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目的和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度建设目的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度建设目的和意义

制度建设目的和意义范文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领域越来越注重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育部门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将师德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中,使得师德档案制度的建设引起了我国广泛的关注。

一、绩效考核与师德挂钩为师德档案建设制度带来的机遇与困境

1.绩效考核与师德挂钩为师德档案建设制度带来的机遇

建立师德档案制度,不仅可以加大对教师的监督范围,而且还能提高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水平。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和教师对于师德档案制度的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建设工作进度缓慢,师德档案资料参差不齐,这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根本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所以很多教师对师德档案制度的建设没有进行重视,甚至对其还产生排斥的心理。绩效考核是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人事制度的一种改革措施,其目的在于保障各个学校绩效工资制度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合理发展。

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的参考依据,将师德摆在绩效考核内容的重要位置,不能把升学率作为绩效考核的唯一指标。这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直接说明了师德决定着教师的待遇和发展前途。在这样的环境下,师德档案建设制度一定会引起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师德档案制度的建设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

2.绩效考核与师德挂钩为师德档案建设制度带来的困境

虽然在绩效考核与师德挂钩的背景下,师德档案制度的建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但是在这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尽管当下师德档案的制度存在部分问题,但是由于师德档案和教师自身利益的密切联系,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尤其是在师德档案建设过程中的“无用论”更是得到最佳体现。

“无用论”主要是指师德档案制度的建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形同虚设。而绩效考核与师德挂钩表明师德档案中的资料和内容必须有利于绩效考核,使得使得档案内容必须从虚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其中关于师德内容定量化的资料是最有利于绩效考核的,但是具有高尚品质的师德能够用“量”进行计算明显的对师德进行了扭曲。除此之外,“无用论”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目前教师生存状况和工作环境的影响。虽然教育部已经不再把升学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但是还是有很多教师依然受传统升学率思想的影响,并且不少地区的教育局依然用升学率作为学校评估的唯一指标,最终导致升学率依然无法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即使学校不用升学率作为绩效的考核指标,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也会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尽力提高升学率。再加上很多地区的教师收入较低,工作压力过大,在现实状况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师德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到底有多重要就值得人们去思考了。

二、加强师德档案制度建设的措施

1.提高对师德档案制度意义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

师德档案是教育人事档案中的主要部分之一,它对教师师德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明细的记载。而师德档案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拓宽监督广大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范围,而且还能提高对师德师风的有效监察,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对此,各个学校应该对师德档案制度的建设工作进行高度重视,并把它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工作过程之中。同时学校还应该提高对师德档案制度意义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他们的认识,从而使教师自觉的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2.不断完善师德档案制度

首先,各个学校应该明确师德档案制度建设的目的意义。师德档案制度的建设不仅只是为了考察教师的师德师风,而且还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这就要求师德档案制度的建设必须符合教师的发展规律和师德发展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师德档案应当注重整个师德的发展过程,帮助教师建立一个具有动态性、立体性以及完整性的师德发展轨迹,从而让教师在师德档案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也可以说,师德档案是促进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航标。其次,各个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师德档案的评价机制和内容,并根据师德量化所面临的困境,设计出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量化方法,以确保绩效考核评价出来的结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与事实相互符合。最后,健全师德档案制度,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确保师德档案中的资料齐全、规范管理等。

3.改变师德档案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

想要提高师德档案制度的作用,除了不断健对其进行健全与完善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与之相配套。从目前来看,师德档案制度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一般都是来源于外部环境。这些环境对教师的生存空间具有很大的约束作用,从而使得教师对师德档案制度产生排斥心理。但是想要改善师德档案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仅凭教师的个人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各个学校应该将师德档案的建设与教师的实际问题相互结合起来,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去引导师德师风的发展,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人文关怀,改善教师的待遇,充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此外,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的管理考核体制,为教师的工作环境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提高对社会不良因素的打击力度,从而为师德档案制度的建设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制度建设目的和意义范文2

