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校园文化;考勤制度;改革

2012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这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重要载体。课堂考勤作为大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一些大学的课堂考勤改革引发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对合理推进课堂考勤制度改革、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层次意义。

一、大学生课堂考勤制度改革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从创立开始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是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

校园文化的具体形态包括三个方面: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中间层次的校园制度文化和表层的校园物质文化。其中,制度文化指学校的组织机构、职能系统和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制度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学校的文化气息和工作绩效,以及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创新发展。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是培养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必要手段。

2.课堂考勤制度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本保障

学生课堂出勤率是学风建设一项硬性指标。加强学生课堂考勤,确保学生上课率,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当前大学课堂考勤制度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治学态度不严谨,学习纪律松懈,逃课现象屡有发生。这固然有学生的个人原因,但是与教学管理体制本身不完善如考勤制度执行不力等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进一步完善考勤制度,加强考勤制度的执行力度,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帮助学生健康成才。

二、大学生课堂考勤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大学生考勤管理方式是任课教师点名,有的大学采用发放出门证的方式管理学生外出,有条件的大学使用门禁系统来管理学生上课和回宿舍,以便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这些措施对于强化教学管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无视学校制度的要求,私自外出,擅自逃课,甚至出现一些学生陷入传销陷阱、遭受意外伤害等情况,致使其学业荒废。目前,随着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管理的重视,不少大学设置了课堂考勤指纹打卡系统。此项措施经试用后取得了显著效果,课堂缺勤率大大下降,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1.实施指纹考勤的积极效果

使用传统的点名考勤方式,在学期刚开始时,学生还比较自觉,到课率较高,但是慢慢地就散漫起来,几周过去,本来有几十人上课的教室可能只有十几人来上课,教师点名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曾有学生笑侃:有的教师真伟大,面对一个学生能讲课。这其实是学生的无律造成了教师的无奈。其他如门禁管理等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缺勤现象的发生。而且现在大学生自觉学习的比较少,没有很强的自律性,惰性一来就干脆不去上课,久而久之,逃课成风。虽然考勤与成绩考核、毕业证获取有联系,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传统考勤方式效力日减。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加强课堂考勤而采取的指纹考勤则强化了制度管理,是科学管理思想的实际应用,是为了贯彻落实大学精神、推进学风建设而对校园文化的约束机制进行了强化。实行指纹打卡,可以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促使他们多关注课堂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引进高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教师不用再花费时间点名,学生也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学校可以更快捷地了解学生的考勤情况,如果有突出或突发的问题,就会及时被发现和解决。这样产生的积极效果从整体上改变了校园文化环境,稳定了学校的教学秩序,规范了教学纪律。

2.实施指纹考勤的理性认识

教育的本质是传播知识,对学生而言就是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事物。很明显,学生只依靠从课堂学习获得知识是不够的。学生需要扩展思维,从多角度、多环节开展研究学习。另外,课堂教育偏重理论教学,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更关心的是如何学以致用,他们迫切需要在实践能力上获得提升,而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所以,相对于课堂学习而言,他们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社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如,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有选择地去听一些喜欢的课等,这就与指纹考勤的制度化形成了矛盾关系。

三、做好大学生课堂考勤制度改革,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课堂考勤制度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推进大学学风、校风建设,是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

1.深化大学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大学要积极制定体现学校鲜明特色的校训,以此强化大学生刻苦钻研、奋力进取的治学态度。还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校训,使大学精神深入人心。教师在学术品行方面要发挥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和师德氛围,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大学精神,端正学习态度。

学校可以结合国家教育发展方针加快推进考试制度改革,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把一些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作为制度确立下来,从制度上要求学生提高学习认识,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以奖学金为主导的学生激励机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奋发成才。

