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互联网运营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互联网运营方案范文1
12月10日,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为复诊患者开出首张互联网在线处方。两天后,互联网医院在线处方药完成了配送。在线看病的全流程实现闭环。
“乌镇互联网医院”是由桐乡市委市政府牵头、乌镇镇政府支持、微医集团提供技术支持与合作运营的“互联网+”医疗创新项目。它以乌镇为中心,试图通过互联网连接全国范围内的医院、医生、患者、药品和医保体系,建立起一个新型的智慧健康医疗服务平台。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开业引发行业的极大关注。在线诊疗、电子处方、药品配送、收费模式等,无不搅动着传统医疗的敏感神经。
互联网进驻医疗核心环节
“乌镇互联网医院”地处乌镇大桥西一幢古香古色的小楼里,但小楼仅仅是乌镇互联网医院的一个名片或者其存在的客观证据。在本质上,乌镇互联网医院是一个线上平台,因此它是无边无界无形的。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核心业务是医患间的在线诊疗与医医间的远程会诊。通过应用电子病历共享、远程高清音视频通信、电子处方的认证存储与流转、药品的远程配送等技术与业务手段,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生与专家之间、专家医生与患者之间无需面对面,就可以实现病情诊断、治疗方案建议以及药品处方开具和在线医嘱。对有需要到实体医院就诊的患者,根据病情轻重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精准地转诊。在药品配送环节,乌镇互联网与国药控股、金象网进行了对接,作为医院实体药房的线上延伸为全国各地区群众提供服务。
为确保在线诊疗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乌镇互联网医院”当前主要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在线咨询和复诊服务。患者在实体医院取得检查检验报告并获得初步诊断后,或者与医生已经有过线下面诊者,可以在“乌镇互联网医院”实现来自全国专家的复诊。
“在乌镇互联网医院,全国范围内的医生和医生、医生和患者无须面对面,通过网络视频即可完成诊疗过程。”乌镇互联网医院院长张群华表示,“乌镇互联网医院”的诞生预示着互联网真正进入医疗核心环节,互联网对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进入“加速度时代”。
张群华介绍,“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全部来自全国各地主治以上职称的在职医生,大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他们以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的方式注册到“乌镇互联网医院”,并在桐乡市卫生计生委进行注册备案。医院的医生均经过人工当面的证件资料采集与审核,以保证医生的身份合法与真实。事实上,接入“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微医集团为医生来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微医集团旗下挂号网目前拥有1.1亿实名注册用户,与全国1900家重点医院建立了合作,累计服务量接近5亿人次。微医集团在互联网团队医疗方面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吸引了超过5000组顶尖专家团队入驻平台以提供在线会诊,超过20万名专家在线提供预约挂号、远程医疗服务,拥有互联网在线诊疗的实践经验。
“乌镇互联网医院”到底如何收费?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医院收取医生诊疗费与药费,诊疗费由医生自主定价,一般为几十元到几百元。实行平台与医生的分成模式,由平台为医生收缴纳个税。如果患者选择在平台购药,则需支付药费。“医院还为在平台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打造了远程医疗责任险,医生在平台上进行的每一次咨询服务都是有保障的。”
“乌镇互联网医院”该如何盈利?张群华表示医院的盈利点非常明确,除了问诊收费,医院还与制药企业合作推进一些收费项目,比如用药健康培训。此外,借助互联网技术,医院在线上开展“医生之窗”、患者教育等一系列服务,通过服务获取利益。
敦促政策细化落地
在“乌镇互联网医院”问世之前,国内已有部分医院开发与运营了网络服务平台,服务提供者为本院的医生,患者基本上是本区域的居民。还有些医院的网络平台只具备本院与下级医院间的远程会诊功能,不提供面向患者的服务,并且这种服务一般只给出治疗建议而不开具处方。与之相比,“乌镇互联网医院”可以连接全国的患者和医生,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完成诊疗过程,包括开具电子处方和配药。
然而,“乌镇互联网医院”的电子处方是合法有效的吗?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禁止医生私自远程医疗。国家卫生计生委员官员多次明确表示,“互联网上其他一些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但是不能开展诊治工作。”
