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范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但是想要让行政事业单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社会要求及发展需要,就必须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水平。

一、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的概念阐释

所谓内部管理控制,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当中,企事业单位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与控制企业的生产运营,更好的搞好内部经营管理,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收益最大化以及更好的实现自己社会建设价值而采取的一系列促进内部相互制约与协调的管理手段。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现状分析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财务方面几乎全部依靠国家财政的扶持与帮助,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也比较机械与单纯。

(一)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普遍存在着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究其原因,只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由于我国具体国情的考虑,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求主要是对市场中一般性生产经营企业提出的,如个体、公司法人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研究较少,少有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具体方法。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及制度建设方面就一直比较被动。其次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长期以来在财政管理工作方面对国家财政及相关领导部门的依靠,从而造成了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单一,财政部门就只履行财政管理工作,而较少涉及到内部管理控制方面的具体工作,因此就更谈不上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了。

(二)缺乏内控意识

是否具备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必要思想前提。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不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部门一家之事,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关系着单位上上下下所有部门及人员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所以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也应该是集所有人的力量,加强沟通与通力配合才能实现。但是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在管理控制意识方面比较欠缺,尤其是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自身就对内控工作缺乏足够且科学的认识,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要么就只能是做做样子,无法通过领导和管理者的以身作则实现上行下效,要么整个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就会沦为应付上级检查的表面文章而已。

(三)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风险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切与经济挂钩的行为与活动都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无处不在,因此施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也必须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重点管理内容来抓。但是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财会工作意识的影响,对于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不重视对财务风险的分析把握,不注意学习最新的财务管理工作知识与经验,在日常工作中也死板僵化,未能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未能做到跟踪管理、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不但影响单位自身的发展,更是影响到了国家财产与人民财产的有效使用与安全管理。

(四)缺乏预算管理工作有效执行力

预算管理工作是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工作执行效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及内部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一般来说预算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事前汇报审批、事中跟踪监督、事后分析总结的原则。目前许多生产经营性企业都在逐步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并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管理成效。但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预算管理工作由于单位内部的相关管理模式及观念还有待更新,因此预算管理工作尚未做到精细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在计划性方面也有所欠缺,所以给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方面的加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浪费、随意挥霍等问题相对严重。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关建议

(一)加强机制建设

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想要获得进一步提升就必须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建设,机制就好比工作的框架,只有框架确定了,才能有针对性在填充里面的内容。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力度,更是离不开机制建设,建立了管理控制机制,才能真正确定内部控制的管理目标与工作方向,才能将单位内部所有工作人员及管理干部都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机制当中,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就各位、人人在岗、人人有责。在管理机制建设方面,不仅要确定工作目标与管理方向,还要落实具体内控工作的细节,并且将具体细节的落实情况与具体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相挂钩,推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及管理约束制度,这样才能提升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力度

内部审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工作效力较弱的问题,应该大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职务的权力下放以及进一步将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从财务管理工作部门中独立出来,让审计监督工作人员摆脱财务管理负责人的束缚,直接向单位最高领导者负责,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独立权利行使,更好的发挥其监督、控制、跟踪检查等方面的职能发挥,并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建设,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其在日常工作中为单位的未来发展和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升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单位管理者更好的进行未来发展决策。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范文2

关键词:财务风险;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途径

2010年,证监会、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自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来,以控制舞弊和防范风险为中心,以评价标准和控制标准为主体,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衔接有序、体系完备、方法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一、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之间的关系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主要由行政事业单位针对其预算过程中存有的各个风险进行度量、识别及分析评价,并且选择适当时机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用经济合理的办法进行处理,确保预算资金不会受到损失,并且达到预期绩效标准的管理过程。而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与其领导层共同实施,意在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及风险防范能力,为促进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目标而制定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的本身没有将风险管理当成是核心,而是将其当做自身的构成要素。《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发展战略、组织构架、社会责任、人力资源、资金管理、企业文化等16个方面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做了进一步的关注和分析。2009年出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防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关注显然少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认识存在不足。