2.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改革,完善课堂考勤管理

由于大学各专业特点不同,所以在专业建设方面既要坚持专业特色,又要结合社会需求。学校要坚持自身的发展优势,把优势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协调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教学目标关系,综合学术价值和社会需求的特点,充分考虑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改革专业学科建设。大学可考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专业选择调整,以保证学生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各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学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于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要强调课堂学习,实施严格考勤,保证上课率。另外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实行弹性考勤制度。围绕学生参加各种考试的需要开设相应考试辅导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这样既能保证课堂学习的严肃教学,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3.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被动是因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不强。教师要结合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鉴国外互动教学法,设计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项目,如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团队式作业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学习内容也可灵活设计,如围绕教学要点选择题目研讨,基础学科可从实际运用上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需要结合教学方向进行。

总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不能只通过考勤强制学生学习,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工作上提高要求,积极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显增.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J].教书育人,2007,(12).

[2]刘锦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9,(6).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大学文化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87-03

大学是文化生产、传播、创新的主渠道、主阵地,它以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研究文化来影响和改造社会。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识、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其内涵结构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是综合而复杂的系统。[1]大学文化已成为提升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软环境。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大学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些高校已将文化软实力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并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一所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衡量、评价其建设效果,是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一套相对完整且可操作的大学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解决大学文化建设无据可依的局面,最终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展。

一、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1.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丰富大学文化理论体系的需要

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优秀的大学文化与之相适应。近年来,部分学者在大学文化概念、内涵、外延、功能、特征、国内外相关经验及对策等理论层面对大学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实际建设的情况看,有些高校做得很好,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部分高校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还不是很明确,目标还不是很清晰,任务还不是很具体,方法还不是很得当,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大学文化建设理性的认识,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开展大学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进一步健全大学文化理论研究,使其更加科学化、全面化、系统化。

2.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在实践中,大学文化的建设与评价具有诊断、改进、激励、导向、调控和服务等功能。一方面,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引导大学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激发全校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无形中优化大学的形象,提升学校竞争力;另一方面构建这个体系可以帮助高校及时调整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方针措施,改进学校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思路,增强学校的内在实力,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一定的提升,促进大学内涵式发展。[2]此外,构建一个完整可操作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也使各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统一标准可以参照,从而形成良性竞争,有效推动大学间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进取。

二、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要求

1.方向性原则

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3]其总体方向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

2.系统性原则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规划,使大学文化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在进行评价时,必须考虑大学文化建设各构成要素,以达到各要素全面协调发展的功效。

3.可行性原则

不同大学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办学特色等都各有不同,如今几乎每所大学都在进行着大学文化的相关建设,而在制定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虽不能将每一所大学的差异因素考虑全面,但也要尽力将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合理。因此,指标体系应尽量反映大学文化建设的共性特点,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领性和发展性。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在大学文化建设评价工作中,虽然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着相对困难的数值型量化和较难量化的指标,但评价工作者需要力求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够以数值形式量化的就一定要用定量评价,难以用数值形式评价的就要用定性评价,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将大学文化建设情况划分等级。[4]

5.评价主体多样化原则

在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评价时,评价主体一定要多样化。除了评价专家小组以外,大学自身、社会评价机构、民间评价团体等都应参加到大学文化建设评价的工作中。[5]其中,大学自身是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工作的主体,在迎接评价专家组和社会评价团体组织以前,大学的自评同样很重要。在自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最好的状态展现给校外评价者。在所有评价工作结束以后,将每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综合起来会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

6.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任何评价主体在评价工作过程中都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发现问题及时向组织汇报,不能偏袒任何学校。评价结束后,各评价组织应认真总结各大学文化建设的评价结果,给出结论,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这样有利于各大学继续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也有利于各大学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三、科学确立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大学文化内涵以及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来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大学文化内涵分类与构成入手,设计关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特色文化等五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1.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对于稳定和凸显大学的特色、水准和形象举足轻重。[6]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大学精神、校园价值观、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特色等要素构成。该体系的构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考察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水平,一要看大学是否具有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办学特色是否鲜明,总结凝练出的大学精神与学校办学传统、目标定位是否相切合,是否得到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可;二要看是否注重顶层设计,是否有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把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三要看学校领导、师生对大学文化的认识程度。校领导及全体师生对大学文化建设是否有深刻认识,是否有明确的责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中,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是否定期专题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工作。