对此,“乌镇互联网医院”给出的回应是: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医生是多点执业注册备案到桐乡市卫生计生委和乌镇互联网医院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因为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实体医疗资格还在办理中,所以目前暂时依托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注册备案的医生在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实体医院有处方权,处方也是以该医院为主体,因为完全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而线上的处方开具,由医生的数字证书为处方进行电子签名,符合我国《电子签名法》的规范。因此,“乌镇互联网医院”的电子处方是合法有效的。
政策尚未放开,“乌镇互联网医院”行事也格外小心。除强调“患者应先到实体医院进行初诊和必要的检查检验”“只为复诊患者和慢性病患者提供服务”外,还依托实体医疗机构规避风险。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医疗行为一定要规范,要尽量降低风险。按照国家现行政策,所有医疗服务都要通过医疗机构开展,我们就把电子处方、医生落地到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这件事由桐乡市政府在主导,在刚开始的顶层设计中,就是在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这个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互联网医院信息化平台。乌镇互联网医院是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线上延伸。”张群华表示,“乌镇互联网医院拿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红头文件,要我们先行先试,包括开展咨询、问诊、处方、电子病历等。”他透露,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委托挂号网组织研究制定《互联网医院指导规范》。
医院互联网运营方案范文2
健康监测:既是市场痛点,也是行业尴尬
时下,在各大电商平台上,主打移动健康理念,号称实现各种身体数据动态监测的智能可穿戴产品非常讨巧。“比如时下流行的记步功能,很多智能手环仅仅是通过手臂的摆动来记录走路步数,人是不是真正在走路,就无法判断了,这样就容易造成监测失真。”业内人士透露,再比如想记录跑了多远,光是凭所谓的智能手环也难以实现,需要同时戴上手机来定位距离。总之,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很多产品不仅监测数据不精准、不靠谱、不权威,更是打着“健康”的旗号来凑热闹。有数据预计,2015年我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1.9亿元,2016年预计达到23.7亿元。智能可穿戴盯上了“健康”这个市场痛点。“不过,多数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点还都集中在监测用户的健康指标,不过是充当了健康管家的角色,这与医疗、智能医疗的概念相距甚远。”橙意家人创始人张丹带着她的团队在去年了国内首款医疗级可穿戴设备—鼾症监测仪,她坚定地认为,如何能够更早地提前给用户预警,并提供解决方案,也只有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才能做到。
央视对比:获三甲医院认可行业迎真金时代
在日前央视二套《消费主张》栏目播出的《关注互联生活—智能可穿戴的尴尬》节目中,橙意家人展示了医疗级可穿戴与传统三甲医院的“对接”。张丹介绍,用户使用鼾症监测仪得到的睡眠数据,可直接回传至三甲医院,医生可据此判断用户的睡眠情况与打鼾程度。“医疗级可穿戴设备,表面上看是个移动的医疗设备,为患者的就诊提供方便,实际上它的后台是有很多医疗技术人员在操作。”业内人士认为,智能可穿戴设备不再局限于数据采集,后台的医疗服务才是互联网时代不可少的项目。据了解,这种真正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打造的“检查—治疗—康复”闭环式服务体系已在国内落地,今年3月,由橙意家人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共同打造的国内首家鼾症筛查中心正式运营。
行业亮点:智能穿戴设备将首进三甲医院
医院互联网运营方案范文3
张锋:“互联网+”与医疗改革
从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正在形成以PC互联为主到移动互联为主,再到以产业互联为主导的一个新阶段,全球都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所以,以互联网代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处于跨界集成和群起突破的一个爆发期,信息基础设施将加快向智能化、综合化、高速化的演进升级。互联网日益成为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创新平台,新技术和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融合正在深化,引发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的持续变革。
最近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所以从信息化技术在健康医疗行业的应用来看,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提高供给的质量效果;第二是解决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信息技术融入医疗卫生领域,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优化流程。