二、强化将预算资金的风险管理当成核心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途径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有许多,不但能从预算管理方面来提升,还能应用EPR的管理方法,以下将对如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制度完善和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算原因形成的,“没有预算就没有一切”充分反映出预算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重点及核心。所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有效建立事业单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良好体系的有效方法,其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升了单位行政的办事效益,对很多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完善预算管理组织体制,确定风险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强化了对预算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预算指标及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准确性,保障预算执行的规范性。第二,改进预算的编制方法,加强预算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目前,很多单位的预算编制相对粗糙,没有做到项目细化,预算支出还达不到每笔核算的要求。因此,预算编制方法要保证资金分配的合理性,能细化并规范预算管理,能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将资金运用到急需或重要项目中。第三,加大预算刚性控制力度。因为预算的科学性、计划性不强,预算的整体调整比较频繁,对资金的使用缺少预见性,降低了预算的控制力。财务预算制定后,必须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要设置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控制预算的调整或追加。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资金流向要适时地做好跟踪与监督,及时纠正偏差。

(二)建设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基础的内控信息化平台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对会计的实务和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内控制的工作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控制点和业务流程,所以控制活动一定会受到信息化的影响;第二,信息技术为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事件识别提供了控制工具;第三,信息技术加强了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第四,信息化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沟通和信息,对这两方面要素有着积极影响;第五,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的新财务风险概率增加。

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信息化本身的风险控制,通过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加强对系统软硬件及数据库的安全管理,调整财务工作流程与计算机内控相匹配,设置操作权限并有效监控财务系统操作历史痕迹;通过对财务数据录入、处理及流转等环节加以监控,出现错误时能及时提示;注意内部稽查与审计工作的配合,杜绝因软件的漏洞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建立控制监督和风险控制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来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尤其要加大对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预防,通过制订相应风险的措施和方案,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方面的应变能力,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财务管理是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环节,对财务监督体制进一步完善是拨正风险控制并产生明显成效的关键。建立控制监督和风险制约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主要如下。

1.加强财务部门的调节作用,使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职能特点,构建纵横连贯、上下协调的协同网络,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综合起来,构建内部防控的协统机制及内部控制风险的通报制度。

2.大力建设财务风险的防控机制体系,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点工程、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等环节进行风险因素排查,完善内控制度,打造风险控制体系,构建成为以防范为核心、以加强内控管理为重要手段的协同管理机制。

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度落实上面,做到管理有预算监督、核算有会计监督、职能有内部审计,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健全的财务风险监督体系,加大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力度。

(四)建立健全合理的财务诚信体系

诚信是事业单位对外维持良好形象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是更好进行内控制度的主要构成部分。要想全面提升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一定要将执行工作融合到事业单位的文化中。同时,其作为构成单位道德规范的重要部分,将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控制意识,而且通过内在的职业道德和外在的社会准则发挥作用。例如,建造“小金库”是极其缺乏诚信素质的行为,对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特别恶劣的影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各项预算资金能够在安全状态下运行的可靠条件,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支出资产安全完整、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做到真实完整,强化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关键点的内控制度建设,帮助事业单位遏制管理漏洞,尽量减少损失浪费。同时,也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一个较为体统的工程建设,它不但关乎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整个单位或系统各项资源的最佳整合。因此,内控制度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安全、系统的执行规范。

参考文献:

[1]殷羽.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2(10).

[2]张玲芳.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B),2005(04).

[3]杜建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6).

[4]任爱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10).

[5]柏杨.内控制度建设与财务风险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2).

[6]李佳子.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0).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范文3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本质含义是指事业单位要确保国家的各项法律规范及其内部管理标准能够有效的执行,促进财务统计数据账目的可靠性,加强对事业单位管理中国有资产和集体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的保护,提升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推动事业单位日常各项事务的正常、有序地运转。从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措施与流程方法,其中牵涉到事业单位对其日常业务发展环境的控制,对于可能存在的业务风险性进行评测预估,对于事业单位在进行重大事项决策时所应当采取的监督措施,对于各项内外部控制影响因素及其在自我检查等方方面面,都是事业单位在进行日常管理以及对于财务的控制过程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内容。制定和完善一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必须要具备完整的、合理的规范内容以及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等,并对其进行全面的贯彻实施,必将成为对事业单位在新时期下的改革创新提供可靠、坚实的保证。