2.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在大学行为主体身上的具体反映,是从学校领导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中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是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集体行为到师生员工的个人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大学行为文化对内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文化氛围以及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对外通过学校及其师生的行为方式反映大学的形象,是大学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在全体师生员工身上的动态体现和具体折射。[7]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校风校训、师德师风、学风、学术氛围、榜样引领、社团活动、文体节日、服务社会等要素构成。评价一所大学的行为文化,一要看是否体现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大学文化建设是否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二要看学校是否有激励和规范学生的校风校训,是否在学校教学楼、宿舍等多处体现校风校训的标语,将优良传统作风通过学生传承下去;三要看教师能否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认真执教,遵守学校的教学工作规范等;四要看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群体中能够形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优良学风;五要看学校是否能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每年定期评选各级各类“三育人”、师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学生评选,弘扬榜样文化。

3.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制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它从规范全体师生行为模式的角度把大学文化成果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机构设置、大学章程、制度制定、制度实施四部分构成。对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水平的评价,一要看学校的组织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机构功能是否健全,是否有一个专门负责文化建设的机构和相应的人员;二要看是否有大学章程,严格按照章程依法自主办学;三要看是否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制度,制度制定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四要看各项规章制度在大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是否能真正的运用实施,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各项规章制度,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4.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校园内各种物质设施与校园硬环境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以直观的形象被广大师生员工及外来人员所感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硬件设施建设、环境建设、校园景观建设、文化标识、文化宣传阵地、经费保障等六部分构成。对于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评价,一要看教学设施是否完备,科研设施是否先进,图书馆是否拥有充足的纸质、电子书籍,拥有大量设备齐全的自习室、实验室,使用状况良好,且人均占有量超越基本标准且使用率极高;二要看办公条件是否良好,教学、科研环境、寝室的住宿条件、食堂的饮食条件是否良好,生活的基本设施条件是否能超越基本标准,大学能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广大师生满意度极高;三要看是否有学校标志性建筑,校园内的绿化、雕塑、喷泉、假山等是否能做到完整美观,校园内的环境能否做到整洁干净、赏心悦目;四要看是否有反映校训、校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等的形象标识。

5.大学特色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特色文化展现的是一所大学文化建设的独到之处。特色文化建设指标的设置是为了充分体现和鼓励大学文化中的鲜明个性。如果一所大学在文化建设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有成效显著的特色成果,在文化育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和推广,则应该考虑给予特殊加分。设置此指标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各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弘扬优良传统、保持特色和个性、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内涵式发展。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发展的事业,贵在建设,重在发展。在对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精心设计指标体系,不断探索研究大学文化建设与评价的规律,大学才能拥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从大学文化结构分类的角度,将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5项,共计100分,其中大学精神文化建设30分,大学行为文化建设30分、大学制度文化建设10分、大学物质文化建设20分、大学特色文化建设10分;二级指标共22项。评价结论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合格(60-79分)、不合格(低于60分)四种。

参考文献

[1] 彭观胜,梅阳,李际超.大学校园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34-135.

[2][3] 黄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6):46-48.

[4] 陈耀玲.学校文化评价―― 一个新的研究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1-34.

[5] 王凤兰.高校校园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9(5):459-462.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大学文化;办学特色;品牌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的出现和大学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树立大学文化品牌被提到议事日程。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品牌大学,是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发展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趋势。塑造大学品牌,提升大学办学水平,实现科学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建设之路,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大学文化是大学内在的一种本质特征,大学文化及大学文化品牌的建设,对于大学的发展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大学文化与办学特色