关键词:制度建设 公民社会 制度建设原则 制度建设技术性管理

一、制度建设与公民社会

(一) 制度与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1】,现代制度更多是指博弈规则,是国家对资源的权威分配。

制度建设是政府为了保证社会各阶层合法、合理、有序的工作而设计的一整套程序性、规范性规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制度建设,社会的各种利益和谐调整也离不开制度建设,制度是国家、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串珠线,没有制度,国家和社会将会是一堆没有线的珍珠,无法正常运作。

(二)公民社会定义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又称市民社会,对公民社会的定义众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给出工作性定义:“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的,非强制的行动团体。理论上,其制度机构与政府,家庭和市场不同,但实际上,政府、公民社会、家庭和市场之间的界限是复杂、模糊,并且可商榷的。公民社会一般包括不同的场所、人物和组织机构,以及多种程度的正规性、自治性和权力结构。公民社会通常运作于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妇女组织、宗教团体、专业协会、工会、自助组织、社会运动团体、商业协会、联盟等之中。”【2】

本文认为公民社会是介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社会领域,这一领域由相对于国家的组织所组成,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所关心的利益或价值。非政府组织或非盈利性组织是典型的公民社会。

(三)公民社会的兴起

民间组织的发展既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也需要一定的政治环境,没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很难想象民间组织的存在与发展。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的许多变革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公民社会的发展。第一,政府日益重视法制和法治,公民的结社自由开始具有实质性意义。

第二,政府大幅度放权。第三,政府开始转变职能。这三方面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80年代后中国的民间社会开始快速增长,出现了增长高峰。到1989年,全国性社团聚增至1600个,地方性社团达到20多万个。到1997年,全国县级以上的社团组织即达到18万多个,其中省级社团组织21404 个,全国性社团组织1848个。县以下的各类民间组织至今没有正式的统计数字,但保守的估计至少在 300 万个以上(俞可平,2000)。除了社团组织外,改革开放后,中国还发展起了另一类比较特殊的CSOS即所谓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民间的服务性事业单位,它们不享有国家的经费资助,通过向社会提供有偿维持运转,但按照规定这些组织不得把盈利作为其主要目的。据初步统计,到1998年这类组织达到了70多万个。【3】

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政府设计制度时必须考虑公民社会的力量,因为民主国家里的制度是国家与社会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所以制度设计必须遵循一些合法原则。

三、制度建设原则

人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人本性是社会性,人们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隔离生活,但是人们又不能直接决定自己的生活。所以把权力转让给政府是必需的,即使政府有时会侵犯人们利益,人们也不可能轻易推翻政府。因为推翻政府这一届或整个政府机器,由于人们不仅追求政治自由还要追求生活幸福,政治生活并非是每一个人的主要事情,故不可能由人们直接行使权力治理国家。所以还得建立政府,由它行使权力,因此人们必需在现实政府主导下生活,政府“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4】。

制度建设过程应然是政府与人们的博弈过程,制度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是政府与人们博弈力量的此消彼长。但实然的制度建设是政府主导的,是政府自认为符合人们利益而设计的制度,这是因为公民社会还不够成熟和强大,达不到与政府博弈的实力,所以政府就包揽了制度社会的一切工作。等公民社会兴起和强大时,制度建设就会在政府与公民社会博弈过程中变化和发展,制度就会朝向公正发展,因为“制度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反映,又是社会公正的保障”【5】。

(一)政府主导制度建设原则

在现有的社会状况下,政府力量过于强大,所以制度建设要求政府遵循一些原则,使制度设计合法与合理。

1、 宪法建立在人们心中原则。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每个人有权利也有义务了解和熟悉宪法,如果人们不了解宪法,宪法就是一张纸而已。现实中,放眼望去,了解宪法的人、看过宪法的人没有多少人。中学、大学都没开宪法学,这也不利于宪法在人们心中传播,真正的宪法是建立在人们心中的,而不是一张。人们心中有宪法才是制度公正与民主发展的最重要基石。