(二)当前形势下加强内控制度的迫切性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都是实行财政预算报账制度,其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部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支出,一般不涉及成本核算和相关税金的缴纳,因而会计核算也就相对更加简单一些,也正由于此,存在一些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重视性不够,出现未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或是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在日常工作却未得到很好的执行。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的财务监管,不论监管者是谁或监管的方式是什么,都必须从监管的源头出发,即从事业单位的内部来着手,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在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日常的实际工作当中,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阻碍了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在财务管理上仍存在不少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事业单位未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执行机制,从而致使相应的财经法律法规以及单位本身制定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无法顺利有效的执行下去,未能将事业单位当中的内部牵制、稽查核实与相关的监督管理等规范得到有效的实施。事业单位当中的财务人员工作岗位及其部门的人员设置不尽科学、合理,甚至有一些事业单位至今仍未制定出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于财务内容的使用以及管理未能够形成明确的规范标准并赋予制度性的保障。事业单位当中的账目记录与资金支出未能够实行岗位的分离或是虽对岗位实行了分离措施,但却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从财务制度方面的转变也可以看到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即由于事业单位对财务制度的执行程度不足,对于具体的核算未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控,从而导致只是看到了结果,而并没有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使得一些资金账目当中受到一定的损失或者得不到有效的价值利用。还有一些事业单位中存在着不合理的预算体系与审核制度,而且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对于信息真实性、有效性的核实还需要进一步的增强。

(三)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存在着财务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对业务的不熟悉或者对于财务软件的应用以及核算方法的了解不深,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出现错误,从而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使得单位的内部控制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体系的建设和单位职能的发挥。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财务管控制度

依据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内容,在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通常包含了内控制度的相关要求,其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所应当采取的具体机制性内容以及相应的非正式标准与规范要求等。事业单位通过整体性的实施机制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其内部控制的标准与规范能够顺利的开展实施流程,并且在内部控制制度当中的非正式规则与标准内容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其正式的规则与标准产生着影响,其影响的结果包含了有利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有不利方面的影响。2015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607期)时代Times依据图1当中的流程内容我们能够清晰看到,在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当中其正式的规则与标准同非正式规则与标准两者合力产生的结果即为控制结果,因而从这一视角来出发思考,若要实现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更深层次的提升并完善其内部结构,就应当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合理关系,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事业单位要对于各个财务人员进行权力职责的明确划分,从而实现对其权力的有效限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可以使财务审批的负责人,与财务经办人员及保管人员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对于事业单位当中的重大资产处理问题、单位的资金调配或是进行大型的资金项目投资以及业务的决策等要履行必要的手续;对于需要进行清查的企业财产实行清晰的界限划分,对清查的范围、流程以及期限等内容要做出具体的要求。在上述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并有效的实施之后,还要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促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二)建立财务内控组织体系

系统论现已得到了认可,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其功效得到了很好发挥。以风险在线监控为导向的财务内控管理,应该建立财务内控组织体系,一方面是从内控评价网络建设方面实施具体情况,另一方面是明确岗位职责,把整体的管理化整为零,表面上看是各司其职,实质上是通过财务内控管理将所有的部门一一串联起来,使其通过监督这条主线达到了整个机体功能的最大发挥。总之,明确职责、权责分明、规范标准等措施是建立财务内控管理的组织体系的有力保证。

(三)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

积极的思想意识能够对现实行动起到指导的作用。因此,要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效果,就要加强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方面的专业能力。首先,要组织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定期学习内部控制方面金融inanceNO.11,2015(CumulativetyNO.607)的法律、法规,增强其内部控制的意识。同时,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能够对财务控制起到积极的效应。其次,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意识和业务能力,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财务人员在工作之余,要加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优化工作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高效运行。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范文4

摘要: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水涨船高,事业单位已不是昔日的清水衙门。而基础建设行为,占用了单位的大量资产,而且所处环境复杂多变,使其容易成为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滋生的温床。因此,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与控制变得越发重要。

关键词:基建 会计 内部控制

工程项目普遍具有投资巨大、危险性高、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不可逆转等特点,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和防范,可能会导致项目“失败”,给国家和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舆论后果。反之,如果能对工程项目加以很好的控制,也必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为基础建设的控制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内部控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由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且持续地流动于单位之中,并随着单位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而适时改进。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整个内控制度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围绕财务工作展开的,以最终保证财务安全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的总和。内部控制能够给单位管理层实现前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由于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管理层的逾越和串通舞弊等原因,难以确保每一个单位的成功。本文通过阐述、分析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综述并讨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财务及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我国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问题