大学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实质上是以大学为载体,在大学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在大学基本职能的实现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对理想目标的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更或说它是大学多年形成的一种学术传统;大学物质文化更是广泛深远,它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标志;大学制度文化则是大学调整内部关系的一种制度体系;而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环境条件。大学文化在本质上是大学生存发展各要素的一种系统组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在国家层面上强调了办学特色的重要地位。何谓办学特色?特色在哲学层面上其实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特色就是“舍我其谁”的个性,通俗地讲就是“招牌”。大学的办学特色则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办学特征和风格以及大学在紧跟时代步伐、锐意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是一所高校独特的本质内涵,是它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大学办学特色主要包括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和优势。不难看出,大学办学特色是大学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在宽泛的大学文化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不懈努力而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而成的,是更高层次上的大学文化,是一个大学文化的缩影。

大学文化是基础,特色是灵魂。没有大学文化,难以形成特色,也谈不上大学特色;而没有特色的大学文化,更难实现其文化的主要功能。大学文化是大学特色的基础和支撑,而大学特色是大学文化的升华、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同时大学文化和办学特色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在大学功能的实现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需要着眼于大学的发展前景和战略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变,大学的文化和办学特色也会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应该体现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

二、通过文化品牌彰显办学特色的基本思路

品牌战略来自于管理学,是人们在竞争中获胜的一种战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使大学处于激烈的竞争当中,大学品牌战略应用而生了。大学文化品牌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导向功能,在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如何以大学文化品牌彰显大学办学特色,是本篇论文要论述的主要问题。

1.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加大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力度。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既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大学精神文化之于大学文化,是灵魂,从它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既是一个继承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大学精神文化越鲜明,个性和特色就越突出。而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学精神的弘扬,也需要广大师生共同维护,学校要把大学精神的提炼和塑造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物质文化作为大学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文化的建设的物质基础,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不断丰富物质文化,完善办学条件,从硬件上为大学文化品牌的构筑和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大学正常运行的制度保障,也是大学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大学

制度建设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样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领导要以大学制度建设来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关键是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可以说,现代大学制度最终是要建立一种大学自我发展又自我约束的制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品牌的直观形象,要营造与学校类型、学校精神气质相符的大学环境文化,大学校园的风格与特点要着力体现以人为本、探索创新、 学术自由等氛围,综合运用艺术语言将学校的文化进行视觉展现。具有象征意义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校门等校园建筑、设施,要尽可能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如清华园的拱形校门、北大的“一塔湖图”都能很好地向外界传播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2.深化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是办学者追求的一种办学价值观,它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等方面,是每一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首先认真思考的问题。办学理念是特色建设的灵魂。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由多方面要素决定的,但最根本的要素还在于有没有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独特的“办学理念”的指导,因此“办学理念”的选择是能不能办出特色的首要问题。办学理念是学校领导层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指对办什么样的有别于他校的大学和怎样办出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的理性认识。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它容纳了办学者对各自学校独特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的创新性思考,规范着学校的办学活动和办学行为。同时,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大学精神文化,一旦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就能在其指引和激励下克服办学中的重重困难,用创造性劳动把学校办出特色。因此,办学理念的选择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校情,必须有创新性思维。树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铸就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办学的理念与特色,则是大学文化个性的名片。大学办学是否有特色,首先取决于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构建优良的大学文化、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特色,必须深化和提高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为了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高校应当研究客观环境(经济、文化、生源)、社会需求(类型、层次、专业)、自身特点和优势(文化积淀、社会声誉、师资力量与特长以及校风),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办出特色。《规划纲要》对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提高质量,不论办学理念、定位、特色,都要围绕提高质量这个中心任务展开。

3.高质量推进,使大学文化成为推动大学特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和个性而形成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品质和特色既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一所大学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立足大学办学实践,实现特色发展,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大学要强化特色办学。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大学在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模式、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层面上突显特色,以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推动大学的特色发展。其次,大学要通过挖掘和培育其文化个性而提升大学的文化品质,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进而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最后,大学要通过发挥品牌文化对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影响力而在不同办学领域和教育层次上创造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同时,大学要通过实践使自身文化品牌贯穿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并通过文化创新来促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也使大学的办学特色在大学功能的实现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赤弟.大学制度演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研究,2004,(4).