2、 遵从法的精神原则。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提出的,论述法的制定要遵从一定的原则。“法的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土地气候、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贸易、风俗习惯有关系,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所以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法的精神。简而言之,法的精神就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6】。要以法的精神为指向,充分尊重本国公民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

3、 以理性为依据。政府主导的制度建设必须从理性出发,“争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7】,引导人们走向快乐,减少人们痛苦,政府缺乏理性以及政府贪图小利、与民争利是现代人们痛苦的根源。

4、 法制建设与法治建设相结合原则。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极其相近,从两者都要求政府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行使权力,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但法制偏向于静态的规定,要求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法治偏向于动态的发展,是政府在法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制度设计”【8】。由于人类各方面快速发展,产生了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新财富等,法律的制定倾向于滞后,政府必须运用法的原则进行制度设计,引导人们走向幸福。“法律有限,人事无穷”【9】,正体现了现代政府权力与职能扩大的主要原因。

(二)政府与公民社会互动建设制度的原则

制度建设目的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高职院校;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0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02 [本刊网址]http:∥

追溯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可知,其始于欧洲国家,后来发展到美国之后,在美国教育体制的推动下得以成型,成为了现代大学管理与发展的重要准则和指导。纵观西方国家的现代大学,其中对于职业院校的接纳度始终较高,职业院校也因身处教育领域且拥有着平等的教育地位而建立并完善着现代大学制度;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职院校却长期未曾得到应有的重视,直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开始,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与教育层次才有了一定程度的上移。时至今日,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定位正在逐渐升高,国家与教育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均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着广阔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只有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迎合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大对高职院校制度的改革创新力度,才能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并提供更强劲的动力。因此,基于现代大学制度探讨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方向对于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大学制度概述

现代大学制度即是推动大学现代化发展的制度约束,宏观视角下的现代大学制度涵盖了整体大环境下的办学体制以及政府与社会和大学之间的关系;而微观视角下的现代大学制度则主要指的是大学内部的各项管理细则。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始终遵循着政府行政约束而发展,内部的治理结构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干预。这样的体制逐渐形成一种惯性,决定了大学内部管理实效性的走低,即行政权力压制了学术权力,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只有打破传统高校治理体制的束缚,才能落实高校的学术管理模式,为高校创设良好的环境风气。

一方面,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特征在于学术自治。促进学问的研究、融合与创新是现代大学发展的逻辑基础,而所有关于学问的相关知识均掌握在教授的手中,因此要想推动学问的发展进而实现高校的价值,则有必要构建高校的学术权力,并将该权力作为重要的基础来促进高校学术的自治。在此过程中,行政权力的干预固然不可缺少,但应起到的作用主要在于制衡而非主导。关于学术权力的解释,可以概括为是学术权威,当代高校的构成主要是以学科专业为核心,相比之下,行政权力对于学科专业的感知显然远远不及学术权力,因此学术权力往往具有着更高的自觉性。然而高校的学术自治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学问研究的价值,因此应当严格遵循服务社会的原则与目标。

另一方面,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定要求在于制定并实施科学化管理。现代大学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发展的目的主要有: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研究学问、服务社会各科学领域。为了满足现代大学的发展目标,亦对高校内部的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社会对当代高校的期望度越来越高,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却又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高校有必要通过战略管理理念的调整促进办学实力的提升;其次,现代大学承担着学问传承的重要使命,只有全面强化质量管理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与科研质量;第三,在教育产业化的形势下,现代大学亦开始重视经济效益,因此,现代大学应当改善资源管理质量以平衡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并将有限的资源催生出更大的效益;第四即民主化管理,只有调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到高校的管理当中,才能推进高校的现代化发展。