信息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很多模式或方式,同时也催生着新型的医疗模式,包括精准医学、数字化医生的培养、远程虚拟家庭出诊、移动互联的云咨询应用等,方兴未艾,层出不穷。整合型协同的医疗模式正在积极地探索当中,这可能也是未来全球医疗模式的一个重点。
从规划的基础来看,公共卫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全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在是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为核心的整个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平台的建设。同时,中央在“十二五”时期投资也比较大,从不同的角度来支持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接近一半的省份和不到一半的地市,还有三分之一的县,基本上搭建了这个平台。
同时,医院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三级医院的技术应用水平在很多方面都与全球同步,但是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相对还比较薄弱。因此,将来主要解决的是顶层设计,特别要强化基层基础,重点是利用平台的互联互通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集聚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同时,要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包括科研院所、企事业和公众有关健康医疗数据的融合共享,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来顺应新常态,探索新模式,创造新业态。
从阶段性目标来讲,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成一个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的平台,推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完整管理等系统互联互通。同时,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每个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共享、上下联动、医药医保的协同和居民服务的整个人口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从传统的医疗健康的信息化,应用新的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远程医疗等,向智慧医疗方向发展。
关于安全规划,“互联网+”安全是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比如做互联网的健康医疗咨询,如果没有医护药剂的电子证照系统,是不可能做互联网的。网上怎么去做这样的咨询?怎么认证一个医生的执业资质、执业范围、注册机构呢?同时对居民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居民健康卡,没有身份识别,如何调阅他的电子健康档案?涉及到隐私怎么来解决?所以安全领域涉及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的取得和网络数据安全。
这些应用的基础性问题、规范性问题、规则性问题和重大政策制度的取向问题,目前正在梳理。同时,我们正在组织制定健康医疗大数据指导意见,相信很快就会出台,就未来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的方向予以明确。我们还将探索行业关键技术的应用政策和核心重大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网络安全法已经把医疗卫生作为下一步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纳入了国家的网络保障范围。
同时,国务院四套关于“互联网+”的文件中,明确了下一步将主要在智能应用、远程医疗,还有互联网+新业态方面,做一些试点和示范。
今后我们还会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着五中全会的部署,在统筹、应用和体系保障上下功夫。考虑补短板,重点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均等化、普惠化的人口健康服务的信息基础条件和基本应用差异性问题,提升整体的应用水平。再就是突破瓶颈,主要是在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服务方面介入。比如说标准化,大家很明显意识到现在的瓶颈和短板是术语、编码、接口和规范等,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胡建平:医疗健康信息化的问题和方向
医院信息化推进了医院业务的变革,把医院的业务从关注医院和临床本身,逐步进入到关注对象的阶段。很多医院,都建立了服务患者的网上APP预约等平台,逐步走向了一个以患者为中心设计医院业务的阶段。