[3]郭桂英,姚林.关于中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2,(1):60.

[4]赵存生.大学文化的特点和功能[j].中国图书评论,2002,(11).

[5]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一种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是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活动方式,不仅指文学、艺术、音乐等,也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信仰、观念和语言,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习得的和所获得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大学文化含有文化概念应有的内涵,但它又是大学这种特殊组织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加以吸收,并融入大学自己的意志、传统和个性的文化结构。大学文化可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

大学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和物质环境等。它们主要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环境文化构成,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1]

二、大学文化的建设

粗略地研究大学文化,也许会使我们在思想上认识到大学文化的重要性。然而教育者的任务不仅要思考大学文化,更重要的是建设大学文化并使之发挥应有或更大的作用。正如文化的定义难以把握,为此有必要从其外延即文化的要素去理解文化一样, 大学文化的建设则应从大学文化的具体层次及其要素着手,这就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文化,它是大学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经历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其建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同时对外它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精神文化虽无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那种直观可视的特点,然而由于它已经浸透和附着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及名师文化等要素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

(二)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

文化本身是一个多层性的概念,在涉及文化的具体作用时,它和制度是不能割裂的,大学文化尤是。大学文化可以归纳为大学意志的选择和非意志的自成这样两种类型的文化,由此决定了大学的文化是制度化文化和非制度化文化相融的复合体。经学校意志选择的制度化文化,具有强烈、鲜明的规范性和组织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由于人们只有在所处的文化中习得文化,人们的信仰也是一自己所处的环境为条件的。因此,个体的包括大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并不是完全能自然实现的。因此,制度文化是使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哈佛大学就是教学制度文化造就的世界著名学府,自1860年以来,其七任校长就从未停止过教学制度的改革。牛静、剑桥大学亦然,他们就是学院制度和导师制度成功运作的结果。必须指出的是,制度文化虽有强制性,但其一旦经校园主体认同并为内心接受,就会形成为师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无需强制便能发生教育影响的精神要求。

(三)大学环境文化的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和有形之物理环境文化的复合。“高等教育机构应当作为育人的环境去设想、去管理,而不是仅仅作为培训的场所”。[2]需要指出的是注重大学环境文化的建设并不等于大兴土木、圈地造楼。大学归根结底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没有文化底蕴,再豪华宏大的新校园环境都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三、结语

通过大学文化的参与和作用,改善教育的方式以提高教育的绩效,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拥有充分的社会资本的,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正直的、有道义感的,能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有所作为的公共知识分子。大学文化建设更多是大学自身的事情,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其一,由于大学时历史积淀的产物,没有历史底蕴的大学很难说是有文化底蕴的大学。历史文物是大学发展的见证者,是最富有教育力量和影响的环境文化。大学必须重视对大学文化建筑的保护。其二,必须注意大学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结合,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应该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嫩反映大学独有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大学个性文化。其三,必须注意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及大学环境文化三者有机结合,使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强化、相互转变,是文化影响的效果达至最大。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C].巴黎:巴黎会议文件,1998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和谐学校文化;建设;旅游人才;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对学生思想、精神、品质的影响愈来愈明显。学校文化集中表现了学校教育的内在本质和发展方式,是具有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校风传统、管理机制和物质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学校良好的精神氛围和文化环境能够吸引和鼓舞教职员工忘我投入、勇于创新,能够引导和激励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一、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环境文化、秩序文化和人文文化三个方面。环境是基础,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规范的秩序是必要条件;人文风气化是核心。加强建设学校文化,创建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学校文化,是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方面。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以德育为先导,以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为具体目标,构建具有个性化,能充分发挥学生特长的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和谐中创新,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文化氛围美化环境