1、内控意识薄弱、混乱

内部控制观念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事业单位基建资金具有来源单一、去向固定、收支活动较少等特点,因此,有限的经费预算,导致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认识,其中,包括对建立健全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的认识,仅仅抱着可有可无的“放松”态度,或者可以说是以财经制度甚至是工作经验来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即使有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流于形式,使会计内部控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一般而言,内部控制一般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然而,目前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考虑并不全面,大多数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存在误解。有的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会计内部控制,从而忽略了管理控制,仅仅将会计内控制度看作财务部门的事情,没有把会计内部控制放在整个单位财务管理战略高度加以考虑。此外,会计内控制度本身也不完善,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往往造成诸如工作任务的分派、责任的追究方面不明确,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等等问题的存在。

2、忽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是评价单位会计内控制度健全与否,执行程度如何的主要手段。它可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督促员工遵循内部管理制度,促进内部控制逐步完善。实践证明单位良好的内部审计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然而,现实中内部审计监督过于流于形式。有些单位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诸如较低素质的内审组成人员、挂靠机构造成的审计非独立性,以及缺乏重视和支持力度,造成内审不能正确进行审计和鉴定会计资料,因此不能保证其他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更有甚者,许多单位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绝大多数的审计部门和人员隶属于纪委,监督职能虽然可以突出,但内部审核的其他职能则相对削弱。我们知道,纪委是党的办事机构,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纪委,容易造成党政不分、内部审计职能不清晰。因此,此种设置不利于内部审计功能的良好发挥。

3、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应有的素质

单位内部基建会计控制是由人来操守和执行的,有了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无相应素质和品行的人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纸空文。制度防范固然必要,却难免有所疏漏。监管制度不管有多严密,总有失灵的时候,内控制度管理需要道德的约束。不少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绝大部分财会人员身兼数职,疲于应对。在此基础上,会计人员未能突破传统会计工作的局限性,只会单纯的事后记账,不了解熟悉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因此,在监督控制方面,只是起到了事后控制。再加上会计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大多流于形式,各种先进的管理办法由于人员本身相关素质的缺乏而重重受阻,难以推行。

4、信息的沟通交流不畅通,缺乏对基建会计内控人员的理解、保护

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深入,竞争上岗,定编定岗,导致人人自危;单位对职工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了解不够。我们期待着可以负责、认真的按制度进行管理,但有时会屈从于上级和同事的压力,甚至于他们的抵制。作为会计人员,由于经办业务数量多,在多次与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的过程中,难免造成会计内控人员呆板、不灵活等不良印象。

二、提高事业单位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对策

1、强化单位领导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内部会计控制的根本目的不是消除一切风险,而是在于控制所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风险。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出发点是通过专门办法建立一套防范机制来保证会计资料和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为了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负责人及相关直接管理者必须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时有效实施负责。关心包括基建会计在内的财务人员,给予他们必要的物质保证。财政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财政法规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培训班,使之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领导干部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以利于内部会计控制实施。

2、财务控制关口前移

目前,合同滞后、合同条款不完善、忽视采购合同、资产如何处置等等问题,导致财务人员和财务部门都被边缘化。基建会计的内部控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做到事前预测、规避、控制风险,就需要把财务控制关口前移。基建项目一般可分为投资决策、设计、施工招标投标、施工、竣工决算等五个阶段。基建会计内部控制需要与基建项目的阶段相结合,加强与基建经办人员的沟通,增加对过程的参与度,强调内控的全面性;基建会计内部控制要以基建资金流动环节为出发点,注重资金在投入、使用、决算过程中,相关资料、审批是否完整,提高内控的针对性。

3.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确认者。内部审计可以充当顾问的角色,及时监督和评价运行情况,建议及时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基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得出现行内控相关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在审计重点上,应突出对管理状态的动态监督,以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主要内容: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配合财会部门、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和所属企业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基建会计)等管理制度。在审计部门设置上,应该相应提高其行政级别,直接隶属于较高层次的领导或集体组织管理。

4.重视基建会计相关人员的道德约束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加强基建会计人员的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纪律性,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坚持定期培训,定期考核,提高基建会计人员的基础建设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此外,会计人员还应掌握岗位所需的内部会计控制知识,能正确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实现单位的控制目标。

三、建立内部控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单位基建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完善的过程中,要坚持“适当、适度、适用”,紧密结合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做到只有合适的内部控制才是最好的内部控制。因此,应处理好内部控制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关系,内部控制与效率的关系,内部控制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基本措施(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等等)都较正规,本文就不再赘述。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最后,谨记,在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和风险管理时要用心,要持应有的谨慎和“怀疑”态度。