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人口健康信息的共享应用还需要加强,主要是信息共享以政策法规为主体的机制还没有建立。第二,建设的保障机制还需要完善。目前资金的投入还主要靠政府的投入,应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和建设。第三,人口信息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信息安全互联网化以后面临着很多挑战,所有设备基本上都是网上运行的,人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取很多信息,但一些信息可能会涉及到国家安全。互联网化一方面带来了机遇,一方面还要看人们有没有能力来驾驭它。因此,应该加强研究,安全要可控。第四,发展与应用创新的协同。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手段和信息化来改变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但这个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此外,我们自身在建设过程中也有一些创新手段应用不够。
实际上健康的目的,是为全面小康奠定基础。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三个全面。
第一,全面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健康中国的内容里面涵盖了医改的内容,现在正在制定建立2030年健康中国的纲要,还有健康事业的规划和医改的规划,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第二,医疗全面信息化离不开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的大背景。第三,全面实施顶层设计与底层实践相结合。
建立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的医疗健康工作机制,打造健康中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一个大的要求和奋斗方向。具体还应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推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与现代医疗服务管理相结合,注重标准化和数据安全,创新模式,促进医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效率的提升,这是目标。
从总体框架来看,一是采集,主要是要有一个大数据的思路,统一数据采集、分散业务应用。另外,以前采集的数据主要是一些临床的电子病历、健康病历、个人健康档案,但现在我们知道,如果要做精准医疗或者个性化的治疗,离不开基因测序数据的采集,采集的数据怎么表达出来,表达出来以后如何可视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只有把基因数据、健康数据结合起来才形成个人的健康大数据。
第二,推进数据平台建设,国家平台建设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私有云,另外一部分是公有云。公有云主要是提供面向用户、面向患者的服务。同时平台建设要跟社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形成联合和形成资源互补来服务广大百姓。同时,还要推进各级人口信息平台建设,尤其是省级平台的建设。目前,只有一半的省份初步搭建了这个平台。因此在加强国家级平台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国家级平台与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而医院里面的平台建设,主要是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是医院各个系统间实现互通互联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和技术方式。
第三,在方式上要强调模式创新以及法律法规的建设。
要实现分级诊疗,离不开我们信息化的支撑。比如,通过信息平台的注册,来促进医师的多点执业,下一步要推出电子执业证照,也就是所有临床医师如果通过了国家的考试,都会得到一个电子执业证照。还有医院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平台对医院信息采集之后的综合分析,对医院运营管理进行强大的支撑。另外,要加快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建立健全信息标准化体系,还要推进安全体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推进信息安全信任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国家级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监管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出台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指导意见,制定一些隐私保护、数据保护和应用来促进数据的规范和应用。
王以朋:把经验科学变成智慧医疗
医疗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解决病痛的一个过程。一个人到医院来,他要得到医生的治疗,从开始进来然后到检查、到拿到药、再到最后康复,它是一个过程。但是,医疗也是一种经验科学,什么叫经验科学?就是医生的从医时间越长,才可以逐渐地积累经验,然后变成一种行医的能力,才能逐渐变成一个好医生或名医。
另外,医疗的过程是一个面对面的过程。现在大家都在质疑:能不能在互联网上不见面或者通过网络的这种“见面”就下一个诊断,然后治好患者的病痛呢?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一些法律法规的问题有疑问、还有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就目前的医疗来说,还有一个需要面对面才能下诊断的过程。