构建具有育人功能的物质文化,除了有科学合理的校园整体规划、布局和完善的设施设备外,还应注重学校环境的美化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可充分利用校园面积,合理规划,建立花圃,栽花种草植树,使学校“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校园的教室、寝室、橱窗等设施进行精心布置,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餐厅文化、橱窗文化。

(二)以德治校提高素质教育

俗话说,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思想素质是最为重要的。学校应树立以德治校的办学理念,将德育作为促进学风、校风转变的重要途径。

(三)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领导之间的关系、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就应致力于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努力构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群体的新型角色。

(四)倡导四讲――讲奉献、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

弘扬四大精神――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改革精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要塑造德高者的形象、博学者的形象、外在美的形象。

三、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学习观念的养成

深化教学制度改革,调整教学模式,探索出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模式。教学制度是学校实践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科学的、健全的教学制度,对于实现学校教育功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学习观念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针对新形势下对导游人员的要求,改革考核评价办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适度调整导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时间同步;同时依托模拟导游实训室、山西旅院新概念旅行社、山西中国国际旅行社、山西现代国际旅行社等实训场所和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导游技能比赛,使得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11年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导游专业被列为国家财政支持专业,2012年又被列入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四、多种形势搭平台,拓展才华,提高素质

(一)技能大赛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展示专业特长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开展的导游(汉语、外语)、计算机操作、珠算、酒店服务技能、烹饪技能、礼仪、外语歌曲等技能大赛,让学生展示技能的积极性得以提高。

(二)校园文化艺术节异彩纷呈

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征文比赛;格调优雅的书画艺术作品展览;校园歌手大赛;辩论赛;模特大赛;主持人大赛等赛事活动为学院培养学生素质,构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阳光体育节掀起全民健身的浪潮

学院提倡师生员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三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节”包括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排球、健美操等专项比赛。彰显学生内强体质、外树形象,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风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认识到团队合作和相互鼓励的重要意义。

(四)学生社团独领

街舞、摄影、轮滑、乒羽、阳光心理等协会的存在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与。各个协会都有大量的会员并积极开展着活动。这正是当代大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一个绝好的诠释。

(五)以重大历史纪念日和节日为契机,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

结合重大时事、重要纪念日,设计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强化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2011年在全省教育系统“党在我心中”大学生合唱比赛中,学院合唱队获得二等奖。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范文6

稷下学宫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极大地促进了稷下学宫的蓬勃发展。当代大学文化建设更应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充分借鉴吸收稷下学宫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优秀传统精神,推动大学文化建设。

关键词:稷下文化;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就是以大学为载体、以大学人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大学人在大学里的一切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是在大学长期办学的实践基础上,所积累、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稷下学宫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极大地促进了稷下学宫的蓬勃发展。当代大学文化建设更应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充分借鉴吸收稷下学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推动大学文化建设。

(1)校园建设方面

稷下学宫是在齐国国力昌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政治、文化支撑下建立起来的,历久弥新,成为中国早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朵奇葩。因此对当代的大学建设来说,一所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必须顺应社会需要。

可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陷入一个怪圈。连年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职业类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蔓延开来。另外,各高校新校区建设和大学城建设如火如荼。这当然不能说是坏事,起码为广大的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水平确是良莠不齐,由于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很多高校由于名气小、或者地理位置偏僻、教学质量不高,导致招生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再加上一些高校新校区的建设,欠下了巨额债务,使学校发展面临着生存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在当下合理调整我们的高校设置,一定要密切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量力而为,顺应当下时代需要,合理配置优秀高教资源,适当控制规模,减慢大规模的新校园和大学城建设。

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赋予校园一定的文化底蕴。正如稷下学宫以稷山命名,建在交通要道。所以当前的大学校园建设,必须审慎选址,建在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地方,最好不要像现在一些高校建在距离市区好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地方,由于交通不便,缺乏文化氛围,这其实是对学校发展的极端不负责任。这根本不利于学校的教学学术的发展,而且也大大增加办学成本。其次,校园内部基础建设方面,不要一味追求现代化、追求气派,校园的建设应该与当地的文化特色、学校特色相适应,充分考虑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力求学校的建筑、绿化、人文设施的建设与其和谐统一。再次,在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方面,比如校名、校徽、校旗等方面,要把大学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学校特色充分的融合进去,形成独特的学校形象。

