安全,但是面对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其不利于保值增值;开放运行是为了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但是市场风险难以掌控会给养老金的运作带来一定的风险。鉴于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建立统一的新农保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由这样的专门机构来统一运作全国的新农保养老金,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农村养老保障的基金是我国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保命钱,需要引起相关保障部门的重视,在管理和基金监督上采取行动。要建立长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基金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可以建立保障基金的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集中管理,共同监督。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预算编制、资金投资管理等相关规定,成立部门管理养老保障基金的收支和预算的执行[2]。同时建立基金监督委员会,包括政府的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省人大等相关部门,将基金纳入专门部门存管,以确保基金的监管和防止挪用、浪费,还要严格监督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以达到监督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资金收支的运营,确保农村养老保险的利益。
同时,要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和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专门账户管理,并逐步实行养老金的集中支付,加强社会保险机构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险基金的审查审计机制,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从而保证基金征收、管理、发放和监督的有效分离,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以确保农保基金的完全和完整。
5.加大立法和相关的政策制定与衔接。有法可依才能使农村养老保障的运营具有规范性;有法可依才能给予农村居民稳定性。可以考虑制定关于农村养老保障基本法律,同时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基金来源及支付标准、基金的运营和监管、机构的管理、各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使之有法可依[3]。由于我国农村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地方政府必须要根据各地的现实情况,在全国性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在与全国性养老保险法律不冲突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具体规定,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养老保险法的完善积累经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纯农民、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分化,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民,应制定不同的养老保障制度,这将为我国整个养老保障事业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宫晓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财政支持研究[J].财政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