医学的三个模式中,从传统模式,也就是讲经验,直接应用于临床;还有生物医学模式,就是加上了科学实验的基础,不管现在是用DNA,还是其他的基因组或者蛋白质的方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现在逐渐进入了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医学模式,把医学变得更加广泛。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医学得以创新、进步和发展。CT、核磁、PAD、生物学、基因学检测的方法等相继出现,医学得到了进步。但是,大部分的经验还是在医生的脑子里,还没有转换成一种IT语言,也没有转换成IT技术,所以说,IT技术或者互联网,要想替代医生或者是能够替代医疗的话,这个路还很长。
再说医疗资源。实际上,IT或者互联网,它是一种技术或者手段。患者看病是要靠医生的。为什么优秀的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首先是看培养医生的能力和文化底蕴。第二,就是严格科学的培养体系,而不是一日之功。第三,有创新发挥才能的空间,才能出现医院的品牌和医生的品质。这个过程决定了医生的培养时间非常长,不可能做到互联网或者IT开始进入医疗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把优质医疗资源大量复制。今后,随着我们IT技术的进步,如果人们可以不坐在学校的教室里来学习知识的时候,可能优质资源成长的速度能够更快一点。
关于医疗与互联网的姻缘,我探讨三个模式。
第一种是以医院为主体,加上互联网的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踏实的方法,不管这个互联网技术是用在慢病管理、远程医疗上,还是医联体上,它都是有一个大型医院或者优秀的医疗群体作为支撑的。
第二种是以互联网为主体,加上医生的参与。这是近两年IT界的人士做的,拉医生进去,然后为百姓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些确确实实在某些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的一些问题。但是,这样的模式中,有多少优质资源或者大牌医生在网络上?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品质等,到底怎么样?现在还是一个问号。
第三种是医生组织起来,作为一个群体,通过互联网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或者是可及的一些服务。这样一个组织,在医生组织里肯定是合法合规的,但是在互联网上的服务,也受到了法规、政策以及医保等因素的限制。
那么,医疗和互联网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
首先,让优质医疗资源产生效益。用什么方法怎么能够使得优质医疗资源发挥它的效益,这需要整个社会出主意、出点子,医院一起努力,才能使得优质资源效益得到最大的提高。第二就是医生的属性,医生现在是单位人。第三是互联网医疗现在还有诸多的未确定因素。第四是关于公益性、公平性与商业化的问题。另外就是医院格局和互联互通的问题。
今天谈“互联网+”,就是说,怎么把经验科学变成智慧医疗,未来这个会实现,但是多长时间能实现?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看到?不需要医生,百姓自己打开电脑就可以自行诊断,或者自行决定买什么药吃,这种事情是可以出现的,但是在哪些范围、哪些病种,有个时间的问题。
“互联网+”这个模式应用到医疗,如何“锦上添花”,这是个睿智的问题,就是怎么利用这个技术使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百姓。
刘积仁:通过技术解决医疗变革问题的根本
任何一个国家对于医疗的改革,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医疗费用的问题,第二是医疗资源的问题,第三是医疗公平性的问题。无论是“互联网+”还是IT的技术,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这几个方面。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变革背后的核心是医生。
在任何一个国家,优秀的医疗资源都是缺乏的,这个缺乏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医生的数量不足,特别是高质量的医生数量更是不足;第二,分布并不均匀,一般好医生都在大城市;第三,这些优秀医生资源的使用也不尽合理,大部分都被某一家医院所独占,分享性也不够。当任何一个服务的需求群体远远大于提供者的时候,看病难是一定的。任何一项技术,在医疗变革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是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把一个技术当成医疗服务本身。
互联网能够颠覆医疗吗?颠覆不了。原因就是,医疗所有问题的核心是医生。哪一天互联网把医疗颠覆了,前提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可以不用医生能看病了,就像今天我们在网上买东西可以不见营业员就买货了,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人可以不见医生就敢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判断和决策。
但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所以,互联网不可能颠覆医疗,但是医疗的变革和发展也不可能没有互联网。谈到医疗的公平性,现在要做医疗的分层服务,要使更多的流程标准化,要提升基层的水平,要建立医疗档案等,这些,互联网都起到很强大的作用。
事实上,当谈到互联网要颠覆医疗和解决医疗问题的时候,要先理解互联网的概念,有几个因素对医疗是很重要的,对医疗的贡献是传统的IT不能够解决的。