二、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保障

根据现代大学制度相关理论可知,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实为促进高校环境建设与教育科研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借鉴现代大学制度精髓对高职院校制度进行突破性创新建设实为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来看,抛开宏观意义不谈,仅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来看,高职院校只有构建相关制度,并严格落实依法治校与加强民主化建设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进步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一)坚持依法治校方针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最基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为校内各项管理提供保证,并通过管理政策的执行为高校秩序的稳定与风气的健康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据此,高职院校制度的建设亦应当遵循此原则,切实对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以及全体师生提出全面的严格要求,即对于校园各项管理政策的出台与执行均需要以法律作为标准,严格贯彻《职业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确保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合法性。从此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目标,本文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第一,依法协调学校同政府之间的关系;第二,推动高职院校办学自的提升;第三,将校内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民主化;第四,提升高职院校各项事务与关系的处理和协调能力;第五,将高职院校的管理和运行全面实施制度化。总而言之,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必须要保证全程坚持依法治校,明确相关制度的出台与完善均能够同法律层面的相关规章制度相吻合,在此基础上,正视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迎合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不同形势,致力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并切实关注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以此来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在高职院校当中的深化,并形成高职院校制度的独有特色,融为一种机制,彰显其价值。

(二)强化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发展至今,民主政治建设已经成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一大要务,高职院校民主制度的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迎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更是强化高职院校治理质量的必要举措。简而言之,高职院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是指就是通过党内民主化的发扬促进高职院校内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地作用于高职院校治理。

客观地讲,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较大的系统,党内民主化建设的涉及面相对广泛,复杂性较高,只有依靠高职院校制度的创新建设,才能有效理顺高职院校党内民主化建设的头绪。本文认为,一方面应当将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高职院校内全面贯彻,高职院校的领导核心隶属于党委,办学目的与办学宗旨均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因此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切实明确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应当结合时展的新形势更新高职院校的管理理念,重视高职院校内部党务队伍的建设质量,密切联系高职院校的党群关系,确保拉动更多的职工干部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管理当中。如此才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实效性和可行性,为制度的实施提供更多的民主化保障。

三、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发展

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以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依据,实为推动当代高职院校创新管理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之后本文认为,我国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未来,应当重点关注两大方面的发展动向。一方面,应当通过多元化的有效创新培育并完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管理理念与办学思想,在校长与党委的共同领导下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创新,深化现代大学制度的贯彻,将管理制度体系发展成为以人为本且科学规范的体系,以推动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迎合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在校长负责制的引领下坚持党委领导,创立并完善领导决策机制,确保相关制度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出高职院校制度的价值,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效率与效能的提高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制度建设目的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术评价制度 学术成果 学术道德规范

[作者简介]刘兰泉(1970- ),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农业微生物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童洪志(1978- ),男,江西九江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程远清(1971- ),女,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旅游管理。(重庆 40415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35-02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在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重构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也是一项制度重建的创新性工作。在现代高职院校学校制度建设中,完善学术评价制度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目前,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和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也处于试验阶段。由于高职院校起步晚,社会认识还有待提高,其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其中制度建设是推动高职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制度建设中的学术评价制度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而且学术评价制度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一,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科研、育人三大功能的重要支撑平台。由此可见,一个能适应本校科学稳定发展的学术评价制度,对学校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产学研发展之路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术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建校较晚,办学经验尚存不足,纵观现代高职院校现有的各种制度,其中学术评价制度建设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术评价制度设计的思路、结构框架、内容等仿效成分较多,基本上是套用同类学院或借用本科院校相关制度;二是已有的科研管理办法、制度等与学院其他有关制度不协调,难以落到实处,有的院校仅仅为应付上级部门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三是有些高职院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实施的力度不强,领导层将工作重点放在学校硬件基础设施或其他方面;四是对学术评价制度建设内涵、内容和方向的选择比较盲目,其直接原因在于决策层的自身管理岗位绩效考核与学术成果的关系不大,其自身的学术水平受到了局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高职形成多样化及自身特点。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多处于转轨时期,建校周期短,组建形式多元化。高职院校的组建形式主要有:一是由高校转型形成,如职大、成人高校、高专等院校;二是社会需要晋升所致,如国家级重点中专内开办高职班后晋升为高职学院;三是扩建办学规模所致,如普通高校在重点进行教学改革和制度建设推动下以各种形式举办二级学院(职业学院或民办高职)。同时,高职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范畴的高等性特点,又具有职业教育范畴的职业性特征,其行政管理归属为高等教育所属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主管部门。因此,这样的双重派生性特点,使其在制度建设中借鉴或套用他校制度的颇多。