参考文献:

[1]付先莉.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控制研究[J].管理观察,2010(6月上旬刊):270-271

[2]王跃华.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216-217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范文5

[关键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制度 建设

作为事业单位的一种组织类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所从事的财务活动与国家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主要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但由于所处特定管理范畴、特定业务范围、特殊管理行业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此类单位具有一定程度的经营、服务、管理性收入,因此其可以通过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支出等方式改善自身的运营状况,扩展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这一切都需在有效的监督或控制体系下进行,这不仅是出于国家维护其职能的需要,而且也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一、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牵制制度失效

长期以来,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淡薄、人员编制有限、会计电算化水平不高等原因,经常出现不相容岗位兼职、会计人员同时拥有多种权限的现象。例如,某一会计人员可同时担任出纳、记账或审核等岗位,业务处理流程极不规范,在会计电算化操作中也是如此。这种内部牵制制度的失效性严重制约了内部控制防范的发挥,因此极易出现管理漏洞,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财务管理失控,极大的增加了财务舞弊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2、与日常运营相脱节

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身经营行为的独特性,使之具有了既不同于普通行政单位,又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独特性。鉴于此,许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对财务工作的内容或方式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进,但却并没有因此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例如对涉及现金收支的所得经营服务收入、相关成本费用支出等并没有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预算外资金在单位外部长期流动,形成了账外账,极大的纵容了“小金库”现象的发生。

3、预算控制缺乏力度

作为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预算控制目前还并没有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的缺乏使预算控制常常成为形式主义的缩影。例如,许多单位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将部门预算在本单位内部按组织体系进行科学的统筹分析,也没有对本单位各部门的经费审批权限实行责任预算约束。同时,由于部门预算编制的粗糙性和狭窄性,也无法对本单位内全部的财务收支事项进行完全涵盖。

4、监督评价体系缺乏

由于多年来所形成的积习,事业单位自身的内审体系一直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基本形同虚设,其既不能形成对预算编制或执行的跟踪评价,也不能对本单位其他的财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而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对外部监督机制的引进也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其中,大部分事业单位是迫于上级的压力才予以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也普遍缺乏对委托审计单位通力的配合,从而无法与内审体系一起对本单位所有的财务行为进行全面、客观、有效的监控。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相关改进策略

1、创造优良内部控制环境

从整体来看,任何单位的内控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本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由此看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应通过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科学的确认管理职能,以及明确责任分配方法等方式,来为每个组织划分职责权限,以达到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因事而异,责任与权利对等的有效目的。另外,还要注意综合运用目标控制、计划控制、定额控制、预算控制等管控方式或方法,重视控制措施的侧重点。

2、强调与日常运营的关系

为了有效的开展内控活动,体现内控活动的目的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必须以经营服务活动为重心,针对经营资金收支、成本费用控制等改善内部控制措施。例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可效仿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对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经营收入、经营支出、事业收入、事业支出等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离,以达到对经营活动或事业活动分别采用不同内部控制方式的目的。由此可见,这种内部控制双模式的体系方式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所独具的。

3、充分发挥预算控制职能

为了体现或提升预算管理对内部控制的支持力度,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项目立项和预算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按适量、分类、规范、科学的原则编制预算,并在预算的编制环节和执行环节中突出过程控制,以及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以及反馈调整。另外,在部门预算的执行中应特别注意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建立合理、规范的预算调节机制,防止随意调加预算、超预算以及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以维护预算编制执行过程的严肃性。

4、完善内外审计监督机制

为此,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首先应按规定设立内审或类似职能机构,将内部审计融入本单位的组织管理流程,并使其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而对于内审范围,也应通过内审工作领域的拓展,将本单位所有的经营、财务行为纳入该范围中,以提升内审工作的有效性。其次,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还要通过积极引入外部审计力量,来提高内控工作的效率,外部审计不仅可充分避免内部审计因缺乏独立性所带来的低效率,还可实现对本单位审计信息的及时向上反馈。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形势下,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所存在的独特性,其在内部控制中同时具有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特点,因此必须对其兼容并取、统筹兼顾,并与自身的控制环境和实际状况相结合,方能建立一套真正适合于本单位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闫丽莉.探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0;5