谈到互联网的特点,第一,普及性。任何一个医院如何通过互联网的普及性连接到每一个人,普及性可以带来的教育、管理,今天大量的群和医生跟患者之间的沟通,智能手机大量的传感的行为,使我们越来越能够更加准确、连续、细致地搜取到个人动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信息,这些东西对医院传统的模式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就是协同。它能够把不同的人、不同距离的人、不同知识的人组织在一起进行协同。首先是诊断,再就是治疗方案的选择。诊断决定了未来治疗的结果和成本,而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不一样,那如何在这些治疗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两个问题在协同医疗方面能够通过互联网得到一个解决。
互联网还可以把标准的医疗路径、最佳的实践传到最基层,互联网可以使好医生变得更多、使别人不信任的医生变得更好,我认为这解决了医疗的根本问题。中国永远不会有那么多的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医生永远是百分之多少,也就是说当有一天最差的医生已经达到现在的最好医生的水平的时候,患者还是会去找那个时候的百分之几的最好医生。从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可以使不被利用的医生被充分利用起来,被充分地利用是因为他们继承了最好医生的思想、方法论、最佳实践和由信息化带来的标准化、数字化的标准流程。
我认为未来的好医院应该是“两个医院”的结合,一个是地面的医院,一个是“天上”的医院。地面的医院,解决“天上”的医院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天上”的医院,为地面的医院供应足够的医疗资源。天上的医院的规模,是“地面”医院10至100倍的规模,一个医院拥有5万张床、10万张床应该成为现实,当然这“床”在家里或者社区。
未来,大数据对医疗方面的变革也十分重要。标准化的过程是医院未来能够提升质量、扩大业务能力,医院应该成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要开放给基层的医院。另外,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大支付方对医院的变革要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物联网也是一个大趋势,另外个人与医疗机构的协同医疗也是我们要追求的。
郭启勇:“互联网+”如虎添翼的效应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代替医生或者医院是不可能实现的,人们把健康产业作为未来最有生机的一个朝阳产业,在等待着、在期待着、在开发着。
“互联网+”是传统行业、实体经济利用互联网的基本要素,提高速度、降低成本,加快创新速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是一个平台或者工具,而不是互联网主导的模式。
医疗有它独特的特点。医疗行为的实时性。明天有多少患者来,医院都能预测到吗?因此,医疗的实时性,是永远准备着,这是医疗行业跟其他行业不同的。医疗过程的私密性。在医疗行业里要保障每一位患者的隐私,这大概是医疗和其他行业最大不同的地方。医疗质量的不可控性。到商店买东西,不太好可以换,但是买错药呢?所以医疗质量的不可控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行业。医疗结果的不可恢复性。输液输错了,永远不可能再拿出来,开错的刀,这个疤痕也永远不可能再恢复,这就是医疗结果的不可恢复性。成本控制的必须性。这点对于在市场中运行的所有经济体,都是必然的。制度适应的必要性。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运行和经营。此外,还有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又有这么多的质量控制,以电子病历为轴线来做事前、事中、事后这样三个层面的质量控制,对于一个医院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原来可以写病志,现在用的是电子化,来实现我们事前、事中、事后的质量控制,乃至形成一个闭环管理。原来我们需要大量的人员,现在有互联网、有信息化的平台和手段,使我们能够如虎添翼地、无缝隙地实现一个医院的闭环管理。
实际上,“互联网+”给患者带来了便利、给医生提高了效率,最为重要的是给医院管理增加了一个抓手,也给医院运营提供了保障。
实体医院、医院集团、医疗联盟利用互联网手段,形成“互联网+”的平台将大大提高信息互联网互联互通的水平,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水平;“互联网+”大大提高了医院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了科学评价医护人员医疗业绩;“互联网+”和物联网联合搭建的平台,为实现医院全流程闭环管理提供了可靠保障;“互联网+”和物联网结合实现了医院精细化、全流程管理,并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基础。
医院互联网运营方案范文4
上世纪80年代,若邻居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全村人都会搬着凳子去围观;90年代,彩电已然成为了家用电器中最不可或缺的一样;进入21世纪,液晶平板电视的风行再次颠覆了人们对电视的感观;而今,电视不再仅仅只限于“观看”,购物、游戏、炒股、看病挂号……一切与居民生活、娱乐相关的服务,都开始在电视上实现。
起大早、排长队,在拥挤的挂号大厅苦等数个小时。“挂号难,挂专家号更是难上加难”已经成为许多老百姓就医的心病,更是许多大医院难解的顽症。
电视挂号,不一样的就医之旅
电视预约挂号作为电视增值业务的服务之一,是目前新兴的预约挂号渠道,用户可通过数字电视预约挂号应用对医院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远程完成预约挂号。