2.“照本宣科”形式依然突出。一方面,从2004年起,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多次对各高职院校进行办学水平的评估验收,由于评估工作安排的时间过于集中,而高职院校建设周期短且缺乏丰富的办学经验,使其在推进全面化制度建设中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导致“拿来主义”的制度建设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应对评估工作的首选方式;另一方面,部分地属教育主管部门也未给予高度重视,把工作重点放在办学水平评估、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而对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基本上都套用同类或本科院校的标准或稍加调整。

3.重物质文化建设轻制度文化建设。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但面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和业绩考核,有的院校领导急于在学院发展和办学特色上做出成绩,使得高职院校疲于“硬件”建设,在办公楼房、宿舍、图书馆、教学楼、学生活动场所、实训实习基地等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教改、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专项“软件”建设的策应,而对建立健全院校制度、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等建设环节显得不足,因为这些精神层面的成果未能成为主管部门考核的业绩衡量标准,有的仅作为参考。

4.高校中行政职务的负面影响。高校两大系列职称评定中,一是行政管理岗位职员系列,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在高校中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尚属主流职称系列,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诸多院级领导的就职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任用,或者本校推荐,而这些管理人员在进入高校之前大多走行政职员系列,由于自身对学术认识的局限性,且没有过多关注和重视科研,从而在学术制度建设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实践证明,很多评上教授级别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院中层干部后,因日常行政事务烦琐,导致其难以专心从事科研,从而出现了上述种种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术评价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及价值意义

1.必要性。一是维护高校学术秩序的需要。高校承担着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社会服务的重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而高校又是开展科技活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有生力量,因此,学术评价制度对于提升学术质量、加速成果转化、推动技术产业化、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学术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与指导作用。二是处理现实学术问题的需要。目前,高校中呈现出的学术浮躁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如硕博论文低水平重复、科研成果剽窃、学术论文造假、官学一体化、一稿多投、论文改头换面等,对此,高校更需要探究其根源,健全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加强其实施力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价值意义。在理论上,学术评价制度是高校开展学术活动应遵守的基本制度和准则,对维系学术活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开展学术评价与科技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加强科研团队协作、提高高校学术评价问题的认识、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内容亦可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持;在实践中,学术评价制度为科研实践活动、科研绩效考核、成果评价和奖励等提供依据,对健全大学制度建设、申报科技成果、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同时,还对于优化高校学术环境、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整体水平等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

三、高职院校学术评价的制度设计

在认清学术评价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和真正意义的同时,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学术评价制度进行重构,做出新的设计,以期能在推动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起到积极的应用效果。所谓学术评价制度是指有关学术评价目的、功能、任务、对象、内容和活动准则等学术评价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稳定安排,一般通过政策、组织机构、规定、公约或活动惯例等形式体现。学术评价制度是学术活动的基本制度之一,不仅直接影响学术评价自身的公正性、合理性、权威性,对整个学术事业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套完整的学术评价制度还应以人本性、阶段性、发展性、科学性、开放性等为原则,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征进行全面考查,其设计内容如下:

1.学术道德规范。在学术道德规范方面,制度设计内容主要有学术规范制度、学术问责制度和学术批评制度。学术规范制度是在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并为学术人员共同遵守的学术价值理念或行为规则,是科研内在规律以及价值的内在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符号使用、成果署名、引文注释、理论方法运用等;学术问责制度应包括问责内容、处理程序和实施办法;学术批评制度是学术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学术活动应接受各方尤其是同行的公开监督和质询。完善学术道德规范,一方面要建立学术诚信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体现学术评价公正、公开、公平等原则;另一方面要逐步健全完善学术诚信体系,督促评价者遵守基本的学术道德,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实施学风学习、宣传专题网络环境等措施,不断完善学术道德体系。在推进学术道德规范制度建设方面,可出台“学风道德建设实施办法”来有力促进研究者潜心学术,提高学术质量。