[2]肖成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范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现状;改进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非盈利的政府机构,属于国家的职能部门,如财政局、税务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行政事业单位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保证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正常运转的强力工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加快,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体制。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改制的关键时期,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有重大意义的。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原则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目的是改善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提高运行效率、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发挥其维护市场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职能。在建立内控制度时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经济原则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最小花费创造最大利益。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目的虽然不为自身创造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出于社会效益考虑。但是在内部控制建设时也应该注意其经济性,以最少的成本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

2.制衡原则

权责明晰、分工协作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前提。内部控制就是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每一项业务活动,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节构成,在具体实施中相连的两个环节要有不同的部门完成。每个环节要有两名或两名以上人员完成,必要时还要设置部门领导审批程序。

3.适应性

内部控制是一个概念,他提供给管理者的仅仅是一个构架。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以这个构架为基础,结合事业单位的规模、性质、风险等特点,建立适合的内控制度。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也应该及时的做出调整。

4.整体性

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都要纳入内部控制的监管范围。他贯穿于各个活动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他既重视单位的短期目标,由结合单位的长期规划。他是保证事业单位按照规划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5.重要性

虽然单位的各项活动都纳入内部控制的监管范围,但是对于那些无关紧要或是对单位发展影响不大的活动的监管力度可以降低。内部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单位的重点部门、关键环节、易发生的领域,做到抓大放小、有的放矢。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是政府机构,所处环境也是比较安逸,管理层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许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有些单位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就是限制自己的权利,拒绝内部控制的建设。有些单位错误的将预算控制认为是内部控制,没有必要专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单位虽然引进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领导意识不强,没有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实施环境,这样就导致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

2.机构设置不合理,制约关系弱化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在日常管理中并没有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理念。机构的设置、岗位的设置、人员的配置等一直保持原有特征。事业单位虽然分工明确、权责明晰,但是单位内部带有浓重的官僚气息,职责重复,管理混乱。在实际工作中一人多职,越权管理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个人或是小集体的利益,部分管理人员干涉会计部门工作,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弄虚作假。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3.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够,效果不佳

完善的内部控制应该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部分。目前事业单位所谓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事后控制,没有建立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环节。只有事后控制的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事后控制有很大的滞后性,不能方法与未然,达不到提升管理效率,促进单位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单位存在的问题被发现时才会启用事后控制程序,而单位存在的问题并不一定都会被发现,因此会有很大比部分问题逃出内控的监管。而且事后控制时,单位已经遭受重创,内部控制没有避免损失的发生,作用效果不显著。

4.信息反馈不流畅,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行政事业单位机构臃肿,内部岗位设置繁多。单位内部信息传递需要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会导致相关领导无法及时的了解具体情况,无法及时做出处理批示,降低信息的及时性,弱化内控质量。由于事业单位一人多职现象严重,信息在单位内部传递时,信息的保密性受到严重的威胁。一些信息可能被相关利益团体截留,无法传递至相关领导:一些信息可能被当时人先于来领导了解。当事人及时停止危害活动或是及时掩饰真实情况,导致真实问题不能被领导发现。

四、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实施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强化内控意识,优化内控环境

强化内控意识,使得员工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优化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因此强化内控意识和优化内控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第一步。单位领导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学习,深刻理解内部控制的本质,并将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传达给全体员工,让员工意识到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的推动作用。再有就是塑造良好的单位文化。一个好的文化应该善于接受新的知识、可以形象员工的意识和行为。

2.完善机构设置,加强部门间的约束力

按照公司治理的理论设置单位机构,做到权责分明、权利义务对等,部门之间职能无交叉、无重叠。部门内部在设置岗位时,要注意执行岗位、审批岗位、监督岗位相分离,不同职责的岗位使用不同的人员。防止一人控制整个活动情况的出现。定期进行轮岗,制定离岗交接程序,必要时进行离岗审计。这样无论是在部门之间还是在工作人员之间,都此形成一种强大的制约关系,防止舞弊现象出现。

3.规范内控流程,加强事前、事中控制

按照内部控制的规范,单位应该加强事前、事中控制。第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工作,明细内部控制规章。第二、各项活动严格按照内控制度开展,定下内控基调。第三、各项活动实施时,要注意进行书面汇报,明确责任人。第四、部门领导要承担起监督职责,监督各项活动的流程。

4.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和及时性

设置专门机构负责信息的传递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信息及时的传递,令一方面能够强化信息的保密性。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信息的反馈工作,这样增加信息反馈工作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