2009年,北京歌华有线就携手深圳市茁壮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推出了 “公益便民服务类”互动电视服务电视挂号应用,为用户提供“预约挂号、医院介绍、专家介绍、医学常识、交通线路、常见问题”等服务。用户在家即可实现预约挂号,解决“看病难,挂号难”的现实问题。
便民的电视增值服务远不仅限于此。茁壮网络目前已研发出包括书架图书、RPG游戏、幼儿教育、卡拉OK、电视票务、电视房产、电视商城、EPG广告、马赛克电视、电视股票、电视彩票等几百项增值业务。
从移动APP到电视APP
说到电视增值业务,就一定不能不提移动APP。正是移动APP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电视增值业务的发展。
2008年3月6日,苹果对外正式了针对iPhone的应用开发包,供免费下载。不到一周时间,苹果宣布获得超过100,000次的下载,三个月后,这一数字上升至250,000次。移动APP的繁荣,同样推进了电视APP的发展。面对数字电视进入发展转折期,依靠增值业务获得下一步盈利支撑点成为了业内的共识,开拓增值业务变得比以往更为明确。从大多数电视厂商目前的整体战略中也可看出,这些企业已经开始了从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商向以终端为基础的综合性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国家更是从政策大力推动三网融合的进程来促进电视增值业务的发展。2010年6月底,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名单和试点方案正式公布,三网融合终于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三网融合对电视屏幕与互联网商业模式接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数字电视增值服务已然成为数字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
iPanel :电视上应用体验更好
专注于网络运营增值业务解决方案的深圳市茁壮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佳宏,率先提出了“开放·聚合·电视互联网”的概念,倡导以海纳百川的姿态,聚合更多产业资源,使数字电视增值应用更丰富、用户体验更好。对于如何发挥电视的优势,将应用体验做得更好,徐佳宏认为推进高清互动发展,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宽带云计算,都将更好地推动增值业务的发展。
医院互联网运营方案范文5
这种“圣人之治”在十几年前还得不到国人的认可,现在却早已成为日常生活里的一项标配。按照目前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分法,体检行业归类于生活服务,确切点说是健康服务。
潜力巨大 面临变革
随着健康越来越被重视,人们对体检的认识和需求也从被动的合规性体检逐渐发展为主动的消费性体检。数据显示,2013年有将近亿人次的体检,市场容量达到上千亿,第三方体检机构体检业务每年翻翻,整体体量空间提升迅速,体检行业的盘子将越来越大。目前公立医院市场份额占70%,私立体检占将近30%。在私立体检机构中,慈铭已IPO上市,爱康正提交IPO申请,美年大健康整合后也将进一步迈向资本市场,几家大的保险公司和药品公司也正在进军体检行业,同时,随着医疗政策的放开,预计未来几年私立体检将呈现级数增长。体检行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和变革。
个性化需求成行业拐点
在高速路上疾行的体检行业,已显露出一些问题,政策、制度、市场、观念都对行业的发展有着制约。公立医院为主,与民营体检机构对接不畅、医疗机构体检不互认等都是制约因素,而这其中根本的问题体检模式功能过于单一,过于工业化,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个性化需求。整齐划一的体检套餐没有考虑到用户的个人自身情况,用户的年龄、性别、家族多发病史、既往患病史、上次体检危险因子等情况都应该是个性化体检套餐设计的考虑因素。一个企业几千人同用一两款体检套餐内容,抹杀了每个个体的健康差异,公司员工从60后到90后,从销售到程序员,年龄参差不齐,岗位各有区别,需要重点检查的项目也不一样。除此之外,不容忽视的问题还存在于体检被包装成为一种福利,利用孝心诱导消费者,进行感性消费,抹杀了其作为一种健康产品的基本属性;体检行业恶性竞争,以极低的价格互相血拼,导致服务下降,对行业的杀伤力极大。
去工业化、精细化、健康管理化
行业拐点正在来临,互联网也正席卷而至。
行业内许多企业纷纷开启了互联网征程,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做网站,开微信公众号,做搜索推广、SEO,开淘宝、天猫店,在网上建立商城进行套餐进行销售,提供一些在线预约和体检报告的查询。实际上,这样的“互联网化”只是表象,体检行业真正应该学习的精髓是互联网思维。传统体检行业在与互联网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的理念有:从大而全的套餐式体检变成精细化体检的转变、从体检套餐式的工业化销售,变成DIY一对一的个性化销售、从单纯的体检变为整体的健康管理。
互联网思维需要渗透在体检业务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检前、检中、检后、前期沟通、后期干预,形成一种过程化管理。让用户实时了解体检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甚至体检的试剂都可以可追溯。现场的知道与向导,能帮助企业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