2.学术成果评审。在学术成果评审方面,制度设计内容主要有学术回避制度、匿名审查制度、成果鉴定制度和同行评议制度。学术回避制度是一项操作性制度,为体现学术评价的公正公平性,对与自己有利害人关系的科研课题、学术成果、奖励、晋升等重大事项实行学术回避;匿名审查即关于科研成果申报、项目申报、成果鉴定、论文评审等对其实施匿名审查,包括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成果鉴定主要有组织鉴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邀请或委托校外同行鉴定以及组织校内专家鉴定等三种方式;同行评议主要有国内同行或校内外专家评议为主,现已基本实行了双向匿名评议。做好学术成果评审工作,应在项目申报和获得立项时,加强项目过程监督,建立同行评审专家库,搭建开放网络评价平台,推出科研精品,加快科研成果在行业企业和高校中的优先转化。例如,高职院校可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来积极鼓励学院教师及科研人员推广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

3.科研成果奖惩。在科研成果奖惩方面,主要是建立学术奖励与惩戒制度。学术奖励主要为提高学术成果质量,提升教师和科研人员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涉及学术奖励方面,应包括奖励内容、奖励范围、奖励要求、奖励时间段、奖励程序、奖励层次等,而学术惩戒制度主要起到惩戒警示作用,并严肃处理学术违规人员,告知违规后果和风险。其制定内容应包括确定惩戒执行主体和学术违规的查处制度、学术违规的处理程序、处理过程的公开公正性以及处理结果能在各大媒体或学术网络平台和各级科研机构中贯彻执行。为使科研成果奖惩分明,高校应建立严厉的惩戒机制,引入科研失败机制,在项目研究和结题过程中加强科研经费审计和监督力度,强化科研激励措施,使科研奖惩工作落到实处。例如,推出“科研奖惩实施办法”可有力地推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约束了学术人员的科研违规行为。

4.学术保障措施。在学术保障措施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术评价组织制度中。学术评价组织制度主要包括学术评价组织建构、评价人员组成、任务和职责、评审流程与规则等,其评价活动一般通过常设的专业评价机构组织实施。对高校学术评价而言,一般由专业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实施评价。对学术人员遴选、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等一般由专门设立的学术委员会或专家组实施。为使上述学术评价制度能够顺利实施和运作,应深入高校科研工作中,建立健全学术评价组织体系。例如,各院校可开展“关于建立学术委员会”专题研讨会,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来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和功能,保障各种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各项制度的实施,增强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乐先莲.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4).

[2]苏力.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1).

制度建设目的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施工企业;架子队;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1-0143-02

1 架子队管理重要意义

要全面落实铁路建设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管理要求,推行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是前提,人员是保障,现场是重点,过程是关键,从“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现场管理、过程控制”四个方面加强架队子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进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架子队管理能够按照铁路建设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相关要求和规定认真贯彻执行,则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质量风险、工期进度风险、投资成本风险、维护稳定风险等发生频率就能降到最低,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控制了架子队管理,可以把施工过程中百分之八十的风险掌控以致杜绝人为的或者是非自然情况风险的发生。确保架子队管理制度建设不流于形式,对工程建设正常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2 架子队组建管理原则

我们的架子队是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的基层作业队伍,要保证架子队的正常施工和管理,必须从架子队的制度建设规范运作开始。

现有的架子队在我们施工单位中基本存在两种组成形式:一是由企业员工组成,号称职工架子队;一是由外部劳务人员组成,号称民工架子队。这两种形式的架子队对于施工单位的架子队管理而言,应该各有利弊。使用何种形式的架子队,对施工单位来说主要是根据施工项目的工期进度、投资效益、地理位置、技术难度等多方面情况决定,按照架子队“管理有效、监控有力、运作高效”的工作原则组建架子队,对制度建设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制定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培训教育制度、日常管理考评制度、岗位职责及上岗制度等,都必须符合上述工作原则。