(2)办学体制方面

稷下学宫具有“官私联办”的性质,为我们今天的高校发展提供了启示。因为我们国家的大学长期以来主要是是国家兴办的,公立性质明显,所以基本上学校的“行政化”倾向特别明显,学校的教育投资投入基本靠政府,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学校的教学、管理、建设活动几乎完全受政府的直接指挥。建立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坚持学者治校,这是现代大学制度下对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要求,所以政府理应放权,在保证一定的教育投资的基础上,确保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让学校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让其自由独立发展。现在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很高,但是多年的改革未见成效,这一点上应该是时候有明确改变了。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是了解高等教育的学者,而不是纯粹的行政执行者。除此之外,当前大学学习稷下学宫,应该学习其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和模式,应该在国办高等教育之外,重点放在民办教育等新兴的办学模式上。

(3)师生管理方面

在大学制度文化方面,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中的涵义就是要把教师、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对师生价值的尊重,对师生的创造力鼓励和保护,形成具有高度人性化的师生管理制度。

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也,乃大师之谓也。可以说现在大学的水平实力展现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教师队伍水平。是否拥有大师、大师的多少已成为大学竞争实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稷下学宫正是对教师的尊重,采取了十分灵动的教师管理制度,给学宫的教师以极大的自由行和非常好的待遇,加上齐国强大的号召力,使得当时天下的有识之士纷至沓来。并使得稷下学宫成为当时东方大国齐国重要的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储备基地,历经几百年而不衰。其实,当今高校的发展和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的师资力量,人才是一个大学长远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所以当代大学要想发展,必须更要养成尊师重道的传统,制定一些优惠的教师政策,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高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建立健全人才流通的渠道,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更多更宽的发展空间。

稷下学宫的学生管理制度也是很独特的,既充分保障学生的自由发展,实现其个性成长,又能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大力提倡“依法治校”的今天,高校更应该借鉴稷下学宫的学生管理制度模式,施行“法治”和“德治”的结合。当代大学的教学环境比较宽松,大学生因此缺少了管束,似乎就等于进了完全自由的空间,不需要接受任何管理和约束。但其实大学生年龄决定了其生理、心理、个性并不健全成熟,所以还必须依靠适合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全面、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来进行有效约束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有其真才实学,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一方面,当代大学必须加强学生管理,必须要在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之下,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的尊重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强化当代的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快乐的人格。让大学生成为真正的德才兼备、政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尽管稷下学宫的制度建设并不完备, 可能甚至还有一定的缺陷,但它超越时空具有开创性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对我们当今高校的人才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依然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4)大学精神文化方面

大学文化的建设核心就要在继承大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大学的办学理念,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和理想价值,并将反映学校品质个性的精神文化内涵纳入社会核心价值中去。这就是大学的精神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全球化和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的多重压力和激烈竞争,在继承传统、创新开放中求生存和谋发展已成为当代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一是结合大学自身的历史发展,努力培育出其传统精神,用大学精神来统领大学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扬大学的优良传统,凝练学校的历史价值观,作为其重要的生存标签。二是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定位,不断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突出大学自身特色,适时调整大学的发展规划、大学使命,确立合理的发展战略;作为其发展的持久动力。。三是加强开放式办学,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固校战略,加强对内对外交流,营造适应国内外当代文化的大学精神文化。

学习和继承借鉴稷下学宫的文化精神,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大学里面也衍生了出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新现象。特别是在互联网、移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思维必须创新,管理必须创新,让当代的大学文化建设不断适应变化的需要,拓展和丰富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灿,杨保国.浅析稷下学宫及其对当今高校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2).

[2]李妍.稷下学宫特色管理对当今高校发展的启示[J] .现代教育科学,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