体检中心的运营方式也可以加入互联网思维,建立一对一的用户服务体系,在体验服务中对用户进行一对一的“照顾”,增加用户的黏性,互动性,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对于大的体检中心而言,应整合体检的上下游,利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更具针对性的体检服务。单纯的体检并没有意义,告知用户是否健康后,更应该利用检后干预,告诉客户怎么办。利用健康大数据,将体检中心多年来的体检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建立大数据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同时利用云健康设备拓展延伸,以弥补体检数据的相对滞后,为健康服务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提供数据支持。精细化、专业化、特色差异化的道路是小的体检中心夹缝中求得生存的法门,建立与客户的一对一的个性化健康方案,利用互联网与用户直接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例如老年、专业病、肿瘤、中医体检等)。
一切为了健康 让亿万人健康起来
无论互联网思维与体检行业怎么“结合”,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一切为了健康。
互联网思维+体检行业的意义在于为人的健康切实可行地提供指导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结论和建议。让用户通过体检客观真实地了解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得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服务。在体检的实际业务中,利用互联网思维改变现有的运营模式,使之更加尊重个体的健康差异化,提供更加适合每一个用户自身的健康服务;让用户在被提供体检服务之后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实际真实的了解并能够得到切实可操作的、现实可行的健康干预和指导;让用户能够真正享受到体检带给用户的健康保证而不仅仅停留在“福利”层面,促进用户常态健康习惯的养成,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同样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有良知。
医院互联网运营方案范文6
关键词:医院 电子支付业务 内部控制
随着这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支付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网络购物、超市购物,甚至菜市场、地边摊购物都可以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对于就医来说,除了医疗品质,良好的就医环境、便捷的就医流程、较少的排队等候、方便快捷的付款方式成了忙碌的现代人就医选择的重要因素。
根据国家卫计委调查表明,医疗服务领域群众感受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就诊环境、医院标识、服务流程、信息透明、纠纷投诉等领域。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提供便捷就医、人民群众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等是医院的奋斗目标。当今医院为了适应当前患者的需求,提供便捷就医、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不断推出各项措施。例如,为了不断提高患者就医的便利性,医院引进微信等方式,实现微信预约、挂号、缴费、住院押金缴纳、门诊住院清单查询、检验检查结果反馈、满意度投票等功能,并引进电子支付方式,例如微信支付、支付宝、自助银行服务机、网上团购体检套餐(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等)支付方式等,由此带来的风险点越来越多,从内部审计的角度监督风险点,降低风险,从而提高互联网业务财务管理水平就显得尤其重要。
因电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的介入,再加上医院预约挂号、取消预约、退号、预缴住院押金、出院结算多还少补的特色,导致医院电子支付与普通商户的电子支付复杂很多,医院结算对账难度增大,增加了很多风险防控点。比如,医院信息系统与自助机系统、银联或第三方支付系统与医院系统、信息系统银联之间的划账、应收款与实际收款时间点、收费员交款与银行到账、微信支付宝退费(因某些原因患者在就诊日期前取消预约挂号、收款时患者未要求提供纸质收款凭据)等都是应该从内部控制角度来设计管理方案的。
如果可以做到先诊疗后付费的话,则电子支付就会简单快捷,财务对账也会大大提高方便性。医保患者APP的应用也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大城市基本都覆盖了医保人群,基本实现实时记账,而且大城市的子支付率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只有医保人员也可以使用电子支付了,医疗行业的电子支付率才能得到大幅提升,从而实现真正的便捷性。随着电子支付比例的增大,电子支付收费环节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医院运营的安全性。从电子支付、结算业务流程中去发现风险点,设置防控点,堵住漏洞,不断利用Plan、Do、Check、Act(即PDCA)完善互联网电子支付的内部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田春华.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4).