3 架子队管理与风险控制分析

分析目前的架子队组成结构和制度建设的缺陷不足,可以很好地分析架子队管理和运作的优劣,可以在项目施工起到决定成败的作用。

3.1 职工架子队

职工架子队,在施工项目特点明显、技术难度比较高的分部分项工程中普遍使用,比如在我标段的架梁工程,大部分都是900吨箱梁架设,运梁和架梁设备都是大型新式机械设备,要求作业人员必须是经过系统技能培训及各级安全教育的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这些设备的使用不仅需要有能力、会干活的技术工人操作,还要求这些作业人员必须有着高度责任心,严格按照要求使用设备、保养维护,因为这些大型运架梁设备如果疏忽大意操作失误,造成的安全质量风险对工程项目、对施工企业、对工作人员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隧道工程职工架子队的组建和使用,在施工过程中管理控制、安全质量意识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从现有施工项目情况可以看到,只要是使用职工架子队的分部分项工程,在安全质量风险、工期进度风险、维稳工作风险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效果良好。所以有条件的施工单位在隧道和桥梁工程施工中组建职工架子队进行施工作业,以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

职工架子队存在的不足:现在的铁路工程对作业队伍的设备配备要求非常高,这也就使得职工架子队组建并能进场作业就必须有一定的设备资金投入,只有施工单位负责人能够意识到职工架子队的重要性和风险管理的益处,才会投入资金支持架子队的组建,不然就是职工架子队能够组建,生产和运作也必然打折扣,那就在实际施工生产中流于形式,和民工架子队一样出现各类风险,使控制难度加大。

另外,公司和项目部管理层的部分人员对架子队管理模式的认识还不到位,把架子队管理停留在以前生产队班组的认识,没有按照铁道部及各级相关单位部门下发的关于架子队管理实施办法文件认真执行,没有把现在情况下架子队管理模式和以往管理方式有机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优化和提高。

3.2 民工架子队

民工架子队因为组建快,人员机动,在技术操作简单、建设工期短、分项工程多的必须有劳务分包队伍参与的情况下大量出现,而且这些队伍自带简易设备,给施工承包企业减少了很大部分的设备投入,如果使用的是当地的劳务人员,可以很快地了解熟悉当地的各种情况。

民工架子队的不足:一线操作人员的流动性和操作技能偏低加大了架子队管理的难度,更加大了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管理难度,现场管理要求有时候无法正常传递,作业人员误解管理人员施工要求,产生安全质量等风险,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另外使用民工架子队如果合同协议有遗漏或歧义,在工程进行到中期或后期,因为工期、资金等各方面原因,民工架子队提出不合理要求,以停工或退场等手段要挟施工单位,导致工期进度风险加大的现象时有发生。

4 结语

通过上述浅析,我们施工企业在组建架子队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制定架子队六项基本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岗位管理制度、考核评比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实现制度标准化。依据各项制度设置符合规定的架子队构成及主要组成人员名单、劳务用工计划等,保证架子队使用运作按照规范进行。通过架子队制度建设工作,强化过程控制,建立健全架子队管理体系,落实架子队管理责任。

推行架子队管理模式特别是组建和使用职工架子队是施工企业实现“管理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用工规范化”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塑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风采的内在保证,也是强化项目成本管理,兑现合同安全、质量、工期承诺,提高效益的根本

制度建设目的和意义范文6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真实性

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在房地产工程建设当中产生了大量的建设资料,这些资料涉及到房地产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能够全面反映工程建设过程,对项目管理、住宅建筑的维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管理人员对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虽然档案管理制度呈现出不断完善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当前管理材料不齐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研究这一课题有助于我们正视这些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推动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中内容、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1. 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中内容、特点

房地产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大量的施工建设资料,这些涉及到工程建设方方面面的资料,只要对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意义,都可以称之为档案,如设计、施工、竣工使用、维修及改建扩建等文件。具体来说房地产工程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综合性文件材料,主要是有关房地产工程建设方面的一些综合性的材料,如计划任务书、工程地质水文勘察资料、工程地区抗震资料等等。工程设计方面资料,如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2)工程施工、工程监理资料,工程设计变更资料等等,这些资料是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的重点内容,关系工程建设的竣工和工程竣工以后的维护。(3)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图纸资料,如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等等。

房地产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建筑工程项目的其他管理工作相比有着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单一独立性,在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当中,一般采用的单项目管理的方式,并且在项目管理当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2)真实性特征,对于档案管理的内容来说,应该是工程建设的真实性的反应,是工程报批、施工、竣工过程中的最真实的原始记录,与工程建设的总体过程保持一致。(3)实用性的特点,在档案管理中的所有资料应该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意义的内容,无论是工程管理,还是对工程建设都具有实用意义。

2.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房地产企业对工程档案管理的认识逐渐加深,在实践中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但是 在档案管理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材料收集不完整

档案材料收集不完整的问题在房地产档案管理当中最为突出,现在房地产企业没有在档案归档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在档案材料收集上只注重综合性资料和建设中产生的一些资料,归档面非常窄,不能完全反应房地产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一些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资料常常被忽视,如配套工程档案、、地下管线、园林绿化等档案资料,这些也是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的完整性。

(2)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偏低

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但是现在极少有房地产公司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多数情况下是行政管理工作兼职的,主要是由办公室负责。由于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专业毕业的,他们在档案管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水平较低,由于管理能力和素质的限制,导致房地产企业档案管理无法做到详细细致,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房地产开发产业严重不符。另外,由于非专业人员管理档案,房地产企业的档案编制比较混乱,根本没有按照档案的编制的要求编制档案材料,也没有按照规定建立详细的档案索引,档案的保存也是凌乱无序,查找起来非常困难。

(3)竣工阶段的档案管理常被人们忽视

房地产工程的档案管理应该贯彻于房地产工程建设的始终,但是在竣工阶段,档案管理人员往往认为档案管理已经结束,因此被房地产项目的管理者忽视。实际上在竣工阶段产生工程资料也不在少数,这些资料与工程建设的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由于部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技术检测单位及建筑材料供货单位之间相互拖欠工程款,有的相互以各自档案材料作为交换条件等情况发生,因而造成档案的归档出现停滞的状态,使档案资料残缺不全。即使是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竣工阶段的一些交付的档案资料,很容易被忽视,导致这材料无法及时归档。

二、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问题的对策

要想提高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的水平,必须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现有的资料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的完善。

1.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房地产工程建设的管理者负责人应该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重视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在工程立项阶段就开始收集整理与本项目有关的工程建设资料,这样一方面能保证资料收集的完整性,使档案资料能够及时的归档,避免匆匆忙忙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引起的各种混乱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从项目的开始就进行归档工作能够保证档案归档的顺序性,减少后期归档整理的工作量。在这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派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还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对档案管理工作检查监督力度,并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体现出来,用严格的奖惩制度激励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责任心。

2.建立健全房地产档案管理制度

当前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房地产工程档案管理制度的缺失密切相关,在房地产工程档案制度建设当中,应该对归档的程序做出详细的规定,使房地产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的档案资料都能实现有序管理,保证归档资料及图纸的准确、齐全、规范和完整。同时要明确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招投标机构、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及档案人员在工程档案形成过程中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保证工程自立项开始与档案跟踪管理同步。完整的前期文件很重要,在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方面有重要的依据、凭证作用。在档案制度建设当中,责任制度的建设的最为关键,在责任制度建设中责任追究制度处于核心的位置,在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的基础上,企业应该明确规定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

3.重视竣工阶段的档案归档工作

档案管理人员在房地产工程竣工阶段,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与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一起,按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按照分类和顺序,对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检查、审核,确保资料文件材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该做到随时发现随时解决,尽可能的做到查漏补缺,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在竣工阶段的归档中要认真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等文件中的相关规定,严把竣工质量关,把档案的验收、移交作为工程竣工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来抓,做到工程竣工与档案归档工作的协调统一。在档案移交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应该按照档案移交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出具《建设工程档案合格证》,以保证档案移交和工程竣工工作的圆满完成。

4.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